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范文第1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響。語言使用除了受到結構規則,即語音、詞匯、語法等的制約,還會受到使用規則的制約,這兒的使用規則即指語言所屬的社會文化,社會文化決定語言使用是否得體。由于文化的遷移,外語學習者常常會將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語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統一性、延續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異性和變化性。”(胡文仲,1985)

      褒獎行為這種社會現象存在于每個社會群體,存在于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化中,不同層面、不同程度地反映著人們的交際活動,它不僅可以縮短交際者之間的距離,而且可以聯絡感情,鞏固和加強交際者之間的團結,起到社會油的作用。美國語言學家Pomerantz指出,褒獎語是一種支撐(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種評價,也就是說,稱贊語不僅有稱贊的性質,也有評價的性質。下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漢英文化在褒獎這一言語行為上的相似點及文化差異,并對由此產生的語用失誤作一分析,這樣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在跨漢英文化交際時如何恰如其分地稱贊對方并知道怎樣對對方的稱贊做出正確得體的語言回應,這對我們的日常交際、英語教學及語言研究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漢英文化中褒獎行為的相似點

      1.注重禮貌待人

      言語交際中所體現的禮貌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恭敬的態度和禮貌的語言。

      英語文化中也充分體現了對言語行為中禮貌原則的體現。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語用學和人際交往中修辭的角度,對交際活動中的禮貌原則進行了新的歸納和分類,即由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虛準則(modesty maxim)、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和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等六個準則構成。

      后來的一些東西方學者相繼從不同角度對言語交際中的禮貌現象進行了探討,使禮貌成為語用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禮貌原則反映到行為中,在稱贊、感謝等表達上,漢語和英語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如,

      (1) 你做的飯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謙虛態度

      一般認為謙虛是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語文化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漢語的謙虛表達中,對于來自對方的稱贊和評價,一般不采用全面贊同的應答,而采取“縮小規模”來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剛才唱歌唱得真好聽。

      乙:是嗎?不過我覺得我沒大放開。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 說話人通過贊同、認可來稱贊對方的行為,聽話人通過謙虛、禮貌的態度來應答,從而創造出“和”的氣氛,這是漢英語言在會話中的典型表現。褒獎行為帶上了社交禮節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維持了人們之間的圓滿關系。

      3.講究協調和諧

      很多東方國家包括中國有史以來在社會結構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種聚合模式,其特點是從眾意識較強,不想突出個人,注重與他人“和為貴”。我們不難發現在學校里,有些說話講究藝術性的老師批評學生時很講策略,如你的文章寫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師把批評書法和稱贊文章結合起來,減弱了批評的味道,學生容易接受,對維護和諧的師生關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國有以“和”為軸心的文化,中國人常常無意識地、微妙地運用這種“和”文化來相互理解,彼此達到和諧的關系。

      英語國家大都是異族混居的國家,成為一種離散模式,其特征表現為相互疏遠,講究個體獨處。不過,他們的社會也并非沒有在“協調”上下功夫。西方語言哲學家及語用學家格賴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會話所需要的四個協調原則:(1)說直話,不要說沒有十分把握的話;(2)掌握信息數量,不要給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說有關內容的話,不要離題;(4)說話要明快、簡潔、條理清楚。這四個原則被認為是語言交際的一般會話原則。

      三、漢英文化中褒獎行為的差異

      1.褒獎方式的差異

      一個美國學生和一個中國學生應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雖然過后中國學生對美國學生說日本飯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飯及做客后告別時,他卻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說飯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國學生覺得中國學生說了假話,讓人聽上去很虛偽。他認為如果是自己的話,他會說一些感謝的話,但同時也會率直地指出飯菜不合口味。對此,中國學生的解釋是說飯菜可口是感謝的一種表達,并不是虛偽的恭維。

      英語文化中,人們習慣把對對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語行為表現出來,假使要稱贊他們,也是采用評論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態的稱贊方式;而中國人面對同一對象時,其稱贊、感謝的言辭是不帶評價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態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過分謙虛了,是虛情假意、恭維奉承的表現。

      2.褒獎范圍的差異及不同觀念

      漢英文化中不同的傳統和價值觀念導致了褒獎范圍的差異,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收入、年齡等都是需要避諱的話題,如我們對此類問題進行稱贊會使話題陷入尷尬境地,影響雙方的進一步交流。和英語中的褒獎話語相對比,漢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褒獎語涉及到對對方性格、內在品德及精神的贊美和欽佩,如常可以聽到以下的寒暄語。

      (1) 你脾氣真好,對孩子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總這么早!

      (3) 你學習真努力!

      傳統和價值觀念的不同還體現在對于同一褒獎點人們的不同觀念。一種文化普遍認可或認為是具有價值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得不到承認,或加以擯棄;一種文化認為是文

      明的、適宜的言語,在另一種文化中卻被認為是落后的、無禮的行為。讓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的話題進行探討,對此會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①體重。這是一個在兩種語言中出現頻率都很高的話題。過去,中國人見面如果說對方“發福了”“胖了”是一種恭維,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對健康及審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聽別人說自己“瘦了”,可我們仍不能否認,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說對方“發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維對方生活條件優越的含義,而說對方“瘦了”一般情況下也表達了對其身體狀況的關切;在英語文化中卻沒有這種含義,人們把體重超標看作是不健康的標志,所以說對方胖會被理解成暗指對方體質下降,而說對方“瘦了”毫無疑問是句恭維話,

      ②金錢。對中國人來說,稱贊對方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是一種恭維,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恭維還會帶有羨慕的成分;在英語文化中則不然,人們更看重個人通過努力而得來的財富,這種觀念在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體現——“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誼。漢英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視友情,但中國人的人際關系取向以情感為中心,認為朋友,特別是好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講義氣,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真夠意思”“夠哥們”“夠義氣”這樣的恭維,這在英語文化中是聽不到的。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人際關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動為中心,朋友關系中仍然強調獨立、自主和競爭,相互之間沒有義務和責任。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給他身處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幫助是很正常、無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國女性在公開場合或丈夫在場時受到異性對自己外貌的褒獎時,多數人會覺得不好意思,有時甚至會覺得不雅,有失體統;英語中人們對女性外貌、化妝和服裝等的稱贊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齡、地位、場合和熟識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員。中國人傾向稱贊對方的家庭成員,尤其是對方的孩子;英語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傾向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稱贊。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是因為中國人家庭觀念濃厚,認為家庭和個人是一體的,所以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稱贊有“自我表揚”之嫌,而稱贊對方的家人事實上就是在稱贊聽話者本人;而多數西方人自我觀念意識強,這種獨立性往往使他們對自己的家庭成員不吝贊美。如,

      (1) 你女兒長得真漂亮!

      (2) 這么短時間不見,你兒子長這么高了!

      (3)(母親對女兒)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對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3.應答態度的差異

      褒獎語和應答語構成了相鄰對(adjacency pairs)。應答語是在一定語言文化背景下,人們完成利用褒獎語進行交際的過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在對褒獎語的跨文化研究中,不僅要研究稱贊什么、如何稱贊,還要研究如何得體地對待稱贊。在漢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待恭維稱贊所持的態度和反應也大不相同。英語文化中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顯露出與稱贊者的不一致,令對方難堪;而中國人對稱贊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國特定環境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意味著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本國文化的謙虛準則使我們對于他人的恭維通常喜歡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語交際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話,如“哪里哪里”“過獎了”“謝謝,還差得遠呢”等等,比較含蓄、委婉。我們常常可以從兩人間進行的交談中察覺不同文化所擔負的社會價值。如,

      (1)A: 這件衣服真好看!

      B: 是我姐姐給我買的。

      (2)C: How was your travel to France?

      D: Fine, thanks.

      A和B都是中國人,B對A的稱贊無意識地采用了“轉移(reassignment)”的策略來作答,這是一種將恭維轉向他人或被稱贊事物以避免自夸的應答方式,這種行為可以理解是對對方的一種敬意。C和D是英語文化圈的人,他們按一般寒暄的習慣來進行交談。在會話中,敬意的表達是褒獎行為的核心,在英語文化中并不是沒有謙讓這一點,但西方人更主張自我尊重,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的人格和個性,推崇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因此,在褒獎語的應答模式中,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人會表現出認同和感謝的心態。

      四、漢英文化中對褒獎行為的語用失誤

      對語用失誤的研究始于英國蘭徹斯特大學的詹妮·托馬斯(Jenny Thomas)等。托馬斯(1983)對語用失誤進行了定義和分類,即語用失誤是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語用失誤可分為語言的語用失誤和社會的語用失誤。在中國,對語用失誤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們從1984年開始采用托馬斯的觀點對英漢語用差異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出語用失誤率相當高。這些研究工作對于如何認識和分析中國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錯誤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我們在上文已經提到,中國人好用“哪里哪里”“還差得遠呢”之類的話對來自對方的稱贊做出否定的反應,好像不找個托詞推卻一番便是盲目自滿。有個例子,說的是由于處在英語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中國人的自謙語“哪里哪里”,結果鬧出笑話。這個英國人被邀請參加一對中國人的婚禮時,有禮貌地贊揚新娘長得很漂亮,一旁的新郎謙虛道:“哪里哪里。”結果這位外國朋友大吃一驚,想不到中國人對籠統的贊美還不過癮,還得舉例說明。于是他用生硬的中國話說道:“頭發、眉毛、眼、牙、鼻、嘴,都漂亮。”結果引起哄堂大笑。然而,語用遷移并非都會像這則趣聞那樣總會給人帶來喜氣,在很多情況下,不同文化的禮貌方式會使交際雙方感到困惑,以致影響正常的交際。下面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婦女和剛認識的中國女孩之間的對話。

      (1)A: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

      B:Oh, no. It’’s just a common one.

      女孩沒有回答“Thank you!”她所用的回答在中國人眼里謙虛有禮、符合標準,但在美國人看來她沒有接受自己的好意,反而責怪自己大驚小怪,缺乏鑒賞能力和審美觀,討了個沒趣,其后果不言而喻。

      這種因文化遷移帶來語用遷移而引起交際失誤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外國人說漢語,經常會受到中國人的稱贊:“漢語說得真好!”如果被稱贊的人認為自己的漢語并不怎么好,受到這種稱贊會很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據說有一位剛到中國教書的英國老師,盡管只會說諸如“你好”“再見”之類的寒暄語,卻常常得到“漢語說得真好”之類的稱贊,這位老師常常不知所措,因為在英國到被人稱贊“wonderful”“excellent”的地步,則表示已經能夠嫻熟自如地運用,運用語言的水平已經和那個國家人們沒有多大差別了。當然,中國人很多場合是在說恭維的話,但這種恭維語言頻繁出現,有時會使外國人感覺似乎受到一種譏諷,事情反而變得麻煩起來。

      五、小結

      跨文化交際范文第2篇

      一、文化

      跨文化交際顧名思義,即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但文化的概念,人們的理解不盡相同,阿爾弗萊德?克洛依伯(Alfred Louis Kroeber)和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他們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批判分析》(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中從描述性、歷史性、規范性、心理性、結構性和遺傳性六個方面列舉了164個文化的概念。但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提到的概念: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和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性整體。

      隨后專家學者對文化的分類也進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克萊德·克拉克洪把文化分為顯形文化和隱性文化。荷蘭著名學者吉爾特·霍夫斯蒂德(Geert Hofestede)在其1991年出版的《文化與組織:心靈的軟件》(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oftware of the mind)中把文化劃分為包含人類對文明做出成就和貢獻在內的第一文化和包括人類生活行為方式在內的第二文化。在同一個國家,人們還有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從教育、文明來說我們還有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還有的學者從事東西方文化、飲食文化、校園文化、公司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跨文化交際行為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跨文化交際行為指的是跨主流文化行為,即跨國家文化行為。人類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有很長的歷史,例如古代中國的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馬可·波羅來中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近幾十年來,隨著交通、通信的快速發展,人類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日益廣泛,特別是經濟的全球化以及大規模國際間的人員交往使跨文化交際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三、跨文化交際科學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科學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其奠基者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他于1959年出版了《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成為了跨文化交際科學領域的開山之作。由于美國特殊的人口構成,為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在初始階段美國有大量的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這也決定了跨文化交際科學的跨學科性(interdisciplinary)。

      四、性別語言

      在愛德華·霍爾創立跨文化交際科學以后,歐美的學者開始對這一嶄新的學科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許多研究成果被出來,大量的論文和研究專著被發表和出版,其中有一些是革命性的成果,如上面提到的荷蘭專家吉爾特·霍夫斯蒂德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通過幾年的觀察研究創立了“文化維度”(Cultural Dimensions)理論,首次從五個維度用量化的方法去測量文化,給從事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群體以直觀的信息去了解一個新的文化系統。

      正當大家都全力以赴對跨國家文化進行潛心研究的時候,美國著名的女性社會語言學家徳博拉·泰南通過多年的觀察、分析和研究,首次提出了將跨性別交際視為跨文化交際的觀點,即把男女兩大群體看作來自兩個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創立了自己的“性別語言”理論,出版發行了《你真的不明白:對話中的男女》(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這本書連續四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最暢銷書之一,連續八個月名列第一,后來又被翻譯成29種文字出版,并在另外六個國家被評為最暢銷書之一。

      “性別語言”理論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男子生活在等級(hierarchy)世界中;而女子則生活在親密感情(connection)世界中。其涉及的次要層問題為:男子需要獨立(independence),女子需要親密(intimacy);男子生活在行動(action)世界里,女子生活在感情(feeling)世界里。另外,該理論還從五個方面提出了男女交際行為中應該注意的差異:第一,男子希望在公開場合暢所欲言,把自己對某個事物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以獲取他人的尊重和敬畏,而女子更愿意在私密環境下進行溝通而獲得對方的關愛;第二,男子比女子講故事要多,而且他們講的內容都是涉及知識、見識等,而女子講述的內容是關于他人的,這有助于她們與交際的對方加強感情交流;第三,男子在交流的時候不很關心對方說的話,不注意傾聽,不表達與對方相同的意見,這樣避免人家說他沒有主見,而女子認真傾聽對方的言語,并做一些眼神交換和話語反應,泰南稱之為“聽者聲音”(listener noise);第四,在交流過程中男子一般不提問,而女子會提出一些問題,這樣做也是為了加強感情聯系;第五,在交流中男子有時會發起與對方的爭議,而女子不會。

      經過幾年的現場、錄像觀察、分析和歸納,泰南用自己的理論分析了大量的男女之間溝通、交流中出現的用其他方法無法解釋的現象。隨后徳博拉·泰南的跨性別交際被看作跨文化交際的學說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關注。在一些公共環境中,例如辦公室、班集體,男女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及在一些婚姻問題中,她的理論發揮了切實有效的作用,為一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巨大的輔助作用。把男女之間的交際視作跨文化交際能為我們更好地理解、處理兩性之間的交流差異,為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持。

      五、其他跨性別交際研究的成果

      在徳博拉·泰南創立“性別語言”這一嶄新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后,許多歐美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也從這一視角出發對跨性別交際進行了研究。美國的社會學家凱瑟琳·利茲曼(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創立了敘事分析法(Narrative Analysis),即人們用生成和使用敘事的方法來分析(婚姻、離婚)事件,并且出版了《敘事分析》和《離婚話題:男女要搞清人際關系問題》(Divorce Talk:Women and Men Make Sense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凱瑟琳通過面談等方式進行分析后認為夫妻之間應該是最親密的伙伴關系(closest companion)。她還通過訪談得出離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夫妻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埃莉諾·麥考比(Eleanor Maccoby)是世界著名的性別差異心理學家(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在1990年4月一期的《美國心理學家》期刊上埃莉諾·麥考比了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她認為:(1)兒童的發育最受與伙伴間的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 of peer interactions)的影響;(2)兒童希望與自己性別相同的孩子一起玩;(3)這些男女分離的群體有不同的組織結構和相互影響的規范。英國著名語言學家詹尼弗·柯茨(Jennifer Coates)多年從事跨性別差異的研究,撰寫并出版了許多書籍,如《女人、男人和語言》(Women,Men and Language),《婦女與其言語群體》(Women in their Speech Communities),《女士交談:建構女性友誼的話語》(Women Talk:Conversation Between Women Friends),《語言與性別:讀者》(Language and Gender:A Reader)。她通過觀察和訪談認為女流時都要涉及個人生活,而且這個比例在逐年增加,從1922年的3.7%上升到1990年的37.5%;女性談論的話題持續時間長;她們讓說話的人說完自己的話,等等。而男子在交流時正好與女性相反。另外,美國著名的媒體心理學家莉蓮·格萊斯(Lillian Glass)在其出版的書《他說,她說:彌補兩性之間的交流差異》(He Says,She Says:Closing the Communication Gap Between the Sexes)中,從面部表情、行為舉止、言語結構和體勢語四個方面對男女行為差異做了深刻的研究。以上這些成果都是基于把男女兩個群體作為不同的文化群體,它們都為人類從一個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去觀察、理解男女的交際行為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而且在實踐中得到了印證和發展。

      六、結論

      作為人類交際的僅有的兩個群體,男女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充滿著差異和矛盾。人們試圖用傳統的方法去處理和化解,但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但自從跨文化交際學科的起步和發展以來,特別是徳博拉·泰南創立“性別語言”理論后,跨性別交際被視作跨文化交際,從而讓人們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和方法去重新審視男女之間交際的差異和沖突,以獲得交際的成功。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出發對跨性別交際這一特殊的交際活動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相應的理論,說明用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去處理跨性別交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范文第3篇

      當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走在一起要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時,跨文化交際就產生了。跨文化交際是指某種環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在一起交際。跨文化交際中重要和關鍵的是要注意構成交際者獨特身份的背景、經歷和觀念是具有極度的文化差異性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和懂得構成不同文化身份的組成以及不同文化群體的文化身份如何影響人們彼此接觸、看待和交際是很重要的。

      文化身份意識的促進與提高

      移民和全球化被看作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現象,這些現象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的多樣化,文化多樣化已成為了事實,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了人們的文化身份意識。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文化群體的獨特性,文化身份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全球性的窘迫問題。

      1.移民

      隨著世界運輸、通訊網絡和人口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們處在“流動”中。地理位置上的移動、職業的變更、跨文化婚姻、多重公民身份、避難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構成了近年來全世界大規模的移民,全世界的文化群體不斷地相互接觸并被卷入到跨文化的交際中來。因此,在不同的范圍內和各種環境下,不同文化的人們將走到一起。在全世界,移民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所有發達國家都限制移入人口的數量。盡管如此,大多數這些國家中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于歷來有相對大量的外來移民。因此,在不同的范圍內和多種環境下,不同文化的人們將走到一起,并給予了一個移民多元的社會身份,而這些身份又在每日的交際環境中交替發揮著作用。

      2.全球化

      全球化實際上是資金、勞力、信息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我們現在正處于全球化的過程之中,這體現在世界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作用的增大。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現在都和別國的經濟命運聯系在一起。經濟全球化已產生了四種方式的跨國流通:貨物和服務的流通;資金的流通;技術的流通;人口的流通即移民。

      和經濟一樣當今世界各國的文化也不再保持孤立,而是不斷被卷入到跨國交際之中來。因此,在使各族人們加入到全球經濟的過程中,全球化對文化身份有著很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和文化身份被產生,并被卷入到當代這一社會文化和交際的過程中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群體和身份的出現,人們變得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文化獨特性或文化特色,全球化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文化多樣化和文化身份的敏感意識。

      3.文化多樣化

      地球上只有一個人類但卻有許多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這些獨立的社會和文化彼此各不相同,這些差異一直延續到現在。除了存在那些明顯的文化差異如語言、服裝和傳統之外,還存在社會組織方式、道德觀念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方面的重大差異。

      在當今世界,文化多樣化越來越成為當今和未來多元文化社會中主要關注的問題。隨著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文化差異變成了一個敏感的話題,文化身份問題幾乎是每一個國家的政治家們正在盡力解決的一個難題。許多文化群體寧愿保持自己的傳統和信仰,反對被同化并且希望保持它們的文化特征。人口和觀念的變化迫使人們迫切地需要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由這些差異引起的沖突。不斷加速的文化多樣化迫使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重新定義跨文化交際的含義。

      文化身份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當來自不同民族背景和不同國籍、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觀點的人們試圖工作和生活在一起時,沖突很容易產生。許多棘手的文化沖突都是因為一個文化群體未能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如確立身份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或支配的需要。一個最常見的需要沖突就是身份沖突,身份沖突產生于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感覺到自我意識、個人自尊受到了威脅或其合法性沒得到認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無論對其自尊還是對其世界觀都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任何對身份的威脅都有可能產生強烈的反應。一般來說,這種反應是防御性的,同時又是挑釁的,很容易導致為一場沖突。身份問題是大多數宗教沖突、種族沖突和民族沖突的主要問題,上個世紀以來,身份的概念已成為了當代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話題。因此,解決身份沖突問題并使之能向一個具有建設性的關系方向發展是解決文化沖突的關鍵問題。

      成功跨文化交際的方法

      1.培養對文化多樣化的敏感意識

      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同的文化群體,很多的文化群體越來越多地走在了一起。文化的多樣化不是偶然的,更意味著和諧局面的產生。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對不同文化的價值作出評價,而是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更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人文化。根據文化相對論,所有的文化都是同樣合法的,真理本身就是相對的,它取決于情景、環境和個人。

      因此,處理跨文化交際的一個科學原則就是承認文化的多樣化,也就是承認不同文化的不同的社會適應能力。每一個文化群體的行為方式都代表了它的一些重要的交際意義和適應能力。一個文化群體的資源越是缺少,它就越具有適應生活的能力。一個社會越是有不同的行之有效的體驗生活的方式,它就越有使它得以應付生存挑戰的適應能力。當我們遇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時,其實我們就有機會學會我們從不知曉但已存在的那些不同的看待生活、體驗生活的方式。

      2.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意識

      跨文化交際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語用學;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8-0007-01

      1 理論概述

      語用學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語言的使用, 包括所產生的字面意義和蘊涵意義, 以及可能產生的效果的學科。語用學的概念首先是美國哲學家C. W 莫里斯和R. 卡納普在20 世紀30 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 英國哲學家J.L.奧斯汀和J. 塞爾勒先后發表了"語言行為"的理論; 美國語用學家P.格賴斯提出了"會話中合作原則"的理論。

      跨文化交際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于美國的一門與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翻譯學和語用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今天, 跨文化交際既指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之間的交際, 也指不同民族同一語言之間的交際。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跨文化交際不僅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而且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有差異的個體之間的交際。就交際形式而言, 跨文化交際既包括言語交際也包括非言語交際。那么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 我們所關心的一般是不同民族之間的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 主要分析那些由于社會風俗、價值觀念和文化規約等造成的交際障礙。

      在語言交際過程中, 稱呼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稱呼反映了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差異。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 不同的稱呼常常能傳遞某種特

      殊的語力。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稱呼往往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信息。恰當的稱呼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不恰當的稱呼則會造成對方的不快, 為交際設下障礙。為了保證交際的正常進行, 說話者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身份以及親疏關系和談話場合等一系列因素選擇恰當的稱呼。不同的稱呼不僅反映了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差異, 而且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態度思想和感情, 而聽話者通過對方所選擇的稱呼形式可以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和目的。

      2 語用學與跨文化交際

      語用學作為研究語言使用者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和理解語言的一門學問, 與跨文化交際有著天然的聯系。語用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人類語言的使用和理解, 對于跨文化交際而言, 它也是一種人類運用語言的交際形式, 它與一般的交際的不同之處只是跨越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而已。正如Verschueren所認為的, 其實我們不應該把跨文化交際看做是一種特殊的交際形式, 而應該把它放在我們對于交際研究或語言運用的框架內。因為從交際的基本要素來看, 跨文化交際和非跨文化交際并不存在有任何區別性的特征。所以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跨文化交際也就不存在有什么特別之處了。對于語用學角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來說,我們所關心的主要是語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際當中如何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和理解語言,從而有效地避免語用失誤的出現和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從研究的語言單位來劃分,我們可以把語用學角度下的跨文化交際劃分為詞匯和短語、句子、語篇和副語言四個層次。

      3 語用學在英語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

      21 世紀的大學英語教學是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 大學英語教育肩負著提高學生素質的重任, 因此要求教學應注重學生語言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而這種能力的培養當然應通過交際活動。語用學的研究表明, 英語的語用能力并不會隨著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增加而自然提高, 語用知識和能力有賴于在語言實踐中學習。

      3.1 在英語跨文化交際中應強調特定語用環境。

      現在的英語學習偏重教授語言的結構體系, 很少對詞語、句子作動態的分析, 而是就詞論詞, 就句論句, 靜態地分析語言結構。但是,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的用法, 特別是在不同場合下的交際運用, 要培養學生依賴語用環境的交際能力。一般來說, 學生的語音、語調較好, 語法掌握的也很好, 因此在談話或寫作的時候, 他們的語法往往不成問題, 而語用的貼切性卻經常出錯。許多人不能很好地分辨, 當然就談不上有意識地去學習那些由于交際的媒介、內容、目的、場合和參與者的變化而產生的各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學生對同義結構用于不同場合的問題往往不加注意, 他們只會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 卻不知道在特定語用環境下用哪種結構才合適。這一點也常被教師所忽視, 往往只注意拼寫或用詞的錯誤,注意語法是否正確, 而不注意話語適合不適合特定的語用環境, 能不能有效地傳遞信息, 達到交際效果。

      3.2 運用語用理論指導詞匯選用。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從根本上避免失誤, 就要注意詞匯的選用。就指導思想而言, 應重視學生語用能力( 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 的培養, 語言教學中應注意輸入詞匯知識。講解課文時不僅要分析作者布局謀篇的結構, 還要探索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 研究語言形式在語境中的功能。

      3.3 加強英美文化習俗知識的學習。

      不同語言社團選擇不同的方式以言行事, 語用規則隨語言文化的不同而變化。外語學習者經常把母語的習俗移植到外語運用之中。社會語用差異往往導致學生產生不當的言語行為, 從而破壞話語交際的貼切性條件。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不了解英美文化, 不熟悉英美人民的習俗, 就不可能運用英語進行成功的交際。反過來, 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 就越能正確地理解和準確地使用語言。在外語學習與研究中, 應該注意對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

      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 掌握英語與漢語的文化差異。

      4 結束語

      把語用學理論引入英語學習之中, 有助于英語學習者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習者了解語言結構的語用功能, 掌握言語行為的交際意義, 那么就可以按自己的表達意圖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這樣, 不但掌握了語言規則(包括語音、語法、語義)的潛在體系, 同時也掌握了運用這一體系進行交際的能力, 因此也實現了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跨文化交際范文第5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敏感性語言

      中圖分類號:G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86-01

      外語交際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目前由于科技飛速發展,交通和通信技術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學習、工作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在偌大的世界將成為“地球村”的過程中,各種文化在接觸和碰撞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用英語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不僅僅需要單純的語言能力,還需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否則,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就會出現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場景不合適或者不得體的語言失誤,引起誤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任何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而文化又制約、影響著語言的形式和使用規則,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的。語言又是交際的工具,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哈里代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交際、交流思想是語言的基本功能,語言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語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語用障礙。

      一、文化的定義與內涵

      文化的定義涉及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理論,涵蓋歷史、民族、行為、物質、精神等層面。

      關于文化的內涵,學術界普遍接受的有廣義、狹義文化和知識文化、交際文化兩種分法。廣義文化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文化包括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等;知識文化涉及目的語國家的社會制度、、物質文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交際文化則包括風土人情、交際禮節、行為規范等。知識文化是顯性文化,是兩個不同文化背景所培養出來的人在進行交際時,對某詞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產生直接影響的文化知識,如藝術建筑、節日慶典、政治地理、風景名勝等表層文化;而交際文化是隱性文化,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進行交際時,他們的言語中所隱含的文化知識,如民族習慣、社會交往、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深層文化。交際文化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能否達到成功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交際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任何語言的教與學,所涉及的都不會是單純的語言問題,它與所屬的文化息息相關,與學習者的知識體系息息相關。人類語言不是懸浮在真空之中的孤立體,它是相關文化體系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2]。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際活動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際雙方首先接觸的是不同文化領域及背景下產生的語言,并以此作為媒介來傳遞信息。如何準確地傳遞信息,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實現交際目的的重點,這要求交際雙方必須通曉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淵源、歷史傳統、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識。人們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掌握人類社會的文化知識。由于語言的使用受到該語言所屬民族文化的制約,文化在語言學習中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人們在學習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必須要學習這一民族的文化。

      語言與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作為文化要素之一的語言具有雙重性: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傳播媒介,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鏡子。文化大系統的其他要素都必須由語言來傳達,并得以演進、發展,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而文化又是語言賴以存在的基礎,是語言發展變化的源泉。

      三、跨文化交際要培養的技能

      Hanvey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的4個層次。在第一個層次,通過旅游、雜志、教科書等對于表面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是認為它們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個層次,通過文化沖突的某些場合,了解到與自己文化明顯不同的某些有意義的但卻是微妙的文化特征,其反應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個層次,通過理性地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征,從認知的角度認為可以理解。在第四個層次上,通過深入體驗其文化,了解到從當事人的觀點看問題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說“移情”(empathy),其結果是由于熟悉其文化而達到理解的境地。他還進一步認為人們對于其他文化的理解水平不僅要達到移情的水平,而且應提高到按對方的觀點立場觀察問題的水平。層次越高,越能接近完美的交際。前兩層是人們經過努力可以感受到的,第三層則要通過語言使用者的引導來感受,第四層則最為困難。

      當人們了解到更多的中西文化差異后,他們就不會有文化眩暈的感覺,而會把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成功地用于交際中。跨文化交際(intercul

      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操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地域、歷史背景、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交際習慣和語言使用規則,構成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無論學生將深層文化特點如國民性情、時間取向、美丑定義背得如何熟,如果不會在交際中自覺地使用,那么其交際技能仍然是零。

      一般來說,人們之間語言交際要培養下列技能:

      1.正確識別和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功能。任何一種言語行為的背后都隱藏著各種預設:價值觀、信仰、假設以及對事物的態度。通過比較深層文化我們可以找出文化差異的共同根源,為奇異的文化現象提供理性解釋,即對文化行為功能的解釋。該技巧的掌握將極大地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2.熟悉日常生活習慣和言語行為方式。這可以使學生熟悉交際情境中得體的言語和行為模式。掌握該技巧使學生不再盲目地將中國文化套入跨文化情境中,也為文學作品和對日常生活中人物行為活動做出正確判斷提供了文化參照。3.熟悉常用詞匯的文化內涵。要求學生熟悉那些同漢語相應詞匯有不同的內涵或外延的英語詞匯,尤其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內涵。該技能影響語言使用的各個層次,對它的掌握可全面提高英語水平。4.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語言特征,并能運用適當的語言表達不同的人際關系,了解不同的語體特征。

      參考文獻:

      [1]龔書鐸,中國近代文化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38-39.

      [2]顧偉列,中國文化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5.

      [3]Snell 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Revised Edi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8/1995:59-61.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日久生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在线|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18在线天美|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有限公司|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 亚洲jjzzjjzz在线播放|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