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梅花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許你三生三世,不離十里桃花(作者:佚名)
她一飲而盡,這世間再沒俊疾山上的素素,那不過是青丘之國白止帝君的幺女白淺上神做的一場夢,帶著無盡苦楚和微微桃花色。夢中如何,夢醒之后,便忘干凈。(作者:唐七公子)
夜華,我放過你,你也放過我,我們從此,兩不相欠吧,我同夜華終歸要做夫妻,我以為夫妻間相知相愛,誰欠誰的,無須分得太清。(作者:唐七公子)
(來源:文章屋網 )
我國是世界梅花起源之地和栽培中心,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梅花以其花香濃郁、花期早等特性,居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而且在我國文化中還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并被當作“國花”。
例如在我國歷代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中,梅花的魅力就得到了深刻的發掘。如宋代詩人王安石《梅花》中“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詩句,就展現了梅花不懼嚴寒、挑戰逆境的魅力;宋代詞人陸游《卜算子·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詞句,就展現了梅花香氣悠長的魅力;宋代詩人盧梅坡《雪梅》中“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詩句,就展現了梅花色彩和香氣的魅力;偉人《卜算子·詠梅》中“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詞句,就展現了梅花謙遜的人文品質魅力……當然,梅花在我國繪畫、攝影、歌曲等多種藝術作品中,其魅力也有非常精彩的展示。
人們愛梅花,所以更愛栽培梅花,但對梅花獨特品質背后的生物秘密,卻一直未能深刻揭秘。如梅花為什么會開在百花之前,在雪中綻放?為什么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它的花香為什么那么獨特……
因何傲雪因何香?
為了破解梅花的這一系列謎團,我國北京林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選取了的野生梅花進行基因組測序,因為是梅花的發源地。研究小組對梅花基因組進行了全面的確認和解密,并繪制完成了首張梅花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有了梅花基因圖譜,許多關于梅花的謎團都可以從基因角度找到謎底了。
例如說,梅花為何能“凌寒獨自開”呢?原來,在梅花基因組中,有6個串聯重復的DAM基因,這些基因對提早解除梅花休眠期并率先開花,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基因和梅花的CBF抗寒基因緊密結合,使得梅花具有了抗寒的本領,同時它們還能指揮合成一種生物酶,這種生物酶能促使梅花綻放花蕾。
那么梅花的芳香又是來自哪里呢?研究小組發現,能直接催化生成梅花花香的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基因,是BEAT基因。這種基因總數為36個,且其中12個呈現出集中串聯在一起并重復分布的組合樣式。研究小組據此認為,這種組合樣式不但增加了制造梅花香味的物質——乙酸苯甲酯的含量,還造就了梅花香的清幽和持續,因而使得梅花香成為一種奇特的暗香。
梅花的身世很傳奇
通過對梅花基因的全面研究,研究小組還發現了梅花的傳奇身世。
梅花屬于薔薇科植物,該科植物中有許多種我們常見并愛吃的水果,如蘋果、梨、桃、李、杏、櫻桃、山楂、草莓等。研究證實,梅花的身體內藏有薔薇科植物的9條共同的祖先基因,它與薔薇科植物都經歷了雙子葉植物所共有的基因重復擴展的重大事件,以及隨后發生的一次全基因組復制事件,這些重大進化事件的發生,使梅花的祖先獲得了重大進化。在這之后,梅花的祖先自身又發生了一次加速進化事件,并從蘋果家族的隊伍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獨立的一支。不過梅花自從與蘋果分道揚鑣后,就沒有再出現過重大進化事件,所以整體上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由此可知,現在的梅花的姿容和暗香氣味,與幾千萬前的它們的老祖先幾乎是完全一樣的。
比賽的小河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山嶺,一道閃亮的瀑布從山頂上流下來,形成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岸上綠草茵茵;大樹參天;花團錦簇。環境可美了!
比賽開始了!主持人小熊走到草坪上,對大家說:“賽詩會開始了!請參賽者走上臺!”
第一題是些一首關于瀑布的詩。小白兔看著小河遠處的瀑布有了靈感,脫口而出:“瀑布像一條/銀白的絲帶/從山頂上垂下來。瀑布似天上/那美麗的銀河/落到了山上。”
而小花鹿和小綿羊等小動物還在苦思冥想呢!評委給小白兔加了十分。
第二題是搶答題。說關于月亮的古代詩句。小綿羊搶著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的《古朗月行》還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
小綿羊得了十五分,而小花鹿到現在還沒得一分呢!
第三題是自己寫詩的,關于花的。白兔說:“春天/有優雅迷人的迎春花;夏天/有芬芳高雅的荷花;秋天/有婀娜多姿的;冬天/有傲霜凌寒的梅花!”小花鹿也不甘落后:“美麗的花園里/有高貴典雅的君子蘭/雍容華貴的牡丹/美麗妖嬈的玫瑰/清香撲鼻的茉莉/花爭奇斗艷/花姿態萬千!”
評委們給白兔十分,小花鹿十分!
關鍵詞:古詩鑒賞,表達訓練研讀例文,課堂實踐,準確表達
在進行了讀懂詩歌的訓練后,我進行了一次測驗。隨即我又作了一次學情調查。結果令人深思?,F舉一個例子。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回答問題⑴一、二兩句主要寫了“靜”,請簡析作者寫“靜”的手法。⑵簡析三、四句的表現手法。本來,這首詩學生很熟悉,小學就已經學過。論文大全。我想,這個題學生答起來不會有多大問題??稍嚲斫Y果卻令人意外,這個題學生得分并不高,許多學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達不準和答非所問。通過調查,學生說,他們對詩很熟悉,可要說出好在哪里,又說不出來,更談不上簡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該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學生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對詩歌的閱讀還處于最初的感知層次,要讓他們對詩歌作出理性的評價,還需進一步訓練準確表達的能力。論文大全。
如何進行有效的訓練呢,講理論,枯燥;再說,時間也不允許;況且,詩歌確實需要學生自己的領悟,別人是很難幫上忙的。因此,我們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讀者的橋梁,幫助學生學會鑒賞。忽然想起書法課上的做法。學習書法,首先要臨帖。這里就有一個讀帖的過程,所謂“讀”,主要是研究范例的運筆輕重、字的結構、前后呼應、風格等。那么對于一個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也應該有一個“讀帖”的過程。所以,訓練的第一步:研讀例文。論文大全。
例文分兩類,一類是有關的淺顯易懂的理論文章,如謝冕的《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林庚的《說“木葉”》袁行霈的《中國文學的欣賞》《感受·聯想·修養——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等。通過這些文章,學生初步懂得了詩歌鑒賞的一般規律,如欣賞要“泡”“找”“猜”“補”要充分進行聯想和想象,仔細咀嚼等要求。一類是關于具體詩篇的鑒賞文字。從感性入手,從學生熟悉的詩作入手,先閱讀一定量的古詩鑒賞文章,初步感知鑒賞的一般規律,掌握古詩鑒賞常識。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閱讀了大量的古詩詞,但是他們對古詩的理解和鑒賞,還建立在聽老師講解的層次,自己很難獨立鑒賞,更談不上準確表達了。所以,教學古詩時,我們先給學生印發了100首古詩鑒賞的文章,并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初步感知鑒賞詩歌的角度,掌握古詩鑒賞常識。如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的鑒賞文字。閱讀時提出幾點要求:鑒賞文字共幾段,每段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文章分別從哪些角度對詩作做出了評價,文中用到了哪些術語等。通過本篇文字的閱讀,學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從詩作的思想內容,詩句的具體含義和表現手法,前人的評價,意境的特點等角度對詩作作出了評價。積累了諸如以動襯靜,烘托,境情結合等鑒賞常識。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詩歌鑒賞就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歸納出了古詩鑒賞的一般常識。當然,這只是鑒賞的第一步,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需要課堂上的具體學習。
記得我的一位書法老師曾說:“誰能把《九成宮》帖練習10遍,我就拜他為師。”書法學習的關鍵在實踐。要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同樣需要不斷的實踐。第二步,課堂實踐。
㈠ 課堂講解重在幫助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理解詩句內容,并幫助學生進一步辨識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體會評價鑒賞古詩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安排了兩個古詩鑒賞的單元,從《詩經》到宋詞的內容,第五冊安排了李白杜甫的專題鑒賞,教學時,結合課本內容,我們著重從詩句的理解,古詩的語言特點、表現手法的辨識、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講解。如樂府詩的賦、比、興的手法,反復詠嘆,回環往復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的多層理解;柳永《雨霖鈴》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手法;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壯闊的意境等。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一步認識了古詩鑒賞的規律和方法,從而為準確表達打下基礎。
㈡ 課堂學習多角度練習學生的評價表達能力,使學生充分學習體會古詩鑒賞的要求。
課堂上除了讓學生體會詩歌鑒賞的規律外,我們還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評價表達能力。常常采取簡析詩作某個特點,評價作者的思想,改寫詩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斷,搜集評價其他觀點等方式,力求學生準確表達。如學習完杜甫的《登高》一詩,提問:杜甫的詩以沉郁頓挫的風格著稱,試以《登高》為例,從情景交融的角度簡析之。要點:詩人當時的心境,首聯景物的特點和表現的情感,頷聯景物的特點和引發的感想,頸聯表現的感情,尾聯的詩意,總結意境特點——雄渾高闊,情感特點——憂國傷時,突出沉郁頓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事跡,杜甫的《蜀相》和陸游的《書憤》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學完一首或幾首詩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認為最精彩的一點是什么,試作分析。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詩歌妙處,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㈢ 課后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教會學生抓住評論要點,根據要求踩點答題。
課后,結合試題特點和高考要求,我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先從客觀選擇題入手??陀^題難度相對較低,各個選項也給學生提供了鑒賞的格式,有助于訓練學生答題的準確性。所以我們在講解試題時,先引導學生觀察試題角度,然后研究表達選詞,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題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①題主要告訴我們詩句的含義,也給了我們分析詩句意思時應注意的東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層感情。②題主要是對詩歌的表達手法,詩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評價。同時,也告訴我們,諸如擬人手法,紅梅的品格的的敘述要準確無誤。這樣,學生在自己表達時就開始斟酌怎樣用詞了。
接著,又選擇了一些填空題,從課本到課外。填空題已經給出了表達的格式,只是空出了關鍵的部分,練習這類題,有助于學生把握表達的關鍵,從而知道答題要點。如閱讀劉禹錫的《石頭城》完成1~2題。1、詩人寫沉寂的群山,寫潮打空城,寫朦朧的月色,都是為了烘托———。2、詩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色彩,暗藏著深沉的感情潛流,抒發了—————的感慨。第一題考查了烘托的對象,實際上告訴我們怎樣表達詩作的表現手法。第二題考查了景與情的關系,也告訴我們對詩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說明,詩作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沒落荒涼 2、凄涼對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題這兩首詩所詠對象相同,但寫法不同:甲詩是通過描述—————,諷刺了—————;乙詩是通過描繪華清宮凄清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歷代王朝的感慨。研究這類題,學生很容易就體會到了表達的內容和格式,并且重視了關鍵詞的選擇。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楊貴妃的逸誤國 興衰(興廢、更替)
最后,選擇主觀表達題,通過對題型的歸納,進一步提高學生答題的準確率。
面對主觀表達題,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審清題目方向,看看應該從哪個角度入手,然后確定答題要點,最后才是準確表達。就此,我們引導學生對賞析體的問答模式作了歸納,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語言型,分析煉字型,一詞領全詩型,觀點評價型等,并且一一對答題要點作了總結,如分析煉字型,要點包括解釋該字在句中的意思;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這樣,學生在答題時就不會盲目了。答題的準確率逐漸提高。
書法最終是融他人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鑒賞最終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準確表達。
通過一段集中學習后,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古詩中常見的意象,常見的表現手法,并形成文字,寫一些詩歌短評,規律總結等內容的文章,最終形成較高的對古詩鑒賞的能力。
通過上面的訓練,學生對詩歌鑒賞有了較深的認識,為了加深印象,鞏固所學,我們還借助寫作訓練,對所學現象進行總結。詩歌鑒賞重點訓練了一段后,我們隨即作了一次寫作專題練習。以“我心中的詩歌”為話題,要求學生總結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并對這些意象的含義做出分類;或者歸納古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并對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做出評價;或者歸納詩歌語言上的特點;或者歸納表現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詩歌等??傊?,針對詩歌某一方面的特點,或總結,或歸納,或評價,寫成短小的評論文章,并在全體學生中交流。這種做法,激起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詩作的理解、分析和鑒賞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們學生的部分題目:《李白和月的緣分》《古詩中的落日》《也說襯托》《詩詞中的情和景》《王維和空山》《怎一個“愁”字了得》《懷古詩中的悲情》《梅花的贊歌》《陶潛和他的酒》《千古流芳——愛情詩》《一片冰心在玉壺》《割不斷的鄉愁》《古詩中的蟬》《楊花點點》《同一首歌》《婉約和豪放》等。
通過一系列由淺入深的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課題結束時,我們又進行了一次測驗和調查,這回,學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試卷,得48分以上的占過一半。學情調查時,學生們說,現在我們知道怎樣答題了,原來,詩歌鑒賞并不神秘,只要用心體會,詩句的妙處是可以意會也可以言傳的。
當然,詩歌鑒賞是重點也是難點,僅僅通過這樣的集中訓練還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熏陶,所以,我們的教學仍然是任重而道遠。以上,只是我們的一點探索,還很不完備,現在拿出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參考資料:
1、人教版中學語文二、三、五冊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冊教學參考
3、《唐詩鑒賞辭典》
4、《高考總復習輕松1﹢1》
5、《十年高考題解析》
本文著重在氣勢、氣脈、氣象這三大氣之審美范疇里探討吳昌碩“以氣入畫”思想中包蘊的美學特征,挖掘構成他博大精深的繪畫藝術風格的要點和規律,進而揭示其背后蘊藏的豐富精神內涵。
一、雄強豪邁的氣勢
在中國的傳統美學觀念中氣勢是指由氣與勢的有機結合而產生的動態感,它常被人們用于概括宇宙生命中展現出來的流動與勃發的狀態。清代說:“大體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庇纱丝梢姎鈩輰徝榔蛴谕怙@,具有陽剛和流動的特征。
吳昌碩在他的繪畫實踐中非常注重氣勢的彰顯,這是他“以氣入畫”思想的一個鮮明的表現?,F代名家潘天壽曾評價道:“昌碩先生不論對詩、書、治、印等等,都以氣勢為主?!睔鈩菰趨遣T的畫面中主要體現在章法布局上。吳昌碩在經營構圖時善于將物象擺布呈多種傾斜交錯的走向來營造出動感強烈的氣勢。如他畫的牡丹、梅花或秋桃等植物,無論是橫幅豎幅,從畫幅邊角出枝后便拉開架勢,枝干有意向左右兩側高下斜地分散開來,枝與葉又縱橫交疊,繽紛錯落,整體呈現出一種臨風飛舞的動勢。有時他又喜歡于枝葉后邊穿插挺立而出一兩根老干,扭曲盤旋直沖云霄,呈現出一種升騰的磅礴之氣,巍峨驚人。
此外吳昌碩繪畫中的那股奔放勃發的氣勢也得益于他將強悍的金石之氣灌注于筆墨之中。吳昌碩亦擅長以書法筆意入畫,他畢生深究《石鼓文》,從那些古樸蒼茫的金石銘文中領會到了一種雄強樸厚的力感。作畫時他將這種力感涵化于筆跡之中,力量的灌注使得筆下的線條墨色皆有向四周延伸擴展的外溢之態,可謂入木三分又活脫于紙上,令畫中的花花草草煥發出遒勁激昂的神采。吳昌碩戲稱他畫的竹子如“明月滿地金錯33",就是以金石之氣入畫,用筆如鑿似刻,充分展示出他用筆力能扛鼎的氣概和雄放豪邁的氣勢。
在氣之審美中氣勢的實質是由生命內含的氣力、力度構成的一種美感。對于吳昌碩來說,作畫的過程是“我演禿筆作粗畫,欲宣郁勃開心胸”。目的是將主體要表達的情意熔鑄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是精神物態化的呈現。吳昌碩在以強悍的筆力彰顯畫面氣勢的同時,力量的滲入恰好又強化了主體精神的傳達,給氣勢增添了審美的厚度與張力。所以他的畫中那股雄強霸悍的氣勢在令觀者驚嘆之余,又能帶給人一種余味深永的感受。
二、高逸曠達的氣韻
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氣韻的內涵來源于宇宙萬物呈現出來的生機與活力,是氣的運化達到的一種和諧狀態的體現。在藝術作品里它既是客觀對象的精神表現,又是畫家人格性靈的產物。追求氣韻生動也是吳昌碩“以氣入畫”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觀賞吳昌碩的繪畫作品,總讓人感到畫面生氣勃勃,余韻悠長。聯系他的繪畫思想可以看出吳昌碩在畫面中力求雄強豪邁的氣勢的同時,也意圖營造出一種清脫高逸的韻味。
吳昌碩題有許多贊美梅花的詩句如:“瘦蛟舞腕下,清氣入五臟”、“一枝清氣滿乾坤,玉骨冰肌絕點塵”、“自笑春風筆底溫,尚留清氣滿乾坤”,等等,也畫過不少表現荷花題材的“乾坤清氣圖”,在詩畫的內容中都提及了清氣,流露出他對清逸之美的崇尚。清氣能夠營造出審美意境中的一種明靜脫俗的境界,這種灑脫高逸的精神追求深寓在吳昌碩那高潔自負、遺世獨立的文人情懷里,并且憑借他那靈妙縱發的筆墨將之渾化為一股清逸之氣溢于紙上。北宋郭若虛論氣韻說:“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耸亲允贾两K,筆有朝揖,連綿相屬,氣脈不斷。所以意存筆先,筆周意內,畫盡意在,像應神全?!币庵干朴谟霉P的畫家,必先于心中生成一個完備的意象,待思路圓熟后下筆時才能做到心手相融,連綿貫通,生發出活潑生動的氣質神采。吳昌碩的“以氣入畫”,目的是抒發胸中的理想情志,其中就蘊含了他向往高蹈遠引的出世志趣。他有詩句形容創作時的這種心境:“捐除喜怒去芥蒂,逸氣勃勃生襟胸。時作古篆寄遐想,雄渾秀整羞彌縫”。吳昌碩在創作構思時是以高逸灑脫之氣熔鑄出心中花卉蔬果的意象。他畫這類題材,不求形似而心意了然,重在稱頌品節情操,謳歌心靈的升華。所以畫中的物象自然洋溢著一股熱烈又雅逸的韻味。他作畫用筆不受物形細節的干擾,以暢神達意為依歸。那縱橫恣肆的筆意好似一顆自由的心靈在抒發和傾訴無盡的情思,深合老莊美學思想所推崇的大樸不雕,閑放曠達之美。不僅以酣暢抒情的筆墨賦予了畫面枝繁葉茂的自然生韻,更引導觀者去品味他心中寓藏的高逸精神。
三、磅礴浩大的氣象
氣象在氣之審美中是一個偏于宏觀的概念,常被用來概指藝術作品呈現出來的一種博大深沉、浩瀚曠遠的精神感受。清代文學家張謙宜評詩云:“‘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寫盡湖勢,氣象甚大。”作品里的這種博大浩瀚之氣的構成來自于作者獨一無二的歷史人生經歷和對人格精神境界的深刻體悟。
吳昌碩這一生經受的社會動蕩和時代變遷對他的繪畫氣象建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晚清處在一個民族災難深重、人民飽受戰亂和屈辱之苦的時期,西方列強在古老的華夏領土上肆意掠奪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開啟了一扇求新圖變的窗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振衰起弊,革新求變的民族期盼成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象征,這種精神自然也烙印在了吳昌碩的繪畫風格中。身處亂世的吳昌碩堅持以獨立的藝術視野和強烈的精神追問來弘揚一種崇高偉岸的情懷,在雄健渾厚的筆墨圖示中拓展出蒼茫而宏大的繪畫氣象。從他的詩句“海內谷不熟,誰繪流民圖”(《題饑看天圖》),“愿彼蒼天顧窮民,陽和煦物萬物生”(《苦寒吟》)可以看出吳昌碩的內心在秉持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遺世獨立的人格操守的同時,又飽含了對蒼生的悲憫之情和熾烈的宏道擔當精神。這種崇高而豐饒的生命哲學使吳昌碩的繪畫風格從真正意義上擺脫了幽閉在古人枷鎖里輕吟淺唱的形式,創造出一種熱烈奔放、率真勃發的藝術面貌一掃明清畫風遺留的柔弱單薄之弊。他的畫面在濃墨重彩里輝映出欣欣向榮的氣息,從凝重深層中迸發出一股不受繭縛、銳意進取的精神。看他作于1898年的《崖蘭圖》,在崖壁陡峭處有數叢幽蘭倒拔而出,以枯筆重墨掃出的蘭葉蒼勁渾厚,傲然挺立于峭壁邊緣。畫面下方云霧中一輪霜月若隱若現,營造出凄迷的氣氛。配上題跋“葉蕭蕭,歌楚騷,鼓素琴,霜月高”氣象浩瀚曠遠。那畫中之蘭已不再是傳統文人孤芳自賞的象征,而讓人聯想到了身處蒼涼瘠茫之地的畫家仍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在傾訴家國之思,以凜然的浩氣叩響著靈魂的正聲。
吳昌碩的藝術思考與實踐始終貫穿在中國跌宕起伏的大歷史環境中。在他經歷了世事的洗刷,領受了人生的歷練之后,將他理解和呼吸的歷史氣息融入畫面中,又以偉大的人性之光去洞開筆墨的底蘊,用揮毫大寫的方式詮釋著對生死大道、對民族命運恢宏而又縱深的觀照??梢哉f吳昌碩“以氣入畫”思想中蘊藉的氣象,是凝聚了一個時代風云變幻的印記,是勇于拓寬前路、變法革新的精神張力,是傾注了生命本質中美與善光輝的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