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無題古詩李商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初中《語文》第四冊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之“看”,課本注為“看:嘗試”。誤,應解為“表示嘗試的助詞,用在動詞之后,相當于‘看看’的意思。讀作平聲。”課本解為“嘗試”,就變成動詞了。
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對“看”字的釋義中有一義項曰:“看,嘗試之辭,如云試試看。白居易《松下贈琴客》詩:‘偶因群動息,試撥一聲看。’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皆其例也。”課本注者草率地抄下了其中的“嘗試”二字作注,遂釀成錯誤。周汝昌先生在賞析這首詩時特意解釋道:“‘探看’不是俗語白話中的連詞,‘探’為主字,‘看’是‘試試看’的那個‘看’字的意思。”(見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這是非常正確的解說。但《漢語大詞典》卻將“探看”作為一個詞語,解釋為“探尋”。《漢語大詞典》“探看”詞條共有兩個義項,第一義項為“探尋”,僅引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兩句為例句。這可能是專為李商隱此詩而立的義項,亦可通。不過,“探尋”實際上只解出“探”字,而忽略了“看”字,于詩意終不完美。
二、初中《語文》第五冊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之“臨”字,課本注為“臨:靠近”。大誤,應解為“居高處朝向低處”,或“居上視下”。
據許慎《說文》及林義光《文源》解釋,“臨”的原始意義就是“人俯視眾物”,也即由上看下,居高面低。“臨”的原始意思在古詩文別常用。如《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阮籍《詠懷詩》之十三:“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現代常用詞語“居高臨下”、“如臨深淵”等等,其中“臨”字都是用原始意思。“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的“臨”也是用其原始意思。而“靠近”“接近”“臨近”則是“臨”的引申意思之一。如岑參詩:“野店臨官路,重城壓御堤。”(《產水東店送唐子歸嵩陽》)現代語言“臨窗戶做針線活”等等,其“臨”字皆是“靠近”的意思。如果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的“臨”解釋為“靠近”,則全句意思顯然不通。
三、初中《語文》第五冊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之“秋高”,課本注為“秋高:秋深”。誤,應解為“秋日天空澄澈、高朗”。《漢語大詞典》“秋高”詞條曰:“謂秋日天空澄澈、高爽。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清仇兆熬《杜少陵集詳注》在“八月秋高風怒號”句下注曰:“《楚辭》:‘秋高而氣清’。”現代有常用成語“秋高氣爽”,出自杜甫詩《崔氏東山草堂》:“高秋爽氣相鮮新。”也是形容秋日天空高朗明凈,氣候涼爽宜人。這樣的天氣,未必是深秋才有,杜甫詩句說“八月秋高”,“八月”是仲秋而不是深秋,到九月才算深秋。所以,將“秋高”解釋為“秋深”,不僅于史無據,而且損害了詩句的內涵。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先秦·佚名《詩經·鄭風·子衿》
3、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漢·佚名《古詩十九首》
4、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唐·武則天《如意娘》
5、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唐·李白《秋風詞》
6、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唐·盧仝《有所思》
7、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王維《相思》
8、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隱《無題》
1.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我們常會在電影電視中看到這樣的鏡頭:一所舊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領著一群弟子,捧著線裝書,搖頭晃腦地讀著古詩詞,讀得津津有味旁若無人,這樣的畫面常會令我們忍俊不禁,但在舊時,這卻是學習古詩文的必由之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以說,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地完成。
所謂保質就是要做到有效誦讀,教會學生誦讀,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增強語感,領悟文本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所謂保量,就是要給誦讀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除課上要以古詩詞誦讀為主外,課下還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或組長考查,或組員互考,或組間競賽等多形式多層次記誦古詩詞,也可以課前兩分鐘詩詞為內容,組織學生齊誦古詩詞,如果能堅持經常,則不啻是一個節省時間,熟誦古詩詞的好辦法。
2.形式盡可能多變,花樣盡量翻新。
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對于新形式,他們都會躍躍欲試。因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指導學生一些方法。比如:(1)自讀自錄。學生自錄磁帶,將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在班上交流,并由評委評選,選出“最佳朗誦”。(2)互讀聽寫。同桌之間先互讀,指出對方優劣,讀后再互相聽寫批改,既培養了朗讀能力,又提高了書寫水平。(3)聽歌唱歌。現在有不少以古詩文作詞的歌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教學中都可以教學生唱,以唱促背。學生亦可自己配樂詠唱,一來提高了興趣,二來深化了記憶。如在教《為學》一文中,開頭一段稍長難背,學生配以流行音樂曲調唱誦,效果奇佳。(4)品詩表演。在理解詩文的基礎上,將一些敘事性較強的篇章通過課本劇、小品等表演出來,既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又能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賣油翁》等。(5)誦詩比賽。即不定期多形式地舉行誦詩賽,如“詠春詩會”,看誰背詩數量最多;如默詩接龍,以小組為單位,看哪個小組又快又好。
3.鼓勵學生“敢”寫。
一方面,通過學校文學社活動,組織學生訂閱一些有關詩詞的報紙雜志,創建“詩社”“吟詩會”等小團體,積極營造一種親近古詩詞、走進古詩詞的氛圍,努力培養學生寫詩填詞的興趣,激發起學生寫作古詩詞的欲望。另一方面,通過文學講座和課堂教學,有目的、有步驟地為學生講解古詩詞的常識,讓他們接觸并了解詩韻、格律、詞牌、詞譜等知識,為他們揭開唐詩宋詞神秘的面紗,同時結合一些精彩的詩詞故事或教師自己的詩詞作品,引導學生慢慢地、不知不覺地走入詩詞世界。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寫出了一些“作品”,或許是極其稚嫩的,或許是十分平常的,甚至是拙劣的,指導教師都要多給予肯定,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肯定他們的成績,就是保護他們的自尊;保護他們的自尊,就是激發他們的興趣。正是這難得而可貴的興趣,推動著學生在古詩詞寫作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4.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形象美。
形象是詩詞中用以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體事物。在古詩詞中,具體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輔相生的,寫具體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寫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見具體事物的形象,充分體現作者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古詩詞中的形象,古詩詞中的形象都是經過作者選擇、刻畫,注入自己的主觀思想和情感的,因而產生藝術形象,具有審美價值。讓學生認識這一點,才容易感受到詩詞中的美。
4.1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
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中的形象:“花”、“鳥”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與“濺淚”、“驚心”相結合,以美景反襯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顯“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從中感受到了古詩詞形象的藝術美。
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景用事,寫了十種景物,喚起讀者視覺形象。既然寫早行,雞聲、月就是典型景物,聽到雞叫,天上還有月亮,就開始收拾行裝趕路;既然寫早行,人的活動、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裝,橋上還有寒霜。旅途之景與夢中之景對比,眼里之景與心里之情完美結合,表現出“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的思家之情,從十種景物上感受到家鄉的美。
關鍵詞:語文教學;建筑美;意境美;意象美
中學語文課本編選了不少古詩、新詩,而古典詩詞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按照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詩詞教學應采用恰當的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鑒于以往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認識古代詩詞基礎知識,領會詩詞建筑美
古代詩詞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中國古典詩歌在語言形式上十分講究對稱形式美,這從字數、句數、分章、分闕都可看到,它們猶如中國古典建筑物,具有均衡美,而且在整齊中又富有變化,在多樣中又蘊于統一。
二、感乎其情,入乎其境,感受詩詞中的意境美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古典詩詞教學的具體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無非是個“意”字,其長盛不衰的原因也盡在其“意”。那么,如何積極引導學生從古典詩詞中感受、領悟意境美呢?
1.誦讀:品情悟味
詩詞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類情感的載體,詩詞的音樂性是毋庸置疑的。詩詞所特有的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可以通過朗讀或朗誦,甚至配樂歌唱體會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就該重視和運用這種方法。通過朗讀,品悟出詩詞字里行間隱藏的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感情上的共鳴,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憂思,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豪放,范仲淹的“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是孤憤,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則是凄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悲壯……凡此種種,不讀,安能入境?
2.想象:入境感知
“詩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詩詞極有形象感,平淡無奇的一個個方塊字,經詩人的巧妙組合,就能產生強烈的形象感。但實際上,字本身是抽象的,詩詞不同于其他文學樣式,具有意境的原因就在于字的意思刺激了人們的聯想與想象,將文字中隱含的形象一一呈現出來,因此,詩詞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感受意境,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認識詩句中隱含的形象。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詞一景,如同運用電影鏡頭剪接的蒙太奇手法,將幾種景物稍加組合,便成為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孤寂凄涼之情溢于言表。正是這些極富感性的詩句把學生帶到了一種藝術創造的空間,在對它們咀嚼、品味的同時,也獲得了思維的靈動、想象空間的拓展和審美情趣的升華。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走進課堂,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能力、發展人的個性、提高人的素質提供了嶄新的天地。它對于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的組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視頻圖像、動畫和其他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先進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為詩詞教學創設了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逼真的情境,再現了詩詞中所描繪的畫面,變抽象為形象,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誦讀詩詞的興趣。如,我在李商隱《無題》的教學中,制作了Flash課件,有聲音,有畫面,再加上誦讀者的范讀,一下子就將離別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使學生很快融入其中有感情的誦讀。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誦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詩詞是與音樂聯系在一起的,有特定的樂調、音韻、節奏。如,李商隱的《無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這些優美的抒情詩詞或配樂朗誦或吟唱,再配以畫面,給學生以視聽感官刺激,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誦讀吟唱,產生想象和聯想,創設情境,不知不覺地進入作品所創造的意境中。
三、鑒賞詩詞的語言,感知詩詞的意象美
古詩中有許多意象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像“天、地、日、月、云、雪、梅、蘭、竹、菊、松、柳”等,不知道出現過多少次。這些經常出現的意象在表情達意上形成了一些相對固定的意思。如果作些收集整理應該能找出一些規律,有助于解讀古詩,也有助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拿李白現存九百余首詩來說,據統計,明月意象共出現76次,提到月的詩句不下400處。在李白詩中,明月意象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在以民俗文化為內核的基礎上,熔鑄了詩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體現了民俗文化審美特征的共性,又體現了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征;像陶淵明的“菊”、陸放翁的“梅”等意象也都成了詩人性格的化身。我曾經讓學生搜集古詩中寫到“風”“花”“月”“云”“樹”“愁”和“情”等意象的詩句,梳理出古人借用他們來表達哪些情緒和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講究情景交融討論詩詞的意象,有助于學生感知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寫“愁”,古詩詞的詩句不知有多少,我們可選一些經典的句子進行探討。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始用“水”來寫愁,化無形為有形,“一江春水”境界開闊,感人至深;李清照“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用“船”來寫愁,“載不動”傳達出“愁”之多;賀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用“雨”來寫愁,雨多愁更長。這些獨特精美的詩句,情景交融,從不同的角度寫愁緒。學生如果能將這些包含“愁”意象的名句,歸類分析,必能感受出詩詞的意境,領略出中國詩詞無窮的魅力。
2.黃花:。古人有重陽賞菊的風俗。盛開之時,金風驟起,天氣肅殺,其時萬木搖落,百卉凋零,獨此花猶凌寒怒放,秀挺于時。黃花在詩詞中是常見意象,如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采桑子?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另有成語“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如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3.雁:(1)雁為候鳥,古人常常由雁聯想到自身,產生思鄉戀舊的情緒,或用孤雁來渲染悲涼身世和孤寂心境。如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杜甫《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李益《春夜聞笛》:“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2)鴻雁在古代詩歌中指傳書的信使。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雁向來以群體活動著稱,故被相愛男女當作抒情的載體。如《古詩十九首》:“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4.柳:與“留”諧音,古人又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折柳代指惜別、傷別。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5.青鸞:即青鳥,傳說是有三足的神鳥。《山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特指愛情信使。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張耒《風流子》:“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云離合,青鳥沉浮。”
6.黃昏、夕陽、晚照、落日、斜暉:
(1)渲染寧靜、安謐、和諧的氛圍。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2)渲染孤獨寂寞的氛圍,常用在閨怨詩、離別詩、羈旅詩中。如溫庭筠《憶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