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經濟狀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學生 經濟資本 文化資本 消費分層 消費分層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00-02

      一、引言

      1985年,“文化消費”一詞在消費經濟研討會上第一次被提出,之后幾年文化消費逐漸發展為消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階層結構定型化的歷史時期,文化消費空前繁榮。在此背景下,我國各個階層和身份群體的文化消費方式差距日益擴大,出現了文化消費分層現象。消費者是社會人(彭華民,1996),因而必然受到社會和周圍群體的影響,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與個人消費的聯系最為密切,個人消費的過程必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作為一個特定的消費群體,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具備一定的獨特性。近年來,家庭對大學生消費分層的影響也引起了學界的重視。(王寧,2001)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個人消費行為具有模仿性,即消費的示范效應。顯然,大學生的消費分層與家庭的社會階層地位有著必然的聯系,大學生消費分層現象成了社會分層現象的縮影。鑒于此,依據消費分層,研究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影響,不僅使文化消費研究理論更具針對性,而且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健康、合理消費。

      二、文獻綜述

      社會分層理論歷來就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而把階層因素引入社會分層的范疇也開始得到學界的重視。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有韋伯、凡勃輪、布迪厄等的社會分層理論。(王琪、張文宏,2015)韋伯首次將消費和階層地位明確聯系起來,認為經濟、聲望、權利等維度導致社會階層分化,比如聲望影響地位,而地位群體的主要標志是消費和生活方式。(凡勃倫,2004)消費引起階層競爭,較高階層炫耀他們消費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炫耀他們的社會地位,處于低層社會地位的人因羨慕他們而不斷模仿他們的消費模式。布迪厄在《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1984)一書中指出,經濟資本是影響個人經濟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一位消費社會理論家讓?博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提出了“符號價值”的概念,認為“符號”已經貫穿了消費活動,影響人們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觀念等。由是觀之,消費社會中由于經濟狀況的差異,消費活動必然導致階層差異。國外關于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研究并不多,最早有關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研究是2006年比利時消費組織信息和研究中心對青年學生的文化消費狀況作的一個研究,該報告指出,青年學生的文化消費受到家庭觀念和經濟條件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學者研究大學生文化消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依據西方社會學理論,國內消費社會學者圍繞消費與社會結構、階層地位的關系做了相關研究。有研究指出,在消費存在與社會結構中,消費的分野就是社會地位的分野。(王寧,2001)顯然,階級區分并不會因為大眾消費消除,相反,階層化導致了消費分層。上述研究揭示了社會階層化與消費分層的關聯性。在這一思路下,還有一些學者開始著眼于家庭因素對個體消費分層的影響。其中,從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角度來研究消費分層的較多。另有研究指出,家庭收入分層對消費方式影響明顯,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有更多機會享受消費。這說明經濟因素影響消費分層。從家庭視角研究大學生消費的較多,可以歸結為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大W生的消費存在差異性。其中,有研究指出,家庭經濟地位的差別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分層。學者梁前德(2009)認為,大學生的總體消費水平與家庭收入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家庭收入分層決定著大學生的消費分層。而針對大學生文化消費分層化的研究鳳毛麟角,僅有的一項研究指出,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中國大學生群體內部文化消費出現分層(孟蕾,2014)。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與假設

      收入越高,越重視消費品位和消費文化,對文化消費投入更多。(王琪、張文宏,2015)大學生的消費分層與家庭的社會階層地位有著必然的聯系。(趙函、程毅,2016)鑒于此,本文借鑒消費社會學分層理論,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從家庭收入研究大學生文化消費及其分層化。基本研究假設有三項:假設1,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分層化;假設2,家庭經濟狀況與大學生文化消費水平相關且出現分層化;假設3,家庭經濟狀況與大學生文化消費觀念相關且出現分層化。

      (二)數據樣本和分析變量

      家庭經濟狀況范文第2篇

      一、家庭教育工作基本情況

      家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好的完成“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工作,近年來,全盟各級婦聯根據自身特點,積極發揮職能優勢,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以實事求實效,創新工作方式,不斷尋求強化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徑,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具體做法是:

      1、建立健全各級領導機構,深入調研,為長期開展家教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家庭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社會性事業,因此,興安盟各級婦聯都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委員會,各鄉蘇木鎮場也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健全了各級領導機構,為在全盟范圍內全面開展好家庭教育活動提供了組織保證。同時,為全面、深入地掌握全盟家庭教育情況,近年來盟婦聯多次開展家庭教育專題調研,為及時調整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提供充分的依據。

      2、以家長學校為主載體,架起家校聯系的橋梁。近年來,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家長,堅持開辦家長學校,著力提高家長科學育人的素質。目前,全盟共建各類家長學校720所,形成了有專家、學者、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教育工作者、離退休老干部等社會各方面力量組成的專兼職教育骨干隊伍,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各級關工委同志和關心下一代工作者經常組成講師團、報告團等深入廠礦、機關、學校、農村開展家庭教育專題報告。

      3、創新活動載體,不斷完善家庭教育機制。近年來,興安盟婦聯努力開創家庭教育新舉措,通過編制家庭教育學習輔導資料、開通家教網站、創建家教工作試點等方式,使全盟家庭教育工作不斷完善。截止目前,全盟共編制家庭教育輔導材料讀本6套。扎賚特旗在創建家教工作試點的過程中,根據農村實際,經常配合學校,開展母子共同參加的課外活動,每年的“六一”都舉辦母子運動會或家庭演唱會等。通過經常不斷地開展豐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推動和加強了家庭教育活動的深入和進展,使科學育兒知識逐步得到普及。扎旗第一所家長學校試點巴彥高勒家長學校成為區級婦聯的家庭教育示范點,并在2005年度被評為全國“雙合格”家庭教育先進集體,旗婦聯也榮獲全區“雙合格”家庭教育先進集體獎。2007年,音德爾第一小學家長學校也被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受到了全國表彰獎勵。

      4、明確社區家教指導中心責任,建立社區教育工作機制。近幾年來,婦聯系統配合社區文化建設,形成了以家長學校、社區家庭教育指導站(或基層婦委會)為基地,以O一3歲親子工程為切入點的家庭教育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協調社會有關部門,開展“優生、優育、優教”咨詢活動及講座。烏蘭浩特市各社區婦聯每年都舉辦2期以上市民培訓班,同時,各級婦聯堅持以優良的工作作風鼓舞人,開展家庭讀書活動,并通過舉辦“向不文明行為告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大型社區文化廣場演出,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婚戀觀和教子觀,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鄉家庭教育工作開展不平衡。

      2、0—3歲幼兒家長多為哺乳期或孕婦,辦班培訓不好集中。

      3、家長學校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發揮不夠,內容缺乏新意,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家長會取代家長學校教育內容的問題。家長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4、家教工作缺少較為穩定的經費來源。家庭教育經費不足或沒有家教經費,致使一些社區和村鎮家教工作滯后,家教工作沒有落到實處。

      5、社會不良因素對學校、家庭教育的抵消和影響。

      三、建議與對策

      1、辦好各類家長學校,加強陣地建設。各地要以中、小學、幼兒園為陣地,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家長開辦家長學校。

      2、加大家庭教育專項經費的投入。積極爭取財政、教育、物價等部門對家庭教育事業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力求使家教工作有較為穩定的經費來源。

      3、職能部門各負其責、通力合作。各級婦聯、教育、民政、團委、關工委、宣傳、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產業信息部門、社科院(所)、殘聯、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各負其責、積極配合、加大對兒童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力度。

      家庭經濟狀況范文第3篇

      第一條為有效實施社會救助制度,規范各項社會救助工作中的城鄉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根據《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認定實施辦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本實施辦法適用于政府相關部門在實施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教育救助、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保障等救助制度時,對提出申請的城鄉居民個人或者家庭,委托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構對其家庭經濟狀況開展調查、核實以及出具書面報告的活動。

      前款中接受本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構對其家庭經濟狀況開展調查核實的居民個人或者家庭,以下統稱為核對對象。

      第三條核對工作應當堅持依法和客觀、公正的原則,保護核對對象的合法權益。

      第二章組織領導

      第四條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市政府成立城鄉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城鄉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加強各部門之間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的有效銜接。

      第五條市民政部門負責全市城鄉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以下簡稱核對機構。主要負責全市有關部門和各鎮(街道、經濟開發區)報送的社會救助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出具有關核對報告并及時反饋給申請核對單位;負責全市核對信息系統的管理運行;及時辦理上級民政部門交辦的有關核對工作等。

      各鎮(街道、經濟開發區)政府(辦事處、管委會)負責審核、受理有關申請救助人的材料,并按時將核對申請報市民政部門,根據市民政部門出具的核對報告情況及時告知申請人。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根據各鎮(街道、經濟開發區)政府(辦事處、管委會)的委托,可以承擔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的日常服務工作。

      第六條市發改、公安、財政、人社、房管、統計、稅務、住房公積金、工商、金融、教育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的有關工作。

      第七條市政府為核對工作落實必要的工作經費,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根據救助工作的需要,核對機構可以臨時抽調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集中辦公。

      第三章核對內容和標準

      第八條市直有關部門受理居民個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項目申請后,按照規定需要以其經濟狀況作為參考的,可以委托核對機構進行調查核實。

      第九條核對的內容包括核對對象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

      第十條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員在一定期限內擁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以及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障支出后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家庭財產是指家庭成員擁有的全部存款、房產、車輛、有價證券等貨幣財產和實物財產。

      第十一條家庭成員按照國家規定獲得的優待撫恤金、計劃生育獎勵與扶助金、教育獎(助)學金、寄宿生生活費補助以及見義勇為等獎勵性補助,不計入家庭收入。

      第十二條核對對象家庭中,符合法定勞動年齡的家庭成員,在本地居住,無身體疾病、贍養等特殊原因,不能出示收入證明的,參照當地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確定收入。外出務工人員,不能提供收入證明的,按照務工所在地從事行業的最低工資標準計算收入。核對對象子女成家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根據子女的贍養能力,合理計算贍養費,作為家庭收入。

      第十三條農村核對對象家庭成員按照規定獲得的養老保險、土地征用補償和安置費、糧食直接補貼等,計入家庭收入。

      從事種植、養殖業的農村核對對象,根據土地類別(山地、丘陵、平原)和養殖種類,分類確定收入范圍,結合實際情況計算其家庭收入;從事勞務輸出的農村核對對象,根據外出勞務從事行業和具有技術、特長情況,按照市場平均工資標準,分類確定工資收入范圍,結合實際務工時間計算家庭收入。

      第四章核對程序和辦法

      第十四條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結合社會救助工作進行,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則,先將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住房申請納入核對范圍,其他社會救助工作根據開展情況逐步納入。

      與社會救助無直接關系的核對申請,核對機構可以不予受理。

      第十五條核對機構可以運用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以及調取市直相關部門信息等方式開展工作。

      第十六條居民家庭申請社會救助時,應當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財產、家庭人口等狀況的證明材料,并以書面形式向戶籍所在地的鎮級政府提出核對其家庭收入狀況的申請。經申請救助的家庭授權,核對機構以及戶籍所在地的鎮級政府,可以對家庭成員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調查核實。

      申請城鄉低保的,經由戶口所在單位或村(居)民委員會進行入戶調查、收入評估、表決,公示無異議后,報主管部門或者鎮級政府審核,經審核公示無異議,報送市民政部門,由市民政部門根據需要對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核對,按照核對結果決定是否予以審批。不符合規定要求的,由民政部門委托基層單位或者村(居)民委員會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申請廉租住房救助的,各鎮(街道、經濟開發區)政府(辦事處、管委會)應當就申請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狀況是否符合規定條件進行初審并報送市房管部門;市房管部門應當就申請人的家庭住房狀況是否符合規定條件提出審核意見,并將符合條件申請人的申請材料轉市民政部門,市民政部門對申請人進行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并將核對結果反饋市房管部門;經審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狀況符合規定條件的,由市房管部門予以公示,經公示無異議或者異議不成立的,作為廉租住房保障對象予以登記,書面通知申請人,并向社會公開登記結果。不符合規定條件的,由市房管部門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申請其他社會救助需要核對家庭經濟狀況的,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城鄉低保申請人對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市民政部門申訴,由市民政部門根據相關單位的核對情況出具書面核對報告,答復申請人。

      廉租住房申請人對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市房管部門申訴,涉及經濟狀況核對的,由市房管部門通知核對機構做出書面說明,并根據核對機構的書面說明統一答復申請人。

      其他社會救助方面的異議或申訴,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八條核對機構按照下列途徑開展核對工作:

      (一)工資性收入可以通過調查就業和勞動報酬、各種福利收入,以及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個人所得稅的繳納情況等得出;

      (二)經營性收入可以通過調查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的注冊登記以及所得稅的繳納情況等得出;

      (三)財產性收入可以根據核對對象授權,通過調查利息、股息與紅利、保險收益、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識產權的收益情況等得出;

      (四)轉移性收入可以通過調查養老金、失業保險金、社會救濟金、住房公積金、以及獲得贈與、補償、賠償的情況等得出;

      (五)實物財產可以通過調查房產、車輛,以及古董、藝術品等有較大價值實物的擁有情況等得出;

      (六)貨幣財產可以根據核對對象授權,通過調查存款、有價證券持有情況、債權債務情況等得出。

      第十九條申請人實際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離的,由戶籍所在地核對機構負責經濟狀況核對,戶籍所在地核對機構可以委托申請人實際居住地核對機構進行收入核查,被委托單位應當予以配合。

      第二十條經申請救助的家庭授權,市民政部門和各鎮(街道、經濟開發區)政府(辦事處、管委會)可以對家庭成員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調查核實,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工商、稅務、房管、金融、教育、住房公積金等部門應當積極配合調查,并及時向核對機構如實提供下列與核對對象有關的信息:

      (一)就業、繳納社會保險費和領取社會保險金的情況;

      (二)住房公積金繳納和使用的情況;

      (三)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注冊登記情況;

      (四)個人、個體工商戶以及企業的納稅情況;

      (五)房產擁有、房產交易和房屋出租的情況;

      (六)車輛擁有的情況;

      (七)享受有關社會救助、優待撫恤的情況;

      (八)個人信用情況;

      (九)家庭成員全部存款、有價證券、債權、投資、期貨等情況;

      (十)學生入學情況;

      (十一)市政府規定應當提供的其他情況。

      各相關部門、機構和個人應當為申請家庭的家庭收入和財產信息保密,不得將查詢結果用于社會救助經濟核對以外的目的。

      第二十一條核對機構建立城鄉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通過網絡,實現核對機構與相關部門之間核對信息的快速傳輸和資源共享。

      市直有關社會救助審批部門受理居民個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社會救助申請后,按照規定需要以其經濟狀況作為參考的,向核對機構提出核對申請,由核對機構通過核對信息系統,向核對相關部門發送查詢指令,相關部門應當在10日內反饋查詢結果。核對機構根據反饋結果應當在20日內出具書面報告,并反饋社會救助審批部門,作為救助審批的參考依據。

      第二十二條核對對象的支出與其提供的收入狀況明顯不符的,核對機構可以對相應支出情況進行調查。

      第二十三條核對對象應當如實提供個人或者家庭經濟狀況的有關信息,不得隱瞞和虛報。

      核對對象應當積極配合核對機構依法開展調查工作。

      第二十四條對需要了解核對對象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等情況的,核對對象應當根據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書面授權并協助核對機構的調查工作。

      相關的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應當根據核對對象的書面授權,依法向核對機構提供與核對對象相關的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等信息。

      第二十五條核對對象所在工作單位及其戶籍地或者居住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相關組織應當協助核對機構的工作。

      第二十六條核對機構對通過規定途徑獲得的相關信息進行核實后,應當出具書面報告,直接反饋政府相關部門,不交給社會救助申請人本人。

      第二十七條政府相關部門在核對對象對審批決定提出異議時,認為有必要復核其經濟狀況的,可以要求核對機構進行復核。

      核對機構應當在20日內,將復核結果書面告知政府相關部門。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社會救助實行動態管理,對居民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財產變動的,核對機構要根據社會救助實施部門的申請,重新核對并出具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

      第二十九條核對機構應當建立嚴格統一的工作規范和管理制度,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保障核對工作的及時、準確、公正。

      核對機構進行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息調取等核對工作時,應當派出至少2名工作人員,并出示相關證件。

      核對機構應當設立舉報箱或舉報電話,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第三十條申請社會救助的家庭不如實提供相關情況,隱瞞收入和財產,騙取社會救助待遇的,由社會救助審批部門取消其救助待遇。

      第三十一條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居)民委員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不如實提供申請救助家庭及家庭成員的有關情況,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由市有關社會救助審批部門提請其上級主管機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二條核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在核對過程中獲取的核對對象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與核對工作無關的組織或者個人泄露。

      第三十三條核對機構的工作人員、、造成嚴重后果的,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家庭經濟狀況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經濟背景;農村環境;幼兒成長;學前教育

      幼兒的成長狀況與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當地所處的綜合經濟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在農村,幼兒成長同樣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使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條件不同,這對于幼兒成長來說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挑戰。

      1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農村經濟狀況與幼兒的身心成長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影響可能會表現在幼兒成長的各個方面。

      1.1經濟狀況影響幼兒的生理成長和健康

      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顯著影響了幼兒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家庭經濟環境與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很多幼兒教育實踐經驗和有關成長追蹤案例表明,從幼兒出生開始經濟狀況就已經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幼兒,可能會造成子宮內生長延遲或神經性行為成長不充分。出生后這些幼兒能得到的照顧也相對較少,很多幼兒由于家庭經濟狀況較差而成為留守兒童,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可能會有很多牽連性疾病,從而給幼兒的發育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經濟狀況影響幼兒的教育環境和心理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經濟狀況不僅與健康狀況有關,而且還會影響幼兒家庭內成年人的教育思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家庭,人文素質也相應更高,在科學育兒方面投入更多。與貧窮地區的孩子相比,出生較為富裕的農村地區兒童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想法,而且對知識的渴望也更為理性。換句話說,經濟狀況直接影響家庭教育關注度和家庭幸福指數。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往往幼兒所處的家庭環境也相對更和睦。由于收入較高,周圍環境經濟發展指數較高,幼兒的成長不會牽扯特別復雜的人際交往因素,心理發展相對較為平衡[1]。

      1.3經濟狀況與父母職業情況的聯系

      學前教育領域內的某些研究者發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對于未來成長的抗風險能力,與經濟狀況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網絡經濟在農村不斷興起,很多農村當地的老百姓借助網絡經濟改善了生活條件。經濟狀況較好的父母往往更為自信,幼兒在這樣的成長環境內,看到父母不斷地努力和成長,長大后更加自信,認可父母的職業和家庭條件,同時幼兒的學習策略和生活習慣也會更科學。

      2保證農村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策略

      不同農村發展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狀況會影響幼兒的認知。經濟發展水平作為硬性指標,具有波動性,同時也是一定發展范圍內的不可抗力。在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的情況下,為促進農村當地幼兒身心健康發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運用和調動各類家庭經濟資源

      農村經濟發展對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效果非常顯著,而家庭內的物質資源豐富,會導致幼兒所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從村級行政單位角度入手,配合當地教育部門的有關指示,充分調遣家庭及村級區域的教育資源,從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兩方面入手,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并且帶動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例如某些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給幼兒準時打疫苗并進行相應體檢,一旦出現一些妨礙幼兒健康發展的不良因素,當地農村行政機構就會發揮相應的作用。經濟發展提高了人們對幼兒健康和成長的關注度,對于幼兒教育的宣傳普及工作,應調動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從整體角度提升幼兒的健康成長水平。

      2.2優化幼兒成長的家庭環境氛圍

      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把握經濟發展對幼兒家庭環境氛圍的積極促進作用。經濟發展使不同家庭的養育風格產生了差異。借助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形勢,優化幼兒成長的環境,需要幼兒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教師引導幼兒家長在幼兒親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當地實際經濟發展狀況,采取更為簡約的教育方式,優化幼兒成長的家庭氛圍,使幼兒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變得更豐富。經濟發展促進了幼兒成長的家庭環境。在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同時,通過社會性宣教促進科學育兒思路,是當地教育機構和幼兒園應該主抓的發展內容。例如很多幼兒教師借助微信平臺了解幼兒的成長空間,分享相關資料,并且積極跟進幼兒家長的教育思路,落實幼兒家庭內親子關系氛圍,進行一系列相關的教育活動,從而能夠使農村當地的親子教育意識不斷進步。幼兒的成長環境與家庭條件息息相關,經濟環境的發展帶動了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

      2.3發揮村委會的中介作用

      研究者發現社區的中介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在一定地域范圍之內,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趨同性,借助當地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可以利用村級行政機構,也就是村委會,發揮教育領域內的中介作用。幼兒教師經常能夠發現,在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地區或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內生活的孩子,常常顯現出思維發展速度非常敏捷的特點。因為幼兒長期暴露在一個比較復雜的環境之內,需要考慮的事情和需要經歷的變化比較豐富。以村委會為單位調動當地的教育積極性,并且引導孩子和家長清晰地思考、快速地解決個人成長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調動教育積極性和學習積極性,還需要借助傳統教育資源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整合這些資源的過程中,村委會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家庭經濟狀況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師范生;家庭環境;心理健康;學業成就

      近年來,大學校園里日益突出的貧富差距現象廣泛受到人們的關注,并認為這一現象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業成就造成沖擊。針對這一課題,本研究探討了不同家庭經濟條件下師范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支持與學業成績,為在師范大學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黃淮學院大學中文系三年級師范生7個班321人,自愿接受本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00份,回收率93.46%。300名師范生平均年齡21.78±1.02歲,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74人。

      1.2 研究方法 ①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klist90,SCL-90)[1]又名癥狀自評量表,由Derogatis編制。用于評估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共9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每項按1~5級評分。包括總分及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它10個因子分。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2]由肖水源編制,共10個項目,反映實際所得及體驗到的社會支持水平,包括社會支持總分和客觀支持分、主觀支持分及對支持的利用度。采用4級評分制,每項按1~4級評分,最后算出總分。③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行設計,包括家庭居住地、家庭月均收入、學習費用來源、月均生活費、學習成績(分優到劣5級)、是否獲得獎學金、是否學生干部、參加社交活動情況等。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采用不記名填寫一般情況調查表、SCL-90及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問卷有統一指導語。所有資料整理后輸入微機,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包括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

      2 結 果

      2.1 城市與農村師范生情況比較 見表1。本研究對象來自城市90例,農村210例。SCL-90評定結果里來自農村的師范生人際關系敏感,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其它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兩組學生在學習成績、獎學金、參加社交活動、是否學生干部及社會支持水平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另外,統計結果顯示來自城市大學生月均生活費為493元,農村者382元。

      2.2 學習費用主要來源于家庭收入與貸款的師范生情況比較 學習費用主要來源于家庭收入的師范生為258人,貸款者42人(其中農村36人,城市6人),以貸款為學習費用主要來源者體驗到的主觀社會支持明顯強于家庭收入為主要來源者,見表2。但兩組在SCL90評定結果、學習成績、獎學金、參加社交活動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以家庭收入為學習費用主要來源者月均生活費490元,貸款者271元。[FL)]

      2.3 學業成就 經相關分析發現家庭經濟水平與SCL-90的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因子呈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25、0.18、0.20,經濟水平愈低,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愈突出,未發現家庭經濟狀況與學習成績、獎學金情況、是否學生干部、參加社交活動多少及獲得的社會支持呈相關關系。大學生每月平均生活費與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支持、學習成績、參加社交活動情況無關。學習成績與家庭經濟水平無關,但與社會支持呈相關關系,成績越優秀,獲得的支持越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少與家庭經濟狀況無關,而與學習成績、獎學金、學生干部及所獲社會支持呈相關關系,成績優秀的同學,學生干部參加社交活動較多,見表3。

      3 討 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沖擊大學校園,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穿名牌,用手機,而貧困生卻要靠打工維持學業和生活。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突然間覺得自己的優勢蕩然無存,心理壓力較大,出現一些心理衛生問題,如封閉、自卑、偏激等,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來自農村的、家庭經濟水平較低的師范生其人際關系敏感,常有自卑,覺得不如別人,與人相處有不自在感。另外,抑郁、敵對情緒也明顯些,但是這些不良情緒還不至于影響他(她)們的學習成績、是否參加學生組織及其它社交活動,(她)們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也無顯著性差異。

      為了進一步探討家庭經濟條件極差的師范生心理衛生狀況,本研究將學習費用主要來源于貸款的師范生與來源于家庭收入者進行比較,發現其SCL-90評定結果、學習成績、是否學生干部及參加社交活動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而貸款者體驗到的情感支持如被理解、尊重和滿意的程度還明顯強于另一組,也許正因為這些,用貸款來維持學業的師范生感知到了來自社會的理解、幫助和支持,才使他(她)們內心的壓力和沖突得以緩解。

      社會支持是個體面對應激性生活事件時從外部獲得的物質和精神支持,這一方面對應激狀況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另一方面對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社會支持具有緩解挫折打擊的作用,有利于心身健康;劣性的社會支持不利于緩解精神緊張,對心身健康有害。有研究報道,低收入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幸福感水平相對較低[3],其實不然,本研究中以貸款為學習費用主要來源者就能夠真切地體驗到社會的支持,并幫助他(她)們有效地減輕壓力。

      雖然來自農村的師范生每月平均生活費382元,低于493元,以貸款維持學業的師范生每月平均生活費271元顯著低于以家庭收入為學習費用主要來源者的490元,但未發現月平均生活費與其心理衛生問題、社會支持、學習成績、參加社交活動等有關聯。大學畢竟不是低級的娛樂場所,它是神圣的殿堂,是人生的競技場,當代大學生具備吃苦耐勞、努力學習的素質和精神。

      本研究還發現學習成績、參加社交活動情況與家庭經濟狀況無關,而與社會支持水平相關,而且參加社交活動多少還與學習成績有關,學業優秀、能獲獎學金的同學參加社交活動明顯增多。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亚洲午夜福利717|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欧洲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黄色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久久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男人都懂得羞羞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