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靈雞湯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讀了《教室里的心靈雞湯》,心中不由充滿感慨:要多為孩子考慮,多一點愛心;要加強自己的耐心,控制激動的情緒,牢記“沖動是魔鬼 ”。
想起上課時,一個孩子在睡覺,輕輕把他搖起,讓他打起精神,復習功課。他一臉的不屑,“不想學,管嘛。”“既來之,則安之。多少有點收獲。”幫他把書翻到復習的內容。“不用你翻。”他反抗著。之前的課,他還會答應著,盡管并不積極主動。只得暫時離開,可能心情不好 吧。
一些孩子已沒有學習的興趣,還是在班里耗著,說是回家沒人玩,還時不時鬧點動靜,引起大家的關注。就算是給緊張的學習加點作料吧。老師們也只能耐心哄著調皮的孩子,不讓他們太過分,過多影響愿意學習的同學。有些家長對孩子也沒有要求,只是玩好,健康的過活就好。
更多的孩子在積極應對,心無旁騖,背書,作業,什么都走在前邊。看到這里,心情不由的愉悅起來。孩子們隨時調整學習的步伐,讓自己松弛有度,太緊的弦容易崩斷。盡管知道這一點,還是希望孩子們時時都不松懈。無需“頭懸梁,錐刺股。”只是希望孩子們能盡最大可能,爭取到更好前程。想偷懶的時候,督促他們;想調皮的時候,提醒他們。
《我的阿勒泰》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段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一個以哈薩克為主要人口的小縣城里度過的一段童年。
作者李娟是一個普通的從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漢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樸實、真切而不乏動人之處,于浮躁的生活是一縷清新的風。
我是第一次接觸作者的文字,一讀就有一種回歸到小時候的感覺。因為她的描述就是小時候的感覺,對周圍的每一個細節都這么觸感強烈。
這本書里沒有變味的心靈雞湯,也沒有如何賺錢的竅門,這里有的是真實。看似平淡無奇,卻是真正的淳樸的一種味道。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一種道義美,是一種良知美。真正的美不是來自于華麗外表的裝扮,而是來自心靈深處的真誠,善良是一種讓世界充滿愛的美,是讓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放射出金色光芒的美。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寬容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寬容的讀后感1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云彩美麗或丑陋,所以天空才能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巖石巨大或渺小,所以高山才能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浪花清冽或渾濁,所以大海才能浩瀚無比。
寬容,是一種修養,是千百次的忍耐而提升的人格魅力。多一份寬容,我們身邊就會更加和諧,人生也就會變得更加精彩。
寬容會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姑娘要開音樂會,于是他冒充是音樂家李斯特的學生。李斯特在演出前一天來到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分,求李斯特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曲子彈給他聽,并加以指點。最后他爽快地說:“你大膽上臺演奏吧,你已經是我的學生了,你可以再加一個由老師為學生演奏的節目。”姑娘頓時對李斯特敬佩不已。由此可見,寬容和忍讓是一種豁達的胸懷,是一個人富有涵養的重要表現。
寬容能促進人際關系的融洽。清朝康熙年間,尚書張英的家人因院墻與鄰居發生糾紛,家人送書給張英,令他干預此事,張英回詩一首:“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后深受感動,自覺退了三尺才筑墻,鄰居也受感動,后移三尺,兩家從此交好。寬容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使事情有轉折退讓的余地,使人際關系和諧融洽。
寬容別人也是善待自己。蜀國名士蔣琬,為人謙虛,他的屬下楊戲,性格孤僻,訥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只應不答。隨從對蔣琬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蔣琬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贊揚我不是楊戲的本性,而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作聲了。”蔣琬因為有一顆寬容之心,既避免了自己不快,又不致使對方尷尬。可見,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它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
生活中既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茍求人生完美無缺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對事對物、對己對人寬容一點吧,它會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寬容的讀后感2寬容是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它能產生一種凝聚力和感染力。寬容是一種豁然大度,化沖突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寬容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你以寬容之心待人,就會擁有更多的信任。寬容不但可以改變自己和別人的關系,還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養進一步升華。
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在很久以前便得以體現。李淵在位時立李建成為太子,但李世民有奪取皇位的野心,當時魏征效力于李建成,多次勸李建成殺了李世民。玄武門只變后,李世民殺死了李建成登上了皇位。唐太宗李世民并沒有報復魏征,而是不記前嫌,加以重用。后來還說:“貞觀之前,隨我平定天下,披荊斬棘的是房玄齡;貞觀之后,進忠言,糾正我的過錯,為國家謀大利是魏征。”可見,寬容使一個國家強盛了起來。
管仲曾說:“善人者,人亦善之。”不錯,只有寬容他人,他人才可能尊重自己。我們的傳統美德現在依然在延續。袁隆平——中國雜交水道之父,在實驗還未成功時,一位老教授對他說:“水稻自花傳粉占優勢,雜交可能性不大。”但袁隆平始終不放棄,最終終于雜交成功,成為了雜交水稻之父。在慶祝典禮上,老教授上前祝賀并道了歉。袁隆平并未因自己出了名便不依不饒,還說:“無論如何,我都要謝您,是您教會了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奮發向前。”
寬容使我們之間的干戈越來越少,那我們何不寬容?
寬容的讀后感3一輩子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最值得感謝的,當然是讓我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我的媽媽。人總是會犯成千上萬次錯誤,特別是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然而每一個錯誤,或大或小,都會給一個人留下傷害。這個人,也許是自己,也許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人的一生分為嬰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我們現在正在度過的便是青少年時期。叛逆心理是青少年不可避免的。對于叛逆期時我所犯過的錯,我依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時犯下的過錯,讓我深感愧疚,同時我也十分感激一個人,是她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寬容和理解。那段時間,家中總是紛爭不斷,往往因為一點小分歧,我便會跟爸爸爭吵不休。他總愛喝酒,這也成為了我們之間爭吵的導火線。我很少同他交談,因為他天天早出晚歸,我們相處的時間本就不多,而幾乎都被吵架占據。每次吵架時我惡言相對他想要打我的時候,總是媽媽上前阻攔,戰爭才會停止。
某日回到家中,媽媽突然提出要跟我好好談一談。談話的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她曾對我說:當你學會理解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在成長,更何況那個人是你的父親。現在想來,如果當時沒有他對我的寬容與理解,沒有她每次在我們爭吵激烈的時候勸和,如果她在那時跟爸爸一起否認我的想法,也反對我的一切,我怎么可能會是現在的我,或許已經走上了歧路。人與人之間正是因為有了寬容,才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戰爭與分別。寬容別人,就是在寬容自己。多一點寬容,我們的生命就多了一點空間。謝謝你的寬容,謝謝你,讓我變成現在的自己。
寬容的讀后感4“寬容別人是最好的美德”。這句話一直銘刻在我的心里,這是我舅舅說過的一句話。
我的舅舅是一個極普通的人,個子高高的,不胖不瘦,方方的臉上戴著一副眼睛,顯得文質彬彬的。
去年暑假,我和媽媽去了西安的舅舅家。一天,舅舅帶我們去游覽。
我們坐著大巴,不一會兒就到了秦嶺野生動物園。首先來到纜車游覽區,坐上游覽車,環繞著動物園優哉游哉地觀賞。在纜車上,一個年輕的男子也許是餓了,拿著一碗泡好的方便面從我舅舅身邊走過。這時,不知怎么回事,纜車忽然一停,那熱騰騰的方便面全部“降落”在舅舅身上。舅舅穿的正是白色的襯衫,這下變成紅色的了。一車人都愣住了,小伙子嚇得驚慌失措,連忙道歉,我嚇得也不敢出聲,心想:那么熱的湯澆在舅舅身上一定燙得很疼,衣服也臟了又沒法換,心情一定糟透了,肯定會大發雷霆的。只見舅舅的眉頭擰成了一團,咧著嘴直吸氣,看來真被燙得不輕。小伙子手忙腳亂地清理著方便面,不停地說:“都怪我,你沒事吧?”舅舅揉著胳膊努力微笑,輕聲和藹地說:“沒關系,小伙子,下次注意!”車上的人都向舅舅投去贊賞的目光。
回來的路上我問舅舅:“舅舅你為什么沒有生氣,反而對他微笑呢?”舅舅語重心長地說:“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得饒人處且饒人。寬容別人,當你犯錯的時候,別人才可能寬容你啊!如果人人寬容,這個社會不是更和諧嗎?”
“寬容別人是一種美德!”這句話永遠刻在我的心里。
寬容的讀后感5寬容,是股清泉,它流入人的心里是那樣的溫暖。它能將骯臟的心靈變得純潔而又美好。
寬容,它是人間最好的品質,你學會寬容了嗎?在我的校園生活中,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它讓我一夜之間似乎成長了許多,因為它讓我學會了寬容。
事情是這樣的:開學第一天,天空中萬里無云,小鳥相愛唱著快活的歌,太陽普照著大地,我早早的來到學校。第一節課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的“心靈雞湯”。老師也重點說了一下,下周要開表彰大會的事情。
這讓我十分的興奮與激動——因為我被評選上了“小紳士,小淑女”,這可是我們學校最高的榮譽啊!這讓我高興了半節課。
放學后,我對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先是簡單夸了我幾句,接著對我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不要驕傲哦。”我點了點頭。
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了這一天。可是,就在開表彰大會的前兩天,也就是星期五。老師在念獲獎名單的時候,在“小紳士,小淑女”的一欄,卻沒有我的名字,我簡直就是傷心到了極點呀!我真想大聲地將心里的傷心都哭出來啊!可是,這不是在家呀!這一整節課我都聽的心不在焉,一直在想:到底是為什么呢?
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我在位子上默默地哭泣。
放了學,到了家以后,我就想失去理性一樣,嚎啕大哭,媽媽對我說:“你要學會寬容,要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我仔細回味那句話,停止了哭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最新2022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體現了一個中國母親與一個歐洲兒子溝通時的文化差異,思維差異,以及他們對待差異的看法等等。
事實上,我是一個特別不喜歡看書的人,幾乎是看到書的封面就會犯困。但奇怪的是,龍應臺的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從《野火集》到《目送》到《孩子,你慢慢來》再到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不知不覺我已經看了4本她寫的書。從《野火》里的犀利筆鋒,再到后來幾本書中體現的她對待家人朋友的柔情,都對我影響很深,特別是書中滲透的對待社會的思想,改變了我對待很多事物的看法,讓我感覺我離社會越來越近,社會與我息息相關。她的書就像一條引導我走向社會的繩子。
接下來,我想說說《親愛的安德烈》中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這些通信中,安德烈的一封信說他覺得香港人都很繁忙,做什么都是匆匆的,只是為了完成目的而做的,從來都不懂得享受生活,不會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而是為了完成預先安排的一件事而去喝咖啡。他覺得香港缺乏文化。當然這引起了許多香港人的反應,有人認為他說的很對,香港永遠在跟別人拼經濟,停不下來,也有人認為,這就是香港的文化,香港的特色,香港的時間表。
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是在趕時間,被時間牽著鼻子走。回想自己學習古箏的時候,好像總在為了快點考級而學;而且也很少時候會為了享受彈古箏而去彈古箏,所以每天一小時或者兩小時的練習就像在完成一個目的罷了。
安德烈的一句話,也讓我印象深刻“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這被龍應臺稱為兒子的“獨立宣言”。
在中國,有很多孩子盡管讀完大學了也無法學會獨立,不能獨立生活,這不是一個小問題。而這個問題出現的一大原因是,中國父母都太過溺愛孩子了,最終導致孩子除了學習以外,什么都不會,什么都要依賴父母,這是不行的。而西方的孩子則比較獨立,因為西方父母學會放手。當然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中國的教育方式,令中國家庭充滿了人情味。而西方的家庭聯系則沒有這么親密。
對于這本書,我表示我真的很喜歡。喜歡安德烈和媽媽一起討論民主問題,讓我對“民主”有了一定的概念;喜歡安德烈和媽媽坦白一切,打開內心,讓我也學會如何與父母相處;喜歡安德烈的“獨立宣言”;喜歡龍應臺向孩子學習的態度和過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最新2022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龍應臺用了這一句話來描寫她與她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代溝。年齡以及文化的雙層代溝讓他們母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難上加難。我覺得這在我們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中也很常見,特別是像我這種家長是來自中國的學生,因為我們和我們的家長的文化背景就會不一樣。 這本書收錄了36封龍應臺和安德烈給互相寫的信。他們由于在一起的時間不多,所以兩個不熟悉的人就通過寫信的方式來拉近距離。
他們在信中會分享自己的一段經歷,生活中的一個故事,或是對某件事情的觀點。他們也會一起回憶他們之間的記憶。這兩個不同的人用這些方式找到了許多的共同點。 讓我最能產生共鳴的是在第二和第三封信中,龍應臺和安德烈都分享了一個看比賽不知道支持哪個國家的故事。在別人問我是從哪里來的時候我也會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說美國也對,因為我的國籍是美國而且我從小接受的也是美式教育。不過我自從在上海出生以來就一直住在這里,我雖然有時會回去看我住在紐約的外婆,但是回去的感受也不會覺得是回家,而只是去旅游,因為在我的心目當中,我的家在上海。
通過與兒子互相寫信,龍應臺說,“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我認為在這句話中,“認識”的意思其實是“了解”,因為他們其實已經認識了十八年,卻是第一次真正的了解了對方。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最新2022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帶有二十歲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玩游戲時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龍應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可當我們為人父母又是如此,這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關鍵詞]對話 語文課堂 生命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2-003
語文教學中,課堂對話作為一種生命關懷的方式,應能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應成為學生精神生命發育的一種撫慰、一種啟迪、一種賞識、一種引領。
一、對話,一種心靈的撫慰
一位教師上《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行將結束的時候,他安排了一次練習。因為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大樹把無數的葉子結為一個整體,無數的葉子在樹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對于這個練習,學生表現得非常活躍,講得也非常好。最后發言的是一個女孩,她說:“家把爸爸、媽媽、孩子結為一個整體,每個人在家里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他們都不愿意要我,我沒有自己的位置了。我……我很難過。”
女孩說完后,教室里非常安靜!大家都在看著教師。只見教師走上前,把女孩摟在懷里說:“孩子,不要難過,老師給你講個故事。我非常喜歡一種小動物,叫珍珠貝。這種貝類,如果有沙子什么的跑進里面去,它會把它們包起來,最后變成一顆珍珠。孩子,不用難過,用自己的善良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挫折與困難。這樣,你的內心就會長出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這番應對,既有肢體語言――摟在懷里的動作,又有自然的語言――關于“珍珠貝”的故事。這就是對話。顯然,這番對話撫慰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它同時也撫慰著其他的孩子。人生有太多的苦難,太多的傷感。碰到這些不幸,我們該怎么辦?人們相互之間言語的慰藉就是最好的療傷藥,這就是所謂的“心靈雞湯”吧。
二、對話,一種智慧的啟迪
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說:“對話的意義在它的每一個當下,這個觀念相當重要。對話的每一個當下,都是師生本有的思想、激情、智慧的一種澄明。”
支玉恒先生上《地震中的父與子》,學完全文后,支老師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真實感受。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歸結成一句話,如果能寫成格言、警句就更棒了。學生交流時,有一個學生說:“當別人對你說話時,你一定要信任他。”這個學生的發言一下子讓課堂陷入了窘境。碰到這種情況,支老師的應對卻是氣定神閑。
師:請你再讀一遍剛才的話。
(該生還沒有覺悟,又響響亮亮地說了一遍)
師:孩子,要是壞人對你說話,你也信任他?
(該生搖搖頭)
師:不要緊,我知道你并沒有這個意思。你想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起碼的信任,是嗎?能不能修改一下你的話,讓它更能表達你心中的感受?
生:(開竅了)人與人之間要相互信任,只有信任才能產生愛的力量。
師:(高興)我沒看錯你,因為我充分信任你!
聽聽,前后之詞簡直判若兩人!這就是對話的力量。這是支老師在充分傾聽、充分理解學生的言說之后進行的一種藝術性、智慧性的對話。好的對話是對學生智慧的啟迪,教師點撥與不點撥,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三、對話,一種生命的賞識
實際上,孩子成長的動力,更多的來自他們的伙伴,來自親人與教師對他們發自內心的關愛、欣賞和激勵。因此,課堂當中的對話,就應該以賞識、激勵為主。《只揀兒童多處行》的教學中,有一個交流讀后感的環節,而交流開始后教師就變著法兒夸贊學生。
生1:詩曰:“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游人多處行。”冰心奶奶卻說:“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我覺得“兒童”和“游人”換了一下,就可以看出冰心奶奶心里有兒童,因為心里有兒童,筆下才有兒童。
師:是呀!心里有兒童,眼里才有兒童;眼里有兒童,筆下才有兒童。
生2:太陽是光明的、溫暖的。冰心奶奶說:“孩子小小的身軀上噴發著太陽的氣息。”
(教師沒有應對,點了點頭。這是首肯。)
生3:讀了課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兒童。
師:很好,請你在這句話的下面畫上破折號,簽上你的姓名。記住,這就是你的讀書格言。
……
這個教學片斷真是對話不息,賞識不斷。有肢體語言式的,有認同強化式的,有提煉上升式的,有指點方法式的。不管這個式、那個式,來個九九歸一,那就是“賞識”。學生長期在這樣的賞識環境中學習,必定會健康、優秀地成長!
四、對話,一種價值的引領
對話能否做到步步提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不能面對看似很普通的對話,把其中的價值一點一點挖掘出來。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中,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之前有一段話:“時間過得好快,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打算三訪孔明。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了。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有一位教師在執教這段話時,讓學生先自由讀一讀對話,然后指名學生站起來跟教師一起分角色朗讀。一個男孩在讀劉備的話時,在“如此無禮”后停頓了一下。教師很敏感,馬上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學情進行引導:“我們來討論討論,這個地方讀的時候需不需要停頓?說說理由。”討論結果是學生一致贊成停頓。
生1:這個地方停頓一下,是因為劉備心里想:“我后面的話到底該不該說呢?他畢竟是自己的結拜兄弟呀!”
師:是呀,一個是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另一個卻是尚未見面的一介書生。劉備是猶豫了一下,但僅僅就是猶豫了這么一下,他馬上就說出了下面的話。由此可見――
[見什么?見劉備的求賢若渴,見劉備的禮賢下士。教師這個跟進的過程,就是價值引領的過程。這樣,“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文化象征意義也就出來了。對于諸葛亮這樣的大智大賢,就是該這樣去求啊!]
生2:劉備一上來就罵得很兇,他有些上氣不接下氣了。所以要停頓一下,好換口氣。
師:為什么要斥責?為什么還要大聲斥責?以致一口氣都緩不過來呢?由此可見――
[可見什么?可見劉備實在是太需要諸葛亮了!太需要智囊人才了!這樣的應對,對出的是故事的文化意蘊和內涵。]
生3:這是一個反問句,為了加強斥責的語氣,就需要停頓一下。
師:是啊,如果把反問句改成這樣:“你真是太無禮了!”行嗎?
生4:不行。
師:為什么?又是斥責,又是反問,又是停頓,劉備到底想告訴張飛什么?
[這就是文本全部的意蘊和價值:張飛啊,你這個蠢物,你懂大哥的心思嗎?]
這個教學片斷中的對話由就事論事上升到了就事論理。這個理,就是一種價值,一種文化,這才是對話的終極關懷。所以,看一堂課本身有沒有價值,就要看這堂課有沒有把文本的價值充分地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