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月亮的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閱讀; 朗讀; 理解; 表演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11-12)-0111-01
一、以讀促情,加深理解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對于烘托作品的思想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普通話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閱讀教學要堅持以“讀”為主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要多朗讀。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還有哪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這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二、以演悟情,在積極參與中理解課文
布魯納提出,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與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知識。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欲望。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有目的的、適時的安排學生表演,再現課文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學生理解“中華不振”。讀到了課文第八段,我讓學生說說讀后的感受,有的學生說:“那個洋人很可惡”,有的學生說:“那個婦女很可憐”,還有的說:“巡警真可憎”等等,理解只在表面。這時,我讓學生自己搭伴演一演這件事,學生聽了特別興奮,不一會就找好了同伴。演完以后學生又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洋人根本就沒把我們中國人放在眼里;巡警就是個漢奸、走狗;看到這一幕我感到很氣憤同時也感到無奈和屈辱……通過表演,學生充分融入到當時的事件中,感悟理解“中華不振”,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到當時看到這一幕時的心情,感受小小年紀一心為國的情懷。
三、以樂激情,渲染課堂,陶冶情操
優美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發人的情感,使人產生聯想。上課時,如果我們選擇歌詞有益、曲調優美的音樂,播放給學生聽,則可以幫助學生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獲取豐富的感性材料,感受藝術魅力,引發學生對其內容、主題、意境的聯想,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理解工作勞苦這一部分,為了更深的挖掘文本,我決定創設情景加上舒緩感人的音樂,配以生動的語言分別描述“夜幕降臨、夜很靜、夜深了、天亮了”這四個時間段總理工作的場景,借此讓學生感受到總理工作時間之長,分別讓四位學生在老師每讀完一個時間段就朗讀本句段,如師讀:“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們敬愛的坐在他那張不大的寫字臺前,拿起今天晚上要閱的第一份文件,只見他――”生跟讀:“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筆在那一句后面畫上一個小圓圈。他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問我一兩句”。通過學生在音樂聲中的一次次朗讀,微妙的音樂,引領學生一次次走進總理的內心世界,一次次觸摸總理行為背后偉大的情感,感受總理的勞苦功高,讓總理的音容笑貌牢牢定格在每個學生的心里。在課文的結尾處視頻依次出示總理的一些照片,配上舒緩的音樂,讓學生再看一看總理的音容笑貌,讓心靈產生共鳴,情感產生共振。
四、以境升情,激活課堂
在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主力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環境進行情景教學,情境教學為教學目標教學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即教師將教學目標外化為一個學生容易接受的情景,有濃厚的情緒氛圍可以感受,讓學生先感受、后表達以獲得生命個體的全新的體驗。
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著重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戰士離開朝鮮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初讀課文,學生很難理解當時中朝兩國人民難舍難分的心情。因為課文內容離學生實際生活甚遠。這就需要教師把學生引入50多年前抗美援朝的戰場。在向學生簡要介紹時代背景后,我放了一段志愿軍赴朝作戰的錄像,同學們看到列車長嘯駛入朝鮮戰場,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流血犧牲,各個看得聚精會神。當看到大嫂為了能讓志愿軍叔叔在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吃上野菜,冒著生命危險到前沿陣地上去挖,結果被炮彈炸斷了雙腿。有些學生的眼睛潤濕了。錄像一停,我用低緩的語氣說:“同學們,在抗美援朝中,中朝兩國人民不僅并肩打敗了兇惡的敵人,而且還譜寫了一曲曲最真誠的友誼贊歌,今天即將分別,兩國人民的熱淚流了一遍又一遍,惜別的人群送了一程又一程。”這時學生已進入了告別情景中,我讓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在哀婉的《長亭送別》的音樂聲中,很多同學被課文內容所打動。
五、以想化情,在語文中放飛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活動,想象力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腦的思維加工,創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學生通過想象力能把學習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從而較快地掌握學習的內容,尤其是能把一般的原理、思想具體化,從而加深理解。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想象,可以從文章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引出自己腦海里栩栩如生的畫面和形象,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借以提高思維能力,發展智力。
關鍵詞 高容量血液稀釋 控制性降壓 骨科手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68
資料與方法
擇期行骨科骨盆手術、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40例,ASAⅠ~Ⅱ級,年齡18~61歲,體重45~75kg,無心肺、肝、腎、凝血功能障礙,術前血紅蛋白Hb≥110g/L,Hct≥35%,預計術中出血量大于血容量的20%。隨機分為(n=20)A組(AHH+CH組)和B組(對照組)。
麻醉方法:麻醉前30分鐘肌注咪達唑侖0.05mg/kg,硫酸阿托品0.5mg。入室后監測ECG、BP、SPO2。給面罩吸氧,開放上肢靜脈。局麻下行橈動脈穿刺,監測有創動脈血壓;行右頸內靜脈穿刺,監測中心靜脈壓(CVP)。麻醉誘導:靜脈注射丙泊酚1~2mg/kg,維庫溴銨0.1mg/kg,瑞芬太尼1.0~2.0μg/kg,氣管插管后行機械控制呼吸,維持PETCO 235~45mmHg。麻醉維持:靜脈泵注丙泊酚4~6mg/(kg•小時),瑞芬太尼0.1~0.2μg/(kg•分鐘),吸入異氟迷,間斷靜注維庫溴銨,維持適當的麻醉深度。
AHH和CH的實施:兩組患者入室后,麻醉誘導前均輸入乳酸鈉林格氏液6~8ml/kg補充禁食所失液體量。麻醉誘導后手術開始前,A組快速輸入6%羥乙基淀粉130/0.4溶液15ml/kg,速率40ml/分,使血容量增加20%。在AHH的同時結合CVP,以MAP基礎值的70%為指標,給予硝酸甘油0.2~2μg/(kg•分鐘)靜脈泵入,進行CH,維持MAP在65±5mmHg,待主要手術操作完成后,漸停CH,BP回升后據CVP適當利尿。術中丟失的血液以等量的6%羥乙基淀粉代替,而術中生理需要量及術野損失量用6~8ml/(kg•小時)乳酸鈉林格氏液補充,尿量以等量的乳酸鈉林格氏液補充,保持血容量呈術前的超容狀態。當HCT
監測:術中連續監測ECG、MAP、CVP,于AHH前(T0)、AHH后15分鐘(T1),術畢(T2)時測定Hb、Hct、PT、APTT、FG及電解質Na+、K+、Cl-,記錄術中失血量和輸血量,觀察AH后及術中有無肺水腫及心衰的臨床征象。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結 果
兩組年齡、性別、體重、術前Hct、Hb等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兩組血液動力學指標均在目標范圍內,患者生命體征較平穩,見表2。
與T0時比較,A組T1、T2時Hct、Hb降低,B組T2時Hct、Hb降低(P
與B組比較,A組出血量明顯較少(P
討 論
骨科骨盆手術、全髖關節置換術出血多,常需輸入異體血。臨床多采用血液稀釋減少手術輸血量或不輸血,以達到血液保護、節約用血。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釋(AHH)是目前減少異體輸血常用的方法之一。AHH,即在手術前靜脈快速輸入15ml/kg的膠體液,使CVP升至10~15cmH2O(但無肺水腫),Hct降至28%~30%,Hb 90g/L左右,從而達到循環血容量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減少術中出血時血液有形成分的丟失,提高患者對急性失血的耐受性,減少異體輸血的目的[1]。正常情況下,組織僅利用氧供的10%~25%[2],血液稀釋正是利用這一生理基礎進行的。Singbartl等[3]認為人體血液具有低血紅蛋白情況下的代償儲備,在機體容量和血液流量足夠的前提下(Hct不低于20%,Hb≥70g/L),即可向組織提供充足的氧供。適度的AHH,有利于氧的輸送,一般認為臨床上進行AHH時,Hct宜保持在25%以上[4]。本觀察A組靜脈輸注15ml/kg的6%羥乙基淀粉,使血容量擴容約20%,維持Hct28%、Hb 95g/L左右。術中以Hct在25%以下或出血量大于自身血容量20%作為輸血指征。AHH后、術畢Hb、Hct均降低,但均在25%以上。
行AHH后,血液稀釋,氧離曲線右移,有利于組織對氧的攝取;同時血液粘滯度下降,靜脈回流及心排血量增加,器官灌注量增加,可改善微循環,改善組織供氧。但在行AHH時,短時間內輸注大量液體,血容量急劇增加,導致心臟負荷加重,存在導致心衰、肺水腫的風險。因此,本觀察行AHH的同時,用硝酸甘油進行控制性降壓。硝酸甘油可松弛血管平滑肌,對毛細血管后靜脈(容量血管)的擴張作用很強,使回心血量減少,減輕心臟前負荷。本觀察A組CVP稀釋前后無明顯變化,說明硝酸甘油擴張血管,有效避免了AHH時血容量劇增對循環功能的不良影響。硝酸甘油同時松弛小動脈,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壓下降,減少術野出血。本觀察中硝酸甘油0.2~2μg/(kg•分鐘),劑量較低,可能與異氟醚、丙泊酚可擴張血管有關。單獨行CH時,可能因血流緩慢,血液黏滯度升高致重要臟器低灌注,嚴重時引起臟器功能障礙。因此,AHH聯合CH有取長補短的好處。
AHH不是術前簡單的預擴容,而是術中亦保持血容量呈超容狀態,由于血液得到稀釋,故手術時RBC的丟失減少。CH亦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本觀察實施AHH的同時,用硝酸甘油行CH,不僅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亦顯著減少輸血量(A組明顯少于B組),部分患者還可避免輸異體血。同時,A組HR、CVP無明顯變化,血液動力學穩定;PT、APTT稀釋后延長,FG稀釋后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圍內;電解質K+、Na+、C1-稀釋前后無明顯變化,說明AHH聯合CH對凝血功能、電解質無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AHH聯合CH應用于骨科手術患者,可明顯減少失血量和異體輸血量,且血液動力學穩定,對凝血功能、電解質等無明顯不良影響,是一種有效、安全的臨床節約用血方法。
參考文獻
1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736-1740.
2 于布為,顧敏杰,薛慶生.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釋對氧供、氧耗、循環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的影響.臨床麻醉學雜志,2003,19:23-26.
月亮意象語文教學月亮作為遙不可及、高懸于夜空的神秘天體,在華夏先民的觀念中積淀為具備了美的意蘊的形式,成為中華先民情感表達的一個象征物,并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衍申出多重內涵。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大多文質兼美、傳承經典,當然少不了月亮意象,本文試圖分析這些意象的呈現方式和不同內涵,談談如何根據意象的特點實施教學,高質高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一、月亮意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呈現
意象是漢語言文本傳情達意的重要形式,是創作主體通過感覺的想象而創造的一種具有強烈主觀色彩、能被讀者所感知的具象,是主客觀融合的產物。月亮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并被不同時代、不同作者沿用、發展、創新,以表達某種特定的思想感情,它們超越時空,成為凝聚漢民族精神意味、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的符號、載體。
月亮作為一種意象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主要通過課文和古詩詞這兩種途徑呈現。課文中出現月亮意象較典型的有《嫦娥奔月》《望月》《月光啟蒙》《二泉映月》等,課文中借對月亮的描寫、對月亮意象的運用,或表達了人們對宇宙的美好向往和無限想象(《望月》),或抒發了對親人的思念和流逝的美好時光的懷念(《月光啟蒙》),或襯托渲染人們的愁緒與孤獨(《二泉映月》)。
古詩詞中有10首直接借月抒懷的詩詞,這些作品中關于月亮的意象內涵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1.渲染清幽的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4.蘊涵時空的永恒,抒發人生短暫、人生無常的感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其中以明月抒發對故鄉、親人、有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比較多。
由于意象的獨特特點,注定不能像定理、公式的教學那樣用概念化的方式去說明、印證,不能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講解、傳授。應當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藝術的妙悟,領略母語學習的真諦,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動。
二、月亮意象的教學方法
1.聯想想象,感受月情
運用形象思維,發揮聯想和想象,去把握月亮意象,這既符合文學欣賞的規律,又切合小學生的實際。由于文學素養和審美水平的限制,小學生一般不是從理性上去審視作品,而是從感性、經驗的角度去閱讀欣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美麗畫面,從而得到美的感受。
如《靜夜思》教學,教師一連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李白的話,對著月亮,你在想什么?”、“對看著明月的李白,你想問他些什么?”“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為什么稱霜呢?”學生由己推人,想到冰冷的月光灑在地上像白霜一樣寒冷,體會到李白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比霜還冷。學生不僅對月亮的意象理解得更深刻,而且透過李白對月的描繪,感悟詩人的孤獨情懷。由此可見,激發學生馳騁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激活情感.感受月亮所傳達的情感信息,深入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
2.情境體驗,品悟月意
如何引領學生暢游“意象的河流”,將文本抽象枯燥的語言符號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形象,特級教師施建平執教《泊船瓜洲》運用的是創設情境、學生體驗的方法。施老師先范讀課文,用簡筆畫勾勒出詩人、船頭、江水以及一輪明月的形象,同時播放音樂《春江花月夜》。在栩栩如生的簡筆畫的引領下,在意蘊深遠的古典名曲的啟發下,在施老師娓娓動聽的話語的幫助下,學生迅速進入詩歌寫作的情境,充分體驗到在詩人肩負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已經離家很久,現在雖近家門,卻又無法歸家的感慨;體驗到作者發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來自靈魂深層的呼喊;感悟作者通過月亮所表達的那種強烈的思鄉之情和復雜的人生況味。
詩歌如此,課文也如此。《望月》中寧靜的夜晚,皎潔的月光,銀色的海面,留給人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舅舅和小外甥的對話給學生帶來了經驗的比照和心靈的碰撞。教師首先和學生共同欣賞文本,讓文本的審美意蘊感動大家,接著引導學生討論:“你有沒有看過月景?誰來說說你看到的月景?”“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什么啊?”“長大的舅舅借著月亮想說什么呢?”通過一系列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到小外甥眼里的月亮、舅舅眼里的月亮、引用古詩中的月亮和作者筆下的月亮,都是一個月亮,在不同的人看來卻是多樣的,寄托著不同的情思。正所謂披文顯象,顯象得意,月亮的意象也逐漸明晰。
3.拓展延伸,升華月韻
月亮教會我分享。你一定知道,月光是太陽光的反射,但它比太陽光溫柔,它總是涂抹著一層清朗的色彩。正是這份溫柔和清朗,令我深深迷戀。月亮本身不會發光,但它卻與人分享這份明亮。多少個晚上,在上完晚自修后騎車回家的路上,只有它與我相伴。它讓我懂得了分享的快樂,原來只會把快樂的事都藏在心里的我,現在也學會了與親友一起分享。
月亮教會我沉穩。入夜,白天的繁華和喧鬧消失了,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此時,我沐浴在月光下,讓心慢慢變得平靜而沉穩。月光則不聲不響地灑向大地。每當這時,我都會靜下心來看書寫作,即使徹夜不眠,也不會覺得累。
月亮教會我探索。千百年來,從“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到“阿波羅登月”,人類社會不斷地發展,對它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受到這種啟發和激勵,我也在不停地探索。或許范圍很小,只在書本和生活中,但我樂此不疲。我曾廣泛涉獵關于月亮、太陽、星星以及整個宇宙的書籍,做夢也幻想能和UFO上的外星人歡聚一堂;我曾和爸爸一起看神舟五號在太空飛行的動人情景,寫信給楊利偉叔叔,決定將來像他那樣獻身太空事業;我也曾將李白、蘇軾等人描寫月亮的詩句收集起來,從中找到古代詩人與月亮結下的民族情愫,探究我們民族月文化的深刻內涵。
其實,千百年來,被月亮教會的人又豈止我一個?又豈止我學到的這些?
它帶給人靈感,有詩云:“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它帶給人以大氣,有詩云:“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它帶給人安慰和啟迪,有詞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它帶給人……
當然,千百年后,它依舊會教給我們好多好多的東西。
它會教育我們要善于利用能源,比如太陽能、潮汐能等,它教育我們要保護環境,否則會變得和它一樣寸草不生。
和月亮對話,你會發現它就是一位大自然的老師,教會你做人,教會你知識,教會你現在,教會你未來。
點評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圖片,你們看――(出示:一組月亮的圖片)關于月亮的古詩有很多,你能背出一兩句嗎?(生背《靜夜思》)
師: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也有很多。你們聽說過嗎?誰能把故事的題目講給大家聽?
生:我知道“玉兔搗藥”“吳剛伐木”的故事。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商隱寫的一首古詩《嫦娥》,看老師寫課題。
【點評】月亮圖片美輪美奐,給學生無盡的遐想,圖片靜靜地告訴學生,其實美就在身邊,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教師激發學生在舊知的知識建構上,畫上對新知跳躍的一筆。
師:中秋節的夜晚,我們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圓圓的月亮,就像大玉盤。神話故事中的月宮中有亭臺樓閣,有仙樂陣陣,有云霧縹緲,景色特別迷人。同學們,如果你住在這么美的地方,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生:我感到很幸福。
生:我感到很開心,我喜歡這個美麗的地方。
師:神話中的嫦娥就是住在這樣的仙境里,她的感受和大家想象的一樣嗎?我們還是讀讀詩吧。
【點評】被喚起的對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吸引著學生走近嫦娥、認知嫦娥,期待著與嫦娥進行心靈的溝通,探知嫦娥心靈深處的不同。這給學生深入文本,探求詩中真情搭建了愿景臺。
【教學片段2】
師: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一邊讀古詩,一邊想象畫面。
師:在你想象的畫面中,有哪些景物?
生:有“云母屏風、燭影、長河、曉星”這幾個景物。
師:同學們,云母屏風、燭影,這是哪里的景物?
生:這是室內的景物。
師:長河、曉星又是哪里的景色?
生:這是室外的景物。
師:銀河漸漸隱沒,啟明星也不見了,你知道這又是什么時候的景色呢?
生:這是拂曉的時候。
生:就是天亮的時候。
師:你知道它代表著什么?
生:說明天快要亮了,一夜又要過去了,嫦娥又是一夜沒有睡。我覺得嫦娥很孤單,很不快樂。
師:這漫漫長夜,應該進入甜蜜的夢鄉。可是嫦娥孤獨地看著幽暗的燭光,在冰冷的云母屏風旁搖曳,她寂寞地看著銀河和啟明星漸漸隱沒,度過了又一個無眠之夜。嫦娥因什么而夜夜睡不著覺?
生:后悔偷吃了靈藥。
師:嫦娥偷吃了靈藥,不是飛上月宮長生不老了嗎?為什么還要后悔呢?
生:因為只有她一個人孤獨地生活著,沒有親人陪伴著她。
師:小朋友想想看,每天傍晚時分,你放學回到家里,爸爸媽媽也下班了,你們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呀?
生:圍坐一桌,共進晚餐!
生:一起看書、做作業,遇到不會的,就一起動腦筋,一起商量,多快樂啊!
生:我會和家人一起看電視。
師:多溫馨、多么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