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于憂患死于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孟子》里的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步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葉,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大量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過25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群是有一段時間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群的總量由十萬只銳減到四萬只。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茍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么在過度保護下,數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因此,我們心中要有“憂患”做支撐,在心中時時為國家著想,這樣,我們才會免于被社會淘汰!
溫室里的花朵固然嬌艷,然而纖系的根莖卻經不住風雨的考驗;傲立在崖壁上的松柏處境惡劣,卻以盤根錯節牢牢攀住山巖,努力從縫隙中吸取養料,長成一片蓊綠,成就生命的尊嚴。孟子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意思是說在憂愁與痛苦之中才能更好地發展。反之,則會因為不發展而慢慢衰亡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很善良的獵人,每次打獵回來都會將自己的獵物分給那些窮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鷹正在懸崖邊訓練小鷹飛行他先把小鷹推到懸崖邊,然后把小鷹的骨頭打折,把小鷹推下懸崖。一開始獵人還懷疑老鷹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嗎?小鷹能飛上來么?可是令他震驚的事情發生了,被打斷骨頭的小鷹奇跡般的飛了起來。不過獵人覺得這樣太殘忍了,于是他趁老鷹不在把那只沒被打折骨頭的小鷹帶回了家,和自己的雞一起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鷹長成了大鷹可是它連自己家的欄桿都飛不過去。獵人就把它帶到懸崖邊上。獵人看到了另一種鷹,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卻用嘴啄石頭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層外殼磨沒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沒等到長出新的外殼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飛得更高,外殼更硬。獵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長。于是,他把小鷹推下懸崖,對下面喊:“你是一只鷹,一只雄鷹,一只鳥中王者,不是一只雞。”隨后山澗下傳來了一個鷹的聲音。突然一個黑影“嗖”的一下竄了上來飛到了蔚藍的天空上。
然而在戰國時期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秦朝統一七國就是因為秦朝在憂患中發展,同時也是在安樂中滅亡的。
而我們現在中學生不也如此嗎,我們的困難就是學習,我們要懂得逆境會激發無窮的斗志。
初二:256533霸氣
生①于患,死②于安樂。
【注釋】
①生:生存。 ②死:消亡,衰敗。
【譯文】
困苦患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消極萎靡。
【賞析】
“生于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這一觀點是孟子在繼承了孔子的“仁”與“禮”的儒學主張時所提出的。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這句話被無數次地驗證,成為人們用來警示自己的至理名言。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只青蛙扔向一口煮沸的鍋中,人們本以為它一定會葬身鍋中,但令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就在瀕臨死亡的一瞬間,它竟奮力一躍,跳了出來。實驗者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清水的鍋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著,此時開始加熱鍋中的水,隨著水溫不斷升高,當青蛙意識到死亡已逼近它的時候,它已無力跳躍,最終命喪鍋中。為什么兩只青蛙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有非常強的患意識,而后者卻因為喪失警惕而丟了性命。
相信不少同學都喜歡喝可樂吧!著名的百事可樂公司負責人韋瑟魯普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的時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論,他經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讓員工體會到危機真的會來臨,“末日”似乎不遠,以此激發員工不斷積極向上的斗志。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同樣是個危機感很強的人。當微軟利潤超過20%的時候,他強調利潤可能會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說會下降。他認為這種危機意識是微軟發展的原動力。微軟著名的口號是“不論你的產品多棒,你距離失敗永遠只有18個月”,正是由于這種強烈的患意識,微軟才能夠不斷調整自己,適應市場,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
患意識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對于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折磨和苦難,是因為“老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讓他們生活于患之中,考驗和磨煉其意志。對一個人來說,不經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經磨難,不知成功之艱難。
球王貝利成名后,記者問他:“你的兒子以后是否也會同你一樣,成為一代球王呢?”貝利回答:“不會,因為他與我的生活環境不同。我童年時的生活環境十分艱苦,但是惡劣的環境磨煉了我的斗志,使我有條件成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沒有經受困難的磨煉,他不可能成為球王。”貝利知道,安樂不是培養人才的土壤,患才是打磨人的礪石。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有一句話說得好:“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我們雖然不是君王將相,但從個人角度來說,也不得不居安思危。
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讀是中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學習主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主觀欣賞過程,更是一種學習個體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將自己置身于文言文的意境中,從中感受文章的豐富意蘊,感知作者的情懷,并通過情感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彩。
文言文的朗誦教學既是理解文章主旨的有效途徑,也是再現文章主旨的有效手段,還是對理解效果進行反饋的具體手段。錢夢龍老師曾經說過:“教師特別重視誦讀指導,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古漢語的語感,熟讀和背誦又使學生逐步積累起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這就為提高語文的閱讀能力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借助于多種形式和不同深度的朗讀,能促進學生對文章內涵的領悟,建立起認知結構,從而提高語言表達的水平。這樣,形式多樣并有梯度的朗讀訓練,能加深學生對文本與思想的理解,使學生從中體驗復雜的情感、思想和道德內涵,拉近現代中學生與洗盡鉛華的文言文間的認知距離。讓初中生在朗讀中真正的去品味那幽幽書香,浸潤千年的風華。
二、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 ,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一)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探究,這是現代教學所積極倡導的教學方法
有的學生過分依賴老師,總希望老師多講;也有的學生以參考書作為拐杖,不肯動腦。這些都是學習文言文之大忌。我們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要知道,“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筆者在教《〈孟子〉二章》時,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接著自讀注釋,利用學生自己手頭現有的資料和課文注釋掃清語言障礙,感受文章內容。老師適時適當加以點撥并提出若干思考題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學生在自學本文時可采用對比歸納的方法,如兩章短論各有什么特色,中心怎么突出?通過學生自學、討論、發言、歸納,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講民心向背的問題,文章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點,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最后歸結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章的論證方式加以比較,培養學生探討問題的能力,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能自行歸納前一章是將中心置于開頭,先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闡明了“人和”的實質。而后一章將中心論點置于最后。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先舉事例,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通過兩章對比,學生更全面了解課文的內容,培養了學生自學的習慣。提倡“學生自主”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放手不管,特別是文言文,自主學習也要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因學生基礎而定,有時也應該加以必要的講解。
(二)走出學習誤區,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由于文言文與學生的日常語言習慣距離較大,比較難讀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消除學生的學習誤區,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教師要向學生灌輸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意義,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優美的遣詞造句,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都值得我們去揣摩,而不僅僅單純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初中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有動力,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把所學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把學習引向更高的層次,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師要有計劃地找一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故事性強、有注釋的文言文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文言文。由粗知文章內容,到了解文章結構、懂得語言運用的技巧,再到能復述文章的大意,最終能夠感悟到作者透過作品中人物刻畫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隨后,說出自己的學習心得,并借鑒古人的精美語言和構思技巧,用以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進而提升學生的自我閱讀水平。
總而言之,要抓好初中文言文教學,老師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教學方法并加以創新,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才能實現。當然,解讀文言文,教師應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學習,從方法到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
1、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其然。——崔顥
2、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舊唐書?陳子昂傳》
3、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4、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5、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6、富貴倘來君莫問,丹心報國是男兒。——于謙
7、但愿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文天祥
8、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岳飛
9、以國家之務為己任。——韓愈
10、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11、國恥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13、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
14、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胡宏
15、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16、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范曄
17、一寸赤心惟報國。——陸游
18、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19、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20、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
2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22、平生鐵面心,忘家思報國。——陸游
2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24、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
25、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陸沉!——鄭思肖
26、報國之心,死而后已。——蘇軾
27、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李夢陽
28、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
29、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
3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1、丈夫所至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海瑞
32、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33、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3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35、專利國家,不為身謀。——司馬光
36、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
37、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
38、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
39、愛國如饑渴——班固
40、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
41、盛世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
42、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杜甫
43、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韓愈
4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45、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甫
46、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47、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賈誼
48、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文天祥
49、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李白
5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51、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曄
52、投死為國,以義滅身。——曹操
5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54、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55、憂國者不顧其身,愛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56、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57、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陳恭尹
58、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59、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
60、一身憂國心,千古敢言氣。——樓鑰
61、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宋c
62、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