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法國餐桌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法國菜因為其精致美味而出名,那么在吃法國菜時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刀叉的使用的注意事項
法國菜作為精致優雅的代表,其較為注重法國餐桌的文化及禁忌。刀叉的使用在這一方面就尤為重要了。
正常情況下在用餐以前,所有法國菜所需要的刀叉等工具就會被侍者準備好,規范的放在餐桌之上。刀叉放在盤子的兩側,刀在右邊,叉在左邊,叉與刀的尖部都朝上,需要注意的是到的刀刃方向是朝向盤子的。刀、叉、勺又各分成三種:前菜刀、主菜刀、甜點刀;前菜叉、主菜叉、甜點叉;前菜勺、主菜勺、甜點勺;當然也有可能還有可以將黃油抹在面包上的黃油刀已經備好可供你使用。很多人比較在意的就是刀叉的手執方式了,答案就是左叉右刀。一般情況下侍者會將刀叉為你擺好,你只需要從最外面的刀叉開始向內使用就可以了。
二、就餐禮儀
從就坐開始,法國餐桌的禮儀文化與禁忌就已經開始默默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格調。
最符合格調的就坐方法是從座椅的左側入座,椅子被拉開后,應當使自己的身體在快要碰到桌子的時候站立,這時候領位者會將椅子推近你的腿彎,當腿彎觸碰到后面的椅子之后就可以就坐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女性在場,應該由男性為女性將椅子拉開,在所有的女性就坐完畢之后,在場的男性才能就坐。這是法國菜浪漫而又優雅的紳士禮儀,這樣的點滴滲入紳士文化,也讓更多的人向往法國生活。
和現在中國就餐習慣不同,法國餐桌的禮儀文化與禁忌較為繁多。在吃法國菜的時候應該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要駝背聳肩,這樣也會給自己的氣質加分不少。和紅酒時候,不應該像平時喝白酒或者啤酒一樣習慣一口悶。而是一口一口的淺嘗,不要酒杯傾斜太多,直到喝完的時候,紅酒杯里也應該有少許剩余。面對喜歡的菜品上來時候,也切記不要表現的過于急切,應該遵循刀叉使用順序的進食不同菜品。
(一)選用酒杯
1、如果你面前放著四個杯子,不要隨便拿起哪只就用。要知道其中的區分。
2、大杯用于盛水,人們不用它來干杯。因此,干杯時不能舉這個大杯。
3、中杯用于盛紅葡萄酒。小杯用于盛白葡萄酒。細長杯子用來盛香檳酒。
(二)飲酒、水、飲料時應注意事項
1、在飲用杯中物時,應先將口中咀嚼物咽下,然后將刀、叉在盤中放成八字形或交叉,再用餐巾紙將嘴唇擦拭干凈。然后再喝酒、水等。
2、在喝酒、水等時,中國人習慣舉杯仰頭痛飲,一口喝光。而在西方這卻恰恰是應避免的。 文明的方式在西方是頭保持平直、一口口R飲。喝到底時,杯中總還是留一點酒。
3、在喝飲料、湯、酒、水等時,不要用嘴唇吸出聲音來,而應一口一口地輕輕喝。
4、在祝酒時,總是由主人或是地位、身份 高者倡議。
5、在握杯時,應一手抓滿杯子,不要在擎杯時翹起小指或其它手指。
(三)刀叉的使用
1、如在用餐時要放下刀叉,應將其放在盤子兩邊,刀與叉子頭向內。
2、如用完了餐,即使盤中仍有剩余食物,也應把刀叉平行斜放入盤中,叉齒朝下。叉離自己近、刀離自己遠。
3、在將盤中食物推到叉上去時,應使用面包,而不要用刀去推。
4、不要始終拿著刀,也不要刀朝上。而要在切好食物后,便放下刀,讓刀放在盤子平行的右側,然后使用叉吃。
5、如果不知該怎么正確使用刀叉時,就看別人如何做,“依樣畫葫蘆”。
6、有許多刀叉排列在桌上時,使用規則為由內向外使用刀與叉。
7、在使用刀時,應刀刃向下、食指按在刀脊上切割。
(四)食用面包的方法
1、將面包放在自己左面小盤中。在食用面包時,是不用刀去切割面包的,而是用手撕下一塊一塊面包,然后再放入嘴中。因此,人們也不用嘴去直接咬面包,除非是三明治。
2、如果要將黃油涂上面包,應是用手一塊塊撕下面包,然后一小塊一小塊涂。不要一下子將整個面包涂滿。當然在早餐時,可以在一長條半片棍子面包上涂上黃油、果醬,但在正餐中不能這樣。
(五)注意事項
1、除了用手撕面包吃外,其它食物都用刀、叉、匙子來吃。
2、食用生菜不用刀去切割,只用叉的邊緣去切割。
3、盤中更好不要留下剩余食品。當然也不用“涮”得很干凈。
4、使用餐巾時,應將其平攤在膝蓋上。用完餐后略一疊就留在桌旁好了。不能將其完全疊好,也不能將其揉成一團扔在桌上。
5、在西餐桌上很少用牙簽,因此更好不用。
6、萬一打翻酒杯等,不用大驚小怪,只說一聲道歉便可。到用餐結束后再道歉一聲更好。
第一,愛好社交,善于交際。對于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象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于雄辯高談闊論,
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并且準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準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
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采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
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于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于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面食,面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于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于、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與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時,都會擔心“失禮”。其實,所謂餐桌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的實用守則。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面包卷,或一塊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如果是男女朋友餐廳聚會或情侶約會,預約餐廳就不用你操心了,這是男士必須做的,為使這次用餐順利圓滿,時間、人數、用餐目的(比如生日聚會要準備蛋糕和蠟燭等)要事先和餐廳說明,對于希望安排靠近窗戶等的要求也要提前與餐廳溝通。
進入餐廳的方法
如果你和男性朋友相伴進入餐廳,應由男士開門,請你先進入;如果餐廳門前有服務人員,可以由服務人員打開門,然后你先進入;進入餐廳后,男士到前臺確認預約的座位,并請服務人員引導,這是英國式的禮儀,一切以女士優先。如果是法式禮儀,卻是男士先進,女士后入,法國人對這個禮儀的解釋是:以前,先進入房間是為了試探這個房間里是否有敵人,因此也是為了保護女人,法國騎士養成了先行入室的習慣。不過,你的同伴是上司或者客戶時,那么你即使是女士,也務必要注意,請對方先行,特別是在工作用餐的場合,你最好先想到法式禮儀。
餐桌上的席次
餐廳人員最先拉開的位子是主位,這個座位一定要由女性坐,西餐廳的服務人員也會請女性首先入席。這時,要提醒你的男伴(當然是熟悉的)可不要率先自己就坐下來了。作為女性,當你來到餐桌前,接著應該怎么辦呢?你應該站立在椅子的左側,等待隨侍在側的服務人員拉開椅子后,你一定要看著他的眼睛,說“謝謝”。如果餐廳服務人員沒有來得及幫助你拉開椅子,那這件事就要交給同行的男士來做了。以上的程序,在與上司和客戶同行的場合也一樣適用。
入座的姿態
優雅的入座方式是,你站到拉開的椅子前,椅座靠上膝彎后,上身端直慢慢落座,然后轉身對為你拉開椅子的人說聲“謝謝”(得到幫助說多謝,這是餐桌上也是任何場合都不能夠忘記的禮儀)。入座之后,你的腹部應該和桌子有一拳的距離。
點菜的方法
第一步是選擇餐前酒。如果對方有此興致,即使你不擅長飲酒,也要適當表示一下相伴的姿態,當然,如果真的一口也不能夠喝,可以請對方點瓶礦泉水。當你和對方干杯之后,你可以不必勉強自己喝酒,在對方點菜時,自然地為自己點一瓶礦泉水,是不失大方儀態的。
雖然不同的餐廳做法會有所不一樣,但是正確的點菜方法是:先點餐前飲料,等飲料拿來后,再點菜,在等待飲料的時間里,可以決定點什么菜肴,談話請放在這之后。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使得餐廳的服務更有效率,之前我一再說過,要為對方考慮,所以在餐廳禮儀中當然也包括對餐廳的考慮。
請注意了
脫下外套保持優雅姿態,也有方法:你進入餐廳,然后解開外套的扣子,從兩肩上扭下大衣,于是,你的隨行男士會走上前,提起外套的肩部,幫你脫下,然后交給餐廳人員,當然,如果你對此感到不習慣,也可以讓這位男士幫助你拿著外套,然后交給餐廳人員,當你的同伴是女性,那么這個動作就由餐廳服務人員來完成了,無論誰來幫助你,都不要忘記了誠懇地說一句:“謝謝。”然后把大衣的襯里向外,對折,交給餐廳服務臺,領取寄存牌,如果有男士相伴,這樣的事情就全權交付給他來辦就可以了。
刀是切開料理用的工具,用餐的時候不可以拿到嘴邊;不可同時用刀與叉將食物送入口中;不可舔食刀上的醬料。
喝湯時若湯太燙用嘴吹涼是大煞風景的;喝湯時不要發出嘶嘶的聲音;不要把面包放入湯內一起吃。
維吾爾族的民族習俗以《古蘭經》為一切行為的準則,民間的禮儀習俗和規則也概莫能外。《古蘭經》里,關于食物的詳細闡述和分類、宗教的禮儀習俗、思想意識、信仰與文化生活等,對維吾爾族生活和民間習俗中有很大的影響。這種禮儀意識是在宗教教義的基礎上產生、演變和發展的。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維吾爾族人從準備食物到進餐,講究潔凈,不能有任何污染。食品原料必須按照穆斯林的飲食標準可信、“合法”(hellal)的食品而準備。此外講究飲食禮儀,注重對他人保持禮貌,進餐前、中、后都有一套完整的行為禮儀,餐具的使用、坐姿、飲用的方法都很講究。在做客方面,這種禮儀表現更為明顯,社會禮儀要求較嚴,文化層面內容豐富、教條較多。本文先從維吾爾族對食物的要求標準來講解,再談餐桌禮儀中的行為準則。
一、維吾爾族對飲食的分類
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必要條件。人對食物的選擇不是盲目的,吃什么不吃什么,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飲食活動已成為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地區的飲食文化之間有所差異。自古以來,維吾爾族人民不僅從可食與不可食的角度觀察食物,也對食物形成獨特的鑒別方式。
維吾爾族的飲食范圍按宗教規定的“清真”和“非清真”的觀念分別。“清真”一詞來源悠久,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給金陵禮拜詩所題的《至圣百子贊》中有“教名清真”一語,此后“清真”一詞一般就指伊斯蘭教。外國穆斯林把伊斯蘭教食品稱為“哈拉里”,Hallal是阿拉伯語,其真正詞義“合法”,即符合伊斯蘭教教條,用在飲食上則表示穆斯林可食用的符合伊斯蘭教教法的食品。但是,《古蘭經》中也明文規定了非法食物。
(一)禁忌食物
豬、狗、熊、猴、驢、老鼠等動物類;虎、豹、狼、獅、貓、蛇等一切猛獸類和鷹、鷂、鷲、鴦等兇禽類;非正常宰殺的自死動物,諸如病死、毒死、撞死、壓死、悶死、摔死、淹死的一切可食用動物;非誦真主之名而宰殺的以及非穆斯林所宰殺的一切可食用動物;所有血液,包括忌食動物的血液和被許可吃的動物的血;嗜吃糞便的牛、羊、駱駝、雞等動物,除非使其禁吃糞便一段時間而改喂草料,方可宰殺。
(二)禁忌飲料
禁忌飲料包括:酒;血液;其肉不可食動物的奶,嗜食糞便的羊、牛、駱駝的奶;人奶(嬰兒哺乳期除外)。
二、餐桌禮儀
飲食是一種具有一定文化色彩、與道德觀念有一定聯系的行為。飲食禮儀在每個民族生活習俗中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傳統,并能表現人們的道德觀、信仰和意識水平。維吾爾族將飲食習慣認為一種神圣、嚴肅的事,注重這方面的禮儀。維吾爾族是非常熱情好客的,嚴格遵守道德禮儀。
(一)飲餐期間的禮儀
對人的禮儀:先讓長輩、年老的或者這個家庭有尊貴的男士讓座在上席,而且這位男士坐之前其他人都要站著。他坐好了,按年齡大小順序,男士優先,女士候等的原則坐。在餐桌上年長開口時,年輕人不得說話或者不能插嘴搶話,不然被認為失禮。
1.維吾爾族人進食時必須鋪布“達斯特汗”(大桌布),然后圍繞著它供餐。桌布無論在飯桌上或者在大坑上都要展開所有部位,周圍的人坐姿不能踩著或者碰桌布;坐式不能太靠近餐桌或者不能太往后,太靠近是不禮貌的表現;太往后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主人以為此聚餐不太理想。
2.食物順序是:首先端上囊、瓜果、干果、甜食、果醬之類,并倒茶;先是一盤煮好的肉,其次是各種主食飯。
3.倒茶方式:壺嘴緊挨著碗邊慢到,避免茶面起沫;按照年齡大小順序、男士優先、女士候等原則倒茶;端的時候用雙手端不可單手端,而且手指不可碰碗內;端茶時稍微彎下腰。
4.維吾爾族主食較多是用手抓,因此進餐前洗手,或者將水壺和盆子(qilapqa)端到客人前面,一手抓盆子,另一手抓水壺為客人倒水洗手,對方洗完手不能甩手。
5.維吾爾族家里第一道飯必須是手抓羊肉,肉食在餐桌必須出現,這種肉是用水煮,然后將胡蘿卜、土豆、皮牙子之類的菜為配菜做成,端的時候將熟好的肉從肉湯里取出來,并將配菜放在大盤里,吃肉序也是年長的男士先拿刀將肉放在一個囊上切。還有大人沒有說開餐之前,小孩或者年輕人也得等。
6.在進餐時,務必用右手吃,不得用左手,因為在《圣訓》里禁忌用左手進食。如果飯是大盤,幾個人共同吃,那必須從朝自己的方向入手,慢慢吃,不能將筷子或勺子直接送到大盤正中間;吃飯時不能翻盤里的飯;不能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免得自己口中的飯渣會落在餐桌上,第一不衛生,第二不禮貌;不能朝著餐桌咳嗽,用手捂著再咳嗽,朝著沒人的方向咳嗽。
7.若用手抓飯時,右手抓著飯,左手放在右手背下方護著右手,免得手里的飯落在地下;
不把討厭或者過敏的食物放在碗里一邊,不得把它放回原來的大盤里;不得用自己的筷子為別人夾菜,若需要他們自己夾或者專用的餐具來夾;不要將專用的公用餐具放在自己碗里或者嘴里。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得站著吃飯、不得躺著或者靠著某物吃飯;不得碰食物之外的東西,也不能抓身體的任何一部位。
(二)餐后的禮儀
1.飯后,主人一邊體貼問客人要不要再為他們盛飯,一邊倒茶。第二次開始主人端茶時,客人禮貌地將碗用雙手捧著,茶倒滿為止。
2.飯吃到七分飽,《圣訓》里講穆斯林吃飯必須吃到七分飽的狀態”。客人喝茶時不能往茶具里吹氣,但每個人務必把自己碗里的飯吃完,維吾爾族和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忌諱大吃大喝、浪費食物,用餐前要叮囑主人自己的飯量。
3.若牙縫里有食物渣,必須刷牙或者漱口,避免牙縫里的飯入胃,民間認為這是不潔凈之物。
4.若有人想走動,不得從人的正面走過,要從背后繞過;不能直視其他人吃飯的樣子;不能其他人還沒吃完就離開餐桌,務必等到所有人吃完飯才能起身。
5.客套地對待主人,贊美主人做的飯極好;講一下天天有食吃,一生不愁吃穿、愿全家天天好聚,年年有豐收之類的關于飲食的祝福語。
6.主人客氣地說:“伺候好諸位客人,若沒能照顧周到請理解。”
7.主人不得在其他人面前與自己家人吵鬧,不得用大聲說話。
8若家里的客人起身要走主人必須送到門外。
三、餐具的使用
維吾爾族在飲食的餐具方面也非常講究,要用精致的餐具來用飯,在餐桌上端筷子時不得出現單數的筷子,必須成雙;喝茶的碗不能用餐,湯之類的飯用比茶碗大一點的碗,維吾爾語里每種碗都有稱呼;不得使用金、銀、鐵之類的餐具,用陶瓷餐具;不得出現有裂印或者有污點的餐具,使用的餐具要完整無缺、干凈。
四、飲食觀念
維吾爾族天生就喜歡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古蘭經》也強調人進食時放下所有事情,盡情享用飯食,無論生活富有或者貧窮,無論這頓飯是否如意,美味佳肴或者一個囊都要用知足和平靜的心態來對待,不能說出一句不滿意的話。
1.在餐桌上,維吾爾族厭惡挑食習慣,不能歧視別人做的飯菜。若肚子已經填飽可以禮貌推辭。維吾爾族最忌諱浪費事物,不得用腳踩踏任何食物,在民間有種說法若誰踩踏食物,會遭雙目失明的惡報。
2.無論一碗粥或者大盤肉,進食前先邀請周圍的人一起拱餐。若周圍的人想嘗嘗,請將筷子或者勺子雙手遞過去,則不然,得到他人的允許再進食。
3.在餐桌上盡量避免說出不愉快的話題,關心周圍的老小,讓長輩的先動手,再為小的剩飯。不能議論他人吃的少或者多;在多人聚在一起的場合不能交頭接耳說悄悄話,避免讓身邊的人尷尬。
4.若自己比別人晚到了,先禮貌地向主人道歉,再與其他人稍微彎下腰輕輕打招呼,找個邊邊的座位坐下,不要湊到其他人之間坐;別一進來就大笑呼喚,別為了一個個打招呼而讓已經坐下的客人起身。
5.若一家人共餐,突然有客人到來,全家起身迎接客人并邀請客人與自己一起共餐,有什么就端出來與外來人一起共餐。餐桌上不得有醋意或者小氣的心思。維吾爾族是心胸寬廣的民族,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喜怒哀樂。
6.維吾爾族認為每個人的今生該吃多少糧食,該享用多少富貴或者遭何等的不幸都是真主在這個人出生前就為他安排好的,他人與自己一起享用自己的食物也是真主安排的。因此,無論一個人吃得多或少,或者在別處進餐,都在自己的范圍內。
五、結語
對飲食方面的態度,不同國家在文化上有不同的表現。在法國,當精美的菜譜端到餐桌上時,敬意的沉默會籠罩所有客人,客人可以輕聲地表達感嘆,對食物毫不掩飾地贊美。而另一些國家,客人不僅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贊美,還用激動的聲音與行動來強調這一贊美。阿拉伯客人在喝茶或咖啡時要噴噴有聲,以此來表示滿意,他們通常會喝不止一次,否則會令主人感到不愉快。日本人吃面條時的“呼嚕”聲,中國人吃骨頭時的“噴噴”聲,還有表示愉快的咂嘴聲,都是為了取悅主人,表達喜慶的目的。僅此而言,無論文化與文化之間有怎么樣的差異,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是古代還是現代,餐桌禮儀都具有某種共同的特征,像潔凈的食物,對他人的態度禮儀和就餐禮儀,還有一些餐桌上的禁忌。這些禮儀是社會在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方面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社會禮儀在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和諧。
維吾爾族是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燦爛的文化,而禮儀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各種禮儀,維吾爾族將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并且,飲食禮儀中蘊藏與他人同甘共苦、和諧團結、同吃共食等文化精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某中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凝聚力。玉蘇普?哈斯哈吉普在《福樂智慧》中寫道:
“倘若國君賜予你膳食,
進餐時應當彬彬有禮。
食物要用右手去取,
莫忘了口誦以真主的名義!
別人面前的菜油,莫要伸手,
只可把自己面前的夾送進口。
吃飯時不可啃咬骨頭,
莫要招呼別人,勸人動手。
席間切不可狼吞虎咽,
也莫像女人忸怩靦腆。”
人們從中可以看出,維吾爾傳統文化里就有飲食禮儀的觀念,并流傳到現在。通過維吾爾族飲食禮儀,人們不難看出宗教觀念深深地滲入到維吾爾族的日常習慣。而在長期的生活中,這些教義規定的戒律也逐漸通過飲食風俗呈現在維吾爾族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