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界候鳥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香港南生圍:都市中的寧靜水鄉
每到秋末初冬,南生圍成為許多候鳥棲息越冬的家園 陳曉偉 攝
南生圍是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區橫洲東面,被東面的錦田河及西面的山貝河所包圍,是香港保存最為完好的原生態濕地景觀之一。南生圍的“圍”就是基圍的意思,南生圍原本很多基圍、魚塘及農地,城市化下大量魚塘及農地被荒廢,成為濕地。現在,每到秋末初冬,許多候鳥都會飛到這里棲息越冬。同時,也是香港市民特別是攝影愛好者的鐘愛之地,香港許多電影、電視劇、音樂短片等也都在此取景。
TIPS:
不可錯過:在錦田河與山貝河的交匯處,水中央有個小島,水退時,小島泥灘旁有很多候鳥在停留,其中有黑面琵鷺,白鷺更會多得密密麻麻;而當雀鳥受驚嚇,隨時會有過百只候鳥同時飛起的場面壯觀。
交通:深圳過關出境后可搭港鐵東鐵線到上水站乘坐76K到逢吉鄉站,下車后,步行到南生圍或乘的士直達。
南沙濕地:二期觀鳥更清晰
南沙濕地的灘涂成為候鳥覓食的樂園 景區供圖
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南沙濕地公園,是廣州一個難得的觀鳥勝地。經過20多年的圍墾和經營,人工濕地原始狀態良好,生態環境得到妥善保護。每年冬季,成千上萬的候鳥從北方飛來越冬,有24 種上萬只鳥類在此棲息覓食。在游覽核心區,需乘船進入,這就避免了大規模的驚擾鳥類,剛剛開放的二期濕地采用“外環內島”方式,島上有觀鳥屋,游客待在屋內能進一步降低對鳥類的驚擾,而通過望遠鏡則可以清晰地觀看候鳥的棲息動態和周圍的生態壯美景觀。
TIPS:
不能錯過:濕地中有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鷺、白琵鷺、黑翅長腳鷸等野鴨成群、蒼鷺佇立。
交通:廣州市區可乘地鐵四號線至蕉門地鐵站轉南沙23路(節假日旅游專線)到達南沙濕地游覽區;自駕車經南沙港快速至十六涌鋼鐵基地出口下到達南沙濕地
深圳紅樹林:國際候鳥驛站
深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于深圳灣畔,面積只有368公頃,是我國唯一位于市區,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與深圳濱海生態公園連成一體。但別小瞧,這里可是國家級的鳥類保護區,是東半球候鳥遷徙的棲息地和中途歇腳點,已被“國際保護自然與自然資源聯盟”列為國際重要保護組成單位之一,同時也是我國“人與生物圈”網絡組成單位之一。
據統計,紅樹林保護區最多時曾有180種鳥類,其中的20多種屬于國際、國內重點保護的珍稀品種。而且,紅樹林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一水相隔,共同構成了具有國際意義的深圳灣濕地生態系統,也是深港邊界上最具特色的風景線。深圳紅樹林可以說是盛名遠播,就連英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丹麥女王的丈夫亨里克親王都曾特地到此觀鳥。
TIPS:
不能錯過:紅樹林每年有白琴鷺、黑嘴鷗、小青腳鷸、大小白鷺等 189種、上10萬只候鳥南遷于此歇腳或過冬。
交通:由廣深高速公路上廣深麒麟立交,轉南海大道,上濱海南油立交橋,轉桂廟路,直行濱海大道到紅樹林。
香港米埔:候鳥中轉站
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位于香港元朗區北面,全名是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它是深圳河、山貝河及天水圍渠(流浮山河)的出海口,占地1500公頃,與深圳紅樹林一水相隔。米埔的泥灘是候鳥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每年冬天約6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飛到這里,有的為了過冬,有的經過休整后繼續向南飛,回暖后又經此地轉飛。那一片重要的灘涂其實是每年11月至來年3月期間被輪流放干的基圍蝦塘,露出水面的泥濘及大量魚類,成為各種以捕食魚類為生的鳥類(包括蒼鷺、白鷺和黑臉琵鷺)的覓食和棲息地點。而這種獨特的養蝦方式亦有利于米埔的生態價值,對米埔的濕地資源有可持續發展,并能充分利用米埔的天然生產力。
TIPS:
不可錯過:米埔候鳥品種包括勺咀鷸、小青腳鷸、半蹼鷸、灰尾鷸、黑嘴鷗及黑臉琵鷺。其中米埔錄得黑臉琵鷺的數目更占全球總數的25%。這些候鳥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出現,有達30,000只禽鳥同一時間棲身于米埔的泥灘,以作長途遷徙旅程的中途歇息之處。另外,每年3月由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在米埔舉辦的米埔觀鳥賽,是一個國際性的觀鳥賽事。參賽者為世界各地的觀鳥高手,是世界知名的頂級觀鳥賽事之一。
特別提示: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米埔則開放給持有通行證的公眾參觀,收費每位70港元。而參觀者須于三個月內預約參觀日期,名額相當有限,尤其是在候鳥出沒的高峰季節。除了可選擇報名參加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公眾自然導賞活動,由導賞員帶領參觀米埔自然保護區外,更可以向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申請到米埔自然保護區內自由參觀,費用每位港幣100元(成人與兒童同價)。
交通:深圳過關出境后,可搭地鐵至香港東鐵上水站,轉乘的士前往自然基金會停車場。
海豐濕地:中國水鳥之鄉
海豐濕地,位于汕尾市海豐縣沿海地帶,由同屬黃江河流域的公平區、大湖區和東關聯安圍區組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1590.5公頃,2008年濕地被聯合國正式批準為國際重要濕地。特殊的區位情況,使得它同時擁有濱海濕地和庫塘濕地特征。這兩類濕地在我國自然保護區網絡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也使得保護區鳥類具有多樣性。另外,與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區不同,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沒有紅線的保護區。在保護區里,還駐扎著不少村落,村民在這里耕作養殖,在候鳥時期,未收獲的養殖塘為候鳥提供了很好的覓食環境。中國鳥類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高育仁教授生前這樣形容說,“一進入海豐境內,就能見到白鷺橫越公路飛翔,牛背鷺跟著水牛在田里活動,到處是鳥語花香。”
TIPS:
不可錯過:公平分區屬河流及人工濕地,有黑鸛、鳶、鵲鷂、灰背隼等重點保護鳥類物種;大湖分區屬近海及海岸濕地,有鸕鶿科、鷺科、鷗類等重點保護鳥類物種;東關聯安圍分區屬沿海灘涂濕地,有黑臉琵鷺、白琵鷺、卷羽鵜鶘等瀕危保護鳥類物種。
交通:廣州自駕經廣惠高速轉沈海高速至汕尾出口下,走X125縣道接海汕公路轉S241省道到海豐濕地,約290公里。
海南尖峰嶺:熱帶雨林鳥鳴歡
尖峰嶺熱帶雨林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北部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最高峰1412米。其中保護區約78平方公里,絕對屬于海南島上的冷門景點,甚少常規旅行團到達。尖峰嶺地區目前尚保存著中國整片面積最大的熱帶原始森林,其植被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位居全國前列。由于當地注意環境保護,熱帶鳥類品種多,已經成為國內外很多觀鳥者到海南觀鳥的首選地點。
TIPS:
當新世界中國地產在2009年推出的全新力作“新中驛”矗立于新世界商圈之時,不僅盡享北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融貫中西的居住魅力,更以其亞太首席行政公寓的產品特色,受到了高端置業者的厚愛。
引領北京頂級生活的核心場
作為新世界中國地產的實力之作,新中驛以其優越的地理屬性、京城二環核心區稀缺的新盤之姿、完美的項目品質,獲得了市場的青睞。
如今,新中驛所在的崇文門商圈已經成為京城炙手可熱的重點開發區域,位于區域內的兩廣路則被一些業內人士稱做“第三長安街”。諸如各大城市核心區一樣,崇文門商圈集中了一個城市必需的所有資源,這個核心區也逐漸成為北京新寵,它代表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最高水平。不難看出,崇文門商圈將“馬太效應”發揮到極致,也使得新中驛這座亞太行政公寓,憑借著首屈一指的時尚生活氛圍,贏得了市場的強烈關注。
據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新中驛云集京城諸多高尚場所,周邊環繞天安門、故宮、天壇等極具古都風貌的人文景觀,坐擁重大交通樞紐,5分鐘直達天安門,40分鐘接駁首都機場,地鐵5號線和2號線以及規劃中的7號線在此交會,擁有便捷快速的交通網絡。同時,新中驛周邊的醫療、教育配套完善成熟,以絕對中心之優勢占位北京,成為亞太商務人士在京城擇址的不二之選。
在新中驛,您可以欣賞京劇的唱念做打、品嘗老北京小吃的可口味道、領悟皇城根下的歷史文脈,也可以接軌國際領略最IN服飾潮流、舉辦時尚PARTY、體會中西文化的融合碰撞。新中驛賦予人們的不僅是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還實現了高端置業者的一個人生轉變,即擁有軸心生活,實現暢意人生。
亞太行政公寓 引爆2009京城樓市
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之外,新中驛還憑借自身完美的建筑品質,贏得了頂級人群的關注。
據悉,新中驛行政公寓僅216席,總建筑面積28000平方米。裙樓為44000平方米之北京新世界商場二期,更有逾2500平方米之大型空中園林景致。新中驛由香港名師設計,外型及內部設計、空間規劃、建筑選材和建造質量均是優中之選,盡顯豪華。
同時,考慮到商務人士生活習慣,新中驛特別配備了衛星電視、網絡接口、高檔廚衛設施等高科技設施,讓居住者享受快捷的現代生活;而其全天候酒店式服務,私人管家打理生活起居,完全解除了居住者的后顧之憂。此外,新中驛行政公寓室內外均建設成熟,購買該項目的高端置業者可拎包即享完善生活。
在新世界中國地產的傾力打造下,2009年4月18日新中驛正式華彩面世,在給高端置業者帶來城市核心的時尚生活和至臻完美的建筑品質的同時,還以精裝修交房的產品設計理念,引發了一場“蝴蝶風暴”。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新中驛自4月18日開盤銷售以來,成交額穩步上升,售出房源接近60%,成交額突破2.2億元。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新中驛樓盤作為崇文門區域的地標性建筑,在樓盤整體規劃與設計上旨在全方位地提升居住品質,將居住者的品位與檔次推向極致。在交通方面,位于崇文門核心區域的新中驛將交通與商務的便捷性進行了完美的詮釋,這也是吸引購房者關注該樓盤的重要原因。
新品一居 品味純正京韻京味
隨著北京向國際化大都市進軍的步伐加快,也出現了一個全新群體――“候鳥族群”,他們每天穿梭于世界各地,掌握著最新、最潮、最IN的頂級資訊,領略著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僅是世界的寵兒,也是繁華的過客。
對于“候鳥族群”而言,他們所追尋的是介于家與酒店之間的第三空間,即在放下旅途的勞累之際釋放足夠真實的自我,感受到北京原汁原味的品位生活,而新中驛無疑是“候鳥族群”的最佳選擇。
在獲得良好銷售業績的背景下,近期新中驛更為“候鳥族群”全新提供了面積在99~107平方米之間的一居私屬空間,其作為帶有獨特個性的產品,以稀缺性營造出主人的品位尊貴。讓“候鳥族群”在這個私享空間內可以隨性而為,在盡攬天安門、天壇、金融街、CBD、新世界商圈的繁華之際,更能收藏北京的品質生活,引領一種前所未有的國際化樂居氛圍。
知力:動物遷徙有哪些獨特的行為?
張孚允:遷徙是動物跨越不同地域覓食或繁殖的行為。一般來說將在固定季節的長距離移動叫做遷徙,而把像高山動物在冬天向山下短距離移動,到低地尋食或棲息叫做移動或遷移。遷徙主要分為繁殖遷徙和尋食遷徙及越冬遷徙,候鳥、大馬哈魚為了繁衍后代和躲避寒冷可能移動上萬公里;大西洋太平洋中鯡魚跟著洋流游動尋找食物。還有一種稍有特殊的漫游型遷徙,這種方式的移動方向不固定,也具有季節性,例如青藏高原著名的胡鷲,每當冬天尸體較少時,胡鷲就要到處漫游尋食。
鳥類、獸類、昆蟲中都有需要遷徙的物種。我國最典型的獸類遷徙物種是藏羚羊,藏羚羊尋食地和繁殖地不同,因此每年必須遷徙。而在一千多種鳥類中,其中過半都有遷徙行為。昆蟲中不少種群也有遷徙的習慣,美國帝王蝶從美洲遷徙到墨西哥,可蝴蝶這么短壽的昆蟲如何能夠遷徙如此遠的距離呢?秘密在于參與遷徙的帝王蝶不止一代,一次完整的遷徙過程中也許是由兩三代蝴蝶共同完成的。
遷徙的灰鶴
楊若莉:鳥類的遷徙因其壯觀、常見而最為人所知。鳥類遷徙路程可能非常長,北極燕鷗在北極繁殖,到南極過冬,往返兩萬五千千米。我國環志工作也統計出,我國有多種鳥類遷徙距離達兩萬千米以上。典型者如,從澳大利亞南部塔斯馬尼亞不吃不喝不著陸地飛行六千千米到上海崇明島休息,再沿著中國海岸飛到俄羅斯遠東苔原地帶繁殖,總距離兩萬多千米。
水禽遷徙圖(待修圖)
候鳥遷徙的習性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期,冬天里鳥類隨著冰川的擴張向南覓食,夏天再回到北方。雖然第四紀冰川期結束后冰川大范圍退縮,但是鳥類的遷徙習性已經形成了。鳥類到北方高緯度地區繁殖,一方面因為這里日照時間長,尋食的機會也就更多,利于撫育幼崽;另一方面則是苔原地區鳥類的天敵更少。苔原地帶在夏天的氣溫也能高于10攝氏度,適合一些小鳥成長,所以它們夏天返回北方繁殖,等到了冬天冰天雪地時才向南遷徙。候鳥每年遷徙的具體時間不定,與氣候、鳥類大小、成幼情況都有關。同一群鳥中雌雄成幼不同個體的遷徙時間都會不同,往南飛的第一波是幼鳥和雌鳥,雄鳥較晚出發;回來時正相反,雄鳥先飛到北方的繁殖地,一來要做窩,二來要先占領領地,之后等待雌鳥到來。
仙八色鶇標本(裝飾圖,可用可不用,用于任意位置)
張孚允:不過近百年來人類因素也直接影響候鳥遷徙,冬季氣溫升高致使不凍的水域比以前更加靠北,也就致使鳥類不用再飛到更遠的南方。我們觀察到有些大天鵝從巴音布魯克飛到青海湖就不走了,但是大部分還是飛到更南的地區。歐洲最近新聞報道,有些候鳥遷徙的北緣向北移動了200多公里,不再往南方飛,這都是氣溫變化對候鳥的影響。
知力:請問張教授和楊教授是如何開始進行候鳥研究工作的?
楊若莉:1981年中國林業部與日本對口機構簽署了一項關于候鳥保護的協議,我們受到林業部的委托開始從事候鳥研究。進行候鳥研究需要進行鳥類環志,也就是在鳥腿上安裝金屬環,記錄下標識鳥類的信息,之后通過回收鳥環來確定候鳥的遷徙路線、遷徙時間等數據。我們建立了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但當時我國的鳥類研究空如白紙,甚至連哪些鳥類屬于候鳥都沒有記錄。中國鳥類種類有一千多種,我們只有從日本山階鳥類遷徙研究所的一本著作著手,查詢從1928年到1981年之間所有的國內資料和國外文獻來確定中國的候鳥種類,最終的結果是我國候鳥種類達500多種。
綁著環志的候鳥
張孚允:給鳥類準備鳥環時也遇到了問題,鳥環大小、書寫的文字樣式都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所以只能到動物研究所鳥類標本室測量每種鳥類腿部的粗細,這才確定了400多種鳥的生理特征。我們將腿環分為大小不同的幾個規格,按每個規格制作不同的環志,最大的環志為15*80毫米,最小的環志只有4*6毫米,環志重量不超過鳥重的3%,不影響鳥的生活。環志樣品1 環志樣品2
在媒體的宣傳下,人們在發現鳥腿上的鳥環后會將環志寄回到環志中心。在環志時我們已經記錄了放飛環鳥的種類、體重體長、經緯度、時間等數據,然后對比環志發現的地點和時間,分析出鳥的飛行路線及時間。如果對方也是鳥類研究機構,我們會把回收信息再寄回給寄出方,向他們提供一份完整的環志記錄,這種交流反饋在國際上都是通用的。但環志的回收率依然只有千分之三,所以只有靠大量的環志來獲得足夠的數據。
知力:環志工作有哪些具體成果?
張孚允:我們跟蹤調查斑頭雁,發現它們從青海湖起飛,經過喜馬拉雅山脈抵達印度那加蘭邦。英國鳥類學家曾記錄到有探險家在半夜聽到鳥類在喜馬拉雅山上鳴叫,但是他缺乏有效的證據。而我們在1983年收到的來自印度和孟加拉國的環志反饋,證實了斑頭雁從喜馬拉雅山脈飛過,這成為了世界上首次證實候鳥可以跨過喜馬拉雅山的證據。除了斑頭雁,我們后來還記錄到天鵝、灰鶴、黑頸鶴等候鳥也是通過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完成漫長的遷徙的。
蓑羽鶴飛越喜馬拉雅
知力:現在研究候鳥是否還需要做環志?
楊若莉:鳥環能夠最直接地描繪出鳥類遷徙路線,現在地球環境變化加劇,候鳥可能會改變一些遷徙的習慣,因此環志工作仍然是必要的。現在環志鳥可以通過衛星追蹤,電子鳥環發出的信號被衛星接收,每隔幾分鐘就可以反饋一個時間、地點信息,將所有點連接起來就可以知道這只鳥詳細的飛行時間、飛行路線、停歇時間等。電子鳥環雖然昂貴,但是大大提高了候鳥研究的效率,同時也細化了鳥遷徙的過程,規避了環志回收的最大困難。
環志工作十分辛苦,很多鳥都在夜間遷徙,所以工作人員可能需要從傍晚5點開始至下半夜這段時間設網捕鳥。捉住的鳥要立即測量數據、裝環、放飛,以防飛鳥死亡或脫離隊伍。即使人類安裝了大量環志標志,但傳統環志的反饋信息仍然是不定的,也許一千只金屬鳥環中不會有一個反饋,所以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目前我國的鳥類環志工作依然落后于國外環志研究。這需要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去縮小與世界的差距。
知力:最近襲來的禽流感又讓候鳥傳播病毒成為社會焦點,候鳥真的會帶來禽流感嗎?
張孚允:動物中有兩千多中不同的疾病。動物和人一樣,當環境好體質好的時候,發病率不高。當生存環境惡劣時,疾病就在體質不好的動物身上率先發作。攜帶疾病的候鳥可能自身并不發病,但是它們將病毒傳播到遷徙沿途,傳染給其他禽類。人類被傳染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家禽與帶病野禽接觸,包括家禽的食物被野禽污染或家禽野禽的直接接觸。人類在食用帶病家禽,宰殺家禽或是觸碰家禽血液的過程中就染上了禽流感。所以我們要注意在禽流感高發的季節不要去與野禽接觸,也不能讓家禽與其接觸,更加要遠離其排泄物、羽毛和尸體,尤其是不能食用。
家禽野禽需要物理隔離
其實大部分候鳥都是健康的,但老弱體殘或是死的野禽經常是病毒攜帶者,如果讀者在野外碰到死禽病禽,千萬不要好奇去觸摸和玩耍,更不可撿回家食用,應當聯系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來處理。以前的SARS也是類似的獸類攜帶疾病,當環境良好動物健康時疾病少發,即使發病的動物也在地域上有一定程度的隔離,帶病動物或尸體很少將疾病傳染出去。而當上百只果子貍被關在小籠子里,體質一再降低,疾病自然就會發作并互相傳染導致SARS爆發。從這個角度來說,動物給人類帶來的疾病不僅是天災,也是人禍,解決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人類應當和自然和諧共處,改善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保持動物的健康狀態,控制疾病少發作,少傳播。
楊若莉:對禽流感的防備首先是避免人畜接觸和畜畜接觸。現在大型養禽場都已經做好了野禽家禽隔離,放養的禽類也不與野禽共享食物和水體,切斷家禽的感染源,同時也就是切斷了人感染禽流感的途經。其次則是人類自身要積極防御、接種疫苗、鍛煉身體、提高免疫力。
關鍵詞:鳥類資源; 漲渡湖; 自然保護區; 武漢
中圖分類號:Q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4-0104-06
1 引言
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武漢市新洲區南部,毗鄰長江,面積18500 hm2,是武漢下游一個重要的蓄洪平原湖區。漲渡湖是典型的永久性淡水湖泊,其濕地類型屬內陸淡水湖和淡水沼澤類濕地。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多樣的功能生境,孕育并保持了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多種保護鳥類重要的繁殖地和棲息地。2004年1~4月,武漢大學胡鴻興調查記錄漲渡湖水鳥30種,2006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漲渡湖鳥類調查報告,記錄鳥類95種,隸屬15目27科63屬[1~2],這兩次調查均以冬季調查為主,沒有進行夏季鳥類調查,缺乏對漲渡湖鳥類多樣性的系統調查。因此,2015年12月~2016年8月,筆者對該地區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較全面的調查研究,以期為有效保護漲渡湖鳥類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提供科學參考。
2 自然條件
漲渡湖自然保護區北抵汪集鎮,南鄰長江,東至舉水河,西界舉水,海拔16.2~18 m,地理位置為東經114°38′46″~114°46′24″,北緯30°36′12″~30°40′43″。漲渡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年平均降水量1242.3 mm,年平均降雪日7 d,年均無霜期為250 d,春季雨量占全年的14%~52%,夏季占26%~60%,秋季占6%~35%,冬季占2%~25%;月最高降水量為533.3 mm(1999年6月),最低為0 mm(1999年12月).保護區主要是舉水、倒水和長江來水。舉水年平均徑流量為60.5 m3/s,年平均來水量19.1億m3;倒水年均流量為25 m3/s,年平均來水量7.9億m3;長江年均流量為2300 m3/s,年平均來水量7428億m3。渡湖濕地屬于我國濕地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草叢沼澤和淺水植物濕地區”中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淺水植物濕地亞區”,植被劃分沼澤型組和淺水植物濕地組2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57個群系。
3 調查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樣帶法調查,設置樣帶長3 km,單側寬25 m。每天5:30~7:30和17:00~19:00,利用雙筒望遠鏡進行調查,記錄樣帶范圍內的鳥類種類、數量及生境、發現時間、地點、海拔及經緯度。
走訪調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當地近年來執法收繳和收容救護的鳥類記錄資料以及周邊農戶在野外撿到的鳥類羽毛。
4 結果與分析
4.1 物種組成及多樣性
采取實地調查和座談訪問調查的方法,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保護區共記錄到鳥類160種[3~7],隸屬于15目45科99屬,占湖北省鳥類總種數的35.1%,見表1。其中,雀形目種類最多,有67種,占保護區鳥類種數的41.9%;其次為a形目,有28種,占保護區鳥類種數的17.5%。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11種,其中Ⅰ級1種,即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Ⅱ級10種(表1),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鳥類134種,湖北省重點保護鳥類39種,分別占保護區鳥類種數的6.9%、83.8%和24.4%。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鳥類8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5.0%。其中列入附錄Ⅰ的鳥類1種,為東方白鸛;列入附錄Ⅱ的鳥類有7種,分別為鶚、黑冠鵑隼、普通\、紅腳隼、紅隼、斑頭鵂m和畫眉。
列入《中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的鳥類73種,列入《中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鳥類20種,分別占保護區鳥類總數的45.63%、12.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8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6.3%。其中瀕危種2種,為東方白鸛和棉鳧;被列為近危種6種,為小天鵝、羅紋鴨、小鴉鵑、喜鵲、畫眉和麻雀。
4.2 區系組成
東洋種43種、古北種71種、廣布種46種,分別占保護區鳥類物種數的26.9%、44.4%和28.8%,古北種占優勢,南北物種過渡混雜。
4.3 居留型
留鳥46種,占保護區鳥類物種總數的28.75%;夏候鳥35種,占21.88%;冬候鳥59種,占36.87%,旅鳥20種,占12.5%。漲渡湖自然保護區屬于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鳥的居留型與保護區所處自然地理位置和生境類型相一致。
4.4 生活型與生態分布
涉禽44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27.5%,其中鸛形目15種,鶴形目8種,a形目21種。主要在漲渡湖周邊沼澤等淺水區域中活動。
游禽28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17.5%。目3種、鵜形目1種、雁形目17種和a形目7種,主要分布于水體中,周邊的沼澤等水域附近也有分布。
陸禽4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2.5%。包括雞形目1種,鴿形目3種。主要分布于林地、居民區、農田等生境活動。
攀禽11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6.9%。包括鵑形目3種,佛法僧目4種,戴勝目1種,形目3種。保護區內分布廣泛,在各種類型的針、闊葉林中,低矮的灌木林中都有它們的蹤影,部分種類也偶爾到林緣、居民區及水域附近活動。
猛禽6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3.8%。在各生態類群的鳥類中,位居第二,僅次于鳴禽。包括^形目1種,隼形目5種。保護區猛禽種類不多,多是傍水型猛禽,活動范圍比較廣泛。
鳴禽67種,均為雀形目鳥類,占保護區鳥類種數的41.9%,是保護區內廣泛分布鳥類,是優勢類群。
4.5 分析討論
按照中國動物地理區劃,湖北省屬于華中區,地處南北過渡地帶,南北相混雜的特征[9],東洋界成分應占優勢。漲渡湖自然保護區動物地理區劃特征應與湖北省相一致,但保護區內東洋種43種,僅占26.9%,古北種71種,占44.4%,古北種占明顯優勢。從居留型分析,繁殖鳥(包括留鳥和夏候鳥)81種,占保護區鳥類物種總數的50.6%。在繁殖鳥中,東洋種41種,占50.6%,古北種9種,僅占11.1%,東洋種占絕對優勢,也與湖北省動物地理區劃相一致。這也是我省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鳥類動物區劃的特征。
保護區內遷徙鳥類(包括夏候鳥、冬候鳥和旅鳥)有114種,占71.25%。遷徙鳥類中以冬候鳥居多。說明區域內候鳥遷徙過程中過境頻繁,也反映了北方鳥類向南滲透極為活躍,是鳥類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參考文獻:
[1]胡鴻興,康洪莉,貢國棟 等.湖北濕地冬季水鳥多樣性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7):422~428.
[2]陳 勇.新洲漲渡湖新發現33種鳥[N].湖北日報,2006-05-17(6).
[3]胡鴻興,萬 暉.湖北鳥獸多樣性及保護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4~105.
[4]湖北省林業廳,湖北省水產局,湖北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圖譜[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46~196.
[5]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 2~368.
——題記
初秋的活潑笑著跑遠了。在颯颯的風中,深秋——這位睿智的站著,吟著深遠的詩,取代了初秋的位置。
從小,我就獨愛秋季,喜歡一個人在風中,看著樹葉毫無遺憾地從眷戀已久的那棵樹上猝然飄落,帶有些許說不出的傷感,然而更多的是從落寞中隱隱透出的生命的流韻。
深秋的感覺——
是朦朧的。寒雨蕭蕭,冷風瑟瑟,頓覺出一股自心而發的寒意。捧著熱茶凝望這個世界,仿佛看到了一縷朦朧的特殊氣息輕輕流過。那氣息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秋的腳步正默默離去,留下了柔情似水的痕跡,將這個世界籠罩在一片微醺的意境里。
深秋的感覺——
是輕盈的。花,憔悴了,美留在時空里;草,枯黃了,美留在回憶里;葉,紛飛了,美留在永恒里。葉本身是無力的,它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一條不可逆的路線,于是選擇了將大地作為它們紅橫的歸宿,那是多么飄逸的一瞬!它們曾將世界裝扮成綠的海洋,而結局,又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情畫意,不染一是塵俗,將蕭瑟的秋變得輕盈起來,生動起來。
深秋的感覺——
是生動的。無論是寬闊的海,還是溫柔的湖,看似平靜地水面下,卻萌動著不屈的生命,無雨而起的漣漪,來自于最平凡的靈魂。而天空是湛藍的,一行行候鳥已鳴叫著飛往溫暖的國度。它們的翅膀,在天空留下累累傷痕,但天空卻依舊蔚藍著,襯托著這些不朽的生命。正如一首小詩:“飛翔一億年,屬于自己的生命,只得幾天,飛過了便就不朽,融進了蔚藍。”
深秋的感覺,真好!
感悟深秋,感到的并非是作家筆下的肅殺與落寞,而是另一種不同于春的生命啟示:
沒有深秋的落葉,何來早春的綠芽?
沒有花的憔悴,何來又一年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