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物肖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文肖像描寫:他沒有什么模樣,使他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
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幸福的家庭擁有同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祥子身上顯現的是一個社會的不幸,而他身上的不幸來得那么的不可思議,似乎又那么理所當然。祥子的一生,是肉體與精神被萬惡的舊社會咀嚼吞噬的一生。
(來源:文章屋網 )
油畫肖像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表現另一個自我階段
古埃及的法老們,在他們的宮殿和陵墓中,為了永遠地擁有另一個自我,驅使藝術家們為他們及其后妃與親屬、隨從等制作肖像,這些被指令要求仿真人的雕塑與繪畫,在古埃及藝術家手中產生了驚人的寫實感覺,同時又形成了高度概括的裝飾性效果,具有一種莊嚴、宏偉肅穆而神圣的意象。埃及藝術氣度博大,影響波及古希臘、羅馬、中東、印度等地區,成為歐洲早期繪畫最主要的方法。
二、表現和諧理想真、善、美的階段
公元前5~4世紀,古希臘的藝術家們,通過在形象上的運用,力求復制人眼所看到的世界,發現并運用透視技法描繪有體積感的空間,他們創造了另外一種人與自熱在觀念上更為貼近的藝術。希臘人把神拉入人間真實的生活,賦予神和人同樣的軀體。在他們的心中,美是一種永恒存在于一切形態和理念之中的本源,他們崇尚善與美的統一,認為美的最高境界是心靈美與身體美的和諧一致,所以這一時期的肖像作品不僅表現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善、美。古希臘的藝術家創造了這一時期最輝煌的典范。
三、真實具體的再現階段
羅馬在征服希臘之后,隨即被希臘文明全面同化。他們模仿希臘的藝術,復制希臘的作品,使希臘藝術中的古典主義精神得以傳承。這一時期的羅馬人物肖像則更重視具體人物的個性特征,從而為肖像藝術創造了一種追求栩栩如生,酷似原形的再現法則。雖然這一時期藝術家的地位不如希臘時期那樣受重視,但是他們的作品在造型與色彩的表現力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四、對人生自我價值的發現階段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面對自然,力求真實地反映視覺中的客觀物象,他們不懈地努力,通過研究分析,建立了解剖、透視、比例、光影、構圖、色彩等一系列的科學法則。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是人物畫家,同時又都是杰出的肖像畫大師,他們注重表現人物的表現情感世界,使作品達到形與神的完美結合。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肖像寫實作品,造型嚴謹,結構、比例準確,微妙的明暗關系,層次豐富的空氣透視法以及對五官表情的精細刻畫,使不可名狀的神秘微笑中若隱若現出一種優雅而崇高的美感。
五、新材料的發明與技法變革的階段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們對繪畫藝術的另外一個巨大貢獻,是對油畫材料的發明與技法上的完善。15世紀以后,歐洲畫家還沿用埃及到羅馬流傳下來的“丹配拉”畫法,但是“丹配拉”顏料難以融合,干燥后暗部容易變成淺色,色彩不易活動微妙的過渡效果,缺乏潤澤與透明的感覺,逐漸不能滿足畫家們對繪畫表現效果的追求。因此,從10世紀以后,人們開始嘗試用植物油作顏料粉的調和劑。用亞麻油、核桃油調和的顏料非常潤澤,顏色變的透明而沉穩,色彩之間易于混合,能產生細致、微妙的變化。于是,畫家們開始把這種油畫技術和蛋彩畫法混合,交替使用,用油彩在“丹配拉”畫過的底子上加強色澤,提高畫面的透明感和亮度,使油畫色彩達到空前的神奇效果。
六、異彩紛呈的鼎盛階段
文藝復興初期和盛期的天才們,以高漲的激情所創造的奇跡,影響到了整個歐洲,使歐洲的繪畫有了普及性的繁榮。法國曾最早受到文藝復興影響,從普桑的追隨者發動的理性古典主義思潮對魯本斯追隨者所標榜的巴洛克藝術發起挑戰開始,到羅可可藝術奢靡俗艷的作風,充斥歐洲宮廷,再到大衛新古典主義伴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興起。隨后,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一浪蓋過一浪,令人目不暇接,在近代二百多年,巴黎成了歐洲最活躍、最引人注目的藝術中心,是一次又一次繪畫“革命”的策源地。
在巴黎奧賽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畫壇那些最令人激動的畫面。看到近現代繪畫各種流派之間那種相互傳染,相互刺激又各自標新立異的歷程。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把魯迅先生的這份豐厚的文學遺產傳承給學生,讓他們較多地接觸魯迅,學習魯迅,讓魯迅在課堂上大放異彩。筆者擬從魯迅先生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中汲取營養,指導學生寫作,例談一二。
一、肖像描寫
魯迅先生說:“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魯迅給人物畫像擅長畫眼睛,《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在河邊遇見“我”,“我”便從“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說明眼神能傳達自己內心的需求,而對方也能從她的眼神中看出她有什么需求。這是無聲的語言。接著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把祥林嫂“木刻似的”外貌刻畫出來,全然一副僵尸,然而祥林嫂本是一個活人,只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如何把這個活人表現出來呢?作者這樣寫道:“只有那眼珠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真是神來之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一筆就把祥林嫂在死神來臨前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為下文寫祥林嫂在祝福聲中凄涼地死去作了鋪墊。
在初中生作文中也有寫人物眼睛的,但他們筆下的眼睛常常是“炯炯有神”的。炯炯有神形容人很有精神,充滿朝氣和活力,而生活中的人不全是這樣,即使是小孩子的眼睛也不都是“炯炯有神”的,有的小孩的眼睛就沒神,有的小孩子眼睛還近視,甚至眼皮拉下像要打盹一樣,所以不能寫成千人一面。如果是小說,刻畫人的外貌,還要同人物的性格、氣質、命運相結合,成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能推動情節的發展,像魯迅先生筆下的許多人物形象就具有個性特征。
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不僅眼睛畫得好,而且對人物臉色、衣服也寫得很出色。
如對孔乙己這個人物的外貌,就運用了概括描寫和具體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可謂精雕細琢,不厭其煩。但每一點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哪一點都不能少,而且為下文情節的展開作鋪墊。“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果戈里語)我們讀魯迅關于孔乙己的肖像描寫,就可以看出他的身世,預示他的悲慘結局。
通過以上分析,學生能體會到刻畫人物肖像既可以用概括描寫,又可以作具體描繪,濃墨重彩。但究竟如何寫,寫什么,則要根據文章需要而定,?詳則詳,該略則略。要寫好人物的肖像就要認真的觀察,就“要練習我們的眼睛善于觀察人的動作、態度和表情”(艾蕪語)。
二、動作描寫
“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更表現在怎樣做”(恩格斯語)小說中人物的動作要與人物的文化程度、性格、氣質相協調,也就是個性化。魯迅小說中人物動作的個性化特征更為鮮明。如:孔乙己兩次來到咸亨酒店柜臺前掏錢買酒的動作,第一次是“排出九文大錢”,“第二次是摸出四文大錢”。“排”說明孔乙己既把錢展示在掌柜的面前,又是把錢展示在旁邊酒客的面前,表示自己一文不少,動作顯得很自然文雅,以顯示自己與短衣幫的不同。“摸”是在他被打折腿之后,盤著兩腿來到酒店,錢是藏在身上的。這一字之差,說明了孔乙己的命運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
由此可見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動作簡捷而富有個性,在學生作文中人物的動作單個的缺乏個性,多個動作又沒有連續性,更無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習魯迅先生的小說后,使他們的作文扭轉這種狀況。
三、環境烘托
人物的活動,事件的展開,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因此,寫人詞常常需要對環境進行描寫。茅盾在《關于藝術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因此,作品中就必須寫到環境。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行動。”
小說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環境描寫能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孔乙己》中酒客分兩大類:穿長衫的和短衣幫。掌柜對穿長衫的竭盡巴結、奉承之能事,讓他們在包間里坐著喝酒。而對短衣幫不僅讓他們站著喝酒,而且要向酒里摻水。伙計要能侍候長衫主顧,否則就在外面應付短衣幫。接待短衣幫要有背著顧客摻水的本領,以獲得盡量多的利潤。如果這兩件事都做不了,那就只能做溫酒這樣一種無聊的事了。掌柜對人是一副兇臉孔,這主要是對短衣幫、小伙計、和孔乙己這三類人。作者設置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的環境為孔乙己的出場渲染了悲劇氣氛。
第一個小人物——漁父
漁父是《史記·伍子胥列傳》中一個靠捕魚為生的老頭,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沒有漁父,伍子胥可能在到達吳國之前,就被楚國的軍隊追殺了,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的壯舉了。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以敢諫著稱。和伍奢一同陪伴在太子建身邊的,還有一個叫費無忌的少傅,此人陰險狡詐,太子建不喜歡他。有一次,楚平王讓費無忌到秦國代太子建娶親,費無忌到了秦國后,見那女子姿色非凡,立即快馬加鞭回到楚國,對楚平王說:“秦女絕美,王可自娶,而更為太子娶婦。”就這樣,那個美女被楚平王占有了。費無忌因獻美女得寵,被楚平王調到身邊工作,但他擔心太子建會報復自己,于是不斷地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誣告太子有謀反之心。于是,楚平王將伍奢下獄,并準備捕殺太子建。后來,在費無忌的唆使下,楚平王將伍奢及其長子伍尚處死,并開始抓捕伍子胥。伍子胥開始了逃亡生活。
伍子胥先是投奔已經逃到宋國的太子建,后來他們又一起投奔鄭國,路上幾經周折,狼狽不堪。好在鄭定公對他們不錯,讓他們有了相對穩定的棲息地。但太子建并沒有安安分分地呆在鄭國,而是偷偷溜到了晉國。晉頃公對太子建說:“鄭國國君很信任你,如果你能回到鄭國做我的內應,我們里應外合,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鄭國,那樣,你可以得到很多封賞。”太子建動心了,又跑回鄭國,后來事情敗露了,鄭定公誅殺了太子建。
伍子胥害怕太子建的事情連累到自己,于是離開鄭國投奔吳國。在路過一個叫昭關的地方,被設卡盤查的楚國官兵認出,他急忙逃跑,但官兵追得很緊。跑著跑著,伍子胥發現前面是一條江,江面很寬。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漁父劃著船出現在江面,并讓伍子胥趕快上船。漁父很快將船劃到對岸,伍子胥非常感動,解下身上的寶劍對漁父說:“此劍值百金,以與父。”哪料漁父卻說:“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看來,漁父是知道伍子胥身份的。“執珪” 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最高爵位,老人對五萬石粟和加官進爵都不在乎,辭卻伍子胥的劍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個小人物——田父
田父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種田的老頭。項羽在垓下被劉邦的軍隊圍困后,元氣大傷,兵少糧盡,四面楚歌。但項羽畢竟是個身經百戰、剛烈勇猛的梟雄,他趁著深夜帶著八百壯士突出了重圍。劉邦發現后讓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殺。項羽一路疲于奔命,當他渡過淮河時,八百壯士只剩下一百余人。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當項羽渡過淮河到達陰陵時,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就向一個田父問路,田父欺騙了他,漢軍因此才追上了他們。最終,項羽自刎而死。
為什么田父要欺騙項羽?有人說是因為項羽不得民心,也有人說田父是劉邦設置的一個棋子,故意迷惑項羽,還有人說是因為項羽問路時態度不佳所致。最后,有學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田父是司馬遷虛構的一個人物,田父的出現只是讓項羽這個英雄敗得體面一點兒!眾說紛紜,于是,田父為何要欺騙項羽成了人們心中永遠的謎。
第三個小人物——漂母
漂母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一個漂洗絲絮的老婦人。書中記載,韓信少時家里很窮,他雖然有些才能,但卻一直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韓信既不會做生意,又沒什么手藝,所以只好寄人籬下,在別人家里吃閑飯,時間長了周圍的人都討厭他。他只好選擇到淮陰城旁的河邊釣魚來維持生計。
我最喜歡看動畫片《多啦A夢》里的大雄了。他的頭像個大大的皮球,頭上還有烏黑的頭發,留著一個小分頭。他的眼睛小小的,笑得瞇成了兩條線,卻還是個近視眼。他的鼻子小小的,像一個小肉球,鼻子上架著一副大大的眼鏡。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肯定是看見他的好朋友鬧笑話了,笑得連紅紅的舌頭都露出來了。他的耳朵大大的,圓圓的,耳朵上面還架著兩根眼鏡腿。
大熊今天穿著一件土黃色的襯衫,上面還有雪白雪白的領子,下身穿了一條深藍色的短褲。他腳上還穿著一雙雪白的襪子和一雙大頭鞋。他的腳擺成了一個八字形站在那里。看,不知他的朋友又鬧什么笑話了,他一手指著小伙伴,一手捂著正在哈哈大笑的嘴,笑得那么的開心。
我真喜歡這個可愛的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