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節水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節水灌溉技術是比傳統的灌溉技術明顯節約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總稱。是否節約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單位作物產量總耗水量(從水源算起直到田間)多少來衡量,或者,以單位耗水量所取得的產值多少來衡量。因為節水與否和高效與否,都是相對的概念,所以節水灌溉技術也是不斷發展,其效率也是不斷提高的。
我國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的歷史幾乎與我國近代灌溉的歷史一樣長,因為只要灌溉就應當考慮節水,在早期的涇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老灌區就在優化地面灌溉技術要素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浙江一帶就開始推廣三合土和混凝土地下渠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有部分地區開始進行噴灌的研究和試點。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噴灌技術受到普遍的重視,相繼召開了幾次全國性的技術研討和推廣的大會,不管在交流技術經驗,還在是造輿論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1977年全國噴灌面積已達290萬畝。水利和中科院,一機部等部委緊密配合組織廣大科技人員成立聯合設計組在噴灌機具研制,田間對比試驗,噴灌系統設計方法,區劃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可以說在噴灌方面我國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整套設備和技術,為噴灌的大面積推廣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得現在全國噴灌面積達到一千三百萬畝左右。在這過程中噴灌的發展也出現了兩次低潮,一次是由于初期機具不過關從而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造成的,一次是由于農業生產體制的變化,而早期噴灌技術一時無法適應造成的。而滴灌技術是從1974年從墨西哥引進三套滴灌設備開始的。我國科技人員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經驗,研制出了一整套適合我國使用的滴灌和微噴灌設備,現在全國微灌面積已達幾十萬畝。由于塑料工業的發展,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地下輸水技術又得到了新生,發展成為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主要采用低壓塑料管輸水,也還有用素砼管等其他低壓管輸水,據1993年不完全統計,全國推廣面積超過333萬公頃。至于渠道防滲技術的發展更有悠久的歷史,它是隨著灌溉規模的發展和新型材料的產生而不斷更新發展的.近幾年來,各級領導對節水灌溉日益重視,各種新聞媒體也大大加強了節水灌溉的宣傳力度,一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的新已形成。這一次熱潮的特點是:不是單一地發展某一種節水灌溉技術,而是各種節水灌溉技術一齊上。
現在我國采用過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廣使用的節水灌溉技術有數十種之多。各種技術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適用條件。只不過有些技術成熟一些,有些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有些技術優點更多些,適用范圍更廣些,而有些技術稍遜而已。節水灌溉技術大致可分為灌水方法、輸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間輔助措施等四大類別。
一、節水灌水方法灌水方法即田間配水方法,就是如何將已送到田頭的灌溉水均勻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動層中去。按灌溉水是通過何種途徑進入根系活動層,灌水方法可分為地面灌溉、噴灌,微灌和地下灌溉。(一)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古老的傳統的灌水方法,一般說來它是作為比較是否節水的基點。但是地面灌溉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所以最近也有許多比傳統地面灌溉技術更節水的方法。
1.灌水技術要素的優化灌水技術要素指溝、畦規格、入畦(溝)流量,改水成數。這些灌水技術要素的合理的組合就會得到節水的效果,一般經驗表明對溝灌和畦灌采用較小的畦、溝尺寸,就可以大大提高灌溉均勻度和灌水效率,即常說的小畦短溝畦。至于溝畦尺寸多大為宜,則因不同地形與土質而異,各地要通過試驗來確定。
2.新的溝畦灌水工具傳統的溝畦灌水是用人工從配水渠開口放水入溝畦,這樣既不準確又不方便,而且常因放水口滲漏造成水的田間損失,國外早巳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輸水的情況)或閘門孔管(用于管道輸水的情況)放水,我國已做了一些試驗,證明可提高田間水利用率5—10%,但目前有關的工具尚未批量生產,而且農民也不習慣,推廣還有待時日。
3.波涌灌溉近代國外又研究出波涌(溝)畦灌或稱間歇溝(畦)灌,就是放入溝(畦)的流量是間歇的,向田間放一段時間(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的水然后停止放水一段時間(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如此反復,這樣可以使沿溝(畦)長度方向的水量分布更加均勻。田間水利用系數可達80%一90%。是一種有希望的節水灌溉方法。我國90年代初開始有一些單位對此作了研究與試點,不過為了達到間歇放水的目的在田間就要布置可控制間歇放水的裝置(有機械閥和電子控制閥兩種)。要生產出工作可靠,價格低廉的間歇放水裝置是推廣本技術的關鍵。4.尾水回收系統在土壤入滲速度較小時,每條溝的入流量大一些容易灌得均勻一些,但是往往使得水已流到溝尾時,溝首還沒有灌夠,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溝尾泄水,如將泄水排掉就會浪費灌溉用水,如果此時在溝尾安裝集水系統把泄水收集起來用于更低地塊的灌溉,或用水泵抽到高處重新灌溉。這也是一種節水的措施。但我國目前還很少采用。
5.膜上灌(又稱膜孔灌)在地膜上做成溝狀,水就在膜上流動,到作物長出孔處才滲入土地,這樣灌水效率高,一般可節水25—35%;增產15—20%,又不要專門的設施。全國現有地膜種植面積近533萬公頃。因此,此法很有推廣前途,1993年僅新疆就推廣了24.7萬公頃,今后應加強相關農機具與農藝的配套與完善。在采用地膜的田塊上積極推廣。
(二)噴灌噴灌是通過空中進行配水,由于需要壓力所以常用壓力管道輸水。一般說來,其明顯的優點是灌水均勻,少占耕地,節省人力,對地形的適應性強等,主要缺點是受風影響大,設備投資高等,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在我國已有噴灌面積80多萬公頃。噴灌系統的形式很多,其優缺點也就有很大差別。在我國用得較多的有以下幾種:
1.固定管道式噴灌干支管都埋在地下(也有的把支管鋪在地面,但在整個灌溉季節都不移動),這樣管理更省人力,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只是設備投資很高,目前使用塑料管道的系統單位造價也有800—1200元/畝之間。有的甚至達到1500元/畝。
2.半移動式管道噴灌干管固定,支管移動,這樣可大大減少支管用量,從而使得畝投資僅為固定式的50—70%,但是移動支管需要較多人力,并且如管理不善,支管容易損壞。近明了以下一些由機械移動支管的方式,可以部分克服這一缺點。
3.滾移式噴灌支管是將噴灌支管(一般為金屬管)用法蘭連成一個整體,每隔一定距離以支管為軸安裝一個大輪子。在移動支管時用一個小動力機推動,使支管滾到下一個噴位。每根支管最長可達400mm,這種機型我國已有產品,適用于矮桿作物(如蔬菜、小麥等)要求地形比較平坦。
4.時針式噴灌機(又稱圓形噴灌機)是將支管支撐在高2~3米的支架上,全長可達400m,支架可以自己行走,支管的一端固定在水源處,整個支管就繞中心點繞行,象時針一樣,邊走邊灌,可以使用低壓噴頭,灌溉質量好,自動化程度很高。我國已有產品,在華北和東北已有一定的使用經驗,適用于大面積的平原(或淺丘區),要求灌區內沒有任何高的障礙(如電桿、樹木等)。其缺點是只能灌溉圓形的面積,邊角要想法用其他方法補灌。此機在美國應用廣泛,也值得我國大平原地區大規模農場推廣。
5.大型平移噴灌機為了克服時針式噴灌機只能灌圓形面積的缺點,近代在時針式噴灌機的基礎上研制出可使支管作平行移動的噴灌系統。這樣灌溉的面積就成矩形的。但其缺點是當機組行走到田頭時,要專門牽引到原來出發地點,才能進行第二次灌溉。而且平移的準直技術要求高。因此,沒有時針式噴灌機使用的那么廣泛,我國也已有產品。其適于推廣的范圍與時針式噴灌機相仿。
6.絞盤式噴灌機用軟管給一個大噴頭供水,軟管盤在一個大絞盤上。灌溉時逐漸將軟管收卷在絞盤上,噴頭邊走邊噴,灌溉一個寬為兩倍射程的矩形田塊。這種系統,田間工程少,機械設備比時針式簡單,從而造價也低一些,工作可靠性高一些。但一般要采用中高壓噴頭,能耗較高.適合于灌溉粗壯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等)。也要求地形比較平坦,地面坡度不能太大,在一個噴頭工作的范圍內最好是一面坡。該機型我國也已有系列產品,桁架式絞盤機可采用低壓噴頭。
7.中、小型噴灌機這是我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用得最多的一種噴灌模式,常見的的形式是配有1—8個噴頭,用水龍帶連接到裝有水泵和動力機(多為柴油機與電動機)的小車上,動力功率為3~12馬力居多。使用靈活,畝投資約為固定管道式的20~60%,移動費勞力大,管理要求高近年來,發展的規模,似有降低的趨勢,只適用于中小型的農場和田塊。但投資較低,使用靈活機動,以上各種噴灌溉形式各有利弊,各自適合于不同的條件,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地決策選用。
(三)滴灌
這是用小塑料管將灌溉水直接送到每棵作物根部的附近,水由滴頭慢慢滴出,是一種精密的灌溉方法,只有需要水的地方才灌水,可真正做到只灌作物而不是灌土地。而且可長時間使作物根區的水分處于最優狀態,因此既省水又增產,我國現有面積34萬公頃(包括微噴灌),但其最大缺點就是滴頭出流孔口小,流速低,因此堵塞問題嚴重。對灌溉水一定要認真地進行過濾和處理,目前我國還都只注意到防止物理堵塞,而同樣嚴重的生物堵塞和化學堵塞問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1.固定式地面滴灌一般是將毛管和滴頭都固定地布置在地面(干、支管一般埋在地下),整個灌水季節都不移動,毛管用量大,造價與固定式噴灌相近,其優點是節省勞力,由于布置在地面,施工簡單而且便于發現問題(如滴頭堵塞、管道破裂、接頭漏水等),但是毛管直接受太陽曝曬,老化快,而且對其他農業操作有影響,還容易受到人為的破壞。
2.半固定式地面滴灌為降低畝投資只將干管和支管固定埋在田間,而毛管及滴頭都是可以根據輪灌需要移動。投資僅為固定式的50—70%。這樣就增加了移動毛管的勞力,而且易于損壞。
3.膜下灌在地膜裁培作物的田塊,將滴灌毛管布置在地膜下面,這樣可充分發揮滴灌的優點不僅克服了鋪蓋地膜后灌水的困難,而且還大大減少地面無效蒸發。
4.地下滴灌這是將滴灌干、支、毛管和滴頭全部埋入地下,這可以大大減少對其他耕作的干擾,避免人為的破壞,避免太陽的輻射,減慢老化,延長使用壽命,其缺點是不容易發現系統的事故,如不作妥善處理,滴頭易受土壤或根系堵塞。
(四)微噴灌有的地方稱之為霧灌,與滴灌相似,只是為了克服滴頭太易于堵塞的缺點,將滴頭改為微噴頭,由于微噴頭出流孔口大一些,流量大一些,流速慢一些,所以不象滴頭那么容易堵塞,但流量加大了,毛管相應也要加粗些。在每棵作物或樹下裝1—2個微噴頭一般即可滿足灌溉的需要。微噴頭仍有堵塞問題,因此也要對過濾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每畝造價與固定式滴灌相仿。在國外有逐漸以微噴灌取代滴灌的趨勢。但是在溫室(或大棚)內使用微噴灌會大大提高室內之空氣濕度。而不利于對濕度敏感作物(如黃瓜)的生產,這時只好用滴灌近年來我國微噴灌設備生產逐漸完善。微噴灌面積的發展很快,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節水灌水方法。特別適用于灌溉果園。
(五)滲灌滲灌與地下的滴灌相似,只是用滲頭代替滴頭全部埋在地下,滲頭的水不象滴頭那樣一滴一滴地流出,而是慢慢的滲流出來,這樣滲頭不容易被土粒和根系所堵塞。最近在國內引進采用廢輪胎加工成的多孔滲流管,并進行小面積試點,但是微孔滲流管的堵塞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未經長時間試驗檢驗不宜貿然推廣。
(六)地下灌溉地下灌溉是用控制地下水位的方法進行灌溉。在要灌溉時把地下水位抬高到水可以進入根系活動層的高度,地面仍保持干燥,所以非常省水,不灌溉時把地下水位降下去。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在根系活動層下有不透水層時才行。因此不適于普遍推廣。
二、節水輸水方法
幾千年來我國都是用土渠將灌溉水從水源輸送到田頭。這樣有大量的水在還沒送到田頭就已浪費掉了。我國現有灌溉渠道水利用系數很低,一般為0.3一o.5。因此在輸水過程中節約水的潛力很大。常用的方法有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兩種。
(一)渠道防滲渠道防滲所采用的材料有很多種類,常用的有干砌塊石,漿砌塊石(或卵石),砼預制塊、現澆砼護面、塑料薄膜、土工膜等,最近國內比較普遍推廣的“三面光”渠道就屬這一類。當采用砼護面時,如渠道不大還可用U型砼渠,這樣還可以提高輸水流量,減小過水斷面。
(二)管道輸水渠道輸水除了渠床滲漏之外,還有水面蒸發與渠床上雜草的蒸騰。而用管道輸水則可基本避免這些輸水損失。對于噴灌、滴灌和微灌要求高壓輸水(300~1200kPa),而對于地面灌溉可用低壓輸水管(小于200kPa)。
1.高壓輸水管道要求管道能承受較高的壓力,這樣對管材強度的要求較高,常用的有鋼管、鑄鐵管、鋁管、塑料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和石棉水泥管等,要注意吸取過去采用玻璃管、素混凝土管、石管及一些不能承高壓的管道的經驗教訓。高壓輸水管由于對承壓要求高,造價就必然要高一些,如用于低壓輸水是不經濟的。因此沒有明確要在短期內改建為噴微灌的低壓管道輸水系統中不要選用可以承受高壓的管道,以免積壓資金。
2.低壓輸水管道由于承壓要求低,就可采用專門的低壓管,單位造價即可大大降低。這主要用于地面灌溉的輸水系統,在美國現在中小渠道基本都被低壓管道所取代。我國前幾年從“小白龍”(即薄膜塑料管)開始,以后逐步改進成為一個專門技術措施——“管灌”,即用低壓管道輸水的地面灌溉.據1993年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333萬公頃灌區采用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可比土渠省水40%,少占地1.5—3.5%,而且畝投資較低,因此在無力發展噴灌和微灌的地方,采用管灌是一個方向,在井灌區,應逐步用低壓管來代替所有的中小型渠道。也可以取得很顯著的節水效果。在渠灌區,如果渠系配套完整仍以采用防滲措施節水為宜,如果地形有一定坡度,且渠系配套不完整,則應考慮直接采用輸水管道進行配套。但是在非常平坦的自流灌區要采用管道輸水則應慎重斟酌。目前有些地方,管灌只用管道將水送至地頭沒有直接送入灌水溝,田間還得布置輸水溝,為了進一步節水,就應當生產閘門孔管,使得從水源直到進入灌溉溝(或畦),水都在管內流動。
三,節水灌溉制度
(一)不充分灌溉按早期灌溉的指導思想是只要有足夠的水源供應,就要給作物供應最充分的水,以使之達到盡可能高的單位面積的產量,這就是充分灌溉。這種灌溉方法可以獲得最高的單位產量,但是單位水量所獲得收益就不見得最高。因此,近年提出丁不充分灌溉的理論,也就是說灌溉的目的并不是要達到最高的單位面積產量,而是要使單位用水量的作物產量較高。這在現今,水資源日益緊缺的時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每畝少灌一些,就有可能灌溉更多的面積,從而獲得更高的總產。我們民間過去曾采用過坐水種,灌關鍵水等就屬于這種灌水制度的雛型。而現今則要研究出完整的不充分灌溉制度。這要做大量的實驗工作,而且這種灌溉制度對于不同的地區的不同作物也是不相同的。
(二)水稻薄淺濕曬灌傳統的水稻灌溉一般是長期保持較深水層。有的地方還采用串灌、漫灌,水肥流失嚴重。最近研究采用薄、淺、濕。曬的灌溉制度,取得了很好的節水效果。其基本做法就是薄水插秧、淺水返青,分蘗前期田間濕潤管理,分蘗后期曬田,拔節抽穗保持薄水,乳熟保持田間濕潤,黃熟濕潤落干。這方法在廣西得到廣泛推廣,推廣面積累計達178.2hm:,實踐證明可增產7.72%以上,由于水層淺,滲漏量和植株棵間蒸發量就大大減少,從而減少田間耗水量,年平均減少耗水量1069m3/hm2(早晚稻合計)。而且可以取得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的效果,為推廣這樣的技術每畝只要花0.3~0.4元,可謂投入小,收效大。但此法受地域與自然條件影響大,各地都要探索最適合于本地的灌溉制度。是值得在南方大力推廣的節水灌溉技術之一。
四、節水田間輔助措施
各種灌水方法都是濕潤作物根系活動層的土壤,以便于作物吸收。這樣多數都要濕潤表面,不可避免的就有一部分未被作物吸收而直接從土表蒸發到空中去,這一部分水基本是浪費掉了。因此為了節水許多地方曾采取各種輔助措施來減少土表蒸發。常用的方法有中耕保墑,麥桿覆蓋等。中耕保墑是在每次灌后將土表耙松,這樣可以切斷毛細管,使表面以下土中的水分不會在毛管作用下送到表面而蒸發掉。麥桿覆蓋,是將麥桿(或其他植物莖葉)切碎后鋪在土表,這樣也可以有效地減少土表水分的蒸發。綜上所述,可見節水灌溉技術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技術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每個地方,每一種條件都可以選擇合適的節水灌溉技術。我們在開展節水灌溉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選擇使用一種或幾種方法同時使用。我們的目的是節水,只要是有效的節水灌溉技術,我們就要根據當地條件積極采用。首先選用投資最少而又能取得最好節水效果,節約最多水的節水灌溉技術,由于當前我國廣大灌溉面積上采用的灌水方法仍以地面灌溉為主,而且節水的潛力也最大,所以我們首先應對地面灌溉的節水方法予以足夠的重視,首先要注意積極推廣渠系配套,土地平整,管道輸水,渠道防滲等技術。在南方大部分面積是種植水稻,則應積極推廣節水的“淺”、“薄”灌溉技術,在北方旱作地區積極試驗與推廣不充分灌溉技術,在經濟條件許可的地方應考慮推廣噴灌、滴灌和微噴灌等先進的灌水方法。在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樹立起全民的節水觀念,大家對節水都重視起來,大家都想辦法節水,辦法是很多的。有領導的重視,有群眾的支持,又能采用正確的科學的技術.我們相信我國的節水灌溉事業定會取得更大的成效。
③泥沙沖淤系數t1、t2
本文中的泥沙沖淤系數系底部含沙量與斷面平均含沙量、底部挾沙力與斷面平均挾沙力的比值,根據林秉南、韓曾萃的研究成果[5]:
,(10)
關鍵詞:節水;灌溉,濕潤灌溉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151-1
1 工程節水措施
是指減少渠道等地下滲漏及蒸發跑冒現象,用防滲材料修筑管道、渠道,提高供水、保水能力,從而節約用水。能用管道的盡量用管道來輸水,實在無法架設管道的,也要盡可能減少輸道渠道的開口,減少蒸發量。
1.1 鋪設水泥U型槽,在主渠道處鋪設水泥U型槽。水道寬30~40cm,高30~40cm。最好采用上蓋深色塑料膜的方式,避免陽光的直射產生高溫,揮發水分,因為渠道路徑往往都相對較長,水體表面種相對較大,累積的蒸發量直觀雖然很難感覺,但實際上也是非常之大的,這是不能被忽視的部分。
1.2 在稻田原主渠下埋防滲、防凍、抗壓管道,在管道經由的稻池的相應位置由三通變徑連管,引水入池。
2 化學節水
就是將農業化學制劑應用于水稻、土壤和水面,對水分實行有效調控,達到蓄水保水、抑制蒸發、減少蒸騰、防止滲漏、進行有效供水從而達到節水目的。
2.1 施用“水田土壤防滲保水劑”
防滲保水劑的應用目前來說是很普遍的,具有親水的特性,在土壤中可以用效的和水分子結合,防止進一步滲透到更深層的土壤中,有很好的親水保墑功能。在水稻插秧前泡田,水層深度以沒過田面4~5cm為宜。將保水劑水溶液(保水劑:水=1:5~6)澆灑在田地里,隨后耙地。
2.2 在秧田及本田應用抗旱劑,抑制葉面蒸騰,促進營養生長
3 生物節水
生物節水包括選擇耐旱品種和培育耐旱壯秧兩項主要技術。
3.1 采用抗旱、高產、超強分蘗的水稻品種
吉粳88、吉粳83等品種。
3.2 采用中棚、大孔缽盤育苗,培育壯秧。具體技術如下
播種宜早不宜遲,育苗為4月5日,采用434孔缽盤育苗;苗床不干不澆水,澆水要澆透,盡量控制澆水次數以利促根壯苗;齊苗時施第一次肥,每平方米用50g硫酸銨,之后每7天施一次,每平方米70g為宜,施肥后用清水洗苗;移栽時秧苗標準,秧齡40~45天,葉齡4.0~4.5葉,一般帶2個蘗插秧,生長健壯,整齊一致。
4 農藝節水
通過采用合理的灌溉模式,達到節水目的。
4.1 “淺-濕-淺”間歇灌溉模式
即按照水稻各個生育期對水分敏感程度不同的特點,以根層土壤水分的適宜組合作為控制指標。秧苗移栽到返青,稻田田面保持淺水層,上限值為25毫米,下限值為5毫米;返青后田間不再建立水層,控制耕層土壤含水量為60%~80%;孕穗階段控制根層土壤含水量的下限值應取高值,在非需水臨界期控制下限值取低值。治蟲、施肥等應與灌水有機結合。該技術比常規灌溉節水30%~40%,增產10%~12%。
水稻間歇灌溉特點是每灌一次水,待其自然消耗后,田面呈濕潤狀態,再灌下次水,做到后水不見前水,形成幾天有水層,幾天無水層,構成淺水與濕潤反復交替,淺、濕、干靈活調動的灌溉模式。即移栽到有效分蘗終止期田間保持2~3cm淺水層,其后田間保持濕潤狀態,控制無效分蘗發生,拔節孕穗期,田間保持2~3cm水層,抽穗后田間保持干干濕濕至蠟熟停水。
各生育期灌溉水層標準是:
返青期:2~3厘米。
分蘗前期:2厘米。
分蘗后期:2~3厘米。土壤肥力高,還原能力強,苗生長較旺的地塊,應減少灌水次數,縮短有水層時間,延長無水層時間。在斷水期間,田間持水量80%~90%。如肥力中等、土質較粘重,稻苗生育正常,可適當增加灌水次數,縮短無水層時間,延長有水層時間。此期表層土壤含水率為田間持水量的90%~100%。
有效分蘗終期進行落干曬田。曬田程度應因地制宜,田面太濕、重曬田7天~10天,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65%~80%。田面有裂紋,輕曬田5天~7天,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80%~95%,泥土仍處于濕潤狀態。
孕穗期、抽穗開花期:1~3厘米。如遇低溫天氣應深水護田,防止低溫冷害發生。
乳熟期、黃熟期:2~3厘米。在乳熟期間歇2天以上,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80%~90%,到黃熟期的后期落干。
4.2 濕潤灌溉模式
此種灌溉方式只能用于應用于保水性較好的地塊。即移栽到返青期,田間保持2~3cm水層,之后除施肥用藥和孕穗期視天氣情況保持水層外,其余時間田間均處于水分飽和狀態,到蠟熟期停水。
一、整地方法:
整地的方法應根據造林的地形、土壤、植被和氣候等條件的不同,通常采用以下幾種。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塊狀整地。
在干旱地區造林整地中,主要是以帶狀整地為主,帶狀整地也叫帶墾,是呈長條狀的翻墾造林地土壤,并在整地帶之間保留一定寬度的不墾帶的一種整地方法,這種整地方法改善立地條件的作用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便于機械施工,其主要形式有:
(1)水平階整地,多用于干旱山地,土壤薄或較薄的中緩草坡或黃土地區的緩坡或中坡。施工時,自坡下沿等高線開始修第一階,然后第二階土,以此類推,最后一階可就近取表土蓋于階面,階面處緣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階面寬度0.5-1.5米,階長不限,相鄰階距1米左右,階間距1.5-2米。
(2)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黃土高原干旱丘陵地一種行之有效的整地方法。斷面呈三角形的溝,又叫三角形水平溝,田面向內傾斜成反坡。
反坡梯田蓄水保土,抗旱保墑能力強,改善立地條件作用大,造林成活高,幼林生長好,使用于黃土高原地形平緩坡面完整、土層深厚的造林地。
二、苗木栽植中應注意的問題
(1)選擇大苗、壯苗,大苗、壯苗對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非常重要,在選擇苗木時一定要按照國家制定的苗木生產技術標準,選擇根系完整,無病蟲的一二級苗。
(2)認真細致栽植,栽植過程中要注意做到,苗木根部舒展;土壤與苗木根部要密接;有條件的栽后及時澆水,并封土保墑。截桿造林也要注意封土,盡量減少苗木水分散失。
(3)栽后管理,造林地管理主要是防止蒸發和人畜進入造林地踐踏苗木。同時注意松土除草,防止草荒,為苗木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林業生產實踐中,雖然總結出了許多旱地造林的方法和技術,但以上所述生產技術,在實際造林生產中尤為重要,為了大幅度提高旱地造林的成活率就必須在生產中綜合的運用各種林業措施,靈活掌握各種造林方法和技術,不斷總結出適合本地區立地條件,而且行之有效的生產技術,更好的為林業生產服務。
三、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節水造林進程中,各種節水保水措施相繼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固體水、保水劑、抗蒸騰劑等大量應用于防旱抗旱,已經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1、滴灌造林技術。部分干旱半干旱石質山地困難立地處于城市近郊有水源且需要綠化的風景旅游區或名勝古跡區。因自然地勢陡峭,立地條件惡劣,坡度大、土壤貧瘠,導致樹木生長發育不良,樹木成活率低,形成低劣的生態景觀。而滴灌造林技術恰恰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滴灌較常規灌溉造林具有諸多優點,如節水、減少整地費用、排鹽、提高造林成活率等。滴灌的基本原理是將水加壓、過濾,必要時連同可溶性化肥、農藥一起通過管道輸送至滴頭,以水滴(滲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給樹木根系供水分和養分。由于滴灌僅局部濕潤土體,而樹木行間保持干燥,又幾乎無輸水損失,能把株間蒸發、深層滲漏和地表徑流降低到最低限度。滴灌造林可以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土壤墑情及時供水。高質量的供水最終將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利于樹木成活率的提高和環境景觀的改善。
2、吸水劑在抗旱節水造林中的應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農業部北部研究中心開發出一種高分子聚合物,稱之為高吸水劑(也稱高吸水性樹脂、吸水膠、保水劑、抗旱寶等)。我國對高吸水劑的研制和生產應用起步較晚,系統的應用研究則從80年代初開始,之后發展較快,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它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緩釋性、反復吸釋性、供水性、選擇性、可降解性等特性。在林業上吸水劑的應用,可以提高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增強土壤的貯水和保水性能,減少土壤水分耗散,延長和提高向植物供水的時間和能力,使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林業生產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固體水在抗旱節水造林中的應用。固體水種植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項先進抗旱造林新技術。固體水(solid water)又稱干水(drv water),是一種用高新技術將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質發生巨大變化,變成不流動、不揮發的固態物質。這種固態物質在生物降解作用下能夠緩熳釋放出水分,被植物吸收利用。適于在遠離水源、氣候干燥、土壤保水性差的荒山中植樹造林使用。尤其是在嚴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及季節性干旱地區,應用固體水并配合其它集水蓄水保墑技術,既可以保證長時間地供給植物水分,維持植物的正常生長,又可以減少水分的無效蒸發及滲漏,達到節約用水、水分高效利用的目的。
4、化學藥劑處理在抗旱節水造林中的應用。用于處理苗木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化學藥劑主要包括有機酸類:蘋果酸、檸檬酸、脯氨酸、反烯丁二酸等;無機化學藥劑:磷酸二氫鉀、氯化鉀等;蒸騰抑制劑:抑蒸劑、葉面抑蒸保溫劑和京2B,還有橡膠乳劑、十六醇等。這些藥劑的應用,可以減少植物體內的水分蒸發,增強苗木的抗旱能力。
關鍵詞: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可持續發展
建筑給排水工藝在建筑能耗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人們生活日常用水,生產,游樂,綠化,包括消防用水,重復用水,循環供水等等。由于水資源在當今工業化社會下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建筑給排水工藝的節能節水技術就顯得尤其重要,人們必須具備一種長遠意識,把給排水技術在實際運用中充分革新,日益發展,讓其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貢獻一份力量。建筑人員更應結合實際工程中出現的情況,對原有的計劃方案,及時調整,讓整個建筑給排水工藝能夠發揮其最大效用。
一:建筑給排水的分析
隨著建筑面積的不斷擴大,我國的生活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人們對于高質量的生活水準的需求也在今年來日益增加。我國人口數量龐大,建筑面積的擴大讓國家變得日益擁擠,人們面臨的環境污染也日益惡化,這對于建筑給排水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讓其建筑耗能更為節能化,更為合理化。對于建筑工程來說,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需要更多的專業指導人員和施工者,節能節水在建筑中有很大的潛在因素,這就要求專業人士抓住這一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努力做到讓建筑給排水的耗能降低,最終達到降低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作用。
建筑的復雜化多樣化,讓原本耗能就高的建筑業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城市建筑在近年來也有了較為快速的發展,導致整個城市用水量急劇增加。但建筑給排水中同樣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超壓出流現象,管道及其附件的損壞導致水流滲漏的現象,加壓注水系統選擇不合理現象,生活中衛生用具和供水器具的不合理使用現象,這些都導致資源的嚴重浪費??赡茉谄胀癖娍磥?,這些較為細小的因素根本就不會造成水資源嚴重的浪費,其實不然,一個小的環節沒注意到,也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
建筑工程的耗能主要體現在建筑過程中建筑墻體、門、窗時的資源消耗,還有就是供暖和空調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給排水的節能節水施工過程中,位置的選擇尤其重要。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建筑應當遵循合理的節能標準,達不到要求的將得不到搭建的標準。在建筑物建成之后,達不到節能標準的,將得不到驗收,從而無法投入使用。在此環境之下,更多專業人士以及各行各業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如果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不能確保保護環境,那建成之后必將受到更大的阻礙,反過來必然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建設過程中節能節水顯得尤其重要。這就要求建筑施工者和給排水的相關人員,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新事物,新技術,新材料,讓整個建筑過程在更為正確的指引下建設的更為完善。
二:給水系統,合理的供水措施
建筑給水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市政管網壓力,這一要求已被寫入《住宅建筑規范》中,具備一定的法律效用。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把市政管網壓力運用到住宅供水中。在準確掌握了市政管網的水量、水壓之后,根據實際情況把市政管網的壓力合理分配到各個住宅樓,就水壓而言,對于五層樓以下的居民都能滿足,對于高層建筑,五層樓以上的,可以采用分壓供水的方式給居民供水,這樣充分節約了建筑能耗,節約了水資源。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還應考慮市政管網壓力是否滿足使用要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龍頭已基本普及,對于不同的壓力需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于一些室外消防用水,水壓要求一般都不高,這時也應該充分考慮讓市政管網來供應其水壓。一般情況下,市政管網的供水量和供水壓力都能夠滿足室外消防要求。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充分利用市政管網,這樣一來既可以減少建筑耗能,也可以免去二次加壓供水,還可以在發生突況時及時供水,以免錯過最佳供水時機,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為了滿足人們對生活用水溫熱化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建筑開始提供熱水供應,與之相伴隨的,也就出現了大量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因為不是所有提供的熱水都能被用戶全部使用掉,這樣一來,就要求設計者和建筑師在施工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熱水供應的合理性,以及每天供應量的預算,對于剩余的熱水怎么處理等等。為了高效節能,熱水溫度也應該控制的很好,以及熱水管的保暖性能要相對較好,這樣可以防止熱水在傳輸過程中熱量損失,還要在冷熱水交替處做好隔離措施,盡量減少冷水的浪費。
當建筑物過高或市政管網壓力不夠需要進行二次加壓供水時,會面臨一個問題,水資源污染的問題,這就要求,施工者在建造水箱時選好材料,做好防污措施,從根本上杜絕污染源,從而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水池材料的選擇可以選擇玻璃鋼,透明易于觀察,而且還能防止細菌和微生物的滋生。生活用水和消毒用水也需分開,不然混合起來的話就造成了雙方的資源浪費。對于儲存時間過長的誰也需要對其進行消毒,防止水質惡化。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需注意選擇節水型的生活用具。因為即使在各個方面做到了資源節約,而在居民用水時忽略節約的話,任然是資源的一種浪費,所以應該給居民推薦節水型的生活用具,包括節水型水龍頭,節水型坐便器,節水型淋浴碰頭等等。從最基層做起,充分利用和節約每一點能源,做到能源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三:排水系統,合理的排水措施
對于一些污染過的水資源可以進行再次利用,將污水進行處理,當純凈度達到某種使用水平時可以進行再次利用。這樣從數量上節約了水資源,比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生活廢水,可以集中起來進行清理,當達到一定的清潔度時可以用來灌溉路邊的花草樹木,可以用來沖洗公共廁所,可以用來洗車等等,這樣的循環利用,可以很好地節約用水。
這些經過處理的水資源還可以運用于建筑過程中,建筑用水不像生活用水那樣要求高,只需滿足建筑條件即可,這樣就可以減少建筑過程中自來水的使用,從根本上降低了水資源的使用,長此以往,還能達到保護環境的效用,解決了生活污水隨便排放導致水質變化發臭的問題。
節約水資源,還可以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收集之后采用與生活廢水處理相類似的方式,將雨水凈化,之后同樣可以用來清洗汽車,灌溉花草樹木,沖洗廁所和路面等等,但相對于生活污水的處理來說,雨水的凈化更為方便,成本也相對來說比較小,因為雨水本身的污染程度較小,雨水收集是一項可以實際操作,而且效果很好的項目,需要人們花心思去做。
結語:
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建筑能耗高,水資源過度浪費的現象,也能給人們帶來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人么在喧鬧而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便利化帶來的舒適感。做好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的技術探究,為廣大人民生活的便利化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周黎明.李鳳宇.關于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的研究【J】.民營科技.2012(7)
[2]劉振印.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探討【J】.給水排水.2007(1)
[3]楊艷.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的應用【J】.現代裝飾.2011(5)
[4]張舉玲.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2(12)
關鍵詞:建筑給排水 設計 節能節水 熱水
我國能源消耗巨大,水資源匱乏,不僅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將對人民的幸福生活構成威脅,“節能減排”是我國今后長期的基本國策之一。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應充分認識到節能節水的重要性,根據建筑的具體情況,選擇高效節能節水型的設備器具,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網壓力,采用合理的給水系統。
下面結合工程實際對建筑給水設計中與節能節水有關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 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網壓力
生活給水系統應充分利用城鎮給水管網的水壓直接供水。在建筑給水設計中,應力求準確地掌握市政供水管網小區和建筑物入口的水壓、水量和接管管徑等可靠資料。市政管網各地段的壓力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在城市中坡地和路面高差較大的區域。只有掌握了市政供水管網資料,才能使設計的給水系統達到節能合理。
市政供水管網能直接供水的樓層,應盡量減少供水管道的阻力,更不應通過集中加壓再減壓的方式。對于不能直接供水的樓層,宜首先考慮采用疊壓供水設備(無負壓供水設備)或變頻調速加壓設備。但不是所有的加壓供水都能采用疊壓供水設備的,必須根據市政供水條件、設備參數和建筑的具體情況確定。
疊壓供水設備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市政供水管網的壓力,降低供水設備能耗。疊壓供水設備接管處的市政管網水壓應能確保在0.2Mpa以上,市政管道管徑應≥300mm,樓前供水干管管徑應≥150mm,供水設備吸入口管道的流速應小于1.2m/s,供水設備啟動時不應使室外管網的壓力明顯下降。當然,疊壓供水設計方案應經當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及供水部門批準認可。
二、 供水設備的選擇
建筑物生活給水加壓系統,一般采用加壓水泵。穩壓罐、高位水箱等設備組成。采用高位水箱調節,水泵的最大出水量不應小于最大小時用水量;采用調速泵組供水時,應按秒流量確定,很顯然,秒流量大于最大小時用水量,一般在1.5~2.5倍左右。從節能的角度出發采用高位水箱調節,加壓泵按最大小時用水量選擇,水泵始終處于高效區域工作。而變頻調速泵雖然隨管網流量的變化可調頻變速,但變頻調速電機功率不能隨著流量的降低而一直降低,電機頻率一般只能由50Hz降至30Hz,其轉速只能降至額定轉速的60%,而水泵基本不間斷運行,且很大一部分時間在低流量、低效狀態下工作。因此變頻調速泵比采用高位水箱調節耗能大。
為了防止和減少二次污染,應采用不銹鋼組合式高位水箱,水箱的貯水時間宜按12~24小時確定,并做好衛生防護和定期清洗。
目前選擇加壓泵的流量流量都是按滿足最大用水量考慮的,但實際運行中白天的負荷變化可以由水泵來進行調節。但夜間22時到次日早上6時用水量極少,占全天1/3的時間段用水量只有最高日用水量的1/10。變頻調速泵組宜采用二用一備,以適應在不同時段的需要,也可配置一臺小流量泵或氣壓罐。
變頻調速泵組中變頻器(采用PID調節器)宜采用一對一的配置,二臺以上的泵組至少應配置二套變頻器。如二臺水泵采用一套變頻器進行切換,當用水量在40~60%范圍內變化時,會導致水泵的頻繁啟停。
疊壓供水設備在建筑給水系統中一般有以下三種形式:
常規疊壓供水設備,適用于供水流量充足,但壓力不能滿足樓層較高用戶水壓的要求,對生活用水能保證較高的衛生要求。
箱式疊壓供水設備,適用于對供水保證率要求較高的用戶,需要儲存一定的用水量,適用于經常性短期停水、室外供水壓力較低的場所。當室外管網的壓力下降或停水時,可以啟動低位水箱的增壓裝置正常供水。
高位調蓄式疊壓供水設備,適用于用水量變化較大的用戶,用水壓力要求穩定的場所,供水設備可按最大小時用水量確定,水泵短期內停止運行,高位水箱可保持正常供水,供水壓力穩定。
三、 高層建筑給水系統分區
高層建筑給水系統分區應按《建筑給排水設計規范》和《住宅設計規范》,各分區最低衛生器具配水點處的靜水壓不宜大于 0.45 MPa,居住建筑入戶管的供水壓力不應大于0.35MPa,套內用水點的供水壓力不應大于0.20Mpa。而分區過多則增加減壓閥的設置和管道系統。
為了充分利用供水設備的能力,一組供水設備在垂直高度上不應承擔過多的分區。從節能的角度考慮,分區減壓閥不宜串聯設置,減壓閥前后的壓差也不應太大。雖然目前減壓閥的質量和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以減動壓也可以減靜壓,有比例式可調式等多種選擇,減壓范圍也有所增加,在給水設計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減壓閥產生的是無功功耗,增加了加壓設備的能耗,還會產生噪聲和振動,縮短給水材料的使用壽命,甚至影響給水系統的正常運行和破壞閥件和器具。
對于一棟28層的住宅,按垂直高度分為四個區,如采用一組加壓設備供水,下部三個區都需要減壓供水,不考慮支管減壓閥的能耗,則分區減壓裝置的能耗占比高達48.7%,如按垂直采用二組加壓設備供水,則分區減壓裝置的能耗占比將下降到25.6%。雖然設備投資有所增加,但減少了減壓裝置,最主要的是大大降低了設備能耗和運行費用,保證給水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延長了系統的壽命,其優勢是十分明顯的。
四、 生活熱水系統熱源的選擇
給排水設計中能源消耗最大的是生活熱水供應系統,而用于制備生活熱水的熱源又是其系統能耗的主要部分,合理地選擇生活熱水的熱源對于節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集中熱水供應系統的熱源選擇應首先考慮是否有可利用的工業余熱、廢熱和地熱水資源;當日照時數大于1400h/年,且年太陽輻射量大于 4200MJ/m2及年極端最低氣溫不低于-45℃的地區,宜優先采用太陽能作為熱水供應熱源;也可利用既有的城市或區域性熱網的熱水或蒸汽作熱源;但應落實是否能滿足全年熱水供應。
采用風冷熱泵機組的集中空調系統的建筑,夏季可以采用熱回收式熱泵機組。但應注意的是生活熱水制熱量一般小于空調制冷量,熱回收機組的選擇需經過計算確定。
在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地區,可采用燃氣、燃油熱水機組制備生活熱水。最近十多年來,水源、空氣源熱泵也廣泛地應用到熱水供應系統中。以下重點論述空氣源熱泵的選擇和應用。
空氣源熱泵使用于夏熱冬暖和溫和地區,亦可用于夏熱冬冷地區。由于空氣源熱水機組是按照環境溫度20℃的室外空氣時所提供的制熱量,因此在冬季室外溫度較低時制熱量應按當地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冷水供水溫度進行校核修正,當差距較大時,需增加機組供熱量及適度設置電輔助加熱器。熱泵機組的計算工作時間宜為12~15小時。
空氣源熱水機組應設置在通風良好,對噪聲控制要求不高的室外空曠場地,一般設置在裙房屋面或主樓屋面,也可設置在外挑陽臺上。機組進風面與遮擋物、控制面距墻面、機組進風面相對布置之間,均應保證有足夠的間距,不得影響機組進、排風和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