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當代文學作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建立檔案袋
開學初,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檔案袋,設計新穎而又美觀的封面,并命上有創意的名稱。然后以卡片的形式,積累讀寫所得,內容包括:好詞佳句、名人事例、讀書心得、經典美文、寫作技法等。為了讓學生總結自己作文的得失,增強寫作興趣,檔案袋還增設了“習作收錄”,內容分為:“得意之作”,將作文中成功之作再次修改后裝入檔案袋;“病文診治”,挑選作文中的典型錯誤,進行二次重寫;“習作小結”,匯總每次作文得分,分析優缺點,寫出學期作文總評。
2.使用檔案袋
檔案袋建成后,我要求學生經常閱覽,靈活運用。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其互相學習借鑒,我每周組織一次檔案袋交流活動,將學習、研討、評價有機結合,這樣既提高了檔案袋的質量,又培養了學生鑒賞評價的能力。
3.以評價為手段,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1)自評:按《我的檔案袋評價表》,要求學生每周填寫:本周讀寫數量,最喜愛的一份作品的名稱、理由,本周的讀書、寫作計劃是否完成,從同學的檔案袋中學到的長處等。
(2)互評:按《同學檔案袋評價表》,要求學生每月評價他人的檔案袋,分析優缺點,鑒賞習作,摘抄別人檔案袋可用的資料。
(3)師評:教者每兩周抽查一次學生的檔案袋,掌握學生閱讀積累和寫作現狀,有針對性地指出作品的長處與不足,結合自評和互評情況,評定等次,作為語文過程性評價成績之一。
二、取得的成效
1.在檔案袋評價法的引導下,實驗班級學生由先前的被動閱讀轉為主動閱讀,絕大部分學生閱讀興趣高漲,捕捉、篩選信息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養成了積累的習慣。
2.學生作文水平有明顯的提高。檔案袋的充分運用,初步解決了學生寫作中“無米之炊”的現象,作文內容由先前的單薄變得充實;由于學生閱讀了大量的經典美文,學到了其中的寫作技巧。
3.實施檔案袋評價法,弱化了“分數”的負面影響,學生能更加關注作文過程與方法,感受成長與進步,從中受到激勵,不少學生由先前“怕寫作文”到“愛寫作文”。
4.促進了學生的反思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定期對自己習作進行評估和反思,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改進目標和途徑,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關鍵詞】漢學家;當代文學;域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7-254-02
一、中國當代文學域外傳播現狀及漢學家的作用
根據中國作家協會的統計,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文學已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譯到國外,特別是新時期以來一定數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包括中國大陸、港澳臺和海外華文作家用中文創作的文學作品)被陸續翻譯到海外,被譯介的作家高達230位之多,涉及語種更是達到25種。但數十年來,譯成英文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只有166種。
中國當代文學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當代文學在東西方傳播的情況不容樂觀,其進展極不平衡。有的國家已譯出了幾乎全部主要的中國文學名著,而有的國家或地區才剛剛開始起步。華裔學者張旭東說:“美國文學只關注自己”,“他們的文學中,所有翻譯文學只占1%,少得不可思議。”“中國當代文學真能深入美國社會的根本沒有?!敝袊敶膶W在美國是“一少二低三無名”。“用‘滄海一粟’來形容中國當代文學在北美的微弱處境,或許夸張;但說中國當代文學在北美讀書界處于四舍五入的微妙界點,大概是一個不錯的形容。”
即便在漢學研究最發達的國家中,其進展的步伐也極不平衡。很多中國當代文學譯本局限于學術界交流,普通的西方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知之甚少,缺乏影響力。王曉明認為,中國當代作家在國外受重視的主要是三撥人:王蒙那一代作家;知青作家;余華、蘇童等。從漢學家所作的題目來看,整個80年代時,是前兩撥作家最受重視,現在是后兩撥作家了,國外漢學家目前注意到了余華這代作家,這和中國當代文壇狀況是相聯系的,同步的。從作品的銷路來看,中國作家在國外的讀者主要是研究者和大學生,作品能夠進入商業運作和市場的為數很少,美國的葛浩文包括歐洲、日本現在都有人試圖努力將中國作家的作品從大學教材中拉入市場,效果還不明顯,但畢竟已經打開了缺口。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的影響在日本遠遠超過了當代文學,魯迅在日本的市場一度曾經很大,不只限于大學,在社會上也有,中國當代作家還無人達到這個程度。
文學翻譯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文學是一門藝術,翻譯者水平低下,自然難體現出原作的水準,中國當代文學要真正“走出去”,就必須跨越翻譯這道坎。國外漢學家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主要承擔者。2009年獲第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教授就翻譯出版了莫言、蘇童、賈平凹、阿來等30位作家的40余部小說。國外著名的漢學家還有杜博妮、藍詩玲(JuliaLovel)、白睿文等,他們積極推廣中國文學,甚至曾一度出現了“中國小說翻譯界的繁榮景象”漢學家既精通英語又精通漢語,譯文非常地道、流暢,符合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審美趣味。漢學家對于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改變西方讀者對于中國文學的固有閱讀習慣,重塑中國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了解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現狀,承認海外漢學家對輸出中國當代文學所做的特殊貢獻,探明漢學家與中國當代文學域外傳播之間的關系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對于重構中國文化身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總結經驗得失,有助于更好地把中國當代文學介紹出去。
二、存在的問題
1.門從事當代文學翻譯及傳播的漢學家屈指可數,再者漢學家偏愛中國古典文學,專注于傳播中國當代文學的少而又少。瑞典漢學家馬悅然認為西方從事漢語文學翻譯者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是以此謀生的職業翻譯。這類譯者數量并不多,整個歐美可能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他們水平良莠不齊,一般不能自己選擇所要翻譯的作品。第二類是業余翻譯家。他們多半掌握了必要的語言技能,對文學真正感興趣,自己決定要翻譯什么作品。對他們來說,翻譯不是為了謀生而是出于愛好。第三類翻譯家本身是作家或詩人。他們對待原文態度比較隨便,時不時地在譯作中展示自己旺盛的創造力,有時與原文出入很大。
在北美漢學界,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古典文學的天下,當代文學被認為是政治宣傳(而事實大部分如此),缺乏文學價值,甚至連現代文學,也被認為是次于古典文學的領域。因此,權威的漢學家,幾乎都是研究古典文學的。
2.漢學家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過程極為漫長,翻譯過程少則以年計,多則以數年計,翻譯時間過長阻礙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域外傳播。莫言在出使館的見面會上說:“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我寫《生死疲勞》,初稿只用了43天。瑞典漢學家陳安娜,整整翻譯了6年”。陳安娜在她20多年的譯介生涯中也只是翻譯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以及余華的《活著》等幾部長篇小說和一些短篇作品。在那些精通漢語的漢學家中,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將其畢生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譯介中國文化和文學作品上呢?可以說為數極少。這種情況及其不利于中國當代文學的傳播。
3.市場問題阻礙了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傳播。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曾跟王寧教授這樣說道,長期以來,他本著熱愛中國文學的熱情,翻譯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包括莫言的主要小說。直到莫言獲獎之前,他的譯作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都很有限,他本人在經濟上獲益頗微。英國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教授、漢學家藍詩玲指出:“(中國)文學翻譯很難引起廣告資金充裕的大商業出版社的興趣,中國文學作品往往由學術出版機構出版,這更加使得中國文學始終被歸在學術化專業化的角落?!?/p>
4.學術論戰以及媒體炒作會挫傷漢學家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中國當代文學的域外傳播。目前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中常為學者引用的觀點,比如香港大學的愛德華茲指出“中國文學很少能讓國際讀者感興趣”英國漢學家詹納指出“熊貓叢書”的某些譯文讓西方漢學家感到“荒唐可笑”等。另外,學術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一直存在著分歧,這種分歧在2006年末顧彬發表了“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看法之后,被媒體過分地渲染、擴大,最終演變成一場“唱盛”與“唱衰”、“黃金”與“垃圾”之爭,眾多的知名學者卷入論爭。
三、如何發揮漢學家在中國當代文學域外傳播中的作用
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其實也是中國形象的一個體現,應該予以重視。目前,能在海外產生較大影響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幾乎都是通過英美出版機構策劃發行,并由外國翻譯家進行譯介,很少由中國翻譯家參與譯介和發行。因此,如何發揮漢學家在中國當代文學域外傳播中的作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漢語和中國文化是漢學家必備的法寶,因此要重視對外漢語教學,加強中國文化傳播,有意識地培育漢學家。美國翻譯家尤金?奈達在其《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一個稱職的翻譯工作者必須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條件:(1)必須熟悉原語;(2)必須精通譯入語;(3)精通一門語言同具備專業知識并不是一回事;(4)必須具備“移情”本領,即能夠體會原文作者的意圖;(5)必須具備語言表達的才華和豐富的文學想象力。馬悅然也認為“每一種源語都表達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與譯入語的世界觀迥然不同?!弊g者必須明白:“翻譯一個文本也就是翻譯一種文化?!比绻@些文化因素對譯入語讀者來說顯得陌生,那么譯者就有責任將其闡明。
2.中國當代文學作家一方面要加強文學創作,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國外學者尤其是漢學家的交流與聯系。葛浩文1988年來中國,就對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一見鐘情,兩年后譯作問世,此后他筆耕不輟地把大量莫氏作品引入了北美文學和文學評論界。在歐洲,翻譯家陳安娜把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勞》等譯成瑞典語,最終使其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對莫言作品的青睞。
3.建立與漢學家友好聯系的同時也要注重和國內外出版社或版權機構的合作,這樣能保證漢學家相應的經濟利益不受損,提高其傳播中國當代文學的積極性。保證較高的翻譯質量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海外出版發行成功的關鍵,漢學家在保證作品質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英文版葛浩文的譯本在240部亞洲各國推薦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首屆曼氏亞洲文學獎;德文版譯者卡琳是德國漢學界公認的最優秀的譯者之一,翻譯嚴謹細膩。《狼圖騰》的譯文大多較好再現中國文化,既保持了原作的文學性,又符合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所以,《狼圖騰》英文版一上市,就引起了歐美國家主流媒體的極大關注,美國《時代周刊》、《紐約時報》、美聯社,英國的《衛報》、《泰晤士報》、《出版商》雜志以及法國、意大利、德國、日本的各大報刊紛紛給予報道和評論。截至2011年5月《狼圖騰》英文版已銷售幾十萬冊,創造了我國當代小說海外銷量的佳績。
4.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具體說來,有下面幾種可能性:(1)由我們提出應該翻譯的作品目錄,建議或邀請國外漢學家去翻譯;(2)或者先組織國內譯者翻譯出初稿,請漢學家幫助修改潤色;(3)雙方共同合作編選文選,或專題研究專輯在國際出版機構或期刊上發表。顯然,在這樣的合作中,我們雙方各有優勢::我們熟悉情況,對現當代漢語的理解比較準確;漢學家則視角獨特,對譯入語的表達把握比較到位。只要我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就一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高方,許鈞.現狀、問題與建議――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6).
[2]張偉,劉丹青.放眼世界文學版圖莫言在這里[J]人物,2012(11).
[3]王侃.中國當代小說在北美的譯介和批評[J].文學評論,2012(5).
[4]康慨.一少二低三無名.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J].中華讀書報,2011(1).
[5]李明濱.當代外國漢學的進展和中國文學在國外的傳播[J].岱宗學刊,1998(05).
[6]趙晉華.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J].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8).
[7]Heller,S.A Translation Boom for Chinese Fiction[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9).
[8]陳薇.諾獎效應下中國新時期文學西方傳播的譯者取向[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7).
[9]劉貴珍.如何有效地推進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王寧教授訪談錄[J].山東外語教學,2013(2).
[關鍵詞]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現狀與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4-0149-02
前言
所謂翻譯,即是指把一種語言文學用另外的語言去進行精準而又完整的描述以表達文學的真正含義。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能把同一個詞或同一段話的大意內容概括出來(語言轉換)。英語世界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也就是將中文翻譯成英語。也唯有這樣,才能將中國文學傳播出去,向外國傳遞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時,這也是在響應我國政府所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戰略。本文著重講的就是英語世界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并理性的作出分析。
一、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的現狀
每個譯者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其所遵循的翻譯原則以及翻譯習慣是各有風格的,那么,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模式可以劃分為:
(一)學術翻譯模式:學術派系的翻譯者所翻譯的文學作品都是針對于出版社、在校學術以及學術研究者進行的,翻譯的作品一般都會有注釋,導讀,或是與原作品相關的背景信息,評論。一般說來,這種類型的作品所附加的內容是挺有學術價值的,但是,對于一般讀者而言,卻會顯得多此一舉。
(二)商業翻譯模式:這類型作品的翻譯者大多是希望能夠通過生動的譯文來帶動讀者閱讀的積極性,目的是吸引讀者以創造爭取商業價值的最大化。一般都是譯者、文學商或者出版社所推崇的翻譯模式。雖說現在英語世界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還存在著許多爭議,而且,并無多大效果。
(三)政治翻譯模式:一般都是有出版社選取原著文學價值非常高或是文學價值并不高卻有著很濃重的政治因素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
(四)個人翻譯模式:個人翻譯模式一般是因為讀者本身對這一文學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從而想將此翻譯出來以供更多的人去流傳閱覽;或是作者本人想要讓自己的作品廣泛流傳并被他人所熟知。這一類型的譯者不會是為了商業利益而進行翻譯的。
近年來我國的翻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研究視野也相對開闊。但在理論建構上,研究深度以及創新型仍舊還存在缺陷,很多人在翻譯的過程中有著“求全責備”的心理,希望能夠通過一本就反射出原著的中心點,這在現在的諸多譯作中幾乎是沒有的。而且,還有一部分人總是一味地強調研究深度,而違背了研究目的;有的譯者片面地強調理論而忽略實踐,使得文學研究陷入了“無本之木”的境地。雖說英語在我國是有著一定的統治地位的,但是國家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僅僅是文化之間的,還有各地的習俗、地域風情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英語世界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水平。
二、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中的所存在的問題
(一)在英語世界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者可以劃分為3類:以漢語作為母語的譯者、以英語作為母語的譯者、漢語與英語為雙母語的譯者。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政治經濟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文化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將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成為英文譯本來傳播中國文化,以幫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將漢語翻譯成英語的譯者是有著無可忽視的功勞的,但是,從前文對英語世界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現狀分析來看,是不容樂觀的。在外國市場,尤以美國突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英譯作品的市場空間是非常小的,當然,這不僅僅只是中國,而是整個亞洲的文學作品在整個美國市場空間都不被外國人所認同。另一方面,因為中國與美國關系的特殊性,使得美國學術讀者對亞洲國家的文學作品有著一定的排斥心理。整個中國(包括臺灣、香港)的小說文學以及詩歌的譯本也脫離了原著的文學古典優美的味道,而使得美國讀者對這些文學不感興趣。一般情況下,有些出版商可能因為對中國的某位作家欣賞或是某篇文學有著一定的興趣而就此出版英譯版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但是,他們能對此投入的熱情也遠遠不夠他們在美國市場上進行推銷以及拓展市場。英語世界里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還有一種翻譯形式是區別于個體翻譯以及共同翻譯之外的,就比如是翻譯的團隊里包含了從事漢英文學翻譯卻不了解中國文化,并且與會漢語的學者一起進行文學翻譯,但是由于受到翻譯者能力不一的局限性,也使得翻譯的質量參差不齊。
(二)文學譯本缺乏系統性。有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現當代眾多的文學作家中魯迅、老舍、蕭紅的文學作品是相對受到英語翻譯人員的追捧的,英譯版本里尤以魯迅的文學作品數量最為突出。如今最典型的文學翻譯代表當屬張愛玲的作品了,當張愛玲被夏志清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一書中譽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后,張愛玲的作品就陸陸續續地被翻譯為英文版本。其中還包含著名的外國翻譯者Karen Kingsbury,Julie Lovell,Andrew Jones等,經典代表的譯本有《金鎖記》、《傾城之戀》、《流言》、《色戒》等。其它被重新經典化的現當代作家還有沈從文、錢鐘書、金庸等人。具有代表性的譯本就有《邊城》(Border Town)《圍城》(Fortress Besieged)《鹿鼎記》(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A Martial Arts Novel)等現當代文學翻譯作品。與中國大陸文學作品相比,香港和臺灣的文學作品較之文學英譯發展空間更為寬廣,就有美國翻譯家JohnBalcom一直致力于臺灣文學詩歌著作的翻譯,洛夫的詩集《漂木》(Driftwood)的英語翻譯版本就相對繁榮。這主要是歸功于臺灣蔣經國基金會對中國文學翻譯成外語計劃的支持。目前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已經出版的臺灣現當代文學作品就有三十多部,其中鄭清文的《三腳馬》和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就分別獲得了美國“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以及美國翻譯家協會年度翻譯獎。與此同時,臺灣還開設了《臺灣文學英譯叢刊》以及《中國筆會》兩家刊物來就臺灣文學英譯作品進行刊登,這兩個刊物的文學譯者大多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專家學術學者,譯作質量基本是相對優質的。中國現當代的詩歌同比小說的翻譯比例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早期朦朧派詩人(北島、楊煉、顧城、多多等)積極尋找翻譯者將其所著詩歌進行英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外國學者對中國現當代詩歌的喜愛,從而自主的將這些詩歌翻譯成為英文版本。因為中國文化的限制,有些文學作品的內容會涉及到中國社會的一些敏感禁忌類的話題,以至于在中國大陸被禁止流傳。但恰巧的是由于外國人的冒險好奇精神,使得這些禁忌文學作品被西方出版社所吸引。最具代表的文學作品就有閻連科所著的《丁莊夢》被翻譯成英文版本(Dream 0f Ding Village)于2011年度入圍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的決選名單。即便是這樣,也不代表是因為外國出版社看重了該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有時候僅僅是利用讀者的好奇心理來通過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從而獲取商業利益。被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選中的文學作者現在主要包括莫言、蘇童、余華、畢飛宇和高行健。之所以會選中這些作家還是因為他們在世界的影響力:根據他們的著作改編的電影在國際上也受到了良好的評價,其中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余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均是因為改編的影片被西方人所熟知后并引起西方人的興趣才得以翻譯成英文版本的。歸根結底,雖說翻譯作品選材廣泛,但是被選的文學作品并不具有系統化(均衡)。一是因為文學作品的選擇受到學術界的影響(主要是由于作家的作品能否被翻譯學術界對其文學地位加以肯定),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備受外國出版社關注并且被翻譯成英文版本,這與夏志清在?現代中國文學史?對其文學創作的中肯是脫不了干系的。
關鍵詞:當代藏族文學;作家;走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9-0156-01
一、簡述藏族文學的存在形態
(一)文學形態的整體風格
從藏族文學的當展形態來看,尤其是體現出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的不同形態,在繼承藏族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從各種渠道吸取文學創作的力量,其中,早期小說作家群體對民族特色的探索、鄉土文學作家群體的文化個性、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對民族神秘文化的探險、青年作家群體在新世紀前后悄然崛起等成為了當代藏族文學的主流,在藏族文學的文化引領上,創造出風格各異、品質不同的文學作品,直接體現出作家的生活體驗或者感悟,也包括有有民間藝術的綜合,各種原始情感、想象的積累,形成了藏族民族藝術的表現形式,為豐富藏族文學注入了文學涵養。
(二)佛教文學的意識流表現
從藏族文學的當代意識來看,其中還蘊藏著一定的藏族佛教文化,佛教文學的創作主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高僧大德、達觀貴族的思想體現,在佛教文學的熏陶下成為了當代藏族文學的發源。因此,在佛教文學的形態表現中,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形式都能有一種佛教故事、典故以及預言式的傳奇色彩,象征性、虛構性、原始性的表現形態成為了當代藏族文學的主要表現形態。尤其是民間藏族文學的發展,在以口頭流傳形式發展起來,蘊藏著博大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概括藏族文學的發展階段與特點顯示
(一)發展階段的準確分析
從當代藏族文學的發展來看,主要是從兩個階段進行解讀。第一個階段是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階段,在這一發展歷程中,藏族文學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尤其是在政治運動的背景下,藏族文學的主題以及體裁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其中,流行的通俗的新民歌,以及通俗易懂的民間詩歌,高原散文的別樣風采,都展示出文學發展的春天。其中,徐懷中的《我們播種愛情》名聲很大,阿旺洛桑活佛和著名詩人饒杰巴桑,高平、汪承東、楊星火等,《金橋玉帶》、《牧人的幻想》和《雪山之歌》等詩歌都有很大的影響。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后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段時間內,藏族文學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涌現出大批的優秀創作人才,作品風格也大有改觀,。文學體裁中,詩歌依然是先鋒,但也不乏小說、散文、戲劇作品,其中詩歌、小說創作成績尤為突出。扎西達娃著有《江那邊》《,系在皮繩扣上的魂》《世紀之邀》和《騷動的香巴拉》扎西達娃等小說創作卓有成效。伊丹才、丹正貢布、班覺、扎西達娃、降邊加措、丹珠昂奔、益希卓瑪、央珍、梅卓等大批作家創作了更多優秀的藏族文學作品,推動者藏族文學的全面發展。
(二)藏族當代文學的特性
眾多藏族作家走向本民族精神文化的深處和情感的中心,表達著藏民族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掙扎、困惑以及在艱難的洗禮中獲得的啟蒙、覺醒,人性與生俱來的情感在他們身上復蘇。如從《格桑梅朵》中的洛珠、邊巴、吉村、尼瑪次仁、小次登和小刀結等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他們思想的覺醒,自我意識的增強,愛與憎的分明,又如益希單增的《幸存的人》通過塑造農奴德吉措姆的形象表達了廣大農奴的覺醒、爭取自由的愿望以及反抗精神。
三、探討藏族文學的文化走向
(一)文學創作群體的全面壯大
當代藏族作家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很有才華的創作群體。在文學失去全社會的“轟動效應”,一些作家隨著暢銷書市場熱點變換、不斷轉向的今天,藏族作家始終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把審視目光朝向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實,堅持在嚴肅文學和純文學領域辛勤耕耘,表現出作家的良知,對民族和祖國的高度歷史責任感。有了這樣一批思想成熟和具有事業心的作家,藏族文學不僅取得了今天的繁榮興旺,還預示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藝術體現的文學價值增大
我們應該鼓勵作家根據各自的生活體驗、文化素養和審美觀念,在自己選定的藝術領域里大膽開拓創新,施展才華。只有通過不同流派和藝術風格的競爭,同時得到發展,才能共同組成無愧于時代和民族的文藝大花園。這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學走向成熟的標志。
四、結語
從當代藏族文學的整體特點以及發展來看,藏族文學有著很大的藝術感染力,在主流文學以及感召力的影響下,融合中外當代文學的思想精華和藝術創作手法,并融入藏族本土文化氣息,從獨特的視角挖掘文學素材,更好的展示出民族情懷和民族精神,將更好的推動文學的整體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第一,這與今天的大眾文化場域有關。今天的文化場域是一個流行文化為主潮的文化場域,也就是說,文學藝術的流行化、時尚化和娛樂化已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并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商業和科技的發展,不僅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也造就了有利于文學藝術流行化的良好社會結構,為文學藝術流行化創造了客觀的社會基礎。比如有了電視,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電視敘事,電視圖像符號和娛樂文化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不但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而且電視所導引的娛樂文化、商業文化和類型化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文化品位的重要標準,所以有人批評文學越來越圖像化了。我想這種觀點正說明了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電視敘事對文學敘事的影響。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把電視時代稱為“娛樂至死”的時代,他認為,電視文化導引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并使之朝著娛樂化的方向前進,甚至使教育也娛樂化了。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電視走進中國千家萬戶以來,電視的確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電視娛樂文化以暗示而強有力的力量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因此,在電子媒介時代,文學娛樂化成為一種必然。就兒童文學來說,現在它也是在電子媒介所導引的娛樂文化中成長的,電子文化、流行文化和娛樂文化構成了兒童的童年敘事,因此電子媒介一代的兒童一開始走上成長之路,就自然生成了對“娛樂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兒童文學作家也受到娛樂文化的影響和商業文化的影響,兒童文學娛樂化也就成了一種難以避免的結果,因為它首先具備了存在的社會心理性因素。
第二,這與文學的自我超越性和變異性有關,這是當代文學娛樂化的一個內在因素。從西方文學發展和中國文學發展的道路來看,都存在一個不斷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問題。有學者在論述西方文學在當代為什么會走向流行化和娛樂化時,認為文學藝術近一百年來流行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在“近代文學藝術的自我批判和自我突破中,對于它自身長期貴族化和精英化傾向所作的反省”。
而且文學發展到一定時期,自身就會產生變異,因為讀者的審美需求本身就有變異性,需要不斷調整和挑戰自己的閱讀胃口。文學進入當代以來,文學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以往文學的生產者是高高在上的社會精英或文化人,他們和社會大眾是屬于不同階層的,而現在文學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并不是相互對立或分離的傳統社會階層,而是由相互轉化和滲透的階層組成。也就是說,文學的生產主體和消費主體是交叉重疊的,是模糊化的。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是當代社會生產效率的快速提高,教育和科學技術的普及,以及電子媒介信息的迅速流通,使得各個階層的生存能力普遍提升,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其文化知識的差異日益模糊或消失,于是,文學與文化不再是某一個獨特階層的專利,而變成了大眾共享的精神財富。在這種情勢下,文學就會自我調整,在審美追求上實現變異,以滿足更多受眾的接受心理,使其符合商業化和消費性社會不斷求新求變的閱讀胃口。今天的娛樂化文學追求的是信息的新鮮度,追求的是心情愉悅,把閱讀放到了藝術性之前。
第三,這與當下整個文學創作的態勢有關。當下文學的娛樂化傾向是明顯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來看,它一直是受到化的規約的,也一直是受到的引導的。“五四”時期的兒童文學的現實主義寫作和后來的教育主義取向,都是在整個文學的風潮影響下的作家自覺的追求。如葉圣陶的童話《稻草人》,正如鄭振鐸在其序言中所說的,是把“成人的悲哀顯示給兒童”。茅盾發表于《文學》第6卷第1號(1936年1月11日出刊)的《再談兒童文學》,就說:“我是主張兒童文學應該有教訓意味?!薄啊逼陂g,兒童文學創作也受到了“文學”的影響。如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所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就是符合“”時期樣板戲的風格的。新時期以來的兒童文學創作更是沒有離開過的牽引,如上個世紀80年代被兒童文學評論界所稱的“回歸五四”的兒童文學創作,就是典型地趨附整個文學創作回到啟蒙和人道主義的路子上來。而稍后兒童文學創作的所謂“新潮與探索”,也是對新潮和探索性藝術追求的模仿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