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杜鵑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理解重點詞句的核心是轉換,即將文本中沒有明確表達的詞、句深刻含義(意)依據(jù)語境通過思維轉換解釋清楚,以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課后題目要求理解動詞“瀉”的表達效果。
語境――描寫荷塘月色,表達作者超然物外的愉悅心情;此句正是通過比喻來描寫荷塘上柔美的月色和寧靜氛圍的。
轉換――將比喻意義轉換成具體的意義。“瀉”即“傾瀉”“一瀉千里”,意在表達“多而猛”,而“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中的“瀉”字含義就很豐富了,它動感極強,將月光寫活了,寫出了月輝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突出了月色的明朗、皎潔,聯(lián)系語境可知,“瀉”字寫出了作者寧靜的心情。
再如: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拿來主義》)課后題目要求體會加點詞“豐富”和“大度”的含義。
語境――整篇文章的主旨是批評送去主義,主張拿來主義;此句正是議論送去主義的。
轉換――將諷刺意義和附加意義轉換成具體的意義。“豐富”“大度”均為褒義詞,聯(lián)系語境可知,此處系褒詞貶用,諷刺“送去主義”者掩蓋和賣國行徑的實質,指出這是欺世惑眾的自夸,是求榮的借口,是對民族利益而徹底的背叛和出賣。
理解重點詞語是理解重點句子的基礎,因為一個句子中需要理解的也就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詞,其余都明白如話,無需解釋,而對句子的理解則要建立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其方法是結合重點詞語的理解將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同時兼顧作品的感情。所以,課本中有的篇目特意安排了一些題目,讓學生在句子中尋找需要重點解釋的詞語,再體會句意,有的甚至直接指出句子中某個詞是什么意思,進而理解句子的含意。
如: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祝福》)課后題目如是提問:“特意”“滿足”表現(xiàn)了這些老女人怎樣的心理?
語境――文章批判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毒害,此處描寫一群老女人對祥林嫂悲慘命運的興趣。
轉換――將特定義轉換成具體的意義,從語境中可以看出這里運用了反語,這些人“特意”尋來,并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作為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獵奇之后得到一種“滿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補了自己空虛的生活,所以,此句說明了封建思想對人們造成的毒害之深,同為底層婦女,她們卻如此踐踏祥林嫂的人格,以他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快樂。
再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課后練習要求學生尋找句中關鍵詞,揣摩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義:“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語境――這是寫作者懷著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馬克思,
轉換――將臨時義轉換成具體意義。“停止思想”是本句的關鍵,它是一種委婉表達,聯(lián)系語境可知,本句包含了作者對馬克思這位思想家去世之后無限痛惜的感情。
下面我們即將課本知識遷移到高考試題中,如2010年湖北高考卷的第19題:作者為什么說“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請聯(lián)系全文作簡要分析。
語境――全文列舉了許多詩句,描寫了揚州城的歷史和文化,其主旨是:揚州是追尋詩意的夢境所在,表現(xiàn)了對揚州“風流不在”的悵然若失。此句出現(xiàn)在文末,本段含有今昔對比意味,應結合全文主旨來理解。
轉換――將修辭義、抽象義轉換成具體義。“繁華”表意抽象,“唐代的風流”運用了借代,聯(lián)系語境可知,答題的要點可總結為(1)今日的揚州依然繁華。(2)“唐代的風流”代表古時揚州的人文風氣和山水風光,“不再”一詞表明這種情境在今日的揚州已難覓蹤跡。(3)它的消逝令人感懷和惋惜,表達了作者悵然若失的感受。
再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的第19題:選取一個角度,結合文章對“杜鵑這種鳥就這樣被美化了幾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語境――本文圍繞杜鵑鳥安排了三大塊的內容:有關的詩句及內涵、動物學上杜鵑鳥的習性、有關的民間故事。詞句出現(xiàn)在民間故事之后,也是對全文的總結,其中的重點詞是“這樣”,聯(lián)系上文,“這樣”指代什么呢?
轉換――將指代義轉換成具體意義。聯(lián)系上文即語境可能有以下三種原因即答案。
示例一:文學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杜鵑這種鳥在動物學上,是不值得恭維的凡鳥,但在文學中卻發(fā)生了變化。文章引用賀鑄詞《憶秦娥》句“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和唐人詩句“杜鵑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鵑鳥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傳說,用杜鵑花的美麗襯托杜鵑鳥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鳥”的傳說,則賦予了杜鵑鳥道德和情感意義。上述詩詞和傳說,賦予杜鵑鳥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鵑鳥。把不無惡名的凡鳥提升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學形象,顯示了文學的力量。
語文基礎知識面較廣。本文試就常見的詞語、詩句、名言警句、文化常識等方面的知識的拓展,作一說明。
詞語、詩句的拓展。例如,在教學《〈詩經(jīng)〉三首》時,指導學生積累文中的成語“二三其德,載笑載言,信誓旦旦”等,可提示學生說出一些來源于《詩經(jīng)》的成語。像出自《關雎》的“輾轉反側”,出自《風雨》的“風雨如晦”“風雨凄凄”,出自《桃夭》的“逃之夭夭”等。這些成語的拓展,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勸學》時,由文中的《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可補充“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等相類的詞。
上李白的《蜀道難》,詩中有“又聞子規(guī)啼月夜,愁空山”句,可引出和子規(guī)有關的古典詩句。“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北宋秦觀《踏莎行?彬州旅舍》),“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南宋翁卷《鄉(xiāng)村四月》等。在比較中體會杜鵑(子規(guī))這種意象在渲染氛圍,表達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而唐代詩人王維在詩中則更多的喜用“空”字,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句。由此,可引出“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等詩句。在比較中積累,在積累中體會,在體會中感悟。
在講蘇軾《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句時,可就“望”字引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遙游》)中的“晦朔”二字,進而了解古代文化常識中有關時間的知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課文特點,適時拓展有關的基礎知識,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思想內容的延伸
教材中的課文,盡管題材不同,風格有異,時代不一,但都是一定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成的統(tǒng)一體。在課堂教學中,僅僅做到對每篇課文都注意思想內容的分析,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把能啟迪學生心智、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美的欣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東西引到課堂中來。通過分析、比較、引申,從而使學生得到新的深層次的認識。
如《陳奐生上城》,這篇小說展現(xiàn)了陳奐生思想性格的不同側面,成功地刻畫了某類農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時期初期農民的典型形象。小說以出色的心理描寫見長。在他身上表現(xiàn)出的農民的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都可以從阿Q身上找到影子。
三、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比較
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語文教學中學生最難理解的一個內容。處理不好,或方法不當,容易流于空洞和形式。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若能根據(jù)課文實際,恰當?shù)剡M行拓展、比較。是可以幫助學生加以理解的。
1.鴛鴦
比喻不分離的情侶,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2.鴻雁
鴻雁為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它們結隊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飛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3.杜鵑
杜鵑,又叫杜宇,子規(guī)。相傳古代蜀國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禪讓給自己的臣子而隱居山林,思歸朝而不得,郁郁而終,化為杜鵑,叫聲凄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因杜鵑鳥口角鮮紅,人們又附會出“杜鵑啼血”之說。古典詩詞中的杜鵑往往和哀怨、思歸有關,是凄涼、哀傷的象征。如: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借寫“杜鵑啼血”渲染江州的荒涼,表達自己被貶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牛嶠《感恩多》)
5.鷓鴣鳥
鷓鴣的鳴叫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人們對旅途難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6.寒蟬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時斷時續(xù)的哀鳴了,可以說是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代名詞。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鈴》)渲染一種離愁別緒的氛圍。
7.烏鴉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秋思》)渲染秋日蕭瑟、肅殺的氣氛。
8.黃鸝(黃鶯)
它善于鳴叫,歌喉圓潤,啼叫宛轉,歌聲優(yōu)美動聽。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因其寫春天之美,給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歡樂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通過對燕子啄春泥的描寫,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發(fā)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
10.月亮
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表現(xiàn)了李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xiāng)之情。據(jù)《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折柳是漢代的“惜別風俗”。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12.
作為傲霜之花,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純潔。
13.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陸游的《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倍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作一個正直的人。
15.蓮
由于“蓮”與“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運用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純潔的愛戀。
16.蓮花
指純潔高尚的情操。如:“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唐?李頎《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宋?李清照《聲聲慢》)寄托了詞人凄涼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紅豆
學校的仙鶴噴水池樣子十分獨特,池磚是大紅色的,在周圍的綠樹紅花的襯托下,變得更加艷麗。池水在太陽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面碧綠碧綠的,綠得猶如一個碧玉盤。噴水池旁開滿了杜鵑花,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紫的好似晶瑩剔透的紫葡萄。無論哪一朵,都像一張張綻開的笑臉,倒映在水中,給水池增添了幾分生機。在池水中,有五只栩栩如生的仙鶴,每只仙鶴的形態(tài)各異,顏色鮮艷:頸項是黑色的,頂冠是鮮艷的紅色,渾身有著潔白無瑕的羽毛,嘴和腳是黃色的,既高貴又美麗。姿態(tài)也各不相同:有的展翅欲飛,可卻留戀這兒優(yōu)美如畫的景色,不愿意離去;有的俯下身子,喝著這碧玉似的清水;有的像是在吃自已捕捉的魚,彎曲著脖子,津津有味,一臉的滿足;有的抬起頭來,仔細地欣賞這兒那美麗極了的風景;還有的伸長了頭頸,想用自己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來贊美這兒的風景。
平靜時的噴水池是如此的美麗,那么噴水時的池子就更加美麗了。噴水池開始噴水了,中間那根最大的水柱中的水噴涌而出,高高地噴向天高,足足有周圍的大樹那么高,水柱在空中綻出了一朵水花,然后水花中的小水珠如漫天散撒的珍珠,紛紛落入如碧玉盤的池中,此景可用《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詩句來形容;大水柱旁有幾個小水柱,它們伴著大水花,噴出一朵朵小水花,紛紛揚揚,如煙如霧,細細的水珠子落在了仙鶴的身上,像是在給仙鶴洗澡,把仙鶴們本來已柔順的毛變得更加柔順光滑。四周還有一些更小些的水柱,他們仿佛是在跳舞,時而高,時而低,時而交錯,時而同列,更加映襯出了大水柱的美麗。
好一會兒,水池不再噴水了,水面又恢復了平靜,被水淋濕的杜鵑花顯得更加嬌柔美麗,紅花襯銀珠,折射著太陽的七彩光芒,給噴水池又添加了一道朦朧的美景。
正要離開時,我轉過頭一看,仙鶴們是在微笑嗎?是的。我們的環(huán)境保護做得足夠到位,仙鶴們也開心地笑了。
關鍵詞:云意象 愛 美 自由
“意象”是詩歌的審美范疇,有“象”的具體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種超越于物的形象化顯現(xiàn),它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內心的東西,是對“意”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意”與“象”的關系,亦即“情”與“景”、“心”與“物”的關系。
詩人意象的選擇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認識、思考和感受。閱讀中國古典詩歌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云”是詩人筆下經(jīng)常運用的一個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達了自己或孤傲、或思鄉(xiāng)、或自由、或超脫等多種情懷。徐志摩是中國現(xiàn)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長運用意象來抒發(fā)思想感情的詩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綜觀徐志摩的詩歌,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詩歌選用了“云”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這個“象”所表達的“意”卻和古典詩詞中的不盡相同,卻又有相通之處,下面我們略加分析。
一、 古典詩詞中的“云”意象
云是一個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狀、色彩、動態(tài)又顯示著豐富的美。古往今來,云自然隨意、孤高、閑適自由的特征被無數(shù)文人推崇,他們賦予了云特定的內涵,有的詩人是單純對自然景象的贊美,例如: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王維的“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等;有的用云來表達孤獨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詩中寫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無根,讓人深深地體會至游子的孤寂。還有人用云來寄托美好的理想,表達世事無常等。
二、徐志摩詩中的云
每個詩人的筆下都有一個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詠大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而艾青對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xiàn)。徐志摩的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又有“在夏蔭深處,仰望著流云”(《杜鵑》),還有“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再別康橋》)等等,徐志摩大約三分之一的詩歌選用了“云”意象,詩人選用“云”表達著自己對單純信仰“愛、美、自由”的執(zhí)著追求。
1、對愛的追求
“愛”是徐志摩的靈性,“愛”也是徐志摩寫作的動機,徐志摩的愛情詩歌注重真摯、熱烈情感的抒發(fā),浪漫、優(yōu)美情調的表現(xiàn),詩歌寫作手法變化多樣,其中有一些愛情詩選用了“云”意象。
《偶然》是一首愛情詩,語言優(yōu)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首詩以“偶然”這個抽象時間副詞為題,使詩歌充滿情趣哲理。“云”這個意象表現(xiàn)了情人見面時內心的澎湃、輕柔,也說明愛情來得突然,在詩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愛情走進了他的心里。
2、對美的追求
在《康橋西野暮色》中,開頭就提到了“紫云緋云褐云”,第二節(jié)又把云彩比喻成一塊大琥珀,非常新穎別致,云將康橋郊外的黃昏美景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了。除了康橋之外,徐志摩還有許多描寫大自然的詩篇。例如《夏日田間即景(近沙士頓)》,這首詩歌描繪了田野里的南風、柳林、豌豆、楊梅、麥浪,陽光,還有滿天的白云黃云,整首詩歌語調輕快活潑,于描寫自然美景的同時也充滿著濃濃的抒情意味。
另外“云” 這個漢字符號具有“ 神彩” 美,云是飄蕩而有色的, 在視覺上,云既給人流動感, 同時也給人色彩紛呈感, 不顯單調, 有詩意, 有韻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張的倡導者,要求詩歌語言具有繪畫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現(xiàn)徐志摩對詩歌藝術上的美的追求。
3、對自由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態(tài)上輕盈、飄動,而內在特質則蘊含著自由、瀟灑輕松的特點,因此,云又成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載體,比如《再別康橋》,詩人反復同“云彩”作別,這里的云彩實際象征著民主自由,詩人作別的其實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這種民主自由是作者內心渴望又不能實現(xiàn)的。
徐志摩用“云”詮釋著他對“愛、美、自由”的追求,“愛、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義,當他的愛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時,當他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云”較好地表達了他寂寥的心情、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的渴望。當他“獨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云蒸騰” 時, 又怎能不對云自由、輕松、自然的“豐姿” 產(chǎn)生共鳴與渴望? “我亦愛在白云里安眠不醒”, 這正是徐志摩對扼殺個性的黑暗社會的無聲抗議。然而,個性自由失落的困擾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則是他政治理想的破滅。徐志摩最有興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然而當他19 22 年回國以后, 中國的現(xiàn)實沒有辦法讓他的政治理想實現(xiàn),他不得不“悵望云天,淚下點點”。從這方面來看,徐志摩筆下的“云”和古典詩詞中的“云”又有了相通之處,即用“云”來寄托理想,表達寂寥,抒發(fā)對社會和現(xiàn)實的不滿。
總之,徐志摩的詩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用心與愛吟唱的人生樂曲,讓我們化作天空的一片云,和徐志摩一起細細品味人間至純的愛、美、自由。
參考文獻:
[1]徐志摩. 志摩的詩[M]. 百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