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地理;教學;學生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301-01
1 如何提高中學生科技素質
基礎地理知識,無論是哪一方面,哪一部分的哪個課題,無不融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為一體。如果教師善于挖掘教材的內涵,發揮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就能夠通過教學,使以上所述的關于科技素質的主要三個方面同時到位。下面就略舉幾個事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知識是學習其他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跟現代社會生產關系越來越密切。地理知識的傳授是提高學生科技素質的重要源泉。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知識可使學生在明白了“晝夜、四季”是怎樣形成的同時具備了批判的科學精神;探測月球和其他行星的地理意義、厄爾尼諾的發現等??墒箤W生在明白了地球上氣候異常是怎樣形成的同時,認識了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使他們明白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建立了環境意識;而對直然災害的斗爭及其保護環境的認識又使他們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從中得出有益的結論。
地理學處處充滿著觀察、假說、驗證、類比、模擬、科學抽象、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數學推導等科學方法。比如地球儀是經過科學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伽俐略通過望遠鏡證實了太陽上有黑斑這一現象。科學史表明,往往不是先設計出驗證方法,然后才發現規律,絕大多數情況總是先提出了假說,然后根據假說來設計檢驗方法證實它或它。雅魯藏布江瀑布群的發現證實了假說,日食的觀察了假說。假說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比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認識了假說在科研中的作用,并且使他們具備了運用科學假說的能力構思和設計驗證性實驗的能力,那么他們在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中,就會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水平。
2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地理學發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學先驅們創造、發現的歷史,創造推動了地理學知識完善的進程。沒有地理學家們的不斷創造和發現,就不可能有現代地理學的輝煌成就。他們是進行創造活動的榜樣,同時地理學家們在創造活動中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經驗知識,為我們進行創造提供了示范指導。地理學史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教育素材。地理學史料的教學能讓學生的思維跨越時空,回到先前的地理學前沿。通過人類認識地理世界的真實而又令人興奮的探索歷程,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學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地理奧秘時的那種科學創造的與激動,并受到研究方法的熏陶。
3 地理課程在國民能力素質培養中的功能
能力培養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能力也是國民素養非常重要的部分。地理課程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地理事實、概念、原理等知識外,更重要的在于使學生具備地理能力,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素養。
提出地理問題到解決地理問題所必需的能力是地理能力培養的核心。國外有些國家的地理課程把提出地理問題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問題的技能作為五項核心地理技能;也有國家的地理課程強調地圖運用和野外技能注重觀察、解釋、綜合、評價、預測能力的培養?!兜乩斫逃龂H》把發展學生提出地理問題、收集和組織地理信息、處理分析資料。評價判斷、解決問題等能力作為能力培養目標,強調這些能力培養要滲透在具體地理技能培養的內容與過程之中。
4 地理課程在國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中的功能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而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品質,是國民基本素質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當今社會,一個人只有知識、能力不行,還應該善于與人合作對社會和自然負有倫理義務,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質。地理課程按照人才綜合素質特征的要求確立合理的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和素質結構,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
地理課程,作為一門以人類可持續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課程,是培養辯證觀念和形成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情感態度的重要途徑。環境教育以課堂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課堂中,在學習了有關環境方面的知識之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課外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去調查分析,直觀地從識環境問題并提高自己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培養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節約用水等良好的環境觀念和自覺自律的行為規范。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盡管目前尚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但仍可推測學術界與政界對于“rural/ruralareas/rurality”的使用偏好很可能是因為這些詞聽起來更為客觀、中立,“country/countryside”則相對帶有較多的文化內涵[5]。但有的學者卻認為,到目前為止,在其他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countryside”并沒有帶有英國那種情感因素,例如,在北美“countryside”就主要用于指代鄰近城市中心的鄉村地區,這更接近于其原意[7]。由此可見,“鄉村”(rural)的概念十分模糊,很難對其進行準確定義。但是,許多生活在鄉村里的人自稱為“按照鄉村生活方式”生活的“村民”,政府也需要針對城市與鄉村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并實施不同的管理政策[8]。因此,從這些現實意義上講,對國土或行政區進行城市、鄉村的劃分顯得尤為必要。新世紀之前,Halfacree曾以四種方法來定義鄉村[9]:①描述性定義;②社會文化定義;③視鄉村為一地理區域(locality);④視鄉村為社會表征(socialrepresentation)再現。Woods認為以第四種方法來定義鄉村最為靈活穩健,能夠適應鄉村社會經濟變化的影響[8]。新世紀以來,有關“鄉村”定義的進展仍集中在第四種方法層面,但是卻越來越超越社會結構主義的約束。例如,有的明確使用“表現”(performance)這一術語,包括規定了一系列從階段性事件到反復重復的日常慣例來定義鄉村[10];有的揭示了農業展覽會是如何被用來作為向大量非農游客展示農業的機會[11];也有通過詩歌和民俗音樂來展現對鄉村的理解與定義[12-13]。Woods認為,把鄉村概念化為一個混合的或網絡化的空間這一理論創新,往往是與鄉村地理學家們對于城鄉特性混亂、城鄉區別難辨的空間環境的經驗性調查研究興趣的恢復相伴而生[14]。同時,他還提到了一些城鄉空間交錯混合的概念:鄉村地區的小城鎮[15-16];新城市遠郊的發展[17-18];城市通勤范圍內的城市外圍社區[19];城鄉結合部[20-23]。近期相關研究則強調:這些空間對于基于城鄉分割而做出的土地利用規劃提出了嚴峻挑戰[21-22,24];它們是城鄉利益沖突的場所[17,24-25],同時也是城鄉特性協調和爭奪的競技場[19-20]。目前,國際上有關學者試圖以三種模式來描述城鄉之間的地理區域范疇并解釋兩者之間作用力的動態[14]。首先,是用“城市地區”(thecity-region)的概念模式來考察城市外圍和邊緣區,城市經濟地理學家提出的“城市地區”是一集中于“城市地帶”但延及鄰近鄉村地區的空間交互作用場所[26]。其次,北美鄉村地理學家則越來越多地采用“城市遠郊”(exurban)這一術語來定位其在城鄉結合部及更遠的社區的研究工作,“城市遠郊”通常用來指代城市外圍區,特別是當專門用來描述由于來自城鎮的遷入(通常是為了舒適的目的)和相關的發展而轉變的鄉村地區時,該術語非常貼切。深受政治生態學的影響,目前很多有關城市遠郊的研究工作都聚焦于土地利用變化和景觀沖突[17,27-29],以及社會重構和調整[18]。這一模式補充了有關鄉村性的混合觀點并為捕捉城鄉交互作用結果的空間不均衡性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但“城市遠郊”目前仍停留在描述性的位置歸屬階段,作為一個分析性的概念仍有待進一步發展。再次,法國地理學家們主張頗受爭議的觀點,即鄉村地區“城市化”與城市地區的“鄉村化”是相伴而生的[30]。例如,有的學者認為,人們對于被殖民的鄉村社區抱有雙重期望,即同時符合城市理念(方便、集中、多樣化)和鄉村理念(社區、團結、寧靜),而在一定范圍內用城市的方式和慣例進行徹底改造的“再城市性”(reurbanity)的結果則導致了對于傳統城鄉二分法的背棄以及對于新社會空間模式的尋求[31]。國際上的鄉村地理學家正在重新思考城鄉交互作用的本質及其衍生的空間,并認為:一方面,對由連接城市和鄉村結點的多種要素流及其依存關系為特點的網狀空間的認同將導致城鄉二分法的終結[32];另一方面,城市擴張不是同質的,將產生多個新的混合的社會空間形態,這些空間形態將模糊城鄉的分野并展示各自的特質[21]。鄉村性一直是鄉村地理學研究的核心[33-37],Woods綜合近來鄉村地理學的種種新進展,認為鄉村性是由鄉村居民與遷入者、農民、土地所有者、工人、旅行者、休閑游客、政策制定者、媒體以及學術研究者等不同參與者共同體驗與表現的,鄉村地理學需要研究鄉村性的表現[38]。新世紀以來,鄉村地理學研究工作已開始探究鄉村性的表現,即從原先關注于鄉村的物質性,轉而關注其政治經濟結構乃至社會建設[38]。這一發展不僅為鄉村地理學家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而且也促使了相關研究理論與方法論的創新,并為新的跨學科聯系開創了機遇。
研究理論的發展
上個世紀,國際上鄉村地理學研究在理論框架構建方面經歷了三個階段:1970年代的功能視角階段,通過明確鄉村獨特的功能特點來確定鄉村空間;1980年代的政治—經濟視角階段,試圖將鄉村定位為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過程的產物;1990年代的社會建設(sociallyconstructed)視角階段,認為與鄉村性、鄉村空間和鄉村生活密切相關的鄉村的重要性體現在其社會、文化和道德價值層面上[14,39]。之后,很多學者曾認為鄉村地理學的研究理論停滯不前,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鄉村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明顯在慢慢復蘇[40],關于鄉村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和概念形成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4,41-44]。如Parr主張:當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地區范圍,城市和鄉村的分類可以用一種更能充分反映兩者之間內部聯系的方式來考慮,且對于勞動力市場、住房市場,以及購物和休閑方式來說尤為如此;如此以來,城鄉關系在互為競爭、互為補充方面變得更為明顯[26]。但Woods認為“城市地區”模式在論及鄉村地理區域時僅單獨考慮鄉村與城市的聯系,而忽視了跨區域的交叉的等其它任何意義上的鄉村條件,并使鄉村在城市支配的經濟和人口結構層面進一步被邊緣化[14]。隨著人文地理學“文化轉向”的深入發展,后現代主義與后結構主義理論引入了鄉村地理學,鄉村地理學開始轉向研究鄉村的再現表征(representation)[38]?!班l村三重空間模型”(three-foldmodelofruralspace)的提出是新世紀以來鄉村地理學理論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依據對空間性的三重理解[45-46],Halfacree把鄉村空間劃分為相互之間緊密結合的三個層面[47]:①鄉村區域所在,即與生產或消費相關聯、相對而言具有明顯特征的空間實踐活動發生場所;②正式的鄉村表征,諸如資本主義利益團體或政客們的一些表述,以及鄉村被整合到資本主義生產和交換過程中的方式,特別是鄉村在價值交換方面是如何被商品化的;③鄉村日常生活,同時包括對鄉村生活理解和認同的個人和社會文化因素,但是它們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存有相互矛盾、相互背離的方面。
研究方法的革新
新世紀以來在鄉村地理學研究中,對于合適的鄉村性表現研究方法的尋求,是方法論探究與實驗的領域之一。然而,自從人文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起,特別是自1990年代以來,鄉村地理學中文化觀點的影響力日益增長,與之相伴的是定性方法的應用與發展,包括半結構化訪談、關注群體、民族志學與參與者觀察和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與應用[48-50]。然而,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是鄉村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兩極分化,即相關研究傾向于僅采用定量或僅采用定性的方法。英國鄉村地理學中定性方法占有主導地位,但是在其他地方,定量方法仍被廣泛使用,尤其是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38]。近期,定性研究方法在鄉村地理學研究中廣為運用。例如,Annes和Redlin運用扎根理論(groundedtheory),采用了深入訪談“生活史”(lifestory)的方式,探究了出身于鄉村的男性同性戀者在城市與鄉村空間中的遷移規律,證明了“城市”僅僅是他們獲取身份認同的所在,而他們大多還是對鄉村生活認同度較高,有力地反駁了“男性同性戀者有城市空間偏好”的傳統觀點[51]。Leyshon運用了一系列定性實地調查方法,并以英格蘭西南部1000平方英里范圍內散布的鄉村里的年輕人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在實踐中不同調查研究方法對年輕人個人及團體的不同影響,最后根據調查結果的優劣比較了各種調查方式的優缺點,并提出了在進行鄉村定性研究時的一些方法和方法論的建議[52]。Pini通過對昆士蘭州兩地區的80個女性調查對象的“關注群體”(focusgroups)式調查,研究了澳大利亞制糖業中女性的參與程度,并得出“關注群體”式調查方法不僅對女權主義學者、而且對于所有的鄉村社會學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這種方法的結果能夠較少受到階層化的調查關系的影響,并能較好地反映社會政治與經濟的變化[49]。然而,新世紀以來在鄉村地理學研究方法層面的明顯進步是大力推廣了打破定量與定性區分的Q方法。Q方法論(又稱操作性的主觀性)是由Stephenson于1935年提出的一種科學地研究“主觀性”的心理學方法[53-54]。Q方法以“定性定量邏輯”法(‘qualiquantological’method)而著稱,主要通過五階段的過程來完成定性數據的定量因子化[55-57]Previte等認為,Q方法提供了一個使我們能夠從關注特殊個體描述而轉向重點分析特定參與者群體所共有的一系列觀點的機會,并建議鄉村研究者應當重視Q方法[57]。Q方法在自然資源管理、政策、社區發展、社會問題以及邊緣化群體研究方面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實際上,近十年來大量的鄉村地理研究應用了Q方法,研究對象包括地方政府與自然資源管理[56]、農業環境視角[58]以及鄉村重建中社會企業作用的利害關系[59]。鄉村地理研究中Q方法的興起,主要是作為分析與記錄更為寬泛的鄉村性與鄉村生活非專業描述的定量性鄉村研究方法進展的一部分,反映了鄉村社會建設及多種鄉村作用因素的重要性[49,60-64]。具體來說,Riley與Harvey論證了鄉村地理學中口述史料研究方法的運用,其目的在于加強與個人描述變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并豐富對鄉村重構的微觀尺度動力機制及其影響的認知與理解[61]。Nairn和Panelli回顧了利用小說來構建鄉村生活意義的相關文獻和論述,而這些文獻和論述都不大可能以傳統訪談形式存在[60]。Duenckmann運用Q方法,探究了不同的‘鄉村’觀念,并試圖對傳統的與鄉村性、鄉村空間和鄉村生活相聯系的社會、文化和道德價值觀進行重構[65]。新世紀以來,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方法成為了鄉村地理學研究者的終極任務與挑戰。Madsen和Adriansen極力主張使用更為綜合的多元方法,即綜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其研究表明多元方法模式有助于研究單個參與者的行為和價值觀,從而有助于強化在發展和
關鍵詞:信息時代;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創新分析
引言:人文地理學主要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從歷史數據上增加人文活動的范圍,對人文地理的思維進行分析。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與人文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和規律,是人文地理學與地理學的紐帶。
一、信息時代地理學的主要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時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研究了人地關系之間的相互聯系。很多學者對信息技術人文地理學從深遠的角度來分析,包括對信息產業和技術以及地理關系。以信息時代為背景,以人文地理學的創新為依據進行分析,包括生態文明建設與物聯網信息和地理學,地理學的思維創新與人文地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主要路徑。
二、信息時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研究的創新
(1)空間分析的框架和思路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文地理學已經從流動空間的信息技術延伸到地理空間的領域[1]。主要是以空間分析和框架結構為依據,將傳統的人文地理知識與自然界的地理學為基礎。人文地理學能夠以新的信息技術為基本概念,從而促進了人們形成新的流動時空和流動區域的形成。新的流動范圍將圍繞自然科學預地理學作為重點的基礎內容,將社會經濟與人們的生活相互結合。對城市和區域空間結構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將流空間從單一的要素向網絡分析轉向虛實空間的互動,還能向耦合結果的流動空間轉變,以空間分析為主要框架。并且將流動空間能及時從移動信息技術以及高新技術信息時代向現代方向轉變,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空間和時間的距離維度上相互融合,流動空間的本質是信息時代的活動內容。也是對公共場所的一種建設,從而實現了遠程控制的技術的發展,這一技術的出現將重新塑造城市與空間區域的結構,對范圍的集聚和擴散變化程度進行整體的補充,也能促進城市形態的變化和感觀形式的出現。所以,流動的信息時代技術與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研究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以理論依據為主導,具體如(圖1)所示。
(2)新型的人地關系的變化
隨著新型的人地關系的產生,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內容是研究地理學,主要強調人地系統生存和發展的優化過程,科學系統的人地關系構成和綜合實踐以及動力學模擬都是根據3S技術的新方法和手段為開發依據,這種新的開發技術將不斷應用到人地系統的研究領域[2]。在處理人地關系的問題上,主要是針對人文地理的理解從理性的的角度分析人的情感關懷,并且向地理學的角度去延伸來認識自然環境和資源共同組合,逐步轉向對要素流動和地域創新能力方面擴展,對時空關系從不同的角度都有新的認識。一些新的人地關系主要是以生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為理論依據,還能以人地關系的協調作用來促進人文地理與自然和社會的進步,為實現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關系,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依據。也是提倡綠色生態建設的動態感觀意識。隨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信息時代將改變了傳統的現狀,以新型人地關系為目的。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充分體現了人文地理關系的實現,主要強調城鄉空間的協調發展,將人文地理關系和地理學相互統一。通過科學技術的實現來解決城市中出現的問題,并探索在高新區域內協調和城鄉相互融合的城鎮化發展的新思路。逐步向智慧城市的階段跨越,新城市的建設對處理人地關系的相互協調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物聯網和移動技術以及新型的信息手段來維護將傳統數據相結合。充分實現精確的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經濟的模擬,并將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相結合,以此來展現高層次的人文地理關系的協調和發展作用,為構建信息時代的新型人地關系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3)創新研究方向
首先,創新能力的提高與人文地理格局的發展過程之間是相互雇傭的關系,主要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結構,將系統全面的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利用大數據來定性人文地理學的創新研究方向。其次,要運用信息時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內容,觀察地理文化的流動和變化情況,避免對產業組織和地域空間的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充分將地理空間的距離和交通網絡以及自然環境以網絡空間的形式定性。信息技術的實現提高了空間地域的流動性和變化規律,并且增強了地域之間的相互聯系程度,將人文地理學重新規劃和調整。也實現了創新研究的發展方向,而信息時代的功能與結構是實現理論創新的基礎。將流動空間的框架為指導依據,信息時代加快了地域發展的空間流動性,以正確的方式處理地域空間的生活和實踐影響。創新是信息時代的情感搭配,并且與地理空間的互動模式為新理論基礎。深入挖掘和展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對情感的分析進行深入探討,對空間布局和空間數據以及變化規律進行演變,評價出不同的地域發展狀況。最后,還要加大對數據的分析,結合傳統的方法對新型數據整體總結,構地理與創新研究的體系。
結束語:信息時代的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創新是實現社會發展的依據,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還需要結合新技術來實現。這就需要擺脫傳統的信息技術,用科學的方法來實現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相互作用,對新技術的實現將是一次重大的挑戰。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人文地理學有了新的內涵,同時還能更好的實現地理學的創新過程和研究。
作者:劉進波
參考文獻
一、以形象思維為切入點,帶動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地理學科的學習主要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領悟抽象的地理原理,需要學生有高度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從而形成開闊而嚴謹的地理思維,綜合分析某一地理現象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系。教師要結合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以形象思維作為啟發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的起點,引導學生思維逐漸由形象向抽象過渡。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借助教學儀器、示意圖、多媒體圖片、三維動畫等多種形式,以直觀的形象展示和原理演示,讓抽象的地理現象、地理原理直觀化、形象化。比如,“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的內容,僅靠學生對課本的閱讀、教師的口頭講解,難以突破學習目標、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親手繪制熱力環流簡圖、北半球三圈環流和風帶示意圖、南半球三圈環流和風帶示意圖,理解地球上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位置,并結合課本上的氣壓帶、風帶移動示意圖,分析造成氣壓帶、風帶移動的原因,總結其移動的規律,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并具有動感的畫面。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方法改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仔細講、學生認真聽是課堂的主要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既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難以做到針對學情有的放矢。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模式,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以問題為推力促使學生與課本充分“對話”,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整理、加工等一系列過程,提取信息,解決問題。對于那些有難度的問題,提倡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探討各自獲得的知識正確與否。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思維與思維發生激烈的碰撞,一部分錯誤的觀點和認識被淘汰,學生的知識得到進一步整理、加工和鞏固。通過生生合作無法解決的知識點,學生將其整理出來,作為師生合作、交流的重點,在教師的引導、講解下不斷突破。由于這些高難度的知識點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更能吸引學生注意,課堂教學重難點更加突出,學習效果能夠得以保證。比如,在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時,教師結合課本內容,出示幾個能促進學生閱讀與思考的問題:1.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2.假如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他們的補給關系。3.水循環發生在哪些水體之間?4.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哪些?5.水循環的過程中有哪些主要環節?6.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由整體到局部、由現象到本質,既能促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有針對性地討論,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間的合作、探討,加深了學生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獲取與探究,學習效率自然會得到提高。
三、結合實際問題,增加學生思維的綜合性,促進學習的飛躍
論文摘要:媒介地理學以密切聯系人文地理為基礎,注重開展媒介與地理之間的影響關系以及比較特征研究。當代語境中,人文地理的整合與分層,對于特定媒介形態的生成具有重大影響。同時,現代媒體也以想象和虛擬的方式塑造著媒介中的地理形象。城鄉地理與網絡虛擬地理是當下中國兩個具有廣泛覆蓋面和深度輻射力的媒介地理樣本。媒介地理學的當代思考必需應用立體的空間化思維方法。
人類對地理的認識和理解,從來都離不開媒介的幫助;任何媒介形態的生成、發展和嬗變,也必然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中展開。媒介與地理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決定了媒介地理現象的廣泛存在,以及媒介地理學研究視野的學術必要性。作為交叉性的學術空間,媒介地理學是“一個曾被長期忽視的學術領域和審視窗口”①,需要綜合傳播學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展開深入的探討。
在通論的意義上,地理學一般有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兩大基本分支,前者研究地球的自然特征,后者研究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關系。媒介地理學視野中的地理概念,主要在人文地理環境的意義上展開。人類的文明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類適應、改造和保護自然環境,同時又不斷發展和創造人文環境的歷史。這決定了媒介地理學的兩種基本的研究路向,其一是歷史性的回溯研究,其二是當代性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動態的前瞻研究?;厮菔菫榱饲謇砗涂偨Y既有的知識以及方法積累,前瞻是為了進一步開拓新的理論空間與思維。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傳媒與不斷更新的人文環境,當代性的前瞻研究無疑更具有理論的實踐意義。
媒介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同媒介、地理的相互關系及其互動規律”②。規律的總結需要以關系的辨析為前提和基礎。關系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影響關系,二是差別關系。從根本上說,媒介地理學展開的就是一種關系研究與比較研究,即以人為焦點,一方面透視特定人文地理環境對于特定媒介形態的影響關系,一方面比較相同、相似、相關媒介中地理形象景觀的差別特征。本文試圖立足本土中國的當代視角,對此展開初步的思考。
一、地理中的媒介:整合與分層
人文地理環境的特定性主要表現為傳統與現代兩個方面。文化的現展以趨同為大勢,在當代中國,由于政治意識較統一、市場經濟的整體開放以及人口的跨區大規模流動,文化區域的傳統差異已經變得非常微弱。但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客觀地理狀況的不同等一系列原因,也在形成著新的人文地理環境的分化。長三角和珠三角作為當下中國的經濟龍頭區域和信息高地,當地在媒介發展戰略上顯示出整合利用區位優勢的明確意識。廣東衛視和浙江衛視都以財富為基本定位,以地方經濟強勢為基礎發展特色媒介傳播。上海東方衛視則成為唯一一個“以新聞見長”、敢于用資訊打新聞牌的省級衛視,在國內外的重大新聞直播報道中,初步形成與央視、鳳凰衛視三分天下的態勢。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媒介品牌的樹立固然以區域地理優勢為基礎,但其傳播輻射的根本指向卻是追求跨區域的全面覆蓋,無論財富還是資訊,都無法用單純的地方性來解釋。廣東、浙江、上海的省級衛視都是以本土優勢為基點來實現超地方化的發展策略,它們走的是最大化的受眾路線,即通過捕捉觀眾群的最大化,來爭取市場份額的最大化。
市場的開放性,決定了其地域邊界特征的模糊性。通常認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更關鍵的是要看這民族性、地方性是否有人類的共通性,否則就無法走出地方、走向世界?,F代媒體,尤其是電子、虛擬信號成為主導性傳播介質以后,時效性和覆蓋面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力量,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區域必然被打破。事實上,廣東等地省級衛視的發展策略,與江蘇衛視的情感定位、湖南衛視的娛樂旗幟、安徽衛視的電視劇集中營、重慶衛視的電視版故事會,并無本質差別。因此,我們在研究特定人文地理環境對于特定媒介形態的影響關系時,必需改變傳統的平面化地理思維,而應樹立跨域界交融的整體宏觀視野。
與整合相聯系,現代文化地理版圖的另一個重要發展維度是立體分層。區域文化的歷史積淀不可能根本消泯。在當代社會,它往往向兩個方向流動分化,一方面是區域性雅文化傳統轉化為小眾文化的精英風尚,另一方面是區域性俗文化傳統轉化為大眾文化的市民趣味。流動分化的結果不是走向截然對立,而是交融互滲,從而構成了現代文化地理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不再體現在傳統地域的平面差別上,而是表現為空間層次上的立體并生。在多層次的現代空間人文地理版圖中,媒介的發展也必然分層化,特定的媒介形態針對特定層次的人文空間而生成,并由此形成媒介傳播功能的層級體系。以吳文化的代表蘇州地區為例,當地電視節目的兩個特色欄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個是以“姑蘇繁華圖”為名的文史掌故節目,一個是吳方言演繹的電視欄目劇“都市故事會”。前者取名來源于清代畫家徐揚的同名書畫作品,該畫長達三十米,大氣淋漓又精細入微地再現了乾隆盛世姑蘇城的百里風景和街市繁華,可稱之為蘇州版的清明上河圖。電視臺頗有創意的每天選取畫卷的一個片斷加以評介,創作了一個頗有書卷氣息的人文電視欄目。而“都市故事會”則以方言短劇的形式,講述都市生活和情感,日常性、時尚性和傳奇性兼具,并以“民星”選秀的方式吸收普通市民參與演出,頗受普通市民階層歡迎。兩檔節目一雅一俗,篇幅短小,分別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有效地利用當地的地域文化資源,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這種立足地方的傳播定位,由于受眾目標明確,以及短平快的低成本運作,有效而且穩定地實現了特定區域市場的占有。現代人文地理環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現代媒介的傳播功能指向也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無論影視、報刊還是網絡,都無一例外。只有在人文地理與媒介形態這兩個立體空間的接合中實現準確定位與合理布局,現代媒體方能建設通達的信息傳播渠道。
二、媒介中的地理:想象與虛擬
媒介與人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地理影響改造媒介傳播形態和方式的同時,也必然成為媒介書寫和塑造的對象。媒介中的地理,固然具有客觀性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想象性和虛擬性的存在。現代傳媒的高科技手段,使人對生存空間的認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電腦與網絡、影視與報刊,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遍知天下、游歷四海。在信息地球村的當代,每一個具體的人,大都會從現代媒體的虛擬地理和想象地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如同數百年前的歐洲人那樣,獲得馬可·波羅游記式的閱讀。媒介中地理形象或曰地理景觀,寄托著特定地理空間的人對于身外世界的復雜訴求和期待,大到政治經濟文化,小到個人的情感心理,無所不包。對此的分析和研究,是一項龐大的跨學科系統工程。
就當下中國的具體社會現實和媒介發展的最新形態來說,有兩個具有廣泛覆蓋面和深度輻射力的媒介地理樣本尤其值得重視。
首先是媒介中的城市與鄉村?,F代文明的基本進程是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在這樣的文明進程中,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城市和鄉村成為了現代人最基本的兩種生存地理空間結構。城市是主流和強勢的文化代表和象征。以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國際化都市為例,《文匯報》側重從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向描寫上海,《新民晚報》主要從平民階層的視角看上海,而《上海一周》、《申報》則著力營造年輕都市白領所陶醉的小資上海。上海是一個多元復雜的文化地理空間,需要通過媒體的分工定位來展開多維透視。但在這些紛繁的維度中,敞開與掩蓋、強調與忽略、導向與回避、放大與縮小常常彼此交織滲透,都需要從媒介地理學的視域進行深入的清理。鄉村往往成為城市人的自我撫慰的想象性建構,各類媒體發現和關注古村古鎮的持續熱情就是一個明證。這種熱情的背后,文化生態的保護意識、都市人疲憊心靈的精神想象、商業利益的消費驅動已經攪拌混合為一體。在中國當下的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化進程全方位的展開,帶來了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城與鄉,成為當代中國媒介地形圖中重要的兩大板塊。媒介學視域中的城鄉地理研究需要深入探討一系列重要問題:第一,媒介如何成為確定當代城市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力量;第二,媒介作為塑造并跨域界傳播現代都市文化想象的重要手段,其表現形式具有哪些重要特點;第三,媒介在城鄉文化關系的建構與調試中起到了哪些正面或負面的作用;第四,媒介對于城市、鄉村的虛擬和想象是否會造成一種真實性的遮蔽,是否有悖于媒介社會責任。
其次是互聯網絡所建構的虛擬地理空間。網絡虛擬地理是現代高端科技與現代人復雜心理世界互相合謀的產物,其表現形式基本有網絡論壇、網絡通訊工具、即時聊天室、電子網絡游戲等等。虛擬不等同于虛構,其實也是一種實在,即“虛擬實在”③。對于參與者來說,這種后工業時代人們通過計算機創造出來的電子表象具有主觀心理的真實性,它既可以是對實在世界的一種模擬,也可以是一個想象的世界。在網絡虛擬地理環境中,主體是相對性的,身份是面具化的,空間是流動性的,信息是隨機性的,形式是變幻的,真實與假象、責任與戲謔、高尚與卑下……都混雜莫辨。這就好像一條決了堤卻又流淌不盡的大河,裹挾著泥沙和魚龍洶涌而來。強制性的阻塞肯定是無效的,任意性的放縱也不可取,唯一的辦法就是有規劃地疏導。媒介地理學的重要責任之一,就在于為實踐網絡虛擬地理的規劃疏導提供理論的依據,這需要展開診斷式的批評和反思。
三、思維的創新:立體的空間
現代性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線性發展的時間——歷史觀念的逐漸確定,人類社會由此進入所謂的時間社會時代:“空間在以往被當作僵死的、刻板的、非辨正的和靜止的。相反,時間卻是豐富的多產的、有生命力的,也是辨正的。”④但是,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經開始全面步入空間化的時代。空間化的時代需要空間化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視野,這在當代物質語境和思想語境中越來越凸現出其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現代人文地理版圖與現代媒介多元形態,都已經在對平面的超越中向立體轉型。
立足于當代語境的媒介地理學建構,必需完成的就是視野的轉換和思維的創新。人們歷來認為,媒介的傳播是線性的過程,是從信息的發送、接收到反饋的環型結構。但是在空間化的時代,多層次立體的地理空間和媒介形態,已經初步形成了信息傳播的球型系統。時間性的歷時觀察,將難以全面地應答現代傳播課題,必需以空間性的、共時性的、并置式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予以補充。當代媒介與當代地理的結合,帶來的就是對線性過程思維框架的突破。這種結合將帶來兩個方面的深層次變化。
首先是媒介書寫、傳達方式和戰略的變革?!盀榱颂峁┈F有情況的一個代表圖景,地理學切過時間量度的斷面具有一定的厚度(期間)”⑤,這種地理學的空間取樣方法,也正是現代媒介傳播的重要方式。它的優勢在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快捷的時效性和信息含量的擴容,擴容后,非同質性的各種信息又進一步在互相參照比較中發生增殖,從而實現深度傳播的效能。例如,2006年7月中央電視臺對德國世界杯報道冠名為“豪門盛宴”,對比賽進行奇觀式的敘述。尤其在決賽時,中央電視臺派出記者分別在德國柏林、意大利羅馬、法國巴黎以及在北京意國和法國球迷觀賽的酒吧中進行同步報道。四地報道來回切換,勝者歡呼,敗者失意。央視的報道意圖非常鮮明,就是要展示世界杯這一全球化狂歡節所帶來的全球性感受的深廣度。實現這一意圖的方式,就是通過現代化的傳媒手段,拓展媒介覆蓋的地理空間,通過典型性的媒介地理取樣,以共時并置的方式加以呈現:光榮與失落、輝煌與黯淡、歡呼與哭泣、喧囂與沉靜……畫面的不斷切換,帶來的是跨域界、超地理的深度心靈、情感的對比,而以他者身份參與觀看的中國觀眾,則獲得一種多樣化的感同身受的體驗。這一例證,反映出共時性并置思維運用于媒介傳播所帶來的奇觀效應。再如,好萊塢大片全球同時公映也體現了空間化的傳播戰略。早期影片公映總是先在大城市開始,然后根據票房情況逐漸向小城市、縣、鄉推進。現今網絡媒體使得公映過程的傳播速度大大縮短,甚至降到零,這就使得大片公映常常實行同步化策略,以追求最佳的票房回報。
第二是媒介研究方法的更新。“將‘空間分析’引入媒介研究當中,對‘媒介空間’的分布與建構進行研究,這將有望建立起媒介地理學研究的‘媒介空間分析理論’”⑥。媒介空間分析有四個基本層面,一是相近或相同地理區域中不同媒介的分工布局分析,二是某一媒介內部的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的規劃定位,三是目標性的受眾階層分析,四是針對性的人文地理層次分析。四種分析的整合起來,就是“媒介——人——地理”的互動和融合。如,合肥晚報報業集團和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都地處省會,為了避免資源浪費,避免市報與省報同在一個城市而造成地位尷尬的局面,合肥晚報的定位是具有晚報色彩的黨報,這在全國范圍都是一個特例。雖同在一地,因為資源合理配置,各有不同的受眾群,形成了一個合理的媒介空間布局。在當代文化地理環境中,媒介空間分析作為一種具有實踐意義的科學方法,有助于深刻地把握媒介發展的動向與趨勢,對于構建合理健康有序的媒介生態系統,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①邵培仁:作為最新研究視野的媒介地理學[J].媒介方法,2006年第1期。
②邵培仁:媒介地理學:行走和耕耘在媒介與地理之間[J].中國傳媒報告,2005年第3期。
③參見王治河主編:后現代主義詞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681頁。
④??抡Z,轉引自[美]愛德華·W·蘇賈:后現代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王文斌譯,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