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父親節的詩歌

      父親節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父親節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父親節的詩歌

      父親節的詩歌范文第1篇

      母親節為什么在父親節前面

      1920xx年,一位名叫賈維斯的母親提出“母親節”的概念,以此紀念那些含辛茹苦撫養子女上戰場的母親。

      這個提議得到了社會上的熱烈支持。于是確定了母親節這一節日。到了1920xx年,人們才在母親節的慶祝基礎上增加了父親節的概念。

      因而提起在家庭方面的付出,人們普遍都會先想到母親,接著才想到父親。

      母親節是個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這一天,家里的男成員要把全部家務活都包下來,兒女們每人都要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以盡孝道。

      即使遠在異地的孩子,也要打電話向母親表示祝賀。這一天,美國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親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歡愉;母親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達哀思。

      母親節創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安娜·賈維斯在世時,設立母親節的國家已達43個。時至今日,歡慶這個節日的國家就更多了。母親節,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節日。

      母親,一直被視為天下最有愛心且最無私的人。而與母親相比,父親則更多地代表權威,這是人們揮之不去的傳統觀念。

      在多數人眼中,母愛是善良、包容、仁慈等的象征;而父愛則是嚴肅、冷峻、嚴厲等的代名詞。

      雖然也有“父愛如山”的形象比喻,雖然父親這座“大山”矗立在那里,承受著繁重壓力,但就是往往被有意無意忽視。

      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不像對母親節一般的重視與熱鬧,但是對于父母的關愛卻是一致的,當母親含辛茹苦地照顧我們時,父親也在努力地扮演著上帝所賦予他的溫柔角色。

      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過父親節,每個國家過父親節的慶祝方式也是各不相同。

      美國為父母做早餐

      在父親節這一天,凡是父親已故的美國人都會佩戴一朵白玫瑰,而父親在世的美國人則佩戴紅玫瑰。

      在賓夕法尼亞,人們也會用蒲公英向父親表示致意,而在溫哥華,人們選擇佩戴白丁香。在美國,父親節當天早餐一般是由子女們來做,父母可以繼續睡覺,不必早起。

      由子女們做好早餐拿到床前給父母親食用。此外,在美國兒女也會給父親寄賀卡,買領帶、襪子之類的小禮品送給父親,以表達對父親的敬重。

      日本給父親念感恩信、搓背

      在日本父親節時,女兒一般會念感謝信給父親。她們會和父親團聚,給父親送上禮物和祝福。

      在日本,不管是已經出嫁的還是待字閨中的女兒,一般要給父親寫一封摯愛和祝福的信,將這封信捧到父親面前,大聲念給父親聽,感謝父親的生身和養育之恩。

      日本的洗浴文化歷史久遠,泡澡對日本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因此父親節這一天,女兒們要親手給泡澡的父親搓搓背,也是給父親最大的溫暖一種方式。

      德國父親喝啤酒慶祝

      在德國的父親節這一天,嗜酒的德國父親們可以想喝多醉就喝多醉,而且回家之后媳婦不許管。一些小鎮上的男人一早推著載滿大木桶裝的啤酒小車出門,碰上誰就和誰喝,直至醉倒在街上。

      中國多樣式慶祝

      父親節的詩歌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人構結構理論;寢室關系;構建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寢室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而寢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之間的寢室關系,大學生寢室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而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寢室人際關系,需要對引導對象的心理活動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學生應對寢室關系時的復雜人際交往心理。通過對大學學生寢室關系典型矛盾的分析,反思大學生寢室關系中矛盾現狀、根源及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及途徑,對大學生寢室關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是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在不同時間、地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大學生在處理寢室關系中所表現出的心理及行為反應了其人格,而在諸多人格結構理論中,較著名且影響力頗大的當屬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其人格結構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生下來時的心理狀況,它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組成,是生和死兩種本能的儲藏庫,并且完全處于潛意識之中。它不能忍受同肉體需要有關的緊張狀態,要求立即消除緊張,立即滿足肉體的需要,并且是根據快樂原則行事的[1];自我是由本我分化而出,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大部分是有意識的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它既被本我驅使,又受超我限制,需要調和本我和現實的沖突。超我從自我分化而來,是父母向兒童灌輸的傳統價值觀和社會理想的一個人格結構[2],超我遵循至善至美的原則,它限制本我的沖動,通過自我的努力把對本我的要求轉化成自身內在的規范。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是意識與潛意識的斗爭與協調,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釋,本我與超我是相對對立的,卻又是永久存在的,需要自我調節二者之間的矛盾,以期達到三者平衡,力爭實現完美的超我,反之則會危害個體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大學生處理寢室關系中常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便是大學生本我、自我、超我失衡的一種表現。

      2 大學生寢室關系現狀

      寢室是大學生的“第一社會、第二家庭、第三課堂”,寢室關系甚至是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寢室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它不僅是大學生們關注的問題,更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部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委員會的一項針對寢室關系的調查表明,僅43%的大學生對寢室關系表示滿意[3],多數人表示曾經和寢室成員之間產生不良的情緒或行為反應,結果影響了大學的學習、生活質量,甚至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大學生寢室關系的主要矛盾有性格不和、生活習慣不同、貧富差距、利益沖突等,這些問題本可,但由于大學生人格結構中本我的釋放,自我沒有很好地起到協調中合的作用,沒有發揮超我中的道德部分,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協調失衡而致矛盾。

      3 大學生寢室關系的分析和構建

      大學生寢室關系是一個動態過程,這種動態過程也是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相互制約與互動過程,既反應了寢室關系復雜難解的原因和問題,也指出了人格結構理論在構建良好的大學生寢室關系時的影響和作用。

      3.1 本我的釋放:寢室關系出現問題的根源

      就寢室關系而言,發現問題更多地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往往批評出現問題的學生,卻容易忘記以學生為本,找出問題的根源并解決才是我們育人的目的。以最常見的生活習慣差異導致的寢室矛盾而言,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學生自然存在生活差異,如有些同學喜歡清潔打掃寢室,有些則懶惰不愿打掃,有些注意寢室環境,有些則在寢室吸煙喧嘩毫無節制,久而久之不滿便會累積,室友之間產生隔閡,發生矛盾,其實懶惰、喧嘩、吸煙是因為本我的釋放,在無意識中遵循著快樂原則,是生理需求、本能欲望的滿足與宣泄,所以行為不受約束,不講道德,不計行為后果,而原本行為較好的一方,在校園文化、社會文化等的監督和約束下,自我便壓抑和忍耐其他同學我行我束的行為,但不免其本我與自我會產生沖突,而這沖突一旦由本我占上風,便會矛盾暴發,最終造成不良后果。

      3.2 自我的調整:寢室關系的成熟與和諧

      成熟與和諧的寢室關系能夠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成熟及健康發展,且寢室關系是人際關系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寢室關系能夠啟發大學生如何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寢室關系,更能激發大學生交流知識、領悟知識、學會團隊合作精神等,是其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體現;最后,大學生寢室關系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維系良好的寢室關系與每位同學在不丟棄快樂本我的同時,尋求現實的自我自息息相關。

      在寢室關系中,始終貫穿著學生本能與理智的沖突,對某些同學而言,在現實的德育與規章制度制約下,可遵循現實原則,周旋于本我與現實,能夠忍受緊張和妥協,并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適應,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名有獨立意識的大學生,他們又會盡最大的努力滿足其本我的需求,所以不可能完全容忍室友的一切行為,隨之而來的便是寢室關系沖突及惡化,一旦關系惡化,非理智會使矛盾雙方陷入精神困惑與自我迷失。在此情況下,讓學生明白良好寢室關系的重要性、大學生的責任等在寢室關系的成熟與和諧方面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寢室關系是否成熟、是否和諧取決于大學生是否能夠自我調整,能否把現實理性世界的道德與責任的影響施加給本我,約束本我。

      3.3 超我的實現:寢室關系的升華與完善

      超我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以道德、理想的形式運作,是一種完美的形象。超我是后天形成的,源于父母、學校及社會等道德規范的教育、懲罰及獎勵,使得超我成為社會典范,能把本我需求壓抑、變形與轉化,自我監督與檢查。對于與社會接觸較少的在校大學生們,超我的實現很大程度上需要學校的德育、校園文化、校規等的引導。

      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寢室關系環境,一般學校都會舉行一系列以促進和改善寢室文化為目的的活動,如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讓寢室就是家,室友就是家人等觀念深入人心,幫助同學在對待室友的各種行為時能夠、擺正心態,還有寢室美化大賽、寢室出游等活動幫助增強寢室成員凝聚力、增進寢室成員之間的交流,更有學校的規章制度明確各位同學的權利和義務,無論是觀念文化、行為文化還是制度文化,均是希望大學生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達到超我,發揮超我在監督、批判及管理自己行為方面的作用,壓制住本我不合理的要求,樹立自律意識。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全方位地詮釋了寢室關系動態,由于本我的釋放致使寢室關系出現沖突,而作為一名有知識、有理性的大學生,應該在現實的責任及環境的驅使下節制本我的欲望,調整自我,同時校園文化、社會道德、規定及獎懲等,也促使了學生將完善寢室關系的觀念內化于心,以期實現超我,進而展現完善的寢室關系,實現大學生寢室關系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91.

      父親節的詩歌范文第3篇

      他的兒女情長,似乎與他的艱難苦恨一樣出名。“老妻”和“稚子”常常入詩,閑適時,“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老病時,“老妻憂坐痹,問頭風”。久別回家時,是“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

      到別人家做客,他的眼睛也看著孩子,“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也許,望著衛八處士的孩子,杜甫想到的是自家的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中惦記“吾幼”,觸目所及的每個兒童都親切可人。

      杜甫曾說自己“所愧為人父”,那年他從長安赴奉先探親,一進門就得知最小的孩子餓死了。那個年代,被餓死的孩子也許不少,但身為父親,是永遠無法消弭的愧痛。與杜甫相隔千年,世界的另一頭,有一位同樣悲傷的父親,是英國搖滾巨星克萊普頓,他的孩子意外死亡后,他唱“我必須學會堅強,勇敢支持下去,因為我知道我還不屬于天堂”。是恨不能代之死,只能茍活。

      貧窮和饑餓,使杜甫面對孩子時,總帶著愧疚:“恒饑稚子色凄涼。”愧疚又令他格外慈柔:“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他還寫,“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褐”。

      那是風塵仆仆的杜甫,從鳳翔到州探親,一路瘡痍自不多說;踏入家門,兒子沒有鞋襪穿,光著的腳垢膩不堪;女兒衣服累累補丁,補丁圖案還顛三倒四。杜甫不寫他的心痛,只細細描摹這件“舊繡移曲折”的衣服,從此,它成為文學史上一件出名的童裝。

      據說老杜偏愛次子宗武,根據便是他給宗武寫的詩歌。淪落長安的他在鶯飛草長時想念宗武,鶯啼聲令他聯想到孩子的嗓音:“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別離驚節換,聰慧與誰論。”宗武的聰慧多次被杜甫提及。在《宗武生日》詩里,杜甫更是表達了他對宗武的愿望:“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兒子,我希望你熟讀《文選》,進階仕途,別像老萊子那樣身穿彩衣來愉悅雙親。

      老萊子,古代一個出名的老孝子,為了讓父母高興,七十幾歲的他還穿著五彩衣,模擬嬰兒舉止,裝瘋賣傻,逗父母開心。這種娛樂為老杜不屑,他所要的是,把他們杜家的詩書傳統發揚下去,仕途坦蕩。

      這是一個中國式父親的最主流的心愿:那是一條康莊大道,熙熙攘攘擠滿了努力的兩代人。坡曾寫下看似非主流的《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雖然淡泊而豁達地表示,希望孩子愚且魯,平安就夠了。但是,最后的心愿,還是無災無難就到公卿――他怎么就不去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地終老布衣呢?不管是不是反諷,“公卿”在蘇大人心里,還是有分量的、值得看重的。

      不過,現如今像老杜這么傳統的中國式好父親越來越少,“非主流”的好父親越來越多。“童話大王”鄭淵潔,就不希望他的孩子考出好成績,他說100分將童年變成100歲,說大學往往是給沒本事又想比別人活得好的人準備的。廣州名編何樹青給他兒子寫了一則“城市指南”,開篇直接說“你的父母為你帶來家庭出身和城市出身,職業出身和教育出身則是你自己的事。”并告訴兒子“18歲之前不需要考前三名”――這些人簡直是跟老杜對著干。

      父親節的詩歌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三心”美德教育;班集體活動;家校合作活動

      “孝心、愛心、責任心”,這“三心”是人們立足于社會必備的美德之一。美德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認為將“三心”美德教育寓于各類的活動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身為一線教師我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實踐,并且收到一定的實效。

      一、小學“三心”美德教育的活動規劃

      “孝心、愛心、責任心”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因為不同的成長年齡,因為不同的環境因素,因為不同的知識結構等等眾多多變的因素,這“三心”美德教育所挖掘的內涵也會有細微變化,抑或是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理性。而一種美德的培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做好長遠的規劃,作為小學一線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更要有這樣的全盤意識,有實行教育的長遠規劃。關于“三心”美德教育的活動開展,我做了這樣的規劃。

      二、“三心”美德教育之班集體活動

      班集體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孩子參與活動的主心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三心”美德教育是以班級為主要教育陣地的,而以班集體為依托實施的教育也是更加行之有效。“孝心、愛心、責任心”的美德教育滲透在班集體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形式來說可以有競賽、班隊活動、游戲、演講等形式,從內容上來說,“三心”美德教育既可以是獨立的主題式活動,又可以是相互交融的組合活動。

      1.“三心”美德教育之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課是目前小學階段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班主任,主題班會課也是首選的德育方式。“三心”美德教育是目標很明確的德育內容,加上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就很有必要用主題班會課的形式來開展了。例如,圍繞“孝心”教育,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到來之前,我組織過《悠悠寸草心,感恩父母情》的主題班會,班會課前,我在家長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記錄“孩子最讓我感動的行為”在孩子之間交流,評選出班級“孝心”少年。班會課中我首先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引導孩子朗誦感恩父母的詩歌,觀看孝心少年的真實事例,尋找班級中的孝行美德,最后升華感情,暢談自己的感受,齊唱《感恩的心》。到了母親節和父親節這一天,又對應組織了班會課《媽媽,我愛您》和《我的爸爸》活動,邀請家長參加。活動中,我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挖掘母親(父親)對自己的愛,學會表達對他們的愛。這樣一個巧借節日之機,組織的班隊活動課,特別有意義,孩子們的體驗也深刻。

      2.“三心”美德教育之綜合性德育活動

      綜合性德育活動的形式多,空間不受限制,內容設計可以直接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綜合性德育活動內容可以來自社會、學校、孩子的生活。將“三心”美德教育滲透在這些活動中同樣可以起到教育的良好效果。為了將“孝心”這個主題落實得更好,我在班集體中除了開展班隊活動課之外,還開展感恩系列詩文摘抄和朗誦評比活動,一個學期下來,這樣的系列活動令學生印象深刻,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美好品德的洗禮,效果特別顯著。“愛心”美德教育的主題活動,我就將其成為常態化的活動。每一個學年學校都有“慈善一日捐”的活動,我在日常就教育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錢,其中一部分就要考慮用于一年一度的慈善活動中,而到那一天是不能伸手向父母要錢的。家長方面我則做好溝通,配合我共同教育和督促孩子獻“愛心”,先用自己的努力爭取獎勵到零花錢,再學會“理財”,留存出一部分“愛心”款,隨時備用。每一次的“愛心”活動我都以學校為依托,做足活動功夫。學校發起倡議,緊接著是班集體中的倡議,學生在班集體中參與莊嚴的獻愛心活動。若是“愛心”教育中獻愛心的儀式是一種結果的話,那么我對孩子日常“零花錢”管理的理念引導就是一個過程,我將其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這樣生活化的班集體活動學生也容易接受,自然地,美德教育也潛移默化在孩子們的班集體生活中了。

      總之,“三心”美德教育以班集體為依托,開展形形的活動,是我們一線德育工作者實施教育行為的有效方法。

      三、“三心”美德教育之家校合作活動

      俗語道:“一人知識有限,眾人智慧無窮。”“三心”美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的,只有和家長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目標。孩子除了在學校的時間,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就是家庭。綜上因素考慮,“三心”美德教育的開展必須要家校合作。就說“責任心”的培養,哪一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有責任心的孩子呢?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順應家長的心理,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不是事半功倍呢?低年級,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首先抓的是孩子們回家管理自己的能力,比如,吃飯穿衣、整理書包等瑣事,我都和家長溝通,并且教育孩子怎樣做才是規范,指導家長手把手地教,逐步逐項、不厭其煩地糾正、指導、表揚。就從簡簡單單的一個整理書包說起吧。新書本拿到名字寫哪里?16開書本和32開書本怎么擺,鉛筆削好沒有,怎么做上記號等我都交代細致,開學后的那兩個月中,我天天短信提醒家長督促孩子,慢慢地孩子習慣養成了。中年級,再依據孩子特長,設置班級崗位“競聘制”,通過演講競選活動,樹立孩子在班集體中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在家庭中,也與家長合作鼓勵孩子進行家務認領活動,而認領的家務需要長期堅持做。這樣的方法從中年級開始施行,一直到孩子畢業,孩子漸漸養成了承擔“班事”和“家事”的好習慣,“責任心”美德教育活動也滲透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了。

      “三心”美德教育只是德育內容的一小部分,但對它的解讀和思考,以及實踐告訴我,目前小學階段,將其深入到各種各樣的德育活動之中是有實效的。

      父親節的詩歌范文第5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在情感熏陶中塑造健康人格。

      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等,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達到在教學中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豪情,可以幫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聲可以讓學生體味社會百態。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可以使學生辨別處事原則。語文教師只要把握好契機,利用教材中的這些情感因素,以情導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就可以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文學是人學,文風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風尚。教師授課時不能只傳授一點語文知識,從文學的意義上去講授作家作品,還要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幫學生樹立人格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說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在這些文質兼優的名家名篇中,充溢著對祖國、對人民、對大自然、對朋友親人的深情厚意,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美典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達到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采用情境導入、懸念激活、示范朗讀、聯想引發、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多種方法,扣住學生心弦,開啟學生的形象思維,激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體會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雷電頌》中的磅礴之情;《春望》中的愛國、傷時、憂民、思家的真摯情;《藤野先生》的師生情;《背影》的父子情。老師如能引導學生對這些情感進行體驗,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感動,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就可以達到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塑造健康人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情感熏陶和審美陶冶中汲取了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還需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征。

      為此,教師要恰如其分地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在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這些特殊節日時,我都會讓學生感恩父母、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增進學生對父母、老師的理解,這對弘揚孝敬父母,尊師重教不能不說是一種體驗教育。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亚洲成年人啊啊a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动漫|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ASS亚洲熟妇毛茸茸PICS|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中文无码久久|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线观看动态图|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