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韓非子的寓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孔子學院 非洲 漢語教學
[作者簡介]李紅秀(1969- ),男,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貝寧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漢語教學管理研究。 (重慶 40007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0-0027-03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越來越深入,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興起了“漢語熱”。為了幫助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2004年底開始,中國政府借鑒英、法、西、德等國家語言推廣機構的經驗,創辦了孔子學院。2006年6月,總書記作出批示:“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勢頭很好。不少國家紛紛要求建立孔子學院。我國宜加大對此項合作的支持力度。關鍵是培養合格的師資。望統籌規劃,扎實推進,力求開辦一所,就確保辦好一所。”①截止到2011年,全球共有10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專兼職教職工達1萬多人,注冊學員達50多萬人。同樣,非洲漢語教學是在孔子學院的框架下迅速發展起來的。孔子學院作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增進了非洲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展了中國與非洲的友好關系,推進了中非之間的和平共處與平等對話,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
一、孔子學院在非洲漢語教學的現狀
2005年12月4日,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成立,由天津師范大學與之合作創辦。截止到2011年,非洲已有17個國家設立了22所孔子學院和4個孔子課堂。這些孔子學院都是非洲各國高校與中國著名高校共同參與建設的,雙方高校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推動了雙方的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
1.開設多層次的漢語課程。根據《孔子學院章程》規定,孔子學院主要有五項任務:開展漢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提供漢語教學資源;開展漢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詢;開展中外語言文化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漢語教學是孔子學院最主要的工作任務之一。近幾年,非洲許多國家都掀起了“漢語熱”,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需求樣式也越來越多元化。目前,非洲漢語課程主要有漢語專業課程、學分課程、成人語言課程、中小學漢語課程。漢語課程的開設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各個孔子學院并沒有統一的模式。喀麥隆雅溫得第二大學、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津巴布韋大學和利比里亞大學等孔子學院,與所在大學聯合為學生開設了漢語專業學位教育,填補了這些國家漢語專業教育的空白。非洲其他十多所孔子學院的漢語課程被納入所在學校學分教育體系。同時,非洲許多孔子學院都開設了成人語言課程。埃及開羅大學、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順應當地漢語導游缺乏的狀況,開設了漢語導游班;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孔子學院、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喀麥隆雅溫得第二大學、貝寧阿波美卡拉維大學等為所在國外交部、公安部、海關等部門公務人員專門開設漢語實用班。此外,內羅畢廣播孔子課堂、利比里亞大學和拉各斯大學孔子學院還開辦了廣播漢語俱樂部,通過廣播教授漢語。
2.“一院多點”的辦學模式。非洲由于孔子學院少,而需求量大,許多孔子學院采用“一院多點”的辦學模式。所謂“一院多點”,是指一所孔子學院在校內外開辦多個教學點,以滿足當地不同層次的漢語學習需求。喀麥隆雅溫得第二大學孔子學院幫助當地6所大學開設了漢語專業本科學位課程或選修課程。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孔子學院幫助當地5所大學開設了漢語專業。貝寧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開辦了4個教學點,除了在大學里開設漢語學分制選修課,還在社區與貝寧中國文化中心合作,開辦了成人漢語教學點。博茨瓦納大學、基加利教育學院、津巴布韋大學、羅德斯大學和拉各斯大學孔子學院及馬里阿斯基亞中學孔子課堂等均在周邊大中小學設立了漢語教學點。“一院多點”辦學模式擴大了漢語教學對象覆蓋面,為在非洲的大學與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3.課程教學與文化活動并重。孔子學院除了漢語教學外,文化宣傳活動也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非洲人民具有能歌善舞的天賦。針對非洲人民的特點,各孔子學院結合中國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以舉行晚會、講座、中華飲食節、電影節等方式,為非洲各國民眾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口。津巴布韋大學、利比里亞大學等10所孔子學院成立了中文合唱團。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和博茨瓦納大學等12所孔子學院舉辦了圖書展。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基加利教育學院等孔子學院舉辦中國教育展。斯坦陵布什大學舉辦中國絲綢與繪畫展。筆者所在的貝寧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開辦了太極拳班和剪紙班,成立了學生漢語俱樂部,每年舉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
中秋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每周末給全校學生免費放映中國電影。這些文化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加,同時也促使更多的學生報名參加漢語課程學習。據統計,2010年,非洲孔子學院和課堂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87場,參加人數達53000人。
1、《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原意是買來珠寶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價值高的珠寶,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2、《鄭人買履》,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3、《濫竽充數》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不學無術只能蒙混一時,遲早都會被淘汰出局,任何時候都要真才實學才行;
4、《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齊策二》,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1、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2、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來源:文章屋網 )
摘要 漢魏六朝諧謔小說開后世幽默諷刺小說之先河,考察其文學起源,當是在先秦戲謔嘲諷詩、諸子寓言、史籍諧謔故事等文學的共同滋養下得以產生,而對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使諧謔小說最終成為具有獨立品格和價值的文體。
關鍵詞:漢魏六朝 諧謔小說 文學起源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諧謔小說,發軔于先秦,獨立于漢魏六朝,曹魏邯鄲淳《笑林》的結集,首開“諧謔小說”一體,此后繼作如《世說新語?排調》、《笑苑》、《解頤》、《啟顏錄》等。《文心雕龍》“諧 ”篇對諧謔小說進行了理論闡釋,并追溯了其產生之源。就文章的體制和寫法而言,許多文體都可從先秦找到源頭,考察諧謔小說之文學起源,也不能不追溯至先秦。
一 先秦戲謔嘲諷詩: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作為最初產生的文學樣式,詩歌從誕生之日起,便承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其中的戲謔嘲諷詩不僅是代表之作,更成為中國諧謔文學的發端。先秦戲謔嘲諷詩主要保存在《詩經》中,還有一些散見于《周易》及其它典籍。對于這些作品,眾多學者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不作贅言,僅就其與諧謔小說一體之關系作簡要考察。
首先,其語言詼諧性與內容諷刺性的統一,確立了諧謔文學寓莊于諧的創作風格。《詩經》言:“善戲謔兮,不為虐兮。”《箋》曰:“君子之德,有張有弛,故不常矜莊,而時戲謔。”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認為:“‘善戲謔兮,不為虐兮’,此謂言語之聞耳。后人因此演而為詩,故有俳諧體……雖含諷諭,實則詼諧。”《詩經》中不乏詼諧幽默之作,然其創作精神卻是“主文而譎諫”,“不直陳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諷刺叫‘譎諫’”。《詩經》中的優秀之作正是具有這樣一種含蓄委婉不直露的特點,于嬉笑怒罵中顯示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成為喜劇文學的起點。
其次,其形式上的故事性孕育了諧謔小說產生的因子。董乃斌先生在《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中說:“小說是一種具有虛構情節的敘事性散文,‘事’是構成小說內容的根本和基礎;小說文體便是人與‘事’的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對‘事’的認識、把握、記憶、表現(反映)能力進步到某種程度時才開始孕育,由萌芽而至于誕生的;諸種先于小說成熟的文體中實際上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小說因素。而詩歌自其一出現便與‘事’有著密切聯系,‘感于哀樂,緣事而發’。”《詩經》中呈現出濃郁的感事色彩,如《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男女對答之語充滿諧趣,以散文之筆寫出,可作諧謔小說讀。又如《唐風?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 。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有華服駿馬、豪宅美饌卻不知享用的守財奴,成為后世此類形象的原型。
再次,《詩經》中戲謔嘲諷之作開俳諧一體,而俳諧詩于諧謔小說中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諧謔小說的可讀性。如《啟顏錄》中云:“唐宋國公蕭 不解射,九月九日賜射,箭箭俱不著垛,一無所獲。歐陽詢詠之曰:‘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翻復下,應西還更東。十回俱著地,兩手并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這里俳諧詩成為諧謔小說的創作手法之一,以詩作調笑時見于漢魏六朝諧謔小說之中。
《文心雕龍?諧 》中探尋諧謔文學源頭時,也追溯至先秦民間戲謔嘲諷之作,認為“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諧謔小說即源于民眾之“戲謔之言”。“諧 ”篇中揭示到:“昔華元棄甲,城者發 目之謳;臧紇喪師,國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戲形貌,內怨為俳也。”據《左傳?宣公二年》載,宋鄭兩國交戰,將領華元丟盔棄甲,筑城民工嘲諷之,“ 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譏其瞪眼挺肚、趾高氣揚,卻不知羞恥的丑態。《左傳?襄公四年》又記,魯國大夫臧紇喪師辱國,百姓誚之,“侏儒侏儒,喪我于邾”。這些戲謔之歌單獨看來,并無可笑之處,然置之于事件中,卻感受到下層民眾對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和怨恨之情。不敢明謗,寄之隱語,于調笑中見尖銳諷刺,可作諧謔小說觀。
二 諸子寓言:諧謔中蘊含哲理,哲理中閃動諧謔
諸子散文對后世小說產生影響的有兩個部分:一是散文中的敘事成分,二是散文中的寓言成分。而后者以其強烈的文學性為小說的萌發提供了重要契機。諸子寓言數量巨大,僅《韓非子》一書就有三百余篇,考其總數當在千篇以上。其中許多故事妙趣橫生,諧謔中蘊涵著哲理,哲理中閃動著諧謔,成為諧謔小說的又一文學源頭。鑒于前賢對諸子寓言喜劇性成因、特征等多有論述,重復部分茲不贅述,這里主要考察其對諧謔小說一體的影響。
其一,諸子寓言就其題材而言是譏諷的,手法卻是俳諧的,寓莊于諧,成為諧謔小說創作的先導。寓言繼承了《詩經》的諷刺傳統,對當時的社會政治、人情世態、迂腐觀念及思維方式予以辛辣的嘲諷,其借古諷今、含沙射影、反語相譏、談笑諷諫、旁敲側擊、借外諷內、自嘲自諷等諷刺技巧,為后世諷刺喜劇藝術和民族語言表達技巧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借鑒。其以風趣、雋永、譏誚的語言,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成為諧謔小說創作的宗旨。
其二,諸子寓言虛構、夸張的敘事描寫技巧,對諧謔小說一體的形成起著哺育滋養的作用。先秦諸子在宣揚學說、游說進諫之時,為增強論辯的效果,向民間學習,大量引用民間故事和史實加以改造或獨立創作,這些為說理論道服務的寓言“開創了虛構故事情節的藝術手法”。虛構的故事不一定具有喜劇性,而輔以夸張的創作方式,則更具喜劇的特質,如“守株待兔”、“邯鄲學步”、“揠苗助長”等故事,既營造出詼諧幽默的氛圍,又達到了諷刺的效果。宋代黃震認為,“莊子以不羈之材,肆跌宕之說,創為不必有之人,設為不必有之物,造為天下所必無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戲薄圣賢,走弄百出,茫無定蹤,固千萬世詼諧小說之祖也。”這里正是著眼于虛構、夸張手法于其中的運用。諸子寓言成為后世諧謔小說創作的不祧之祖。
其三,諸子寓言中愚人類型的出現開諧謔小說嘲愚之先聲。中國自古就有尚智的傳統,提倡通融變通,反對呆板守舊,對于愚人給予辛辣的嘲諷。先秦典籍中更是保存了大量諷刺故事,并塑造了一些箭垛式的愚人形象。依據他們各自不同的表現,有迂腐機械者、幼稚無知者、自以為是者、冒失蠻干者,其中宋國愚人形象成為典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長”,《莊子》中的“適越賣冠”、“鬻技封侯”,《韓非子》中的“智子疑鄰”、“守株待兔”,等等,不勝枚舉。王利器先生曾說:“如果說笑話這種文藝形式的作品,在東漢末年的《笑林》才見于著錄,那么,在戰國以來諸子中有關宋人的諷刺小品,就是這種文藝形式的濫觴了。”而《笑林》中“齊人學瑟”、“擔山雞者”故事則直接來源于《尹文子》一書。大量譏諷愚人之作反映了民族群體意識對智慧的認同,而此觀念又積淀為群體意識,反映于各種典籍之中,對愚的貶斥,千載不絕。嘲愚也由最初的寄生于諸子著作中的說理論辯的例證,發展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題材。
其四,諸子散文中寓言的大量集中出現,如《韓非子》中《說林》、《儲說》就可看作寓言作品的專集,影響著后世諧謔小說專集的產生與發展。“《笑林》、《艾子雜說》、《笑府》、《廣笑府》、《笑得好》、《俏皮話》,等等,這眾多的一脈相承、延綿兩千余年寓言文學的巨著中,都可看到韓非《說林》和《儲說》首創之功的光輝。”而作為諧謔小說集的開山之作――《笑林》,其名稱也本自《說林》。《史記?韓非傳》、司馬貞《索引》說:“《說林》者,廣說諸事,其多若林,故曰《說林》也。”淵源關系可見一斑。
此外,諸子寓言中的許多諧謔之作如獨立出來,可視為諧謔小說的題材。有的作品被收入諧謔小說集中,如上文所提到的“齊人學瑟”、“擔山雞者”故事;有的成為諧謔小說中某類故事的原型,如宋國愚人故事;有的被改編成為諧謔小說的佳作,如明代孫仲齡就將《孟子》中的“齊人有一妻一妾”故事擴充改寫為《東郭記》。盡管二者有許多共通之處,許多寓言中涵蓋著諧謔小說之作,而許多諧謔集中也不排斥諸子寓言的諧謔故事,仍不能在二者間劃上等號。因為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不具有獨立性,它只是諸子散文的結構單位,孕育和滋養著諧謔小說一體。
三 史籍諧謔故事:歷史中的詼諧一幕
明綠天館主人在《古今小說序》中說:“史統散而小說興。”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認為,史傳所包含的小說文體因素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點:第一是結構方式,第二是敘事方式,第三是修辭方式。史籍與小說有著難以割舍的血緣關系,而史籍中的諧謔故事更是諧謔小說之先聲。如果說先秦時期即已產生了萌芽狀態的“準小說”,那么其中的諧謔之作則不妨視之為“準諧謔小說”。
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各國互相征伐,兼并劇烈,作為新興的政治力量――士,或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或為稻粱謀,奔走列國,獻計獻策。其語淺近通俗,特別講究論辯技巧。對此,鄭凱先生在《先秦幽默文學論》中有詳細的分析:這些游說之辭、外交之語詼諧幽默,又暗含鋒芒,豐富了言語技巧,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的言語智慧以及對智語的推崇,無疑是對此的繼承與發展。明代李維楨《廣滑稽序》言:“春秋戰國時聘問之使,游說之徒,酬往數言,肆而隱,曲而中,使人驚心動魄,解頤捧腹。”當然,這些記錄機敏文人游士言行的篇章,其本身就是富于諧趣的佳作,為諧謔小說創作提供了素材。
先秦史籍中,不乏具有喜劇色彩的著作,如《左傳》、《戰國策》等,其中或有詼諧的民間故事,如《戰國策》中的“畫蛇添足”;或有統治者愚蠢舉動的實錄,如《左傳》中所記宋襄公的蠢事,“無疑是今天我們所見的最早的真人真事的笑話”。這些故事風趣雋永,對六朝諧謔小說之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僅曹林娣、李泉輯錄的《啟顏錄》一書就有15則故事本自史書。而《晏子春秋》一書則以其活潑生動的語言、滑稽幽默的故事,成為諧謔小說創作的先驅。該書圍繞晏子的生平活動,塑造了一位嫻于辭令、機敏干練的賢臣智者形象,而晏子也成為諧謔故事中的箭垛式人物,與愚人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尚智”的傳統。鑒于眾多學者對該書有大量深入研究,在此筆者不再具體舉例論述。需要指出的是,此書作為喜劇人物之專集,其滑稽諧謔故事的集中出現具有重大意義。如果說《史記?滑稽列傳》是自覺地對諧謔之人、諧謔之事加以歸類,是諧謔故事結集的先聲,那么,《晏子春秋》就是非自覺狀態下諧謔故事的獨立專集,具有開創意義,不妨稱之為“準諧謔小說集”。
綜上,正是在先秦戲謔嘲諷詩、諸子寓言、史籍諧謔故事的文學滋養下,諧謔一體得以產生并成形。而對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使諧謔小說最終成為具有獨立品格和價值的文體。
參考文獻:
[1] 孟稚:《文心雕龍?諧 ――諧謔小說的理論闡釋》,《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2]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六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何宗美:《論先秦寓言的喜劇美特征》,《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4]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小說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5] (宋)黃震:《黃氏日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版。
[6] 湯利偉:《先秦寓言中愚人形象分類及宋人居多的原因》,《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期。
[7] 王利器、王貞珉:《中國古代笑話選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q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這則寓言的寓意,向來被概括為諷刺妄想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但我卻以為,這樣概括似嫌稍淺。
這則寓言實際上涉及到概率的問題。依相關解釋:概率,是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不可能再發生的事稱之為“偶然”;可能再發生的事稱之為“或然”,可能再發生的事發生的次數有多有少,可能性也就有大有小;完全可能再發生的事稱之為“必然”。把偶然發生的事當作必然,或者把必然發生的事當作偶然,都會產生悲劇。農夫撿到一只因奔跑撞到樹上而死的兔子,是偶然的,不可能再發生的,“兔不可復得”。農夫的悲劇就在于把偶然當成了必然,以為兔子會接連不斷的撞上來給他拾取,所以“身為宋國笑”。
由此就想到當下的教育。
為什么要讓孩子受教育?按宏大敘事,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合乎社會規范的人,社會需要的人,亦即人才;按私人敘事,是讓孩子生活得好――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組成個好家庭,養育個好兒女,一生都幸福。而這一切的起點,是要有個好成績。所以,學生成績不好,特別是因為不努力而成績不好, (下轉59頁)(上接49頁)往往要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甚至逼迫。
這往往引起學生的不滿:怎么著還不活一輩子?非得讀書、非得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