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揭示寓意的過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過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寫的動植物轉移到社會或把此人此事轉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過程。
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中國寓言,都能找到相應的文言版。藝術形象是寓言的軀體,道德教訓是寓言的靈魂。寓言教學需在今文與古文之間轉換。兒童時期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期,利用這個時機學習一點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提高藝術鑒賞力,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高年級段,我們需要也應該以“寓言”搭臺,為學生學習古文唱一出“文言戲”。
一、以古文字切入,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理解關鍵字詞,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語感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意思是固定的。如,“與”:和;給予。“發”:放出;挖掘;打開。“之”:的;代……;到。“可”:適合;值得等。學生碰到這些字,經常翻譯翻譯,記一記,就對一些常用的文言字的意思有了大概的了解。而《自相矛盾》中,只要解決了這些關鍵字,對文章的文言版就好理解了。這些字是:“鬻”(yù):賣。“譽”:贊美。“陷”:攻破。這里是刺透的意思。“或曰”:有的人說。“以”:拿,用。“應”:回應,回答。古文中的很多字的意思和白話文是意思相通的,只要解決古文中一些難理解的字詞,找到關鍵詞語的意思,對一句話乃至一段話的意思就理解了。
三、古今文對照讀,樹立學生學習古文的信心
學習《自相矛盾》時,學生先把故事讀熟,然后出現文言版的《自相矛盾》:楚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何?”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學生對照現代文和文言文,反復朗讀,逐句對照朗讀。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文言版的《自相矛盾》。這樣,學生就能初步接觸文言文,學到這樣的寓言或者是成語故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把文言文拿出來對照讀,反復多接觸,學生對文言文就消除了陌生感,慢慢就能建立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關鍵詞:泰澹桓澹幌簿紓幻姥特征
徐崢的逑盜械纈埃ā短濉酚搿陡濉罰,都受到觀眾極力追捧贏得了不俗的反響,創下了多個國產電影的觀影記錄。逑盜械纈氨皇切灬顆牡米畛曬Φ南簿緄纈爸一,也使得喜劇性美學特征在電影中被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一、人物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喜劇性錯位
從美學的角度出發,黑格爾認為:喜劇的根本特征在于現象與本質的矛盾,即喜劇主體所采取的行動的外部形式同內在的精神實質的矛盾。這種矛盾直接導致主體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錯位,主體行為的動機和結果的悖反。黑格爾的論述,在逑盜械纈爸械玫攪思中的表現,也突顯了其喜劇性的錯位特征。
在電影《泰濉分校王寶是一個賣蔥油餅的“三無青年”――無學歷、無財富、無顏值。但是卻對外聲稱著名影星范冰冰是自己的女朋友,并且要到泰國和范冰冰度蜜月,一路上不停地要求徐朗與自己合影。但在電影的最后,在徐朗懷疑王寶是高博派來的臥底時,撕掉了王寶一路上所寫的旅行日記,無意中發現,王寶認真地記錄了在泰國旅行中與自己發生過的點點滴滴,但是卻日記里的主人公卻不是王寶與徐朗,而是王寶與范冰冰。在日記中,王寶把徐朗當做了范冰冰,把自己與徐朗的經歷都假想成是自己與范冰冰的經歷,造成自己是真的與范冰冰度蜜月的“假象”。
無獨有偶,在《港濉分校徐崢也塑造了這樣一個――“錯位”的徐來。電影中,徐來的喜劇性錯位主要表現在:理想與現實的錯位。徐來的理想是當一名畫家,可是陰差陽錯的,卻當了胸罩公司的大老板,專門負責設計女性的胸罩,甚至還把作為一個畫家作重要的東西――畫板,都給賣了;現任妻子與初戀的錯位。徐來一直喜歡大學時的初戀楊伊,但后來因為楊伊要去香港做交換生,于是二人被迫分道揚鑣,歪打正著地與現任妻子蔡波結婚,但多年卻一直沒有孩子。
在電影中,王寶和徐來的錯位,都突顯了電影的喜劇效,也使得他們擔當起了電影中重要的喜劇角色,更使得電影的劇情更加地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獲得觀眾的熱捧。
二、人物性格的自相矛盾
黑格爾說:“在喜劇里有一種自信精神,―它依靠某個東西,堅持某個東西,一心一意地追求這個東西,而總是遇到它所探索的哪個東西的反面,―然而它從不因此存在任何懷疑,也不反過來想想自己,而始終是對自己和自己的事情充滿信心。”一般而言,喜劇人物總是充滿信心,或者說是執迷不悟。
在電影《泰濉分校敘述了徐朗與高博本是好同學,但因為對“油霸”的意見不同意,致使他們成為競爭對手。高博一路跟蹤徐朗到泰國,當徐朗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周先生所在的寺廟時,卻發現并不是他要找的周先生。緊接著高博和王寶也跟到了寺廟,可他們的到來卻攪亂了正在進行的古董“黑交易”,在混亂中,徐朗和王寶偷走了高博的車鑰匙,成功地逃跑了。然而,在逃跑的途中,徐朗卻也擔心高博寡不敵眾,會被惡人打死,馬上把車掉頭去救自己的對手――高博。
與此同時,這種的人物性格的自相矛盾也在《港濉分械睦拉這一人物得到體現。拉拉立志做一個導演,還常常纏著家里的人,要他們幫助自己完成他的拍攝作品。但是,拉拉除了整天口上說著一堆不切實際的拍攝理論之外,他卻沒有拍過一部成功的作品。而且,當他發現自己的姐夫徐來不是去見客戶,而是去見自己的初戀情人時,拉拉就千方百計地阻擾他;可是,得知姐夫與初戀情人之間還欠一個“青春之吻”時,拉拉又鼓勵姐夫徐來去找他初戀情人。
美學喜劇中的人物性格的自相矛盾,在徐朗和拉拉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徐朗雖然與高博是事業上的競爭對手,但也不愿在他有難時袖手旁觀。拉拉雖然滿腹的拍攝理論 ,但卻沒有成功的作品;雖然知道了姐夫背著自己的姐姐與初戀約會,但也被他們青春時的故事而打動。正是因為人物性格中這樣的自相矛盾,才使得電影中人物的性格更加的豐滿與真實。
三、喜劇沖突的“無害性”
喜劇沖突的“無害性”并不是說“對喜劇對象性質無害,而是指在特定喜劇情境中,無論對人對己都不造成重大傷害,更不危及人物的性命。”徐崢的逑盜械纈白魑喜劇電影,其電影中的矛盾和沖突都是無害的,都不對影片中的人物造成任何致命的危害。
在《泰濉分校最大的矛盾和沖突就是徐朗和高博的矛盾。高博為了搶先一步得到“油霸”的授權書,不惜在徐朗的手機上安裝跟蹤器。徐朗為了識破高博的計,搶先高博奪得授權書,也發起了“反攻”。其中,為了搶奪高博的汽車,不惜用計偷走他的車鑰匙,還污蔑他偷東西,并告訴當地的警察,以此來拖延高博的時間。
而在《港濉分校最大的矛盾和沖突則是徐來和拉拉的矛盾。拉拉為了拍攝他的紀錄片,想方設法地纏著徐來,而徐來為了趕去見初戀情人楊伊,則絞盡腦汁地想甩掉拉拉。二者在你追我趕的過程中,矛盾和沖突不斷地升級。徐來本想躲過拉拉,卻被拉拉無心地戴上了王晶導演拍戲使用的新型的、難以解開的頭盔,而他們在找鎖王開頭盔的過程中,卻得罪了香港本地和墨西哥的黑幫人物。
雖然在影中,矛盾和沖突常有發生,過程也是驚險萬分,但其最后的結果對人物都沒有造成任何巨大或是致命的傷害。《泰濉分械男燉首詈笏涿揮械玫健壩桶浴鋇氖諶ㄊ椋但他卻依舊繼續研發“油霸”這一再生能源,使其不斷地完善;高博雖然因為沒有護照而繼續呆在泰國,但他的妻子卻為他產下了兒子,而且電影的鏡頭最后是泰國的潑水節,這也蘊含著美好之意。《港濉分械男燉醋詈蠡故茄窈妥約旱鈉拮硬灘ㄔ諞黃穡而且還孕育著他們期待已久的孩子;拉拉也因為這次香港之旅拍攝的作品而獲得了成功。
總而言之,徐崢的逑盜邢簿緄纈埃充分地體現了喜劇美學中人物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喜劇性錯位、人物性格的自相矛盾和喜劇沖突的“無害性”的特征。也正是因為這些喜劇美學特征的充分體現,才使得逑盜械南簿縲Ч更加地突顯,并且獲得了成功。
文獻參考:
[1]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50.
[2]黑格爾.美學:第3卷(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陳孝英.論喜劇美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
[4]柳征.悲劇喜劇的美學特征比較[J].外國文學研究,1995.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
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
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
1、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教學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媒體設計: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
戳穿
演奏
腮幫
俸祿
濫竽充數
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二教時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完成作業。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詞
1.抽讀詞語卡片。
2.填字成詞。
自相()盾
畫龍點()
()()充數
張口()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3.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基于此,《人在囧途》(以下簡稱《人囧》)出品方提出三項訴由:不正當競爭中的“仿冒行為”、“虛假宣傳”和著作權中“版權剽竊”。但這些訴由并沒有認識到影視文化商品融合了“文化內容”、“服務性”的特點。
一、自相矛盾的訴由
華旗影視提出了兩項訴由,即“虛假宣傳”和“剽竊版權”。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兩項訴由存在矛盾之處。
所謂虛假宣傳,指的是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虛假廣告”。該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也就是俗話說的“名不副實”。
在“泰囧侵權案”中,原告訴稱“,人在囧途”和“人再囧途”讀音相同,容易讓普通消費者誤解為“《泰囧》是《人在囧途》的升級版、第二部,使觀眾誤認為《泰囧》是《人在囧途》原班人馬打造的續集”。
但是,原告還表示,將《泰囧》和《人囧》兩部電影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無論是電影名稱、構思、情節、故事、主題還是臺詞等多處,兩部電影實質相同或相似,故稱被告的剽竊行為構成侵權。
這就出現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如果《泰囧》和《人囧》“兩部電影實質相同或相似”,構成版權剽竊。那么,《泰囧》多處“實質相同或相似”《人囧》,從而是其“續集、升級版、第二部“,甚至“相同”的程度到了《泰囧》就是《人囧》。如果此項訴求成立,就不會有“虛假宣傳”之訴,《泰囧》讓消費者觀賞了與《人囧》相似的影片內容,真正做到“名實相符”,根本不存在“虛假宣傳”。如果《泰囧》的內容與其宣稱的“續集、升級版、第二部”根本不同,從而構成“虛假宣傳”,那么又如何訴稱《泰囧》剽竊《人囧》呢?
二、為何自相矛盾?
為何原告的訴由會自相矛盾呢?因為訴訟方沒有認識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兜底法的屬性,即在特別的知識產權法保護不到或者無能為力的領域,可以用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保護。將兩部法律同時適用于影視文化的保護上,就根本混淆了影視文化商品的獨特性。
具體來看,電影名稱“人再囧途之泰囧”,在前一訴求中作為《不正當競爭法》中的商品標識元素,在后一訴求中又與角色、情節等一同構成《著作權法》上的“電影作品”,當兩者混在一起時,就構成了自相矛盾的訴由。問題的根源在于影視文化商品的獨特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對電影的法律性質做了雙重定位,從而導致該案的訴求面臨諸法律上的難題。
第三、 “虛假宣傳”?——電影作為商品的特殊屬性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很難被歸為通常所指稱的物質領域的商品。因此,不能想當然的把電影的名稱等同于商品的名稱或是注冊的商標。更不能把電影的名稱童“虛假宣傳”條款中的“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聯系起來;對于文化商品來說,電影名稱的使用在何種意義成為“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這在法律上很難成為一個站得住腳的命題。
在司法實踐中,2007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八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三)以歧義性語言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方式進行商品宣傳的”屬于“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因而華旗影視表示,出品把片名改了一個字,將“在”換成了“再”,表達的意思就是“再一次”,令觀眾產生這是續集的聯想。而這個“再”字就被認為是商品宣傳中的“歧義性語言”。
法律對行業進行規范的前提是充分尊重行業規律,尊重行業的特殊性。而戲仿在影視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是后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文化中常用的一種藝術創作方式,尤其對于《泰囧》這樣的詼諧、無厘頭搞笑風格影片來說,運用這種藝術方式是完全合理的。
其二,《人再囧途之泰囧》名稱對《人在囧途》的修改同樣是一種戲仿創作行為,作品名稱中的“歧義性語言”是一種文學創作的手法,甚至是一種戲仿嗎?這些作品的名稱與作品的其他內容一起構成了作品的獨創性,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而不應該作為所謂的商品名稱落入“虛假宣傳”的窠臼中。
第四, “仿冒行為”——作品標識還是商業效果?
再來看華旗影視提出的“仿冒行為”的訴由:華旗影視認為,“被告在全國各地的宣傳、廣告中,直接、大量地擅自使用《人囧》特有的名稱,導致觀眾嚴重地混淆、誤認”為《人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的“仿冒行為”主要是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行為。
《泰囧》或許存在造成觀眾誤解其是《人在囧途》的續集的可能性,但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在于兩部影片具有相似的主題并選用了相似的演員,這是文藝創作的自由范疇。《泰囧》制作方選用徐錚、王寶強、黃渤等演員主要考慮了他們的個人形象與表演能力,以及他們個人在觀眾中的口碑,同樣題材的影視劇選用同一風格的演員是業內的慣例。出品方有選擇電影題材和演員陣容的自由,沒有義務回避這種相似性可能造成的誤解。
第四, 項目備案——法律的制高點?
如果我們把鏡頭拉長,3月1日的華旗不過是此前諸多糾紛的積淀所致。在《人在囧途》大獲成功后,制片方為了占據電影各方面的主導權,開始秘密尋找新的導演。而作為導演和演員的徐崢也為了獲得影片的主導權,直接拿了大綱向廣電總局注冊了《人在囧城》。
此后的事情愈演愈烈,暫且不提。而在糾紛伊始,廣電總局的項目備案成為了目前影視文化中頗具效力的法律行為,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光線傳媒也據此作為其抗辯的主要理據:“公司出品發行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是經廣電總局批準拍攝和上映的原創影視作品,受法律保護”。
但是項目備案注冊的法律效力是什么呢?在廣電總局2006年頒布的部門規章《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以下簡稱《備案規定》)中,第十五條規定“ 電影片的署名、字幕等語言文字,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有關規定執行。”此條位于該部門規章第二部分“電影審查”中。由此帶來了兩個問題:廣電總局的備案注冊中進行的電影審查是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呢?審查的效力可否抵抗第三人的抗辯呢?
根據目前的司法實踐,電影版權的界分在于四個要素:人物、人物關系、具體故事情節,以及以上三者之間的整合關系。《備案規定》的第六條羅列了備案所需的文件。除了大綱、報告以及拍攝資格之外,還有“電影劇本(梗概)版權的協議(授權)書”。由此來看,廣電總局的審查無法觸及劇本本身,仍然停留在大綱以及版權合同關系的審查上。
而劇本大綱只是劇本創意而已。就如《泰囧》的編劇所言:“劇本創意”與“劇本的完成度”是兩個概念。《泰囧》與《人在囧途》都講述了一位成功人士和一位社會底層小人物在旅途中遇到一系列的搞笑、倒霉經歷,并引發成功人士對人生觀、家庭觀的反思,最終迷途知返的故事。這是電影類型——公路片的標準表現方式之一,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由此,廣電總局的形式審查很難對第三人產生抗辯效力。
總結:影視文化商品的法律戰略規劃
無論結果如何,“泰囧侵權案”的意義也許在于能夠引起中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思考,對文化產品進行品牌戰略規劃與法律保護。若在2010年《人在囧途》的談判簽約階段,編劇、導演、制片方等初創人員能夠將后續的一系列商品發展,如是否開拍續集,是否改編成為其他演繹模式(電視劇、舞臺劇等),是否保持原班人馬的穩定性,合作出現問題該如何處理等等考慮在列,并進行戰略性的法律保護,這費時費力的訴訟也就避而遠之了。
作為法律上尚難以界分的影視文化商品,為避免因法律的模糊性導致的權利義務的不確定性,從業者在現階段更需要的是“合約精神”所帶來的權利義務的明晰和明確。在此基礎上,依托現有的《民法》、《合同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著作權法》,以及相應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對產品鏈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1, 請問咱們國家在影視衍生品方面有什么相應的保護法律嗎?
答:影視產品本身在內容上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市場影響力等無形資產上受到有限的《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而影視衍生品是一個范圍非常廣泛的概念。由此,其保護的方式也會因為衍生品的表現形式的不同,而涉及不同的法律保護。如DVD衍生品,因為著作權保護的內容轉變為了有形的物質商品,那么除了內容受傳統的著作權法保護之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產品質量責任法》、《音像制品出版條例》等具體法律也不同程度地介入。
2, 一旦影視產品被侵權,該如何保護影視公司的權益呢?
答:一般的影視產品侵權在于內容侵權,即俗稱“版權剽竊”。此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兩點:侵權界定與證據收集。對于前者,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在2012年的一起“侵犯著作財產權糾紛案”的判決中給出了如下的司法實踐標準:“在判斷一個作品是否使用了另一個作品的內容、是否構成侵權時,除需要對人物、人物關系、具體故事情節等分別比對外,還需要對人物及人物關系與故事情節所融合而成的整體內容進行整體比對、綜合判斷。”而對于后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原公司需要出具劇本著作權或專有使用權的著作權轉讓或許可合同、涉及著作權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權登記證書、認證機構出具的證明等;證明劇本原創性的創作過程中的各份修改稿以及律師事務所出具的《作品比對書》。
君瑞君瑞大雅才。
風流不用千金買,
月移花影玉人來。
今宵勾卻相思債,
一雙情侶稱心懷。
老夫人把婚姻賴,
好姻緣無情被拆開。
你看小姐終日愁眉黛,
那張生只病得骨瘦如柴。
不管老夫人家法厲害,
我紅娘成就他們魚水和諧。
今年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誕生110周年紀念,荀派名劇《紅娘》中有一段著名唱段,是崔鶯鶯與張生幽會時,將紅娘擋在門外,紅娘于是有了一段“小姐小姐多豐采,君瑞君瑞大雅才……”的獨唱。由于這折戲原名為《佳期》,因而這段唱也被稱為《佳期頌》,荀派傳人也多以唱此段以示得到荀派嫡傳。
紅娘的這段唱詞后半部是譴責老夫人賴婚,并表示不怕家法要成全佳緣,這幾句唱詞義正詞嚴極富斗爭性。但最后一句“我紅娘成就了他們魚水和諧”,似乎是紅娘將自己塑造成了倡導自由戀愛的“大俠”,要主動成全崔鶯鶯與張生的結合,雖正義感很強,但細想起來,似乎與劇情不太吻合。
京劇《紅娘》是荀慧生參照王實甫本《西廂記》及昆曲《拷紅》于1936年改編而成的,他根據自己的演藝特色,突出紅娘這個活潑、熱情、機智、勇敢的小丫頭。但按照劇中人物定位,紅娘不該有這樣的語句。戲中的愛情發展,是張生與鶯鶯之間的主動行為,“疑是玉人來”是小姐寫的幽會詩,治療張生的藥方是小姐開的,此外鶯鶯還曾想把不識字的紅娘瞞過去。按照劇中情節,紅娘不過是戳破了小姐與張生之間的一層紙,起個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己,怎能有 “我成就他們”這句與情節不相符的唱句呢?但是幾十年來大家都這么唱,這么演的,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在解放以前聽過荀慧生本人所唱的《佳期頌》,記憶中和現在所唱的有些不同,雖不能完全記起當時荀慧生所唱的每一句唱詞,但清楚記得最后一句是“冷露啊濕透了我的鳳頭鞋”。這是一句非常形象表現出人物境況的唱詞,既點明紅娘當時是站在門外,同時也表示她等待的時間己經很長,所以才有接下來敲門催促小姐趕快回去的動作,承上啟下順理成章。由于這句唱詞形象點出紅娘當時所處境地,也較為典雅有詩意,讓我記憶深刻,但苦無佐證。
最近,我翻閱由柴俊為主編的《京劇大戲考》,看到其中有趙燕俠1979年演出《紅娘》的錄音記錄,最后四句就是:“一個是半推半就驚又愛,好一似襄王神女赴陽臺。不管我紅娘在門兒外,這冷露呀濕透了我的鳳頭鞋。”這四句似乎更切合劇情,其中‘半推半就’來形容崔小姐最為傳神,紅娘在這出戲中雖然是主角,但戲中愛情故事的主人公仍是崔鶯鶯,由于受禮教思想的約束,鶯鶯一開始處在半就半推的矛盾狀態之中,這讓還只是小丫頭的紅娘看得很清楚但又不能理解透徹,紅娘見小姐約了張生又賴掉,以開藥方為名去書房相會,卻又進三步退二步,所以猜到小姐始終是‘半推半就’的狀態。即使時至今日,在寫男女相戀的作品中,男方有過度直白的語言和行為,女的也必定罵一聲‘討厭’!這一直是小說以及影視作品常用的公式,‘半推半就’成為愛情過程中的經典橋段。后一句唱“不管我紅娘在門兒外”似含怨言,這也正是小丫頭對男歡女愛的似懂非懂,難道人家兩人世界還允許你這第三者在場嗎?花園相會就因為紅娘在場而告吹,不過如果紅娘也象王婆那樣知趣地走開,那她就不是小丫頭了,這句正是寫紅娘的傳神之處。這最后四句唱詞是既生動又準確,為什么到后來都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