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春天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春令已到 春回大地 春歸大地 春到人間 春滿人間 大地加春 天地加春 春回地暖 天加地轉 冰雪消融 冰融雪消 冰消雪化 冰消雪融 天地回轉 冰雪融化 雪化冰消 萬物解冰 風和日麗 風和日暖 風暖日麗 日暖風清 風清日暖 料峭春寒 乍暖乍寒 春寒料峭 乍暖還寒 暮春氣暖 和暖如春 春光融融 春日融融 春意融融 春光溶溶 春水盈盈 春水淙淙 春水湍湍 春水潺潺 春雨綿綿 春草如絲 春草繁茂 春草發芽 春芽破土 春花怒放 草春桃艷 草長鶯飛 花紅柳綠 紅桃綠柳 柳綠花紅 李白桃紅 柳綠花香 紅情綠意 綠肥紅瘦 流水桃花 桃花流水 飛花噴綠 枝葉紛披 寸草春暉 綠意盎然 綠茵遍地 鳥語花香 鶯舞蝶飛 枯木逢春 山色返青 冬令春行 萬物生春 大雁北歸 大地蘇醒 蟄蟲昭蘇 欣欣向榮 生機勃勃 朝氣逢勃 人勤春早 梅雪爭春 鶯啼燕語 明媚春天 遍地皆春 滿目春光 暮春風光
關于春天的好句:
1、可愛的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到人間,那一片生機的景象便隨之來到四面八方,整個世界像剛從一個漫長的睡夢中蘇醒過來。
2、這一片,那一片,綠得發亮的紅花草,自然地繡上了幾朵小紫花,好看極了。
3、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麗:到處放射著明媚的陽光,到處炫耀著五顏的色彩,到處飛揚著悅耳的鳥叫蟲鳴,到處飄蕩著令人陶醉的香氣。這是綠的世界、花的海洋。
4、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找春天。
5、冬去春來,楊柳吐綠,溫暖的春風吹綠了一望無際的麥田,吹皺了靜靜流淌的河水。甘美的春雨,像蛛絲一樣輕,想針見一樣細,像線一樣長,冬去春來,楊柳吐綠,溫暖的春風吹綠了一望無際的麥田,吹皺了靜靜流淌的河水。甘美的春雨,像蛛絲一關于幸福的句子樣輕,想針見一樣細,像線一樣長,冬去春來,楊柳吐綠,溫暖的春風吹綠了一望無際的麥田,吹皺了靜靜流淌的河水。甘美的春雨,像蛛絲一樣輕,想針見一樣細,像線一樣長,像篩子篩過一樣密密地向大地飛灑著。
6、成群結隊的蜜蜂,呼扇著黃色的翅膀,嗡嗡地忙著采蜜;那五顏六色的彩蝶,也成雙成對地翩翩起舞。
7、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
8、腳下沉睡了一冬天的小草,此時已蘇醒了,倔強地把頭伸出了地面,雖然只見一點嫩綠,卻充滿了生機。
9、春天,細雨如絲,一棵棵橘樹大口大口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翡翠一般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微風中歡笑著。
10、不知什么時候,落起了春雨,輕輕的,聽不見淅瀝的響聲,像一種濕漉漉的煙霧,輕柔地滋潤著大地。
11、春天是個魔術師,誰比她更神奇,誰比她更美麗,她用魔杖拍拍天空的臉龐,天空頓時露出了笑顏,明媚的陽光給云朵鑲上金邊,她用魔杖碰碰大山的肩膀,群山馬上睜開惺松的睡眼,脫去灰色的冬裝,換上鮮艷的衣裳,她用魔杖點點大地的胸膛,花兒草兒趕緊鉆出被子,仰著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她用魔杖敲敲河流的琴弦,河流立刻發出優美的潺潺,情不自禁唱出心中的喜悅,春來了!春來了!到處都在唱著春天的歌。
12、春天的江南是美麗的,風很柔和,空氣很清新,太陽很溫暖。
13、田野里,曾經在冬天枯萎的小草,已經長得很茂盛。草從中的花兒爭先恐後的開放。蝴蝶和蜜蜂也趕來了,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們在辛勤的飛來飛去忙著采蜜,還發出嗡嗡的叫聲。小河里,曾經冰凍的河水也融化了。河中的魚兒興奮了,快活地游泳,好像在說:"歡迎,歡迎!"蝦兒在清澈的河水中游來游去。莊稼的好幫手--青蛙,身手敏捷,把一只一只的小蟲吃到嘴里。
14、這就是春,因著萌生在這里的生命的齊奏,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種神奇的美麗。
15、春天,你好。看!你鼓起小嘴輕輕地吹,冰雪融化了,草兒泛青了,柳樹發芽了,花兒綻放了,看!你鼓起小嘴暖暖地吹:陽光和煦地照著,鳥兒歡快地飛著,孩童們快樂地舞著,春雨弟弟也淅淅瀝瀝地下著,農民伯伯看著這春耕的好天氣,不覺輕贊一聲:"春天,真好!"
16、啊,我見到了春天。遠處的群山連綿起伏,變得蒼綠了。近處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鉆出地面,它們嫩生生,綠油油的。肥胖的小葉兒,像一個個剛剛睡醒的胖娃娃。這一片,那一簇,點綴著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樹木也在不聲不響地抽出新的枝條,長出了像小草一樣的新芽。柳樹的枝條向下垂著,就像一條條線掛在樹上。那嫩黃色的小葉片,就像在線上系的花瓣兒。楊樹開了花,這些花一串串的,是紫紅色的。身上長滿很軟的小毛,像一只只毛毛蟲,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鬧上枝頭,梨花爭奇斗艷……
17、春風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萬物呈現一片生機,形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
18、田野上,麥苗返青,一望無邊,仿佛綠色的波浪。那金黃色的野菜花,在綠波中閃光。
19、春天的顏色真是五彩繽紛,太陽是紅燦燦的,天空是湛藍的,樹梢是嫩綠的,迎春花是嬌黃的……難怪詩人愛吟詠春天,畫家愛描繪春天,因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總會。我很奇怪,這五彩繽紛的色彩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春天來到大地?
20、在這百花齊放的春天里,家園里有兩棵梨樹,人見人愛。一棵花兒怒放,高高低低綴滿潔白無暇的犁樹花,就像一座連綿起伏的白雪山,漂亮極了。另一棵梨樹截燃不同,雖然沒有它旁邊的"高大的雪山"那樣迷人,但是它樹葉茂密,向四面舒展,越長越高,最后形成一把覆蓋著大地的陽傘,而且結出里許多梨,
21、啊,我見到了春天。遠處的群山連綿起伏,變得蒼綠了。近處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鉆出地面,它們嫩生生,綠油油的。肥胖的小葉兒,像一個個剛剛睡醒的胖娃娃。
22、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3、桃樹、杏樹、梨樹,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杏、梨對應的顏色紅、粉、白)花里帶著甜味,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24、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
25、當春間二三月,輕隨微微的吹拂著,如毛的細雨無因的由天上灑落著,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時,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愛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飛來,加人了這個雋妙無比的春景的圖畫中,為春光平添了許多的生趣。
26、坐在校園里,迎面撲來春的氣息,空氣里醞釀著芬芳的青草味。一大片綠色的草地映入我的眼簾,那是生命的綠色。大榕樹像一把綠色的大傘,一片片新綠的嫩葉,充滿朝氣與活力,小鳥兒在枝頭奏著歡快的樂曲,我的思緒也不禁飄到融融春色之中……春天來了,春天總算來了,春天終于來了!
27、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28、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一、以課本為平臺,引導學生積累
課內要求背誦的文章,要求學生一定要背下來,如課后的“讀讀背背”“語文園地”等。在此基礎上,加強在生活中學語文的引導、交流與展示。如,第一單元以多彩的春天為主題,識字1是關于春天的由成語或四字詞語組成的韻語。四篇課文既有春天的景,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學習過程中,學生找春天,畫春天,讀春天。語文園地中,講春天,唱春天。圍繞一個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閱讀活動,并在此過程中,綜合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及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累有關春天的詞句篇,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還可利用 “語文園地”鼓勵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并復習鞏固生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片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二、以課外拓展為延伸,豐富學生積累
郭沫若曾說:“胸藏萬匯憑吞吐。”從一年級開始就該注重閱讀的積累,日積月累,不會做詩也會誦。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高峰,古詩背誦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其次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我讓小朋友們準備了一本《書香四溢》,把平時看書時遇到的好詞好句記到這個本子里,不會寫的字用拼音。并定期檢查,比一比誰摘的好詞好句多,誰又能把這些內容記到自己的腦子里。記得多了,學習材料儲存于大腦,成為學生終身營養,構成了語文素養。因此強調積累就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積累文化,積累精神,打好文學底蘊。教師還可以創造多種形式,激勵學生主動積累詞句,重視語言的積累。
三、讓學生走出去,到生活中積累、運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走出教室,去圖書館、閱覽室,去大商廈、菜市場 等,讓學生廣泛地接觸生活、感悟生活。突破封閉的課堂和單一的課本,走進生活,走入社會,使學生在母語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下積累詞匯。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自制“詞語樂園”積累本,鼓勵學生認身邊的字,記生活中的詞,并盡可能地把詞匯剪下貼在“詞語樂園”中。走出教室,走出課堂,有效利用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學習資源,給學生搭建一個又一個學習詞語、積累詞匯、學以致用的舞臺,使積累變得生動高效。
四、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能讓積累事半功倍。而學生習得積累的方法,會使積累更加自主和主動,從而有利于形成學習能力。如為了加大詞匯增長的幅度,在積累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逐步掌握積累詞匯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積累,同時幫助學生養成勤于積累的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方法 ;策略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培養讀寫能力,識字是前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寓教于樂,激發小學生識字熱情和動力的同時,有效促進和提高小學生識字量呢?
一、分步指導,促進學生“自主識記”
1.指導學生預習查詞典。讀準字音,圈畫字詞,認真描紅,這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了的事。此時,應重c指導學生“查詞典擴詞”,要求他們根據字的不同意思來組詞。比如,給“扎”字擴詞。學生通過查詞典,發現“扎”字有三個讀音:“zhā、zā、zhá”。根據讀音不同,再加上意思不同,可以組這些詞語:扎針、扎堆、駐扎;扎褲腳、掙扎。同學們查著,讀著,寫著,覺得漢字特別有意思,沒想到一個“扎”字,竟然能組成這么多的詞語。查詞典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大部分同學樂于查詞典,能有意識地理解生字的多個意思,潛移默化中有效地減少了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
2.積極實施和開展“小先生制”識字 。“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而兒童是這一傳授過程的主要承擔者。課堂中筆者采取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先一起識字讀字,再讓其當“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識字讀字,在課堂上讓學生去教學生,并引導學生間互相糾正錯誤,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教學效果,同時鍛煉、培養了學生主體識字的能力。
二、聯系生活,理解詞語
1.讓學生在認識事物中,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義。詞串識字的插圖上畫有表示詞語的事物,它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例如,二下《識字1》的每一串詞都為我們介紹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佳節,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教材為四組詞串分別配有相應的畫面。在教學“春節”這一行的時候,我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 同學們,春節的時候你們吃餃子了嗎?那你們知道,在春節的時候人們為什么要吃餃子呢?教師補充:這個習俗北方人比較講究,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像元寶,過春節時人們吃餃子就是為了招財;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餃子有餡兒,人們可以把各種東西包在里面,這也意味著人們對新的一年寄托新的希望)
(2) 教師接著提問:過春節了,親朋好友互相拜訪表示節日的祝賀,這叫什么呢?(指名答,出示“拜年”)
(3) 教師追問:過春節時,你給誰拜過年?在拜年的時候你是怎么說的呢?(引導學生練習說話)
(4) 拜年除互相走訪,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拜年呢?(還可以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等方式來拜年)
這樣的設計,使三個詞語與生活實際相對應,學生很容易地就在說一說的過程中理解了其意思。
2.要創設語言環境,幫助理解詞義。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的環境,學生能初步結合情境理解詞義了。如:一下《識字1》是一組描寫春天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排列上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①單行歸類,第一行春天的氣候;第二行春天的草、樹;第三行春天的鳥、昆蟲;第四行春天的花。②行與行之間按時間先后排列。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圖片創設一個情景,如教師談話導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來了,她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出示關于春景的圖片或者聯想現在春意盎然的景象)并提問:“看到這些圖片,你想說什么?”創設這樣的情景,就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說話:春天來了,在春風的吹拂下,春雨的滋潤下,柳樹長出了黃綠的嫩芽,小草從泥土中探出了小腦袋,布谷、燕子飛來了,勤勞的蜜蜂飛來了,在梨花、杏花、桃花上采蜜呢!不必過多地去講解了,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學生自然對詞串加深了理解。當然,詞串識字重點是識字,字先要掌握字的音形、義。
三、指導學生進行“積極抄寫”
“積極抄寫” 包括記住字形、明確讀音、理解意思、學會運用等目標。即不孤立于思維之外,而應該是“手部運動”與“腦部運動”的協調配合。就拿“記住字形”這一目標而言,需要學生調動起已有的經驗,利用熟悉的字來換偏旁記憶,或者把整個字分解為各部分記憶,或者是結合字義進行記憶等,在學生腦海中快速選擇并完成整個識記過程。在生字詞識記過程中,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抄寫哪些詞語、單個詞語抄寫幾遍、對詞語識記的程度等,學生的掌握情況因人而異。“積極抄寫”將正視這些差異性,改變“一刀切”的抄寫布置行為,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于“殊途”之中求“同歸”。
四、有效的教師評價
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僅要關注共性,更要關注個性;不僅要關注學業成就,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帶動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1.共性評價語。課堂中有很多的激勵性評價語,比如對、很好、真好。像這一類既含糊又夸張的表揚聲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十分盛行,每當學生答對了問題,老師們都慷慨拿出賞識教育的法寶,一味地為學生叫好。
但激勵性評價語不能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還要有所延伸。比如在識字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說說,這些字中哪些是你認識的,當學生說出后,筆者及時鼓勵說:“你真棒!”并問他你是怎么認識的。學生會說,我是在讀課外書時認識的,我是在廣告招牌上看到之后問大人認識的,我是……筆者接著說:“你真會識字,繼續努力!”學生聽到老師的鼓勵,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自然而然會增強自主識字的信心。
2.個性評價語。這部分的評價語,教師不再進行“不錯,很好”這樣的簡單評價,而是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個性化的評價,肯定學習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司”時,筆者問學生:你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回答將“同”去掉豎,并編成兒歌:同去豎,司司司。筆者首先給出肯定――對,這個方法真好!緊接著又說――你已經學會用編兒歌來記生字了,專指向這個學生這次回答所體現出來的優點。
一、準備階段
老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的仗!”既然決定開啟我們的春天之旅,那就開個好頭吧!為此,在陸主任的帶領下,一年級全體老師多次聚集,討論“春天來了”實施方案,我們不是討論:語文教什么,數學教什么,音樂教什么,體育教什么,不是如此斷裂的分工,而是討論大家圍繞同一教學目標,可以開展哪些教學活動,比如,語文課堂的學習內容,需要音樂課、美術課上完成哪些前期準備工作。集眾人智慧,幾次完善修改,最終手捧新鮮出爐的課程方案,我們忐忑并興奮地帶著孩子一起踏上了“尋找春天”的旅程。
二、實施階段
我們先是學習了課本上第一單元關于春天的課文,每天常規積累了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古詩。走出課本,我們帶著孩子在校園中尋找春天的蹤跡,從觀察春天的樹兒,盛開的花朵,到“拜訪春天的蟲兒”,再到“發現校園最美的角落”,孩子們發現了發芽的茶花樹,愈發蔥綠的竹葉,一只只調皮的小昆蟲……我們還鼓勵家長和孩子把尋找春天的步伐帶出校園,他們利用周末假日,外出郊游、踏青,記錄自己所見。在一位孩子的寫話中,他寫道:我看見田野里一片綠油油的,我問媽媽那是稻子嗎?媽媽說那是麥苗。原來,春天田野里長的是麥苗,夏天,田野里的才是稻子。讀完他的寫話,我真切地感受到,真的要讓孩子多走進大自然,去切身體驗許許多多神奇的自然現象,愛上大自然,而不要成為每天在教室讀書的機器。
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要數春天情景劇表演了,在前期“拜訪春天的蟲兒”的過程中,每天都有孩子來告訴我他的發現,“金老師,我看見草地上有一隊螞蟻在搬樹上掉下來的野果子!……”“金老師,我們走廊上爬來一條蚯蚓,它還活著,我看見一動一動的!”他邊說還邊用手指模仿蚯蚓蠕動。他們給了我靈感,我就想著這么喜歡小動物,就給你們排兩個情景劇演演吧,當然,編寫劇本這個任務由我幫他們完成,當我在班上征集小演員時,我沒有刻意選擇把重要的角色給特別會表演的同學,重在參與度,你喜歡什么動物你就上,哪怕沒有臺詞,出來“打個醬油”他們也高興。
拿到劇本,他們很激動,每到中午,就是他們最期待的排練時間。第一次接觸情景劇的他們,不知道該什么時候出場,不知道該怎么演,演的時候該說些什么,甚至在表演的時候會手足無措。我告訴他們,既然參演了,我們就得認真對待,首先,得回去熟悉小劇本,識字量不多的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迫使自己多識字,讀懂故事,還得背下自己的臺詞,有時候他們背不出我設計的優美拗口的詞語,會即興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代替,對于這一點,我給予了肯定,確實,孩子有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會自己選擇適合的兒童語言。隨著情景劇排練越來越熟練,又似乎覺得每個人呆呆地站在舞臺中央很是尷尬,于是他們根據每個動物的特點,加入了動作,比如,扮演小金蛇的同學,她會靈活地舞動自己的身體;扮演老虎的小男生,他會故意挺起胸膛,提高聲音,以示自己是森林之王……他們還在美術老師的帶領下,制作了各自的動物頭飾,排練前他們會提前戴好親手制作的頭飾,等待我發號“開始排練”的口令。在這些故事表演中,孩子們仿佛就是一只只冬眠醒來后的小動物,活潑可愛,富有生機。
一、關注語文學科自身資源.讓學習方法“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對拼音教學的要求是:學會聲母、韻母、聲調,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準確地讀出整體認讀音節,能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由于缺少了良好的學前教育的基礎和家庭教育的后盾,使得孩子們的拼音學習基本上有賴老師的指導、課堂的學習。經過多年來在拼音教學上的摸索,針對低年級的拼音教學設計了一項趣味游戲活動――“拼音手拉手”,它是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提高低年級學生對拼音的興趣,引導學生理解音節的結構,從而有效地提高拼拼音的速度。
“拼音手拉手”通常是由學生來扮演某個聲母。例如一名學生戴上“b”的卡片就成了部首“b”,其他的學生可以戴上不同的韻母,如“a”、“u”等,“b”與任何一位同學手拉在一起,讓其他同學拼這個音節。再如,由一名同學扮演聲母“h”,其他同學扮演韻母“u”、“a”,三位同學手拉手在一起,根據不同的組合,讓其他同學練習拼音。
這個過程既是游戲的過程,又是學習聲母、韻母,練習拼音的過程。在游戲中學拼音,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而且記憶深刻。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開始識字、組詞,用同樣的活動方式,還可以進行“識字對對碰”、“詞語連一連”。例如“詞語連一連”可以由某個同學扮演不同的字,然后組成不同的詞,使識字和組詞結合起來,組合的形式應當多種多樣,以便在擴大學生識字量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為向中高年級平穩過渡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資源。讓學習過程“活”起來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開發,有時和一門學科相聯系,有時和幾門學科相聯系,學生不僅僅是靜靜地看書,還要調查、走訪、表演等,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實踐能力。
低年級的習作課《和春天有個約會》,我們教研組的許老師就采用了綜合實踐活動形式,把課上得生動、豐富。課前她結合《品德與生活》中《春天在哪里》的活動主題組織學生尋找春天,活動的場地擴展到田野、市場、商店、公園、人們著裝上,讓他們從動物、植物、人類生活的點滴變化中去尋找,去發現,去體驗,然后進行交流。其次,利用語文課上,以“和春天有個約會”為主題開展學習,共有三個活動內容:詞語的積累。(詞語芳草地);春天古詩詞的積累(古詩智慧園);描寫春天(寫片段,詩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品味春天里生命的勃發與可愛。其中最后一個活動內容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老師采用“畫說寫”方法,為學生鋪設了一條寫作通路,主要的步驟是:第一,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來構圖;第二,通過自己的手把心中的構想畫出來;第三,通過自己的口把圖畫的內容有條理地講給小朋友聽;最后是通過文字把口頭所述的內容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內容的限制,沒有老師的硬性要求,學生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構思,自由繪畫,自由表達。毫無疑問,“畫說寫”不但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及繪畫能力,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們勇于創新的精神。我們還可以發現,“畫說寫”既不是單純學習繪畫,又不是單純學習語文,它訓練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以《春天在哪里》的歌聲結束本次的約會。課后在學生對春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礎上,思考還可以用怎樣的實際行動來感受春天。學生想到:放風箏、去春游、做風車等活動也可以感受到春天。鼓勵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依據自己的實際條件至少參與一項活動。讓學生在極其深刻的體驗之后,進一步自由地表現自我。
三、開發挖掘社會生活資源.讓學習手段“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正所謂“社會有多大,語文學習就有多寬廣”。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社會和學校中舉行的重要活動,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走進現實世界考察、采訪等,也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走進網絡虛擬世界討論、交流等,走進人們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因此,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進發。
桐鄉是之鄉,今年秋季,又是采菊時節,到處是一派忙碌景象。我組織學生開展題目為《菊鄉探密》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全班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他們十分踴躍,提出了“是怎樣種植的?”“怎樣采摘?”“胎菊什么時候采摘最好?”……十幾個問題。接下來,學生根據興趣自由組合,小組長分配任務,根據我為他們設計的表格準備下田探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