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工作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創舉,是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源泉。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一、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實施好保護傳承工程。
傳統文化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其內容中既有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時代性、階級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時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對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我們所說的繼承和弘揚,自然是傳統文化中獨特且優秀的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而不是喪失合理性、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的糟粕。繼承和發揚的對象只能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要學習中華歷史,借鑒和運用歷史經經驗,“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我們要積極挖掘、整理和發揚一切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史前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治沙精神等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闡發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整理中衛歷史文化、民間故事、人文精神的典籍,謀劃項目,爭取資金,實施長城、大麥地巖畫、黃河古渡等遺跡的保護工程;用好平臺,創意展示,做好羊皮筏子制作、蒿子面、剪紙、刺繡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工作。
二、創作優秀作品,引領繼承和發揚,。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就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優秀的文藝作品、文藝節目,能真正的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能觸及人的靈魂,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糧。像《山海情》《花兒三部曲》《絲路情中衛村長有話說》等等優秀劇目、方言廣播劇,要多創作,還要利用好媒體、網絡、活動等平臺弘揚出去,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人們在辭舊迎新、慎終追遠、緬懷先賢、闔家團圓、孝老敬老中弘揚文明新風。
三、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基層活動
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群眾性神文明建設源源不絕的精神源泉,也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開展好優秀文化進基層活動,可以有效的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一是組織編印或發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讀本》。該書應深入淺出地闡述為人、做事、求學、交友、接物等方面應有的道德修養和禮儀規范。教育大家與人交往要以“誠”為貴,行為規范要以“禮”為先,家庭倫理要以“孝”為首,待人之心要以“仁”為本,讓中華傳統文化倡導的忠、孝、誠、仁、信等理念在全體市民中扎根、生長、開花、結果。
二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以“感恩、勵志、修德”為主題,在校園里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機關。以“學經典、品人生、提素質”為主題,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在全市黨政機關、窗口單位中開展“做文明公仆、創禮儀機關”活動。廣泛開展促進公共文明志愿服務、便民服務等各類文明禮儀踐行活動。在廣大機關干部中開展讀一本好書、參加一次社會公益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講文明、知禮儀、團結友善的傳統美德,自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者、實踐者、示范者。
四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組織文化工作者,通過送書籍、搞培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市民在公共交往中樂于助人,大興互助之風;孝老敬老,大興孝敬之風。
五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農村。以促進農村文明為目標,結合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廣泛開展“傳統美德進農戶”活動。圍繞傳統文化中的“仁”、“孝”,突出孝賢文化和感恩文化,開設文明禮儀和傳統文化系列講座,普及文明禮儀常識、中華傳統美德知識,營造知恩圖報、奉獻社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