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導線測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字: 導線測量 角度閉合差 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
前言:
一次完整的導線測量包括測角和測距兩部分,導線的內業計算主要取決于角度閉合差或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是否超限,在兩者沒有超限的前提下,如果導線測量還有錯誤,就應到實地檢查外業,本文將以袁店一礦主副井與南風井貫通測量工程為例,闡述導線測量錯誤檢查的方法。
一、工程概況
中煤第三建設公司技術開發工程處實施了袁店一礦主副井與南風井貫通測量工程,本次貫通工程主要是從主副井及南風井分別將地面平面及高程控制系統傳遞到井下,井下施測7″復測支導線及陀螺定向邊指導貫通。為了保證導線測量的精度,導線測量檢查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二、井下7″復測支導線測量錯誤的檢查
(一)測角錯誤檢查的原理
如果角度閉合差超限,說明測角有錯誤。為了發現測角中的錯誤,可采用計算法或圖解法進行檢查。
計算法如圖一所示,自A向C、自C向A,分別根據未改正的觀測角值推算各點的坐標并進行比較,如果有一點的坐標比較接近,其余各點的坐標的坐標相差較大,則說明坐標接近的這一點上有測角錯誤。
圖一
如圖二所示,已知邊N1N4、邊Y17T2的方位,方位從邊N1N4附合到邊Y17T2上,自N4向Y17、自Y17向N4,分別根據未改正的觀測角值推算各點的坐標并進行比較,計算得到的坐標見表一、表二,從而發現G11點的坐標接近,其余各點的坐標相差較大,則說明G11點上有測角錯誤。
圖二
表一
表二
附合導線角度閉合差:fβ=α始-α終+∑β-n-1×180°(1)
式中α始為起始方位,α終為附合的最終方位,利用公式(1)可以求出
fβ=αN4 N1-αY17T2+∑β-n-1×180°=3°0′0″(2)
fβ容=±24″=±80″ (3)
比較(2)、(3)式得:
fβ>fβ容 所以角度閉合差超限
從圖二、表一和表二可以的得出G11點上存在測角錯誤。
圖解法即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按角度和邊長,分別自N4向Y17、自Y17向N4繪出導線,兩條導線相交的導線點即為測角有錯誤的點。圖解法適用于角度閉合差超限較多的情形,如超限達到10°以上。
對于閉合導線也可以采用此法進行檢查。不過是從同一點開始,分別以順時針方向和反時針方向按同法作對向檢查。
(二)量邊錯誤檢查的原理
導線全長閉合差是在角度閉合差未超限的前提下進行計算求得的,所以全長閉合差超限大多是量邊錯誤所引起的。
如圖三所示,BB′將平行于量錯的邊。此時可根據fx和fy計算出方位角α= arctan(fy/fx) ,然后,依據α與導線邊的坐標方位角相比較,找出方位角相近的邊。
圖三
還以袁店一礦南風井導線為例,若G12G20邊丈量有錯誤
fx=∑ΔX-XY17-XN4=0.807m
fy=∑ΔY-YY17-YN4=0.443m
fs=fx ²+fy ²½
fs/∑S=1/1757>1/8000 所以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超限
α=arctan(fy/fx)
將計算出的方位角與各邊方位角進行比較,如果某一條導線邊的坐標方位角α與很接近或相差近180°,則該導線邊長最有可能測量錯。
由此可見,α=331°14′08″從表三中可以查出αG12G20與之接近,從而可以得出邊G12G20量邊存在錯誤 。
表三
三、總結
通過對導線測量內業計算過程中的角度閉合差或全長相對閉合差是否超限的研究,使得我們在重測前應對可能發生錯誤的角或邊進行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從而對癥下藥,既減少重測工作量又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對如何檢查導線測量錯誤此種方法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參考文獻:
1、張正祿《工程測量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導線 閉合差 超限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測距技術的發展,各種測距儀、全站儀在導線測量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實際作業中,如果依據的控制點成果精度低,同時又不大注意測距儀器的使用,則施測結果常不到測量規范相應等級的精度要求,造成不良后果,輕則返工、延誤工期;因此,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先進的儀器,一次性達到測距導線測量成果的精度要求,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問題。
本人曾參加某河壩工程測量工作,施測技術方案設計五等二級導線方位角閉合差不超過±20√n,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不超過1/10000,滿足1:1000測圖精度(點位精度小于0.1m,點間精度小于0.1m)要求,在觀測時儀器觀測員認識不到儀器存在“三軸誤差”(包含視準軸誤差、水平軸傾斜誤差和垂直軸傾斜誤差)和儀器制造、校準、磨損等原因產生的機械結構誤差(包含度盤和測微尺分劃誤差、照準部和度盤偏心誤差、光學測微器行差,照準部旋轉、微動螺旋旋轉和光學測微器隙動差),簡化規范中規定的有關儀器操作,往往易造成水平角測回超限;卻導線最弱點位精度、最弱點間精度、最弱邊長相對中誤差均超限,不能很好滿足工程設計要求。
二、成果超限的主要原因
1、使用的全站儀、棱鏡架腿未檢驗、校正
1.1全站儀在出廠前,雖然將堅盤的指標差、水平度盤的視準軸誤差已測定,并存入儀器中,但儀器經長期使用,其值已發生變化。測水平角和垂直角時,又每次只讀一個讀盤位置,測半個測回,使2C值偏大,沒有及時發現,致使測角測距產生系統誤差。這是造成閉合差超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忽略對全站儀、棱鏡等光學對點器的檢驗、校正。對使用的全站儀檢差發現:光學對點器的對中誤差已超過±2mm,檢驗還發腳架的基座螺絲和腳尖鐵插螺絲松動,易使氣泡偏離。
2、水平角觀測產生目標偏心
2.1由于忙于趕進度,急于獲取觀測成果,有時不顧觀測條件,在目標不清晰、霧氣較大,天氣透明度差的天氣觀測,產生照準誤差大、測距精度低。
2.2未按測量規范的有關規定進行作業
2.3觀測導線的水平角時,導線點被高桿農作物擋住視線,架設棱鏡不通視。用花桿做照準目標,距離較近、花桿粗、不易照準。再則花桿豎的不直,只能照準花桿上部,產生照準目標偏心。導線點間距離越近,偏心越大。
水利水電勘測規范明文規定:電磁波測距邊經過氣象、加常數、乘常人數改正后的斜距,才能化算為水平距離。
其中M為所測地形圖比例尺,N為轉角數
水平角、天頂距觀測應嚴格按照表1-3執行,重測水平角和垂直角,可只測半個測回,且必須變換度盤位置,避免水平角觀測達不到精度要求,方位角閉合差超限。垂直角觀測達不到精度要求,直接影響測距精度,使導線閉合超限。
三、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對使用的儀器、腳架要進行嚴格的檢驗、校正。全站儀也不能例外。不能忽略對光學對點器的檢校,要固緊基座螺絲和鐵插螺絲。
2、全站儀要在相對180°的2個讀數裝置上讀取水平角和垂直角,以消除度盤的偏心差。
3、不宜在霧天、雨天、大氣透明度差、目標不清晰的天氣中觀測
4、正確地選擇的設置目標。注意以下幾點:
(1)架設棱鏡要能通視:作業時最好采用三聯腳架法進行導線水平角觀測,以提高導線水平角觀測工效,減弱儀器對中誤差和目標偏心對測角精度的影響,以提高方位角的推算精度。
(2)測導線水平角時,導線點上架設棱鏡看不見,不用花桿做目標,而采用φ6的2.5m長而直的冷撥絲鋼筋桿做照準目標。照準目標時盡量照準下部。
(3)當導線點被高桿農作物擋住視線,立1根冷拔絲桿仍看不見時,應將3根冷拔絲桿用細鐵絲綁在一起構成三角架,中間插入0.5m,露出2m的1根冷拔絲桿,用細鐵絲與冷拔絲桿三角架綁緊,使其高度達4.5m,再在桿上端綁上紅白小測旗,即可作為照準目標用。
5、嚴格按照水利水電測量規范要求作業。測距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有規定;天頂距觀測應符合表3有關規定。當觀測不符合要求時,應進行重測,并應遵守重測的有關規定。
6、改變測距時只測平距,不加任何改正的作業習慣,嚴格按照水利水電測量規范要求,對儀器所測的電磁波測距邊加氣象改正、加常數、乘常數改正后的斜距,才能斜改平運算。
目前現有的測距儀、全站儀都有自動氣象改正裝置或自動氣象改正程序,只須根據實地測出的氣溫和氣壓,查出氣象因子,將其輸入儀器中由儀器自動改正。儀器乘常數數值隨溫度等條件而變化,一般不宜加此改正。
斜距劃算為平距時可根據觀測高差進行,也可根據觀測垂直角進行。依照規范的規定,將觀測到的平距劃算到橢球面和高斯投影面上。
四、結束語
測距導線在作業時,只要采取以上措施,并認真按測量規范要求進行作業,不但能加快工作進度,而且能獲得精度較高的測量成果。因此,測距導線一次測量成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GPS定位;儀器檢驗;內業數據整理;方位精度;基線;系統換算
前言
GPS定位技術廣泛用于大地基礎控制測量和地形,地籍等工程測量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與傳統的三角,導線測量相比較,GPS測量省時省力,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GPS測量方位角在導線測量中的應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導線測量的精度。
1.GPS測量技術淺析
1.1GPS儀器的檢驗和校正
GPS接收機的質量,直接影響著GPS的測量成果。在每次作業前,都必須對儀器嚴格檢驗。目前,主要以國防科工委批準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大地測量規范》和國家測繪局制定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為其檢驗依據。根據這兩個標準,GPS接收機需進行如下檢驗:
(1)天線基座上的圓水準器和光學對中器檢校
(2)零基線檢驗
(3)天線相位中心偏差檢驗
(4)儀器精度指標檢驗
(5)一般性檢驗
(6)進行測定短邊方位角的GPS接收機應進行匹配試驗,并與已知方位角比對,滿足精度要求才可用于作業。
一般來說,只要在高精度的基線場上對GPS儀器進行了上述項目的檢驗,即可確保GPS接收機檢驗結果的可靠性。
1.2設計測量方案
GPS測量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野外測量成果的精度和測量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方案設計時,一是要滿足測量精度設計指標的要求,同時應盡量減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以提高工作效率。
了解GPS的測量特點及對測區周圍環境的要求,然后根據具體任務的要求來設計測量方案,容易較為合理。目前,GPS測量的方法主要有動態測量,靜態測量,準動態測量和快速靜態測量等。對于一般工程項目測量可根據任務情況合理利用快速靜態,動態測量,和準動態測量方法。而高精度定位測量則以靜態測量方法為主。但在一些觀測環境較好的測區,適當采取一些快速靜態定位的方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GPS工程測量中,一般采用國標,按D或E級網的技術指標來進行測量。但在觀測條件較差,植被較多的山區,則應根據實際情況,多增加觀測時段的長度,觀測時段的時段數,以利于提高觀測成果的精度。
1.3測量外業
在進行外業測量之前,首先要根據設計任務要求,到實地進行選點和埋石。埋石時,應按規范的要求進行埋設,埋設完后把土踏實,待標石沉降完全穩定后,再去進行測量。在進行選點埋石時,還應畫好點位周圍的環視圖,在利用專門的GPS衛星預報軟件進行衛星預報的時候,應充分考慮環視圖中障礙物的情況,并進行多測站的GPS衛星預報,制定好同步觀測計劃。在山區,由于各GPS觀測點的環境情況往往大不相同,如果不根據環視圖來進行GPS衛星的多站多星預報,往往會出現各觀測時段成果差異很大,甚至出現返工現象。
1.4GPS內業數據處理
(1)基線邊解算。在進行GPS數據處理時,如果同步環內的基線邊長相差不大,可對一個同步環內的所有基線使用同一運行參數和解算模式采用批處理方式進行解算。如果同步環內基線邊長相差過大或某些觀測條件太差時,就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分別處理,如可將邊長相差不大的基線邊放在一塊處理,對邊長相差太大或觀測條件不好的基線邊,則宜進行單獨解算。
(2)數據檢核。進行GPS測量數據內業處理前,須對GPS測量成果的同步閉合環,邊重復和獨立閉合環進行檢驗,一般來說,對以上三項檢驗采用坐標閉合差的方法來進行GPS控制網的檢驗是正確的。然而,對于GPS工程方位網測量來說,坐標閉合差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方位邊的方位誤差是否超限,此時若改用方位閉合差的方法來進行檢核,則能較為可靠地反映方位邊的誤差情況。因此,GPS方位測量中,應采用方位閉合差的方法來檢驗成果,并制定出相應的GPS方位邊限差指標。
(3)估算GPS點位精度。GPS測量中,一般反映GPS精度的指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平差后單位權中誤差差是否小于1;二是GPS邊的最大相對中誤差是否滿足規范要求。然而,對GPS網控制下的導線測量來說,它還需要有各GPS控制點的精度的估計資料,這樣才有利于對所測量的導線進行精度估計。
(4)估算GPS方位精度。GPS基線方位不是直接測量出來的,而是利用基準點的大地坐標(B1,L1)和基線矢量坐標(X12,Y12,Z12)按照公式式計算出基線的大地方位角A12,然后再利用基線分量的中誤差(mX12,My12,mZ12),根據相應公式即可計算出GPS方位邊的中誤差。
2. GPS測量技術在導線測量中的應用
GPS方位測量具有全天候作業,測量速度快,成果精度高等優點。如果將GPS方位角測量和電子經緯儀導線測量相結合,必將大大發揮傳統導線測量的優勢,提高精密工程控制網的建立效率。
2.1GPS方位角測量精度要求
在導線中加測方位角,目的是為控制導線折角觀測誤差的積累,以提高導線測量的精度。當導線折角觀測較低時,提高導線兩端已知方位角的精度對提高導線各邊方位角精度的作用并不明顯。因此,為防止測量粗差,提高作業效率,對于三,四等和一級導線測量,其GPS方位角的測量精度應分別不低于1.4,2,和4。
2.2 GPS基本技術要求
(1)GPS方位邊長度。GPS方位角的精度與基線向量精度,測站位置,方位角及基線長度有關。一般可按下式估算:
mG為基線向量中誤差,D為基線長度。根據估算,對于三,四等和一級導線測量,測定GPS方位角的導線邊長度分別以大于1000米,600米,300米為宜。
(2)GPS方位觀測時間。GPS方位角測量方法主要有靜態相對定位法,交換天線法,模糊函數法等。根據靜態觀測法實踐證明,當觀測時間不小于30分鐘時,方位值基本趨于穩定。并且觀測邊越長,所用時間也越長,但不是成正比關系。一般來說,對于長度在2公里以下的導線邊,GPS方位角測量應觀測時段,一個時段最佳時間不少于30分鐘為宜。
(3)起算點坐標聯測。起算點坐標的變化對所測基線的影響,主要與基線長度密切相關。目前各等級GPS測量對起算點的精度要求,主要依據其測量等級而定。由式mAD=0.0124aX(mAD為起算點坐標偏差對GPS方位角的影響,單位為秒,aX為起始點坐標偏差,單位為米)可知,起算點坐標偏差對GPS方位角的影響主要取決于起算點坐標的精度,而與邊長無關.根據相關資料分析表明,使用GPS廣播星歷觀測30分鐘可以獲得優于35米的導航定位精度.若以此定位結果作為起算點的坐標,其偏差GPS方位角的影響不超過±4秒.因此,對于三等及以下等級導線中的GPS方位角測量,如果GPS接收機導航定位結果作為起算點在GPS采用坐標系中的坐標,其坐標偏差不會對GPS方位角的精度產生實質性影響.
結論:
GPS是一門新興的測量技術學科,主要應用于全球定位,工程控制測量之中。隨著近年來RTK技術的發展成熟,GPS與RTK的配合使用,更將測量技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無論在地籍測量,土地勘界及礦山測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摘 要:根據地鐵盾構施工實踐經驗,從傳統隧道貫通控制導線形式———支導線出發,提出了3種不同的改進測量方案,即:菱形布網、環形布網、矩形布網,并利用數學扭曲法模擬數據用計算機編程計算出4種方案的端點精度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導線橫向誤差隨導線延伸成遞增趨勢,導線越長增加速度越快;(2)當采用改進方案時,橫向精度明顯提高;(3)工作量,菱形法比支導線增加約136 6%,四邊形法比支導線增加約100%,環形導線法比支導線法增加約118 3%;(4)環形導線比支導線精度提高約35%,四邊形導線精度提高約53 4%,菱形導線法精度提高約44 2%。總之,四邊形法是最優方案,建議在實踐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地下導線;點位誤差;主輔點法
地鐵盾構導向測量中井下控制導線測量是導向測量的關鍵,常規做法是在井下布設邊長適當的支導線,為了減小支導線端點橫向誤差,常常采用減少導線轉折角個數(加大導線邊長)的方法或者選擇若干導線邊采用陀螺經緯儀測定其方位角[1-4],但由于目前國內生產的陀螺儀定向誤差較大(一般一次定向中誤差±(15~20)″),測量費時,實際作業時常有意回避采用此法。因此,深入研究地下控制導線測量的布設方案、觀測技術并分析端點精度對指導盾構導向有實際的意義。由于井下空間狹小,控制測量布設形式采用支導線方式,為了提高導線端點的精度,在不增加較多工作量的前提下,我們設計了幾種改進的布設方式,即:環狀布網、菱形布網、矩形布網等,以期提高導線端點的精度。本文就上述幾種改進的布設方案作一比較深入的探討。
1 布設方案
傳統的支導線布設方案(圖1)簡單,觀測工作量較少,布設靈活,但由于沒有多余觀測和其他約束條件,在實際工作中即使發生錯誤也無法檢查,同時隨導線長度的增加,端點橫向誤差迅速增大[3-6]。導線端點橫向誤差為[3-4]: 式中:s為導線邊長;mβ為測角中誤差;n為支導線邊數;ρ=206265。
【關鍵詞】導線測量 大型路橋工程 施工應用
一、現代導線測量的重要性及發展趨勢
在現代橋梁的施工測量過程中,導線測量是其非常重要的環節,其不但是質量的管理的重要環節,也同樣是安全管理不容忽視的環節,由于導線測量失誤導致的安全事故發生的事件也較多,例如在上個世紀俄羅斯的克夫達敞開式橋梁,由于在導線測量環節上面的失誤,使整個橋梁上部構造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導致了橋梁的承載力不夠,最終導致整個橋梁發生倒塌,我國橋梁在建設的過程中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
對于目前的導線測量而言,采用較為完善的技術是目前在技術管理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能夠有效的縮短測量過程中的周期,另外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測量過程中的成本,對于提高測量的質量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針對國際大型橋梁的設計而言,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問題,首先針對大型橋梁的施工而言,目前不管是在施工還是在測量的過程中逐漸朝著信息化的管理方向發展,隨著我國精準測量儀器及相應軟件的提高,對于提高大型橋梁的精準度控制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其次針對大型橋梁的施工而言,逐漸從傳統的施工管理走向數字化的管理,導線測量也從傳統的低精度儀器測量及低效率的人工計算到現代的高精度自動化儀器測量及成熟的高效率數據處理軟件實現了高效的及高精度的轉換,測量技術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長遠的發展,隨著全球測量儀器和數據處理軟件制造企業的發展,測量工作將越來越趨向于高智能高精度及自動化方向發展,因此測量工作的管理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變得越來越嚴格。作為路橋施工測量工作的重中之重導線測量,其測量工具和計算軟件也就成為了目前測量研究中的熱點。
二、導線測量與大型橋梁施工控制網
首先針對大型橋梁的導線測量而言,在控制測量的過程中采用的儀器,必須滿足大型橋梁施工的精度要求,長時測量的穩定性要求,以及高效率操作等要求。一般采用1″及以上精度的測量儀器,儀器品牌多選用儀器較為穩定操作較為簡便的徠卡系列儀器。
其次對于大型橋梁控制網的布置,在進行控制網的選擇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橋梁施工范圍較為狹長,尤其大型橋梁施工。在此狹長區域內,在整個施工階段,施工機械設備頻繁運轉,施工人員的活動復雜。在控制點布設時要事先考慮到這些因素,避免在以后的施工中點位遭到破壞,或通視條件遭到破壞。
b,伴隨著橋梁從基礎,下部構造到上部構造的整個施工過程中,控制點位的通視條件是在隨時變化的,在布設時要充分給予考慮,事先將設計圖紙中的橋梁構造對比現場地形,進行點位的布設。
c、對大型橋梁的點位布設而言,較為典型的布設方法是從周圍向中心進行布設,從而形成四角形的布設網。兩點連線作為控制網的一條邊。為了保證橋軸線和控制網之間的緊密,一般在布設的過程中都會對點進行控制,兩個點是最常見的,第一個點是沿著橋梁合攏兩岸進行軸線布點,另外一個為橋頭,采用兩點進行連線控制網的布設。
d、導線點的布設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業主可能針對施工控制點的標準進行嚴格的限制,那么在進行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對測量進行嚴格的加密。
在對控制網的選點之前,需要對施工的組織圖和施工的周圍環境進行嚴格的審查,盡量的避開施工區和材料的堆放地區。對在控制點位置選擇過程中,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橋梁工程由于周圍有水體,因此控制點在選擇時需要選擇土壤的質量不松軟,地勢較高的位置,這樣能夠保證水體不會淹沒導線點,導線點的長期保存性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要素,在進行導線點的布設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施工的便捷性。
e、標石埋設:a.臨時性標石,可用大于40cm,斷面4~5cm見方的木樁,將其打入到地下,基本保證與地面齊行,在木樁頂部頂圓頭小于3mm小釘作為標志點,若附近有較堅固和適宜的混凝土構造物,可直接在干擾較少的混凝土面打入圓頭小于3mm鋼釘,作為觀測點。B.永久性標石,對于特大型橋梁而言,一般采用的工藝是現澆混凝土樁,或鋼筋混凝土樁,一般挖孔深大于70CM,孔直徑大于50cm,孔中部插入直徑10mm以上的螺紋鋼,長度適宜,頂部磨圓并刻畫小于1mm的十字以確定精準的位置,并露出混凝土面約20mm,在干擾較多的區域也可在插入的鋼筋周圍焊接簡單的鋼筋骨架,再澆入混凝土。
三、高度重視導線測量精度管理和質量控制要點
隨著我國目前在大型橋梁建設中,導線測量已經逐漸實現管理精細化,以及信息集成化,在導線測量中,測量企業目前緊跟著國外發展的動態,將導線測量的精度管理是作為企業提升自身企業競爭力中最為核心的競爭手段。隨著我國更多的企業對于導線測量的總量和規模進一步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對施工導線測量精度管理作為現代導線管理測量的核心。
1、在大型橋梁控制測量的實施過程中,施測人員和企業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和經驗,堅決不允許使用沒有測量證書的人員和測量資質的企業。在聘用之前可先進行一段控制網的試測,將測量成果進行審核,測量成果通過了方可錄用。
2、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測量人員還是聘請第三方企業,其控制測量方案必須和其他大型的施工方案同等對待,在施工以前報請上級單位或權威機構進行審核。
3、在施測過程中,除監理單位全程跟蹤復核外,施工單位也必須派企業內部測量專業人員或第三方企業進行全程跟蹤和復核。
4、在施測完成后,對施測成果進行兩方面復核,一方面是測量成果的書面復核,主要從導線網的等級,精度,計算過程幾個點進行計算復核。另一個方面就是測量成果的現場復核,在橋梁施工之前,施工單位的專業測量人員對導線網的平面坐標及高程進行全線及相鄰單位的閉合測量。
5、在橋梁施工過程中,如果控制點使用較多,有可能遭受到破壞,以及位置有可能發生改變,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就需要及時讓原控制網施測人員進行重復的測量。對于重復測量的結果需要進行及時的審核,然后決定這些點是否采用。在大型路橋的施工過程中,可以將施工分為幾個階段,相鄰施工段需要相互的復測。在施工中應使用相同的控制點和測量數據,這樣才能保證施工標段之間的銜接能夠測量精確。
6、在導線網使用超過一年,或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時,需要再進行一次全線的導線測量,施測過程和要求第一次測量相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導線測量是確保橋梁施工順利進行的非常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對于大型橋梁工程施工,鑒于目前測量市場混亂,測量人員素質不高,施工企業對測量工作不夠重視等情況。筆者希望以此文引起施工單位及相關單位足夠的重視,以保障工程施工的質量和安全。
參考文獻:
[1]趙永軍,丁榮華.橋梁施工平面控制網必要精度分析[J]. 江蘇交通,2011,(03):28-34.
[2]張龍興.橋梁施工平面控制網必要精度分析[J].科技資訊,2013,(0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