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束手無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次調查的最大特征是:充分考慮到家庭在中國社會中的獨特地位,在國內首次以家庭為單位調查壽險需求情況。中國家庭壽險需求調查發現:如果遇到50萬元的風險事件,半數左右的家庭束手無策,縣域家庭比例更高達六成;而且在籌款路徑選擇上,基本都是靠存錢和借錢,保險的作用并不突出,但城市家庭中社保賠付的意識和能力較強。
抗風險能力:50萬不是小數目,半數家庭束手無策
本次調查中設定了一個情境來探析中國家庭的抗風險能力:“如果家庭主要勞動力得了大病,需要花費50萬元,請問您家會通過哪些渠道來籌集,各自可以籌集到多少?”
調查顯示:半數左右家庭表示束手無策,其中城市和縣域(包括縣城和農村)中分別有45.3%和59.1%的家庭表示難以湊齊50萬元,而且資金缺口分別達到了10.2萬元和16.1萬元,占總花費的比重都在20%以上。可以說,中國家庭的抗風險能力總體來說并不高,在面臨突發風險的時候,極有可能陷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中。
抗風險路徑:存錢和借錢,保險作用還不大
如果對城市和縣域家庭籌集50萬元的首選路徑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城鄉之間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城市家庭籌款路徑的前三位依次是:存款(38.6%)社保賠付(35.9%)單位報銷(7.2%);縣城家庭籌款路徑則為:存款(44.6%)社保賠付(25.7%)向親友借款(13.8%);農村家庭籌款路徑是:存款(52.4%)向親友借款(21.1%)社保賠付(11.8%)。
對這些路徑做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征:
特征一:第一渠道都是存款
從總體上看,城市、縣城和農村家庭的第一反應都是存款,而且農村的比例還高一些。但對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家庭,以及月收入超過3000元的城市家庭來說,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社保賠付。
如果我們從整體入選率來看,城市和縣城家庭選擇最多的渠道還是“存款”,比例分別為82.8%和79.2%,而農村家庭選擇最多的是“向親友借款”(76%)。
進一步來看,城市和縣城家庭最大的籌款數額都來自于“存款”(9.9萬元,8.3萬元),比重占到將近20%,而對于農村家庭來說,最大的資金卻是“向親友借款”(10.3萬元),當然對于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農村家庭來說,借款能力只有6.6萬元。
特征二:社保意識和能力普遍高于商業保險
在城市和縣域家庭的第一渠道選擇中,社保賠付都進入了前三位,說明家庭有一定的社保意識。但農村家庭想到社保賠付的比例卻明顯較低(11.8%),而同期調查顯示,農村新農合的普及率達到了77.2%。
進一步來看,城市家庭中社保賠付的金額可以達到7.8萬元,僅次于存款的水平;但在農村地區,卻只有區區2.4萬元,這對于50萬元的資金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至于商業保險,城市、縣城和農村家庭在第一渠道中選擇商業保險的比例分別為4.8%,1.8%和2.4%,排序只分別排在各自的第5,第7和第5位上。而且商業保險對50萬元的貢獻度并不高,城市、縣城和農村分別為2.3萬、0.5萬和0.6萬元。
特征三:家庭責任意識高,變賣資產不含糊
從總體入選率上來看,變賣固定資產選項在城市和縣域家庭中都有較高的比例,分別為30.8%和32.4%,各自排在第4,第3位。可以說,這體現出每個家庭對成員的高責任意識。進一步來看,變賣固定資產在縣域家庭中作用更大。對于縣域家庭來說,“變賣固定資產”可以募集的資金額度在各項渠道中排名第三,達到6.8萬元。
抗風險程度:家庭保障范圍較廣,但保障水平整體低下
調查顯示:在城市和縣域,社會保險的普及率分別達到了88.9%與87.5%,而且在家庭內部社會保險的覆蓋率也分別達到了74%和77%,基本上可以界定為廣覆蓋,實現了基本保障。但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只有5.6%的中國家庭社會保險屬于高保障,即享受的社會保險種類比較齊全。
從更具深度保障意義的商業保險來看,它在中國家庭中的覆蓋水平明顯較低。城市和縣域分別只有47.5%與32.9%的家庭目前購買了商業人身保險,而且平均每個家庭的商業人身保險覆蓋率僅為31%和15%。
落落時光的河入海流,終于我們分頭走,
沒有哪個港口是永遠的停留,
結局早已攤在手心,
為何就是不能微笑以待,靜靜的說再見,
我的執著如空氣般透明,
抓不住任何,挽留不住任何卻依然試圖就此一搏
最后卻悲憐了自己。
你端坐在模糊的影像里,
十指按下啟航的琴音。
隔**我將要抽離彼此世界,去未知的別處旅行。
沉默過后,冷戰過后,
準備攜手共進,卻被現實咽哽住,
未來得及說出的話再也沒有必要說出。
終于認清現實,準備丟掉過去創造屬于我們的樂章,創造屬于我們的樂章,
聽到的卻是選擇離開,
一切的一切回流進心里,原來青春這么悲,
是我們太天真還是現實太過殘忍,是你太理智還是我太天真。
不想挽留住什么,青春就是脆弱到無法挽留住的東西。
或許有時我很天真很幼稚。
但我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覺得你和“噢些”會后悔,
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只是覺得這是一種慣性定理。
你看似冷靜的分析清晰的做出決定,
就像那短信讓我無言以對。
靜默流年,我無法放棄我的夢,我無法放棄文字,
唯有考我才能離夢更近一些,
我也無法放棄屬于我們的流年……
“夏”似乎真的是個分離的季節,
盛滿記憶的曠野,
隨時靜止的秋千,
你的不辭而別!只是一轉身,
等我再次回頭你微笑著對我說“再見”。
噢些說:“是的,青春本就這么悲。
”轉了一大圈,最終回到起點。
只是回憶的沙漏將一點一點侵蝕我的心。
黑夜中分享眼睛,告別時分享遺忘,天涯分享邊界,花朵分享各自的芬芳,
讓那些不朽變成須臾,彼此分享,
1、無可奈何。造句:也許一個人在真正無可奈何的時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2、無計可施。造句:事情到了這一步,我也無計可施了;
3、無能為力。造句:比起為無能為力的事而后悔,還不如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4、百般無奈。造句:在我百般無奈之際,同學們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
時至2011年,書畫是否能延續天價神話?瓷器是否成為下一個關注焦點?犀角雕、黃花梨、文房清供等等,誰能成為新的增長點?而當代藝術又能否反彈?針對2011年的文物藝術品流通風向,獨立藝術顧問、前香港佳士得董事總經理林華田表示,不管來自哪個時代,頂尖藝術家的所有作品都會熱賣。具體來說,他認為,2011年藝術品價格將會繼續上揚,動力是來自中國內地新興藏家的飽滿口袋。林先生說:“藝術品價格似乎沒有封頂的時候,唯一的問題始終都是貨源。”
18世紀的中國裝飾藝術品:清代藝術品價格在2010年屢創新高,預計2011年會繼續受到各路藏家的熱捧,陶瓷工藝品和御用器物更是如此。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最新一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10年秋季29件高價成交的瓷雜中,除了4件宋代高古器物外,其余均為明清制品,其中16件為清乾隆制品。明清瓷器雜項,尤其是宮廷御制品,不僅存世量和流通量相對較多,而且在制造工藝上更為繁復考究,前途無量。
針對這一領域,林先生表示,“中國買家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很有感情,這個市場至今都還處在成長初期。進入這個領域的藏家將會越來越多,需求也會持續上升。”
現代中國大師作品:20世紀中國藝術家的油畫和水墨畫賣得非常好,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張大干(1899-1983)和傅抱石(1904-1965)等大師的作品。在2010年秋季,雅昌藝術網監測的36名藝術家作品價格指數處于上升通道,其中近現代書畫家傅抱石、徐悲鴻、李可染、齊白石等作品價格指數呈大幅上漲趨勢,僅有潘天壽、石魯等6位藝術家作品價格指數呈下滑態勢。傅抱石作品價格以176.95萬元/平方尺位居近現代名家首位,徐悲鴻的價格指數則比上季度提高了45%。
當代中國頂尖藝術家的早期作品:2010年被稱為“藝術金融的創世紀元年”。市場分析認為,2010年流入藝術品市場的資金明顯受到流動性過剩及房地產及股票市場資金擠出效應的影響。當代中國藝術,由于投資、鑒賞的門檻相對較低,一度被認為是新買家扎堆的地方。
林先生說,“大家似乎都在關注張曉剛(生于1958年)和岳敏君(生于1962年)之類的畫家,想要找到一些出處可靠的早期作品。”這些藝術家至今也沒有停止創作,藏家們想要的卻是他們的早期作品,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早期的作品。林先生說,“后期的作品唾手可得,早一些的作品卻帶有他們的標志性風格。”
據悉,開春之后,蘇富比香港計劃于4月3日舉行一場重要的當代中國藝術私人收藏拍賣會。拍賣會將提供當代中國藝術家創作的106件早期作品,預估值為1億到1.3億港幣。
次要藝術家的重要作品:事實上,一些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近現代書畫家的作品價格,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除了一線大師之外,各個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也非常值得關注,因為每個地區都有一批買家在追捧本地區畫家的作品。
比如,在“京津派”中,陳半丁幾乎與齊白石齊名,然而其價格水平卻遠低于齊白石大;崔子范、俞致貞的作品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長安畫派”的趙望云、何海霞也會有所突破;“嶺南畫派”中的關山月、黎雄才價位在2010年處于上升通道;楊善深、趙少昂、高奇峰、居廉這批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也會隨之上升。除傅抱石之外,“新金陵畫派”中的錢松、亞明、魏紫熙、宋文治還處于低價位的狀態,在來年的發展中不可忽視。其中,錢松會是增值幅度最大的。在近現代畫家中,未被發掘的近現代大師、二線畫家作品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
關鍵詞:高校;手機圖書館;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5)-01-0075-02
一、高校手機圖書館發展基本情況
伴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相關通訊資費的調整,手機已成為人們越來越普遍獲取信息的工具,各種手機增值服務應運而生,基于手機終端的一種新興移動信息服務即手機圖書館在高校中悄然興起。手機圖書館又稱移動圖書館,它將無線通信網絡與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系統地結起來,利用手機延伸、拓展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并可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傳輸與服務。
傳統的閱讀是讀者坐在傳統圖書館翻閱或者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給讀者帶來諸多的不便。手機圖書館將手機和移動網絡完美結合。手機圖書館的移動性讓手機真正成為讀者的“隨身圖書館”和“隨時圖書館”。充分體現了手機圖書館“用戶在哪里,圖書館就在哪里”的宗旨。讀者只要隨身攜帶手機,就可以走到哪里、讀到哪里、去到哪里、學到哪里,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早在2005年5月,上海圖書館就推出了“手機圖書館”的服務,漸漸的,其他各省圖書館也相繼開通了“手機圖書館”的服務。與此同時,手機圖書館也成為了我國高校圖書館里日益興起的一項服務。根據統計,我國開展了手機圖書館服務的院校,其中985院校有十多所,普通院校有湖南理工、廣西玉林師范以及暨南大學等,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提供了手機圖書館服務。
二、高校手機圖書館服務中的主要問題
1、服務內容簡單,難以滿足讀者需要
手機圖書館的開展,應該使圖書館更好地為讀者服務。目前國內高校手機圖書館系統建設大都于近三年開展,相當部分還處于起步測試階段。通過調查與試用可以看出手機圖書館的服務主要集中于查詢、借閱提醒、預約、續借、圖書排行、服務公告、讀者導航、圖書館介紹等,缺乏針對手機開發的特色資源和個性化服務。和國外手機圖書館和國內公共圖書館相比,國內高校圖書館在服務內容上比較淺顯,服務層次較低。
2、手機圖書館系統訪問不穩定
筆者在已開通的手機圖書館按照提醒進行手機體驗和對以往關于手機圖書館的論文進行調研比較,筆者發現高校圖書館提供的手機服務普遍出現以下問題:一是瀏覽速度普遍不快;二是部分網站鏈接不上、打不開;三是部分手機圖書館可以鏈接進入WAP首頁,但部分功能無法正常試用;四是部分已開通手機服務的高校圖書館提供的移動服務多處于測試試用階段,不同時間的體驗結果不一樣,有時連接正常,有時連接不上或者表現為系統繁忙;五是分別采用在線WAP模擬器、智能手機和普通手機三種方式對部分高校手機圖書館進行詳細手機體驗,因為終端手機的品牌、配置不能完全兼容,加上多媒體信息封裝的不兼容性影響多媒體信息的傳輸質量。
3、手機版圖書館網站有待進一步擴展和完善
從服務模式上看,各館主要是短信服務,并逐漸開展 WAP 服務,但服務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信息推送和讀者借閱查詢,真正提供資源導航的極為有限,在網站實現手機檢索的數據庫目前也很少。在調查的 16 所圖書館中,只有清華大學設有客戶端和手機網絡檢索接口,能提供相關服務。由此說明有待建立更加完善的手機圖書館網站。
4、只注重技術的實現,而缺乏系統的規劃
研究發現,關于移動服務的討論,多數館是從技術角度著眼,建立系統平臺,提供基本的服務,對于受技術平臺以外的影響因素研究不足。圖書館手機服務系統的建設,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實現,還涉及到讀者對象研究、內容整合、讀者服務和系統管理等諸多問題,應該因時因勢制宜,是比較復雜的系統綜合工程,我們應該把圖書館手機服務系統視為一個整體。
5、個性化服務有待更加完善
在信息環境下,根據讀者需求加強個性化服務將是今后 “手機圖書館”服務發展的趨勢。如建立 “我的圖書館”系統,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進行個性化信息推送、個性化信息提醒和個性化信息搜索服務等。
三、高校手機圖書館服務提升策略
1、整合信息資源,深化服務內容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對圖書館、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與開發,是高校手機圖書館深化服務內容的重要方面。如可以自建了學位論文數據庫、數據庫等數字化資源庫。在建庫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數據的格式統一,及版本的更新、升級引起的相關問題。利用圖書的技術優勢把用戶可能遇到的困難解決于無形,而不是坐等用戶遇到問題是找上門才去處理。既節省了讀者的時間也提高了服務質量。
2、提供個性化服務
手機的個性特點決定了手機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高校圖書館根據手機用戶的身份、個性閱讀需求可實施很多個性化服務。如個人圖書管理――讀者在手機客戶端安裝軟件后,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手機圖書館個人圖書管理;個性化信息定制――移動圖書館根據讀者注冊的信息,定期為手機客戶端進行定制信息推送服務; 圖書館導航――移動圖書館針對全國圖書館的可用資源進行導航,用戶只需下載客戶端軟件并在手機安裝即可開始使用; 手機博客――建立手機圖書館博客平臺,提供個人表達和交流的網絡工具,為廣大手機用戶提供實時交互的個性化交流平臺。
3、多種服務模式相結合,增強用戶體驗
高校學生對手機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和功能需求是多樣化的,按照本文調查結果,對于講座、活動、通知信息,圖書催還、新書推介等具有單向推送性質的功能,最好使用短信服務模式; 對于移動閱讀、電子資源下載、書刊檢索、借閱狀況查詢等功能,最好使用 WAP 網站和客戶端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圖書館要安排專門的手機圖書館管理人員,保證手機圖書館服務平臺的穩定性和信息更新的及時性,使用戶能以最少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獲取到最佳的體驗。
4、制定合理資費,消除費用顧慮
手機圖書館的收費也是讀者更為關心的話題,目前雖有高校圖書館免費開放,從目前來看,大部分高校手機圖書館免費開放是不限時的,相關數據庫、軟件系統購買和維護費是較為高昂的,由于相對較高的經濟負擔,手機圖書館也需要衡量其服務主體所接收的經濟接納情況,合理互惠的手機服務費用政策是需要得以衡量的。
5、積極開展手機圖書館營銷宣傳
手機圖書館服務在圖書館中還是一項新興的服務方式,許多用戶對其服務內容、使用方法還不甚了解。因此,各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地進行宣傳和營銷,可以采取手機短信告知、板報、圖書館網站新聞公告等形式,吸引更多的用戶關注它。例如,同濟大學圖書館利用 “第五屆讀者服務月”活動推出手機圖書館服務計劃就是很好的宣傳方式。
6、重視用戶需求分析,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大學生屬于年輕群體,對新技術和新服務比較敏感,同時,他們的思辨能力較強,易于辨別事物的優劣。手機圖書館服務要想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必須能夠滿足他們的審美、學習和生活需求。因此,在高校手機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前期的用戶需求分析,在服務推出后,還要注意傾聽用戶的反饋意見,從而不斷地縮短用戶需求與滿足之間的差距。
四、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也將呈現出數字化發展的趨勢,那么,作為數字化的圖書館,手機圖書館將會在未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將會有更大空間的發展。手機圖書館的應用,不僅可以方便讀者給讀者在線閱讀欣賞以及下載資源等,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極大地提高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因此,高校要加大對手機圖書館的建設,不斷提升手機圖書館服務功能,切實為讀者做好圖書館的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王緣章.基于3G 技術的手機圖書館服務探討[J]. 科學信息,2013,( 6)
[2]高健.移動通信技術第2版[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龍海威.手機圖書館淺析[J]. 科學咨詢,201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