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周期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徐凱里老師以“探索周期律?構建周期表”為題的《元素周期律》說課在2010年全國高中化學優質課觀摩評比活動中好評如潮,榮獲了說課類一等獎。這節說課特點頗多,對此深入分析,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示。
1 恰當把握說課要點,立足學情設計教學
說課說什么?有人提出要說教材分析、說教學思路、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有人提出要說課堂結構、說過程環節、說得失反思;有人提出要說教材分析、說目標定位、說相應手段、說過程設計;有的則加上了教學理念、學情分析或者學法指導、板書設計、作業訓練等等。這些意見都有其道理。其實,說課不但要對一節課的諸要素作全面的介紹。還要把一節的特別之處說清楚。才能使聽者得其要領,無論是課前說課還是課后說課都是如此。在這次活動中,有人說得洋洋灑灑、聲情并茂,但是聽者仍然弄不清這節課到底有什么特點:有人像報流水賬那樣花大量時間介紹具體的教學過程,說得聽者昏昏欲睡,效果都不太好。其原因除了課的設計可能欠佳外,沒有把握好說課要點也是一條。
相比之下,徐凱里老師的說課既介紹了對教學內容在教材中地位的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程序以及教學反思,又介紹了他對有關史料的獨到分析、處理和別致的實施過程,既有全面介紹,又突出了重點,詳略布局得當,十分吸引聽眾。
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就難以做出有效的教學設計。從課的思維強度以及知識、過程、方法、情感、觀念等容量來看,徐老師對這節課的設計是符合他任教的華東師大一附中學生的學習基礎的:沒有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和實事求是的分析,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
2 重視背景教學價值,高屋建瓴精心提煉
背景知識包括課題的自然或社會環境背景、歷史背景、領域層次屬性、總體和邏輯背景,以及價值背景等等。學習課題總是跟其所屬整體以及構成整體的其他部分聯系著的,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揭示這些背景信息。有利于正確地反映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并抓住基本問題,從而更好地把握和運用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適宜和巧妙的情境往往能提示學習的背景知識,而不僅僅是誘發短暫的學習情感。
但是,背景知識的介紹不是簡單地把一堆資料推給學生就行了。教師要對背景資料作適當的加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徐凱里在“元素周期律”教學中,將化學史料中的“事”解析為“發現周期律”、“構建周期表”和“律與表的關系”三部分,再進一步細化為若干能體現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思想的點,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未知開始研究與學習,過程自然合理、富有情趣,突出了科學方法,又有效地讓學生從中體驗科學家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堅持實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科學、人文、時間所形成的三維空間中,給學生以全新的體驗,頗使人有深刻、大氣、新穎和振聾發聵之感,這跟他對背景知識精心加工、提煉有很大關系。
3 展現理性思維之美,挖掘內容教育價值
科學是注重理性的,理性思考和實驗是科學的兩個最基本的方法??茖W教育自然應該重視理性思維及其培養。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中難得的“講理”內容,在教學中不能滿足于學生知道并理解元素周期律,應該把它作為進行理性思維培養的載體,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
徐老師對這節課邏輯主線的設計,對教學內容在教材中地位的分析、對有關史料的分析、對研究主題的分析、對元素周期律科學內涵的分析,以及把“從化學元素定義出發。尋找恰當的排序法則。選取部分元素作為樣本進行研究”作為發現規律的基本思路,將研究主題分解為“如何對元素進行排序”“如何選擇元素進行研究”“如何選擇恰當的比較參數”三個問題,從數據分析與處理、規律與例外兩個角度來發現元素周期律;從內涵與外在、表現形式與信息容量兩個角度來構建元素周期表,以及經過討論確定的實施過程七步驟、發現列的規律、歸納形式特征等等,都洋溢著理性的光芒。使該課題教育價值的挖掘達到極致。
4 人文滲透潛移默化,創新教育引而不發
重視人文滲透和創新教育也是徐老師這節課的特點。例如,他把探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學內涵、完善元素周期律的表達形式、感受元素周期律的和諧之美作為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他不斷地展現元素周期表的外在美,誘發學生對元素周期律內在美的感受;他對周期表不足之處的分析以及周期表從一維到二維、三維逐步完善的介紹,特別是他不落俗套的教學設計等等,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是不無影響的。
在這節課中,徐凱里老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例外并作樣本拓展,引導學生認識表與律的關系、發現與構建的關系、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關系、“物”理與“事”理的關系等等都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
5 重視總結整合環節,有效鞏固教學成果
實踐證明,整合環節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在完成主要學習任務后引導學生通過對學習過程進行回憶、分析、整合,能擴展學習結果,強化學生對學習結果的體驗,使學生對學習邏輯的體驗從朦朧狀態變成自覺狀態,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更加主動地學習,并在適當階段進一步升華。
關鍵詞:后亞運 廣州 園林綠化 管理
在2010年,廣州迎來第16屆亞洲運動會,在全亞洲目光聚焦廣州的時候,廣州城市綠化建設者沒有辜負重托和期望,將廣州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提升至空前的高度。創業容易守業難,亞運后常有新聞報導市民投訴、反映綠化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如何根據亞運后廣州園林綠化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反把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好,甚至發揚光大,是當前綠化工作者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1 后亞運時期園林綠化的特點
1.1綠地水平提升,市民要求提升
廣州舉全市之力籌備亞運,使亞運期間廣州市園林綠化水平得到質的飛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1.1綠地大多經過升級改造
在亞運前,市區內原有綠地大多都有針對性地進行過升級改造,大多數綠地的風格都由原來的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其景觀價值及生態功能都得到有效提升。按位置分類,綠地的升級改造分為兩大類:一是城市干道綠化改造,主要是遵循“城市在公園中,公園在城市中”的理念,在傳承嶺南園林景觀建造手法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道路綠化造景、造園的創新;二是城市門戶節點建設,將廣州市各主要城市出入口原有粗放型綠化改造為體現廣州地域特色的形象景觀帶,使廣州給四方賓客一個個性鮮明的“第一印象”。
1.1.2綠地由封閉向開放轉型
2009年7月,廣州市32個公園向游客免費開放,隨后,各大公園加大力度,相繼實施 “拆圍透綠”工程,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拆除公園圍墻,實現透綠、還綠于民。“拆圍透綠”按其改造后的開放程度,可分為兩類型:一種展現景觀模式,即隔而不斷式的景觀改造,拆除實體圍墻,運用梳理郁閉的植物群落、增植開花植物等造景手法,透出公園的綠化景觀,但游人卻不能穿越進入公園。另一種是無界公園模式,是將公園臨街的密集綠化帶改造成通透式綠化帶,利用通透式的綠化帶和小游園實現公園與城市景觀的自然過渡,游人可以穿越進入公園。
另外大多數封閉型的街旁綠地只要條件允許,也通過改造轉變為開放型,使原本只具備景觀功能的綠地增加了休閑、運動等功能,增加了綠地的參與性。
1.1.3花城美譽廣泛深入人心
廣州素有“花城”美稱,為了更加彰顯“花城”特色,亞運期間廣州總投資2.5億元,通過硬地擺花、綠地載花、護欄掛花、燈柱掛花、立體花壇等全空間多方位的布置形式,全力打造“一線花帶、十里花堤、百道花廊、處處花景”的繽紛花城風貌,初步統計花卉布置數量多達5000萬盆,如此盛況令很多市民贊不絕口,同時希望能長期保持“花城”的光榮稱號。
綜合上述三點可知,雖然亞運盛會已過去,但園林綠化水平的提升,令廣大市民都實實在在地體驗到“青山綠地”對生活質量提升的幫助,同時市民的鑒賞力、期望值都相應提高,對城市園林綠化的要求自然提升至新的高度。
1.2綠地數量增加,養護面積加大
亞運前,廣州在新增城市綠地方面下了大力氣,尤其是城市中心區,新增綠地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如:花城廣場、二沙島系列公園、東濠涌沿線綠地、陳家祠廣場、荔枝涌景區等。例如東濠涌沿線綠地、陳家祠廣場、荔枝灣景區這些中心城區新建綠地項目,光是房屋拆遷補償成本就高達每平方米(建筑面積)1.3至1.7萬元,可見廣州市政府的決心。大量新建綠地就意味著亞運后有相應數量的新增養護綠地面積。
2 后亞運時期綠化管理的對策
隨著亞運期間城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過去,園林綠化的發展重心也有“建綠地”轉向“管綠地”, 綠化行業有俗語――三分種、七分養,而亞運前建設的大量新增綠地如何管理好,并充分發揮他們的各類效益,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課題。
2.1加大綠化管理投入
2.1.1加大政府投入
后亞運時代,要整體提高廣州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求政府在公共綠地管理上繼續加大財政投入,這是由城市園林綠地的公共屬性所決定的。亞運時期,公共綠地數量多了,水平高了,而且廣大市民的園林綠化的要求高了,必然要求在維護管理上投入更多,只有保證政府財政投入,才能保證城市綠地的各類效益在后亞運時代繼續充分發揚光大。
2.1.2探索融資渠道
面對大幅新增的城市綠地,財政維護費用的壓力自然增大,因此在加大綠化管理的財政投入這一前提下,應積極探索新的綠化管理融資渠道。例如亞運開幕式表演所在場地的海心沙公園,通過運營公司的運作,以公園門票收費的形式實現“以園養園”,使綠地的日常維護管理走向市場化,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但這種模式的敝端是容易令市民對城市綠地的公益性質產生誤解,因此必須讓相關收費標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同時主動通過公眾媒體對相關信息進行宣傳和引導。又如在二沙島新建的發展公園和傳祺公園是社會參與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的成功示范,發展集團和廣汽集團分別捐資1000和1100萬元用于上述綠地的建設和管理,通過企業冠名為企業本身作了很好的正面宣傳,這也是利用新融資渠道進行綠化管理的新形式。
2.1.3鼓勵社會參與
在社會上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社會參與綠地的日常管理在動力上已具雛形,但目前真正有效實行并得到廣泛認同的機制仍未形成,還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在亞運期間,廣州募集到59萬名志愿者參與從事觀眾服務、交通服務、安全檢查、競賽組織、技術支持、醫療服務、語言服務、頒獎禮儀等工作,成為廣州亞運的亮麗風景線,也為社會參與公益事業樹立了典范。園林綠化是公益事業,而且當中很多工作是適宜志愿者參與的,這就是社會參與綠化管理的重要基礎。以志愿者參與和認種認養等多種形式參與到城市園林綠化的維護和管理上,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嘗試,尤其是在大量公共綠地的開放性提高的背景下,通過社會志愿參與管理的方法對綠地的秩序維護將起到積極作用。
2.2 提高綠化管理水平
2.2.1加大養護科研力度
要加大園林綠化養護技術的攻關力度,針對不同地區綠化養護工作的特點,建設一批養護示范工程,并制定符合廣州區域性特征的綠地管養標準,使廣州城市綠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對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研究成果,要及時進行廣泛推廣和應用,必要時收編進相關技術地方標準或行業標準。要加大對園林綠化科研工作的投入,落實科研經費,充實科研隊伍,增強科研人員的素質,提高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能力,推動城市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作躍上新臺階。
2.2.2 倡導應用鄉土植物
廣州位于氣候適宜的亞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在自然條件下有很多習性優良的鄉土植物。近年曾掀起盲目引進外來品種的風潮,景觀效果褒貶不一,但由于氣候不適等原因導致養護成本加大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應積極提倡應用鄉土植物,有限度引進外來植物,推行物種多樣化,通過自然生態手段將人工養護干預降到最低水平,從而降低養護單價成本。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要優先使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積極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廣自播能力較強的地被植物,營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郊野氣息的自然景觀。反對片面追求樹種高檔化、不必要的反季節種樹,以及引種不適合本地生長的外來樹種等傾向。要推進鄉土樹種和適生地被植物的選優、培育和應用,培養一批耐旱、耐堿、耐陰、耐污染的樹種。
2.2.3 宿根花卉代替時花
亞運期間廣州用大量的時花打造成花的海洋,深受市民游客的贊賞。但時花生命周期短,盛花期一過就必須更換,而更換費用十分巨大,難以長期維系。后亞運時期,要讓“花城”美名繼續發揚光大,應該將時花布置的范圍控制在少數重點地段、重點時段,其余逐步改換為多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并在綠化植物的使用上注意搭配點綴開花喬、灌木,同時可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廣場、公園、道路,通過集中片植開花喬、灌木營造盛花期時的壯麗景觀。這樣既使綠地四季有花,又使綠地更趨生態化,既將花城美名發揚光大,又減輕維護費用。如蘿崗的香雪公園、白云山的桃花澗、陵園西路的木棉路樹等,都是成功的例子。據測算,按每年更換時花4次計算,每平方時花一年維持成本高達250-350元,而采用多年生花卉每平方每年維護成本只要10-17元,兩者相差數十倍。
1. 在講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識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化學史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達的具體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內部結構和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種表達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維爾納長式周期表(見書末附表)。
19世紀中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門捷列夫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各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后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于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通過對門捷列夫本人及他對元素周期表的發現的介紹 ,學生們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共鳴,了解了科學家的成長歷程,并能真正理解成功是需要付出時間和汗水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科學研究的方法,可以說受益匪淺。
2. 在學習鋁的時候,就可以引入鋁的使用和冶煉歷史 通過鋁的冶煉和廣泛使用,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發展的艱辛,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是通過很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的結果。也讓學生了解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知識的寶貴,從而去珍惜這些寶貴的知識遺產,努力學習提升自己。
鋁在100多年前是一種貴重金屬,比黃金還貴被稱為“銀色的金子”。英國皇家學會為了表彰門捷列夫對化學的杰出貢獻,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鋁杯,贈送給門捷列夫。這就會引起學生的好奇,為什么我們現在隨處可見的鋁在當時會這么值錢呢。原來鋁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金屬,一般的還原劑很難將它還原,因而鋁的冶煉比較困難。由于科學家們的努力才使鋁變成一種用途廣泛的金屬,也才有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鋁制品。
3. 讓學生了解化學的歷史意義和廣泛應用 化學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如果單憑這句話很難讓學生信服,所以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來進行驗證。如:在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導言中就講述了金屬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所起的作用,每一次歷史的變更也必定有新的金屬被使用。這讓學生體會到冶煉和使用金屬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引起學生對金屬的好感而產生更深層了解金屬的好奇心。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的實用性,從而培養其學習化學的興趣。
又如,在對硅酸鹽的學習中,可以引入陶瓷的制造和使用歷史。制陶過程改變了粘土的性質,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碳酸鈣、氧化鎂等在燒制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使陶器具備了防水耐用的優良性質。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術意義,而且有新的經濟意義。它使人們處理食物時增添了蒸煮的辦法。陶制的紡輪、陶刀、陶銼等工具也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陶制儲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更是離不開陶器。再如學習氨的性質時可以引入氨氣合成的歷史和意義。由于氨氣的合成才實現了人工固氮,才有可能合成氮肥保證糧食的產量保障人們的溫飽問題。這些都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化學,化學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 旅游企業; 知識創新管理; 現狀調查; 珠江三角洲地區
一、問題的提出:旅游企業創新知識的低轉化率困境
在旅游業逐步走出資源壟斷型競爭時代后,對知識進行戰略管理的能力已經上升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來源(Grant,1996)。知識之所以能成為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的關鍵所在,是因為通過內部組織學習而積累起來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無法通過市場以價格機制進行交易,即便要模仿也是非常困難的(Prahalad and Hamel,1996)。但研究表明,雖然旅游企業內部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大量的新增知識,這些知識卻很少能通過正式化的管理流程轉化為組織的知識資本存量,“如果能將這些新增知識的25%及時轉化并應用于產業實踐的話,那么旅游業的面貌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Ritchie,2000)。
Ritchie所提出旅游企業創新知識低轉化率的論斷較好地解釋了當前旅游企業紛紛陷入“同質化競爭”怪圈的根本原因,但這種“低轉化率困境”本身的成因卻不得而知。
從當前的理論研究進展來看,有關知識在旅游企業中是如何被創新、轉化和管理的研究非常少見(Xiao and Smith,2006),旅游企業創新知識的低轉化率困境始終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而從管理實踐角度考察,知識創新管理迄今尚未上升為旅游企業的正式化管理職能。自上而下的“標準化管理模式”仍然占據著事實上的統治地位,管理者主張用事先的程序及規范文件來約束甚至限定員工的即時決策行為。研究者盡管意識到了這種管理模式對于知識創新及轉化的巨大制約作用(Nonaka,1991),但對其具體的制約方式及原理卻少有提及。
本文首先以當前知識創新管理主流理論為基礎,圍繞旅游企業隱性知識比重大等結構性特征,系統地提出了旅游企業知識創新管理的有效路徑,然后將之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近80家旅游企業的實際調研結果進行對比,進一步揭示了創新知識低轉化率困境的成因以及旅游企業現行管理模式對知識創新活動的真實影響。
二、文獻回顧:旅游企業知識創新管理的重要性與滯后性
知識創新管理研究是知識管理理論體系的重要分支,隸屬于知識管理研究的行為學派。其核
心觀點是從行為者個體的有限理性假設出發,研究如何激勵人們去更有效地創造、分享和轉化利用新知識。與基于泰勒主義(Taylorism)的知識管理技術學派不同的是,知識創新管理研究者認為對人的管理才是知識管理的核心,而各種冠以“知識管理”名稱的IT技術僅僅只是配套知識創新管理目標的信息手段而已,兩者之間不能本末倒置(Sveiby,1987)。
相對其它產業領域來說,旅游學術界的知識創新管理研究起步很晚而且尚未取得較大進展。2004年在Tourism Management雜志上發表的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一文,堪稱迄今為止對旅游企業知識創新管理問題研究最為透徹的代表性論文之一。作者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以我國臺灣的4家高星級飯店為樣本,深入探討了在旅游企業內部建立知識共享和存儲等機制的可行性,并指出在飯店業員工“跳槽”率日漸升高的競爭形勢下,引入知識創新管理體系不但能穩定員工隊伍,而且還有助于企業構建基于其知識存量的競爭優勢。
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就在于他們通過對知識的創造、共享、存儲和轉化等流程環節的逐一分析和實證檢驗,對旅游企業知識創新管理體系的實踐價值和實施現狀作了非常清晰的描述:一方面,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高度贊同引入知識創新管理正式化體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包括最堅定的支持者即高層管理者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清晰描述有效的知識創新管理到底該如何進行,甚至連“什么是知識”都很難取得一致認識。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旅游企業知識創新管理的重要性和滯后性。
Cooper(2005)有關旅游企業的知識特性研究為解釋知識創新管理實踐的復雜性和滯后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指出,旅游企業內部存在著極其豐富的隱性知識資源,占據了所有知識總量的90%之多(Ahmed,2002),這也是旅游企業知識創新管理特殊性的根源所在。由于隱性知識難以編碼和轉移從而長期被管理者們忽視,因此無論是對隱性知識還是對其持有者都很難進行直接監管。構建在隱性知識基礎上的競爭優勢是很脆弱的,所以旅游企業不得不通過更系統的技術手段來加強對這種競爭優勢的管理。Cooper(2005)將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為創建適合于旅游企業實踐的知識創新管理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總的來說,隱性知識的大量存在及其監管困難使得旅游企業具備與大多數其它類型企業(如制造型企業)不太一樣的知識結構特征,這也決定了旅游企業在知識創新管理路徑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三、旅游企業的知識結構特征及其對知識創新管理路徑的影響
旅游產品是使得旅游企業真正與其它類別企業區分開來的核心標志。從旅游產品的核心特征出發,本文將對旅游企業的知識特征及知識創新管理路徑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探索。
(一) 產品、流程及組織特性對旅游企業知識結構特征的影響
在綜合借鑒了近年來有關旅游企業研究的相關文獻后,本文將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觀點進行匯總和整理。以謝彥君(1999)提出的“旅游產品五特征”說為基礎,初步勾勒出旅游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組織行為的基本特性,并對受其影響的旅游企業知識結構進行了初步的特征分析(見表1)。
(二) 旅游企業的知識結構特征
在旅游企業里,業務流程和組織行為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旅游產品特征的函數,即產品上的特殊要求決定了業務流程和組織行為上的基本特征,進而對企業的知識創新與轉移等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以表1中所揭示的邏輯關系為基礎,本文進一步整理并歸納出旅游企業的知識結構特征。
1. 隱性知識比重大
盡管Ahmed(2002)、Cooper(2005)等人關于隱性知識占據旅游企業知識總量90%之多的論斷尚未得到實證研究的完全支持,但旅游產品的客戶價值導向、產銷同時性以及時空條件的不可分割等核心特征決定了自下而上的員工隱性知識的確具有超越顯性知識的戰略價值,這點也可以從絕大多數旅游企業都高度重視服務質量的現場管理等事實中得到證明。
2. 客戶價值導向
旅游者的感知價值評價體系結構非常復雜,除了對產品的核心功能有著最基本的要求外,還要求一定的美感和愉悅感,這就帶來遠遠高于其它行業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旅游企業在響應這些快速變換又因人因時而異的客戶需求時,必須具有相當豐富的客戶知識,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產生于對客服務一線的員工個人(隱性)知識。而從知識結構的角度來看,盡管旅游企業內部員工可以擁有除客戶知識以外的多種其它知識,如財務人員提高報表編制速度的經驗或飯店人事經理對員工思想動態的預感等,但這些知識對于企業最主要的價值活動――對客服務并沒有直接幫助。
2. 對知識創新管理路徑的實踐應用
盡管大多數旅游企業沒有正式宣稱他們已經在組織內部啟動了專門的知識創新管理,但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仍迫使他們自發地進行了大量的嘗試。
調研結果表明,絕大部分旅游企業事實上都不同程度地在開展知識創新管理活動,但由于管理體系的不健全以及管理過程的非正式化等原因,普遍存在著技術路徑選擇不合理等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高度依賴相對成熟的顯性知識管理技術,而忽略了對隱性知識的主動干預。如67.1%的人都熱衷于以“管理和服務技術手冊”來作為企業的知識成果,而且從實踐來看這些顯性知識很有可能是對外部知識有意識地模仿引進的結果(76.9%)或者高薪引進外部人才獨立編制的(74.1%),甚至可能是聘請專業公司或院校來整理(36.6%)。
(2) 中基層員工并沒有真正成為知識創新的主體,“自上而下”的傳統知識管理模式占據了主導地位。如績效測評系統幾乎完全沒有與個人的知識創新和應用效果掛鉤(3.8%),只有很少數企業真正允許甚至鼓勵員工越級或跨部門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6.2%),而事實上標準化管理模式下企業更熱衷于通過正式會議(87.6%)以及專職部門的監督(72.8%)來確保新知識“自上而下”的灌輸和應用。
(3) 隱性知識即員工自發的經驗、直覺等除了最原始的師徒傳授方式(94.8%)外,很少有組織干預條件下的團隊共享和顯性化技術手段。例如員工很少被要求動筆總結個人的工作經驗或心得體會(9.5%),借助內部局域網展開交流這一高新技術企業最常用的知識共享手段在旅游企業的應用率也很低(5.2%)。
(4) 正式化的知識管理機制包括對知識的搜索、激勵和評價體系等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零星的知識創新活動僅僅只是被當作對傳統管理模式的適當補充。只有不到2.3%的企業有規定編制詳細系統的知識創新年鑒,能調撥專門經費和人力進行有計劃技術攻關的企業僅占1/3左右,而相比之下文件制度匯編(88.6%)、業務例會(42.4%)以及系統培訓(79.5%)等傳統管理手段仍然是主流的知識管理路徑。
五、結論
從本文所做的旅游企業知識結構特征及相應的知識創新管理技術路徑分析來看,實踐界無論是在認知判斷還是實踐操作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而對知識結構核心特征認知的偏差以及管理路徑選擇的不當,也勢必會造成Ritchie(2005)所提出 “知識低轉化率困境”,克服應對這一困境的有效解決方法就是立足于旅游企業隱性知識比重大等關鍵特征,建立起正式化的“自下而上”的知識創新管理體系,并將之與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組織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適合于旅游企業知識特征的知識管理道路來。
總的來說,本文的研究只是揭開了旅游企業在新經濟條件下所面臨的管理變革壓力的“冰山一角”,但也反映了旅游業眾多管理困境的根源所在。在產業競爭焦點已經由傳統的資本數量、客戶關系資源和地緣優勢轉向以知識為核心的戰略管理能力的今天,廣大旅游企業必須
更積極更系統地投入到知識創新管理的研究和實踐中來。
參考文獻:
[1] Ahmed P.Learning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M].Oxford: utterworth Heinemann,2002 .
[2] Cooper 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3(1):47-64.
[3]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375-387.
[4] Heisig P,et al.Business Process 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Best Practices in Europe [M] .Springer Press,Berlin,2003.
[5] Jen-Te Yang,Chin-Sheng Wan.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593-601.
[6]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69(6):96-104.
[7] Nonaka I.Th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41(1):59-73.
[8]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9] Ritchie J.Research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building bridge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0,25(1):1-8.
[10] Sveiby K.Managing Know How[M].Bloomsbury Press,London,1987.
[11] Xiao H,Smith S.The matur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evidence from a content analysis [J].Tourism Analysis,2006,10:335-348.
[12]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Awarenes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ourism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RAO Yong
(School of Tour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關鍵詞:初中化學;創新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綜合國力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能力的提高,這必然需要具有獨立人格與創造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瘜W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更應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思維、意識以及探究欲望的培養。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初中化學教學的目的”,即學生既要掌握一些化學基礎知識與技能,還應掌握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并注重基于情感領域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精神意志。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切實強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廣大初中化學教師而言是必須面對的一項課題。
一、善于利用化學史資源
科學教育的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基于“科學歷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HPS)的教學模式和理念也正走向中學課堂。將HPS的相關內容融入科學教學之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知識發展的基本過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元素周期律時,就可以將門捷列夫發現周期律的過程貫穿到教學之中。1860年,門捷列夫為了能夠探尋到元素周期律,對每一種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及相關數據展開了搜集,發現一些元素盡管自身存在特性,但是與其他元素也會存在共性。門捷列夫將元素排列組合,發現了元素化學的規律性,并于1869年將其所發現的元素周期律整理后發表,為化學元素研究和近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在教學中融入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史,能夠讓學生明確分類總結的重要性,也會讓他們被門捷列夫執著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不斷地總結歸納自己的所學,夯實并不斷強化其知識,為其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不僅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同時還是創新的精神動力。初中生興趣廣泛,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接觸化學開始就注重對其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其求知意識,并且能夠做到因勢利導,將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轉換為樂趣進而使之成為志趣,確保學生對化學學習保持經久不衰的探究欲望和動力。
在教學中還應當注意氛圍的營造,即創造自然平和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增長知識。這就需要加強師生的互動,并不是簡單的師講生聽,而是各抒己見、提倡對話、鼓勵質疑,鼓勵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開展廣泛的談論和進行適當的擴展。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克服上課拘謹的問題,還能夠激發其興趣,引導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地將其創新意識培養出來,進而培養其創新能力。
三、創設課堂情境
在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諸多因素中,課堂情境無疑是最重要的。創設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一方面,通過設問、釋疑、推理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新課程改革中的化學教學,既要能夠使學生收獲知識,還應當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收獲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學習手段。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圍繞如何能夠提高學生能力這一目標展開,教師由知識的講解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鼓勵學生大膽去做、放心嘗試,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適當的提問,幫助學生更全面、靈活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其素養,培養其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練習,培養并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其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以及獨創性,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機會,營造有利于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創造力,保持探索精神。
四、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初中階段是學生接觸化學的起步時期,學生開始接觸化學實驗。化學作為實驗學科,通過化學實驗的有效開展,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化學知識的認識水平,提高其化學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實驗教學觀念,還應當強化基本實驗操作訓練,引導學生養成好的實驗習慣。
首先,增強實驗探究性。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所涉及的實驗,大部分都是驗證性的,在具體實驗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創新能力。具體而言,一方面應當基于探究過程,從實驗中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本質;另一方面,應當注重激發并保護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培養其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其次,設計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實驗。初中生思維活躍,對身邊的事情較為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書本中的化學知識解釋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現象,并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設計與學生生活或者社會實際相聯系的實驗內容。例如,對于“CO2溶于水”這一實驗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舉發生在生活中的CO2溶于水的例子,并描述現象。教師也可以舉例說明,如打開一瓶可樂,學生通過透明瓶體能夠觀察到大量氣體(CO2)逸出。教師可以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水后從集氣瓶抽取一定量的CO2,通過活塞的運動對CO2溶于水的實驗作出直觀的觀察。為增加印象,學生也可以自行操作。
最后,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實驗教學。傳統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諸多危險性實驗,并且很多實驗儀器設備、藥品在初中學校的實驗條件并不具備,因此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展示這些實驗。
五、注重信息素養培育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信息內容豐富、渠道多樣、傳播迅捷、更新飛速,信息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一旦學生具備了較好的信息素養,則能夠更好地學習知識文化,而這也必將推動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初中化學教學中涉及了空氣保護的內容,這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并且也擁有大量的信息資源。由于近年來大氣污染嚴重,學生們獲得此類信息更為容易,收集起來也比較方便,這也更容易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從“空氣污染物質”“空氣污染導致的環境問題”“空氣污染物來源”“空氣保護措施”等諸多方面查找信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請學生就收集信息的渠道、過程、內容進行廣泛的交流,互相學習如何收集和處理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將增大學生的知識量,學生的思維也將產生飛躍,不再局限于書本,這也為其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楣憷的空間。
六、關注身邊的化學
化學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當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自己生活的關系,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化學在保證人類生存、改善日常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教育學生認識到衣料的印染、農作物的豐收、建筑材料的制成、燃料的提煉等都與化學密不可分,這樣學生在學習化學這門學科時才會更有動力。
例如,在向學生們講“煤和石油”這一課程內容時,學生們了解到煤、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是人類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物質。但這些礦質資源的儲量并不是無限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消耗而越來越少,并且其消耗還會造成大氣污染,對環境產生嚴重破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問:“你認為在未來時代中最為理想的能源會是什么?”“如果你是科學家,你將如何開發新的能源?”學生們對此會給出很多種答案。不能統一要求學生答出標準答案,而是要給予學生自由的思維空間,激發其創新的愿望和熱情。
七、加強學科滲透
加強化學和其他學科間的聯系和滲透,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積極地培養學生喜歡質疑、敢于創新、善于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例如,學習氧氣能供給呼吸時,可結合生物學科中呼吸的意義: “有機物(儲藏能量) +氧二氧化碳+水+能量”,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為什么說呼吸屬于化學變化? ②在呼吸過程中氧氣有哪些重要作用? ③為什么說人體每天排泄的水量會比飲入的水量多?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回答,不但掌握了氧氣能供給呼吸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為人體生理活動提供必需的能量,并且還使學生了解氧氣通過呼吸作用能促進排泄的知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國家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越來越重要。初中階段的化學教育應當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意志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廣大初中化學教師應當在自己的教學中積極探索,這也是教育的題中之意。
參考文獻:
[1]劉學慶.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5(32).
[2]李建麗.談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0.
[3]朱麗芳.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3):127.
[4]周秋云.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2):46.
[5]姜素芳.化學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學周刊,2015(19).
[6]宋淑玲.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赤子(上中旬),2015(10).
[7]宋淑賢.初中化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3):175.
[8]孫 洪.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初探[J].學周刊,2012(6):152.
[9]葉素萍.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賀州學院學報,2005,21(2):83-85.
[10]金麗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初探[J].成功(教育),2008(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