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危險廢棄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高校常見實驗危險廢棄物的種類
危險廢棄物,即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收入49類危險廢物,498種危險化學品。其中包含醫療廢物和劇毒廢物,危險廢棄物中大部分是危險化學品類廢棄物。高校教學科研中常見的實驗危險廢棄物種類有:
1.危險化學廢棄物
危險化學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蝕、放射性等性質,在運輸、裝卸和儲存保管過程中,易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毀而需要特別防護的物品。廢棄的危險化學品即為危險化學品廢棄物。
常用危險化學品按其主要危險特性分為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和腐蝕品等7類。
高校教學科研中實驗室產生大量危險化學廢棄物,其潛在的危險性也最大,是高校實驗廢棄物處置管理中的重點。
2.劇毒化學品
劇毒化學品是由國務院經濟貿易綜合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公安、環境保護、衛生、質檢、交通部門確定并公布,如:氰化合物、生化合物、硒化合物、汞、鋨、鉈、磷等。劇毒化學品廢棄物在高校實驗室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實驗危險廢棄物。
3.放射性廢物
這類廢棄物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因其有自身衰變、放射等特性,單獨列為一類,高校實驗室中一些儀器設備以及專門從事放射性實驗中常常會產生放射性廢棄物。
4.高校附屬醫院產生的醫療危險廢棄物
這類危險廢棄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棄物。分感染性廢棄物、病理性廢棄物、損傷性廢棄物、藥物性廢棄物、化學性廢棄物五類。
二、高校實驗危險廢棄物的常見處置方法
1.廢棄物處置的方法
處置廢棄物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安全合理利用廢棄物和無害化處置。處置方法按處置的的原理,分為物理、化學、生化三種。
物理方法:利用廢棄物的物理特性,通過改變其外形如壓實、破碎、分選分類、脫水與干燥、固化,或將有害物質分離、隔離如蒸餾與溶劑萃取、吸附、膜分離、離子交換、電滲析、包裝,以方便下一步處置、減少處置量。
化學方法:利用廢棄物的化學特性,通過化學反應如沉淀、中和、氧化、還原、焚燒、熱解等,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生物方法:利用廢棄物能被微生物降解特性,利用微生物如菌類將其分解,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三種處置方法各有優劣,對不同的廢棄物,在不同的處置條件和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處置方法,有時同時或交替綜合采用。
放射性廢物中的放射性物質,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的方法都不能將其消滅或破壞,只有通過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變才能使放射性衰減到一定的水平。而許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長,并且衰變的產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廢物處理和處置較為獨特。
2.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危險廢棄物的常見處置途徑
(1)危險化學廢棄物的處置
危險化學廢棄物的處置必須嚴格按照《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有關法規、制度規定進行。
目前大部分高校處置危險化學廢棄物,專門委托經公安、環保等批準的、具有危險化學品處置許可資質的部門進行,實行定期集中統一處置的辦法。學校實驗室和保衛部門作為職能部門負責處置的管理。
有條件和資質的實驗室,也進行危險化學廢棄物的處置,如酸堿中和、沉淀、蒸餾、焚燒等,有效減少了廢棄物的危害數量、強度和處置成本。
(2)劇毒化學品和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
劇毒化學品和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必須嚴格按照《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規定進行。目前高校基本是委托具有劇毒化學品處置許可資質的部門進行。學校實驗室和保衛部門作為職能部門負責處置的管理。
(3)醫療廢棄物的處置
醫療廢棄物的處置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進行,目前基本委托環保部門認定的具有醫療廢棄物處置許可資質的單位開展。處置的管理主要由醫院的保衛等相關部門負責。
三、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危險廢棄物處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制度不夠健全
高校尚未完全制定健全廢棄物處置及配套的管理辦法,缺少或未能嚴格執行化學品采購、保管、使用及其廢棄物的收集、貯存、處置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得廢棄物產生、處置的各環節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廢棄物處置源頭、過程和結果同時抓無法落實,廢棄物處置管理職責不明,責任無法得到完全落實,遇事推諉,怕擔責任,廢棄物危害隱患嚴重,廢棄物處置管理的效果欠佳。
2.設施虧乏、投入不足
廢棄物的處置需要復雜的工藝和必要的投入。從各實驗室到廢棄物貯存倉庫,由于缺少相應的廢棄物處置完善的設施和足額的經費,使得廢棄物產生和收集過程中,無法完全進行有效的預處置,達到以減少廢棄物量、危害強度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目的。而實驗室是廢棄物產生的源頭,實驗員對廢棄物的成分、含量、特性最為清楚,預處理的效益最高,廢棄物貯存倉庫廢棄物質結集地,是批量化、高效處置的場所,一旦錯過將永久失去這兩個廢棄物預處理最佳時機。
3.安全、環保意識淡薄
隨著高校環境保護宣傳和法制教育的不斷加強,合理合法地處置廢棄物已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但仍不難發現危險化學廢棄物倒入生活垃圾、下水道等隨意處置現象,廢棄物收集點常常會見到無來源、無品名、無成分、無含量現象,大大增加了廢棄物的危害和處置成本。
4.集約化、專業化程度低
一些高校對化學廢棄物未實行集中存放、統一處置辦法,使這些化學廢棄物散存于各實驗室,由于貯存條件不一、管理人員責任性不同,容易產生危害,存在事故隱患;一些高校的危險廢棄物收集、保管、處置管理職能部門,未配備足夠的危險品處置管理專業管理,存在外行管理內行現象,安全可靠難以保證。北京大學委托化學學院統一負責聯系處理實驗室危險化學廢物,從專業的角度,大大提高了危險化學廢物的安全可靠性,值得其他高校借鑒。
四、高校實驗廢棄物處置管理途徑探討
1.制定并嚴格執行廢棄物處置管理辦法,使廢棄物處置管理合法化制度化
高校教學、科研及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其種類、危害性、產生單位各不相同,因此其主管部門、處置權限、處置方法各不相同,同時產生廢棄物過程中的各環節又會對合理有效處置廢棄物產生影響,因此各高校都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制定并嚴格符合本校實際的廢棄物處置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明確各方權利、職責和義務,形成多部門合作勢態、齊抓共管、依法治廢的良好氛圍。
2.加強宣傳,提高廢棄物處置全民意識
學校不但要加強對本校廢棄物處置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還必須大力宣傳國家環境保護、污染環境防治、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等法規、制度,使合理合法地處置廢棄物成為人們的自覺意識,時時參與環境保護成為自然習慣,使廢棄物產生環節中的每個人,都提前加入到處置的行列中來,有效減少廢棄物和數量、危害,提高廢棄物處置的效率和效益。
3.實行廢棄物集約化、專業化處置管理,提高效率和效果
集中收集存放、專業化管理、專業化統一處置廢棄物,可使廢棄物處置管理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可減少廢棄物危害機會,提高廢棄物管理效果,還可提高廢棄物處置效率。有條件的高校如再配套以收集過程中的預處置,更會提高廢棄物處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廢棄物集約化、專業化處置管理,還可以擴展到整個廢棄物產生過程,如對危險化學品進行集中采購,專業管理人員對使用跟蹤監督,加之以廢棄物實驗室預處理,同樣可以有效減少廢棄物產生量和危害強度。
4.加強廢棄物回收利用、處置的研究
高校應利用科研技術人員力量強、設備先進的優勢,進行廢棄物處置先進技術的研究,研究出廢棄物減少多、危害程度小、廢棄物回收利用率高、成本低的處置新技術,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責,為本校本單位同時也為人類社會環境保護事業作貢獻。
5.加強物質、經費支撐和管理
一是利用高校技術力量強的優勢,加強處置廢棄物設施、設備、化學品的投入,鼓勵人們全程對廢棄物的處置。
二是加強廢棄物存放場所的建設和設施、容器配備,確保規范、安全。
三是實行廢棄物處置費用分擔制度,實行誰產生,誰處置的辦法,提高廢棄物的回收處置率;對無品名、成分、含量的化學廢棄物收取檢測費等。
四是實行獎懲措施。制訂獎懲制度,對在廢棄物處置管理中表現突出、貢獻大的師生員工給予獎勵;同時對環保意識差、隨意處置廢棄物甚至造成廢棄物危害事故者進行處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1號令.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0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344號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2002.
關鍵詞 危險廢物;焚燒;廢氣;重金屬;環境監測
中圖分類號 X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151-02
Study on Heavy Metals in Waste Gas from Hazardous Waste Incineration
MAO Hui 1,2 YAO Jun 3
(1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300; 2 Key Laborator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Jiangsu Province; 3 Hailing Precinct of Tai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Abstract Taking the waste gas from a hazardous waste for example,the quality control of heavy metal in the waste gas was clarified.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mission concentration of mercury and its compounds(Hg),cadmium and its compounds(Cd),arsenic,nickel and their compounds(As+Ni),lead and its compounds(Pb),chromium,tin,antimony,copper,manganese and their compounds(Cr+Sn+Sb+Cu+Mn) in incinerator exhaust particulate were lower than the maximum allowable emission concentration limits of national pollution control standard for hazardous wastes incineration.
Key words hazardous waste;incineration;waste gas;heavy metals;environment monitoring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危險廢物日益增多,危險廢物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等危險特性,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了嚴重危害[1-2]。本著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危險廢物的處理越來越多地采用焚燒技術[3-4],焚燒是通過高溫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綜合過程,通過焚燒可以使可燃性的危險廢物氧化分解,主要適用于不宜回收利用其有用組分、有一定熱值的危險廢物[5-6]。
危險廢物的來源廣泛、種類繁多、無明顯周期性,焚燒產生的煙氣中污染物主要有煙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氫、氟化氫、氮氧化物、重金屬、二f英等[7-8]。國家《危險廢物焚燒污染物控制標準(GB18484―2001)》[9]中控制的重金屬的類別是:汞及其化合物(以Hg計);鎘及其化合物(以Cd計);砷、鎳及其化合物(以As+Ni計);鉛及其化合物(以Pb計);鉻、錫、銻、銅、錳及其化合物(以Cr+ Sn+Sb+Cu+Mn計)。本文以某危險廢物焚燒廢氣為例,論述了危險廢物焚燒廢氣顆粒物中重金屬監測的全程質量控制,對廢氣顆粒物中重金屬污染物的排放濃度進行分析與評價。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儀器與用具:美國安捷倫公司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聯用儀(ICP-MS);北京吉天儀器有限公司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石英纖維濾筒,購自意大利MUNKTELL品牌。
試劑:國藥集團化學有限公司硝酸,ρ(HNO3)=1.42 g/mL,優級純;鹽酸,ρ(HCl)=1.18 g/mL,優級純;氫氟酸,ρ(HF)=1.16 g/mL,優級純。
標準溶液:單元素標準貯備液汞;30種混合標準溶液,即鋁、銻、砷、鋇、鈹、硼、鎘、鈣、鉻、鈷、銅、鐵、鉛、鋰、鎂、錳、鉬、鎳、磷、鉀、硒、硅、銀、鈉、鍶、鉈、錫、鈦、釩、鋅等混合標準溶液,濃度為20.0 mg/L,購自百靈威科技有限公司。
ICP-MS質譜調諧液:鋰(Li)、釔、鈰、鉈、鈷、鎂混合溶液,濃度為1 μg/L。ICP-MS內標溶液:Li6、Sc、Ge、Rh、In、Tb、Lu、Bi混合溶液,濃度為400 μg/L。純水:純水電阻率大于18.2 MΩ?cm。
1.2 儀器工作條件
ICP-MS條件:射頻功率1 500 W;等離子體氣流量為15 L/min;霧化器流量1.0 L/min;霧化室溫度2 ℃;峰型3個點;重復3次;數據采集為質譜圖;內標加入方式為自動加入。
原子熒光工作條件:光電倍增管負高壓280 V;燈電流30 mA;載氣流量300 mL/min;原子化器高度10 mm;讀數延遲時間0.5 s。
1.3 樣品采集及處理方法
汞及其化合物[10]:通過等速采樣將顆粒物從廢氣中抽取到玻璃纖維濾筒中。將試樣濾筒剪碎,置于150 mL錐形瓶中,加入45 mL新配制的王水,于電熱板上加熱至微沸,保持微沸2 h。冷卻,用定量濾紙過濾,用水洗滌錐形瓶、濾渣數次,合并洗滌液和濾液至100 mL聚四氟乙烯燒杯中,加熱濃縮至近干,冷卻后轉移到50 mL容量瓶中,用5%鹽酸稀釋至標線,即為樣品溶液。取同批號的2個空白濾筒,按上述相同的處理步驟,制備成空白溶液。
其他金屬及其化合物[11]:通過等速采樣將顆粒物從廢氣中抽取到玻璃纖維濾筒中。將試樣濾筒剪碎,置于100 mL聚四氟乙烯燒杯中,加入12 mL硝酸、4 mL氫氟酸,蓋上聚四氟乙烯燒杯蓋,于電熱板上150 ℃加熱回流2 h,然后冷卻。以超純水淋洗燒杯內壁,開蓋后加熱趕酸至近干,冷卻后轉移到50 mL容量瓶中,靜置后取上清液進行測定。取同批號的2個空白濾筒,按上述相同的處理步驟,制備成空白溶液[12]。
2 結果與分析
2.1 汞及其化合物
汞及其化合物的測定采用原子熒光法,以熒光強度為縱坐標,以濃度為橫坐標繪制校準曲線。根據待測樣品的熒光強度,在標準曲線上查出或者由回歸方程計算出樣品和空白溶液中汞的濃度,最終根據標準狀況下采樣體積計算出廢氣中汞的排放濃度,具體監測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某企業排氣筒排出的廢氣中汞及其化合物的平均濃度是9.06×10-3 mg/m3,遠遠低于《危險廢物焚燒污染物控制標準》中規定的汞及其化合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限值0.1 mg/m3。
2.2 其他金屬及其化合物
其他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測定按照HJ657―2013標準規定的方法,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進行測定。質譜儀在點燃等離子體后,儀器預熱30 min,用質譜儀調諧溶液進行質量校正和分辨率校正。待測元素標準溶液濃度分別是0、1、5、10、30、60、80、100 μg/L,介質為5%硝酸。以標準溶液濃度為橫坐標,以樣品信號與內標信號的比值為縱坐標建立校準曲線,用線性回歸分析方法求得其斜率用于樣品含量計算。根據標準狀況下采樣體積計算出廢氣中重金屬的排放濃度,具體監測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某企業排氣筒排出的廢氣中鎘及其化合物的平均濃度是1.47×10-4 mg/m3,低于標準中規定的鎘及其化合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限值0.1 mg/m3;廢氣中砷、鎳及其化合物的平均濃度是6.05×10-2 mg/m3,低于標準中規定的砷、鎳及其化合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限值1.0 mg/m3;廢氣中鉛及其化合物的平均濃度是0.178 mg/m3,低于標準中規定的鉛及其化合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限值1.0 mg/m3;廢氣中鉻、錫、銻、銅、錳及其化合物的平均濃度是0.159 mg/m3,低于標準中規定的鉻、錫、銻、銅、錳及其化合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限值4.0 mg/m3。
3 結論
通過對某危險廢物焚燒爐廢氣顆粒物中重金屬的研究,闡明了在廢氣顆粒物重金屬監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研究結果表明,該焚燒爐廢氣顆粒物中汞及其化合物(以Hg計),鎘及其化合物(以Cd計),砷、鎳及其化合物(以As+Ni計),鉛及其化合物(以Pb計),鉻、錫、銻、銅、錳及其化合物(以Cr+ Sn+Sb+Cu+Mn計)的排放濃度均低于國家《危險廢物焚燒污染物控制標準》中規定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限值,說明該危險廢物焚燒爐廢氣中重金屬的處理設施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
4 參考文獻
[1] 郭玉文,王偉,喬瑋,等.危險廢物焚燒飛灰中重金屬污染特性[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6,28(1):17-21.
[2] 李傳紅,朱文轉.試議我國地方危險廢物的管理和處理[J].環境保護,2000(5):10-11.
[3] 蔣學先.淺論我國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技術現狀[J].金屬材料與冶金工程,2009,37(4):57-60.
[4] 蔡同鋒,張艷艷.危險廢物處理技術進展及若干建議[J].污染防治技術,2010(2):48-50.
[5] 王亦農,李小勇.化工危險廢物焚燒技術探討[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1,32(3):20-23.
[6] 姜啟英,徐效民.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及技術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1):93-95.
[7] 張紹坤,席細平.危險廢物焚燒處置中二惡英的產生及控制[J].能源研究與管理,2010(4):59-62.
[8] 劉強,王軍,王曉軍,等.利用水泥窯處置漆渣廢氣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2):107-109.
[9]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危險廢物焚燒污染物控制標準:GB18484-2001[S].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1.
[10]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M].4版.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3.
[關鍵詞]環境保護 危廢轉移 物聯監控 精細化監管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6-0160-02
1. 前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危險廢物日益增多,由危廢帶來的環境污染和潛在隱患問題日顯突出,且危廢的種類繁多、性質復雜,涉及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危廢產量企業分布分散、危廢轉移時間彈性大,環境監管部門的監管人員不足、管理技術之后等問題開始凸顯。一旦監管部門管理疏忽,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就容易出現危廢外泄污染環境,更甚者釀成重大環境事故。因此,建設中小危廢產量企業危廢轉移物聯系統,全過程實時監控危廢轉移,對提高環境監管水平、提升監管工作效力具有重要意義。
2. 流程設計
本系統參考物流運輸系統設計思路,通過應用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將每一件(統一包裝)危險廢物視作運輸貨物,對轉移全過程進行跟蹤監控,記錄每個一環節,同時結合地理信息系統,關聯空間環境數據,智能分析危廢轉移風險。
2.1.危廢申報與轉移申請
產生單位根據自身產廢情況,及時進行系統登記,提出轉移申請(見圖1)。
2.2.轉移計劃生成
管理部門對產生單位的產廢量進行實時監控,對轉移申請進行審核。系統自動匯總一定區域內所有產生單位的轉移申請,達到一定規模時,自動發起轉移任務。產生單位、運輸單位、接收單位三方對轉移任務進行信息和時間確認后,轉移任務生效,開始啟動轉移,系統自動發送轉移任務生效信息告知管理部門、產生單位、運輸單位、接收單位的相關責任人。
管理部門發現一定區域內的產生單位產廢量達到一定總量時,也可主動發起轉移任務。
2.3.危廢轉移
產生單位掃描運輸單位運輸車與承運人信息,確認與系統信息無誤后,移交需轉移危廢。
運輸單位按時到達產生單位,進行危廢轉移。根據系統信息,運輸單位掃描危廢電子標簽,確認轉移危廢種類齊全、正確,并對轉移危廢進行稱重,對照產生單位登記信息,如偏差較大,則及時更新系統信息和上報管理部門審核。
信息核實正確后,產生單位與運輸單位共同對轉移聯單進行確認,運輸單位開始轉移。
管理部門可通過系統實時監控危廢轉移情況,并隨機派人在轉移路線上抽查運輸車輛,檢查危廢轉移是否符合規范。
2.4.危廢接收
運輸單位將危廢運抵接收單位后,需核實接收單位接收人,確認與系統信息無誤后,移交轉移危廢。
接收單位按時派人對轉移危廢進行接收。根據系統信息,接收單位掃描運輸車、承運人、危廢電子標簽,確認運輸過程無誤以及轉移危廢種類齊全、正確。對轉移危廢再次稱重,對照產生單位登記信息、運輸單位確認信息,如與運維單位確認信息偏差較大,則立即上報管理部門核查。
信息核實正確后,運輸單位和接收單位共同對轉移聯單進行確認,完成危廢轉移。
3.系統架構與功能
通過電子標簽、傳感器、智能移動終端等設備,即時采集危險廢物的位置、重量等信息上傳系統平臺,系統按照危廢管理業務規則,結合空間環境數據,智能分析即時獲取的采集信息,預測預警危廢狀態,并實時將報警信息報送責任人和監管人員,做到防范事故于未然。一旦發生事故,也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提供應急處置信息和手段,從而將事故影響減到最低。
系統功能有綜合管理、轉移聯單管理、轉移實時監控、監控預警等,并配備相應的智能移動終端,用于轉移過程信息采集、確認。(見圖2)
3.1.綜合管理
綜合管理用戶為產生單位、運輸單位、接收單位和管理部門。
產生單位:進行注冊備案、產廢量申報、審批信息查詢、轉移協議確認、轉移聯單查詢確認、危廢狀態查詢、危廢出庫確認、統計分析等操作。
運輸單位:進行注冊備案、轉移協議上報、審批信息查詢、轉移聯單使用管理、運輸車輛監控、運輸路線上報、統計分析等操作。
接收單位:進行注冊備案、審批信息查詢、轉移協議確認、轉移狀態查詢、轉移聯單查詢確認、危廢入庫登記、統計分析等操作。
監管部門:對產廢單位、運輸單位、處置單位的基本信息進行查詢管理,審核產廢單位產廢信息,審核運輸單位轉移資質,審核接收單位處置資質,對轉移聯單信息進行全程跟蹤管理和檢查,對運輸車輛進行實時定位監控軌跡跟蹤管理等。
3.2.轉移聯單管理
轉移聯單按照國家危廢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進行設計和使用,按照設計的業務流程,運輸單位對轉移聯單進行使用管理,系統采集的危廢種類、重量等信息自動進行轉移聯單。在轉移過程中,由運輸單位對轉移聯單進行負責和更新數據,管理部門實時監控轉移聯單信息,并進行管理。
危廢轉移時,運輸單位聯網打印該批次危廢的轉移聯單,交產生單位確認。危廢接收時,運輸單位將經產生單位確認的轉移聯單交接收單位確認。最終確認的轉移聯單有運輸單位報送管理部門。
3.3.轉移實時監控
轉移實時監控根據管理部門、產生單位、運輸單位和接收單位的不同應用需求,提供車輛定位監控、歷史軌跡查詢、轉移路線制定等功能。
3.3.1. 車輛定位監控
通過在轉移運輸車輛上安裝的車載GPS,實時定位車輛位置。
3.3.2. 歷史軌跡查詢
根據車輛的歷史定位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統中標識出車輛的運行軌跡,便于核查車輛行駛路線情況。
3.3.3. 轉移路線制定
系統通過采集的需進行危廢轉移的產生單位空間坐標,根據區域道路狀況,并結合環境空間數據中的居民區、水源保護區等敏感信息,提供轉移路線推薦,由運輸單位進行選擇確認。
3.4.監控預警
系統通過危廢轉移運輸車輛上的車載GPS、貨倉門禁、和視頻監控等傳感設備,實時獲取運輸車輛信息。當轉移過程中出現路線偏移、異常裝卸等情況時,系統通過設定的規則分析,及時發出報警信息,提醒管理人員和相關責任人進行異常情況檢查。
4.結束語
本系統設計根據中小危廢產量企業危廢轉移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考慮到現行管理制度要求,致力于解決管理部門管理手段不足的問題,同時從企業管理角度出發,整合資源,降低企業危廢轉移成本。在系統實際建設過程中,還需要統一危險廢物分類包裝,便于電子標簽等感知設備的安裝。另外,由于產廢、運輸、接收、處置等環節工作主體在相關企業,這套系統的建設、應用和功能完善還需要靠管理部門和企業共同推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纖維支氣管鏡肺灌洗;無創正壓通氣;重癥肺部感染;細胞因子
[中圖分類號] R56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9(a)-0056-04
重癥肺部感染是臨床神經外科較常見的急危重癥,多為創傷、氣管插管以及大劑量廣譜抗菌素等多因素引起致病力強的細菌或多種耐藥性菌及混合感染,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可造成呼吸衰竭和休克[1]。有研究顯示,對重癥肺部感染行常規治療聯用無創正壓通氣(NIP-PV)和纖維支氣管肺灌洗(bronchoscopic lung lavage)治療取得良好療效[2],本課題通過細胞因子的角度,考察纖維支氣管鏡肺灌洗聯合NIP-PV對重癥肺部感染的可能治療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1月第二軍醫大學醫院南京分院治療的動脈血氣分析確診為呼吸衰竭的重癥肺部感染行纖維支氣管鏡灌注聯合VIP-PV治療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吐大量膿性痰。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齡(75.6±15.3)歲;重癥肺炎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支氣管擴張癥7例,胸部腫瘤術后10例,腹部腫瘤術后5例;病程1~10 d,平均(8.3±2.1)d。另外選擇2012年3月前采用常規治療方案治療的重癥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73.3±17.2)歲;重癥肺炎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支氣管擴張癥5例,胸部腫瘤術后7例,腹部腫瘤術后7例;病程2~11 d,平均(8.9±2.0)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因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排除標準
已行機械通氣者;呼吸停止者;嚴重心律失常者;慢性呼吸衰竭者;惡性血液病或骨位移植;預計存活期少于6個月;口服激素治療超過2個月;神經肌肉病變;影響使用鼻罩的面部創傷者;嚴重煩躁不能配合,未控制的消化道出血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妊娠婦女。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常規給與抗生素、霧化吸入支氣管舒張藥、氨溴索祛痰、經鼻或口腔吸痰、氨茶堿解痙平喘、動脈血CO2分壓(PaCO2)> 80 mmHg(1 mm Hg=0.133 kPa)者,行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效果不明顯可行纖支鏡肺灌洗,必要時局部抗生素灌注治療。術前禁食禁水4 h。術前采用美國偉康公司 BiPAP 呼吸機行無創正壓通氣,S/T模式,參數:吸氣相壓力6~20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呼氣相壓力3~6 cm H2O。術中暫停正壓通氣,鼻導管高濃度氧氣,多功能監護儀持續監測心電圖、呼吸、血壓、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患者去枕平臥頭后仰,2%利多卡因霧化行咽喉部及氣管內麻醉,0.05 mg/kg咪達唑侖鎮靜,使用 Olympus LF-TP型纖維支氣管鏡經鼻插入,按順序依次檢查各級支氣管,明確阻塞部位,對該處分泌物行防污采樣并送細菌培養,同時對分泌物、膿栓反復抽吸(50~100 mm Hg),對病變部位采用37℃ 0.9%氯化鈉注射液行支氣管肺段沖洗,盡量完全吸除分泌物和灌洗液,總灌洗量不大于300 mL,如SpO2降至 80%,立即停止操作,待SpO2恢復至90%以上時再入鏡繼續進行操作,灌洗完畢后,用敏感抗生素溶液留駐炎癥較重部位。術后繼續予正壓通氣[3]。
1.4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和感染控制后5、10、15 d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 mL,由本院檢驗科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樣本的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C反應蛋白(CRP)的水平。抽取患者股動脈血,檢測血氣指標:氧分壓(PaO2)、PaCO2、SpO2;觀察呼吸頻率(RR)、心率(HR)等指標;統計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
1.5 治療效果標準
顯效:①呼吸困難癥狀明顯改善;②兩肺哮鳴音、濕啰音明顯減少,達1/2肺野以下或消失;③生命體征穩定;④各動脈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有效:上述癥狀有所改善,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上述癥狀、體征無改善跡象,甚至出現惡化、死亡[4]。總有效=顯效+有效。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纖維支氣管鏡肺灌洗聯合NIP-PV對重癥肺部感染的療效:50例患者均行一次纖支鏡肺灌洗術,灌洗時患者有不同程度的SpO2下降、心率加快等,暫停操作并加大吸氧濃度后改善,灌洗術未發生大咯血、窒息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癥。灌洗后大部分患者肺部體征均有改善,第2~3天日痰量減少且易排出,體溫降至正常,胸部影像學復查肺部炎癥均明顯吸收,血清白細胞明顯下降,3例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C反應蛋白和細胞因子治療前及治療后15 d變化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IL-6、IL-8、TNF-α和CRP等細胞因子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及對照組治療后15 d IL-6、IL-8、TNF-α和CRP與同組治療前比較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觀察組治療后15 d IL-6、IL-8、TNF-α和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5 d血氣指標監測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15 d血氣指標如PaO2、PaCO2、SaO2、RR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對照組治療后15 d PaO2、SaO2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余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治療后15 d PaO2、HR、SaO2和RR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主要并發癥包括再住院、心臟事件和藥物不良反應等。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肺部重癥感染是呼吸系統常見的急危重癥,長期局部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致支氣管引流不暢引起感染。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氣道暢通及清除氣道分泌物,同時局部應用抗生素是治療重癥肺部感染的關鍵。近年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和灌洗治療呼吸衰竭,使氣道得到暢通后,再進行無創通氣,提高了無創通氣效率[5-6],本課題也獲得了較好的療效。業內學者對因缺氧、CO2潴留和酸中毒等原因造成意識障礙的肺部重癥感染患者是否能采用正氣壓通氣的觀點不一[7]。有報道稱,對意識昏迷的患者采用正氣壓通氣,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的并發癥,可能與機體病理生理的急性變化不明顯,機體適應缺氧和高碳酸血癥狀態有關[8]。
CRP為急性時相蛋白,在生理情況下它存在于血漿,含量極微。在急性炎癥、腫瘤、創傷、免疫系統疾病等情況下其合成可在短期迅速增加。細胞因子是由多種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具有調節細胞生長分化、調節免疫功能、參與炎癥反應的功能。IL-6、IL-8和TNF-α是炎癥細胞因子網絡中的關鍵成分[9]。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前IL-6、IL-8、TNF-α和CRP等細胞因子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及對照組治療后15 d IL-6[(9.7±3.9)、(33.3±5.1)ng/L]、IL-8[(18.4±5.8)、(82.1±22.7)ng/L]、TNF-α[(12.0±2.3)、(25.2±7.6)ng/L]和CRP[(4.5±1.9)、(23.5±2.7)mg/L]與同組治療前比較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觀察組治療后15 d IL-6、IL-8、TNF-α和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有研究顯示,血清CRP水平與TNF-α、IL-6、IL-8水平呈明顯的正相關,IL-6、TNF-α是CRP合成的最重要的調節因子,在急性炎癥、腫瘤、創傷、免疫系統疾病等情況下其合成可在4~6 h內迅速增加,36~50 h達高峰,經治療后3-5 d其水平可迅速下降。在炎癥反應中,TNF-α是一種由內毒素激活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分泌的細胞因子,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具有抗腫瘤和炎癥作用最強的細胞因子,TNF-α水平雖在感染初期處于較高水平,隨著治療病患狀況的好轉,顯著降低,高濃度的TNF-α可引起IL-6、IL-8的增高,這些細胞因子一定程度地升高對機體可能有保護作用,但高濃度時,可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免疫粘附、微血栓形成以及激活多形核白細胞產生多種活性物質致組織器官損傷[10-12]。
NIP-PV能夠起到輔助患者呼吸的作用,直接作用于肺,提高肺泡內壓壓力,減少肺毛細血管滲出,減輕肺間質以及肺泡的水腫程度,明顯改善肺的氧和功能,使氣體交換量和氧分壓增加[13-14]。另外,輔助呼吸能夠大幅度減少患者呼吸肌做功,降低呼吸肌氧耗,緩解呼吸肌的疲勞。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15 d血氣指標如PaO2[(89.6±12.5)mm Hg)]、PaCO2[(36.8±4.1)mm Hg)]、SaO2[(98.7±5.0)%]、HR[(82.3±8.2)次/min]、RR[(21.6±3.2)次/min]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觀察組治療后15 d PaO2、HR、SaO2和RR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綜上所述,重癥肺部感染時高水平的CRP、IL-6、IL-8和TNF-α是造成肺損傷的可能機制,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肺灌洗聯合NIP-PV可顯著降低重癥肺部感染患者IL-6、IL-8、TNF-α和CRP水平,改善患者血氣指標及預后。
[參考文獻]
[1] Fan YH,Liu YF,Zhu HY,et al. Effects of recruitment maneuver in prone positio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J]. Zhongguo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2012,24(2):103-106.
[2] 洪永青,朱蓉,孟自力.機械通氣下纖維支氣管鏡介入診治重癥肺部感染的臨床觀察[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1,10(3):237-240
[3] 錢葉長,危蕾,陳無莊,等.支氣管沖洗術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搶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療效研究[J].國際呼吸雜志,2007,27(19):1455-1457.
[4] Conceicao M,Genco G,Favier JC,et al.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during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with hypoxemia and hypercapnia [J]. Ann Fr Anesth Reanim,2000,19(4):231-236.
[5] 黃丹,趙碧雙.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伴意識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08,10(19):17.
[6] Lin WC,Lu SL,Lin CF,et al. Asma kallista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Crit Care,2013,17(1):R27.
[7] Kersul AL,Iglesias A,Rios A,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flammation during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rch Bronconeumol,2011,47(4):176-183.
[8] Tasaka S,Kobayashi S,Kamata H,et al. Cytokine profiles of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in patients with pneumocystis pneumonia [J]. Microbiol Immunol,2010,54(7):425-33.
[9] 朱齊琦,李軍,尹慶純,等.雙水平氣道正壓(BiPAP)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發Ⅱ型呼吸衰竭臨床療效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20):3014-3016.
[10] 閆文麗,朱慧敏,牟旭偉,等.BiPAP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23):91-92.
[11] Huang T,Zhou FC,Wan D,et al. Difference between single hole exhalation valve and plateau exhalation valve when used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BiPAP Vision ventilator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hypercapnia [J]. Zhongguo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2011,23(4):216-219.
[12] 王娜,林育紅.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2,11(11):846-848.
[13] 劉東陽,高院.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8例臨床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1,10(9):693-694.
社會源廢棄物復合性剖析
1.關于社會源廢棄物的復合性的探討
社會源廢棄物的復合性基本囊括以下幾個方面:種類的復合性、危害方式的復合性、污染責任主體的復合性、損害客體的復合性以及損害結果的復合性等。
(1}社會源廢棄物種類的復合性
根據社會源廢棄物危害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社會源一般廢棄物和社會源危險廢棄物。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有明確的提及。相對于社會源一般廢棄物而言,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對于環境和環境周圍的居民的危害更為嚴重。即社會源廢棄物的種類不同,其對環境及人身生命健康的危害也不盡相同。
(2)社會源廢棄物危害方式的復合性
社會源廢棄物危害方式具備復合性,可以分為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以及綜合性危害等。就社會源一般廢棄物而言,廢棄物的毒性不至于直接對周圍環境(地下水、土壤)以及周圍居民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它的危害方式更多地體現在占用過多的場地,以及過度堆積造成的垃圾滑坡災害等,屬于物理性危害的范疇。對于社會源危險廢棄物而言(如常見的廢棄電池、殺蟲劑、老鼠藥等),其降解過程中往往會伴隨化學反應或生物反應,會對周圍環境直接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其危害方式有別于前者。
(3) 社會源廢棄物責任主體的復合性
(4) 社會源廢棄物的不同責任主體在社會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不同、分工不同,有些責任主體甚至會同時兼具多方面的責任:生產者作為社會源廢棄物的主要產生單位之一,在社會源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承擔主要的回收義務;消費者作為加劇社會源廢棄物增長和流動的單位,則需要承擔合理分類和合理倒放的責任;環境和資源公司作為主要的方,不僅需要完成生產者托付的回收義務,而且需要完成政府托付的回收責任;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策的推行單位,需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公眾意識方案,促進社會源廢棄物的回收;中央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單位,則需要統籌整個戰略布局,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規范。雖然各個責任主體分工較為明確,但是很多時候每個單位的責任也是重疊的,比如政府單位、環境公司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扮演起消費者的角色,那么也需要其在社會源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承擔起其應有的責任,即合理的分類和倒放相應的廢棄物。
(4)社會源廢棄物損害客體的復合性
法理學界將法律關系的客體定義為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而研究并確定某一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法學理論與實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亦是部門法彼此區分的重要標準。環境相關法律關系與其他類型法律關系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殊之處不僅表現為主體與危害方式,更是通過其客體的復合性展示出來。“環境”作為環境法律關系的客體被環境法學界長期作為主流觀點加以認同,然而環境客體的復雜性決定了僅用“環境”一詞難以涵蓋全部法律關系。明確環境法律關系及其客體對于針對性研究、解決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及其他連帶環境問題至關重要。本文按照損害對象的不同將環境損害客體分為“環境生態功能”和“公民生命健康”兩類。其一,環境生態功能。指通過土地、森林、水、大氣等組成的有機統一體,即生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對環境污染、破壞與沖擊的容量、環境的舒適度、景觀優美性、可觀賞性等生態價值。這種生態功能不是通過實體價值與形態為人類服務的,而是以脫離其實物載體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形式存在并滿足于人類需要的。關于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則又可以根據現有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分為大氣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水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土壤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等。關于大氣環境生態功能和水環境生態功能的防治已經有了現行的法律進行指導和約束,但是其中關于土壤環境生態功能的立法還不成熟。其二,公民生命健康。社會源廢棄物,尤其是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在對環境生態功能造成污染的同時,其殘余的毒性物質會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而被人體吸收,進而對公民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由于環境客體,尤其是社會源廢棄物之損害客體的復合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不能被單獨地審視,而需要結合具體案例分別加以分析論證。
(5)社會源廢棄物損害結果的復合性
社會源廢棄物按照其損害結果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等級。以對水環境污染程度的劃分為例,根據水體的渾濁度、異味、有機物含量等指標,可以將水體的損害結果量化為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同理可得,在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的研究過程中也可以做量化的評價。但是在實際的社會源廢棄物污染過程中不僅會對水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也會對其他損害客體—大氣、土壤等—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這就使得在評價區域損害結果的同時需要綜合考慮其結果的復合性。
2.關于社會源廢棄物面源性的探討
由于社會源廢棄物主要是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其主要特征為分散性、復雜性,該類特征即為社會源廢棄物的“面源性”。社會源廢棄物的“面源性”是與“點源性”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主要體現在社會廢棄物生產源的移動性、普遍性以及隨機性。社會源廢棄物面源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治理方式的復雜性,也是傳統的點源性的治理方式對其不再適用的原因之一—即在面源性的治理過程中無法精確定位廢棄物產生的源頭,因此在社會源廢棄物治理過程中需要以“面源點源化”為標準。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將危險廢棄物劃分為工業危險廢棄物、醫療危險廢棄物以及社會源危險廢棄物。醫療危險廢棄物和工業危險廢棄物因其生產的集中性、危害的廣泛性等特征而容易進行行業內的集中管理,近年來已經在社會上建立起了完善的處置體系。但是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因其獨特的面源性,注定了不能像其他兩類危險廢棄物一樣便于管理,加之公民對其危害的認識深度不夠、國家投人的管理力度不夠,現在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
3.社會源廢棄物損害模式復合性剖析
社會源廢棄物的主體、客體、危害模式及損害結果等要件均具有復合性,其中以其損害模式的復合性最為復雜且影響深遠,故而本文將以其損害模式復合性為切人點,并對相關問題進行逐一分析。
社會源廢棄物復合性的損害模式主要包括物理性的損害、化學性的損害以及生物性的損害。就其中物理性損害而言,近年來最重要的一個案例就是2015年的深圳“光明滑坡”案件。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區光明街道紅坳村南側的渣土收納場因堆放超過其容納標準的廢棄物(包括大量的社會源廢棄物),進而產生滑坡事故。社會源化學性的損害和生物性的損害比較常見,比如垃圾填埋場中的垃圾在自身化學作用和微生物參與下的生化反應會產生不同的滲濾液,進而對地下水體以及周邊水體造成污染,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危害本身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堆填的“垃圾山”不僅對周邊環境有著潛在的滑坡威脅,并且其滲濾液、填埋氣也對周邊環境有著潛在的化學性危害。正是其復合性危害的存在,使得相關的立法研究變得艱巨而復雜。
三、社會源廢棄物基本概念之明晰 目前學術界關于“社會源廢棄物”的概念界定不夠明晰,經常與“固體廢棄物”“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危險廢棄物”“社會源固體廢棄物”等概念相混淆、沖突。因此,結合我國2016年最新頒布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等相關文件,對以上概念進行歸納總結十分必要。
第一,固體廢棄物。隨著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關注度的提高,“固體廢棄物”一詞不再局限于學術界而頻頻出現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在國內,學界通常將其定義為“人類在生產、消費、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包括普通的生活垃圾(殘余食物、廢紙、塑料、紡織品等),工業廢棄物(農藥、重金屬等),建筑廢棄物(木料、金屬、玻璃、石塊、爛泥等)等。
第二,危險廢棄物。“危險廢棄物”可以分為“醫療廢棄物”“社會源危險廢棄物”以及“工業危險廢棄物”} 13-14 }c“危險廢棄物”是指列人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不排除具有危險特性,可能對環境或者人體健康造成有害影響,需要依照危險廢物進行管理的固體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