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費爾巴哈的提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實踐 直觀唯物主義 實踐唯物主義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活動的結晶。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回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仍然存在著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的缺陷。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斗陣出發,依據哲學發展的必然邏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綱》正是馬克思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哲學一個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親身實踐的結晶。《提綱》對實踐的強調就是對實踐體驗的理論回應。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拋棄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但同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是人腦的產物,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堅持認識論上的反應論,但他把人看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義的解釋社會現象,著就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成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
《提綱》是哲學革命的重要標志。在《提綱》中,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又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并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運用辯證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發現了唯物史觀,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提綱》對于哲學的革命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基點是其核心,既實踐的觀點。馬克思在草擬這份提綱時,已遠遠超出了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片面性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新哲學最根本觀點,即革命的實踐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統帥下,闡明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實踐”本身的哲學闡明;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視角來分析社會歷史的發展;三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來解釋人的本質。
另外,《提綱》指出了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及其社會基礎。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三大缺陷:一是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脫節,和形而上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具有了形而上學性;二是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消極被動的反應論,不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三是舊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由于它的不徹底性,從而不能吧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貫徹到社會領域中去,從而而只是由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存在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實踐
一、提綱的中心內容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哲學誕生的重要標志,在哲學發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恩格斯稱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提綱》論述的中心內容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完成了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批判,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或者說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就是科學的實踐觀,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實踐觀的內涵,運用科學實踐觀揭示了唯物史觀一系列的基本觀點。這些都標志著哲學與舊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徹底決裂,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建立起了一種嶄新的哲學體系框架。
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釋的實踐觀
第一,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思想的局限性。他指出“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在此,馬克思明確的揭示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不了解實踐的意義,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看不到實踐對人的認識的作用,必然對事物的認識只是直觀的、相似的反映,而不能把事物看作是被人們改造過的對象,沒有看到實踐在認識事物,檢驗理論上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說明理論的本質。馬克思將實踐引入認識論,并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觀點:認識來源于實踐,理論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才能證明、區別真偽。因此馬克思的結論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第二,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注意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社會生活與實踐的關系,必然看不到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然對社會的認識,只是一種純客觀的、經驗的直觀,而未把人類社會看作是實踐活動的過程,沒有看到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認識社會的本質。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社會生活領域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觀點,既生產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首先,社會的起源,基礎是物質實踐。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也創造社會,沒有物質生產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其次,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是實踐,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它制約著人類的其他活動,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科學、藝術都是這樣。再次,社會規律的形成離不開實踐。自然規律、社會規律都具有客觀必然性,但各有特點,社會規律離不開人的參與既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對社會規律的認識也離不開人的實踐。
第三,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與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無。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了人與實踐的關系,必然看不到實踐對人的本質的作用。必然對人的人是只是一種抽象的生物學的理解,而未把人看作是實踐中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產物,沒有看到實踐對人的本質的作用,因而不能說明人的本質。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人的問題,表明了這樣的一個基本觀點:人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才能生存、發展,才能證明、實現其本質。首先,人的實踐活動,是對象化的社會活動。人要生存,就必須時時刻刻從事實踐活動,人作為主體,是能動的社會存在物。社會活動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必然表現為作為活動主體的人與他人形成的各種關系。因此,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只能從其對象化的社會活動,也就是實踐中尋求。其次,人是實踐內容,是多樣化的社會活動。人的實踐活動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活動一集一切生活活動等。這樣多樣性活動的總體結果,表現為個人與他人的各種關系,既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質的全部內容。最后,對人的本質及其人性的考察,必須置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
第四,實踐是歷史的本質。馬克思指出,“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了人類歷史與實踐的關系,必然看不到實踐對人類歷史的作用,總是用抽象的人性論、人到注意去說明社會歷史,因而不能說明人類歷史的本質。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歷史表明了,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歷史,沒有物質生產實踐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馬克思劃時代的貢獻就在于他跳出了抽象人性論的理論陷阱,從歷史的實踐出發,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認為兩者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才達到了辯證的統一。正是實踐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實現了由低到高的發展,從而構成了人類歷史。
總之,《提綱》在哲學的行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闡明實踐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決定性作用,它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在哲學中的核心地位,標志著哲學同舊哲學的決裂,一種嶄新的哲學體系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建立了起來。
三、馬克思實踐觀確立的意義
綜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可以看出,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從實踐角度說明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人,也就是說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運用與認識論、自然觀和社會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抽象的人本主義,簡要地闡發了新世界觀包括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觀點,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論基礎。同時,馬克思還說明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初步賦予新世界觀以實踐性特征。讓我們更加去了解了實踐的含義,更好的去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實踐是我們理解哲學體系的金鑰匙,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手段。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具有實踐意義。如果不從主體實踐活動的視野出發,不運用實踐思維方式,就不能正確地理解哲學中的自然、社會規律和人的本質,所以把握實踐的內涵不但是我們不斷深入解讀的需要同事也是基于現實的需要。從現實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更離不開馬克思實踐理論的指導。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關注的是“改造”而不是“解釋”,所以社會注意國家要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注意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我們每個人立足人類現實生活,從實踐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思維方式的指導下親身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注意現代化事業的建設隊伍中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踐直觀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活動的結晶。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回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仍然存在著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的缺陷。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斗陣出發,依據哲學發展的必然邏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綱》正是馬克思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哲學一個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親身實踐的結晶。《提綱》對實踐的強調就是對實踐體驗的理論回應。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拋棄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但同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是人腦的產物,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堅持認識論上的反應論,但他把人看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義的解釋社會現象,著就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成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
《提綱》是哲學革命的重要標志。在《提綱》中,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又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并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運用辯證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發現了唯物史觀,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提綱》對于哲學的革命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基點是其核心,既實踐的觀點。馬克思在草擬這份提綱時,已遠遠超出了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片面性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新哲學最根本觀點,即革命的實踐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統帥下,闡明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實踐”本身的哲學闡明;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視角來分析社會歷史的發展;三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來解釋人的本質。
另外,《提綱》指出了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及其社會基礎。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三大缺陷:一是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脫節,和形而上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具有了形而上學性;二是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消極被動的反應論,不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三是舊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由于它的不徹底性,從而不能吧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貫徹到社會領域中去,從而而只是由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存在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本質;社會關系層面
最深層次的自我意識就是關于人的本質的探究,關于這個話題無論給出什么樣的答案都很難證明其是對是錯。直到今天,人的本質的問題雖然有很多人研究過但仍舊沒有得到解決。當前中國“以人為本”已經成為治國理念,重新考慮人的本質對于我國能夠貫徹“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有著積極的作用。馬克思第一次用科學的理論闡述人的本質,從吸取費爾巴哈思想提出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再到從唯物主義關于人的類本質的理論,最后得出了人的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結論,一直到現在仍然具有理論是實踐方面的意義。
一、“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思想
表象背后的內在特征就是本質,只有通過思維才能夠把握。因此人的本質問題其實是一種對思維的概括。這種概括要得到最終的認可要依靠科學的思維邏輯,從人類的進化和發展史中抽象出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的問題在產生之前,宗教神學或者黑格爾哲學常常將其外在化;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人是人的本質”的提出是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一次質的飛躍,與宗教神學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完全劃分開,將馬克思帶領到了正確的切入口,是人在探索人的本質的過程中關鍵的一步,將現實性注入到人的本質中。
費爾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質”的命題得到了馬克思的充分肯定,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說道“人的根本是人本身”,重述了費爾巴哈的觀點,進一步明確了德國宗教批判的人學意義。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命題立意不算高遠,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卻是必要的,是人的本質問題剛剛入門繞不過的門檻。人的本質要素中包含著自然、意識、審美等,但這些不單單是人類所擁有的,其他的動物也會在這樣那樣的層面具有這些要素,沒有突出獨有性的這些要素不能夠代表人的本質。馬克思說:“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人所要追尋的最高本質應該是人本身。
二、“人的類本質”思想
費爾巴哈和馬克思的觀點是科學理解人的本質的第一步,但也只是確定了尋找人的本質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還并未真正解讀人的本質的具體內容。費爾巴哈第一次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提出人的類本質的思想,是指人之所以為人而與動物區別的共同特性。尋找這類共同性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馬克思后來采用的從人的進化和發展中尋找,另一種就是費爾巴哈采用的區別人與其他動物的普遍存在的特性,這些特性又能夠將每個人都聯系起來。
費爾巴哈一直在強調:“只有將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性當作對象的那種生物才具有最嚴格意義上的意識。”在這個標準下,費爾巴哈認為:“動物固然將個體當作對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將類當作對象,因此它沒有那種由知識得名的意識。……科學就是對類的意識。在生活中我們跟個體打交道,而在科學中,我們是跟類打交道。”他將人的本質歸結為意識,并且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費爾巴哈在提出人是人的本質之后又深化到類本質思想,為人的本質的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在理解人的本質的道路上跨出一大步。費爾巴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這個問題的研究。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類概念提出了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在自然界中為自己爭得了自由。而這種自由和動物的不自由都體現在生命活動中,勞動是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生命活動。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將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歸結為人通過實踐肯定自身。
馬克思所表現出的實踐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色彩的觀念相對立,在《提綱》中對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提出批判。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為意識的概念是淺層的,沒有抓住根本。馬克思認為意識是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只有人的實踐活動才是問題的根本,實踐才是人的本質,是人之根本。
馬克思在《手稿》和《提綱》中借鑒和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通過這一系列的繼承與創新使關于人的類本質的思想成為了財富得以流傳。
三、“社會關系”思想
人的類本質在于有意識的、自由的活動,是人之為人重要的一點。但是這個給觀點只是將人與動物劃分開來,卻并不是人的本質的全面揭示。人的本質不僅要把人與動物劃分開來,也要把人與人劃分開,突出個體的本質。
類本質無法區別人與人之間的區別,要研究人的本質就需要從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中將人分化、細化,從中找出人與人的區別。實踐是找到人類本質的根本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現實本質也逐漸產生,能夠區分人與人的就是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社會實踐決定社會關系。婚姻、家庭、民族、國家等都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好像是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網中的一個結,這些結就是人在整個社會關系中的責任和角色,也是人與人在本質方面的區別。根據馬克思“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觀點,社會關系的理論首次將人的本質現實化了。
在社會關系中,人肩負著使命、扮演著角色,正是這樣不同的人才能夠得以區分。人是共體中一員,都要反思自己的位置,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好自己的職責才能夠促進整體的發展。
四、結語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哲學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本質”的影響下,力圖找到人的本質的真正答案所在。許許多多的人在馬克思觀點的基礎上繼續研究人的本質的問題,提出了層出不窮的觀點,這些各有所長的觀點其實都沒有走出馬克思的范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現實的個人;出發點
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發展是從黑格爾開始,經過費爾巴哈,最后“成為馬克思”的過程。通過對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現實的個人”是理論體系的立足點。準確地理解這一立足點,有助于我們從邏輯和歷史,從理論和實踐上完整地掌握理論。
一、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探索過程
馬克思是在德國開始自己的理論活動的,是從接受德國古典哲學的教育開始的。無論是黑格爾、青年黑格爾學派,還是費爾巴哈,都對馬克思早期的思想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得益于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遺產,但他沒有以此為限,他清晰地看到這些哲學內在的缺陷:與現實生活的相互脫離,缺乏一個現實的、物質的前提。因此,馬克思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并不斷地清算、超越這些思想。
1.馬克思吸收黑格爾哲學的合理思想,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最著名的代表黑格爾在人類思想史上創立了一個包括自然、社會和精神領域在內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并把“絕對精神”看作是這個體系的本質。他提出的人學思想對馬克思有著重要的影響。黑格爾看到了人是在社會歷史中活動的存在物,并且指出要通過勞動、通過人的活動來理解人的本質。但是,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他提出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勞動,根本異質于馬克思提出的物質生產實踐的勞動解釋。他夸大人的精神屬性,強調人是精神存在物:“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構成世界的內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說,理性是世界的本性”,“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區別于外部的自然界” “就人作為精神來說,他不是一個自然存在”。可見,黑格爾看來,人和人的本質是和自我意識等同的,人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由于黑格爾不承認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不懂得客觀實在的人及其物質實踐活動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而是用所謂“絕對精神”、“理性的自我運動”來描述社會歷史的發展,其結果“只是為那種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有關勞動和社會歷史的合理思想,但是堅決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尖銳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特別是在1842年,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由于有機會、有條件接觸當時現實中許多重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馬克思不得不“回到人間”,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這使得他對黑格爾思辨哲學與現實嚴重脫離感到很為難。在馬克思看來,以往哲學陷在純思辨的泥沼里,是不符合哲學的真正本質的。
2.馬克思轉向費爾巴哈,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超越
馬克思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而這種轉變是以費爾巴哈作為橋梁和紐帶的。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盡管這種唯物主義帶著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來批判和清算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堅決反對黑格爾把絕對精神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的思辨觀點,他在批判上帝和黑格爾絕對觀念的基礎上回到人和自然界上來,他以人來代替自我意識,以人的本質來代替神的本質,重新確立了人在哲學中的地位。《未來哲學原理》中,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的哲學并把它和舊哲學相對立:“作為人的哲學的新哲學則不然,它主要地也是為人的哲學”。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他說:“藝術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形象。在哲學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本質。””由此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命題。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這一思想,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手稿》的序言,馬克思就對費爾巴哈進行了高度的贊揚和肯定。在該著作中,馬克思也沿用了費爾巴哈的類、類生活、類本質等術語來探討“歷史之謎”。但是費爾巴哈把人僅僅歸結為“自然界的產物”,表面上他講“現實的個人”,但他所講的“現實的個人”只是人人都要吃、喝、住、用等自然的需要。費爾巴哈所講的人與人的關系只是愛與友情的關系,而且是觀念化了的愛與友情,除此之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于是,“人的本質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J。他所說的“現實的人”實際上是抽象的“人”。他對“人性”或“人的本質”的理解,最終訴諸的是“最高的直觀”和理想的“類的平等化”,這正是再度把感性思辨化了。這又給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造成了新的束縛。
但馬克思并不是純粹的費爾巴哈派,他在接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同時,也不斷地超越這些思想,對這些思想進行創造性的改造。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他不了解人的社會存在,不了解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不懂得社會實踐這種“感性的活動”所創造的人類世界對現實的人的重要意義,不能認識人是從事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存在物。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科學、詳細地闡述“現實的個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馬克思反對施蒂納,徹底粉碎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唯心史觀
青年黑格爾派成員中繼鮑威爾后的又一個“寶貝”施蒂納則以“唯一者”——“唯一的個人”取代了費爾巴哈的“類”,把目光從普遍轉向個別,從“類”轉向個體。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納以三個最基本的哲學范疇:唯實主義、唯心主義、利己主義為基礎,并在人的個體發展之中對應找到兒童、青年、成人三個階段。這樣,“人”的發展的唯一結果就是唯實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否定的統一,即真正的利己主義,就是達到施蒂納所說的“唯一者”。施蒂納的“唯~者”說到底就是“我”,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的主體,歷史的最后創造者,一切存在中的最高存在,不管是我的本質還是人的本質都不能站在我之上。施蒂納關于“人”的論述歸根到底就在于把人的現實發展歸結為人的“自我發現”,把一切現實關系統統歸結為純意識的關系。馬克思對此批判說:施蒂納’對德國哲學的幻想的無限信仰集中地表現在:他不斷地把‘人’作為單獨行動的個人強加給歷史;他認為‘人’創造了歷史”,他“無條件地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幻想,并以此為根據繼續創立自己的理論”-。這種以精神解釋歷史的觀點是黑格爾哲學的翻版。
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和施蒂納的“唯一者”,以及“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基礎上,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歷史唯物主義上,拋棄了對抽象的“人”的崇拜,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現實的個人”。他對于“現實的人”的表述有一個在本體論上突破純粹意識之內在性的新境遇作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從本源上看作是在世界中存在的。這是以“感性活動”立論的本體論,最初闡發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而后概括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現在則凝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現實的個人”這個概念上。
馬克思形成現實的個人概念后,便以它作為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正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馬克思才得以揚棄和超越以往的各種社會歷史理論,揭示人類歷史的基本規律,創立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二、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特點分析
馬克思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發現關于人自己的真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這從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特點分析中可以得出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1.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能動的。
馬克思強調世界上的事物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存在的,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有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作為社會生產主體的人也是由于人的活動才存在,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它的特征也是由它們的活動決定的。 轉貼于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馬克思在這里表明了他對“現實的人”的理解,要從人的活動理解,從它的活動的能動的過程理解,作為活動的主體來理解。
人的活動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其中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的是勞動,即生產實踐活動,它是人類得以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人和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和社會之間各種關系得以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基礎。認識“現實的人”必須抓住生產實踐這個關鍵性環節。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已經開始把勞動與“個人”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在《手稿》中,他通過“異化勞動”來探討“人的本質復歸”。雖然在那里他所建立起來的還不是感性活動與現實的個人之間的聯系,但至少已經意識到要從勞動的角度來規定“個人”。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一步步地接近了“感性活動”這個重要概念,并最終確認了現實的個人就是進行感性活動的個人。因此,我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反復強調他所說的“現實中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2.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客觀的。
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實質就是從物質生產出發,既然人是在社會中從事生產的人,那么,他必然會受到生產的物質條件的制約。“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
對“現實的個人”的客觀性,對“現實韻個人”由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說:“現實的個人”,“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一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現實的個人”是客觀的,這不僅因為它們的狀況取決于它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客觀的,而且因為它們的存在、它們的活動也是客觀的。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連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交往才提供給他的。”
3.馬克思學說中的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堅持把現實的個人、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生產的物質條件相統一起來進行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會進人到社會歷史的范圍內考察現實的人在進行活動時所形成的關系,最終得出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側這是馬克思直接論述“人的本質”概念的兩句話。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思想變化的一個關鍵。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是一個關系范疇,社會生產關系才反映人的本質。正像馬克思在發揮自己的上述觀點時所指出的,“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一引者)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