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撿來的官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山地景觀;人居三元;山水城市
Abstract: background to the hill count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analyze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human activities of landscape bring destruction, respectively is living background resources mining damage type, residential activity type of recreation, traffic construction dam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living damage. Points out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mountainous landscape living should b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landscape must strengthe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with green matrix for "bottom", strengthen the visual feature space mountain. Hope that through the "landscape city" idea of research for mountain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ountain landscape; Living three yuan; Landscape city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時代背景下的山地景觀現狀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道路曲折而漫長,至2002年末,我國總人口為12.85億人,城鎮人口為5.02億,城市化水平達到39.1%,這也表明城市化到了加速的時候。隨著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化,工業、地產、能源、交通等消耗型產業的迅速發展,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人類帶來多方面的便利和效率,但是另外一方面,快速發展的城市同時蠶食著城市周圍的區域,而城市建設的無序和GDP的追逐,政績的需要,使得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城市化區域原有的城市地域獨特性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國內的城市雷同國外的城市,南北的差異也消失殆盡,遇山挖山、遇水填水。而很多本身平地不多的省份急切需要趕上城市建設的步伐而苦于平緩適建用地的不足,因此將城市化的方向逐步轉向周邊的山地、丘陵郊區。中國的城市化是空前絕后的歷史時期,但是也為城鄉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如何解決人居建設與山地景觀的和諧共生問題是本文論述的中心。
山地景觀面臨的人居沖擊[1]
背景型――資源采掘
山地的資源類型往往比平原地區更為富足,這些都依托于獨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次生屬性。煤礦、石材比非山地地區更為豐富,水利資源中的人工水庫也往往出現在山地地區。如今的平原已經被人類利用的不堪重負,山地地區因為其人工改造的難度較大,因此能夠保留一些林地,但是由于其生物、植物多樣性、動植物資源相比平原更為豐富。帶來的是“在非山地就不存在這樣截然分化的自然屬性,絕大多數情況下完全可以互換。如計劃用作林、牧、草的地,同樣可以種植作物,反之亦然。特別是對工程建設用地的限制性在非山地區明顯減弱。”[2]而這些資源采伐帶來的后果是毀滅性的,現在我們行駛在國道、高速路上依然可以看到兩側或因采石被轟炸的山體,或因采伐的巖土。這類沖擊對山地景觀的沖擊是致命的,有些區域經過多少年以后的自然修復都難以回復以往的景觀。
這類沖擊往往出現在城市周圍的山體,會對城市中心向外的視覺界面產生不良影響;即便是遠離城市但是卻又對城市對外交通公路、鐵路的乘坐對象產生視覺心理上的影響;再或可能對周邊的游憩環境產生破壞,讓人高興而來敗興而歸。
活動型――游憩交通
游憩活動往往伴隨著開發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文化體育設施等,雖然沒有一個城市的建設量大,但是游憩建設點小而俱全,選擇上比城市開發更具靈活性,破壞的可控性也高于城市開發。其次對外交通的建設,在穿越山體時對山體造成大范圍切割。國外的常規做法是對項目建設進行景觀環境沖擊評價。如美國的LMS(Landscape Management System)[3]不僅僅對游憩項目進行分析評價來確定項目是否批準,還對水力資源建設開發、能源開發、植物景觀保護等等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國內缺乏類似的評價機制,而導致破壞性的建設難以避免。
建設型――城市開發
很多國外的山地城市是由于人居環境山地占據了主要比例導致不得不開發利用山地地區,隨著歲月經驗的積累,對山地城市景觀的控制和設計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規則。我國的城市建設同樣面臨著類似的發展問題,尤其是中小城市,山地面積占了國土面積的69%[4]而大多數的小城市都處于山地環境或周圍為山地環境,其中有七成的縣區分布在山地地區。因此很多城市空間必須依托山地空間,因此開發模式的選擇決定了對山地空間、山地生態的破壞程度,建設帶來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合理的選擇開發模式、合理的布局空間使得對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這種開發的破壞不僅破壞了山地生態環境,從視覺上將山地最直觀的輪廓線也破壞殆盡,將許多視覺聯系度較好的視覺廊道封死。
山地景觀發展的未來
追求地域特征重塑的發展
放眼世界,任何歷史悠久的城市、小鎮、村落,其物化人居要素表現出來的地域特性,都反映了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相互演化的時間性,也是表達地方特色的最佳物化載體。地域化的強化不是說要原味的仿制、單純的保護,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已經不能如此固步自封了。文化的延續必須在快速中保持清醒的傳承意識,全球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為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強化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應該在認識地域化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正確重新認識發掘適合潮流的地域化要素。信息化發展高速的今天,固守狹隘的地區或本土觀念,拒絕外界的信息、資源,無異于扼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只有順應“全球化”進程的規律,發掘自身的地域化特征,才可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追求綠色基質為“底”
傳統的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是生態自然的人工化,山地被鑿路、河道灘涂被建設用地侵占、河道水系則被渠化,腹地縮小以此來爭取更大面積的用地,這樣使得山體自身收到破壞,河流水系的生態意義、美學意義盡失。當然,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也越來越被重視,山地開發的前提是綠色基質在任何開發前提下都應該是被保留的,并且作為重要的開發背景,這樣才能在大尺度范圍上控制住沖擊。[5,6]
追求視覺景觀特征強化
山地景觀并非人工設計出來的,也不是完全天然的,但是原初的山地景觀卻又如此“無意識”的強化了自然的山體景觀,有意識的人為設計從某種程度上容易受到設計師個人價值觀的支配,而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一個地方的價值體現不應該單純有個人的價值觀來體現,這也就是我們設計師自身應該反思的。設計師應該追隨“無意識”的設計邏輯,去發現自然與歷史人文演變的規律和動因,進而遵循這樣的規律,要突破常規的規劃設計平面化的做法來強化視覺特征。[7]
小結
山水都市主義概念早在1990年時就已經提出。錢學森在給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吳良鏞先生的信中提出,要把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與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孕育了“山水城市”的概念。[8-12] 2001年,吳良鏞先生把“山水城市”推廣到“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強調山水的構成作用和城市的文化內涵,指出“山水”泛指自然環境,“城市”泛指人工環境,深化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自古都是相伴的,人居活動的發展應該依山就水,充分利用山水格局的特征來突出本土的特征。在快速城市化的當下,山水都市主義的精髓應該得到繼承和發展,在以綠色基質為底的基礎下,塑造具有地域性的山地環境,從而讓山地人居環境展現出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劉濱誼,三元論─一人類聚居環境學的哲學基礎,規劃師,1999,(2):81~84
[2]余大富,山地資源的特點及開發策略,山地學報,2001,(S1):103~107
[3]王曉俊,美國風景資源管理系統及其方法,自然資源學報,1993,(4):371~380
[4]黃光宇,山地城市學: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545
[5]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市: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346
[6]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市: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235
[7]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市: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287
[8]城市學與山水城市
[9]城市特色―歷史文化名城與山水城市(第2版)
[10]鮑世行,錢學森論山水城市,2010,342
[11]鮑世行等編,杰出科學家錢學森論山水城市與建筑科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112
[12]博禮銘,山水城市研究:湖北科技,2003,333
電池壽命
個人使用無人機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恐怕是電池能量壽命所帶來的限制,目前的電池缺乏足夠的動力,無人機甚至沒辦法保持飛行超過30分鐘,這是當下無人機技術無法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因素。
科學家們正試圖生產出更有效的電池,使得無人機可以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此外,專業技術人員也正在研究將太陽能電池板技術運用到無人機上。據預測,在不久的將來,無人機的電池能量壽命將得到明顯的改善,這將使得它們能夠在充電前飛行更遠的距離。
防撞擊
安全問題一直是無人機技術創新領域討論得最多的內容。有一種危險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考慮到,那就是當無人機逐漸被運用到公共場所中時,其可能發生各種情況的碰撞。
為了應對這種潛在的威脅,我們必須要提高無人機的保護措施。研究人員如今正在積極思考無人機事故的預防方案,即將無人駕駛飛機固定,使得其能夠識別其他事物存在的方向,并采取具有挑戰性的技術防止事故發生。
自動駕駛儀
目前市場上的無人機某種程度上都需要技術人員在地上操控,這些人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并取得o人機飛行的認證。然而,這種方式即將發生改變。專業研究人員已經在嘗試將自動化技術運用在無人機上,這在未來將使無人機能夠自主飛行,而無須人類的操作。有了這個自動駕駛的功能,那些沒有無人機操控經驗的人也將能夠在旅行途中使用無人機。
導航
無人機的導航是另一個需要大量創新的技術區域。目前,GPS被用來指揮無人機的飛行,但這種技術很明顯有其缺點。
GPS在人口稠密的環境、叢林和濕地,往往不是很有效率。GPS在探索這些地方的時候,會給無人機的征程設計產生負面影響。為了防止這樣的問題,研究人員正考慮為GPS提供某種目的的備份技術工作。這些額外的技術將能夠保證無人機完成它們的任務,即使在GPS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時。
控制系統
有的無人機在旅行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干擾,控制技術將會是無人機技術研發的關鍵部分。這些技術包括無人機受到不同元素影響時的應變能力,如超速、濕潤和惡劣環境等。
如果沒有這些技術,將很難管理無人機的飛行活動。目前,無人機的開發設計工作都集中在對無人機的保護上,科技人士正試圖確保控制技術不會輕易受到病毒損害。除此之外,地面上的無人機操控人員也將能通過控制系統更好地控制無人機的運動。
通信系統
與其他飛機一樣,交互技術對于無人駕駛飛機也非常重要。通信系統被地面上的操作人員使用,操作人員與無人機取得聯系,并給予其必要的指令。目前,交互技術的問題在于操作人員只能與無人機保持聯系。
關鍵詞:安全行為;3E原則;安全管理;施工起重設備
1. 建筑施工設備事故的現狀及導致事故原因分析
施工機械設備在建筑施工中應用十分廣泛,而作為施工機械當中起重設備類的設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互聯網上的資料可以看出,目前,全國每年起重事故死亡人數占事故總死亡人數的比重較大,在工業城市中起重事故死亡人數占全產業死亡人數的7% ~15%,有的地方和部門高達20%。在發生事故較多的特殊工種中,起重作業事故的次數占34.7%,事故死亡人數占19.53%。
縱觀國內幾年發生的建筑施工起重設備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多種,有指揮、操作不當;起重設備保修、維修不當等等。根據現代安全系統工程管理理論中的3E原則理論,導致事故的發生的原因,歸根結底無非是技術原因、管理原因、教育原因、身體和態度原因等四個方面。而無論是這四個方面的任一方面,人在安全系統工程中起著絕對性的作用。筆者所在項目擁有10t龍門吊6臺、100t龍門吊4臺、25t汽車吊2臺和架橋機1臺,在實際的安全管理中,發現要提高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必須要重視人員的安全意識管理,提高人員的安全行為管理和自我安全約束。
2. 提高人的安全行為管理要點及措施
在安全管理的三個要素當中,人、機、環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當中,人起著指揮、控制、操作等最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機械中的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必須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針,從工程的伊始到工程的竣工,要始終提高人的安全行為管理,以此來保證施工機械中起重設備的安全管理。要提高人的安全行為,根據3E原則,可以采取三種防止對策,即工程技術(Engineering)對策、教育(Educating)對策和法制(Enforcement)對策。根據這三種對策,提出以下幾種能提高人安全行為的要素及措施。
2.1制定有效的安全工程技術措施并嚴格遵守實施
隨著現代施工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家規范和各省市規范如《建筑安裝工人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建筑施工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龍門架及井字架物料提升機安全技術規范》、《建筑機械使用安全規程》、《塔式起重機安全規程》、《建筑起重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等陸續頒布實施,有效地為技術人員編制符合本機械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嚴格遵循這些法規和標準、技術規范等要求,制定規范化的安全技術措施。
在實際的操作中,根據項目龍門吊、汽車吊和架橋機這些起重類設備的實際情況,結合所處的施工條件和各種國家、省市的規范,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并不斷完善。在機械的使用和維修保養中,嚴格遵守本項目龍門吊、汽車吊和架橋機安全操作規范,對安全使用設備,防止事故的發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規范,提高了安全管理行為,促使人的安全行為得到進一步加強。
2.2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措施
無論從3E原則來看,還是安全管理中的現實意義,安全教育培訓措施是實現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防止產生不安全行為,減少人為失誤的重要途徑。要提高人的安全行為管理,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是必須的。
施工機械設備,特別是施工設備當中的起重設備,本身是存在很大的風險性,查詢相關以往的事故資料當中,特種設備中的起重機械一出現事故,往往造成群死群傷,造成財產損失,社會影響極大。而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低下,安全意識不強,沒有取得相應的資質就進行設備操作,蠻干、瞎干,違規操作、違章指揮這些行為往往造成人的安全行為低下,而安全行為的低下,也就是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當然,對于機械設備的安全教育培訓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在實際的應用中,要根據教育培訓的內容和對象靈活選擇,這些教育培訓的主要方法有:課堂講授法、實操演練法、案例研討法、讀書指導法、宣傳娛樂法等。當然,也可以進行經常性安全教育培訓,這些形式包括有:每天的班前班后會上說明安全注意事項,安全活動日、安全生產會議、張貼安全生產招貼畫、宣傳標語及標志,安全文化知識競賽等。機械設備的培訓內容可以包括設備組成、原理、功能、設備操作規程的學習,設備運轉過程當中的維修、保養,故障識別等等,這些都可以是教育培訓的內容。
從龍門吊、架橋機的入場就十分重視人員的安全教育,項目部還專門邀請了塘沽區勞動局人才培訓中心專家來到我工地進行培訓講課。現場的機械操作人員都經過了正規的培訓,取得了相應的特種設備操作資格證才進行人員的上崗作業,并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通過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舉行一些安全教育培訓來提高人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安全行為,盡可能減少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失誤,這些培訓的內容包括安全法制方面、項目的機械設備危險源辨識情況、機械設備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以及項目機械施工的安全技術措施等等。對于一些注意事項,在每天進行施工之前,都進行必要的強調,使施工人員時刻擰緊安全警鐘。通過這些安全教育培訓,有效地提高了人員的安全行為,在實際的操作中,保證了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轉,實現了預制梁的安全出池、運送和架設。
2.3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
3E原則的法制對策,從國家方面來講,就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像《安全生產法》、《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等。對于各個生產經營單位來說,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國家和行業標準,結合生產、經營的安全生產實際,制定本單位的安全規章制度,也就是3E原則當中法制對策的一個應用。
通過這些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地約束人的不安全行為,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從制度上保證生產的安全。對于施工機械當中的起重設備,建立設備檢查制度、設備維修、保養記錄制度以及相關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必要的。
在需要使用大量起重機械設備的項目,十分重視這些規章制度的建立,根據實際的情況,制定了項目領導責任制、架橋隊隊長安全責任制,設備操作司機安全責任制、安全員安全責任制、各輔助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制以及設備的維修、保養制度,健全了設備的檢驗、檢查制度等等,并根據項目的實際,建立了安全獎勵與處罰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約束了各施工從業人員的安全行為,另一方面有效地推動了施工機械的安全運轉。人的安全行為的提高,保證了整個施工機械人-機-環的和諧發展,促進了安全生產。
結束語:
本文根據安全系統工程的3E原則,就如何用提升人的安全行為來提高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幾點措施和建議,給從事機械安全管理的同行們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愛情;性教育
先有小學性教育課本,據說是為了解答“我從哪里來”的疑問,當然回答是完全合符科學常識的——爸爸媽媽相愛、,然后媽媽懷孕,然后媽媽產下了“我”,從而否定了“我”是垃圾堆撿來的,是樹洞里榨出來的,是媽媽胳肢窩里掉下來的等等充滿奇思妙想的謬誤。然后有教育十五六歲中學生怎么使用套套的事兒,記得去年還有成都某中學男女學生“有一套”的正面新聞,似乎他們正等著急用呢,似乎老師們正操心,要不馬上教教他們,就壞事兒了。最近又爆出高校開戀愛課教同性戀的事兒,讓老夫子一愣一愣兒的,反應不過來。難道是嫌大中學生談戀愛不夠火爆?或者技術含量不夠高?或者懷疑新生代的“能力”不如老一代,不具有無師自通的本事?需要教一教?這種狀況著實令筆者茅塞難開。
筆者并不認為自己是個思想保守的人,筆者一慣贊美并謳歌愛情。從“窈窕淑女”到“亂世佳人”,從“梁山伯與祝英臺”到“羅密歐與朱麗葉”,那一個個凄婉迷離的愛情故事,無不使人受到精神情感的洗禮和升華。他們為了擺脫世俗名利的羈絆,為了那一份純美,為了心上人的幸福,真正做到“愛著你的愛,痛著你的痛”,百折不回,義無反顧,不惜以身抗法,玉石俱焚,感動并激勵著一代代有情之人大膽地追求幸福的愛情。卓文君為了愛,不惜拋棄富裕的家庭與寒儒私奔;崔鶯鶯傾慕張生的才品,甘冒大逆不道的罪名,翻墻與張生私會;杜十娘則因不堪忍受情郎李甲的出賣而懷寶投江……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為一代代人提供了純凈的精神營養,也提升著我們中國人的道德品位。它告訴我們,愛情是兩情相悅,愛情是無私奉獻,愛情是默默守望,愛情是理解支持,愛情是彼此忠誠,愛情是靈與肉的結合,愛情是一份責任,愛情是“牽掛著你的牽掛,幸福著你的幸福”!愛情不是利用,不是茍合,不是騎驢找馬,不是始亂終棄,不是按金論時,不是“包”和“傍”。
一句話,愛離不開“性”,但“性”絕不是愛!試問西門官人對潘金蓮有愛嗎?如果有愛的話,那是愛好。“性”“愛”不分,使得多少癡男怨女只聞上船笑,不聞下船哭。
照筆者的理解,“性教育”怎么也離不開“臍下三寸”,否則,它就不是“性教育”而是“愛情觀教育”。如果是后者,為什么不能名正言順呢?如果是前者,那么有關部門還覺得我們的社會、我們的90后不夠開放嗎?他們獲取“性知識”的渠道不夠廣泛嗎?還是認為他們的“性”活動技術含量欠高?如果是這樣,那真是咸吃蘿卜淡操心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具有無師自通的特征。青少年對“愛情”本來的純真的夢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性”的羞澀。一旦失去了這層遮羞布,他們的行為將會更加大膽,更加放縱,不僅傷害自身,而且危害社會。
也許教育部門的出發點是好的,比如打消青少年的性神秘感,讓他們(主要是她們)懂得自我保護,再上升一點,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被愛,怎么求愛,等等。可是筆者怎么想怎么都覺得是“腳癢摳屁股——抓錯了地方”,有人認為有縱性之嫌,一點也不過分。我國性開放到了什么程度,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性開放與道德淪喪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姐妹,許多社會問題的出現與亂性是分不開的。在這種國情之下,不去培養青少年正確健康的愛情觀、審美觀,不去教育青少年自珍自愛,不去告訴他們學會擔當,反而人為地打掉性的神秘感、羞澀感、莊嚴感、神圣感,這合適嗎?合理嗎?對一群缺乏健康的愛情觀、審美觀的人施行“性教育”,無異于告訴他們怎么。真是“紅腫之處,艷若桃李;潰爛之時,美如醴酪”!
一個舍“愛情”而取“性”的國度,不會有高尚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