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扇子手工制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過反復推敲,我決定把手工創作引入課堂,這樣就能把更多的美術形式和美術材料提供給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豐富想象、擴展思維,促使學生在藝術領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經過一年的嘗試和探索,學生在繪畫、手工制作、藝術感受力、審美能力幾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下面,談一談我是如何在繪畫課程中融入手工課程進行美術教學的。
一、以豐富的主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縱觀我們以往的美術教學,側重以傳授粗淺的美術技能為主線,內容題材往往服從于學習技能的需要。這樣必然導致重視技能的模仿和訓練,而忽視孩子對所表現內容的感受、理解和欣賞的問題。因為孩子沒興趣、沒經驗、沒實踐,這就不可避免地束縛孩子的藝術想象和創造力。學生大都出現會畫卻不會做的現象,漸漸失去繪畫的興趣,這樣的現象隨著年級的增高也越來越明顯。美術課堂要將繪畫與手工很好地結合,就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經驗為基礎,以不同主題為背景,來培養情感豐富、樂于探究、敢于創造、個性健康的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由此,我將教學主題一共分為“人物薈萃”“動物世界”“植物天地”“生活創想”這四大主題。而這些主題在我們的美術教材中,也都能找到相應的課程。如“人物薈萃”類有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第8課《卡通》、二年級上冊第二課《機器人伙伴》……“動物世界”類有二年級下冊第4課《動物朋友》……“植物天地”類有一年級上冊第2課《走進大自然》、二年級下冊第6課《花兒朵朵》……“生活創想”類有一年級下冊第5課《美麗的盤子》、第14課《中國民間玩具》……這些不同的課程內容,為我們的主題類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以獨特的形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
根據學生愛動手的特點,在美術教學中加入了手工制作的形式,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美術教學活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在“做”中提高美術技能
在“人物薈萃”類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第8課《卡通》中,我把“喜羊羊”“灰太狼”等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運用于課堂中。學生有的在畫,有的在剪,有的在刻……通過不同的形式創作,學生合創了搞笑版《懶羊羊與灰太狼》《青青草原大舞臺》……又如“動物世界”類二年級下冊第4課《動物朋友》,同學們通過“畫、剪、貼、卷”等方法做出了一條條造型各異、色彩豐富的小魚。學生在繪畫與手工結合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美術技能,掌握了不同的制作方法,也激發了孩子的想象能力,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2. 在“玩”耍中增知識添興趣
比如《動物朋友》這一課,學生先畫出獅子的頭部,用繪畫工具進行裝飾并把它剪下來,然后用不同顏色的卡紙制作獅子的鬃毛。再利用一課時,讓每人戴著獅子的頭飾或者面具來一起玩獅子大冒險的游戲,大家在嬉戲、表演中認識到獅子的眼睛、鼻子、嘴巴、鬃毛是如何制作刻畫的。學生在玩耍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心情愉悅,如此一來,怎么能不激起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可見,手工制作能夠潛移默化地把教育寓于游戲之中,達到游戲和教育的雙重效果。我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在娛樂、玩耍中學習手工知識和技能,把手工制作與繪畫相結合,相互促進,激發學生對手工制作的興趣,發揮其制作與裝飾的能力。
3. 在“實”用中廢材料巧利用
生活中有不少廢舊材料。通過跟同學的交流,我們利用廢舊的掛歷、喝過的一次性紙杯、丟棄的卡紙,制作生活中實用的物品如筆筒、扇子……學生不僅在手工與繪畫中增添了美術知識,掌握了美術技能,還能利用廢舊材料創造出生活中的實用物品,學生的美術興趣得到進一步提升,以切身的體驗感受到美術原來就在我們身邊。在美術繪畫教學中運用手工制作,可以讓學生在“做”中提高美術技能,在“玩”耍中增知識添興趣,在“實”用中廢材料巧利用,將嫻熟的繪畫技法與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創作出一幅幅五彩繽紛、充滿童趣的作品,讓人感到無限的生命力。
三、以多樣的展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學生運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制作出這么多精彩作品,如果沒有很好的展示舞臺,教學效果也是比較差的。因此,在教學中,師生一起布置美術室、班級“新世紀我能行”、墻面……豐富多彩的展示環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個展示的舞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一覽無余。另外,我還結合不同主題的美術比賽活動,引導學生用美術的方式去表達自我認識和自我感受。例如“華羅庚誕辰100周年”繪畫比賽,孩子們用畫筆和手工的形式表達了對華爺爺的崇敬和作為一個金壇人的自豪之情。從作品中能夠看出,學生的作品很真實,線條也很流暢,能用畫面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內容。從人物的造型、色彩到整體畫面的布局,我們可以看出,安排得都較合理。除此以外,我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藝術節比賽。
[關鍵詞]通草紙水彩畫 人物 風景 動植物 題材內容
十九世紀的通草紙水彩畫是清代中晚期中西交流的一種特殊商品,然而,它們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里無聲無息,消失于國人的視野中。其實這些通草紙水彩畫在十九世紀的廣州產量巨大,內容涉及面非常寬泛,婚喪嫁娶、市井風情、花鳥草蟲、風景園林等等都被囊括進去,可以這樣說,它們是中國晚清百科全書式的珍貴圖像資料。由于通草紙水彩畫涉及的題材范圍太過寬泛,無論用哪種方法對之進行分類似乎都難以涵蓋全部。盡管如此,為了研究的便利,我們還是對之進行宏觀概括,分為人物、風景、動植三大類,下面以次對之進行探討分析。
一、人物
1、人物肖像。通草紙水彩畫中人物肖像內容異常豐富,上至皇帝、皇后、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無所不包。可以這樣說,通草紙水彩畫涵蓋了清代社會的各個階層。這些人物畫,并不類似于明末出現的肖像人物,他們幾乎都是全身像且具有一定情節性,很少有孤零零的肖像刻畫。人物動態、神情是豐富多彩的,或手持扇子,或肩挑花籃,或手擎水壺,或腋藏帽子,很多肖像人物被置于某一背景中,或桌邊裁衣,或桌邊繡花,或缸前觀魚,或亭下納涼,給人以想想空間。
2、市井風情。市井風情類內容也極為豐富。比如舞龍、舞獅、抬壽桃、扛元宵牌、抬鴛鴦、抬寶塔、抬大象,以及游行童子樂隊等等都是通草水彩畫的常見題材。老百姓的生活被表現的深入而全面,光表現商業貿易方面的就包括買白菜、買水果、買書、買豬肉、買字畫、賣油、賣煙斗、賣飾物、賣糖飴等等,相當全面地表現了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況。官宦人家在畫中也有表現,小人對主子的打躬作揖、女人對男人的畢恭畢敬、仆人給主人更衣試裝等都被表現的惟妙惟肖。
3、耕種養殖。耕種養殖題材往往以畫幅的連續性表現為特征。比如耕作收獲方面的題材,從農民耕地、插秧、播種、施肥,到收獲、入倉整個耕種過程都展現出來。此類題材在中國美術史上并不罕見,但是在刻畫的生動性上,是超出前人的,因為他們并沒有政治企圖,完全是樸實的客觀再現。此類題材應該是繼承了傳統藝術的冊頁形式,表現一連串的動作。又如茶葉的生產銷售就表現制茶的整個過程,從種樹、澆水,到摘茶葉、竊茶葉、炒茶葉、烘茶葉,再到茶葉裝箱,給茶葉箱上彩,最后到賣茶、品茶,整個過程都無一不缺地來描繪。
4、手工制作。手工藝制作類作品似乎為傳播技藝而作,這樣既能滿足西人對異邦手工制作的好奇,又可以把一些手工技術傳播出去。這類作品保留了很多工藝制作流程,這對我們研究清代工藝設計無疑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絲綢的制作,繅絲、紡紗、染色、攪絲、錘絲、曬絲、賣絲、紡紗、織布、上色,一整套繁瑣復雜的工序都被完整地記錄下來。
二、風景
風景一般以反映來華洋人熟悉或親眼看到的內容為主。比如,在描繪香港和澳門方面,均以習見的維多利亞崗和澳門南灣一代風景為主;在描繪廣州口岸時,又分為“五口通商”之前和之后的不同,之前主要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十三行商館風貌及十三行商館區發生的事情和虎門、行商花園、廣州河南、黃埔古港、鄉村等地風貌;通商之后,隨著外國人進入廣州城,反映城中建筑畫面如鎮海樓、城墻之類隨之增多。此外通草紙水彩畫還描寫了很多嶺南一帶的園林,對園林的臺榭、池沼、曲徑都有展現,對研究清代嶺南園林提供了珍貴資料。
三、動植物
動植物畫可謂無所不包,天上飛的,水中潛的,地上動的,土中長的,可以說飛潛動植樣樣都有,而這些飛潛動植的取材范圍是遠遠超過古代文人花鳥題材的。光花卉題材就有長春花、雞冠花、安石榴、秋海棠、月季、黃花菜、金絲桃、含笑、金櫻子、藍蝴蝶、蓮藕、玫瑰、茉莉等等。很多花草、鳥獸的表現都極為寫實,甚至達到自然主義的程度,顯然這也是水彩畫工們迎合西方而為。由于植物標本在許多方面不如水彩畫那么逼真,所以表現動植物的水彩畫代替了原來流行的標本,成為西方人研究、收藏的對象。
關鍵詞:杭州;地域文化;竹文化;旅游紀念品
近十幾年來,杭州旅游產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作為消費者旅游體驗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開發卻一直停滯不前。目前,杭州旅游紀念品主要集中在杭州土特產,如龍井茶、西湖藕粉等飲食產品以及杭州絲綢、綢傘等傳統工藝品等方面,而創新型、物美價廉、承載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的種類較少,且大多數缺乏杭州本地特色,質次價高,影響了杭州文化旅游品牌的發展。
1 杭州旅游紀念品現狀
1.1 目前以土特產、傳統工藝品居多,缺乏創新型特色產品
杭州本土特產分為主要分為飲食類和工藝品類,著名飲食類有龍井茶、小核桃、筍干、天目山香榧、西湖藕粉等,著名工藝品有杭州絲綢、王星記扇子、西湖綢傘、都錦生織錦等。這些土特產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知名度高,但縱觀近幾十年,特別是杭州傳統工藝品長期以來,樣式老套,缺乏新意,鮮有創新型的特色旅游文化產品出現。
1.2 傳統工藝品以手工制作居多,價格與價值長時間背離
杭州傳統工藝品聞名遐邇,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手工藝人的流失,致使人工成本高昂,如王星記扇子,從毛竹到成扇需要經過88道工序純手工制作,其人力成本相當高。長期以來由于較高的價格,致使大部分游客觀而不買,從而失去了相當一部分市場。
1.3 缺乏杭州地方特色,款式與國內其他產品雷同
目前景區銷售的大部分旅游產品如手串、飾品等工藝品以及相當數量的兒童玩具大多通過國內市場大量批發而來,除了本身就缺乏杭州本地特色之外,還會給游客帶來審美疲勞和厭煩感,拉低了游客在杭州旅游體驗的期望值。
1.4 仿制的工藝品產品質量不高,工藝粗糙
一些仿制的手工藝產品在市場上的泛濫,價格較低,但做工粗糙,大大降低了游客對杭州文化旅游品牌的認同感,游客購買這種產品回去后無論自己使用還是饋贈親友都顯得尷尬。
2 杭州地域文化特色與竹材的特點
2.1 杭州地域文化特色
美麗的自然風光并不是杭州獨有的特點,杭州獨特的氣質在于各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它兼有自然景觀、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建筑藝術和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1] 從古至今諸多文人墨客、詩詞歌賦、民間傳說、歷史遺跡為杭州帶來深厚的文化底蘊,涌現出大量膾炙人口的民間文學與民間傳說,如以西湖山水為背景的故事《西湖女神》《白蛇傳》等故事,與錢江潮相關的《錢王射潮》等神話,以及鳳凰山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龍井的“烏龍傳說”,虎跑的“兩虎跑泉故事”等等。還有見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可追溯到宋代的杭州茶文化,距今四千七百年的杭州絲綢文化,起源東晉年間的佛教文化,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運河文化等。這些文化瑰寶充實了杭州的歷史文化內涵,留下了獨特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情趣。
2.2 竹材與竹文化
竹是一種禾本科常綠植物,資源豐富,生長周期短,具有力學物理性能優良、易加工利用、環境友好、節約資源,美觀等優良特性。[2] 竹材利用程度高,竹筍可食,竹葉可入藥,竹根、竹桿可通過竹編、竹雕等工藝制作工藝品。竹子還可以通過現代化工藝被加工成各種類型的竹集成材、竹膠合板、重組竹以及通過刨切工藝制作的刨切薄竹的竹材人造板,被廣泛地應用在家具、地板、建筑、裝飾等十多個領域。[2]
竹子不僅具有豐富的物用價值,更富有深廣的人文價值。竹因其自然特征與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倫理道德意識發生契合,人們往往把其人格化,[3] 許多文人以竹做題、作喻,以詠竹、畫竹和種竹來表現自己的志向、人品,借其比托自己堅忍不拔的人格品性。我們把竹子給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的作用和影響,稱為竹文化。
3 基于杭州地域文化的竹制旅游紀念品開發設計
浙江的竹文化十分悠久,唐宋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對浙江竹子的描繪也很多,竹子也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生態經濟樹種之一,竹林面積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竹林、竹文化隱藏著巨大的旅游資源,正所謂“世界竹子看中國,中國竹子看浙江”。[3]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城市,也是著名旅游城市,將杭州地域文化與竹文化相結合開發具有杭州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3.1 竹制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手工藝與工業化“雙軌制”
在設計前就從生產工藝出發進行開發,生產工藝主要分為手工藝和工業化生產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并存,互相補充,互相汲取營養。一方面,工業化生產的產品產量高、價格較低,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游客的購買需求,同時可從傳統工藝品中提取設計元素;另一方面,傳統手工藝生產的產品制作精美、價格較高,特色化明顯,可以滿足部分游客的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同時可逐步研究優化工藝,將純手工產品的部分構件實現工業化,以降低成本。
3.2 竹文化與其他特色文化資源相結合,開發創新性的旅游紀念品
竹文化的應用還可以與杭州著名的絲綢、織錦、茶葉、食品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全新的特色旅游紀念品。例如,將竹子與絲綢、織錦相結合,可以開發出特色服裝、飾品、箱包等產品,像茶葉、食品等飲食類的產品可以開發出相關的竹制的包裝、器皿等。這些方式使竹材在各個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創新性地開發出相關的產品,豐富杭州特色旅游紀念品的產品線。
3.3 圍繞具體景區的文化背景,開發主題性竹制旅游紀念品
杭州的旅游景點都有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如西湖的白蛇傳說、錢塘江的錢王射潮等。這些文化背景是旅游景點賴以生存的土壤,從中提取創意元素用來開發竹制旅游紀念品,不僅能夠強化產品文化特色、紀念特色,而且還能起到知識傳播的作用。
4 總結
旅游紀念品不僅影響著游客的旅游體驗,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明、文化、特色和品質。將杭州地域文化與竹文化相結合,開發具有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竹制旅游紀念品,不但能有效填補旅游產業的空缺,提升消費者的感受,還能起到文化宣傳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旅客前來杭州旅游,從而拉動地方相關產業和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劉曉偉.試論提高杭州旅游的國際化程度[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01):56-59.
[2] 武新艷,郭明,張金鳳.竹產品的非物質生產研究[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02):280-285.
現在,Christofle隸屬于法國奢侈品牌協會,它在全球擁有60多家店面,其銀器、瓷器設計最為豪華酒店所喜愛,人們在一些知名酒店比如威斯汀、香格里拉的設計中,都能看到Christofle的東西。在國外,Christofle的長期服務對象包括墨西哥國王Maximilian及土耳其蘇丹Abdul Aziz,比爾?蓋茨、湯姆?克魯斯、莎朗?斯通等也都對Christofle青睞有加。
尊貴的出身和沿襲
Christofle,這一最負盛名的高級銀質餐具制造商創立于1830年,它是餐飲裝飾藝術領域的頂級品牌。其創始人charles Christofle被指定為當時的皇室(路易?菲利普國王)定做銀制餐具;在19世紀,Christofle還曾為法國王族提供最炫目的純銀四輪馬車和雕花大床;如果你到巴黎大劇院,仔細打量打量屋頂上那些不同凡響的雕像,它們也是出自Christofle的手筆。
上世紀30年代,Christofle和豪華游船扯上了關系,那艘船不是泰坦尼克號,但名氣絲毫不輸泰坦尼克――它是當時最豪華的海上游輪諾曼底號。1935年,諾曼底號在christofle訂購了4萬件銀器,來裝飾它的頭等艙和三等艙的餐廳,這在當時是相當巨大的一個訂購數量。從此,這個銀器品牌就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點綴世界頂尖奢華游船的任務。不過,最早為Christofle奠定頂尖奢侈品形象地位的,不是豪華游船,而是歐洲王室。
Christofle于170多年前在法國初建品牌時,本以制作珠寶起家,后來,創建人Chaffes Christolle獲得了一項電鍍銀技術的專利權,這個契機讓他把精力集中到了銀器藝術上。很快他就把這個品牌打造成為歐洲頂級銀器制造商,為無數聲名顯赫的顧客提供精美銀器。這些顧客就包括了法國國王路易斯?菲利普和拿破侖三世。1851年,Christofle為拿破侖三世設計制作了整套的餐室用具。這個奢侈的國王當時想要一張能容納100個客人同時使用的超大餐桌,以供他開設豪門夜宴時使用。Christofle便為他打制了一張超大餐桌,其中心擺飾就有11英尺長,擺放在杜樂麗王宮內。后來。Christofle還為拿破侖三世打造了所有辦公用銀器。
為了回報皇家貴族的青睞,也為了證明自己的工藝水平,Christofle還曾為歐洲貴族訂制過一張特制的床。這張銀質床榻的四周有四個仿真人大小的女性青銅雕塑,銅像內藏玄機,四個女性手中都有一把白色的天鵝絨扇,可由主人調控扇子扇風的幅度。更令人稱奇的是,在當時既沒有自動化技術也沒有電腦系統的條件下,Christofle聯合歐洲制作八音盒的匠人在床體內安裝了音樂系統,可根據主人的選擇播放歌曲。
古老技術和限售品
Christofle每年都會創作一些大件作品,它們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通常價格昂貴,限量出售。2006年4月的展會上,Christofle展示了三件限售精品:銀帆船、藍色中國漆地球、金字塔。這些精品,運用到了Christofle的電鍍銀技術及一種被稱作“Enamel Cloisonne”的古老技術。
這項技術為Christofle獨有,它融合了瓷漆工藝。是一種在金屬的分隔音日分繪上不同瓷釉再燒制的處理方式。這種古老的法國民間技術,以前多用于建筑物的表面,耐經多年風雨仍不失色是它最鮮明的特征。因為工藝過于繁瑣吃力,已經近于失傳。Christofle也只在很特別的訂單里才會加以運用。
展示會現場上,用“EnamelCloisonne”技術打造的藍色中國漆地球獨具風神,它直徑近半米,飽和度很高的中國藍配上柔和光亮的純銀本色顯得特別漂亮,這枚地球限售標價數lO萬元人民幣,另一件限售品是Christofle專為此次游艇展打造的銀帆船,它全長近1米,全球限售50艘,標價34.7萬元人民幣。設計意味最獨特的是標價21萬元人民幣、有1人多高的純銀金字塔,它由著名設計師Rogertallon設計,塔分3層,每層代表一個千禧年。公元2000年以來的政治、科技、藝術等領域中的大事,都以關鍵字形式,用法、英、西班牙三國語言被鐫刻在塔身上。
知名設計師云集
Christofle擁有許多著名設計師,一些具有相當獨特的個人風格,比如鮮明的法國風格、意大利風格。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時,它擁有DaneFjerdingstad和意大利的Gio Ponti,到五六十年代則有法國的Faniel和FinnTapio。一直到今天的Andree Putman、美國設計師AdamD,Tihany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Andree Putman。她為Christofle做的Vertigo系列,是由30個大件組成的桌上系列,它們被展示在最顯著的位置。“她無疑是個了不起的設計師,她的設計被運用到眾多的酒店、私人公寓、畫廊以及博物館中,為人稱道。當時,她興致很高地來我們工廠作iX+Vertigo系列的設計,整個過程運用了經典的造型和形狀。”Chrfstofle的工作人員德布蕾說到這時還展示了她手上飄逸靈動的圓環戒指和脖子上簡潔的環圈項鏈:“比如我這兩件首飾,也是這系列的一部分。你可以看到,AndreePutman把品牌和自己的理念結合起來了――她出色地運用了銀這種材料,詮釋生活概念。她的這系列設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每件物品上你都能找到一個相同的圓環造型。在以這個圓環為核心的系列設計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個人風格――冷靜、優雅、不受時間約束的時尚和經典。”
另一位設計師AdamD,Tihany,是世界著名酒店和餐館設計師。他的概念設計也曾被運用在紐約的Cirque酒店、倫敦的Monte、拉斯維加斯的Spago飯店以及吉隆坡的Lafitte和上海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他為Christofle設計的Urban刀、叉、匙系列融合了他獨特的設計風格――簡單的線條、幾何雕塑、修長的垂直感覺,棱角分明,展示了充分的現代感。他還頗富創意地和廚師ThomasKeller共同合作了K+T碟子系列,那種形式感和材質感表達得很漂亮。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會掛起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隨著科技的發展,燈籠早已從一種照明的工具發展成具有象征意義的工藝品。這就對燈籠的制作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彩燈制作已不僅是一種專業技術技能,更成為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樣的背景下,燈彩藝人的職業現狀如何?他們又有哪些傳奇的職業經歷?深冬的一天,記者踏著未融化的積雪,來到了位于京郊房山區張明亮老先生的家中,專訪了這位相伴燭光燈影七十載、被譽為“燈籠張”的燈籠手藝人。
古稀老人的燈籠之緣
燈籠張,原名張連友,七歲時向清末從宮里出來的內務府造辦處的太監學習燈籠制作。張明亮這個名字是師傅給起的,這個名字令他與燭光燈影相伴,與燈籠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提到“燈籠”二字,年近杖朝之年的張老先生神采奕奕,侃侃而談。憶起兒時學做燈籠的情景,張老先生說,他學做燈籠是個機遇。“我家過去住朝陽門城墻根,同住一個院子里的,有個董爺爺,他是在清朝沒了以后從宮里出來的,過去是內務府造辦處的太監,專門做燈籠這玩意兒。我的母親是個善良的人,看著董爺爺那時候孤苦伶仃很可憐,就經常叫我幫他干些家務活。我就常跑到街上,幫他賣一些他親手做的燈籠,用賣燈籠的錢幫他換些勉強夠糊口的糧食。后來家里人認識到做燈籠也是一門手藝,至少可以糊口,就讓我跟著董爺爺學手藝。那時我才六七歲,小孩的天性就是喜歡玩耍,一聽到小朋友們叫我的小名,我馬上放下手中正在做的燈籠,跟著他們跑出去玩。”
張老先生說,年幼時因為貪玩,沒少挨家里人的打罵。在董爺爺和家里人的嚴格要求下,他慢慢地學到了手藝,做出來的燈籠得到了街坊鄰居的夸獎。“說句心里話,當時做燈籠,并非是出于對燈籠的真心喜愛,而是喜歡上了別人對我的稱贊與夸獎。”
在張老先生十幾歲時,董爺爺去世了。逝者為重,授業恩師的辭世讓張老先生對董爺爺當初傳授的這門手藝倍加珍視。張爺爺說自打那時起,他從心里真正愛上了燈籠這東西。“記得十五年前,我蹬著三輪車到復興商業城門口賣燈籠。有一天晚上收工回家,騎車騎到金融街十字路口,停下車等紅燈時,我被跟在我后面一路跑來的長安商場的經理叫住了。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從長安商場門口一直追到這里,才把您追上,就是想買您做的走馬燈。知道這是老玩藝,送給我父親他肯定會高興。第二天,他見到我便說,我家老爺子一見到您做的這個燈就落淚了。在他父親小時候,過年時曾經得到過一個走馬燈,還沒有玩,就被點燃的蠟燭給燒了。長大后再想買走馬燈,一直就沒有買到。”這件事讓張老爺子感觸很深,他說,做燈籠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自己更要下決心將燈籠做下去,所以這門手藝一直沒有丟,一做就是七十年。從最初的規則燈籠,到后來只要人們點得出來名的,不管是宮燈、魚燈、猴燈、象燈還是白菜燈,只要是立體的形象,他就能做得出來。
做燈籠亦有行業規范
經過歷代燈籠藝人的繼承和發展,民間的燈籠制作形成了品種多樣、豐富多彩、工藝精細的制作風格,燈籠張的燈籠還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張老先生家中的屋頂鋼架子上,掛滿了各種形狀各異、色彩艷麗、畫工細膩的彩燈。“扇子”“金魚”“蓮花”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見記者對這些燈籠著迷,張老先生馬上介紹起來:“這些便是老百姓俗稱的彩燈,因其各異的形狀和艷麗的色彩而得名。而我們做燈籠的人稱其為燈彩。”張老先生告訴我們,彩含掛彩、獎勵之意。燈彩上的圖案,大體可分為三種,一種是歷史故事,像成套的三國人物;另一種為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比如二十四孝;再有一種便是充滿喜慶氣氛的圖案,像娃娃戲。過去,每年正月十五在街面上的店鋪都掛著這種燈籠,上面系有各種謎語,這種活動叫“大謝客”,答對燈謎者有獎。
現在張老先生做的燈籠大體可分為四種。第一種為宮燈,有木制龍鳳燈籠和大紅燈籠。第二種是富有喜慶含義的各種燈彩。第三種就是民俗燈籠了,像十二生肖燈籠、白菜燈、蘿卜燈、獅子燈……這些燈的造型均來自于百姓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第四種便是走馬燈。興致正濃的張老先生拿出自制的走馬燈。點上燈籠里的蠟燭,走馬燈就順時針旋轉起來。在燭光的照射下,從燈籠正面刻出的圓孔中可以看到身著不同服飾的人形影子,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行業,被燭光映照在燈籠的兩個側面,很像中國傳統的皮影戲。張老先生說:“這種走馬燈一般是按串賣,一共是三百六十行,象征著大運周轉、走馬上任、升官發財、企盼來年過好日子。”
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規,制作燈籠也如此。不論制作什么形狀的燈籠,都有內在的比例規定:做菱形燈籠的規矩是逢五斜七非斜七,這說的是燈籠制作的比例和規格。“小時候開始做燈籠時,對這句話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后來長大了,知道這條規矩源于勾股定理。”張老先生說。做圓燈籠的規矩是逢三尺進一寸;做不規則燈籠的規矩是橫三豎五,行七做五,動八半。這是以人的頭為基準,作為燈籠的制作依據。除了這些看似固定的規則外,做燈籠還有一些靈活的要求,那就是要“做活”,僅僅兩個字便詮釋出燈籠制作的魂。張老先生做的燈籠透著靈性,把燈籠真正地做活了。
傳統燈彩行業人才奇缺
目前彩燈從業人員流動性大、缺乏專業技術培訓,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尤其是手工制作燈籠的藝人數量急劇下降,傳統工藝幾近失傳。同時,現代工藝制作的燈籠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手工燈籠,這就造成了行業人才奇缺的局面。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民間工藝難免受到現代制作工藝的沖擊。但是,工廠的批量生產并不能完全取代民間藝人的制作。現代工藝制作的燈籠大多適合機關單位、工廠、學校等大型慶典活動,而如果要在家庭傳遞喜慶吉祥之意,還是要傳統手工制作的燈籠才正宗。張老先生說:“燈籠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豐富的文化底蘊。前些日子,我應邀前往瑞士大使館,為34個國家的大使及夫人講授中國的燈籠知識及歷史淵源。聽后,他們都豎起大拇指說‘No.1’。”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增強,與各國間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紅燈籠儼然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倍受外國人的青睞。為了把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張老先生制作了一本有全套紅夢樓人物圖的彩色印刷版燈譜,他希望按照這些燈譜做出幾套實樣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即將失傳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