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設計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產品設計 擴容箱包 人體造型 抽象
1 產品設計研究的意義、研究現狀分析
對于新時代的產品設計,我們需要考慮創新性、文化性、實用性、環保性等等,我們對新異的追求是永無止步,融入文化內涵的東西才會更持久,功能比普通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注重綠色環保這樣的產品才會有廣闊的銷售市場,被人們所記住。這也是作為工業設計師應該努力去工作的方向。
所以,本次工業產品設計研究的主題是擴容箱包系列設計,功能上,擴容會成為最大的賣點;造型上,運用箱包設計中的仿生設計方法,對箱包造型做抽象曲線的變形;選材上,優先選用符合工程技術的新型環保材料,把現代高科技物質技術條件與傳統工藝相結合。
功能上,目前國內外對拉桿箱擴容的處理,多存在增加夾層等手段,筆者采用內附外加子箱包,并合理的布置搭掛在主箱上部或前部,這種方法尚屬首例。這是為了滿足不少人們在出行的時候攜帶了滿箱行李,旅途歸來的時候難免會有親友贈送或者購買其他物品,這些物品只能外加手提袋裝載,提起來大包小包非常不便。通過增加可以內附便攜袋,需要時拿出裝滿物品搭置在主箱合理部位,可以空出手來做其他事宜,特別是對一些愛購物的女性群體,因此該系列箱包的主要人群在18歲―30歲之間青春活力的女性。
造型上,目前市場上會有造型的變化,但多以長方體,橢圓體為主,部分兒童類箱包會以可愛的動物為原型做仿生設計。筆者的設計準備對形體做曲線處理,一改逃不出的方圓造型,靈感來源于維納斯斷臂的軀干。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形體優美,被設計師廣泛運用到產品設計中,人體之美更是自然界中的至美,把女性人體軀干做高度概括抽象的提煉,完成對箱體的優美曲線的處理,更加吸引消費者。
目前國內市場對箱包的設計主要以基本的方圓或個別的動物仿生造型設計為主,功能上比較單一,用材用料以為了適應工業生產為主,造型上還不夠多元,有子母箱包的系列設計,但沒有很好地結合。筆者的設計會對以上問題加以改進,運用人體優美的造型,高度概括的抽象出與箱體合理的造型,增加掛置功能,把一個系列箱包緊密聯系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把被遺忘的一些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做好這個系列箱包產品,努力改變以往人們對箱包的概念,從而改變細小的生活方式。
2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研究目標:通過對箱包設計相關書籍和目前市場的調查研究,創作一系列以人體為主題的擴容箱包,合理的選用抽象的造型和色彩,滿足消費者的各項需求,進而獲得產品良好的銷量。
研究內容:目前我國擴容箱包的現狀,功能、造型、色彩等,消費者的需求,箱包的發展趨勢,制作工藝等。
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多數拉桿箱品牌商在對箱體容量進行擴充時,常采用拉鏈加設加厚層做法,但是這種方法不能用在目前廣泛采用ABS等硬質材料的箱體上,這就使硬質箱體的容積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市場上又出現了子母箱體的設計,增加了女士的類似化妝包一樣的手提包,做成一個系列,但是這種子母系列只在造型色彩上做了統一,結構上并沒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所以新的設計方案把子母箱包進行深化,使子箱包可以掛置在拉桿箱主體結構上。掛置有兩種做法:其一,將子箱包一側設計夾層,寬度稍微大于拉桿寬度,使其可以掛在拉桿上;其二,在子箱包一側偏上部位加置掛鉤,箱體上設計掛環,可以掛在一起。兩種做法都要注意受力特點和造型美的要求。
造型服從功能,這也是本方案所遵循的形式美法則。造型上主要根據所附加的新功能做變化,其次為了改變以往死板的造型,融入新的元素做抽象化的概念設計。目前市場上有些箱包設計,有一些簡單的造型變化,但是調查研究發現,有很多造型是純粹為了造型而造型,屬于不符合結構特點的造型。這種造型不僅浪費了材料,更增加了箱體重量,可謂畫蛇添足。所以本方案的造型完全按照服從功能的要求去做,適當加入符合人體工學和美學的造型以吸引用戶。加入抽象的人體局部造型,使造型抽象、大氣、渾然天成。
色彩上采用清新活力的色系,比如采用檸檬黃、蘋果綠、西瓜紅等色彩來吸引18歲―30歲年輕活力的女性群體,色彩不僅對人的生理有天然的刺激作用,對人們的心理作用更大。不同的群體會有各自喜愛的色彩系列,采用這些清新活力的色彩適合了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展示了她們的青春活力,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銷量。
購物是每個人的天性,從原始社會起,當人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就會心情愉悅,在當今社會就表現在購物的喜悅感上了。所以當拉起行李箱遠出旅行的時候,在異地難免會看到自己心儀的東西,每次旅行歸來,誰不想滿載而歸?這種現象對于年輕女性更為突出,所以增加外置子箱包,旅行前行李較少可以折疊起放在箱子里,回程時可以裝滿掛置箱體上。
最后要考慮的就是為了達到功能造型所需的物質技術條件,即產品制作工藝,采用新型的材料成型工藝,并結合傳統箱包加工方法,做出傳統與時尚相結合的產品。
解決的關鍵問題:合理附加拉桿箱新的功能,創作優美造型。
3 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等;技術路線:首先,整理相關材料,在保證符合箱包結構構造的基礎之上(保證物體的某個部位仿生、放大,便于增加內部空間,附加外部構件);將人體造型與箱包造型相結合,并繪制草圖;其次,運用三維虛擬技術在電腦中繪制三維效果圖并調試顏色的搭配;第三,運用三維成形機制作最終的形體,并合理組合;實驗方案:目的,通過實驗制作完成擴容系列箱包(加入抽象人體造型美)賦予箱包新的功能,增加可調節運載量的箱包系列,根據功能的需要設計合理的造型,滿足人們對審美的要求,這也是設計應該做的工作;對象,拉桿箱,人體造型,便攜袋,把旅途中的便攜袋合理的與拉桿箱結合在一起,并賦予其優美的人體抽象化造型;方法,手繪、3D技術、三維成形技術,前期運用手繪方法快速的將自己的各種想法畫在紙上,不斷改進優中選優,并運用3D軟件對預期效果做模擬展現;手段,實踐手段,通過實際測量、繪圖、制作,最終完成預期作品,把手繪和3D模型效果根據箱包生產的步驟,打樣、開模、成型等做出實物;成果表現形式,做出一系列實物,并不斷改進功能造型色彩和生產工藝,使產品成為滿足消費者適銷對路的商品;可行性分析:本次研究需要查閱大量關于擴容系列箱包設計、人體美學、箱包設計及制作工藝等的資料;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一臺配置很好的電腦、三維成形機等;需要熟練地掌握3D技能和手繪技法。
4 所研究的內容、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等有哪些創新之處
本次研究與已有產品有著明顯的區別,具體的創新與特色表現在:首先是造型上,在造型上首次將人體形象與箱包相結合,來創作新的箱包形象,使形象更加優美,并較之以往的造型更具有時尚感;其次是色彩上,在色彩上運用時尚活力的色系,這樣的顏色在與曲線的造型相結合后,使作品更具有現代感,更容易被年輕人所喜愛;第三是在功能意義的傳達上, 增加內附箱包,需要時取出,大大滿足了旅行滿載而歸的愿望。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目前市場上的箱包設計還沒有涉及這個方面的設計。所以此方案可以補充市場空缺,搶占該部分市場,進而對拉桿箱及周邊產品重新定義,從而改變人們的細微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葉蘭輝.《包袋出格高級教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14年1月1日.
向內向深的設計研究存在于兩個維度上:抽象的與歷史的。抽象的維度即在形而上、方法論的層次上去討論設計學科的本質規律;歷史的維度則是回到過去,在過去的文化與知識脈絡里去發現未來。在這樣的研究思路下,我曾布置了一些題目讓我的學生們展開系統研究,并規定在學期末組織論壇,給每人三小時時間就此題目做出總結,然后大家研討。這些題目分別為結構主義、商品概念與設計、設計“物”理、“道”“理”的概念辨析與朱子理學、從包豪斯到烏爾姆的設計基礎教育模式、設計文明歷史基本脈絡。前三者是抽象的維度,而后三者為歷史的角度。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現代西方思想主潮是指法國六七十年代的結構主義運動。作為一個思想與方法的綜合體,它又區別于以貝塔朗菲為代表的一般系統論有關結構的一種純科學式的研究,包含了較多的哲學和無意識心理結構等內容以及更多的唯心主義成分。結構主義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結構高于要素”。事物的屬性更多來自于結構而非其組成元素,重要的不是組成部分,而是“如何”組成的。類似的普遍性原則也可以在格式塔里發現。音符是元素,調式、節奏、拍值便是結構,爵士樂或進行曲,交響樂或變奏曲也是結構。文字是元素,構詞法、語法則是結構,組織走來詞組、句子、段落、章節,才會有散文,詩歌或小說等體裁。故宮與王府,富紳的豪宅與平民的四合院同構,激光劍與青銅劍同構……結構主義與解構(后結構)主義的知識資源是如此豐富,使得我們很難在短短的時間內做系統而深入的探討,但無疑它對設計研究的啟示是巨大的。
商品與設計的發展軌跡是相伴而生的,所有商品都是設計活動的結果。商品設計的重心隨著不同時代、地域、文化背景、人們的關注點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商品的非物質化轉型,服務型商品大量介入,設計的重點不可能像以往一樣停留在商品的某一階段,而是注重商品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的互動,將設計的過程擴展到商品的整個生命歷程中。以商品為切入點來探討設計的本質和方法為我們提供的是不一樣的視角。商品作為設計的客體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現象,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限制性因素密切相關的目的系統,它像一面鏡子映射著所處時代的面貌。商品不是物,而是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體現在商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的整體過程之中。這個過程涉及到商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以及消費者不同的人群。事實上,商品只是一個線索,由此我們進入一個廣闊的世界,它涉及到人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精神等諸多領域。透過商品,呈現的是人類對自身生活方式的認同。商品設計的過程就是詮釋這種生活方式的過程,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人、社會、經濟、環境的共同利益。因此,認識商品實際上是認識圍繞商品的生產、交換、消費等環節的本質特征及其背后的人與人和人與物的關系。這也正是柳冠中教授所提出的“設計事理學”的研究思路,即通過對“物”背后的“事”的研究來厘清關系,把握目的,最終了悟設計的本質。
如今,“包豪斯”這個詞在國內已經完全概念化、空洞化,由包豪斯所濫觴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在“形式”上已經被我們所全盤接受,并在不知不覺中被偷換成了“三大構成”。包豪斯的精神完全是在它所發軔的時空背景下才成立的,而在新的世紀,面對我們的國情,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和思考一下,看它是否仍然是有效的、基礎的、與時俱進甚至超前于時代的。教育界里面,對于設計的認知一般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設計是經驗性的,不可傳授,包豪斯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另一種認為設計是一門科學,可以通過分析、研究、推理等方法來解決問題,烏爾姆是這方面的代表。我認為這樣的爭論實無意義,正如光的波粒二相性一樣,是波也是粒,因此我們認為設計既是科學也是經驗。對于設計的認知態度直接決定了設計教育的取向,而基礎教育較之整個設計學科來講是根系和枝干的關系,設計學科就像枝干依靠根系一樣,通過基礎教育的提升而不斷發展壯大,這也正是我們重新考察、思考、理解包豪斯精神的意義所在。
自古以來,我們的造物活動被認為是“形而下”,很少受到文化階層的關注,導致傳世的直接有關設計的歷史文獻少之又少。相反地,作為人們生存的主要方式,造物活動在數千年的時間里沉淀下無數燦爛的文明遺跡。這種不同于其它學科的不平衡,使得我們在從事設計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很難得到直接的、有力的設計文獻支持。實際上,設計的歷史有著自己的特點。如果說思想史的結果主要是不同時代思想家的著作,經濟史的結果主要是不同時代各個行政單位經濟狀況的數據資料,那么設計史的結果則主要是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遺跡和文物,即設計的文明。設計文明的價值絕不僅在于其所呈現的面貌,更在于其之所以呈現此面貌的內在邏輯,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研究設計文明的歷史是為了發掘那支配邏輯,為我們今天的設計活動所用。
設計“物”理是從設計的視角出發來考察“人工物”的規律,從物的材性、型性、構性、制性等方面去認識、理解人工物。任何一件人工物都是材料、能量和信息的集合。一個玻璃杯是由人工合成的玻璃材料,制造過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玻璃器皿的文化、社會信息組成的。物體現了原理、結構、形體、材料、工藝,也反射出人與物的關系。設計物理也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滲透到了人類學領域。
道與理的概念辨析,是為了了解中國古代的思想觀念,這樣的哲學體系影響了我們是如何理解與把握造物活動的。自先秦至宋明,“道”是向往的理想與目標,并通過人類的行為與活動完成目標。“理”則是物體自身及其與他物問的各個因素之間穩定的相互關系和構成的一定秩序。道來源于靜態觀察,理來源于動態實踐;道強調的是行為過程,理強調的則是結構關系;道是外在可感的,理則是內在可知的;道突出的是主觀目的性,理突出的足客觀規律性;道具有可選擇性和可創造性,其主動在人,理則相反;道說的是常然、當然、使然,理說的則是所以然、必然、本然;道教人該如何,理教人必如何;道完成一切,理規定一切……
在我國,設計藝術學的教育與研究實踐才剛剛起步,我們都在積極摸索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我以為以“事理”的邏輯,而不停留在以“造物”規律研究“設計”的方式,這是人類最根本,也是人類最具想象力的智慧。所以這樣的研究方式在當前來說,不失為一條有效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柳冠中:《事理學論綱》,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2]約瑟夫?派思和吉姆?吉摩:《體驗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關鍵詞:MVC;設計模式;控制器;模型;視圖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1-0088-02
Research on MVC Design Pattern
GAO Ang,WEI Hui-ru,LI Xiao-dong,Li Bo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 451200, China)
Abstract: The idea of MVC design pattern is to separate each module of the software system, redu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level, make the level of the more clear, improve the readability, easy to maintain.
Key words: MVC; design pattern; controller; model; view
MVC(Model-View-Controller)設計模式即“模型-視圖-控制器”是在20世紀80年代編程語言Smalltalk-80發明的一種軟件設計模式,至今已經廣泛應用在軟件開放中,并且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和開發者的歡迎。下面以JSP MVC為例來討論MVC的結構、工作原理、簡單實現方法以及MVC設計模式的優缺點。
1 MVC的結構
MVC設計模式將一個應用程序分為三個部分:模型(Model),視圖(View),控制器(Controller)。
圖1 MVC體系結構
模型(Model)用來表示數據和業務邏輯,對應的組件是JavaBean。在MVC設計模式的三個組成部分中,模型主要用于數據處理。模型返回的數據與數據格式無關,也就是說與數據展示沒有關系。模型提供的數據能被多個視圖所使用,這樣就提高了數據處理部分代碼的重用性。
視圖(View)是用戶看到并與之交互的界面,對應的組件是JSP或HTML文件。視圖提供可交互的客戶界面,向客戶顯示模型數據。在視圖中沒有真正的數據處理發生,視圖只是將模型里返回的數據作為一種輸出數據進行展示并允許用戶操作。
控制器(Controller)用來接受用戶的請求,調用對應的模型去處理數據,根據模型處理的結果選擇不同視圖去展示數據并完成與用戶的交互。在JSP中,對應的組件通常使用Servlet。
2 MVC工作原理
MVC設計模式的工作原理是客戶端的所有請求都發送給控制器Servlet,Servlet接受請求,調用對應的模型處理數據,根據模型處理結果調用不同視圖響應;同時Servlet還根據JSP的需求生成相應的JavaBean對象并傳送給JSP,JSP通過直接調用方法或者useBean的自定義標簽,得到JavaBean中的數據。Servlet扮演了一個控制器的角色,負責生成JSP頁面所要用到的JavaBean對象,并且控制流程的處理,根據不同的請求來決定轉發到哪個JSP頁面。
3 MVC實現思路
MVC設計模式具體實現是JavaBean作為模型層,Servlet作為控制層,JSP作為視圖層。JSP專門用于表現數據而無須進行其他操作,使得JSP頁面沒有或只含有很少的Java代碼。使得頁面清晰,提高了可讀性,便于維護。
每層作用如下:
JavaBean作為Model層,負責存儲與應用程序相關的數據,實現各個具體應用的業務邏輯功能。
JSP作為View層,用于用戶界面的顯示。它主要通過信息共享,從JavaBean中取出數據,插入的HTML頁面中。
Servlet作為Controller層,接收并處理客戶端請求,通過JavaBean訪問數據庫或其他資源,提供View層中要用到的數據,根據處理結果決定轉向哪個JSP視圖進行交互。
這種設計模式通過JSP頁面、Servlet、JavaBean的合作來實現交互處理,很好地實現了表示層、邏輯層和數據層的分離。
4 MVC框架的簡單實現
package lxd.servlet;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
//采用注解的形式定義控制器的URL
@WebServlet("/ControllerServlet")
public class ControllerServlet extends GenericServlet {
public ControllerServlet() {
//控制器構造
}
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
//控制器初始化
}
public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uest,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結果頁面
String path="具體頁面";
//根據傳來的key值,決定跳轉頁面
String key=request.getParameter("key");
if("操作類型1".equals(key)){
//調用JavaBean
//獲取具體path頁面
}
if("操作類型2".equals(key)){
//調用JavaBean
//獲取具體path頁面
}
//結果轉向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path).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ublic void destroy() {
//控制器銷毀}}
5 MVC設計模式優缺點
MVC設計模式的思想是把應用系統中的各個部件分離,減少部件間的耦合度,這樣軟件的開發分工就很明確,可以把數據庫開發,程序業務邏輯開發,頁面開發分開,每一層都具有相同的特征,方便以后的代碼維護。但是,分層也提高了對開發人員的要求,產生較多的文件,增加文件管理的難度。
參考文獻:
[1] 李曉東. 項目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中的探索[J]. 軟件, 2015(4): 107-109.
[2] 李曉東. ORM對象持久化技術研究[J]. 軟件導刊, 2015(5): 52-53.
[3] 高昂. JDBC數據庫訪問技術探究[J].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5(13): 93-94.
[4] 李曉東. DAO設計模式研究[J]. 軟件導刊, 2014(7): -37.
[5] 李立. 淺析Java異常處理機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2(27): 6483-6484.
[6] 魏惠茹. Hibernate對象持久化技術的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1(19): 4733-4734.
[7] 魏惠茹. 泛型程序設計的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09(23): 6435-6436.
[8] 李霞. MVC設計模式的原理與實現[D]. 長春:吉林大學, 2004.
關鍵詞:產品交互設計;現狀;前景
以往的產品設計,由于受當時觀念和技術的限制,使得最終設計生產出的產品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方面大打折扣:盡管能夠滿足使用需求,但是需要使用者需要認真學習、具備專業的技能才能操作。隨著時展和科技進步,如何使產品快速便捷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產品交互設計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向。
1 產品交互設計概述
1.1 產品交互設計的概念
在介紹交互設計之前,需要對“交互”這一概念做一簡單了解。“交互”源自英文“Interaction”和“Interactive”,指的是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它的以下特點:1)具有兩個以上的事物;2)這些事物之間存在著信息交流、互相影響的行為。交互后來被應用到產品設計中,1900年比爾?莫格里奇創造出“交互設計”這一概念,之后這一概念被不斷深入地研究,深入的研究也使得這一概念存在分歧,至今尚未有統一的定義。通常認為,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交互這一行為是指用戶這一使用者與產品這一服務提供者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換信息的過程。交互設計指的是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要注重使用者和產品二者之間的互動,對使用者的使用經驗、背景、以及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得到的感受加以充分地考量,從而最終設計生產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1]
1.2 交互設計的起源
也許交互設計的理念很早就存在,例如摩爾電碼的傳遞,計算機領域人機互動等等,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交互設計這一新的設計形式才真正存在。21世紀初,交互設計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和學科。該門學科涉及到諸多其他學科和領域,諸如人類心理學、社會學、藝術設計等等,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交互設計最初是作為解決軟件界面中的使用者可用性的問題而出現的。它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人與機器的對話中創造出和諧的關系,使二者的信息交換方式更為科學合理、更加人性化。隨著交互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對其研究的范圍已經從以往的虛擬界面轉變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實體產品上面。[2]
2 產品交互設計研究現狀及應用
2.1 產品交互設計的研究現狀
就國外來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腦的普及,交互設計被許多國家企業和設計公司當成以后發展的重點。當前,國外交互設計思想和其產品設計的研究已經突破原來計算機領域的一些軟件產品,開始向一些實體產品領域進軍。麻省理工學院等一些高校均開設了了交互設計這一專業,都在交互式產品設計方面有專門的研究并且建樹頗豐。這些研究也使得他們領先于產業界。蘋果、微軟等著名公司都設有用戶體驗研究中心,用以交互設計的研發,并將其作為公司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國這些年來盡管在交互設計上取得了快速發展的成果,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發現我國對交互設計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這就使得其成為制約我國產品設計創新發展的因素之一。好在近年來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和數字信息化產品的自主創新的重視,使得交互設計開始走入大學和一些知名企業,使得交互設計開始走向產業化。
2.2 產品交互設計的應用現狀
縱觀交互設計的歷史可以看出,交互設計是從計算機軟硬件開發和應用起步,逐漸發展為人機交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幾位專家將該理論拓展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總的來說,其歷史并不是很長。目前,交互設計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領域,在該領域內,它對于娛樂、高科技信息產品、電話、電腦等行業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一個好的交互設計理念能夠打造一款暢銷的產品,從而成就一家公司的發展壯大。國際著名的交互設計咨詢公司―――IDEO設計公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由于該公司在經營理念上十分重視人機關系,重視交互設計,通過其不斷的努力和開發,現在它已經發展成為在全世界設立多個分公司、在交互設計領域內有20年經驗的專業的交互設計咨詢公司,專門負責為其他公司設計產品和服務。它所倡導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獨特理念可以在其研發的每一款產品中尋得蹤跡。我國國內的一些知名企業也開始注重在產品設計方面加入人機交互的理念和元素,例如,聯想集團內設的聯想工業設計中心,積極同一些世界著名高校舉辦設計周和以“為用戶體驗而創新”的論壇等等,以此來推動企業產品的創新和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當前,交互設計這一理念在數字化產品、手持商用等領域越來越多地出現,并進一步引領著企業間競爭的方向―――將競爭領域從原來的生產、價格、促銷等方面轉向面向用戶的交互設計成果應用。
3 交互設計的發展前景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交互設計將走進我們的生活、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都能體驗到交互設計所帶來的便捷。當前,我們正處在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過渡階段,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無疑將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等內容。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已經不單單關注產品的實用性,而是更加注重其使用這種產品能夠獲得怎樣的心理體驗,概括來說,是更加注重人與產品之間的感情。而能夠解決人們這一未來需求的只有產品交互設計。[3]產品交互設計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從用戶的感覺出發,以滿足用戶的需要為目的。應該說,產品交互設計的可用性和體驗性目標極大地滿足了將來信息化時代中人對產品的要求。產品交互設計中加入情感化,使得其設計出來的產品更加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信息時代的產品設計中充分應用產品交互設計是具有重要意義的。[4]對于產品交互設計的發展前景,我們毋庸置疑,我們能夠預見其將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對其發展進行展望,我們認為,以下幾種方向或許會是其發展的重點:首先,語言在產品交互設計中的充分應用。語言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在人類文明的傳播延續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的信息化時代,同樣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語言交互是產品交互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如何讓人們通過語言或者語音與計算機進行人機無縫隙對話是將來交互設計研究的重點。其次,人的感覺在產品交互設計中的應用。語言是有聲音的,有跡可循的,而人的感覺例如體溫的變化、心跳的加速則不是十分明顯的,未來信息化時代產品交互設計同樣也要關注人的感覺,研究如何在人的感覺和周圍環境之間實現交互,將周圍的環境進行“產品化”的交互設計以滿足人們的不同感受的變化也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之一。在不遠的將來,產品交互設計將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必定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樂趣,也會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劉曉暉,張景,麥中凡(譯).交互設計―――超越人機交互[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34.
[2]趙娜.展示中交互設計藝術形態的應用研究[J].山東輕工業學院,2011(4).
[3]趙志剛.信息化社會與會計發展新趨勢[J].財經界,2009(4).
關鍵詞:視覺設計;城市導向;研究
我國城市化進程建設十分快速,很多城市在進行擴建的時候很少考慮到視覺設計因素,這給城市的長期發展帶來了很多的不利因素。我國城市建設的視覺設計較其他發達國家起步很晚,在我國絕大對數城市中都出現了因為視覺設計不夠完善而產生的導向標志模糊、信息不完善、指示標致缺失等情況,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城市建設中視覺導向設計落后于設計發展,不能夠滿足人們日常出行的需求。城市視覺導向設計產生于社會,回歸于社會,并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在規范人類社會活動秩序的基礎上,幫助我們對自身生存環境和社會模式進行反思。怎樣能夠在城市建設中科學合理的應用視覺設計,給外來人員提供準確的導向信息,是本片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視覺設計中的動態導向設計
現在我國的城市導向設計環節當中,使用一些一些具有動態標致作為導向的路標是很常見的,這種方法通常都是和燈光指示標致一起配合使用的。這種動態導向設計最早的靈感源于理發店的標識,美國士兵曾經將報紙卷起旋轉,作為理發店的標致,直到現在,很多理發店門口仍舊有這種旋轉螺旋的標致,顏色十分艷麗,使人們一目了然就知道這種標致代表的意思。因為這種標志視覺識別能力極強,很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所以在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很多導向系統都使用這種具有動態效果的導向指示牌。例如在現在的施工場地,我們都能夠看到有紅色的警示燈進行閃爍,人們看到之后自然會聯想到此地正在施工,通行過程中要主義安全;夜晚的時候,摩天大樓等不都會閃爍著紅色的燈光,這是給經過的飛機進行警示,提示注意大樓,不要發生碰撞事故。同時,在很多商業區在夜晚的時候會有很多燈光配合指示標識吸引人們的目光,達到傳播品牌廣告的效應,給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活力。
二、視覺設計中的燈光導向設計
在城市設計中使用燈光設計主要是為了彌補視覺圖像因為光線的限制而出現的局限性,隨著當前照明技術科技含量逐漸提升,人們對光的控制能力也逐漸提升,已經能夠利用各種顏色的光發揮不同效果,夜晚從空中俯瞰,大都市已經被色彩繽紛的霓虹燈光所籠罩,甚至從外太空看地球,也能夠看到地球的燈光,實現了導向設計的一個新的領域。例如,夜晚出租車頂部的“TAXI”頂燈設計,就發揮了很大的導向作用,人們能夠在很遠的距離,眾多的車輛當中快速的分辨出車租車和私家車的位置,為人們提供了指示信息,極大方面了人們的出行;再如夜間飛將場跑道上使用的指示照明燈,因為夜間飛機駕駛員不能夠看清飛機跑道的準確位置,跑道的指示燈光成為了駕駛員依據的唯一標準。在當前的城市設計中,路燈、公交站牌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照明,為城市的夜晚增添了活力和生氣。
三、視覺設計中的地面導向設計
在指引路人或者車輛行駛路線的時候,為了能夠方便簡潔的為人們指明方向,交通指示牌必須不能和城市的其他指示牌相互混淆,我們經常看到的方法就是將道路指示信息直接標注在路面上,這樣的方式即節約,還為城市節約了空間,并且對路人和司機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例如城市的斑馬線和車輛行駛標志路線都實在地面上施劃的,這種設計符合人們在駕駛車輛時候的視覺殘留原理,讓車輛駕駛人員能夠在正常行駛的過程中看到各種指示標識。這種指示標志的后期維護也很方便,雖然北方因為冬季大型機械清雪會對標識造成破壞,但是這種設計性價比是最高的。
四、視覺設計中的電子導向設計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電子導向系統最早起源于交通崗哨的紅綠燈設計,因為這種設計能夠將復雜的交通指揮變得更加簡單化、人性化,所以這種電子導向設計逐漸擴展到電信、郵政等眾多社會公共服務系統當中。這種設計具有便利的操作系統、夜間沖擊力強、靈活多變這三大優勢。第一,電子導向系統是由計算機通過程序軟件進行控制的,計算機的準確性決定了它能夠方便、準確的像人們傳達最新的信息,而且操起十分方便,管理也相對容易;第二,電子導向使用的燈光能夠滿足因大霧、霧霾、陰雨天氣造成的光線不足情況下使用,尤其是在夜晚,夜視能力很強;第三、電子導向使用的符號轉變十分靈活,可以通過符號的轉變向人們轉達不同的信息。
五、視覺設計中的景觀導向設計
導向標志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品味,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都是能夠通過城市的各種標識展現出來的,每個大都市的城市導向標識都有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是由城市的發展和歷史決定的。城市導向標志可以說是一個城市向人們傳達信息的媒介,為了能夠讓人們體驗到城市獨特的文化韻味,狠毒哦城市都是使用具有景觀特點的標志作為導向。怎樣根據標準開展設計內容,這直接受到城市的景觀和評價方式的影響,怎樣將城市的形象融入到城市環境當中,在很多方面還是由景觀和標志的融合程度決定的。在景觀導向標識方面,標識的藝術性都很強,比較常見的就是雕塑。例如在巴黎國際藝術城大樓前的景觀雕塑就和周邊的環境完成的融合在一起。
六、視覺設計中的壁畫導向設計
隨著人們生活品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導向標志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指示牌等比較死板的設計,逐漸追求一種藝術性的美感和娛樂性的風趣。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壁畫形式的導向設計逐漸被人們所挖掘,以壁畫作為導向功能的設計不僅能夠達到功能的要求,還能夠以一種帶有藝術性的內容展現在人們眼前,壁畫的內容很容易融入到周邊的環境當中,并且能夠彌補周邊環境的不足,襯托周邊環境的美感。例如當前城市中使用壁畫作為導向功能的最多的就是幼兒園,通常幼兒園都會在所在建筑物的墻體上施劃一些卡通形象,這些卡通形象能夠讓人們一目了然的知道它的功能,并且能夠給人們一種活潑、可愛的感覺。
七、視覺設計中應遵循的設計原則
一個城市視覺導向系統的優劣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也是判別城市規劃水平科學與否的標準。在城市視覺導向系統的構建中,標識的規劃、設計、制作與安裝是一個龐大而完整的工程步驟,其中導向標識的可操作性以及實施的規范性,是決定導向標識系統能否實施的關鍵性因素。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對城市環境進行多角度認真的審視和調查,切合實際地積極介入到城市環境的整體規劃設計當中,遵循城市視覺識別導向系統的設計原則,才能規劃出一套具有前瞻性和地域審美文化的城市空間導向系統。
八、總結
引導人方向的導向設計,城市空間環境中導向系統的科學設計和完善幫助人們提高對方向和道路的辨認效率,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如何傳達出準確、高效又代表城市形象的視覺導向信息一直都是城市規劃研究者關注的重心。目前,我國許多城市的導向信息識別性問題面臨諸多挑戰,導向信息系統的規劃面臨著更新和完善的迫切需求,該領域的研究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工作十分重要。
(作者單位:吉林動畫學院)
參考文獻:
[1]徐伶俐.《導向圖形符號在城市環境中的應用》[J].《藝術探索》.2008年4月第22卷第2期.
[2]潘永峰、袁朝暉.《地下空間出入口的整合與空間導向設計探析》[J].《華中建筑》.2008 年第10期.
[3]李秀梅、王忠.《對中國城市公共導向系統設計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