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楚門的世界經典臺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接受理論;電影;《楚門的世界》
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德國出現的一種文學評論思潮,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是這個理論的代表人物。自1967年姚斯提出接受理論之日起,該理論便迅速被人們所接受,并被運用到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中,為文學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時,也為美學的發展拓寬了領域。實際上,接受理論即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能動性。從接受理論的角度出發,接受美學把讀者的作用與地位看得尤為重要,認為如果沒有讀者的審美參與,那么作品的藝術價值將無法體現。
目前,學術界對于接受理論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從接受理論分析文學作品的翻譯、接受美學的主要理論觀點、從接受理論角度下談創作等方面。事實上,隨著大眾媒體的迅速發展,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載體,其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下分析優秀的電影作品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許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接受理論除了可以分析文學作品外,還可以對電影進行分析,如“從接受視角看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從接受視角看電影《阿凡達》在中國的接受”“從接受視角看電影《傲慢與偏見》”等等。雖然學者對于接受美學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但是在接受理論的視角下對電影作品進行分析還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的。本文就是在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影片《楚門的世界》為個案研究對象,擬從接受理論下影片的敘事特色、影片中觀眾的期待視野及空白的藝術三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一、接受理論下《楚門的世界》的敘事特色
從接受美學的視角研究電影的敘事特色、主題思想、審美價值等方面的問題,是當代電影理論的發展趨勢,也是接受理論在電影欣賞方面的美學拓展與深化,觀眾成為電影生產的核心影響因素。1998年由派拉蒙影業出品、彼得?威爾執導的一部名叫《楚門的世界》的影片,在播出后受到了觀眾的追捧,相關的影評也紛至沓來。從接受理論的研究視角中,我們可以發現《楚門的世界》的敘事十分獨特。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下充分考慮觀眾的感受,以此調動觀眾的興趣,電影的敘事特色就成為評論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接受理論的視角看《楚門的世界》的敘事特點,首先表現為影片的倒敘、插敘的敘述特色。敘事是電影的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電影故事情節講述的生動性及主題講述的深刻性。在《楚門的世界》這部影片中,導演充分考慮到觀眾的地位,為了吸引觀眾的觀看欲望,導演在故事講述的方法上可謂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倒敘、插敘的運用得心應手,故事在張弛有度的情況下,迭起,一波三折。倒敘、插敘的手法在影片中被多次運用。其一,影片一開始就借助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的代風靡全球30年的娛樂節目“楚門的世界”,并交代了故事的男主角:楚門;其二,當楚門拿出Lauren遺落的紅色圍巾,此時影片插敘了楚門與她的相遇過程;其三,由楚門怕水不敢坐船這件事,插敘楚門父親去世的情節;其四,楚門設計逃跑,電影在之前做了許多的鋪墊,并沒有直接描寫楚門的逃跑過程,而是從楚門成功逃跑后開始講述,設置了懸念。在有張有弛的情節講述中,故事環環相扣,吸引觀眾的目光,這樣的例子在影片中數不勝數。這是電影在敘事上的突出特點。
其次,《楚門的世界》的敘事特色表現為敘述重復,這是該部影片在敘事上的又一大特色。這種重復造成了一種獨特的黑色幽默,使得本片在某些情節的反復出現中達到了一種幽默的效果,這也是影片吸引人的另一個原因所在。在有限的103分鐘的電影中,導演之所以會選擇重復楚門生活中的一些類似情節,這是有多重意義的。一方面,在影片中,楚門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回家,這其實也是現代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這種刻意的重復也能收到喜劇的效果。每天說著一樣的話,每天和一樣的人打招呼,每天從你身邊經過一樣的車輛……這樣的幽默不是為了讓你開懷大笑,而是一種另類的喜劇幽默,可以說是“黑色幽默”,即是一種含淚的笑。楚門,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地重復類似的事情,這種幽默在悄無聲息之間震撼著觀眾的心靈世界。
二、《楚門的世界》中觀眾的期待視野
接受美學改變了傳統觀念下的“作家中心論”“文本中心論”的看法,主張關注讀者的主體地位。于是在接受理論的倡導下,影片的創作、評論與欣賞等也要考慮觀眾的作用與意義。姚斯認為“期待視野”是接受理論的核心,突出強調讀者或者是觀眾的地位與作用,這為文學研究以及影視作品的欣賞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但是人們的期待視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政治、個人經歷等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觀眾需要什么,我們又以何種方式呈現,以此來滿足觀眾的需求,這就是從觀眾的期待視野出發所做出的思考。
首先,《楚門的世界》中的期待視野表現為情節的設計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符合受眾的審美接受。對于不同類型的影片,觀眾的期待視野也會不同。觀眾的審美過程并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結合自身的審美經驗對影片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觀眾的期待視野是導演在拍攝影片時應該注重考慮的一個影響因素:在影片的敘述中不斷進行改進,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觀眾的身上,以此來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這是電影獲得良好票房的重要保證。《楚門的世界》以一檔電視節目為載體,展現一個名叫楚門的男青年的生活。他在制片人的精心設計下全然不知實情地在眾人的關注下生活了30多年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題材十分新穎,這也是該片的劇本之所以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原因。正是在這樣有新意的故事引導下,觀眾獵奇的心理得到滿足。觀眾在看過了眾多類型化的、毫無新意的電影故事之后,平淡無奇的故事題材根本無法從根本上吸引受眾的興趣,于是這樣一個充滿了大膽想象、故事迭起的電影自然就能刺激觀眾的味蕾,這是該片大獲贊譽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次,《楚門的世界》中的期待視野表現為獨特的“三重觀看”。電影作為一種開放的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關注觀眾的期待視野,保持電影、觀眾、導演三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以此來呈現電影的審美特色。影片中的三重觀看主要指“楚門的世界”的制片人的觀看、電影中看“楚門的世界”的觀眾的觀看、電影外的現實世界的觀眾看《楚門的世界》的觀看,這三個觀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共同推進故事的發展,揭示電影的主題。其一,作為“楚門的世界”這個肥皂劇的制片人來講,他看楚門這是一層觀看。在影片中他的地位崇高,在多數情況下,作為制片人的克里斯托弗,他的命令決定著這部肥皂劇的走向和主人公楚門的命運。例如,在影片中,為了不讓楚門離開桃源島,他百般阻撓,先是讓其父親溺水而亡,后又強行把楚門的初戀帶走,最后又讓逃離的楚門在海上險些遇難……他的觀看是一種作為先知式的觀看;其二,電影中觀看“楚門的世界”這檔節目的觀眾的觀看是影片的第二層觀看,如酒保、老太太、浴缸里的男人等等。他們之所以觀看“楚門的世界”,一方面是出于對主人公命運的關注,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偷窺欲,而無須背負道德指責。楚門的人生十分可憐,從生下來的那一天起,他的人生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絲毫沒有隱私可言,身邊所有人都是“假”的,自己的人生也只是別人茶余飯后消遣的娛樂“甜點”。這里的觀眾儼然已成為導演或是制片人的木偶:隨著別人的思路引領自己的思考,在渾然不覺中陷入了“楚門的世界”中;其三,作為影片外的觀眾屬于第三層的觀看。在這里,現實世界中的觀眾處于更高的一個層面的觀看,不僅可以看第一層的觀看,而且可以看到第二層觀眾的喜怒哀樂,是一種無功利性的審美觀看:對影片從整體上感知、把握,并調動自己的審美經驗來欣賞影片,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
三、《楚門的世界》中空白的藝術
接受理論自姚斯提出后,又有許多人對該理論進行補充、完善,以便更好地運用到文學藝術的研究中,其中“意義的空白”和“意義的不確定性”就是接受理論在后來的發展中產生出的新的概念。其實“意義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的空白”就是要讀者自己通過閱讀文本發現作品中新的意義,可以說是文學再創造的一個過程。由于人的知識、閱歷、職業、年齡等方面的不同,會導致不同人讀同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這也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所在。好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會經久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個人從自己認為的角度出發,都可以在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感受,闡釋出自己的價值理念,所以文學作品留有空白是為了調動讀者的想象力,這才是一部優秀文學作品的價值實現。以此類推,作為電影藝術影片在創作的時候也要考慮到“空白”的保留,這是優秀電影的魅力所在。
《楚門的世界》中的空白藝術首先表現在影片的多重象征意味。象征手法的使用可以使影視作品在有限的時間里表達更多的內容,豐富電影的意義,加深影片思想的深度。例如,從影片的片名的翻譯來看這部影片:英文片名為The Truman Show的這部電影其實有多個譯名,如《真人SHOW》《真人戲》《真人世界》《楚門的世界》等等。在眾多的翻譯中“楚門的世界”這一譯名最為流行,究其原因是其他翻譯太過直白、淺層,無法將影片的含蓄美表達出來。 Truman 既是男主角的名字,也是true man的象征,在形式上就有一種極強的諷刺意味:在這個看似真實的人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這難道不是一種對楚門30年荒誕人生的無聲控訴嗎?再比如影片中那個與世隔絕的桃源島,是在制片人的設計下存在的一個虛假的城鎮,這和上帝為亞當、夏娃創造的伊甸園是何其相似。正是在這些充滿象征的隱喻中,影片留給觀眾大片的解讀空白。
其次,《楚門的世界》的空白藝術表現在深刻的主題上。“空白”的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呼吁影片無論是在主題的表達,還是在思想的揭示方面都力求含蓄,避免簡單、直接,一覽無余,《楚門的世界》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例如,在影片的結尾處,楚門打開背景板的門時,制片人的聲音在天空中飄來,這時影片中把制片人的角色描繪得如上帝一般,他俯視著楚門,同樣也俯視著這個世界,這種隱含的主題寓意需要影迷通過自己的觀看,并結合自身的知識才能領會到的影片主題的設計意圖;再比如,楚門離開了這個虛假的世界后,他的生活又會是怎樣?影片沒有一點的交代,但是觀眾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想象楚門今后的生活; 總之,正是因為影片的大量留白,才使得《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有值得回味的價值。
《楚門的世界》在劇情上離奇、荒誕,但是在虛假的故事背后呈現的卻是現實世界中人的悲哀。將接受美學與電影賞評相結合無疑會為電影劇本的構思、電影的拍攝、敘事視角等方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楚門的那句經典臺詞:早上好。假如再也見不到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觀眾在聽到這句話后最初感到幽默,但是在觀賞過整部影片之后,我們會為楚門的命運唏噓不已,同時又為主人公執著、勇敢地選擇離開而鼓掌吶喊,這就是電影的魅力,也是《楚門的世界》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段麗麗.論姚斯的接受理論[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5.
[2] 李有兵.“接受理論”的美學闡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