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居安思危。意思是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堅持努力就會把事情做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攻破百二秦關一樣,取得最后的勝利。
今天我學習了《中華古詩文讀本》的第一首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首詩對我的教育很深。
詩中講了舜以農民的身份被發現重用,膠鬲在被重用之前是個魚鹽販子,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后而重用的,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這些重大的責任交給了他們,先困苦了他們的思想意志,勞累他們的筋骨,讓他們飽受饑餓的痛苦是他們一天天的瘦下去、經受困苦的苦惱,這樣,才會使人的性格變堅強起來,增強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后才會明白:憂患可以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委靡死亡。
我還明白了人要想獲得成功,取得偉大的成績,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為這些理想而奮斗,不辭辛勞的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成為最后的贏者!
生①于患,死②于安樂。
【注釋】
①生:生存。 ②死:消亡,衰敗。
【譯文】
困苦患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消極萎靡。
【賞析】
“生于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這一觀點是孟子在繼承了孔子的“仁”與“禮”的儒學主張時所提出的。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這句話被無數次地驗證,成為人們用來警示自己的至理名言。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只青蛙扔向一口煮沸的鍋中,人們本以為它一定會葬身鍋中,但令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就在瀕臨死亡的一瞬間,它竟奮力一躍,跳了出來。實驗者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清水的鍋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著,此時開始加熱鍋中的水,隨著水溫不斷升高,當青蛙意識到死亡已逼近它的時候,它已無力跳躍,最終命喪鍋中。為什么兩只青蛙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有非常強的患意識,而后者卻因為喪失警惕而丟了性命。
相信不少同學都喜歡喝可樂吧!著名的百事可樂公司負責人韋瑟魯普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的時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論,他經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讓員工體會到危機真的會來臨,“末日”似乎不遠,以此激發員工不斷積極向上的斗志。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同樣是個危機感很強的人。當微軟利潤超過20%的時候,他強調利潤可能會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說會下降。他認為這種危機意識是微軟發展的原動力。微軟著名的口號是“不論你的產品多棒,你距離失敗永遠只有18個月”,正是由于這種強烈的患意識,微軟才能夠不斷調整自己,適應市場,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
患意識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對于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折磨和苦難,是因為“老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讓他們生活于患之中,考驗和磨煉其意志。對一個人來說,不經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經磨難,不知成功之艱難。
球王貝利成名后,記者問他:“你的兒子以后是否也會同你一樣,成為一代球王呢?”貝利回答:“不會,因為他與我的生活環境不同。我童年時的生活環境十分艱苦,但是惡劣的環境磨煉了我的斗志,使我有條件成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沒有經受困難的磨煉,他不可能成為球王。”貝利知道,安樂不是培養人才的土壤,患才是打磨人的礪石。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有一句話說得好:“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我們雖然不是君王將相,但從個人角度來說,也不得不居安思危。
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于我們而言,這可能只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或是一段痛徹心扉的悲劇。
唐堯虞舜夏商周,從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的夏朝被后期的商湯覆滅。為何?不過是人性的貪婪,當一個人達到權利的頂峰卻又不能控制住自己時,滅亡只不過是最終的回響。回顧那璀璨的青銅時代,卻依舊是被奴隸制度所拖累,從賢君至暴君,讓人心變得無可揣摩,圣賢有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商湯于暴君的肆虐中崛起,武王于暴君紂王的統治下奮起反抗。一代代人杰都是出生于亂世,如定律一般不斷輪回。
商朝在青銅器的鍛造方面別樹一幟,盛行的占卜之風讓這個朝代染上了神秘的色彩。自古賢臣暴君輪流換,在太甲亂政后被驅逐后悔過,才讓商朝得以清明,他之后商朝一度衰落,到太戊才興盛起來,有了中宗之勢。多次遷都,國勢起伏不定,在武丁即位后,大力選拔人才,出現了中興之勢。大起大落的商朝,在500年左右的統治中,結束于紂之手。
荒無度一向都是時代終結的主旋律,賢臣世出也需明君任用,不然就算是圣人轉生也無所可為。
一、設置情境,導入激趣
于漪老師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老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導入情節,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有較好的效果。
比如講《出師表》這篇課文,可以由小說《三國演義》里“三顧茅廬”來談,談諸葛亮輔佐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用火攻(著名的火燒赤壁)打敗曹操,與孫權、曹操瓜分荊州,西取益州,后攻打漢中,建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領益州牧。劉備死,受托輔助后主劉禪,被任命為開府丞相,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志在恢復漢室,統一中國,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劉備托孤時曾對諸葛亮說:“若是劉禪昏庸無能,你可以自己當皇帝。”。《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當了解了這些故事,了解人物之后,掃除了學生閱讀的障礙,學生便會對文章內容有好奇,想知道諸葛亮如何向后主上書,如何體現了他的一片忠誠……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誦讀品賞,培養語感
俗話說:“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這都體現了讀書對于理解內容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感知語言的重要的途徑,多讀,也能很好的培養語感,因此在課堂上要堅持多讀,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出感情。并且在進一步誦讀的基礎上進行品賞,將領悟意義和動情還有誦讀融為一體。這樣學習文言文會更加得心應手。
三、授之以漁,增強信心
由于學生對文言文的的陌生而產生懼怕,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少做枯燥的語法分析,從導入、朗讀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多積累豐富的文言詞句,文言文的學習離不開積累,文言文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去品味,對文言文詞句的品味是深入了解文言文的必經之路。
四、聯系生活,拉近距離
學生讀文言文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這些和我們現實生活沒有什么聯系。現在我們又用不著這些,學了有什么用。但是如果學生多加體會,會發現文言文中的很多的內容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想,如果我們可以用現代的社會意識來教學文言文,那么就可以把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拉近,縮小他們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覺得文言文于我們的生活而言也是很有益處的,從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增強。
例如《晏子使楚》中“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可聯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講到《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可聯系如今重視的環境保護幫助學生理解語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聯系實際生活中讓人不能貪圖享樂,要有憂患意識,國家如此,人亦如此。把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了文言文內容。
五、媒體輔助,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