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李清照的詞

      李清照的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的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清照的詞范文第1篇

      在中國古代文學上,李清照的詞有著重要的地位。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都選編了李清照的詞。可見其重要性,李詞又很高的藝術性和鑒賞性,那么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很好把握,是學生更好地理解,筆者從李清照的生平,藝術特色,創作分期及其感情世界四方面進行探究。

      一、熟知李清照的生平

      要深刻理解一個作家的作品,首先應熟知其生平。李清照(1048-約1155),號“易安居士,”清南章丘明水人,她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是當時的大文人。母親王氏亦能文章,這樣的家庭促成了她成為一代女詞豪。她十八歲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兩人生活富足,情投意合,共同研究詩文和鑒賞金石,有著共同的愛好和情趣,因而生活幸福美滿。但“靖康之難后,丈夫病死建康,她本人流落抗越,金華等地。”晚年生活很凄苦,曾改嫁但感情不合而分離,并因訴訟離婚而下獄,遭遇極為不幸。縱觀李清照的一生可以靖康之難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條件優越,婚姻美滿,她與趙明成的結合可謂天作之合。在前期顯示出她天質聰穎,生性灑脫,博學多能的附加之子形象,因而詞作綽約輕倩,自然嫵媚,表現出年輕女性的活潑天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是此時的佳作。在這一時期不論是描寫閨閣生活,還是思念丈夫的詞都充滿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人品味到生活的幸福。而后期遭國破家亡,迭遭喪亂,受盡磨難,心中極為凄苦,傷心苦悶孤獨的心情常繞心頭,一改往日清爽明朗的詞風,取而代之的是哀愁凄苦,充滿了悲傷和憂郁。《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就是這時期的代表作,吟唱出了一代詞人的辛酸與悲痛,可稱為千古絕唱。

      二、了解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掌握作者的藝術特色,又是理解其作品重要環節。李清照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被當時學術界稱為“易安體”其主要的藝術特色是:

      1、“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明白曉暢的音律作詞,她能把那些用慣了,用舊的字寫入詞中,是簡單的字句表達出娟永的詞境”。語句曉暢,讀來朗朗上口,顯示出作家的獨具匠心,以平常語表達不平常意境,體現了作者高超的運用語言能力。

      2、“易安體融入了國家興亡的深悲劇痛”李清照的詞反應了她整個的生活生命歷程。她的一生既有個人的不幸,又有國家破碎的悲痛,這是她的作品帶有濃郁的憂傷,此類作品在后期顯得尤為突出,這是由于她的人士經歷所決定的,也是“易安體”獨有的藝術特色,更是婉約詞的顯著特征。

      3、“易安體”的丈夫氣,李清照詞既有女性的溫柔,又有一般子女所不及的剛勁,可謂剛柔并濟。她能把委婉的情思與超脫的胸懷融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豪邁之氣。如{漁家傲}中的“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此詞顯得很有氣勢,體現出“易安體”的剛健灑脫,爽朗的特點,可見作者雖遭人生的不幸,但她并沒有被生活現實所壓倒,而是堅強的自信心亦然存在。

      三、把握李清照詞的分期

      一個作者的創作,隨著現在生活的改變而有著不同的分期。李清照的一生是幸福而艱難的。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有著幸福的甜蜜,也有辛酸的痛苦,所以她的創作歷程隨生活的變化而改變。靖康之難,南宋向金稱臣,李清照的創作發生了很大的轉折。前期作品充滿歡樂與幸福,作品的基調是明朗的,即使是閨中之怨也不乏其明快的情調。后期的作品則發生了變化,她的詞多寫家庭破碎和丈夫離去帶來的悲傷,同時也有憂國憂時的作品,基調是低沉的,給人以憂傷之感。作為語文教師在講解李清照詞的時候,尤其應該把握作者前后期詞風格是不同,這樣才能結合時代背景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從而進入詞的意境,為更好地理解詞所表達的情感而打下基礎,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四、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學作品或多或少帶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李清照詞作更突顯這一點。我們在解讀她的詞的時候應注意到這一方面,如她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是作者熱情歌頌大自然的詞篇,表現了作者愉快的心境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詞的表現力極強。全篇不足四十字,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常記起那溪水邊亭閣游玩的事,天已到黃昏,可我們還沉醉春天美景中,竟然不知道歸途。等興致散去,很晚才劃著小船回家,竟走錯了路,闖入荷花深處,奮力地劃呀劃,好不容易才找到歸途。我們的劃船聲,嬉鬧聲驚動了已棲息的水鷗和白鷺。詞中詞中畫面清晰可見,有溪水、亭閣、蓮花、小船、構成了風景優美的畫卷,令人流連忘返,在這美好的春景圖中,主人公的心情是美妙愉悅的。這首詞在表達上用了巧妙的方式,如“日暮,”“晚歸,”從時間上表現出主人公游玩的興濃,以致很晚才踏上歸途。

      “沉醉”“興盡”“誤入”從心理感受表現出了對春景迷戀很深,頗有不盡興而不罷休的那種癡熱程度。當我們走進作者描寫的景致中,步入其心理深處,不由得產生一種共鳴,置身其中,使人心曠神怡,這就是說理解作品必須展開想象,構設情景,打開你的心扉與作者同行方能理解其中的韻味。

      當我們讀《聲聲慢》(尋尋覓覓)時,卻與前者有不同的心靈感受。詞的開篇就把讀者帶入憂傷的境界。作者先從尋找的動作出發,給人以悲傷凄涼的情調,“尋尋覓覓”讀者不禁要問,她在尋什么,覓何物?這就得從作者的人生經歷中去尋找答案。李清照前期的生活美滿,公公做過宰相,丈夫也多次做過州一級的官員,所以生活極為富足,可以說盡情地享受著生活,作詩,作詞及收藏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雅事。如今物是人非,丈夫離她早逝,家破人亡,加之李清照又無子嗣,孤苦一人流落他鄉,生活無著落,面對這樣的處境與先前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越是鮮明,其心理的落差就越大,心情越傷感。我們知道了她這樣的生活經歷后,不難理解其尋什么,覓何物的答案,筆者認為她在尋找過去的生活,尋找與丈夫一起的幸福和心靈的安慰。可是尋來覓去,只有失落,只有秋風蕭瑟的清冷和凄慘的心理痛苦,別無他物。這就是詞中的“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細膩準確地反映出作者的內心孤獨,清冷與凄慘。這很平常的十四個疊字表達了豐富的情感世界,此時的主人公的心中就像打翻的五味瓶,辛酸苦辣咸齊擁心頭,柔腸寸斷。這一句是從三個層面來表現作者的心理過程,第一層寫動作“尋覓”,第二層寫環境“清冷”,為后面的心理反應作鋪墊,第三層寫心理感受“凄慘”。作者將其三個分句統領全詞,為這首詞做了凄涼的感情基調。在設十分低調的心情下,深秋的季節是時暖時寒。在這樣的氣節里,作為年來體弱的婦人,是最難調養自己的身體,“三杯兩盞淡酒”,古人常以酒消愁,以酒御寒,所以說三兩杯淡酒是抵不住晚上勁吹的寒風,詞作描寫到此,人心本來就凄涼,加之自然天氣的寒冷,可謂涼上加涼,使人心寒到極點。但此時又有“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曾相識”。更增添了幾分愁意。大雁南飛,意味著天氣冷了,而這北來的大雁引起作者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因而使人心中更加傷感。這是詞的上闋,給讀者營造了一個天氣寒冷,大雁南歸,主人公流落他鄉心境十分孤寂苦悶場景,使人為之感動。詞的下闋寫眼前景物,“滿地黃花難積,惟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黃花本是美好的事物,摘花,賞花是人之常情,可這時的黃花卻被秋風吹打殘落的樣子,不再是美的象征,而是惟悴,衰敗,這個模樣有什么摘頭?作者把黃花擬人化了,將其本來無情之物賦予情感,更反襯出作者的生活景況。筆者認為這是作者自喻,把深秋黃花比作自己。現時年歲已老,年輕時候的美容不復存在。歲月吹人老,生活迫人老。如果是年輕,或許有人羨艷尊容,而今就像秋風吹殘的黃花,有誰搭理?孤獨的心情油然而生。“守著窗兒,獨自怎得黑!”在這無依無靠的旅居生活,孤苦伶仃,只是坐在窗前獨自發愁,怎么挨得到天黑?我們可以設想,即使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又怎能奈得天明?詞到此時已經把作者的情感表達到極致,但作者獨具匠心,以自古代表傷感之物的梧桐,陰雨,黃昏更加使人愁上加愁,尤其是“點點滴滴”極為傳神。積攢在樹葉上的水珠,滾落下來打在另一葉上,啪一啪,每點雨水像敲打著作者的心,傷心之極。這樣凄慘冷落的秋雨之夜,一個“愁”字是概括不了“我”心中的辛酸與痛苦。整個詞到此作結,但文盡而意無窮,使讀者產生共鳴,惻隱之心頓生,替詞中主人而傷感,不由得想起她在這樣天氣陰冷,細雨連綿,孤苦無助的情況下怎樣生活?真是催人淚下,慘痛萬分。

      李清照的詞范文第2篇

      關鍵詞:自然美;含蓄美;音樂美;繪畫美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風格獨特的著名女詞人,宋人王灼在《碧雞漫志》中稱贊李清照說:“易安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為本朝婦人,當推詞采第一。” [1]她的清新婉麗的詞風歷來為人所稱道。本文試就其語言特色作一具體分析。

      一、平易清新,盡顯自然之美

      明白如話、平易自然的詞風,貫穿著李清照一生的詞創作。她生性爽朗、坦率、感情真摯,坦誠的說,明白的寫,無人工斧鑿之痕,在宋詞中獨具一格。

      1.口語入詞,化俗為雅

      李清照常常用清淡雅致的口語對景物進行簡筆勾勒,在樸素中顯示自己天然的魅力。例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臨江仙》中“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等,趙明誠評價其曰:“清麗其詞,端莊其品。” [2]實為中肯。

      2.精于錘煉,不著痕跡

      李清照作詞,看似信手拈來,實乃精心錘煉,使作品明白如話,卻又婉轉如珠,不見痕跡。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這“紅”“瘦”二字,原來平淡無奇,李清照卻變俗為雅,用此二字描寫風雨之后花葉的外形,極富形象美,更寫出了寂寞深閨的惜春的情懷與紅顏易老的感嘆,實是精于錘煉,而又不著痕跡的典范。

      二、委婉深沉,盡顯含蓄之美

      作為名門閨秀的李清照其精神性格具有典雅的一面,她的語言竭力追求雅致委婉、含蓄深沉的風格,她的詞是字字句句總關情,但字字句句卻不提情,正所謂“委曲精工,含蓄無窮之意焉。” [3]

      1.含蓄深沉,情藏言外

      李清照詞善于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如《醉花陰》一詞,這首詞上闋寫寂寞之情,落筆即移情于物――如霧的香煙。次句又寫室內光景:爐中香煙慢悠悠地燃著,我們可以感覺到她簡直是度日如年。“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則暗示:夫妻分別已久,平時思念,佳節更甚。但李清照不直接寫“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是寫自己的失眠――“半夜涼初透”。這里的“涼”,不只是身涼,更重要的是心涼,寫得委婉含蓄,情在言外。

      2.用典精巧,含而不露

      李清照詞語言的含蓄美也體現在用典上,通過用典使作者隱忍難吐的情懷找到得以寄托的載體。如《多麗》一詞,采用賦的手法,通篇用典,在清照詞中獨一無二。通篇詠菊,卻始終不提菊,盡得風流。李清照在《詞論》中主張作詞要有“故實”“典重”,講究“富貴態”,這首詞應是實踐她創作理論的產物。

      三、和諧流轉,盡顯音樂之美

      李清照詞聲調韻律的和諧流轉之美,特別體現在她運用疊字、疊句和俳句上。清人顧炎武認為“詩用疊字最難” [4]要做到“復而不厭、賾而不亂” [4]則更難,但在李清照詞中,疊字幾乎開篇可見,讀來朗朗上口,音樂感很強。

      《聲聲慢》中疊字的運用,是詞學上成功運用雙聲疊韻的創格,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整首詞,共九十個字,舌音、齒音字多達五十七個,開篇的七組雙聲疊韻詞在音節、情調、氣氛方面與內容緊密配合,聲情并茂,感人至深,得到歷代詞學家的一致好評,“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婦人中有此文筆,殆間氣也。”

      四、濃淡相宜,盡顯繪畫之美

      李清照作詞常以畫入詞,以詞寫畫。她在詞匯選擇上注重色彩調配,在謀篇布局上施展繪技,或白描、或工筆、或淡抹、或濃彩,描繪自然景物,表達奔涌情懷。

      如,《如夢令》將“溪亭、藕花、鷗鷺”串逐成畫,一詞一個意象,三個意象一幅畫:有物有色,有景有情,好一幅色調明麗清雅的湖荷翔鷗圖。她又用“回舟、誤入、爭渡、驚起”這樣的動詞,讓人想象出其中的喧囂,景、物、人、情融成一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虛實相生,上下遠近成章,構成動蕩迷離的畫面,渲染了歡快愉悅的氛圍。

      李清照詞語言的平易清新、委婉深沉、傳神新奇、和諧流轉、濃淡相宜等特色,代表了宋代文人詞語言成就的新高度。她造語自出機杼、率真自然、典雅含蓄、講究音樂美、蘊涵繪畫美。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來捕捉心中的感覺,傾入筆端,因而奠定了詞人在古代詞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后世奉為“婉約詞宗”(王士禎《花草蒙拾》)。這也許正是其作品盛傳不衰、流風余韻綿延千載的秘密所在。

      參考文獻:

      [1]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88.

      [2]趙曉潔.李清照詞的語言藝術探微[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3):102.

      [3]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

      李清照的詞范文第3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守著窗兒 一作:守著窗兒)

      2、《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3、《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的詞范文第4篇

      關鍵詞:美國;李清照詞;漢學英譯;創意英譯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1-0161-06

      中國“婉約派”詞宗李清照及其詞作在美國的流傳史已近百年,逐漸成為漢學研究中的顯學,并日益為美國詩壇所關注。期間,李清照詞的英語譯本(文)陸續問世,譯者多達數十人。綜觀各種譯本(文),類型繁多,形態各異,但從宏觀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漢學英譯和創意英譯。

      “漢學英譯”是“由生活或學習在西方國家且諳熟漢語文化的漢學家或漢學研究者所進行的漢語文本翻譯。”①那么,“漢學英譯”屬于漢學翻譯,其譯文文本表述語言為英語。漢學英譯追求的是源語與譯語文本之間信息轉換的完整性,既包括內容傳遞的完整性,又包括形式、風格再現的完整性。漢學英譯的目標是原文與譯文之間“相似性”的最大化,即意、形、體的“極似”。“創意英譯”,在美國譯者尤其在美國現當代詩人翻譯家中,極為盛行,是美國特色鮮明的一種翻譯傳統。香港學者鐘玲認為,具體落實到詩歌翻譯而言,創意英譯以表達美感經驗、將詩人譯者對原詩的主觀感受以優美的英文呈現出來為目的。②這有別于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的漢學英譯。創意英譯是一種譯者吸納原作內容并將其轉化為自我創作靈感、彰顯詩人譯者自身詩學觀念的翻譯方法。

      在眾多美國李清照詞英譯文本中,許芥昱等學者的漢學英譯譯作被認為是經典之作,收錄進美國高校的中國文學教材,沿用至今;肯尼斯·雷克斯羅斯的譯本則是創意英譯的典范,被收錄進美國各種詩集,影響了廣大美國讀者,甚至被不懂中文的讀者誤認為優美的英文“原創詩歌”。美國李清照詞的學者譯者與詩人譯者分別采用漢學英譯與創意英譯的主導性原因是譯者的文化身份,因為其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他們的譯介實踐任務,也決定了他們對英譯方法的取舍。

      筆者以美國李清照詞的學者與詩人英譯文本為研究對象,分析、比較兩類譯者群體選取漢學英譯與創意英譯的動因及具體翻譯操作,以期總結方法,歸納經驗,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漢學英譯:學者的學術性翻譯方法

      “文學翻譯離不開文學研究,文學研究是文學翻譯的前提。”③美國漢學界的李清照詞翻譯與研究是同時進行的。美國的漢學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將李清照詞進行英譯,以方便相關研究或教學的開展。這些以學術性為旨歸的英譯方法正是漢學英譯。正因如此,美國李清照詞的學術性翻譯方法始終堅持“忠實”原則,譯者的中國古典文學素養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語言信息在翻譯中的傳神達意。許芥昱、葉維廉、歐陽楨等學者型翻譯家便是典型代表。

      許芥昱(Kai-yu Hsu, 1922—1982),著名美籍華裔學者、翻譯家,終生致力于研究、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學。1959年,許氏獲斯坦福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隨后在美國數家大學任中國文學教授、系部主任。“許芥昱學養深厚,并不缺少研究、介紹古老漢學的能力。”④他在中國文學研究與翻譯方面著述頗豐,治學嚴謹,為美國學界所稱道。

      1962年,許芥昱在美國語言文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刊物《現代語言協會會刊》(PMLA)《李清照詩詞(1084—1141)》。這是美國較早的李清照詞研究文章。作者詳述了李清照的生平背景、作詞經歷,深刻分析、總結了李清照詞的五大特點:口語入詞,形象生動,善用疊詞,音樂性強,借景抒情。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在文中英譯了李清照詞20首,作為論文論述的例證。這是李清照詞在美國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漢學英譯譯文。例如《如夢令·一》的翻譯。

      常記溪亭日暮,

      Often remembered are the evenings on the creek,

      沉醉不知歸路。

      When wine flowed in the arbor and we lost our way.

      興盡晚回舟,

      It was late, our boat returned after a happy day

      誤入藕花深處。

      Entering, by mistake, the thicket of lotus clusters.

      爭渡,

      As we hurried to get through,

      爭渡,

      Hurried to get through,

      驚起一灘鷗鷺。

      A flock of herons, startled, rose to the sky. ⑤

      這首小令回憶了詞人年少時的一次游記,語言平實又不乏生動之處,景物描寫細致,烘托出詞人的歡愉之情。許芥昱的譯文以意譯為主,以傳達原詞原意為準則,又能展現原詞的特征。譯者幾乎“字對字”的翻譯,如首句“常(often)記(remembered)溪(creek)亭(arbor)日暮(evenings)”,卻又以英文語法、句法規則加以整合,措詞簡潔,是地道的現代英語,符合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譯者在第二、三句譯文中使用了尾韻,“way”與“day”,五、六句“爭渡”疊詞(hurried to get through)也得以忠實再現。譯者將末句“驚起一灘鷗鷺”譯為“一群鷗鷺,受驚,飛向天際。”這是一種深化的翻譯方法,將原詞景物的描述視線由地面延伸至天空,視野更加寬闊,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譯文與原詞借景抒情的效果異曲同工。

      葉維廉(Wai-lim Yip,1937—)是美國著名的華裔比較文學學者、翻譯家、美國比較文學學會顧問。葉氏196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之后,一直在美國的若干大學任比較文學教授。他的文學創作、漢詩英譯與比較文學研究并行不悖,建樹頗豐。數十年來,葉維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美詩學匯通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葉氏在學界就享有極高的聲譽:“在比較文學、詩歌創作、文學批評,以及翻譯的領域,葉維廉教授無疑是顆耀眼的明星!”⑥葉維廉作為匯通中美詩學與文化傳統的學者,情系大洋彼岸的中國,始終“致力于兩種傳統:美國溯源自龐德一系的現代主義和中國詩學傳統,相向地傳遞信息。”⑦因此,葉氏堅持英譯漢詩的“定向疊景”原則,其目的是為了將中國古詩中的語言模式、文化認知與思維角度最大限度地傳遞到譯文中去。這既可以糾正西方譯者對漢語的誤解與扭曲,又可以為英語讀者提供更為自由開放的詩歌審美體驗空間,例如《如夢令·二》的英譯文,

      1.昨 夜 雨 疏 風 驟

      1.last night rain sparse wind sudden〔6〕

      1. Last night, scattering rains, sudden winds.

      2. 濃 睡 不 消 殘 酒

      2. deep slumber not dispel remaining wine〔6〕

      2. Deep sleep abates not the remaining wine.

      3. 試 問 卷 簾 人

      3. try ask roll- blind- person〔5〕

      3. Try ask he who rolls up the blind:

      4. 卻 道 海棠 依 舊

      4. but say begonia --- remain--- the-same〔6〕

      4. Thinking the begonia blooming as before.

      5. 知 否 知 否

      5. Know ?〔2〕 Know ? 〔2〕

      5. Know it? Know it?

      6. 應 是 綠 肥 紅 瘦

      6. should-be --- green fat red thin〔6〕

      6. Fattening leaves’ green, thinning petals’ red. ⑧

      在具體翻譯實踐中,葉維廉設計了“三步走”的漢學英譯方法:第一步,給出漢語原詩;第二步,進行“字對字”的釋義;第三步,按照英語文法進行最小限度的修改,得出最終譯文。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葉維廉在對《如夢令》進行“字對字”注釋的同時,還標明了每句原文的字數或音節,甚至以問號“?”對譯“否”字。譯者對第二步所作最小限度的修改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傳遞原詞的語言特質,如第二句的譯文中沒有使用符合常規英語文法的“does not abate”,而是以“abates not”英譯“不消”。譯文第三四句中也沒有增譯“我問”和“卷簾人答”,兩句譯文均為“無主語句”,意在再現漢語語言的專有模式和原詞中的“無我”境界。由此,“定向疊景”的譯詩理念得以實踐:譯文中助動詞與主語均省略不譯,使得原詞中并置的意象一一羅列,令英語讀者有“移步換景”的閱讀體驗。葉維廉這種幾乎“偏執”“極端”的漢學英譯方法雖然罕見,但“無疑傳譯出兩大文化系統內更多的信息,從內容到形式更為開放,留給讀者更多的聯想空間。”⑨

      歐陽楨(Eugene Ouyang, 1939—)是美籍華裔比較文學家、教授、翻譯家。他早年求學于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印第安納大學,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他任印第安納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文學院東方文化系教授。在美國漢學英譯李清照詞諸位譯者中,歐陽楨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共翻譯李清照詞24首,其中13首收錄在1975年由柳無忌與羅郁正合編的《葵嘩集:中國歷代詩歌選集》。該選集刊行后即在美國學界廣為流傳,隨即被許多大學選為教程,此后數十年間多次再版。這為李清照詩詞在美國社會的流布產生了深遠影響。”⑩1999年,在早年13首英譯李清照詞的基礎上,歐陽楨又增譯11首,共計24首入選著名學者孫康宜等人主編的《中國傳統女詩人:詩集與評論》。

      歐陽楨對翻譯理論與技巧有較深的研究。他認為,翻譯對人類文明史、對各國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閑視之。他把翻譯區分為純粹的翻譯——科技翻譯,與傳神示意的翻譯——文學翻譯,前者容易后者難。他認為,鑒別文學翻譯有三條標準:“自明”“信達”“透明”。“自明”即譯文像原文一樣,無需借助其他文獻即可讓讀者鑒賞、理解;“信達”即原文的意義要完整無遺地譯出來,原文與譯文的“情調”要一致;“透明”即讓讀者透過譯作看到原著,而不應讓他們看出這是翻譯過來的。由此可見,歐陽氏以學者的身份,側重翻譯中以原作為中心,強調譯文的基調應和原文一致,譯文要反映出原作者的特點,而不能反映譯者自己的特點。他尤其指出,李少英和李清照就應有不同的特點。兩個不同的作家或詩人,譯文就應該分別反映出兩種不同的風格。這也是他翻譯原則“傳神示意”的另一種闡釋。

      例如《減字木蘭花》的英譯:

      減字木蘭花

      Jian zi mulanhua

      賣花擔上,

      From the pole of the flower vendor

      買得一枝春欲放。

      I bought a sprig of spring about to bloom,

      淚染輕勻,

      Tear-speckled, slightly sprinkled,

      猶帶彤霞曉露痕。

      Still touched by rose mist and dawn’s early dew.

      怕郎猜道,

      Should my beloved chance to ask

      奴面不如花面好。

      If 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

      云鬢斜簪,

      I’ll put one aslant in my hair,

      徒要教郎比并看。

      Then ask him to look and compare.

      此詞寫詞人對春花的喜愛,對容貌美及愛情的追求,擅用心理描寫、擬人等手法,語言通俗、易懂,含蓄地描寫兩人的愛情。歐陽楨的英譯文十分忠于原詞,以淺顯易懂的英文再現了原作的原意,還原了原詞語言平實、口語入詞的特點,無需譯注或其他輔助文獻即可讓英文讀者理解,是為“自明”。同時,譯文不增譯,不漏譯,上闋中“一枝春”比喻“一枝花”,譯者直譯為“a sprig of spring”;下闋中將春花擬人,以人面與花作比,譯者仍直譯為“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譯者將比喻與擬人修辭格照直譯出,并且皆押頭韻,再現了李清照詞音樂性強的特質。原詞以花喻人,尤其是下闋含蓄的心理活動委婉地描寫夫妻之間的恩愛。這是東方式的愛情表達,與西方直接、熱烈的情感流露完全不同,而譯文闡釋的仍舊是原詞含蓄的“情調”。譯者坦言:“我們必須努力展示的不僅僅是我們彼此文化間的共同點,還有彼此文化間的差異。”是為“信達”。譯文直接脫胎于原詞,其中譯者主體性幾乎沒有發揮,沒有任何創造性翻譯,真正做到了“譯者的隱身”,是為“透明”。

      除此之外,冰心的碩士學位論文《李易安女士詞的翻譯與編輯》(1926)、何趙婉貞的碩士學位論文《人比黃花瘦:李清照生平與作品》(1968)、庫克(C.H.Kwock)與文森特(Mchugh Vincent)合譯的《有朋自遠方來:圣朝漢詩百五十首》中21首英譯詞(1980)以及詹姆斯·克萊爾(James Cryer)的《梅花:李清照詞選》(1984)均為李清照詞在美國較有特色的漢學英譯譯本。囿于篇幅,筆者在此不做一一舉例論述。

      二、創意英譯:詩人的創造性翻譯方法

      在20世紀初葉的美國新詩運動中,龐德開啟了一種以詩歌創作為導向的詩人譯詩傳統。美國詩人譯者主要以東方詩歌——尤其是中國古詩——翻譯為主,他們以詩人的視角與靈感解讀中國古詩,在翻譯過程中摻雜了自己的創作成分。這種“大膽”的、出人意料的翻譯,可以說創造出了另一首詩,卻往往與原詩的精神想通。這就是中國詩歌的創意英譯。肯尼斯·雷克斯羅斯是最富代表性的創意英譯詩人翻譯家之一。

      肯尼斯·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 1904—1982)是美國著名現代詩人兼翻譯家,是“舊金山復興”運動的倡導者,對美國詩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一生詩歌創作與翻譯多達50余部,其中四部漢詩譯集中均有李清照詩詞的出現:《漢詩百首》(1956)包含7首,《愛與流年:續漢詩百首》(1970)譯介6首,《蘭舟:中國女詩人詩選》(1972)英譯7首,《李清照詩詞全集》(1979)全譯67首。在美國,像雷氏這樣對譯介李清照詞如此傾心的譯者十分罕見。雷克斯羅斯創意英譯漢詩——特別是李清照詞——的方法緣起于他的詩人身份,他在《詩人譯者》一文中陳述了他的“同情”詩歌翻譯觀:

      以詩譯詩是同情行為——將自己與他人相認同,翻譯他人的話為自己的話。眾所周知,一位好的譯者是不會對字對字翻譯的。他不是人,而是拼盡全力的辯護律師。他的責任是一種特殊的請愿。詩歌翻譯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同化,即陪審團是否被說服。

      在此,雷氏將譯者視為原詩作者的“辯護律師”,要求譯者要按照作者的“意愿”和“精神”去感動讀者,即“陪審團”,譯者是作者與譯文讀者情感傳遞的紐帶。他反對詩歌的直譯,注重譯本讀者感悟到譯者與作者同樣的詩歌“靈感”,因此譯者要積極主動地靠近原詩作者的精神層面。在雷氏眼中,“作者和譯者都是靠靈感進行詩歌創作和翻譯的,他們之間其實沒有主與仆的區別。”這正為雷氏在翻譯過程中發揮詩人譯者主體性奠定了基礎。譯者只有以平等的地位洞察原詩及作者的精神實質,達到“感同身受”,然后以英語將這種“同情”表達出來,此時譯文與原詩之間語言是否“忠實”則無關緊要了,“我并未期待該集(《漢詩百首》)成為東方文化研究的學術之作,它們(譯詩)只不過是若干(英語)‘詩篇’而已。”這也是漢學英譯與創意英譯的根本差異。

      如《一剪梅》的英譯:

      一剪梅

      SORROW OF DEPARTURE: TO THE TUNE

      “CUTTING A FLOWERING PLUM BRANGCH”

      紅藕香殘玉藫秋。

      Red lotus incense fades on

      The jeweled curtain. Autumn

      Comes again. Gently I open

      輕解羅裳,

      My silk dress and float alone

      獨上蘭舟。

      On the orchid boat. Who can

      云中誰寄錦書來,

      Take a letter beyond the clouds?

      雁字回時,

      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

      On the sky under the full

      月滿西樓。

      Moon that floods the West Chamber.

      花自飄零水自流。

      Flowers, after their kind, flutter

      And scatter. Water after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

      一種相思,

      Creatures of the same species

      Long for each other. But we

      兩處閑愁。

      Are far apart and I have

      Grown learned in sorrow.

      此情無計可消除,

      Nothing can make it dissolve

      And go away. One moment,

      才下眉頭,

      It is on my eyebrows.

      卻上心頭。

      The next, it weighs on my heart.

      該詞作于詞人新婚不久丈夫即外出之時,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擅長創作情詩的雷克斯羅斯以其詩人對愛情獨有的感悟,去“同情”李清照,真切感受詞人當時的心境,并將這種情思付諸于英語的載體,以創意英譯的方法,再現了原詞的離愁別緒與思念之情。首先,譯者不以原詞的行數為準則,果敢地采用大量的不規則斷句與跨行,形成一種急促、直接的情感宣泄節奏,以西方英詩的外在形式與情感表達手法表露詞人原本含蓄的情感。其次,原詞中的若干意象被譯者改寫,以更加深刻地烘托全詞的抒情氛圍。上闋中“玉藫秋”之“秋”譯為“秋天又一次到來”(Autumn comes again),使得哀愁更加憂郁。“雁字”本意為大雁飛行時排成的“一”字或“人”字形狀,譯者在此譯為“唯有大雁歸來,在天空中畫著表意的字符”(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 On the sky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將其意象具體化,與“錦書”(letter)相呼應,因為譯者認為,“大雁是中國古詩中‘信使’的慣用意象”。下闋中的創造性英譯方法更為明顯。“花自飄零水自流”中“落花”“流水”本是充滿悲傷、無奈、絕望的意象,而譯者描述完“落花”之后,筆鋒一轉,將“流水”譯為“水流分開后,終將歸復一處”(Water after /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落花”“流水”兩個意象在譯文中相反相成,將原本離別的愁苦狀寫為“苦盡甘來,聚散有時”的積極向上的愛情期待。末句更將“此情”(sorrow)外化為一種“可觀”(on)、“可感”(weighs)的客觀存在,“雷氏在此極力傳遞女詞人不可消除的思念之情的全部重量!”再次,譯者成功地將女詞人的情感“同化”,以現代英語表達出來。原詞由于漢語特有的語法特點,全詞沒有出現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但在譯文中,譯者六次將“我”(“I”“we”“my”)顯現,在英語語境中,這有利于全詞抒情的發揮。有學者認為,雷氏的李清照詞本身就是優美的英詩,此處把“無我”的境界化為“有我”的境界,于(英語)讀者而言,具有極大的情感感染力。

      雷克斯羅斯創意英譯的李清照詞在美國影響很大,美國現代詩壇中的很多詩人正是通過雷譯的李清照詞結識了中國婉約派詞宗,并對其詩學加以師承,融合到自身的詩歌創作中。美國著名漢學家、文學評論家榮之穎對雷氏的《李清照詩詞全集》評論道,雷克斯羅斯作為癡迷于中國詩詞的美國著名詩人,克服困難將其譯為母語(英語),無論忠于原作與否,其譯文文學上的優點理應被肯定。

      三、美國李清照詞英譯對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啟示

      李清照詞在美國的英譯與傳播是翻譯文學史上的重要個案,這得益于漢學英譯與創意英譯兩種主要的翻譯方法。在著力于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實施的當下,李清照詞作為“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對中國文學對外譯介評判標準、譯者的文化身份及譯作的傳播途徑等方面均有啟示意義。主要啟示有三個“多元化”:

      第一,翻譯評判標準的多元化。通過美國李清照詞英譯可以發現,漢學英譯與創意英譯翻譯方法下產生的文本多姿多彩、百家爭鳴。若以中國傳統譯論的圭臬“信、達、雅”加以衡量,則多數為“失敗”的翻譯作品;但是事實卻是,它們都在不同領域、不同讀者群中被比較廣泛地接受。這是為什么呢?以這樣的翻譯實踐反思評價翻譯的標準,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學翻譯的評判標準必須多元化,不能以是否忠于原作作為唯一標準。正如翻譯目的功能學派所倡導的“目的決定手段”的宗旨,文學譯者有權根據特定的翻譯目的與用途,如漢學研究或詩歌創作,以及譯本在目的語中需要完成的特定功能而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而“不必考慮翻譯是否按照‘標準’的方式進行。”

      第二,譯者構成的多元化。吸納海外譯者,需求“合譯”模式。由美國李清照詞英譯的案例可以發現,海外多元文化身份的譯者是中國詩歌外譯的有生力量,他們中有漢學家、有詩人,甚至有的譯者既是學者又是詩人。尤其是漢學英譯的譯者多為美籍華裔學者,他們既有扎實的漢詩素養,又有美國地域的文化體驗。國內譯者理應與海外譯者加強合作,尋求合理有效的“合譯”模式。“樹立國際合作的眼光,積極聯合和依靠國外廣大從事中譯外工作的漢學家、翻譯家,加強與他們的交流與合作。”雷克斯羅斯與中國學者、詩人鐘玲成功合譯《李清照詩詞全集》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三,譯本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從英譯的李清照詞在美國的傳播渠道可以發現,以作家為中心的譯作單行本雖然是傳播的主要形態,但不是唯一渠道。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還可以有其他諸多方式,如高校的碩、博士學位論文、學術論文、主流中國文學選集,甚至中國文學研討會等形式。筆者還曾搜索到在美國多個外國文學網站中有李清照詞英譯文的出現,雖然譯者多不可考證,但這也不失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頗為便捷的現代化媒介。

      翻譯是文本跨語際的轉換活動,更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受到各種原因、目的的影響,不同翻譯方法的使用會產生與原作或親近(忠實)、或疏離(叛逆)的譯本。李清照詞在美國的漢學英譯與創意英譯是核心觀念迥異的兩種翻譯方法,這是由譯者的文化身份、翻譯目的造成的。但是,這又是兩種在異域成功傳播中國文學的翻譯方法。對其進行辯證的考察與分析,對于拓展中國文學“走出去”之翻譯標準、譯者模式以及譯作傳播渠道,都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李清照的詞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李清照 詞風 清麗明快 凄麗沉郁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Differe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 Term of Li Qingzhao

      ZOU Jingli

      (Tieling Norm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 112000)

      Abstract Song poetess Li Qingzhao, in literary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graceful faction" authentic. Her words made to the delicate twists known, can some very fine things or feelings, to be reproduced by sublime artistic, not only to catch poet known for bold, graceful as is generally the experts were also dwarfs. Some praised her "beautiful", " Green manure red thin ", it was also appreciated her "curtain westerly, thinner than yellow." These of course are inspiring sentences, standard lift out, something that can not see her skill. But Qingzhao able Han Yong EMI, shine through the ages, with a monumental artistic charm, because she has created hi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Key words Li Qingzhao; style; elegant and bright; desolate melancholy

      1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比較

      首先,以描寫少女樂事的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后期敘述詞人凄苦心境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為例,略加分析。

      《如夢令》捕捉了一次蕩舟活動的生動場面,它的風格是明快、清新、活潑;而《聲聲慢》是抒發詞人處于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境遇之中,內心極度凄苦的強烈感情,呈現出凄清沉郁的風格特色。這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是運用不同藝術手法加以再現的。

      《如夢令》運用白描手法,詞中沒有一個描繪色彩的字,但整個畫面卻色彩鮮明:藕花紅,鷗鳥白,荷葉綠,湖水藍……,畫面上不僅色彩明麗斑斕,而且動靜交織,情景交融。整個藝術境界中充滿著熱情爽朗的朝氣,躍動著青春的活力。再加之以清新流暢的語言,優美動人的韻律,激悅歡快的基調,就構成了這首小令清新明快的詞風。

      《聲聲慢》是通過意境創作來表現風格的。

      這首詞發端突兀,先聲奪人,從高點起步。詞的一開頭連用七組疊字,聲調鏗鏘地渲染了悲涼的意境,使全詞蒙上一層深沉的感傷色彩,一下子就把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送上高峰,為全詞抒情定下了不可更移的、沉郁悲傷的、緩慢的基調。接著又用鋪敘的手法,選取了一連串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景物——秋風蕭瑟,北雁南飛,黃花憔悴,桐葉飄零,細雨淅瀝,構成一幅陰沉、凄慘、昏暗的畫面,使主人公的感情和客觀景物的描繪達到了和諧一致、水融的程度,從而極力渲染出愁之悲切。又以精美、通俗的語言,遒勁的筆力,逼真的境界,再加之急促、低沉的節拍,傳達出詞人晚年凄苦若絕的心情,使全詞呈現出凄清沉郁的風格特色。

      由此觀之,從《如夢令》的清麗明快到《聲聲慢》的凄麗沉郁,我們不難看出詞人的藝術風格又向前發展了,所以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2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與《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的比較

      當然,這種差異不僅僅限于描寫少女樂事和敘述凄苦晚境這兩種截然有別的題材上,即使同是抒發愁情的作品,前后期詞這種藝術風格上的差異也是顯然的。以《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和《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為例試加以說明。

      《醉花陰》這是一首前期書寫離愁別苦的名作。它在風格上表現為清麗、明快、含蓄,而且是通過前后照應的方法,畫龍點睛之筆加以體現的。

      《武陵春》是詞人避難金華期間所作,詞中抒發了思夫、念鄉、憂國等多種愁緒,它在風格上呈現出凄麗沉郁的特色,是在景物的渲染中,巧妙的構思里滲透出來的。

      《醉花陰》的一開頭,就用頓挫之筆振起全文,直言點出“愁”字,最后用“人比黃花瘦”的“瘦”字與前面的“愁”字相呼應。“瘦”字既能傳達出的風韻,又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凸現出來,它凝聚全詞的精神,使感情與景物融成一體,真可謂神來之筆。至此,一個因思夫而憔悴得如一般清瘦的的風采秀姿便躍然紙上。全詞從清麗中滲出淡淡凄艷,疏朗而略兼薄薄的愁苦。再配之以流轉如珠、余韻悠然的語言,舒緩頓挫的聲調,再現出前期詞那種清麗明快,深婉的(下轉第189頁)(上接第146頁)詞風。

      《武陵春》的一開頭,詞人就以如椽巨筆描繪了暮春景色:狂風吹花,落英繽紛,一片凄清,成功的渲染了憂傷的氣氛,引起了傷春之情。接著將詞意宕開,虛擬了一個想去泛舟的愿望,似乎“愁”字漸解;可是在結尾處又以“舟小愁多”的反襯手法,將文意又一轉折結在“愁”字上,一宕一收,錯落有致,將詞人的凄楚的心情、深沉的仇恨,含蓄巧妙,又搖曳生姿地表達出來了,真是絲絲入扣。再襯以沉郁急促的聲調,決然頓挫的語言,回腸蕩氣的韻律,構成動魂攝魄的藝術境界,顯示出凄麗沉郁的風格特色。

      3 《念奴嬌·蕭條庭院》與《永遇樂·落日熔金》的比較

      所以,同是抒寫愁情之作,但前后期風格是迥然有別的。那么在體裁上,是否也存在這種風格差異呢?我們不妨就前期的詞《念奴嬌》(蕭條庭院)與后期詞《永遇樂》(落日熔金)加以比較。

      《念奴嬌》是一首晚春閨怨相思詞,抒寫詞人與丈夫別后心情由抑郁愁苦到逐漸開朗的過程。寫得清爽含蓄、多姿多彩。

      在這首詞中,詞人把感情的發展與時間的推移、事物的變化結合起來進行描寫。起處寫雨,結處寫晴。上片說,在惱人的天氣中寂寞無聊、心事重重;下片寫,由于天氣轉晴,春光明媚,不知有多少游春意。這種寓情于景,情隨景異的表現手法,使全詞顯得豐滿,自然生動,字里行間跳躍著抒情主人公的青春活力,她完全是一個極有素養的、對精神生活有所追求的。而且全詞在聲調韻律上,輕柔舒緩,遣詞造句上,新麗而無綺靡之病,精煉而又無斧鑿之痕。所以在這首詞中,呈現出前期詞清麗、明快而又深婉的風格特色。

      在《永遇樂》詞中,作者寫的并不是詞人的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佳節,她不愿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面游玩,而寧肯呆在家里聽聽人家笑語這樣一件小事。而且,在藝術上詞人也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一番,幾乎是尋常語,但籠罩全詞的基調是深沉、凝重,這是因為詞人巧妙的運用對比的手法所收到的最佳藝術效果。

      詞人開頭“落日熔金,慕云合璧”兩句,是兩種不同景象的對比。在色調上一個熱烈而艷麗,另一個則較為凝重、灰暗,為下文所表達的盛衰之愁,在無形中起了一個襯托作用。接著又用往日的繁榮歡快與今日的凄苦寂寞,他人的笑語與自己的獨愁對比,從而深化了主題。同時情景交融,跌宕有秩,意境深遠。在詞中雖然沒有采用直接抒情的句子,主要是用了較為平緩的語調進行敘述。然而,表現出了后期凄麗沉郁的風格特色。所以,就是同一體裁的詞作,前后期詞風也是各異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暗淡,晚年的凄苦,形成了詞人的富有特色的創作風格。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既有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這類清麗明快的詞章,也不乏飽蘸著血淚寫就的深沉、悲戚的力作。而這清麗明快與深沉凄麗的藝術特色,正代表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的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 李清照.漱玉詞.

      [2]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出版社,1990.

      相關期刊更多

      農機科技推廣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海洋工程裝備與技術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交通大學

      河北水利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水利廳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 亚洲一级片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高潮喷水|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亚洲神级电影国语版| 亚洲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1| 亚洲1234区乱码| 国产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 亚洲色四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制服在线观看| 亚洲卡一卡二卡乱码新区|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