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生有三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你好!
風停,雨靜。穿過時光隧道,我終于見到了您。我真的想和您同行,我有很多話想跟您說,請容許我慢慢道來。
近來,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奧數,二怕英文,三怕周您。我就覺得很奇怪。他們怕奧數怕英文,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很困惑:他們為什么要怕您呢?莫非是因為您的文字太尖銳,他們不喜歡您直刺現實的文字?尖銳一點不好嗎?我不懂,真的不懂。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很喜歡您,喜歡您冷峻的文字,喜歡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還喜歡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一語一詞,鏗鏘有力。我喜歡您的率直與坦然。
如今的社會,敢說真話,敢于堅持真理的人似乎在減少,這個世界需要像你一樣正直的人啊!我想和您同行,一起直面人生!我需要您做我堅強的后盾!
說到這,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聽說有些地方的教材禁止選您的文章。知道這個消息,我是多么憤怒啊。那么好的文章為什么不可以入選教材,難道是因為中學生怕您嗎?您的文章有那么多的閃光點啊,也可以給學生傳遞“正能量”。不過呢,您也不要難過,其實您有很多“鐵桿粉絲”的,比如我,嘻嘻……我沒有騙您哦!還有呢,我們班也有好多同學喜歡您的作品呢!您的文字就像一座永恒的豐碑,永遠地矗立在我們的心間。
還有啊,我十分敬佩您那種針砭時弊、勇于解剖的精神。您為了喚醒人們麻木的心靈,毅然放棄學醫,走上了文學之路。我想當時肯定沒有幾個像您這樣有勇氣有魄力的人吧!不過,我堅信:您那尖銳冷峻的文字一定喚醒了不少國人。在那個昏暗的年代,有您真好!我愿與您同行,倚筆走天涯!
對了,偷偷告訴您一個小秘密哦。其實呢,我也很喜歡文學,我想長大以后成為一名作家,像您一樣。我很喜歡文字,有事沒事地寫點東西。我都寫了幾千篇日記了,也是記錄一些時事的。我想如果以后有機會的話,我要把它們編成書,您千萬不要笑話哦!
呀,糟了,快下課了。我得先遛了……拜拜。
此致
敬禮
您的“粉絲”
關鍵詞:樂于;敢于;勤于;善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0-0105-01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質疑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因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開發學生的智力、變課堂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對于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創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該如何來培養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樂于、敢于、善于提出問題呢?
一、激發質疑興趣,促使學生“樂于”質疑提問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質疑提問,教師就必須首先想法培養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這是因為,質疑是人的思維發展變化的導火索,是小學生主動學習的驅動力,它能夠使學生的求知欲望由原來的潛在形式變成活躍狀態。我們說產生疑問,這里的“疑”是“問”的條件,“問”是“疑”的結果。正如亞里士多德先生所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記得我在講小學數學“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一個章節時,一上課,我先引導學生說出幾個能被3整除的數,甚至是兩位數、多位數,我悄無聲息地根據其內在規律判斷它是否能被3整除,然后一一告訴大家答案,當我們師生共同驗證了我的判斷是否正確之后,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疑惑老師的表現,質疑并提出問題,老師是用什么辦法來判斷一個數甚至是多位數能否被3整除的?由此可見,教師事先創設一個能夠激發學生發問的良好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高興地“樂于”提出問題,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克服心理障礙,促使學生“敢于”質疑提問
我們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心理上恰好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一種“欲求不得、欲罷不能”狀態中,由于這個時間段的學生還沒有掌握住質疑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他們在質疑提問時往往表現出“三怕”:一怕自己提出的問題不成功而使自己成為大家的笑料;二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會打亂老師的教學秩序而被老師批評指責;三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毫無意義而使人看不起。因此,為了使學生克服以上“三怕”心理,隨時隨地敢于質疑提出問題。首先,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努力克服消除這“三怕”障礙,鼓勵他們要勇于大膽質疑,放心提問。例如,對于那些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問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個別提問,以增強他的自信心;對于那些在課堂上由于緊張而說不清楚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在課外繼續補充提問;對于那些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先把問題寫成文字,然后再念著提出問題。其次,教師要精心組織設計教學程序,通過環環相扣的各個教學環節的誘導,以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在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時,要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認真發現其中的問題,為上課后要提出的問題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三、善用多個感官,促使學生“勤于”質疑提問
1.通過多思多想來學會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對眼下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通過進行分析和比較,將眼下問題進行轉化,進而學會提出新問題。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一節內容時,我先讓學生充分考慮為什么要先通過“通分”然后再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這樣,學生就會提出“能不能把分數化成同分母,然后再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這個問題,并想法解決這一問題。可見,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指導學生對問題多思多想,學生就一定能學會創造性地提出問題。
2.通過多說多練來啟發提問。我們都知道,人的語言是人的思維載體,是人的思維的外部表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學生有更多的說和練的機會。通過多說多練,來培養學生勤于提問的習慣。
3.通過多做多動來掌握提問。小學實踐活動是小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問題的源泉。小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和鍛煉,進而提出并掌握問題。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節內容時,我在課堂上安排學生用一枚圖釘和兩根硬紙條做成一個角的模型,然后用手轉動兩根硬紙條的其中一條,即角的一條邊。
四、掌握提問技巧,促使學生“善于”質疑提問
我們知道,提問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恰到好處的提問才能揭示出問題的本質特征。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還必須教給學生一定的提問方法,以促使學生善于提問。一般來說,提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趣問法。也就是把問題趣味化,通過有趣的活動把要問的問題引出來,從而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2.追問法。也就是在某個問題有了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后,我們順著它的思路緊追不舍,刨根問底。形式上一再采用“為什么?”。
3.反問法。也就是根據所講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來。從形式上來看一般是“難道……?”
4.類比法。也就是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質,通過比較和類推把問題提出來。
――編者按
讀詩如識人,一首陌生的古詩詞好比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我們怎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它,理解它?這里,我們就擬從識人之道的角度來快速解讀古詩詞,從而準確、高效地賞析古詩詞。
審眉度目看詩題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初見陌生人,直視對方的眼睛,便可從他的眼神中窺出其心情、性格之一二。如明眸善睞者多半活潑天真,目光憂郁、躲閃者大多膽小內向;眼光柔和的人,基本感情深濃;眼光兇狠的人,一般意志堅強,為人狠毒。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即古詩的眉目,如識人一樣,要快速讀懂一首詩,最快捷的方法是認真審讀標題。一首詩的標題,往往富含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及主要表現手法等。仔細揣度詩歌的題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有助于快速整體把握詩歌的內容情感,為解答問題找準方向。如《鵲橋仙?七夕》(湖北高考卷),從標題“七夕”即可推測此詩可能寫牛郎織女或遠離戀人的相思之苦或相逢之樂;《訪隱者》(福建高考卷)應該寫的是到山林訪隱者時的見聞,表現避世脫俗與隱居之樂的。
許多古詩詞,一“眼”便識得詩情,答題時許多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為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設題: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江蘇高考卷)此詩題為“送魏二”,從題目可推知是一首送別詩,十有八九是表達離情別恨的,所以此題不難迅速明白“醉別”是因為不舍分別而借酒銷愁;送別本已讓人感傷,“江風引雨”(“入舟涼”既是生理之“涼”更是心情之“涼”)更是渲染出一幅凄風冷雨的場面,自然烘托出送別之人內心的悲涼。(參考答案為:惜別知音,借酒澆愁;凄凄風雨烘托悲涼的心情)
可以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導,聰明的考生應學會審度題目,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在標題中尋找豐富而有效的信息,慧眼識“詩”,即刻把握詩情。
窺足視尾讀注釋
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你一眼就可以看準的,何況有些人比較有城府,會偽裝,如果你看他的眼神內容太豐富,覺著揣度不準他的心思,那你就要學會從不經意的細節處識人。藏得再隱蔽總會露出馬腳,再狡猾的狐貍也有露出尾巴的時候。我們不妨把詩歌后面的注釋看作是“馬腳”與“狐尾”,你若細心留意了,也許在揣摩之間就恍然認清了此詩的“真面目”。如安徽高考卷的古詩鑒賞題。
歲 暮①
杜 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詩人為什么會發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此詩標題“歲暮”,即一年將盡。是感傷歲暮萬物凋零還是憧憬來年新希望?抑或是感慨時光易逝,年歲已老?看“眉目”是無法揣摩準確的。如果細讀注釋,便會發現:“客居”四川,依中國傳統,客居之人歲暮必然思歸念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三州都在四川,說明此時山河破碎,“客居”自然也是在逃避戰亂,詩人一定感傷于飄零之苦與國破之痛,此“壯心”一定與復國有關。
古詩鑒賞題的注釋往往有三類,一類是對作者生平簡介或者創作背景的補充,一類是對詩歌中出現的典故的解釋,一類是對難解字詞的解釋。尤其是前兩類,對于我們準確讀懂詩情,甚至是準確答題都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做題時如果能敏感地領悟到注釋傳達出的有效信息,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察言觀行品詩句
看眼、窺足、視尾固然是短時內識人的一個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雙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了解眼前一個陌生人的內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恐怕就是聞其言,觀其行了。言為心聲,行為心跡,言與行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和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詩歌中那些議論抒情的詞與句就像一個人直接流露心聲的“言”,而詩中的一個個意象就是能反映詩情的一舉手、一投足。所以,要徹底讀懂考場中的這個“陌生人”,就要抓住詩中直接流露情感或表明態度的詞句,細細品味詩中的一系列意象。如歐陽修的《夢中作》:“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此詩直接流露情感與態度的詞句是最后一句,“無奈”“思家”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最后,我們按上述三個“識人之道”來綜合解讀下面這道詩歌鑒賞題,就會發現,識人之道也是賞詩之道。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
(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首先看“眼”――標題“詠素蝶詩”,應該是詠物詩,表現手法一般是借物抒懷或托物言志。蝶,讓人想到春天蝶舞叢中的生機;素,即白色。
再窺“足”視“尾”――注釋,從“恃才傲物”可知“素蝶”之“素”傳達出的應是“高潔”之意。
最后察“言”觀“行”:詩中直接流露情感態度的詞有“隨”“避”“幸”“欲”,流露出對“綠蕙”“ 嘉樹”等的喜愛,對“雀”“風”的厭惡;意象“綠蕙”,由成語“蕙質蘭心”可知蕙與蘭均為香草,意象“青薇”,自古就有伯夷、叔齊拒食周粟采薇的典故,由此可領會首聯應是表達作者對高潔人格的向往與追求,頸聯中的“花”“樹”與尾聯中的“芳華”“嘉樹”這一系列相似意象都流露出詩人對高尚品格的堅守之情。而首聯中的“雀”與頷聯中的“風”,應是指注釋中的“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中的“小人”或黑暗勢力。
一、培養學生質疑興趣,使其樂于提問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是說,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對于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比如在講“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幾個任意多位數,然后由教師很快判斷它是否能被3整除,當師生共同驗證老師的判斷無誤后,學生就會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您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能斷定一個多位數能否被3整除的?可見,學生提出這個問題來,緣于教師的激趣和創設的良好發問情境。
二、幫助消除心理障礙,使其敢于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而挨教師的批評、指責;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首先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比如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于不敢在廣眾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誘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認真去發現問題,為課堂上提問作好充分準備。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質疑和發問。
三、通過多說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問
1.讓學生多說,學會提問。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外部表現。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保證學生有說的機會,通過多說的訓練,培養學生勤于提問的習慣。比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如果讓學生分別去說“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這三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將會提出問題:“零為什么不能作除數?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項?”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2.讓學生多做,啟發提問。實踐活動是學生形成問題的基礎和源泉。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而提出問題。比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堂上組織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枚圖釘做成一個角的模型,并用手轉動角的一條邊,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地認識和掌握銳角、直角、鈍角等概念,而且還會在此基礎上提出“當兩條邊重合時是什么角?如果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后繼續旋轉下去將得到什么角?如果這條邊按順時針的方向旋轉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義的問題,為以后繼續學習角的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3.讓學生多想,深刻提問。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對面臨的問題作較深層次的思考,通過分析和比較,就能將問題轉化,提出優化解答過程的新問題。比如在“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的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充分思考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較大小,學生將會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來比較分數的大小?”這個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由此可見,只要指導學生對問題多作思考,學生就能創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問題來。
四、教給學生提問方法,使其善于提問
由于不同情況下問題的內容、性質各有特點,因而提問的方法和形式也應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處地提問,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反之,提問方法不當,不但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厭煩。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還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善于提問。如:
1.趣問法。把問題趣味化,或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把問題引出,這種提問容易使對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勝。
2.追問法。在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順著其思路對問題緊追不舍,刨根到底繼續發問,其表現形式一般直接采用“為什么?”。
3.反問法。是根據教材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其表現形式一般是“難道……?”。
4.類比提問法。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質的相互聯系,通過比較和類推把問題提出。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善于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69-01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是串講串問,牽著學生走,沒有留給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要將質疑引入課堂,教師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應該使質疑成為學生自身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時,要以兒童的興趣槌齜⒌悖有意創設質疑氛圍,使學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舊知不能解決新問題,挑起矛盾,讓學生產生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數學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在知識的對比、歸納、概括中讓學生面對問題……
1.創設質疑氛圍,讓學生因疑而問
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在質疑問難時,往往不能提在點子上或關鍵處。這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起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為了使每個學生都敢于提問,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如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讓自卑、膽怯的學生在小組內提問,鍛煉他們的膽量,樹立其自信心;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先讓他把問題寫在紙上,再照著念,循序漸進,不能要求過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對于課堂上來不及提問或言猶未盡的學生,可在課下讓他把要提的問題,要講的話說給老師。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就能得以保護,提問題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逐步養成敢想、敢問、敢說的習慣。
2.教給方法,讓學生持"疑"可質
從心理學角度說,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欲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還應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在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即無處不可生疑,無時不可生疑。
3.幫助消除心理障礙,使其敢于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老師的教學程序而挨老師的批評、指責;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首先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比如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于不敢在廣眾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誘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認真去發現問題,為課堂上提問作好充分準備。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質疑和提問。
4.通過多說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問
4.1 讓學生多說,學會提問。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外部表現。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保證學生有說的機會,通過多說的訓練,培養學生勤于提問的習慣。比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如果讓學生分別去說"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這三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將會提出問題:"零為什么不能作除數?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項?"等等一系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