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模一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他,身上有很多標簽―知名編劇,大家耳熟能詳的張紀中版《射雕英雄傳》以及名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均出自他手;他也參與話劇的策劃創作,與孟京輝合作了《空中花園謀殺案》《初戀》。
他就是史航,人稱鸚鵡,一個一門心思想跟別人不一樣,且超額完成了任務的男人。
2016年,這位戲劇圈的大腕走出了文青們心中的象牙塔,走進了一檔很火的辯論節目,成為一名辯手。在他心中,這是一件挺酷的新鮮事兒。從此,知道他和別人不一樣的人就更多了,他在節目中的很多觀點都被年輕人奉為經典。他們從這個特立獨行的冷傲男人身上,看到了柔軟和溫暖。
“奇葩大俠”還有哪些特立獨行的舉動?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的嗎?他的家人是否跟他一樣與眾不同呢? 2016年3月底,本刊記者在史航經常出沒的咖啡館采訪了他,接下來,心中的好奇,一一有了答案。
獨特,一個隨大溜兒就渾身別扭的男人
采訪時間一到,一位戴著黑色小氈帽、背著一大兜子書的標準“史航扮相”的男人出現在了記者面前。“今天,是我第一天‘接客’,你正好趕上了。”望著一頭霧水的記者,史航接著說,“我嘗試在一個互聯網平臺出售我的專業時間,剛剛完成第一單,這事兒挺酷,感覺挺不一樣的。”
在之后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我得跟別人不一樣”這事兒被他反復提及。在記者眼中,史航是個把“特立獨行”烙在骨子里的男人。
史航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調調。史航上小學的時候,因為協調性較差,體育、音樂課都成了他的“難關”,動作不達標、唱歌跑調都會讓他出糗,遭到同學們的嘲笑。這讓他在很長一段日子里感到很自卑。慢慢地,他開始嘗試寫小說、寫自己眼中的世界,終于有一天,他的才華讓老師、同學著實驚艷了一把。此后,追逐、崇拜他的人越來越多,他也開始變得自信了。他說:“既然我永遠找不到大家的節奏,那我就把大家拉到我的節奏里來。”
因為身體不太好,史航小時候還會受到同齡人的欺負,幾次過后,他想到了一個對應的辦法:使勁兒看書讀故事。下次再有人招惹他,他就會說:“你們喜歡打架,可你們知道誰是江湖中武功最高的人嗎?”那些挑事兒的小伙伴自然會圍過來聽他講,久而久之,他們都成了史航的朋友。
這個一直能把別人拉進自己節奏里的人,曾在十幾歲寫下了自己的座右銘:“即使我不比別人好,也要跟別人不一樣。”
高考的時候,史航因為數學差,放棄了考“清華北大”的機會,將目光鎖定在了藝術類院校,因為不用看數學分數。那一年,北京電影學院不招生,他就考進了中央戲劇學院,學了戲劇文學。他說:“這一切就像小時候彈的玻璃球,滾來滾去只能到這個坑,不能是別的坑了。”
史航中戲畢業后,留在學校當老師兼職做編劇。按照一般人來說,這是一件挺幸運的事兒,然而當教師工作忙到不能讓他寫劇本的時候,他選擇了辭職。那是在學校職工分房的前一個月,當時知道要分房,但是史航覺得耗一個月很尷尬。“別人知道你要走,就在等這個(房子),就像自助餐你明明都吃飽了,只是不甘心,一定要吃到9點整再走一樣,挺沒意思的。”
“對我來說,一切的任性都是特別必要的事兒。”史航這樣評價自己當年的每一個選擇。
畢業后至今的20多年,史航一直在北京租房子,搬家10余次,幾次戀愛分分合合,目前仍單身一人。對于過往的感情經歷,他有遺憾,但在他心里,一切都有其最好的安排。對于未來,他抱有希望,但決不強求,他說當下即是最好的生活。就像他很喜歡的一句詩:“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見過紛繁復雜的世界,愿心中仍保有一泓清泉在流淌。
一直特立獨行的史航,2016年仍在做著“不一樣”的事情。除了參加網絡辯論節目,他還撰文出版紀念故鄉、親人的成人繪本《野生動物在長春》。在這之后,他作為第一個挑戰人參加了某視頻網站直播的《黑鏡》實驗―7天無網絡的“荒島”生活。很多看直播的網友都對史航家中數以萬計的藏書和11只來去自由的貓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是的,史航家里有11只貓,從前女友給他留下的第一只貓開始,他的家就成了貓咪聚點。有別人送的、有從樓下撿回來的殘疾貓,還有朋友帶來“寄宿”的住客。史航在北京沒有買房,他稱單身的自己和這11只貓只是“租客與租客的關系”,他們都是標準的“北漂”。
順從,一個一旦在人堆里扎眼就不自在的父親
“我父親信奉的是‘忠厚、順從’,無論順境逆境一直保持讀書人的風范;而我打小信奉的是‘千金難買我愿意’,也許這就是我對他的命運的一種反抗。”
史航的父親是吉林大學哲學系的老師,是位拘謹、含蓄的老實人,很少會與孩子們談心。因為父親是哲學老師的關系,家里有一屋子的哲學及心理學藏書。史航卻一本都不看,他想如果爸爸是教法律的該多好,家里就會有很多刑事案例。父親不能換,他就跑去父親是法律系老師的同學家看。史航對父親的“反抗”,讓他從小就跟同齡孩子有不一樣的思考和叛逆。
史航對父親的不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父子間缺少真摯的交流和溝通。內斂的父親在年紀尚小的他心中,是模糊不清、夠不著的形象。記得那年他正上初二,母親洗衣服時發現了史航口袋中的情書,認為事態嚴重,要求父親認真地跟兒子談一談。他推脫不開,便找來史航開始東拉西扯,一會兒講講小時候放豬的故事,一會兒又聊聊當初與他母親相識。臨到馬上要吃晚飯了,父親才憋紅了臉撂下一句“要注意和女同學的關系”,隨即轉身就走。他們父子這輩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面談就這么結束了。
7年過后,史航20歲,正在中央戲劇學院讀大一。一天,他突然接到了父親病重的消息,急忙趕回了長春,之后他整整在長春待了一個月。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個月,成了他和父親最后相處的日子。照顧父親期間,他第一次覺得和父親的心貼得近了一點點,他竭力地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那么無能為力。在此期間,他的女同學也會來醫院看望他的父親,父親曾在某個女生走后悄悄地跟他說:“這個女孩不錯。”他覺得這是一向拘謹含蓄的父親這輩子最真情的表達。
在父親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終于主動跟兒子聊起了情感問題。史航現在回想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她做我的兒媳婦,我很滿意。”對他而言,父親這種掏心窩的話,來得太遲,等得太久了。
父親當老師時,愛好攝影,全系的老師、同學都拉他幫忙照相,性格溫和的父親絕不會推脫。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都把父親當成了“攝影師”,而“忘了”他原本是名出色的哲學教師,這一直讓史航“耿耿于懷”,替父親不值。父親去世時,學校系里送來了挽聯:“絕頂忠厚老實人”。史航看到后先是感到了安慰,隨即又有種淡淡的屈辱。就像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里主人公在酒鬼爸爸去世后說的:“爸爸我是多么愛你,可絕不要像你這樣生活。”
史航和哥哥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了很多父親當年拍攝的“非常態”照片:湖畔的柳樹、水中的鴨子、穿過樹枝的光影,都是一些純景物的靜態照片。要知道,上個世紀80年代,膠卷是多么奢侈的稀罕物。他們透過這些照片,發現父親木訥、內向的性格背后竟然藏著如此細膩、浪漫的情懷,這是他們以往從未看到過的。在那一刻,史航甚至覺得自己“誤會”了父親幾十年。父親,也許并不是他心中那個一心朝著相反方向走的父親,他還有很多面,可史航并沒有機會看到。
與其說史航堅定地與父親的人生背道而馳,不如說這是他對父親人生的另一種延續和銘記。
樂觀,一個讓人待在身邊就感到快樂的母親
被史航一直喚為“胖胖”的女人,是史航的母親。她是一名大夫,也是家里的“頂梁柱”。父親年輕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別人曾勸母親別跟他在一起,然而天性樂觀的母親卻說:“為什么不行?我是學醫的,我能照顧好他。”事實上,她也做到了,這一照顧,就是30年。很多父親的大學同學都說,父親本來活不過30歲,這后來的20多年都是靠史航母親的照顧“賺”來的。
史航后來的“與眾不同”,如果說有一半是源于童年對父親的不認同和反抗,那么另一半肯定是母親帶給他的。母親啟發了史航觀察、思考生活的樂趣。身為大夫的她,平日并沒有把醫院沉重、嚴肅的氣氛帶回家。反之,她常用幽默逗趣的方式模仿她的同事,把白天醫院里發生的故事演繹出來,加上夸張的表演形式,常把一家人逗得前仰后合。后來,在母親單位的班車上,史航都能將母親的演繹一一對號入座,可謂是精準極了!可能就是從那時候起,在史航心里,成人世界就不是拿來尊重的,而是供他好奇和打量的。這個世界充滿了詼諧、幽默、戲謔和嘲諷,一切都不必太當真,一切都無需太用力。這種超越同齡人不一樣的思考,正是母親帶給他的。也正是母親的這種充滿善意的風趣模仿,為他日后走上編劇之路打下了基礎。
在史航眼中,父母有著“過命”的交情。父親去世 7年后,母親因病去世,那年,史航27歲。史航想象了一下如果父母在世,知道他參加了網絡辯論節目會有怎樣的反應。母親一定會哈哈大笑,看著他各種出糗;父親則會很緊張,生怕他說話不妥當,要求他在微博寫聲明道歉。這就是他的父母:母親享受著他的勝利;父親擔心著他的敗筆。
無論是反抗或認同,父母都給予了史航血液里與常人“背道而馳”的因子。而今天的他,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是戴著父母天生賦予他的盔甲行走江湖。
溫暖,一個讓他可以肆無忌憚的家
在辯論節目的錄制現場,你常常能看到一個俊朗的中年男人緊盯著史航的“一舉一動”,他會幫史航“端茶倒水”,還會認真地跟他討論“戰況”及應對辦法。這個身兼助理和教練職能的男人,就是史航的哥哥史今。據說,《士兵突擊》里班長史今這個人物,就是編劇根據史航哥哥的性格改編的,名字都沒換。
史今在長春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擁有穩定的生活。為了陪史航參加節目錄制,他幾乎把一年的假都請完了,輾轉奔波于北京和長春兩地。史今比史航大5歲,人長得帥氣,為人和善,會照顧、體諒別人。長得帥還會照顧人的男人沒天理,所以后來史航的好友陳建斌、蘭曉龍等人見過他哥后,都對哥哥稱贊不已。
從小,哥哥就很照顧史航。那時,史航和哥哥經常在父母出門后玩一個游戲:史航每次都會裝病躺在床上,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的。哥哥的任務就負責照看“生病”的弟弟。他會從床底下拿出小人書,一本一本遞到他面前,輕聲問弟弟最喜歡看哪本?史航選好后,哥哥就會逐頁念給他聽,史航很喜歡這種被照顧的感覺。
隨著父母相繼過世,史今更是義無反顧地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雖然兩人一個在長春、一個在北京,但關心和牽掛一直沒有間斷過。史航大學畢業后,先是在中戲當起了老師,后來又走上了編劇的道路。哥哥史今都義無反顧地在背后支持他。在史航眼中,這是一種寵愛甚至是溺愛。哥哥每次來京,都會定期幫史航家“大掃除”。尤其史航家養了11只貓,哥哥甚至會用一下午的時間幫弟弟把床墊上的貓毛擇干凈。兄弟倆相處的常態是這樣的:午飯將至,史航窩在沙發上刷微信,哥哥在廚房忙得熱火朝天。
正是史今對弟弟這種無私的關愛,讓史航的“任性”生根發芽,恣意生長。因為他知道,無論如何,在他的背后,都站著一個給予他安全感的親人,會義無反顧地支持他。
史航曾在史今生日時發給哥哥這樣一段話:“生日快樂,史今,你當我哥,不易,我當你弟,也就輕松一點。生日快樂,繼續快樂,戲夢人生,樣樣齊全。”
不光哥哥史今如此,哥哥一家子都是史航的堡壘,嫂子和侄女史曉僮也對這個親人百般溺愛。嫂子是女兵出身,當年英姿颯爽,與史今更是一臉的般配。每年春節回長春老家,嫂子都會給他做一桌子愛吃的飯菜,關心他的近況。北京一入冬,就會給史航寄厚厚的大被子。史航曾說:“我父母走得早,所以守在一起就這仨親人,兄嫂侄女。嫂子賢惠,老幫我寄衣服,她成天上淘寶簡直就是為了我……”
目前在英國讀大學的漂亮侄女史曉僮就更別提了,儼然一個他的“鐵磁”。曉僮是個情商極高的孩子,不光會照顧人,還能跟史航斗嘴打趣,“航航,你最近的女友是不是有點多啊!”某一年曉僮生日,史航曾發博祝賀:“史曉僮,生日快樂。沒想到你是那么好的一個侄女!愿你一直幸運,需要時則堅強。”當然史航這個叔叔當的也不是虛的,侄女很崇拜導演姜文,史航得空遇上了就請姜導給侄女題字。本來他是希望老姜能寫點督促她學習的話,可姜文卻說:“快樂就足夠了。”索性,快樂就快樂吧。
盡管史航至今單身,但哥哥一家三口卻給予了他一個可以撒潑打滾、做真正自己的家。
體內流動的血是熱的嗎?我是血是否已經冰凍?為什么我全身顫抖?血的溫度足以使冰川融化,只不過融化成的只是一灘死水,一汪渾濁的發臭的令人惡心的污水,就那樣不動聲色的淤在地面上,痛徹心扉。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清泉,我的清泉是淚,我要用淚水來凈化這個世界,就這樣,時間久了,我的情感里,竟比常人多出了去多雜亂的情絲,沒有任何頭緒,似段非段地糾纏在一起,我的心也變得煩亂,淚水竟找不到方向流淌,淚不再流到嘴角,卻被我全部咽入心里,我的心開始更加酸楚。
那抹永不褪色的夕陽魂,懸掛在天際的那一端,不會下沉,仿佛在警告著人類,那些曾經的傷痛。受傷了,不能就這樣算了,他一次次地揭開我的傷口,他的心比銳利的刀更堅硬,狠狠地了我的心里,我永遠無法忘記他所帶給我是傷痛,我的血已經被寒冷的風風化了,可是我不會忘記血肉模糊的疼痛,像一次次充滿折磨的蛻變,這一次,我終于成長,終于不再幼稚。
他就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夕陽魂,無法忘懷。那灘血跡是夕陽永久的靈魂,而那抹夕陽則是那灘血永久的依附者。
1、冷腿
“大夫,我這條腿有點不得勁兒。”
“一定是受涼了。”大夫摸了一會兒患者的腿說,
“是的,已經是三年沒有熱乎氣兒了。”
“三年?”大夫有點兒吃驚。
“是三年,大夫。不信你看這上面還有出廠的時間呢!”說著他卸下了假腿。
2、哪兒不舒服
有個小伙子用輪椅推著父親來針灸,把父親送進針灸室后,小伙子坐著輪椅在樓道里等候。等著等著,小伙子睡著了。脖子一歪,口水順著嘴角流下來。一位女士路過,看見小伙子的模樣,驚叫一聲:“哎呀,快,有人犯病了!”大夫、護士聽見喊聲,紛紛跑了出來。一個護士問小伙子:“你哪兒不舒服?”小伙子揉著眼睛說:“我剛下夜班。渾身都不舒服。”
3、服藥
“大夫先生,您給我開的藥我不能吃。”
“為什么不能吃?”醫生十分驚訝。
“我一看見藥就反感,就不舒服,怎么辦呢?”
“那還不簡單,您服藥的時候往別處看唄。”
4、打針
小劉去醫院打針,一進門就表揚女護士:“昨天你打的針一點都不疼,水平真高。”他請護士再給打一針,卻半天也不見護士動手,他提著褲子問:“護士,你在干什么?”
護士說:“我在找昨天的那個針眼。”
5、送進冰庫
一個青年工人為了取得病假診斷書,買了一個烤地瓜放在腋窩下進了醫院。試完體溫,大夫大吃一驚,水銀柱升到了頂端。大夫一摸體溫計有點發黏,于是喊:“護士,快用車把這個人送進冰庫!”
“患者”說:“為啥送進冰庫呢?”
“不送怎么行,你的體溫把地瓜都烤熟了!”
6、一只眼不能過分勞累
一位眼科醫生在給一個人看眼病。
醫生說:“你這左眼病情不輕,眼珠黑白不清,可能是精神系統紊亂……”
夕陽升起,新的一天過去。夕陽升起,黑暗即將襲來。夕陽升起,我忍不住感嘆:過去的時光你慢點走。
夕陽是美麗而又殘酷的。太陽日落西山的美景是令人陶醉的,抬頭仰望天空,一陣陣昏紅的霞光映在云層上,整片天空瞬間被這霞光點燃,那種柔和又神秘的光,照亮了半邊天。漸漸地,太陽從最初的模樣變得只剩下一點殘余,那種美麗的光,也消失不見,隨太陽去了遠方,只剩下一點殘霞還停留在遠方。
說夕陽殘酷,不是沒有道理的。夕陽,總是代表著一天即將結束,只剩下黑夜了。人們只有在看見夕陽時,才知道自己的事情還有很多。也許今天的夕陽,對于一個垂暮老人來說亦是最后一次見面了,夕陽送走了老人的最后一聲嘆息。我們終究有一天會和這夕陽一樣,消逝飄散。夕陽對于一個怕黑的孩子來說,是那樣無情,它帶走了光明,只身送來黑暗。然而對于這一切,夕陽總是無情冷淡的。
小時候,我討厭夕陽的降臨,夕陽來了,隨之而來的便是黑暗。為了留住太陽,我也經常在放學時,搭上椅子,拿下鐘表,撥動著時針分針,試圖想讓夕陽不再出現。可到了夕陽依舊出現的時候,我才明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該來的終究會來。可等到新的一天開始時,我還是會繼續下去,總盼望有奇跡發生。
夕陽,你的出現是那樣美,而又是那樣殘忍,倘若你不帶來黑暗,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吧!
黃浩然:“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這幾天,只要你走進南京師大附小,走進六年級,就能聽到同學們背書的聲音。按課文內容填空是語文考試的必考題,理所應當受到同學和老師的重視。瞧,老師又開始叫同學背誦課文了……最近,許多同學都換了新的聽寫本。為什么?還不是整天聽寫造成的!每天聽寫少則兩三次,多則四五次。這不,老師親切的話語再次響起:“同學們,我們來把第四單元的生字詞語聽寫一下……”
(江蘇省南京師大附小六年級)
韓忱潞:我的爸爸媽媽都在四川工作,往年每到期末媽媽總要特意請假回來監督我和弟弟學習。今年媽媽剛想預定回家的車票卻被爸爸攔住了:“我的女兒我知道的。即使我們不在,她肯定也會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媽媽雖然沒回家,但還是很擔心,我考完試剛進家門立刻接到了她打來的電話。“媽媽,您就放心吧,我這次考得很好!”我信心滿滿地向媽媽保證。果不其然,期末成績出來后,我的班級排名又上升了。有的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愛!媽媽不在,我一樣能嚴格要求自己,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浙江省寧波市慈溪陽光實驗學校四年級)
汪永坤:快期末考試的時候,我不小心摔傷了腳。醫生說休息半個月才能康復,媽媽生怕耽誤了我的學習和考試,每天背著我從五樓下到一樓,再把我抱到電動車上。到了學校又把我從車上抱下來,背我走進位于三樓的教室,周而復始。我趴在媽媽單薄的背上,仿佛靠在一張可以托舉我不斷向上的梯子上。那次受傷之后,以前學習心不在焉的我痛改前非,成績突飛猛進……
(江西省德興市李宅中心小學五年級)
趙芷卉:這個期末心理健康課的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份別開生面的作業――給家人或同學寫信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我在信里向媽媽傾吐了對于考試的緊張,對于未來的迷惑,以及對媽媽一些做法的不理解。從寄信那天起我就翹首期盼著媽媽的回信,卻始終不見回音。媽媽說她在收到信的第二天就給我回了信,為什么到現在我還沒有收到呢?媽媽到底寫了些什么呢?我每天都在焦急而忐忑地等待著。兩周后,我終于收到了那封姍姍來遲的回信。信中媽媽并沒有嚴厲地駁斥我的觀點,而是耐心地解釋了自己那么做的原因。我激動地把那封信讀了又讀,簡直比期末考試考了滿分還要高興!
(北京市密云縣溪翁莊鎮中心小學四年級)
嚴睿:緊張的期末復習來到了,同學們經常會在學校學習到很晚。不過我們班的女生一點兒都不擔心自己放學后的安全,因為我們這些男生商議后,決定本著紳士的原則送她們回家。每天放學后,男生們便會分頭護送家住在附近的女生回家,我們一路說笑著趣事、討論著習題。直到看著女生安全地進了家門,才會放心地離開。我們班一度緊張的“陰陽對峙”局面,也因此起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