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師業務學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消除由于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后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解決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的問題。
第二,認真學習校本培訓。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在很多情況下,自己對課標與課本的學習與研究還不足,這樣就影響和制約了課堂駕馭能力,同樣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三,認真備課,尤其要認真備學生。平時自己在備課時,只習慣于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試想如果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切從本本出發,課堂教學的適切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高效更無從談起。
第四,認真研究和設計好課堂提問。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發現自己所提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無效問題、假問題、無價值問題充斥課堂,這樣的提問耽誤了學生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第五,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管理。課堂上,有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有效性很差。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時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做鞏固練習等,不提任何時間和標準的要求,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與交流,課堂組織松散,時間利用率低。有時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干什么和要他們怎么干,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
心得體會就是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文字。讀書心得同學習禮記相近;實踐體會同經驗總結相類。 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有,并且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去考慮和研究它。心得體會這種學習方法對于一個人來說也許是優秀的,但沒有被推廣普及的必要。因為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方法的奏效是它與這個人相適應的結果。方法,也是個性化的。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尋適用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面臨的教育對象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教師惟有不斷的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這神圣的職責。“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取得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并以現代的方法發揮我們的力量。時代是繼續不斷的前進,我們必得參加在現代生活里面,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教師要不斷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不斷的掌握廣泛的文化科學知識,更新知識結構;不斷的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斷的反思總結,在理論的指導下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
一名教師,應該是教學能手,更是科研先鋒,這樣的教師,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應該緊密結合教學實際,立足課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積極探究,以形成規律性的認識。一名教師“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實,才能使教師從平凡的,極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東西,能夠從平凡的、極其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細節,——這是創造性的勞動態度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興趣,靈感的源泉。” 教師只要增強自己的科研意識,把自己的課堂、班級當成自己的“實驗室”、“試驗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變科研的局外人為局內人,變可能性為現實性,實現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當我們的教師走上了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就會得到教師職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時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
本人認為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是培養自己在教育中智慧性行動的不二法門。網絡學習在確定樹立教學風格,形成教學思路,預計教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認識和能力,積累有意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在情境教學中,根據已有經驗對各種可能性進行猜想和假設,教學情境準備的意向框架越周全,即興發揮就越敏捷,智慧性行動也就越自然、越高效!激情是教育智慧性行動的點金石,沒有激情的教師即使再有智慧,再機智,也不能在情境教學中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所以,只有通過教師不斷的學習,才能展現自身智慧行動能力,表現他的機智和光彩。時代的呼喚,事業的使命,教育的責任,激勵著教師們長期精心耕耘,終身學習,在教育這方熱土,一位位教師,桃李芬芳,碩果累累,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敬重,這真是教師職業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生活教育;中學生物;教學策略
中學生物學科知識理論體系與人類社會生活之間聯系密切,對人類諸多活動有所涉及,如若將生物知識融入人類社會實踐中,對提高生活質量有利。生物學科來源于人類社會生活實踐,卻高于生活。在素質教育理念背景下,中學生物教學中,有必要回歸生活,因而中學生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從生活教育視角著手,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增強學生的生活感悟和提高學習效率,推動中學生物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活教育視野下的中學生物教學要求
教育是一種生活藝術,在生活教育視野下,對中學生物教學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從教學觀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生活能力,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促進師生交往。其次,從生物教學目標看,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應對學生加強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人文教育、人與自然和諧教育、辯證唯物教育、科學教育等。在教育實踐中,中學生物教師將教育回歸生活本質,對增強教學效果和適應中學生物教學要求有利。
二、生活教育視野下的中學生物教學策略
1.挖掘教學資源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以增強生物教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對此,中學生物教師應注重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首先,增加生活體驗,善于發現生活和思考生活。生物教學中,教師可加強知識遷移,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在早春播種后需要用塑料薄膜對種子進行薄膜覆蓋,該種方法充分運用了生物教學中的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通過覆蓋地膜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地表土壤溫度,從而促進種子萌發。其次,師生應積極主動地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從中發現生物教學資源。再次,借助諺語、詩詞等,對生物教學資源加以充分挖掘,以豐富生物教學內容。例如,用“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來考查水和無機鹽對植物生產的作用。用“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來表明蜻蜓的產卵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更多生活常識,而且可增強對生物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師將生物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整理,為生活教育創造有利條件,對增強中學生物教學效果發揮重要作用。
2.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
從生活教育視野看中學生物教學,教師應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首先,采取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使生物教學和學生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例如,生物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花盆中的植物,一段時間后,學生會發現塑料袋上出現水霧,強化了學生對蒸騰作用的理解。其次,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可將抽象的內容轉為形象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觀察植物細胞一課時,教師找來洋蔥,將洋蔥切片,讓學生對顯微鏡下的洋蔥細胞進行觀察,學生能夠明確植物細胞的構成形式,該種教學方法,對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此,學生對各類物質之間的關系,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彰顯生活教育的優越性。最后,生物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以增強理解。
3.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生活教育視野下,中學生物教學有必要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目前,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中學生學習方式主要有自主性學習、探究型學習、合作型學習三種新型模式,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時,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學生能夠逐漸學會學習。首先,在自主學習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而安排學習內容,為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在自我管理中不斷深入學習。其次,在探究型學習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分配任務,為學生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能夠深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提高創新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最后,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既能實現引導學生從合作中解決生物知識問題,又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為生活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長期以來,中學生物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策略不當,導致教學成效不明顯,甚至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然而中學生物教師從生活教育視野著手,采取系列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生物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教學中應注重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有助于使中學生更好地把握生物知識,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能夠將生物知識用于生活實踐,以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藥學專業;藥物化學;實踐教學
1藥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
據現階段的教育改革理念,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在醫學方面的分析能力,同時掌握藥物組合最基本的技能與方法,藥物化學實驗的教學要通過系統的實驗教學對學生們進行訓練來實現這一目的。所以,對藥物方面傳統的化學試驗內容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此同時,還建立了以設計性試驗為主的教學試驗新模式,并結合驗證性實驗為輔的教學新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學生們傳授知識時,要以先易后難和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教學,除此之外,還要從那種驗證性質的試驗著手,使學生靈活的掌握更多基礎的操作技術能力,同時在掌握技能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比較高度性質的設計實驗,將實驗逐步深入,從而最終實現藥學方面的教學實驗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方面的試驗極其廣泛,其不但堅持每年更新一部分實驗內容,而且還融入了目前藥物研究成果及教師的研究科目,這樣一來使其更加具有綜合與前沿性,其對藥物化學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不斷的運用并充實到試驗教學的過程中,從而更好的保持藥物試驗在內容方面不斷的進步與創新。依據每個試驗環節,可以有效的模仿出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并有效的培養學生運用相關藥物知識與化學理念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獨立工作的能力。
2藥物化學實驗在教學方面的有效措施
在我國傳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改革是學生在試驗指導師的引導下進行有步驟的操作試驗,這就需要教師詳細的將具體操作過程與試驗原理介紹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屬于填鴨式的,對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有很大的限制,其在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幫助。現階段實驗教學中新型的教學對老師有更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對不同種類的試驗進行分別講解與指導。特別是在基礎性的試驗階段中,老師的任務主要是把學生領進實驗的“大門”,而后,實驗的基本理念和每個主要環節注意的問題都需要學生們自己去發現,通過實驗過程中的討論以及相互的指導學習,課后的學生總結之后,老師再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對于學生們所得到的成果與教學目標一致的,老師應該給予適當的精神的表揚,物質上的獎勵,而對于沒有達到教學目標的內容,老師可以給予稍微的暗示,進而得到教學目標。用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在分析處理問題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引導他們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也加強了老師對學生們實驗教學的個性化指導。在設計性實驗時,教學方法一定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對實驗的內容和方法以及時間都要實行彈性制。這就需要老師提供一些基本的實驗材料,并對實驗的要求一一提出。學生們就可以從文獻資料中,對實驗的要求進行查閱,并自行設計實驗方法,自己安排實驗進度和時間。 實驗過程中,可以通過討論的方法進行交流,最終取得完善的試驗結果。學生在進行藥物試驗的過程之中,還需要教師耐心的對他們進行指導,同時檢查其試驗結果。以上所介紹在新型教學方面的措施,把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聯系到一起,而且還是有效的把研究與教學連接起來,從而最終實現藥學方面的人才目標——高層次與創新型的模式。
關鍵詞:地球物理學;野外教學實習;大地電磁測深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115-02
“地電學”是地球物理學專業的一門主要分支學科,主要以巖礦石的導電性、電化學學性、介電性和導磁性的差異為物質基礎,使用專用的儀器設備,觀測和研究大氣、海洋和固體地球內部的電場變化和分布規律,來揭示地球內部巖石物性分布和物質結構的一門學科。經過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地電學在地球深部結構及動力學研究、礦產勘察、環境與工程勘探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這種發展帶來的社會需求對地電學的本科生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教學實習是“地電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野外教學實習,將課堂理論知識與野外實際工作相結合,鞏固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他們能更加熟悉儀器原理、性能和操作規程,學習數據采集工作的各個環節,掌握野外實測資料的整理、數據處理、反演解釋、以及報告編寫等,培養學生刻苦求實的工作作風和野外實際動手能力。
一、“地電學”原有野外教學實習的不足
以前,我院地球物理學專業的地電學本科野外教學實習與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的實習內容一樣,主要為直流電測深、電剖面法、高密度電阻率法等傳統的電法勘探方法[2]。這種以電法勘探為主的野外教學實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培養的學生受到了社會的好評,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1)實習內容簡單陳舊。近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電學方法理論、儀器設備以及數據處理方法有了很大的進步,應用范圍更加廣泛[3]。原來的地電學野外實習方法和內容已經不能適應本學科的發展需要,也不能滿足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2)專業特色不明顯。以前,地球物理學專業野外教學實習與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野外教學實習同時進行,兩個專業的學生同組實習。這種培養方式忽視了地球物理學專業特色,也與我院地球物理專業發展方向不符。
二、精選實習內容
為了適應“地電學”的發展,凸顯我院“地球物理學”專業特色,建設國際一流的“地球物理學”專業,從今年開始,我院“地球物理學”專業摒棄傳統的“以淺層勘探為目的”的實習內容,探索以大地電磁測深為“地電學”專業的主要實習內容。(1)在柳江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布設5―8個大地電磁測深臺站,要求學生熟悉和掌握野外大地電磁測深臺站布設的工作要點和技術。(2)通過實地的野外觀測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野外問題的能力。(3)鞏固校內“地電學”教學成果,練習使用大地電磁測深資料處理相關軟件,將基礎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的大地電磁測深數據處理中。學習使用軟件完成大地電磁測深資料處理流程。對實測的時間序列通過處理獲得視電阻率和相位曲線,對視電阻率和相位資料進行圓滑、一維反演等處理,并進行地質推斷解釋。(4)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要求能從觀測到的數據推出地下電性結構及其構造特征。(5)獨立撰寫實習報告。
三、合理組織實習
本次大地電磁野外教學實習的實施過程分為六個步驟。(1)學生分組:整個實習過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參與本次實習的學生共42人,我們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每個小組10―11人,每組推選一名學生當組長,負責管理本組的相關事務。(2)野外前的準備:野外準備工作分四項內容進行。首先是儀器設備的準備。與常規直流電法相比,大地電磁測深法需要的儀器及工具比較繁雜,有主機、電池、磁棒、不極化電極、電纜、森林羅盤、萬用表、剝線鉗、測繩、GPS、腳架、鐵鍬等,這就要求每位組長列出野外儀器、物品的詳細清單,具體分配人手攜帶,以免遺漏。此外,還得檢查每臺儀器設備是否正常工作,檢查每根電纜是否漏電。其次是不極化電極的配對。在本次實習中,我們準備了20個不極化電極,每個小組都要從中挑選出兩對不極化電極為本組數據采集使用,每對不極化電極間極差小于2mV。第三是森林羅盤、GPS的練習。教師指導學生練習使用GPS測定大地電磁測深點位,練習使用腳架和森林羅盤測量方位,方位誤差小于1度,配合測繩確定極距,練習不極化電極和磁棒的埋設。最后是儀器設備操作練習。要求學生熟悉大地電磁儀器面板、接口等,讓學生練習連接儀器、設置工作任務、采集參數等。(3)野外數據采集。每次出野外前,要求每組學生檢查各自組的儀器設備是否齊全,電池是否充電。到野外后,要求根據野外實際情況決定采用“十”型布極、“L”型布極或者“T”型布極,以及選擇合適的極距。選擇合適的位置架設森林羅盤,布設電道和磁場,埋設不極化電極和磁棒,將不極化電極和磁棒連接到儀器上,連接GPS天線和電源。完成大地電磁測深臺站的布設后,檢查電纜是否連接正確,電纜敷設是否符合規范要求。然后,根據任務要求和現場條件,設置合理的采集參數。在儀器采集數據期間,采用手持GPS準確定位測點位置,認真填寫野外記錄表格,并繪制測點周圍地形、地貌草圖,標出可能的干擾源位置及大致距離。針對學生在野外大地電磁測深臺站布設過程發現的問題,組織小組成員現場討論。采集時間截止后,檢查數據采集是否完成,數據質量是否達到要求。最后收站,清理儀器設備。整個實習過程中,要求每組完成4個點的大地電磁測深數據采集。小組各成員輪換完成操作儀器、森林羅盤、GPS、布設電極、埋設磁棒等工作。(4)室內數據處理:從儀器中導出野外采集的原始時間序列數據,采用儀器配套的處理軟件,對時間序列進行處理,得到大地電磁張量阻抗文件。經過數據格式轉換,在軟件上對視電阻率曲線進行去除飛點、圓滑、靜校正等處理,然后對視電阻率數據進行一維Bostick反演和Occam反演,得到一維地下電性結構。要求每位學生獨立完成數據處理工作。每組學生在本組采集數據的處理完成后,結合其他組的反演結果,合成二維地下電性結構剖面。(5)報告編寫:報告內容要求包括區域地質概況、大地電磁測深方法原理、野外數據采集技術、數據處理流程和詳細的處理參數,繪制主要圖件,并進行地質推斷解釋。(6)學生匯報及教師評分:每輪實習結束之前,組織小組同學進行匯報。主要匯報實習過程中野外數據采集、數據處理過程與結果、以及地質推斷解釋成果,并分享實習的心得與體會。每位學生的實習成績由野外表現(50%)和報告內容(50%)兩部分組成。
四、野外教學效果分析
本次大地電磁測深野外教學實習,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熟悉了大地電磁測深數據采集技術、以及資料處理方法,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1)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習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是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本次大地電磁野外教學實習過程中,學生們輪換操作,熟悉數據采集的各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儀器操作、數據采集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解決野外突發狀況的工作能力。(2)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在實習過程中,采用小組負責模式。每個小組長根據實習任務組織安排小組成員,合理分工,并負責管理本組儀器裝備的使用。(3)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野外數據采集前,組長組織小組成員討論第二天的實習內容,讓每位小組成員都明白本小組的實習任務,同時清楚各自的分工。儀器操作輪換時,小組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分享自己的操作經驗。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合作也加深了學生對野外工作的了解。
五、存在的不足之處
本次大地電磁野外教學實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由于教學實習時間有限、儀器數量有限,本次實習過程中,每組布設的大地電磁測深點較少,導致剖面上點距較大,使資料處理無法達到高精度處理解釋。
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地球物理專業人才,是我們野外教學實習的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適應地球物理學專業的發展,不斷深化課程建設與改革,繼續改進和加強野外教學實習,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金銘.地電場與電法勘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2]王傳雷.地球物理學北戴河教學實習指導書[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2.
[3]趙國澤,陳小斌,湯吉.中國地球電磁法新進展和發展趨勢[A].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60周年專輯[C].2007,(22)4:1171-1180.
The Exploration on the Geo-electromagnetics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of Geophysics
ZHANG Wen-b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Institute of Geophysics & Geomatics,Wuhan,Hubei 43007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