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游山西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游山西村的詩意:這首詩是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
2、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感情。
(來源:文章屋網 )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2、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
被秦嶺山脈環抱著的陜西華縣瓜坡鎮馬泉村龍嶺村民小組是一個小小的自然村,涓涓細流順山而下,滋養了這方土地,養育了這里的山民。到1970年,小村人口增到30戶,154人。人們在這個美麗的土地上安然地生活著。然而,自1974年村里發現第一例食道癌患者后,癌的陰影從此籠罩了龍嶺村。27年間,人口本就稀少的龍嶺村共死亡55人,無一例自然死亡。全村人家只有4戶未出現過癌癥患者。1993年至今全村只出生了兩個小孩。龍嶺村的村民組長萬印功憂郁地說:"再這樣下去,龍嶺村就完了。"
目前,全村因恐懼癌癥長期流亡在外者22人,14人流落他鄉,村里僅余77人。3月18日,馬泉村黨支部、村委會向華縣政府遞交了《關于龍嶺村遭受癌癥侵襲的情況反映》,希望黨和政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挽救瀕臨滅絕的小山村。
2000年4月28日,由陜西省腫瘤防治辦、省腫瘤醫院牽頭,成立了"龍嶺村惡性腫瘤多發區病因調查小組",走進龍嶺村,開始分組深入調查。
"水"是元兇嗎?
村子不大,東西兩側僅約百米,秦嶺山脈伸手可觸。山梁形成一個天然屏障,往南數十米就踏上了秦嶺。
走進村子便可看到一個滴水不止的水龍頭。一個叫向陽的農民說,那是村民從山里引過來的無污染泉水,村子東西兩頭各一個水龍頭,村民們長年喝的就是這清洌的山泉。這兩個水龍頭來之不易,是村民們挑戰自然的"勝利品"。
由于年年都有村民得癌癥死亡,而且以食道癌居多,龍嶺村村民開始懷疑他們食用的水質有問題,可能是水受了牛、馬糞便的污染而帶有致癌細菌。于是,1987年群眾自發集資,組織勞力挖溝槽、埋管道,直接從秦嶺山里的一個泉眼處引水吃。1994年,華縣防疫站派人到龍嶺提取了食用水、人頭發、玉米糝、酸菜等物,準備化驗,并要村民們交2000元化驗費。村是特困村,交不出化驗費。化驗的事便擱淺了。10年彈指一揮間,龍嶺村的癌癥非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逐年上升。今年6月13日,"病因調查小組"采集龍嶺水樣送往北京請專家鑒定,說一個月后出結果,可到現在還沒個信兒,村民都很心慌。
水,究竟是不是龍嶺村民致癌的元兇,迄今為止仍是個未解之謎!
又有2位癌癥患者浮出水面
這個村的村民組長叫萬印功。他的父親就是第一個警覺地向外反映情況并于1994年患胃癌去世的萬振龍。
萬印功將一瓶汾湟可樂,一碗沖好的康師傅方便面擺上桌,然后對記者說:"吃吧,喝吧,這是專門給你們記者準備下的。癌癥村,誰敢來呀?來的人再渴再餓也不喝口水、吃口飯,我知道,人家不敢呀,怕傳染。"說畢,萬印功從里屋拿出一個大紙袋,遞過來兩張紙是龍嶺村1974年至2000年癌癥死亡人員名單。他痛苦地說:"我爺爺66歲死于膀胱癌;我父親55歲死于胃癌。父親死的時候給縣里寫了反映信,今年我又請人寫了封信反映情況,目的就是呼吁有關部門查一下原因。土壤、空氣、水質,到底是啥原因?要個說法,人不能不明不白地死啊。1993年到今天,全村出生人口只有兩個,沒有人愿意嫁到這兒,村里的大姑娘小伙子早走光了。村民萬九成都市9996年40歲患食道癌去世了,他媳婦帶著20歲的兒子萬拴牢要改嫁他鄉,兒子不同意,1998年,新婚才幾天的萬拴牢在家里服毒自盡。好好的家庭就這樣完了,都是癌癥鬧的。再這樣下去,龍嶺村可就完蛋啦!"
7月16日,68名村民被西安的西京醫院接下山免費檢查。由于沒錢買飯,村民自己背著干糧,不料到了西安,醫院還管他們飯,吃的米飯,喝的雞蛋湯,有的村民一輩子都沒吃過這些,當場,男女老幼全哭了。
西京醫院的檢查結果出來后,又查出來了2例癌癥患者,另有28名村民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
凄慘的八奶和兒媳
79歲,眼睛幾乎失明的"八奶"李雪草,丈夫萬永才早在1983年62歲時患膀胱癌去世了,她的兒子萬江善又于1991年43歲時患食道癌撒手西歸。兒子去世,兒媳改嫁,家里原有7口人,現在只凄慘地剩下她一人。
一個人過了這些年,八奶有時也很傷感:"為啥不讓我也死了呢!"
前不久,李雪草老人的兒媳,52歲的萬秀絨總算回來了。
記者問她:"你有幾個孩子?"萬秀絨答:"三個,女娃嫁人了,還有兩個男娃,大的今年23歲了,小的17歲。""當初為什么把老娘一人拋在家要改嫁呢?不覺得不孝嗎?"她說沒辦法,娃他爸去世后,一個女人,拉扯三個娃,又養活老娘,不出去都得餓死。再說癌也可怕。改嫁為娃考慮的成分多些,當時小兒子在瓜坡鎮上學,成績也很不錯。可慢慢地發現他不是個正經人,天天賭博打麻將,娃念書的事他也不管了。過得不舒心,我帶著娃就回來了,龍嶺的日子是苦,但守著老娘,心里踏實。由于生活困難,萬秀絨還去過新疆打工,她把大兒子送人了。他說,癌呀,真是害人不淺。
年輕的女患者
2000年3月,39歲的馬惠珍,被診斷為食道癌。消息傳開,村里人極為恐慌。因為前幾年村里得癌癥病死的人都是五六十歲,四十歲以下的患者,馬惠珍是第一個。
馬惠珍娘家在山下的杏林鎮,較富裕,她"下嫁"龍嶺是因為"從小就喜歡吃核桃,婆家正好有兩棵大核桃樹。"
懷著"吃核桃"的生活愿望嫁到龍嶺,馬惠珍的命運從此改變。馬惠珍娘家人沒有得癌癥的既往病史,而她的公公年僅47歲就患癌癥去世了。
為給馬惠珍治病,家里先后賣了牛、賣了羊,又向親戚朋友借錢,總共花了5000多塊錢。西安的幾家大醫院去看過了,醫生說,像她這種早期患者,大概有七八千塊錢就能治好,可家里橫豎再也拿不出一分錢了。馬惠珍的丈夫說,除了種地,家里沒有任何其他經濟來源,而且38歲的兄弟至今還打著光棍呢。7月7日,西京醫院收治了馬惠珍。因沒錢及時治療,馬惠珍的癌癥已由早期"拖"成了"晚期",醫學上近乎無能為力。一個月后,馬惠珍憂郁地回家了,她的日子不長了。
病因仍是一團迷霧
鄉村旅游不能少了田野的氣息,要能聽到青蛙的鳴叫聲,或小溪潺潺流過的聲音。房子外觀是鄉村的,裝修風格是鄉村的,但設施必須是現代的。
陜西是文物大省,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陜西旅游的印象就是人文歷史游,市內登大雁塔、看歷史博物館,遠一點去臨潼看兵馬俑。近年來,這種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外地來的一些游人,除了去傳統景點,還會到袁家村、馬嵬驛等地游玩。
從陜西省旅游局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陜西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31萬個,其中休閑農家(農家樂)1.17萬個、休閑觀光農園(農莊)1400個;從業人數17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4萬人;休閑農家經營戶年均收入基本在5萬元以上,從業人員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西安秦嶺北麓等重點發展區域內的休閑農業經營收入已占到當地農業總產值30%以上。
截至2016年底,陜西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區)總數已達10個。被農業部命名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5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處、中國美麗田園11處。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周地區為核心、關中平原為主帶、陜南陜北為兩大輻射區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
因產品豐富、游客規模大、發展成熟度高,陜西鄉村旅游位居全國第二,被譽為“陜西現象”。然而,“陜西現象”的另一層含義是,同質化嚴重,即以特色小吃來吸引游客的模式越來越被詬病,尤其當一些地方出現經營難以為繼之后。對此現象,長安大學旅游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丁華教授已經關注了很長時間。圍繞鄉村旅游如何差異化發展、如何塑造品牌、如何進行營銷等問題,丁教授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鄉村旅游要以差異化發展吸引游客
新西部:在陜西鄉村旅游業態上,似乎出現了一股模仿、復制袁家村的風潮,有的因游人稀少,經營上很快出現問題,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丁華:袁家村火了后,全省復制這一業態的多達六七十家。出現千村一面跟風潮的原因之一是,鄉村旅游經營者主體是農民,創新性小,加上想快速形成品牌,賺快錢,復制就成為一種簡單易上手的方式。
其次,缺少專業人士的規劃統領,只是修一條街,吸引來商戶,在特色挖掘上不夠,復制的也只是看到的表面的東西,學的也只是一些皮毛,成功者背后的成功元素則難以模仿和復制,經營上出現問題就不奇怪。
新西部:有差異才有競爭力,才有市場,鄉村旅游怎么才能做出差異化?
丁華:只有做出特色,才能做出差異化,問題是很多經營者不知道怎么去挖掘并形成特色。
秦嶺北坡分布著華胥的杏、王莽的桃、戶縣的葡萄、周至的獼猴桃,要么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要么是農業部地理標志產品,完全可以依托這些獨具特色的農產品,打造不同主題,增加游客體驗項目,形成特色旅游。
前段時間我去漢中考察一個羌寨山莊。裝飾上完全顯現的是羌族特色,在固定時間段,游人可參與學跳羌舞,學唱羌歌。山莊有一個大的簡易舞臺,不是用來表演的,是游人參與體驗的場所。無論舞蹈還是歌,都是很簡單的那種,有濃濃的鄉土氣息,但很受游人喜歡。
現在一些景點,引進了一些非遺文化項目,表演的成分多,游客能參與體驗的少。比如老腔,過去在關中民俗院有演出,現在在白鹿原影視城有演出,但都是舞臺上的東西,游客只能在臺下看,這和游人是有距離的。
游客通過參與和體驗,能感知其背后的文化。現在普遍只是浮在表面做餐飲,以滿足游客最基本的需求,對非遺文化、農業要素挖掘不足。
袁家村主打關中民俗體驗地。“關中怪”涉及到吃的就占了三條――“面條像褲帶”、“辣子是道菜”、“鍋盔像鍋蓋”,這么特色的民俗,可做的文章很多,遺憾的是袁家村并沒有將之充分地體現出來,只是做成一個鄉村場景的小吃城。
現在是創意、創新的時代,不再是過去有山水資源就行了,要有創意性項目,創新性的度假方式,由市場亮點撬動市場。
增強參與度才能使當地人獲得更多收益
新西部:今年春天去藍田影視城,以及華胥杏花谷賞杏花,發現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周邊農民能賺到的就是一輛車十元的停車費。離景點還很遠,就有人站在路邊攔截游客停車。農民怎么能從旅游中分享到更多的收益?
丁華:只有參與度加深,才能多獲益。如果不直接參與到旅游的項目中,能收到停車費,已算有收益了,盡管只是很邊緣的收益。
政府應當對農民進行培訓,讓他們能發現自己營業收入的來源點,有生意經營的意識。當地老百姓如果圍繞旅游經營戶的需求做上下游服務,哪怕只是給別人做配送,參與到其中了,參與度加深了,才能增加收益。
新西部:鄉村旅游季節性很明顯。節假日大家一窩蜂開著車涌了去,工作日游人稀少,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丁華:從市場反映看的確有淡旺季之分,尤其是冬季。冬季市場旅游需求是有的,但因為基礎設施跟不上,沒有取暖設備,沒人愿意凍得哆哆嗦嗦地吃飯和游玩,只有打破基礎設施的制約,才能克服這個問題。
農家雖然沒有暖氣設施,但他們取暖的熱炕如果能好好利用,游人坐在熱炕上,打牌、喝茶、吃飯,也是一種不同于城里的生活體驗。冬季溫泉、滑雪項目最受歡迎,在此基礎上與鄉村項目加以結合,就能讓淡季不淡。關鍵是沒有開發出合適的產品。
鄉村游的風貌和業態就應該是鄉村化的
新西部:成都郫縣的徐家大院,被認為是中國“農家樂”第一家,三十多年升級換代了四次,他們的經驗說明不升級就只能被淘汰。在鄉村旅游這個升級換代關鍵期,應該朝什么方向努力?
丁華:鄉村旅游按其形態可以分為農家樂、觀光、休閑、度假、生活等不同階段,現在普遍處于休閑階段,克服瓶頸朝更高階段發展,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要讓游人在鄉村住下來度假,首先要從改善住宿條件著手。
鄉村游,風貌、氛圍、業態都應該是鄉村化的。鄉村環境要足,比如,能聽到青蛙的鳴叫聲,或小溪潺潺流過的聲音,田野氣息不能少。房子外觀是鄉村的,里面裝修風格是鄉村的,但設施必須是現代的。
其次,鄉村游經營者要能提供品質服務。提供服務的經營者,一方面要有濃濃的鄉村質樸氣息,把來的客人當親戚;同時,要運營現代手段,留電話,加微信,定時信息,鞏固老客源,吸引新客人。現在,基本是靠口碑,游人來就來了,走就走了,沒有營銷,處于自發狀態。
針對更多80、90后這些沒有鄉村生活的人,要開拓適合他們的項目,比如帶孩子采摘,增加傳統農村兒童的游戲項目,鄉村兒童樂園,讓他們體驗到完全陌生游戲中的快樂。
鄉村旅游營銷目前看的確是一個短板。就拿“農家樂”來說,目前出現的趨勢是城市化、餐廳化,十分鐘餐上齊,已經全是配送的了,這有什么意思?既然是“農家樂”,就一定要讓客人吃到正宗的農家飯,還可以增加讓客人去地里摘菜,回來農家給加工的項目,增加游的趣味。既然是鄉村休閑游,節奏就要慢下來,否則,在城里餐廳吃飯就可以了。
最后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信息要暢通。鄉村旅游發展到今天,已經出現了很多類型,比如利用農業因素的采摘園,與景區配套的餐飲基地、休憩基地,美麗鄉村等等,但人們只關注到了袁家村、馬嵬驛,假期都涌向熱點地,一方面是因為市場推廣不足,另一方面是信息不暢、缺乏有效的溝通平臺,比如,春天看油菜花,其實不用都涌到漢中,被堵在路上。長安、藍田都有很漂亮的油菜花田,只是大家不知道該去哪看。政府、企業、經營者都要做信息這件事,要多方共同努力。
2、4敏1耐加點:4敏的速度也是很快的,1耐力加點也能為生存能力提供一定的保障,另外這種加點方法裝備最好是優良一些,適合小R玩家。
3、3敏1體1耐加點:3敏的速度比起4敏會相對慢一些但也在中上,另外1點體力和1點耐力能夠增加生命力和提高防御力,保證了生存。
4、5魔加點:不三不四的加點,但也有人這樣玩,相當于半個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