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魯迅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魯迅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魯迅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范文第1篇

      【關鍵詞】“談魯色變”;文化氛圍;逆反心理

      近年來在中學教學中,魯迅文章的教學是一直熱議的話題。在最新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將魯迅文章做了相應的調整,使“魯迅文章是否應該刪減”這個話題又引發了新一輪激烈的爭論。

      人教社將收錄篇目做出了調整,顯然也是受到了社會輿論的一定影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真得覺得學習魯迅的文章是一種負擔么?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教學者首先要認清的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就更是教學者要注意和認清的問題了。

      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太過晦澀,讓中學生學習起來頗有難度。筆者認為,魯迅入選中學課本的大部分文章顯然是沒那么晦澀的,遣詞造句雖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都通俗易懂,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等文都是頗有意趣、簡單明快的小品文。只要教學得當,都不具有太大難度,在中學課文中,難度較大的文言文教學都不是問題,魯迅的文章應當也不是問題。那么問題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是時代差異,魯迅是的旗手之一,是承接新文化與古典文化的人物,他文章中的語言運用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進化的重要一環,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風貌。對于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學生來講,這些東西是相當難理解的。

      其次是當今的文化氛圍所造成的,自文化革命之后,批判魯迅成為一個潮流,錢理群說:“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語文教材選材的問題,但背后隱含的,是對魯迅的認識問題。這些年來,思想文化界一直都有貶低或者否定魯迅的思潮……這是一個很有意味的文化現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學界,輪番走過各式各樣的鼓吹者,而且幾乎是毫無例外地要以‘批判魯迅’為自己開路……不斷有人提出這樣的質問:為什么要向青少年講魯迅,它的作用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這起初應該是對文化政策的反省,但隨之一些作家、學者對魯迅及其著作趕時髦式的批判與貶損則使社會上對魯迅的認知產生了很大的誤解。不是說魯迅不可批判,但人們批判起來往往忘記了如何是“批判著接受”,全盤否定之風大盛,這種影響必然波及到教學中來。

      再次,雙重的逆反心理。如上所述,部分老師受當今文化氛圍影響,對于魯迅的文章也很有抵觸心理,教授魯迅文章成了他們的負擔,課堂教學因為其心理上的不情愿成為填鴨式的機械解說。對于學生來講更是如此,魯迅的文章在課本比重很大,部分段落要求背誦,在考試中也占據重點等等,就使得學習魯迅的文章成為被動地完成課業應付考試的手段,很多人“談魯色變”,逢魯迅文章便從心底產生一種厭惡感。使得魯迅文章的教和學都成為一種因逆反而生的巨大的心理負擔。

      那么最重要也最現實的問題隨之而來,如何使學生提起對魯迅文章的學習興趣呢?對于教學者而言,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略微總結了一點經驗。

      首先,作為教與學中“教”的這一環,教學者得明確對于魯迅文章的態度。不能將魯迅文章的教授作為簡單的按照考綱完成任務而進行一刀切的填鴨式教學。欲讓學生感興趣,老師必先得有興趣,部分教學者本身對于魯迅了解不夠,對于魯迅文章讀不了幾篇,自然就無法比較深入而全面的教學了。

      其次,教授魯迅文章必須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魯迅的文章都是在特定時代背景里的產物??梢哉f若不能與時代結合,我們的教學就已失敗了一半。因此,在教授魯迅文章之前,首先需要讓學生們自己去了解魯迅寫作這一文章時身處的環境與背景,因何而寫,由何而發,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落筆?當然這些教學目標需要在課堂上耐心地引導、討論來完成。若能成功進行這種分類引導,以多樣的教學手段營造出不同的教授與學習氛圍,何愁學生不喜魯迅文章呢?

      魯迅的文章范文第2篇

      【關鍵詞】魯迅 價值體現 現實意義

      在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的處境似乎越來越尷尬。一方面,學生中間流傳“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傳言,將魯迅的文章視作了語文學習中的洪水猛獸;另一方面,在老師看來,魯迅的文章在中學課文中選入過多,有些選目不甚妥當,同時,語言晦澀難懂,不利于學生的對現代漢語的學習,也對魯迅的文章敬而遠之。更有甚者,有人還打出了“讓魯迅滾出中學課本”的旗號,建議刪除課本中所有的魯迅的作品。似乎一旦離開魯迅,學生和老師便都能輕松了。

      為什么現在的學生和老師都反感魯迅?仔細探究,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魯迅文章遣詞造句的晦澀難懂。魯迅文章的詞句,嚴格地說,是魯迅的白話文中的詞句,確實晦澀難懂。魯迅是故意要用這些晦澀的詞句來為難大家么?顯然不是的。時期的白話文,本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看懂。那么為啥到了今天魯迅的文章反而讓人看不懂了?這就必須要結合魯迅所處的時代。盡管倡導使用白話文,但是,那時候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規范的白話文語法系統,作為和白話文的先驅,魯迅只能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用白話文進行寫作,所以我們在魯迅的文章中可以發現,他的白話文,不僅有文言文的痕跡,還有歐化語言的影響,所以造成了其文字的晦澀。對魯迅文章中的這種晦澀,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這種時代隔閡。唐詩宋詞離我們的時代更遠,隔閡更深,難道也要刪除?那語文課本中可真就什么都沒有了。

      其次是語文課本中魯迅文章的數量和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得不說,在現在的語文課本中,魯迅的作品真的是鋪天蓋地。小學課本中就有節選的《阿長與山海經》和《少年閏土》,中學課本中更是連篇累牘。這跟魯迅長期以來被擺上現代文學的神壇有關。文壇斗士、民族脊梁、投槍匕首的光環屏蔽了魯迅文章本身的偏頗與局限,也造成了語文課本的政治化。在這樣思想的指導下,魯迅的文章大量進入中學課本,絕大多數的中學語文課堂也都主題先行,將魯迅肢解為戰斗性的符號。這使得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在泛政治化傾向的影響下被嚴重屏蔽。這樣的魯迅,怎能讓學生不討厭?但是,這個責任應該怪到魯迅么?當然不能,只要老師教法得當,魯迅文章除了思想性,還可以有更多可以借鑒的地方。我就非常贊同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引用一位專家的觀點,他說“魯迅是語文的靈丹妙藥”,特別是作文的靈丹妙藥;魯迅的文章從來都不會跑題,隨便翻開魯迅的雜文集,每篇文章都非常切題,古今中外正反左右,沒有他做不了的題目;學生讀魯迅多了,思路自然就打開了;學生想寫好作文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讀魯迅。

      三是魯迅文章中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句話叫“少不讀魯迅,老不讀”。我的理解就是,魯迅的文章思想深刻,少年人年輕氣盛,不能靜心,或許根本讀不出其深意。魯迅的深刻,尤其體現在他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阿Q、孔乙己、祥林嫂……每一個形象、每一個故事都深刻揭示了國民性中丑陋軟弱的一面。他的雜文,更是深刻犀利,在看似嬉笑怒罵的文字中,表達自己的憤懣與不平。如果脫離了當時的時代背景,脫離了安靜的閱讀與思考,真的很難讀懂,很難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這些語言,正是魯迅文章的精華所在,他所批判的種種行為,很多在今天仍然存在,具有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

      雖然將魯迅稱為民族脊梁或許過譽,但是“投槍匕首”確實是他文章的真實寫照。他,實實在在是一位批判的斗士,一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吶喊者,一位真正的勇士。

      那么,是否真的遠離了魯迅,就能皆大歡喜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對魯迅,我們可以重新解讀,可以去掉他身上的神化光環,,但是切忌將其真正的文學及思想價值也拋棄了。拋開功利性而言,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大師,可以說是具有永恒的意義。盡管魯迅的著作確實限于特定時代,但是魯迅精神卻并不是也限于特定時代。魯迅是反封建、反傳統的,而這種反封建、反傳統的“反”本身恰恰繼承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傳統。正是這種批判性的繼承,使“魯迅”的意義和價值尤為凸顯。

      我們必須承認,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當打倒他,遠離他。走進魯迅,親近魯迅,更有利于我們的自我反省。因為魯迅精神的實質――懷疑、洞察、批評和抗爭,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魯迅畢生主張的立人觀念,正是公民社會所應具備的基礎。因為魯迅的存在,總會折射出我們藏在皮袍下的“小”來。

      魯迅的文章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魯迅作品;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02-02

      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刻畫和描寫,是對現實世界的形象反映。魯迅先生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是現代白話文大師,他創作的作品,篇篇經典,成功的奠定了中國現代的文學傳統。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都被引用到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當中,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品讀和理解,能夠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以及社會形態,感受諸多歷史事件對人們生活和心理的影響。對于中學生而言,有助于深化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對文字的鑒賞能力和運用能力。本文筆者將探討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魯迅先生作品的教學策略及體會。

      1、精讀課文,初識先生作品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中,精讀課文是教學進行的第一步。精讀課文,可以促進對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對于教師而言,精讀課文是教學開展的關鍵環節。通過對課文的精讀,細細體味魯迅先生描述的社會情境以及當時人們的心理狀態,尋找魯迅先生所采用的語言技巧,文字技巧以及表達手法。教師通讀課文之后,對教學內容就有了大概的輪廓,從文章中提取何種語文精華,以及具體教授學生哪一部分,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時當然不能僅僅停留在精讀課文,借鑒教參,照本宣科的階段,教師自身應該增強對魯迅先生的了解,結合魯迅先生的生平,深入當時的社會思想對于教學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于學生而言,精讀課文,相當于預習課文的一部分,通過精讀課文初步體會魯迅先生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形象,初步掌握不同人物之間不同的性格特點。學生精讀文本需要強調的是,所謂精讀并不是閱讀次數的多少問題。教師可以在上一節課結束時,作為作業任務或者課堂任務的形式來布置,要求學生在對文章精讀之后,對全文按照所寫內容進行分段,并總結每一段描寫的主要內容,以及主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蛘卟捎贸瓕懙男问綄ξ恼逻M行細致品味。魯迅先生的文章內容大多比較深刻,學生精讀課文更加利于對文章的行文思路進行把握,挖掘文章深處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從而有利于下一教學環節的進行。

      2、小組學習,增強協作提升

      本著素質教育的理念,創新形式與教育方法成為客觀要求。魯迅先生的文章多是當時社會的病態展示或是人們社會心理的反映。學生小組學習,是創新教學的一種形式。教師在教學內容開展之前,對學生進行分組,采用研究的形式對教學內容展開討論與探究。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向學生布置一些思考和練習,引導學生對魯迅先生的主要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要表現的社會形態進行感受,并選出組內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以人教版第四冊的《藥》為例,為學生布置一些思考練習,第一,閱讀全文,感受和理解這篇小說的藝術形象及其意義,結合歷史知識與作者的生平背景,討論這篇小說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案有以下幾種作為參考:本文主要表現了革命的不徹底性以及對革命自身脫離群眾等特點;本文主要表達了親子之情以及革命者的悲哀;本文暴露了當時社會國民愚昧落后的弱點;還有人說本文歌頌革命先烈的偉大犧牲精神,號召人民奮起振作,不要讓革命先輩白白犧牲。第二,精讀課文,指出這篇文章的兩條線索,并結合文章,指出這兩條線索在何處連接,何處交織與融合,說說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的主要意圖,對表現文章主題有什么作用。《藥》一文的主演教學內容,應該是感受本文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結構以及主要表達的主題。通過小組任務學習,對教學內容深入探討,不但可以集思廣益,充分吸收學生的各種想法,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增強他們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素質培養。

      3、教師指導,促進學生理解

      由于魯迅先生文章的深刻性以及所表達的時代性特點,學生憑借自身的閱歷以及理解能力來學習,是完全不夠的。這就需要老師的教學指導。教師的教學指導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課上教學指導。課上教學指導主要是在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自己思想之后,老師針對學生表現進行總結概括,指出學生由于魯迅先生文章的深刻性以及所表達的時代性特點,學生憑借自身的閱歷以及理解能力來學習,是完全不夠的。這就需要老師的教學指導。

      教師的教學指導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課上教學指導。課上教學指導主要是在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自己思想之后,老師針對學生表現進行總結概括,指出學生的優秀與不足之處,并對學生所表達的思想加以補充和更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意。第二,課后拓展指導。拓展教學主要針對魯迅先生的生平經歷對學生進行普及,結合歷史社會背景,了解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并且把握魯迅小說的共性和個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具有文本意識,把握小說的人物和環境。魯迅小說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塑造了狂人、孔乙己、祥林嫂等典型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描繪了舊中國的社會圖景。魯迅先生作品的高度在于他對國民性問題的深刻探討。描繪了在當時舊社會的大環境下,國民的病態心理?;谶@樣的背景,我們也不難想象孔乙己與祥林嫂是怎樣死于一個非愛的人間。

      堂中魯迅作品的教學策略。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引發了人們對于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引入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僅對于語文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學生深化思維,引發高中生的人生思考,為即將成人的高中生指導人生道路。

      參考文獻:

      [1] 曾招洪.對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1):77.

      魯迅的文章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魯迅 李敖 雜文文風 分析比較

      李敖的雜文在吸收和融匯前代雜文作家尤其是魯迅雜文的方面是下過功夫的,并且能夠呼應時代潮流,以開闊的眼界、傲然的骨氣、凌冽的風格直面現實,為人民代言,為歷史“立此存照”,敢于抨擊統治者的昏聵,以及知識分子自身的雙重人格,這些都是魯迅雜文風格的集成和發展。雜文戰斗性就是其“力量”的生動反映。但魯迅和李敖的力量又有所區別。

      李敖是一個想說就說、特立獨行和放蕩不羈的文人。他說魯迅可議、可檢討、可批判之處太多了,而說魯迅的文章很別扭,文字很可疑,文風不好,有兩點原因:“第一,它是從中國的舊文學出來,就是所謂包小腳,小腳揭開了,可是那骨頭里面,還是碎掉了,所以揭開了以后呢,還是有那種舊文學的底子,一些白話文有的時候不能夠脫胎換骨;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的文法、日本人的文字影響了魯迅,這兩個原因使魯迅寫出來一種很別扭的白話文?!盵1]李敖認為:“魯迅的文章寫得實在不夠好?!彼f:“如果是偉大的文學家,就不應該寫出來這么多奇奇怪怪的魯迅式的中文,尤其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盵2]對于這一說法,我們不敢茍同。

      一、狷狂與沉穩

      凡是認真看過魯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魯迅的語言是自成一體,別具特色。李敖說:“這種風格我無法解釋它,我只能推斷說,他是接受了那種發雜反復的日本文法、日本語文結構的影響,再加上這種生吞活剝出來的中國的文言文的結構,兩個里面混出來的魯迅的文體?!盵3]李敖這樣分析魯迅文章的語言風格,表面上似乎有幾分道理,其實他并不真正懂得魯迅的文法。

      魯迅的文字,因為產生于白話文剛提倡的時代,所以自然會有些生硬,這一點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來對魯迅進行苛求,而事實上正是魯迅他們這一群的勇士竭力提倡白話文,才會有今天行云流水的美麗文字。魯迅的文風,應該說是有時代烙印的。魯迅出生在19世紀初,科舉仍然是讀書人正統的出路,青年魯迅也不例外,他曾經苦學過一陣八股文。研究魯迅的學者曾經說:“他那樣肅殺的文風,我一度以為是他個性索然,后來方明:是那樣的現實環境逼出了那樣的文風,甚至可以說,是那樣的時代需要那樣的文風,他正是用那樣的文風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黑暗?!盵4]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偉大的文學豐碑。魯迅的語言風格是獨特的,獨特到別人難以模仿的程度。沒有扎實的知識做底子,就算是模仿,也只能是鸚鵡學舌,得其表而難入其里。我認為,魯迅的文章,犀利辛辣,深層厚重,張力到點,辯證到位,激憤中不乏調侃,嬉笑中不乏凝重。僅從語言形式來看,魯式文法最大的特征,就是“橘子的結構”給人一種沉實穩重、張弛有度、內斂之感。而這種沉實穩重正是李敖所缺乏的。魯迅是罵人的高手,但不會裸地去叫罵。有時候,被罵的人往往被罵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回過神來,知道自己被罵。像“有本事你娶幾個漂亮的女人給我看看啊”、“夠膽你了衣服讓我瞧瞧呀”、“就是像你這樣的畜生啦”、“你才是混蛋呢”這種李敖認為最正投的中文罵法,太直截了當,沒有半點美感,無異于潑婦罵街,魯迅是斷然不會用的。偉大的文學家這樣罵,就不夠偉大了。這樣一罵,不夠文明不說,而且也失去了魯式文法的特征,罵人的力度更是一落千丈。

      二、投槍和匕首

      李敖和魯迅都以一個不饒恕的斗士面目面對現實社會和民族傳統,都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都采用了“詼諧”的語言將傳統納入敘事的游戲中。詼諧可以是熱情的參入、介入的現實,可以帶有攻擊性。中外文化史都證明著一個基本的事實,當人民的聲音被壓制著的時候,人民就不得不通過幽默和諷刺來表達自己。李敖看來深受魯迅的影響,他的尖刻也絲毫不遜于魯迅,他也常將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掌故、新聞和現實人物并置雜列,借此顛覆官方的正統文化。李敖的文章亦具有一點詼諧的風格,但這種詼諧風格并不能嚴格地稱為“詼諧風格”。

      魯迅和李敖的雜文應該同屬于精英文化范疇,如果從官方的角度出發,他們也應該歸為具有民間性的文化,尤其在魯迅的雜文和小說里,雜糅了許多民間俗文化,比如女媧的故事、精衛填海的故事,在《無常》、《社戲》、《阿Q正傳》中,紹興民間戲的運用都滲透著純粹的民間內涵。正是這些民間內涵和官方的正投文化形成了沖突,也使得作者個體充滿了一種自由狂歡的體勢,這自由狂歡的體勢以不可阻擋的姿態與正統的官方意識形態形成對峙,構成了內在張力,而魯迅似乎正是從這些狂歡的鄉村場景中吸收了本源精神,正是這種深層次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受,使得魯迅的小說和雜文均有了“詼諧文化”的內涵,也使得人真正達到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氣勢,在他的詼諧語言中明顯滲透著個體孤獨感和悲劇氛圍。但李敖的雜文并沒有達到這樣的意識深度,它的詼諧還停留在一種表面的語言工具認識論上,他只是將罵人、奇聞怪事作為一種增加謾罵力度的手段,并沒有很深厚的人生體驗和思想深度,因此他的詼諧或許只能稱得上巴赫金所說的一種諷刺體文章,“一種諷刺性作家只知道否定的詼諧,而自己置于嘲笑的現象之外,以自身與之對立,這就破壞了從詼諧方面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整體性,可笑的(否定的)的東西成了局部的現象”?!袄畎降奈恼录词沁@樣,他不能從世界的整體,從歷史的深度去看待問題,他對太無奈的認識,對中國人的批判都帶著一種極端片面的認識,因此他的詼諧語言就成了一種是真的夸張,他的語言太直白,近乎大街上的叫罵,失去了詼諧固有的內在品質,使得其文本呈現出一種戲劇色彩”。[5]

      真正的“詼諧風格”應該涵蓋以下兩方面:一是具有悲劇性;二是要有隱喻性。魯迅《阿Q正傳》里就有這樣一個場景:阿Q唱:“手執鋼鞭將你打……”圍觀的群眾大喊:“好!”在這樣的狂歡場景中,不乏詼諧風趣,但其內在已經滲透出無法排遣的悲劇色彩,在這笑聲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個體的悲劇命運。李敖的雜文卻并不存在這樣的一種“詼諧”,有的只是謾罵和侮辱。魯迅說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斗,真正的戰斗需要歷史理性,需要深度,真正的詼諧包涵著很深的人生體驗。因此具有詼諧風格的作家,像魯迅,就精心地選擇題材,他絕不會泛濫地尋找罵人材料,盡管魯迅也和梁實秋等人展開面對面的筆戰,但是在其中魯迅傾注了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獨特理解和體驗,因此他的筆戰也就超越了筆戰本身。許多歷史題材、民間軼事、典章制度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排列,但是優秀的作家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安排這些事物,在這些詞匯的背后,他們將自我意識傳達出來,即通過一種隱喻的象征形式將事物的真實面目表現出來。因此這種詼諧風格就包含了事物的雙重甚至多重景觀。如在《秋夜》中那樣,魯迅不是將詼諧建立在一個固定的形式上,而是將其建立在一個象征的平臺上。李敖的雜文缺少了這樣的深意,他只是想通過自己的文章罵倒對手,他也承認自己的文章別無深意,或許有時李敖僅僅是滿足于一種感官上的愉快,只是為了單純的文字炫耀。

      三、結語

      李敖的文章缺少重建意識,雖然他在傳統中成長,但他沒有什么根基,他對歷史傳統的激烈批判結果是形成了,使人不僅對民族歷史的過去產生絕望,而且對它的將來也毫無信心。他的諸如對中國“國民性”,以及政治制度和文化秩序的批判并沒有超越魯迅和。在《由說起》、《長袍心理學》中,他只是復制并夸張了魯迅等人的歷史意識。梁啟超、魯迅等人提出:“國民性是基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國由傳統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國民身上自然遺留了許多傳統的痕跡?!币虼藢裥缘呐惺囚斞傅热嗽V求現代性的體現。李敖生活的時代已經是臺灣轉型過渡到現代性社會,李敖對“國民性”的再次批判顯然缺少理性。李敖對現代傳媒和信息技術的運作流程非常熟悉,他知道大眾的趣味,經常制造聳人聽聞的言論。只要稍稍有人贊他兩句,他立馬就和那個人成為好朋友,而一旦有人罵了他幾句,他必是對之加以報復,就連與他離婚的老婆胡茵夢女士他也不饒恕?;蛟S李敖稱得上是真正的罵人斗士,他無畏專制政體數度入獄,但是他卻算不得一個思想家。

      總之,魯迅與李敖是中國雜文史兩個不同時代的路標,一個指向獨立富強,民族覺醒;一個指向民主自由,清明政治。身處逆世,他們不約而同選擇雜文為共同的武器,一個高屋建瓴,站在民族視野的最高處,為我們剔除一個古老民族身上的膿瘡;一個身體力行,夢想在海島上回到那浪漫的古典的道德世界。魯迅和李敖都是他們所處時代的總記錄者。魯迅的文章被誤讀多年,而李敖的文章也不曾為所謂的正統文學界所承認。通過對兩人雜文文風的分析比較,我們能跟真切地體會到這兩位雜文史上巨人的息息相通。

      參考文獻:

      [1][2][3]李敖有話說.鳳凰衛視,2005-8-4、5.

      魯迅的文章范文第5篇

      一、現行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以下幾大變化

      1.外國作品選編更多關注人物的命運,尤其重視一些人物的成長,較多的是關于勵志或人格塑造類的文章,至于外國科學家、藝術家的文章也有所增多,反映國外人文景觀的文章也不在少數。2.各地的語文課本適當增加了有關地方特色或地方著名人物的篇目,如“遼寧籍航天英雄楊利偉”的通訊被節選入遼寧省普通高中新語文教材中。3.一些極具有影響力,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作品進入語文教材。比如人教社版2005年《臥虎藏龍》和《天龍八部》的節選首次被入選普通高中語文課本。4.教材中關于經濟意識的文章逐漸多了起來。如廣東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新教材別增設了“走近經濟”單元,收錄了《錢》和《市場經濟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5.不再刻意回避愛情表白。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入了沈從文的《邊城》的節選,教材中還保留了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山歌等。

      二、走進魯迅作品,體會魯迅精神

      1.愛國愛民,療救國民靈魂。魯迅生活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代和社會,魯迅的家庭和個人經歷,更是直接地促成他從小就產生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接著在的政治社會背景下,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2年魯迅懷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赴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2.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探求人生新路。中學教材《故鄉》以“我”回鄉的所見見聞及感受為線索,描寫舊時代農民痛苦的生活遭際以及精神上的彷徨,抒寫了作者對當時的國民現狀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3.對知識分子自身弱點的批判?!犊滓壹骸肥囚斞咐^《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小說描寫了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4.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學課文《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了“我”在平橋村外婆家居住時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生活經歷,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的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

      三、莫讓魯迅作品從中學教材中“悄悄溜掉”

      1.魯迅的許多作品,在很高層次上都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魯迅作品的思想情感博大深遠、意味深長,篇章結構嚴謹靈活,寫作手法多樣新穎,語言準確、精煉、生動,這些都明顯地在當時其他眾多作家之上。當然,任何作家都有局限性。包括魯迅也一樣,他的作品在題材、社會視野上也有其局限;所以中學教材根據這種思想,在選課文時盡可能多地選取了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呈現中學語文教材的多種風格,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展各自的個性。誠然,我們并不能因為這個便讓魯迅的作品悄悄溜掉,即使其涉及重要的人文主題非常深刻,讓廣大師生難以理解,語文教材決不能排除魯迅的作品,并且必須有一定的數量。否則,我們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從何談起?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a在线视频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狠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