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陶淵明歸去來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符合該要求的成語只有一個,即頓挫抑揚。
解釋: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zhuǎn)折,和諧而有節(jié)奏。
出處:宋朝的魏慶之《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xié)聲律,蓋其詞高甚。”
例句:但這是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要激昂慷慨,頓挫抑揚,才能被稱為好文章。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滿江紅·暮雨初收
柳永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fēng)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dāng)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yán)陵灘畔,鷺飛魚躍。游宦區(qū)區(qū)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滿江紅翻譯:
傍晚的落雨剛剛停止,桐江一片寂靜,遠(yuǎn)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對面的島嶼上,水蓼稀疏霧靄寒涼,秋風(fēng)吹拂蘆葦蕭索作響。多少漁人行駛著小船,卻只見船上的燈火飛快地回歸村落。對此令我思念起回歸的路程,對漂泊生活產(chǎn)生了厭倦而憂傷的情緒。
桐江景色美麗,霧靄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鷺和魚兒圍繞嚴(yán)陵瀨飛翔和跳躍。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無成,何況早就有歸隱云山泉石的心愿。回歸吧,羨慕淵明的躬耕田園,厭倦仲宣的從軍艱苦。
滿江紅字詞解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調(diào),有仄韻、平韻兩體,此詞為仄韻,為正體。《樂章集》注“仙呂調(diào)”,高栻詞注“南呂調(diào)”。格調(diào)沉郁激昂,前人用以發(fā)抒懷抱,佳作頗多。雙調(diào)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
⑵長川靜:長河一片平靜。川,指江河。征帆:遠(yuǎn)行船上之帆。
⑶蓼煙:籠罩著蓼草的煙霧。蓼,水蓼,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
⑷葦風(fēng):吹拂蘆葦?shù)娘L(fēng)。蕭索:象聲詞,形容風(fēng)聲。元稹《酬樂天雪中見寄》:“知君夜聽風(fēng)蕭索,曉望林亭雪半糊。”
⑸幾許:有幾個。短艇:輕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詞人自謂。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廬縣北,即錢塘江中游自嚴(yán)州至桐廬一段的別稱。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彌漫的樣子。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嚴(yán)陵灘:又名嚴(yán)灘、嚴(yán)陵瀨。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人離開本國至他國謀求官職,謂之游宦,后泛指為當(dāng)官而到處飄蕩。底事:何事,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約:與美麗的景色相約,引申為歸隱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麗的景色。
⑿歸去來:趕緊回去吧。陶潛著《歸去來兮辭》以抒歸隱之志,故后用“歸去來”為歸隱之典。仲宣:三國時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荊州劉表,未被重用,作《登樓賦》,以抒歸土懷鄉(xiāng)之情。后為曹操所重,從曹操西征張魯。
⒀從軍樂:即《從軍行》。王粲曾作《從軍行》五首,主要抒發(fā)行役之苦和思婦之情。
滿江紅賞析:
這首詞抒發(fā)了詞人對游宦生涯的厭倦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之情。
桐江秋夜,秋風(fēng)蕭索,霧靄密布,山峰如削,景色凄涼,加之漁火回歸,鷺魚自適,怎不令詞人“念回程,傷漂泊。”,怎不令詞人感嘆“游宦區(qū)區(qū)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此時此刻,詞人一心羨慕淵明的躬耕田園,厭倦仲宣的從軍艱辛,終于忍不住高喊——歸去來兮!
嚴(yán)陵灘畔,即嚴(yán)陵瀨,是漢代嚴(yán)光(字子陵)釣魚處。嚴(yán)子陵因不屈就所任諫議大夫的官職而隱耕于富春山。王粲,字仲宣,作《從軍五首》,寫從軍的辛苦與對故鄉(xiāng)的懷念。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
這首詞與柳永的另一首《思?xì)w樂(天幕清和堪宴聚)》詞表現(xiàn)“歸隱”情緒手法相同,都是觸景生情。所不同的是,前者因凄涼的桐江秋夜景色而生情,后者因“宴飲聚會”和“佳麗歌舞”而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桐江秋夜之景無不染上詞人厭倦宦游、向往歸隱的心緒。
不過,由于柳永平生追求功名與愛情,“歸去來兮”也只是空喊而已,就如同這東流的桐江之水,終難歸去。
一說“一曲仲宣吟,從軍樂。”是詞人寫仲宣作《登樓賦》抒其歸土懷鄉(xiāng)之情,后為曹操所重,晚年從軍,以此表達(dá)詞人希望自己也能得明主一售的愿望。這倒也符合柳永一貫的價值取向,但恐有違本詞主題。
傍晚的落雨剛剛停止,桐江一片寂靜,遠(yuǎn)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對面的島嶼上,水蓼稀疏霧靄寒涼,秋風(fēng)吹拂蘆葦蕭索作響。多少漁人行駛著小船,卻只見船上的燈火飛快地回歸村落。對此令遠(yuǎn)行客思念起回歸的路程,并對漂泊生活產(chǎn)生了厭倦而憂傷的情緒。
桐江景色美麗,霧靄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鷺和魚兒圍繞嚴(yán)陵瀨飛翔和跳躍。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無成,何況早就有歸隱云山泉石的心愿。回歸吧,羨慕淵明的躬耕田園,厭倦仲宣的從軍艱辛。
個人資料: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關(guān)鍵詞:陶淵明;接受史;陶詩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019-01
一、陶淵明生平與陶詩
東晉后期政治黑暗,貴族腐敗,門閥制度森嚴(yán),階級矛盾尖銳,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的陶淵明詩、賦、文皆很出色,但受門閥制度的排擠,無法施展其政治抱負(fù)。歸隱后開始了詩歌創(chuàng)作,寫下了許多千古傳唱的詩作。
任何作家、藝術(shù)家都是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之中進(jìn)行創(chuàng)作的,研究、評價作家、藝術(shù)家作品時不能忽視所存在的特定的背景。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時局動蕩,他一直處于“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斗爭中,這在他的詩中多有體現(xiàn)。在《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中,他嘆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詩中蘊籍著他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他也曾為是否歸田有過徘徊和猶豫,但終究選擇了歸隱田園。
二、歷代對陶淵明詩歌的評價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
顏延之是第一個解讀陶淵明的人,也是陶淵明接受史上的第一人。他在《陶徵士誄》中盛贊淵明“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刻己之操”,而對陶詩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只有“學(xué)非稱師,文取達(dá)指”八字。“沈約撰《宋書》,為他立傳,傳入《隱逸傳》而不入《文苑傳》,傳文對淵明行事序之甚詳, 而于文章則無評語。”且沈約的《宋書?謝靈運傳論》談及宋代文學(xué)時,惟獨忽略陶淵明。由此可見當(dāng)時對陶詩文學(xué)價值的忽視。
南朝文學(xué)批評家鐘嶸的《詩品》僅列陶詩于中品,評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可見對陶詩的不甚重視。 “文體省凈, 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道出了陶詩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的追求,并看出了陶詩蘊涵的“風(fēng)華清靡”的審美特質(zhì)。
對陶淵明作品最早做出較高評價的是蕭統(tǒng),他對陶淵明在文學(xué)史上地位的確立有著重要意義。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說:“其文章不群, 詞采精拔;跌蕩昭章,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 ,“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可見蕭統(tǒng)對陶詩的喜愛, 對淵明的安貧樂道的品格十分推崇。此外,王僧達(dá)、鮑照模仿、效法陶彭澤體,奉陶詩為楷模,也可說明陶詩在當(dāng)時的盛行。
(二)唐宋時期
初唐以后直至宋代,陶詩日益受到重視,對其評價也越來越高。初唐田園詩人王績多次退隱田園,在不自覺中接受了陶詩的影響。聞一多曾說過王績是“是繼承了陶詩這一嫡系真?zhèn)鞯摹薄J⑻圃娙嗣虾迫话烟赵姷摹罢妗比ず推降暹h(yuǎn)的審美范式熔煉成自己詩歌的藝術(shù)生命;王維箸取陶詩清新、深厚、淡遠(yuǎn)的藝術(shù)精華;李白詩歌創(chuàng)作中大量引用陶句、陶事;杜甫以“”類比,認(rèn)為陶詩合乎《詩》《騷》的詩學(xué)精神,并接受陶淵明田園詩中“真”的美學(xué)精神。
在宋代,士大夫?qū)Y明的喜愛已成為普遍風(fēng)尚。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王安石曾說:“淵明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已”。蘇軾對陶詩的評價極為精準(zhǔn),揭示了陶詩平淡深粹淳厚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在《與蘇轍書》中說:“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由于歐、王、蘇在文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他們的極力推崇,陶淵明接受成果有了突破性進(jìn)展,對進(jìn)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無疑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朱熹曰:“陶潛詩平淡,出于自然”;南宋詩人辛棄疾留下的詞作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千載下,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揭示了陶詩清真、淳樸的特質(zhì)。
(三)近現(xiàn)代
朱光潛先生認(rèn)為陶詩“恰到好處,適得其中”,達(dá)到 “化境”的最高藝術(shù)境界。
魯迅先生曾說過,“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說其詩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
錢鐘書先生最早從接受史角度來研究陶淵明,他提出了“淵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為貴”、“淵明文名,至宋而極”的精到論點。
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納入“無我之境”之類,認(rèn)定陶詩最為高妙。
三、總結(jié)
前代史家、文學(xué)批評名家,乃至整個社會的文學(xué)傾向都影響到陶淵明作品的接受程度。陶淵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詩名不顯,文學(xué)價值一度被忽視,從接受美學(xué)的角度看,他的作品還未受到讀者足夠的重視;在唐代,其形象和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宋以后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文學(xué)地位日益鞏固,表明陶淵明得到了文學(xué)界、文學(xué)理論界的接受。
【關(guān)鍵詞】楊萬里;俗語詞;例釋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chuàng)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shù)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jīng)驗和愿望。南宋詩人楊萬里人生經(jīng)歷豐富,詩詞中生活意味濃烈,在他的作品中出現(xiàn)很多當(dāng)時流行的的俗語詞,本文利用傳統(tǒng)訓(xùn)詁學(xué)和現(xiàn)代語言學(xué)的方法,對楊萬里詩詞的俗語詞作一些簡單介紹,并把它們進(jìn)行了分類,比如分為名物類、行為動作類、情貌類等。
一、名物類
“名物”就是指事物的名稱以及名目與物產(chǎn)等。楊萬里詩詞中有關(guān)事物名稱、特征等的名物類俗語詞主要有:
【水銀窩】
楊萬里《昭君怨》: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水銀”一詞,《漢語大詞典》有以下幾個含義:
1、即汞。 晉?葛洪 《抱樸子?金丹》:“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 宋 ?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 達(dá)明 復(fù)命函 貫 首自隨,以生油、水銀浸之,而以生牛皮固函。” 聞一多 《紅燭?李白之死》:“又圓又大的熱淚滾向膨脹的胸前,卻有水銀一般地沉重與燦爛。”
2、指月。 唐?李白 《上云樂》詩:“云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 王琦 注引《淮南子?天文訓(xùn)》:“積陰之寒氣水,水氣之精者月。”
3、喻水珠。 南朝?梁元帝 《登江洲百花亭懷荊楚》詩:“柳絮飄春雪,荷珠漾水銀。”
在楊萬里的詞中,“水銀”是“急雨”落在荷葉上水珠,是一顆顆會跳動的“真珠”,那“水銀窩”就是聚在荷葉葉底的水珠。這個俗語用在這里,形象而生動,把水珠靈性的一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老子】
《歸去來兮引》:邂逅又春熙,農(nóng)人欲載。告西疇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車,取意任委蛇。歷崎嶇窈窕,丘壑隨宜。
這首詞中“老子”一詞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俗語詞。它是作者對自己的稱呼,相當(dāng)于“老夫”。比如:《后漢書?逸民傳?韓康》:“康曰:‘此自老子與之,亭長何罪!’”宋?辛棄疾 《水調(diào)歌頭?和王正之吳江觀雪見寄》詞:“老子舊游處,回首夢耶非。”
需要注意的它并不是今天“自高自大的自稱”,如: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辦正事,你這不點兒大的小東西,也要來打岔。” 巴金 《憩園》十二:“你敢動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醬不姓趙!”。
【今來】【昨來】
《歸去來兮引》:念心為形役又奚悲,獨惆悵前迷。不諫后方追。覺今來是了,覺昨來非。
讀到這首詞,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這里面的“今”就是現(xiàn)在,“昨”就是過去。
在楊萬里詞中的“今來”和“昨來”,其實和陶淵明的“今”“昨”是異曲同工的,都是作為時間名詞,表示現(xiàn)在和過去。比如: 三國魏?曹植 《情詩》:“始出嚴(yán)霜結(jié),今來白露。” 唐 ? 韓愈 《落齒》詩:“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三國志平話》卷下:“今來 獻(xiàn)帝懦弱, 曹操弄權(quán)。” 明 ? 徐渭 《翠鄉(xiāng)夢》第一出:“俺今來這番,俺今來這番。又幾回筋斗透針關(guān),透針關(guān)。”
“今來”還可以表示從今以后的意思,如: 晉 ?潘岳 《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水滸傳》第八二回:“今來汝等人,但得府庫之物,納于庫中公用,其余所得之資,并從均分。”
【儂家】
《歸去來兮引》:儂家貧甚訴長饑,幼稚滿庭闈。正坐瓶無儲粟,漫求為吏東西。
“儂家”,是一個方言俗語詞,一般是女子的自稱,如:宋?晏殊 《菩薩蠻》詞:“人人盡道黃葵淡,儂家解說黃葵艷。可喜萬般宜,不勞朱粉施。” 宋?蘇軾 《次韻代留別》:“他年一舸鴟夷去,應(yīng)記儂家舊住西。” 元?楊椿 《西湖竹枝詞》:“儂家生長在西湖 ,暮管朝弦隨處呼。”
這里的“儂家”是自稱,即“我”,其中“家”是后綴,并沒有實際意義。只是楊萬里描述“自己”的家境。這樣的意思在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如: 唐?《寒山詩》之一六九:“儂家暫下山,入到城隍里。” 五代?王延彬 《春日寓感》詩:“也解詩也政,儂家何似謝宣城 。” 清?吳偉業(yè) 《畫蘭曲》:“珍惜沉吟取格時,看人只道儂家媚。”
二、動作行為類
【滑流匙】
流匙:古代舀食物的器具。
楊萬里的《歸去來兮引》:偶然彭澤近鄰圻,公秫滑流匙。葛巾勸我求為酒,黃菊怨、冷落東籬。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谷二?秫》:“秫(shǔ)即粱米、粟米之黏者。有赤白黃三色,皆可釀酒熬糖作糕食之。”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陶淵明做了彭澤令,就教官田都種秫,以便做酒,因了太太的抗議,這才種了一點(jīng,黏性較小的稻)。”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楊萬里所說的“秫”與陶淵明如出一轍的。成熟后的“秫”米,珠圓玉潤,個個分明,用“流匙”舀之不起而滑落。形容“秫”的飽滿而光滑,借此來說明作者的才華外溢。如唐?杜甫《佐還山后寄》詩之二:“味豈同金菊,香宜配綠葵。老人他日愛,正想滑流匙。”白居易的《殘酌晚餐》:“魚香肥潑火,飯細(xì)滑流匙。除卻慵饞外,其馀盡不知。”
【流澌】
《歸去來兮引》:欣欣花木向榮滋,泉水始流澌。萬物得時如許,此生休笑吾衰。
從字面上看,春天到了,萬物復(fù)蘇,花木欣欣向榮,沉睡一冬的泉水也開始嘩啦啦的流動了。但是“澌”該怎么解釋呢?《漢語大詞典》有以下兩種含義:
1. 江河解凍時流動的冰塊。《楚辭?九歌?河伯》:“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王逸 注:“流澌,解冰也。” 漢?劉歆 《遂初賦》:“激流之淚兮,窺九淵之潛淋。” 三國?魏?曹操 《步出夏門行?河朔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難。” 唐 岑參 《送嚴(yán)維下第還江東》詩:“敝裘沾暮雪,歸棹帶流。”
清?唐孫華 《雪次東坡聚星堂韻禁體物語》:“夜半流澌結(jié)條,多年布衾真似鐵。”2.流水。 唐?元稹 《江陵三夢》詩之一:“寂默深想象,淚下如流澌。” 清 ?吳兆騫 《謫寧古塔記》:“其石岡三十里,長三百余里,嵌空玲瓏,下有流澌潺。”
上面的兩個解釋都是把“流澌”作為名詞使用的,但是楊萬里的詞中,“流澌”應(yīng)該是動詞。從詞中所描寫的景象來看,應(yīng)該是泉水里的冰塊開始解凍,并且在流動,表明春天來了。萬物先衰再復(fù)生,何況人呢?
【哦詩】
《歸去來兮引》:富貴本危機,云鄉(xiāng)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獨臨水登山,舒嘯更哦詩。除樂天知命,了復(fù)奚疑。
“哦詩”,作詩或者大聲吟誦詩歌。一個人,在大山大水的懷抱中,恣意自如,這是“舒嘯”“哦詩”是最好的情感釋放。這里的“哦”,讀作“é”,表示吟詠的意思。如: 唐?韓愈 《藍(lán)田縣丞廳壁記》:“對樹二松,日哦其間。” 宋?歐陽修 《東雨中》詩:“直時偷暇,幽懷坐獨哦。” 清?秋瑾 《秋日獨坐》詩:“小坐臨窗把卷哦,湘簾不卷靜垂波。
三、情貌類
這類主要是指人的神情、面貌、內(nèi)心思維或判斷價值、事物狀態(tài)、特征等詞。
【撲鹿】
《昭君怨》:偶聽松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嘩,恐驚他。
這里的撲鹿,是一個象聲詞,表示翅膀拍打的聲音,也作“撲漉”。詞中,這個詞是形容沙鷗拍翅的聲音。
這樣的用法在其他作品中也可以見到,如:唐?張志和 《漁父》詞之十:“擊楫去,本無機,驚起鴛鴦?chuàng)渎癸w。” 宋?陸游 《自妙相歸將至杜浦堰舟中作》詩:“蒼茫林靄滅,撲漉水禽驚。” 元?歐陽玄 《逢江易藝芳干賦芳洲》:“王孫斗草歸來晚,撲漉鴛鴦帶水飛。”
【醉殺】
《念奴嬌》:休說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懸雙肘。且說廬陵傳盛事,三個閑人眉壽。揀罷軍員,歸農(nóng)押錄,致政誠齋叟。只愁醉殺,螺江門外私酒。
這里的“殺”,用在謂語的后面,表示程度之深。比如:《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 清?吳偉業(yè) 《感舊》詩:“羨殺江州 白司馬 ,月明亭畔聽琵琶。”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醉殺”表示醉酒的程度。
【特地】
《武陵春》:長鋏歸乎十暑,不著冠。道是今年勝去年,特地減清歡。
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
詞中,把“去年”和“今年”做了比較,“今年”更冷清。這里面的“特地”表示特別,格外。 唐?王維 《慕容承攜素饌見過》詩:“空勞酒食饌,特底解人頤。” 唐?羅隱 《汴河》詩:“當(dāng)時天子是閑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五代 尹鶚 《臨江仙》詞:“西窗幽夢等閑成。逡覺后,特地恨難平。” 宋?趙長卿 《朝中措》詞:“客路如天杳杳,歸心特地寧寧。”
“特地”還可以作“突然,忽然”的意思。《古尊宿語錄》:“放看,特地骨毛寒。” 唐?羅鄴 《大散嶺》詩:“望人,特地身疑是。
俗語詞產(chǎn)生于人民大眾,自然會回歸到大眾中,那表現(xiàn)形式就是出現(xiàn)在當(dāng)時的文學(xué)、詩歌作品中。俗語詞的研究可以回歸作品的原貌,對后人了解當(dāng)時的生活習(xí)俗、生活面貌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xiàn)】
[1]羅竹風(fēng)等.漢語大詞典(縮印本)[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2]王.詩詞曲語辭例釋(第二次增訂本)[M].中華書局,2005.
陶淵明的詩作主要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歸去來兮辭》等,其中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田園詩佳句。
謝靈運代表作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登池上樓》、《初去郡》等。
2、唐朝時期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有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維,唐代詩人,被稱為“詩佛”,宋代蘇軾評價王維的田園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主要描寫田園隱逸生活和自然風(fēng)光,代表作有《鳥鳴澗》、《積雨輞川莊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如《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xì)w》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致。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園詩,善于表現(xiàn)孤峭高潔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藝術(shù)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詩作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fēng)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題破山寺后禪院》,著名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3、兩宋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主要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xì)致,領(lǐng)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蘊含哲理。代表作有《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