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獸醫藥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S85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4-0099-02
“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獸醫藥理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是研究藥物與動物機體之間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其中無處不滲透著唯物辯證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將唯物辯證法的思維貫穿始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以辯證法的觀點認識和把握藥理學的規律,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獸醫藥理學知識。
本文試就獸醫藥理學教學中的對立統一規律問題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矛盾的同一性
任何矛盾的雙方始終存在著既互相斗爭,又互相同一的關系。
(一)藥物機體
藥物與機體之間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藥理作用的產生,是藥物和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藥物特定的作用與其本身化學結構、理化性質、藥理活性以及其他藥效學過程密不可分,但其藥效學過程又與藥動學過程相互依賴,共同存在。藥物需要依靠機體吸收才能進入體內,并被輸送到相應的組織器官,然后才產生相應的作用。藥物進入機體,隨著體內的血液循環被運送到相應的組織器官(靶器官),對機體的生理生化過程產生影響,發揮藥理作用;與此同時,機體對藥物也有反作用,即對藥物進行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對藥物的作用產生影響。離開了動物機體,藥物便失去作用對象;同樣地,沒有動物機體對藥物的吸收運轉乃至代謝和排泄過程,藥物就無法發揮相應的藥理作用。
(二)藥物―機體―病原體
化學治療藥是一類能夠抑制和殺滅病原體,但同時對動物機體毒性相對較小的一類藥物。這類藥物與動物機體和病原體之間存在著“三角關系”,即存在藥物與動物機體、藥物與病原體、病原體與動物機體彼此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三對矛盾。藥物對病原體有殺滅抑制作用,病原體對藥物發生反作用,產生耐藥性。
(三)聯合用藥
不同的藥物之間也存在著聯系,聯合應用時會產生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有的抗菌藥物之間聯合應用可以擴大抗菌范圍,增強抗菌效果,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阿莫西林、氨芐西林等與β-內酰胺酶抑制劑克拉維酸或舒巴坦合用,磺胺藥與TMP合用,大觀霉素和林可霉素合用等,可產生協同作用,提高療效。這是矛盾的同一性所在;但有的聯合應用會產生拮抗作用,表現為藥物作用的減弱或毒性的增加。例如:青霉素與氯霉素和四環素合用,會影響相互的抗菌作用。
二、矛盾的對立性
(一)矛盾的對立
藥物的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是藥物作用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也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對立的一對矛盾。例如,抗生素類藥物可用于各種細菌感染性疾病,但大多抗生素都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良反應,青霉素可引起某些動物過敏反應,鏈霉素除了過敏反應之外還有神經毒性、腎毒性和肌肉毒性,磺胺藥由于其乙酰化代謝產物在腎臟形成結晶,可對腎臟造成損害。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分為二”的觀點,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藥物的兩重性,準確地把握藥物的利與弊,充分發揮藥物防治動物疾病、提高動物生產性能的作用,同時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達到合理用藥的目的。
(二)矛盾的轉化
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如:阿托品具有抑制平滑肌收縮和抑制腺體分泌的藥理作用,當用于緩解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痙攣時,同時會引起腺體分泌減少,導致動物口腔干燥,原先抑制腺體分泌作為藥物的治療作用,此時轉化為不良反應。又如:廣譜抗菌藥,可以對抗多種致病菌,但卻不適宜用于反芻動物,特別是成年反芻獸。原因是其瘤胃內微生物菌群之間相互依存和制約,保持著動態平衡,使用廣譜抗菌藥會打破菌群之間正常的平衡,引起菌群失調癥,甚至導致二重感染。
劑量的增減會使藥物發生量變到質變的變化。一般來說,以適當的劑量用藥,可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用藥劑量過大則會使動物機體出現毒性反應,甚至引起動物死亡。
給藥途徑或給藥方法的不同,也會使藥物的作用性質發生變化,如:硫酸鎂經靜脈注射給藥具有中樞抑制作用,作為抗驚厥藥物使用;但口服給藥則表現為瀉下作用,用于動物的胃腸積食;馬錢子是一種中藥,味苦,口服具有健胃作用,但以其有效成分做成的注射液注射給藥,則具有脊髓中樞興奮作用。
三、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
(一)動物機體(內因)
內部矛盾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 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和程度; 外部矛盾 (外因 )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 它影響事物的方向、速度和具體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的發展中是同時存在、缺一不可的。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 當作為內因的機體處于不同狀態下時, 藥物的療效可能產生變化, 甚至無從發揮作用。
動物機體的功能狀態與藥物的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藥物的作用是通過與動物機體作用來實現的,也是通過動物的生理生化機能的改變而表現出來的,藥物本身一般不會脫離動物機體本身固有的或潛在的機能活動而產生新功能,只能使機體固有的功能增強或減弱。在這里,藥物是外因, 機體是內因, 藥物要達到用藥目的,必須調動動物機體本身的積極性,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或機體的防御機能。如:化療藥物的作用與機體的免疫力、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有密切關系。藥物發揮藥理效應,有賴于機體對藥物分子的吸收,并將藥物輸送到作用部位,同時動物肝腎的機能狀況直接影響藥物在體內的生物轉化和排出,影響體內藥物的濃度變化。肝腎狀態良好,有利于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消除,減少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相反,肝腎狀態不佳,不利于藥物的消除,容易引起蓄積中毒。所以,加強飼養管理,合理調配日糧、改善環境生態條件,減少動物的應激反應,乃至提倡動物福利等等,都是實現合理用藥不可忽視的因素。
(二)藥物(外因)
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必不可少的條件。不具備一定的條件,事物不會發生變化。當動物受到病原體的感染或侵害,機體會動員自身的防御功能對抗疾病,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抗感染藥物,很難徹底殺滅和抑制病原體。對于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抗菌藥物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個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絕對和相對的關系。藥理學中諸多方面體現著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藥物有基本的作用規律,這是所有藥物的共性,但是不同的則有其自身的作用機制,這是具體藥物的個性;同類藥物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質、體內過程、臨床用途、不良反應,這是該類藥物的共性,但是不同藥物的作用強度、半衰期長短、不良反應的強弱則是該藥物的個性;進入體內的藥物都有被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共性, 但對于具體的藥物,在個別過程中其具體情況有所差別, 則是個性。
五、小結
綜上所述 , 動物藥理學中辯證法無處不在,把對立統一的規律引入教學,有助于全面理解動物藥理學的規律,有助于把握不同藥物的特點,以便系統掌握動物藥理學知識;而且可以加深加快學生的理解,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 參 考 文 獻 ]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陳杖榴.獸醫藥理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關鍵詞:獸醫藥理學 交互式教學 教學方法
獸醫藥理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一門為臨床合理用藥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論的獸醫基礎學科。其與藥學、基礎獸醫學及臨床獸醫學都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在整個動物醫學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學科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選藥、合理用藥、提高藥效、減少不良反應,為將來進一步進行臨床藥理研究、開發新獸藥創造條件。
一、目前國內獸醫藥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在獸醫藥理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其涉及學科面廣、理論性強、知識點多、難理解、難記憶,難以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畜牧獸醫實踐。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逐漸失去對獸醫藥理學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教學效果較差。
1.一問一答式
課堂提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既方便教師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適當的調節課堂節奏,因此也是得到廣泛運用的教學方法。然而經實踐檢驗,一問一答方式,只是調動了部分學生的思維,不回答問題的學生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回答問題的學生有些也只是應付,草草回答完了事,并沒有真正記住知識點。因此使用提問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足以促使學生改進學習態度。
2.舉例教學
為活躍課堂氣氛,大部分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引入舉例教學手段,筆者所在學校也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運用病例講解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邮降牟±虒W其實也屬于交互式教學;而非互動式的案例教學與講授法無明顯區別,對增加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也不明顯。
3.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近些年提出的教學方法,稱為“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旨在由藥理學常識和相關案例設計問題,導入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和思考。此種方法筆者在教學中也有所運用,但效果一般。分析原因,啟發式的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來的,雖然是精心設計,但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者,所以本質上還是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真正能啟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程度尚存在局限。
二、交互式教學法
交互式教學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最先是被應用在語言教育方面,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及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交流互動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完成由“樂學”、“好學”到“會學”、“學會”的轉變,從而達到有意義的學習。
交互式教學法通過實現課堂教學要素全方位的最有效的有機設置,形成師生之間的交流反饋,主旨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統一體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力求做到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這一教學方法密切結合學生的接受情況,因此可使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適應和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真正做到教法、學法、想法融為一體,使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增強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交互式教學在獸醫藥理學中運用的可行性分析
1.目前大學課堂的條件
現在大部分的大學教學條件都較過往有了顯著提高,大學教學方式主要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為主,有些學校還開設了網絡教學模式,這些為交互式課堂授課提供了良好的開展平臺。
2.獸醫藥理學課程的特點
獸醫藥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可用于討論的病例也比較多,病例中蘊含的藥理學知識可以通過歸納總結、橫向聯系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些都有利于交互式教學中啟發和引導過程的實現。
3.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
我校獸醫藥理學在大二下學期開課,這個時候學生已經學習了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解剖學等基礎理論和知識,做過一些基本的動物實驗,基本形成了獸醫學的知識框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能充分利用好這個基礎框架,就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通過交互的方式對自己所吸收的知識進行對比、類比、歸納、演繹,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在獸醫藥理學教學中實施交互式課堂教學的注意點
雙向交互性是交互式教學法的最突出特點,因此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最需強調的兩方面。然而,互動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才能通過互動來實現教學目的。
1.點撥、指導原則
獸醫藥理學主要從獸藥的作用機理、臨床應用、使用原則等方面進行重點分析和講解,很多需要通過病例導入。但要注意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對病例的疑惑和思考,調動其主動尋求答案的積極性,再互動地探究問題的特點和難點,尋求有效的治療藥物,同時結合病例講解其藥理作用和機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需對關鍵步驟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而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
2.開放性原則
采用公開、公平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平等合作、共同促進的和諧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才能充分地發揮想象、大膽地提出問題和看法,取得良好的創造性思維效果。
3.實踐性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章節的知識特點,事先在電子課件中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問題情景,也可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掌握程度來靈活提出問題,讓學生沉浸于目標情境之中,積極地跟隨教師的引導對問題進行推斷、演繹或比較,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五、結束語
交互式教學模式確立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師與師、師與生、生與生之間是一種合作學習關系。它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人到學習中來,做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質疑、求異、創新,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使他們在這門課程的領域中積極探索與發現,從而真正領悟。
參考文獻:
[1]胡功政.《獸醫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01.
[2]袁志良,金紅,葉永忠.植物學理論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8.
[3]湛永鐘,莊應烘.多媒體環境下大學物理的交互式課堂教學[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4).
大學生遵守商務禮儀的重要性
一、大學生不文明的行為表現急需禮儀教育
許多高校都強調不允許學生穿拖鞋到課堂,但我們在夏天經??梢钥吹皆S多同學特別是男同學穿著拖鞋去上課;在衛生間、校園里、教室的墻壁上隨處可見的污言穢語;在圖書館的雜志、圖書上亂涂亂畫,任意損毀;在公共場合勾肩反搭背,大聲喧嘩。上課隨意遲到、早退;摔酒瓶、講粗話、亂扔果屑紙條等。這些不該有的現象,特別是不該在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身上的東西,卻在校園里時時發生。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學生把無視校紀校規、行為不羈,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看作是有個性。有的大學生只是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道尊重為何物。大學生這種受教育沒有教養,有知識沒有文化的現象,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人才質量。究其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是與大學中的素質教育過大、過空,質量欠佳不無關系,造成學生難以“入耳、入心、入腦”。所以高校應明確認識,把禮儀教育列入素質教育的內容,開設禮儀課,并有的放矢地將現實生活與理論聯系在一起,使學生了解各類型的禮儀規范并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履行,使之成為習慣。
二、大學生禮儀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需
(一)禮儀教育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文明行為,提高文明素質
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內容。因為講文明、講禮貌是人們精神文明程度的實際體現。普及和應用禮儀知識,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通過社交禮儀教育,讓大學生明確言談、舉止、儀表和服飾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修養、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個人的文明程度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時也影響到整個學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
(二)禮儀教育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需要
大學期間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懂得以適當的方式解決身邊問題和處理生活中煩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會關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學習成績更好。戴爾·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與約翰·麥克斯韋爾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導出同一條公式:個人成功=15%的專業技能+85%的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因此通過人際交往活動, 在交往中獲得友誼,是大學生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迫切需要, 是從“依賴于人”的人發展成“獨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成功地走向社會的迫切需要。大學生如能掌握基本禮儀規范及知識,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平等友愛等原則, 就能很快與交往對象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禮儀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而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因為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范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自覺地接受社會禮儀約束的人,就被人們認識為“成熟的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反之,一個人如果不能遵守社會生活中的禮儀要求,他就會被該社會中的人視為“警世駭俗”的“異端”,就會受到人們的排斥,社會就會以道德和輿論的手段來對他加以約束。大學生堪稱“準社會人”,還不是真正的社會人。他們有一種強烈地走向社會的需要,同時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崗位后如何與領導、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何進行自我形象設計,如何盡快地適應社會生活等社會交往問題。然而大學生的社會心理承受力直接影響到交際活動的質量。一個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際活動中遇到各種情況和困難時,都能始終保持沉著穩定的心理狀態,根據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為方式,化險為夷,爭取主動。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參加重大交際活動前,常會出現驚慌恐懼,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的狀況,有的在交際活動開始后,甚至會出現心跳加快,四肢顫抖,說話聲調不正常的現象。那么對大學生進行社交禮儀教育,讓大學生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范,不僅滿足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化;而且,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
大學生商務禮儀的教育
(1)有關部門要齊抓共管,制定系統的大學生禮儀規范,并將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
(2)學校在人文素養課中開設大學生禮儀修養課程。首先應把禮儀教育的內容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或正在試點的《法律基礎與思想道(下轉第196頁)(上接第187頁)德修養》課,或開設專門的《禮儀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的教育。課堂教學是系統學習訓練的良好途徑,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事實上受過良好禮儀教育或禮儀行為訓練的人,無論是內在素質還是外在行為方式,都與缺少訓練的人截然不同。臺灣國立聯合大學專門制 定了禮儀教育實施要點,并對所有一年級新生實施禮儀教育。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禮儀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禮儀教育處于德育的邊緣地帶:一方面多數德育工作者對禮儀教育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禮儀教育處于德育的盲區;另一方面在我國高校開設的課程中,重視專業理論和技術,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禮儀問題,不進行相應的禮儀教育。結果禮儀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學生甚至認為,上大學與禮儀問題不沾邊,學好專業知識就行。所以加強禮儀教育首先必須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3)通過校園各種媒介形式,將禮儀文化融入校園活動之中,形成良好氛圍。加強禮儀教育必須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例如:開展“明禮誠信”活動,制訂修身計劃,發揮禮儀的自律作用;發動全校師生尋找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開展辯論、演講、小品表演、禮儀講座等活動,弘揚文明禮貌之風,使禮儀之花遍地開放;還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欄、學校網絡等媒體工具,介紹名人處世修身的軼事,推動學校的文明建設。
(4)積極開展禮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交際中親自體驗到擁有禮儀知識、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禮儀修養。
當然,大學生禮儀素養的提高,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到家庭和社會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學生的禮儀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學生遵守商務禮儀的重要性相關文章:
1.大學生遵守商務禮儀的必要性
2.遵守商務禮儀的重要性有哪些
3.大學生學習商務禮儀的重要性
考核方法多樣化考核方法由傳統的單純筆試改革為筆試和實驗操作考核兩部分內容組成,其中,筆試部分應注意試題的難度、廣度和深度,注意藥物使用時的關聯性,將各章內容融會貫通,加大綜合性試題比例,并與當前臨床緊密結合,力求真正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除此之外,實驗操作在考試中占一定比例,以測試學生平時上實驗課時是否真正做到自己動手,使考試成績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
實驗教學及實踐多樣化
增加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傳統的藥理學實驗中多是驗證性的,為了不斷完善實驗內容,應盡量開設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當然,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也可以交由學生自己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從文獻的查閱開始,然后確定實驗操作步驟,準備實驗儀器及試劑,經課堂商討后如果切實可行,即可實行,所以教研室最好能配備專門的實驗室提供給學生演練,這樣,利于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與教學同步實行學習《獸醫藥理學》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將藥物應用于臨床,那么實踐教學即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等的重要環節,雖然大學生都有畢業實習,但學習完該課程半年甚至1年之后再去實踐,藥理學的理論知識可能早已很生疏,所以,在講授該門課的同時讓學生能夠投入到實踐中是頗為有益的。學生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去藥廠或者獸藥廠、小型養殖場、動物門診部進行參觀或實習,讓學生了解藥物的一般生產流程、藥事管理的基本內容以及臨床上動物疾病的治療用藥,這樣,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從而便于學生掌握。
關鍵詞:動物藥理學;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改革
《動物藥理學》是動物醫學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傳統的動物藥理學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說學生做,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乏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的開發,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1-3]。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高質量、系統地和個性化地講授理論內容,并通過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去,是動物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開放式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經過教師確定開放實驗項目和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項目,學生自由選做實驗項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實驗項目,并寫出實驗報告或總結,教師進行評價和總結。
一、改進理論教學,突出重點難點,注重理論聯系臨床
動物藥理學具有與其他基礎課不同的特點,內容繁雜,涉及病理學、生理學、生化學、免疫學等獸醫基礎學科和獸醫外科學、內科學等臨床學科的廣泛知識,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抓不住重點,找不到規律,花費很多時間卻收不到好的效果。為此,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本課程教材分為主要章節和一般章節兩大部分。在主要章節中,如抗微生物藥物種類比較多,所以每類藥物只抓住一個代表性藥物進行深人分析,講深講透,同類藥物與其比較,講清特點,必要時增加比較成熟又有新進展的內容。在講解代表藥時,盡量把重點、難點和疑點講明,描述性內容少講或不講,由學生課后自學。對有關生理、生化等內容可進行必要復習,較多采用互動啟發形式,以使學生精力集中,積極思維。在一般章節中,如呼吸系統藥物、血液循環系統藥物等,這些章節的內容比較簡單,理論性不強,疑難問題少,可以通過列表對比,總結歸納的方式講授和記憶。
因為動物藥理學為專業基礎課,學生剛剛接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為了讓學生容易記憶藥物的作用及應用,結合癥狀典型、診斷明確、可針對性用藥的病例,讓學生針對病例提出合理性用藥,通過病例使學生學會如何在實際中應用所學的各個章節的動物藥理學知識。
二、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是老師制定實驗內容和方法進行講解和演示,學生再做實驗驗證,實驗材料也由老師準備好,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簡單,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主要特點是開放性和引導性,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在主動探索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善于探索及解決問題,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方法。
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落實措施:
1、學期初教師對目前獸藥市場作出分析并舉出典型的臨床病例,學生根據這兩個方向查閱資料,學生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寫出可行性實驗設計,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和需求量要遠遠高于課堂講授的內容,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方法。
2、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口頭講解,此環節學生因為知識的局限和綜合能力的欠缺會產生畏懼情緒,所以要鼓勵學生充分調動想象力,以最簡潔和最直觀的方式表述自己的專題方案。
3、由教師把關,指出存在的問題,完善實驗設計方案。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完成自己的實驗項目,并寫出實驗報告或總結。
4、教師評價和總結。
三、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效果評估
教師的評分標準包括實驗設計方案、實驗項目完成情況、實驗結果及實驗報告內容的完整性。有很多同學設計的實驗很有創新性,整個實驗內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及臨床疾病治療所有方面的知識,這樣的實驗設計得分較高,有些實驗內容和方法較簡單得分就較低。實驗項目能夠及時完成,實驗結果準確,實驗報告完整并能夠把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等進行記錄和分析,得分就比較高。有很多同學都不是一次就順利地完成實驗,而是在失敗中不斷地思考和探索才能夠得到預期的結果。
通過這次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學生普遍反映收獲很大,這種綜合訓練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可明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
參考文獻
[1]谷淑玲,夏安周.創新理念下的藥理學教學改革[J].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0)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