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老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83所縣級教師培訓機構中有41所(49%)實現了整合,尚有一半沒有整合。從機構的功能和任務看,所有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都承擔著教師培訓任務,其中有92所機構以教師培訓為第1位的任務,但有21所排在第2位,5所排在第3位,1所排在第4位。此外,許多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還承擔其他任務,依次為:教學研究(92所)、信息技術服務(82所)、廣播電視教育(44所)、職業教育(35所)、普通中等教育關于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能力建設的調研與政策建議*鐘祖榮**(北京教育學院,北京100120)(35所)等。因此,教師培訓機構的性質、定位還需要加強和落實。
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人力、財力等教師培訓能力需要加強1.人力資源狀況教師培訓關鍵靠培訓人員,既要有數量足夠的人員,更需要質量合格的人員。從調查情況看:被調查的縣級教師培訓機構人員規模總體比較小,50人以上的不足一半;其中專任教師的比例更低,在50人以上的不足30%。而從事教師培訓的工作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和專任教師)占比例更小,50人以上為8.33%,30人以上占30%,大多數在30人以下,具體見表1-3。教育部在2002年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具體要求。2005年教育部又發出《關于開展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評估認定工作的通知》,在評估標準中,明確“專職教師數達到所在地區中小學專任教師總數的5‰左右”。筆者對第二次調查的80個機構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部分未填出,所以總數有差異)發現,專任教師占比達標的培訓機構為84%,仍然有16%的機構不達標。由于機構整合,一些專任教師并非都從事教師培訓,有的也從事職業教育、中等教育等。比如某機構,是職業學校,專任教師190人,從事教師培訓的僅3人。所以筆者專門統計了從事教師培訓的機構人員占中小學專任教師的比例,仍發現有55%不達標(見表4-6)。縣級教師培訓機構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常常被視為教育部門的“養老院”、“安置所”,職稱水平不高,培訓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據某省2008年對全省教師培訓機構的調研,在2592名專任教師中,擁有高級職稱的占36%,中級職稱占48.4%,還有15.3%的教師只有初級或沒有職稱。2.財力資源狀況培訓經費是教師培訓活動順利開展的基本前提。調查統計表明,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經費年度超百萬的僅占27%,而在10萬元以下的則占40%以上(見表7)。筆者對年度培訓經費和年度實際培訓人數進行統計,并具體求出每個機構人均培訓經費水平,發現人均培訓經費上千元的比例僅為10%,60%的機構是幾百元,還有30%的機構是人均幾十元。這顯然很難開展深入的教師培訓(見表8)。
機構的教師培訓工作水平需要提升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開展教師培訓的調查中發現,各縣級教師培訓機構承擔的培訓類別很多,但重點是小學學科教師的培訓、新教師培訓、班主任培訓和校長培訓。培訓的周期一般在一周左右,時間并不很長。培訓的方式以講座為主,其次有做課與教學研討,到本地學校參觀交流。而到外地參觀、課題研究、遠程培訓等方式很少采用。考核方式也比較多樣,但寫培訓學習體會這種相對簡單的方式最多。盡管有81.3%(96所)的機構已經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開展培訓,但根據筆者對全國多地培訓者培訓學員在培訓中的調查,真正按照項目管理的規律和要求進行管理的還差距較大。總之,教師培訓的工作水平或專業化水平還需要不斷提升(見表9-11)。
開展教師培訓的主要困難(表12)通過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開展教師培訓的困難問題進行的調查,統計表明:按十分缺乏的比例排序,經費第一,師資第二,意愿第三,設備第四。綜合十分缺乏和有些缺乏的比,則師資第一,意愿第二,經費第三。此三項缺乏比例均在80%以上。由此也可見,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基礎建設十分必要。
根據調研的情況分析,結合有關政策文件和集體討論,筆者提出四點建議:
(一)建議制定教師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標準教師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工作母機,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就各級教育而言,中小學和高等院校都有辦學條件的標準,對場地、設備、師資、經費等均作出了具體規定。學校可以按照標準辦學。唯有教師培訓機構,包括省市級和縣級的,均沒有辦學條件標準。既不能按照中小學進行建設,也不能按照高等院校進行建設,處于一個“邊緣”地帶。這就大大影響了教師培訓機構的發展,建設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據。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的指導意見,然而并沒有具體的指標,2005年進行評估時出臺了評估標準,有了一些定量化的指標,但這些指標一不具有法律的性質,二則標準的水平也比較低,比如專任教師占當地中小學專任教師的5‰就比較低。因此,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師教育機構、縣級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標準,包括場地、設備、經費、師資等方面,并且從教師教育的地位出發確立較高的標準,真正發揮教師培訓機構的引領作用。
(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特別是基礎建設和培訓經費國家關于教師培訓經費有三個標準:一是占教職工工資總額的1.5%;二是地方教育費附加的5%;三是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的5%。筆者的建議是:一是落實按標準撥款,假如某縣有5000名教職工,每個職工年工資為50000元,則工資總額為2.5億,占1.5%即為375萬元,而實際上很多地方僅僅有幾十萬的培訓經費,遠不達標。二是把教師培訓經費納入到政府的財政預算之中加以保障。三是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家采用轉移支付的方式給予一定的支持。四是培訓經費要真正用于教師培訓,而不能挪作它用。
望著孩子興奮的眼神,指導老師關於露出滿意的神色,他幾乎有點驕傲地說:“對,農村里也能飛出‘白天鵝’!”
“候鳥”起飛:
給我一只“胖天鵝”也行
作為北京舞蹈學院專業的芭蕾舞教師,42歲的關於一直有個“矯情”的愿望,那就是退休后,帶著妻子張萍去她的家鄉云南,教山村的孩子們跳芭蕾舞。令人驚喜的是,2013年,他竟然看到了夢想的曙光。
3月,有位叫李風的商人通過朋友找到關於。原來,李風創辦了荷風藝術基金會,計劃在故鄉――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端村捐資興建一所現代化小學,并且每周末組織教師去那里免費教孩子們器樂、管樂、芭蕾舞等,期待關於加盟。對關於來說,這簡直像“天上掉餡餅”!從事舞蹈編導工作的張萍也很興奮,她爽快地說:“咱們都是農村出身,終于可以以償夙愿了。”
6月,關於第一次隨同李風到端村考察。那里幾乎沒有一條干凈整潔的街道,學校也尚未建好。想著那些本該在花樣年紀享受良好教育的孩子們,關於很心疼。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寫道:“藝享天開,將芭蕾教育植入河北省安新縣。”關於當即跟李風拍板說:“這事了。我們每位老師都分文不取。你不撤,我不撤!”
正是因為這一句承諾,關於夫妻很快拉起了一支由舞蹈學院的學生、金融人士、外交官等組成的“雜牌軍”教育團隊,并開始了“候鳥”般的生活。每個周末的清晨,他們踏著黎明的曙光,登上大巴車到160公里以外的端村教學;深夜,他們才會披著點點星光回到自己的家中。每次在路上往返的時間就需要6個小時。
真正接觸孩子們后,關於才意識到了難處。很多家長不理解他們的意圖,不愿意讓孩子跟著學。一個家長還起哄說:“這就是哄著孩子玩吧!農村娃跳啥舞,有那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幫家里干點活呢!”關於忙解釋說,跳舞跟玩不同,不但能使孩子身材修長健康,還能培養他們的美感,甚至對將來考試都有幫助。這樣挨家挨戶做了幾天工作,才陸陸續續有家長帶孩子來報名。不過,這時,關於又碰到了另一個難題。
面對著一群穿著不整、頭發亂糟糟的小丫頭們和陪同的家長們,關於有點哭笑不得。有個家長悄聲地說了句:“我們在電視里看到過,跳舞的人都高高瘦瘦的,很漂亮。我家娃兒這么胖,能行嗎?”
關於笑了笑說:“胖一點的孩子也沒關系,做一只胖胖的‘白天鵝’也很可愛。”事實上,他一再降低招生標準,安慰自己說,胖一點沒關系,黑一點沒關系,邋遢一點更沒關系,只要愿意學就行,來日方長,他可以慢慢“改造”她們。
嚴師訓話:“大腳丫”的舞步
從練習脫鞋開始
第一次上課,被選出來的20名小朋友一窩蜂地跑進教室,沒脫鞋,沒換衣服,甚至連頭發都沒梳。關於急了:“不行,孩子們,進舞蹈練習室必須脫鞋!來,我們的第一堂課就從練習脫鞋開始。”這節課,關於和張萍專門教孩子們梳頭、換鞋,讓他們意識到學芭蕾跟平常玩的時候不一樣。
對于如何把握教學進度,關於頗費腦筋:農村孩子沒有基礎,進度不能太快,只能先把她們的興趣激發起來再說。因此,關於直接教他們跳芭蕾舞劇《天鵝湖》里的第二幕《四小天鵝》。果然,小學員們很快投入其中。
芭蕾的練習剛剛出了點成績,就有家長開始“動搖軍心”:“太影響學習了,靠唱歌跳舞能考上好學校?”“哪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現在不收費,以后也得從你們身上撈回去!”
2014年元旦前后,因為節假日和學校考試,孩子們已經有三周沒上芭蕾課。關於急了,他給李風打電話:“我必須得上課,如果教室不能用,請給我找一塊空場地。三周不上課,對練習舞蹈的孩子來說是毀滅性的!”
令關於沒想到的是,復課后,孩子們卻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在《四小天鵝》輕松活潑的樂曲中,她們跳躍、旋轉、踢腿、點地,動作規范到位,連貫自如,簡直像從來沒有停過課。就連張萍都不停地贊美:“小腰挺得真直!太美了!”
原來,孩子們中有一個六年級的小姑娘,老師不在的時候,她就組織大家練習。她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不在,我們就自己練。”星期日,她把大家集合到一起,把老師留下的作業一遍一遍地練,互相糾錯,一練就是一天。
5月,關於在農村教芭蕾的故事被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作家埃米?揚看到報道后聯系關於,原來她就是繪本《大腳丫跳芭蕾》的作者。她跟關於說:“農村的孩子也能學芭蕾,這和我書里的“大腳丫”很像啊!”于是,在關於的力邀之下,她從美國來到中國。那一天,一同前來的還有原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主持人、童書閱讀公眾號創始人王凱,他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述了《大腳丫跳芭蕾》的故事。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有個小女孩悄悄走到關於身邊問:“王凱叔叔是不是在告訴我們,故事里的貝琳達腳丫那么大,都能跳芭蕾舞,我們也一樣能跳好啊?”關於摸著她柔軟的頭發,認真地點了點頭。
“爸媽”寄語:我們的孩子
可以成為“白天鵝”
2015年年初,一個小女孩拉著張萍的手問道:“張老師,我可以喊你媽媽嗎?”孩子的真情表白,讓膝下無子的關於夫婦十分動容。關於開始思考,他究竟能給這些叫他們“關爸爸、張媽媽”的孩子們帶來什么。
和孩子們相處越久,關於越想通過藝術去改變他們的生活。因為在業內的名氣,總會有一些演出邀請他,而他每次都會說:“你們要不要看農村的孩子跳芭蕾?”在他積極的牽線下,3年來,這幫孩子們參加了大大小小100多場演出。
2016年春天,關於帶著一個叫馬悅的女孩參加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芭蕾舞專業的藝考。考試那天,馬悅滿懷希望地走進考場,可在入圍榜單上找了一遍又一遍,卻始終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她忍不住落下淚來,一旁的關於也十分沮喪。他又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是否應該把孩子們引到這條通往藝術殿堂的荊棘之路上來。
5月,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向他發出招生邀請,關於有些猶豫。他不忍看著孩子們再次經歷失敗。為此,張萍和他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張萍問他:“孩子都沒絕望,你為什么要退卻?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你會這么容易放棄嗎?”
聞此,關於突然驚醒,對呀,他是孩子們的“關爸爸”,應該相信他的孩子們能夠承受挫折,實現夢想。隨后,他帶著兩名學生趕赴河北省石家莊市參加考試。在考場外,他跟等待孩子考試的家長一樣緊張,他不停地來回走動,默默念叨“一定要成功”。所幸的是,7月,河北藝術職業學院發來錄取通知書,兩名女孩成了端村有史以來第一批考上省級藝校的孩子。拿到通知書的那天,兩個女孩高興地挑了起來,而關於則默默轉過身,哽咽地對張萍低語:“我們的孩子考上了!”
師德很多時候就在于一個細節。天熱了,學生做操也怕熱,被太陽曬得懶洋洋,蔫頭蔫腦的,我們老師在前邊領操,精神抖擻地給學生示范,讓學生看到老師的光彩微笑,自己也精神了。而不是老師們怕熱,躲到一邊,哪怕是一巴掌大的陰涼處,只要遮住就行,每人一棵樹,樹下來乘涼。學生見了,會作何感想?!
師德在于耐心。小學生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小學生就是犯錯的代名詞。只有在犯錯中才能成長。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花一點心思,花一點功夫,認清孩子本能的傾向,治水似的耐心地去疏導它,原來不好的地方很容易變好。學生作業不做,弄清原因,給他時間補一補就行了,何必又罰又抄呢?學生調皮搗蛋,我們何必把學生馴化成一個個小大人呢?作家冰心曾說過:“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只要我們老師善加引導,頑皮的孩子都會成為一個主見鮮明、極具創造力的人。學生考試成績不好了,我們何必耿耿于懷,大動肝火,幫學生分析分析原因,心平氣和地明確努力方向,期待下一次。學生習慣不好了,要記得師者若水,水滴石穿。一個不起眼的習慣,我們進行多次強化,要知道孩子本來就是懵懂無知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教師應該保持一顆童心和好奇心。李吉林老師就是你我的榜樣。她雖然年逾古稀,卻童心未泯,童情永駐,童趣盎然。她的同事們普遍認為,不管是誰,倘能經常和李老師在一起,耳濡目染,定會褪去平日的“偽裝”,卸下蒼老的心態,淡化倦怠的感覺……教師成功的秘訣、創造力在于他首先是懷著兒童般的情感、兒童般的思維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我們每天面對的是活潑潑的兒童,面對的是成長、變化中的生命體,今天的兒童和明天的兒童絕不一樣。我們只有懷著求變求新的思維才能面對長大中的兒童。如果我們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你會發現世界每天都在變,你會發現太陽每天都是嶄新的,你會發現你的學生每天都有不同。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學會用兒童思維,我們才能夠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像李吉林老師那樣,有真正童心、真誠童情和真醇童趣,才能真正擁有正確的兒童觀,正確的兒童立場。
“我,一個長大的兒童!”
人作為自然人,要遵循自然規律;人作為社會人,還要遵守社會公德。一名教師,既是社會人,還是一名公家人,既要把社會公德行在腳下,還要把職業道德落實到行動上。
在復習初中語文第四冊《出師表》這一課時,我這樣要求學生:“同學們,這篇課文由我們同學帶領大家來學習,老師也當一回你們的學生,怎么樣?”當時,同學們一片歡呼,興奮不已。隨即,我又讓學生推舉了兩名主持人,幾分鐘后,語文能力強的王鳳娜和趙子鵬被推選出來了。趁熱打鐵,我馬上布置了具體任務:自己先認真復習這一課。利用你所能找到的資料,把你認為的重點內容整理出來。同學之間可以交流合作,也可以找老師幫忙。
接下來我給學生留了一節課的時間,看著他們交流、討論,幫他們解答疑難。同學們非常積極,熱情很高,一本正經地寫起了自己的教案。一節課過去了,大多數同學已經把課文的重點找出來了。課后,我又給他們留了一天的時間認真準備,把教案寫好。
在這一天的準備時間里,兩位主持人又根據學生的性別、成績、技能等把學生平均分成十二個小組,每組都規定了組長、記錄員、檢察員、報告人等,進行分工合作。他們劃分的小組以及組內人員的分工完全符合每位同學的語文學習能力,我驚異于他們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了解是如此的清楚,暗暗責備自己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第二天上課時,我走進教室,同學們緊盯著我,既激動又興奮。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笑著說:“歡迎我們的兩位老師為我們上課!”在同學們的掌聲中,王鳳娜和趙子鵬大大方方地走上講臺,來了一段精彩的開場白:“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王鳳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趙子鵬)“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幾個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讓人們生出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王鳳娜)“這節課讓我們復習一下這篇表中杰作,再次感受一下諸葛亮作為一個歷史偉人的價值,是怎樣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時空而得到永恒的。”(趙子鵬)他們兩人天衣無縫的配合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我坐在座位上興奮不已地盯著他們,這種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導入方式,怎么就如此流利地從他們口中表達出來呢?
接下來,王鳳娜提問了文學常識、重點字詞句,趙子鵬提問了文章的寫作思路,寫作重點,每個問題由原先劃定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回答,每組中的記錄員、檢查員都忙得不亦樂乎。大約25分鐘,文章的重點內容復習完了。
剩下20分鐘,他們會安排什么呢?要是不知所措地站在講臺上那會多么尷尬啊。正在我擔心的時候,王鳳娜和趙子鵬又從課文中提出的三條建議引申到現實生活中,引導學生談論三條建議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借鑒意義,又由此表流傳千古談到寫文章要感情真摯,以情感人,其他同學還評價了諸葛亮“報先帝而忠陛下”這種思想到底可不可取,有的同學還聯系《三國演義》談到了諸葛亮智慧的一面……
一、河北農村養老的現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徹底解放,農民逐步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脫離農村到城市務工,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等原因,他們又很難融入城市成為新型的市民,最終成為工作在城市根基在農村的“兩棲式”人員。由于難以在城市扎根,只得將老人和孩子留守在農村老家,造成農村大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出現,進一步助推了了農村人口老齡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村老人在養老問題上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現代家庭成員的分散居住,使得家庭老年人缺乏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也使得在城市務工的年輕家庭成員在對家庭老人照顧上顯得鞭長莫及和力不從心。結果是農村留守老人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到城鎮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的穩定性。如果解決不好,會影響家庭的和睦,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據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省60周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已達12.99%,預計到2015年,我省老年人口將達到1080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5%。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醫療、服務等一系列需求,已成為河北省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和棘手的社會問題。
針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我省已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尚處起步階段。目前全省已建成縣級民政服務中心580個,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總數4.7萬張,農村社會幸福互助院11400個,每千名老人的養老機構床位在16張左右,到十二五末將達到38張左右,但這只能滿足4%的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所以加快農村養老服務建設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河北農村現有養老模式分析
根據養老資源的來源,可以將目前農村養老模式劃分為:家庭養老、集體養老、社會保險養老。
1、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它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親情養老。即主要是由子女(尤其是成年兒子及其家庭)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顧、精神上的慰藉,并對患病老人提供醫療費用和護理直至死亡送葬等一系列社會服務行為等。目前,農村老年人在失去勞動能力后,絕大多數要靠子女供養。這種養老模式在我國農村占主導地位,但隨著我國家庭結構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這種養老模式面臨很大的挑戰。
第一,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村勞動力在持續地向城鎮轉移,而農村向城鎮遷移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高于城鎮,農村老年人口的比率高于城鎮,使養老的絕對需求量擴大。而農村的經濟落后于城鎮,老年人的生活卻主要依靠家庭,必將是家庭養老的壓力更加沉重。
第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家庭養老成為奢望。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是一對老年夫妻由多個子女供養,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農村家庭的子女逐漸減少,同時,老年人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 “4-2-1”或者“4-2-2”型家庭結構已初步形成。即一對夫妻要贍養多位老人,撫養一個或兩個子女。一方面,家庭供養人減少,老人的贍養者減少;另一方面,青壯年對老人贍養的經濟負擔加劇,老人的贍養費用集中在一兩個子女身上。在這樣的家庭人口結構下,一旦老人生病,龐大的醫藥、護理和營養費用負擔極重。因此,家庭對老年人的保障能力逐漸弱化,使得家庭養老保障難以繼續。所以,無論是目前的家庭收入,還是年輕人的精力和時間,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如果單純依靠家庭養老,那將使年輕人不堪重負。
2、集體養老模式
集體養老模式分為傳統的集體經濟養老和新興的互助集體養老模式的養老。
傳統的集體經濟養老主要是針對孤寡老人實行的帶有救濟性質的“五保”制度。傳統的集體經濟養老主要是針對孤寡老人實行的帶有救濟性質的“五保”制度。養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五保供養即集體對農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扶養義務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醫、葬五個方面給予照顧和物質幫助,本人自理日常生活。另一種是十幾個或幾十個五保老人集中在一起,由集體雇請專人照顧他們的生活,叫敬老院。
無論是分散供養還是集體供養,都需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而農村改革之后,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弱化了集體經濟的保障功能。所以集體經濟養老所占比重較小。
新興的互助集體養老模式,具有“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養老新模式。特點是費用低,相互之間可以互相照顧。主要組成人員有五保戶、低保戶、也包括一些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保障形式以自我保障為主集體保障為輔,平時居住和水、電、暖設施及使用費、調料、食用油由集體提供,入住老人生活所需的吃、穿、醫等由子女負擔。這種互助養老,是介于純社會化養老和居家養老之間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既有敬老院等社會化養老的特征,又符合傳統家庭養老習俗,更強調普通居民間相互幫扶與慰藉。但這種互助集體養老模式目前還存在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資金來源單一。農村互助養老在運行過程中要負擔老人們基本的水電暖等費用,但是從國家層面上,互助幸福院沒有專項資金支持,包括養老體系建設也沒把農村互助幸福院納入支持范圍。村集體和社會捐助是保證其運行的主要經費來源。資金鏈的穩定性差,會影響互助養老模式的長久維持和確發展。
第二,入住范圍小。盡管目前河北省已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2萬余個,覆蓋全省42%的農村。但是除了部分規模較大的幸福院能夠滿足入住需求外,絕大多數村鎮所建幸福院只有8到20個床位,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且由于具有互質,所以入住的都是一些60歲以上、生活能夠自理的獨居老人,而更加需要幫助的,象殘弱、智障、病癱的就不能來了。
第三,互助內容少。互助幸福院中沒有專門的服務和管理人員,基本上全靠老人的自我管理和服務,節省了建院成本的同時,也相對減少了服務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挖掘互助內涵,完善互助內容是進一步建設和推廣互助養老模式的必須進行的課題研究。
3、社會保險養老
社會養老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采用個人、集體、國家共同出資的方式籌集資金為老人提供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項制度。我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了十幾年,對于農村農民養老作出了一定貢獻。但因我省地域遼闊,農村人口眾多,地區間差異大,發展極不平衡。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問題表現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策扶持差,保障水平弱。我國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保險資金的籌集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由于國家政策扶持水平不高,部分農村集體經濟幾乎沒有或很少,無法撥出專款來補充農民養老保險,而對于經濟水平低的部分農村來說,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都可能存在問題,所有只能支付得起低額的養老金。在政府和集體補助缺位的情況下,農民自己交納的低數額養老金根本無法滿足年老時的生活所需,更談不上實現農村養老保障的功能。總之,資金籌集的不到位對農村保險養老制度的推廣存在很大的難度。應該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不受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
三、完善河北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
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和確定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觀念等因素緊密聯系的。結合當前河北農村養老的現狀,盡快建立起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補充、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綜合養老模式,將是破解農村養老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
1、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傳統的家庭養老有其獨特的優勢,它不僅為老人提供了熟悉的居住環境,同時由于熟悉的人際和空間環境,使他們避免了因離家養老而產生的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解決了他們的精神撫慰問題。同時還應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來補充家庭養老的不足來豐富傳統家庭養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