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詩,以它精練的語言,優美的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打開記憶閘門,我尋覓到了一首我最喜愛的詩。那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詩共四句,是這樣寫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寫詩人深秋時節在山中行走時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見的幾副景觀:遠望一條山石鋪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顛近看山間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顯現出幾戶人家,四周楓葉如火般,更顯得紅艷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在這里,有白云、有紅葉,色彩明麗;山路、楓林、人家,和諧溫馨;還有因愛這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的詩人也在這幅畫中,使畫面更顯得有情有意。寫秋景,全詩卻無半點悲涼蕭瑟的氣氛。特別是最后一句,把楓葉與花相比,十分新穎。二月的鮮花固然美麗迷人,但春風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隨流水而去。而楓葉卻是在同秋風、秋雨、秋霜的搏擊中,變成火紅,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詩人之所以特別喜愛楓林的原因。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這些都是古代詩人為我們后代人留下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一、品味凝練而富有音樂性的語言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語言不僅生動、凝練,而且具有極強的張力。兒童詩的語言優美、簡潔、流暢、口語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兒童最易于模仿。比如《四季的腳步》,這是一首歌頌四季的兒童詩,整首詩語言優美,節奏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是極適合兒童誦讀的詩作。詩共有四節,分別寫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來臨時的變化,用凝練的語言概括了四季氣候的特征,極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詩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幾個擬聲詞的運用,疊詞“悄悄”的反復使用,以及每節末尾的押韻,使整首詩處在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節奏之中,詩的語言也具有音樂美。一般而言,兒童詩比較符合古詩押韻的要求,用韻也比較嚴格,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詩中擬聲詞、疊詞的運用,也能直接將客觀世界的聲音和節奏傳達給兒童,拉近與兒童的距離,使兒童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親切感。
二、欣賞具體而生動的意象
兒童的思維是具體的,他們把握對象、接受知識,往往是從具體的形象開始的,欣賞詩歌的時候,他們總是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去領會詩中的意境。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兒童詩,總是致力于創造鮮明生動的詩歌形象,讓孩子們在具體可感的畫面中感受詩歌的意境。以《聽聽,秋的聲音》為例,對兒童而言,“秋”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體化為“黃葉”“蟋蟀”“大雁”“秋風”等代表秋天典型特點的具體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體化了,從而吸引兒童往下讀。當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以觸摸的形象時,兒童詩歌就以其獨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讀者。在這首詩中,詩人用“黃葉”“蟋蟀”“大雁”“秋風”等幾個具體而生動的意象,描繪了秋天來臨時世間萬物的變化,流露出孩子們對秋季的獨特感觸。詩中通過把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意象,化無形為有形,通過淺白的文字,像圖畫一樣描繪出來,使本來抽象的“意”變成了具體的“象”。由此可見,一首好的兒童詩,總是要借助于具體的意象來詮釋抽象的概念,使兒童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去領會詩中的意境。換言之,意象是兒童詩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領悟豐富而優美的意境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當家”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誦讀成誦并理解詩意
難點: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對詩,激趣導入
學習語文,離不開古詩詞,大家的古詩詞積累的非常好。今天,我們先來對對詩,檢測一下大家的記憶力!
1.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簿鳴蟬,忽然閉口立。
2.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柢——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剛才對的詩都是描寫哪里生活的?農村還是城市?
像這樣描寫農村生活的詩,我們叫做田園詩。今天,我們再來積累一首古詩,他就是田園詩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中的一首。讓我們一起走進第21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板書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正音興,興致的意思,還有個音,興旺興盛。)
知作者解課題
出示詩人簡介
范成大(1123~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為官34年后因病辭官。此后十年隱居在石湖。(江蘇蘇州城南18里)寫下了六十首大型組詩——《四時田園雜興》,這也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2.釋題:“四時”“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園:農村生活;雜興:各種興致)你怎么知道雜興是各種興致的意思?看注釋。真會學習,看注釋是理解詩文詞句最重要的方法。)
三、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初讀,正音: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讀出節奏。給詩試著劃出節奏,并按劃出的節奏讀給大家聽。指名一生讀后齊讀!
3.三讀,讀出詩韻。我們都知道,古詩要押韻,你知道本詩中押韻的是那個韻嗎(a),那幾個字押韻嗎?怎么才能讀出這個韻味呢?誰來試著讀一讀。大家一起來試著讀一讀。
四、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學習古詩,光會讀還不行,還要明白詩句的含義。誰知道以前我們理解古詩文的方法都有哪些?
看注釋,聯系上下文,問別人,查字典,看插圖。
2.現在就讓我們用上這些方法,和同桌兩個合作學習,試著理解這首詩的詩句的意思吧!
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舉手問老師。也可以做上記號,一會一塊交流。
3.質疑:誰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
4.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句的意思。同桌兩個同時匯報,一人一句。
第一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理解是: 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還在把麻搓成線,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擔當起家庭的責任。
你從哪里知道白天,晚上,擔當起家庭的責任。
第二句“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兒童不懂的耕田織布的方法,也在桑樹的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未解,你的理解是——桑陰指——童孫指的是——
五、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思考.當我們理解了詩句含義后,老師想考考大家了:要用詩中的詞語來說。
①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兒女,童孫這兩個詞語中,相信大家應該可以看出,是什么年齡的人才可以稱成年的男人和女人為兒女,稱小孩子為孫子?(上了年齡的老翁)正是如此,寫這首詩的范成大已經六十多了人,確實是一位老翁了。那詩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兒女子孫嗎?他這樣稱呼,可以看出一種什么感情來。(親人,親切,贊揚,稱贊)帶著這種感情再來讀一遍詩句。
②他們分別在干什么?耘田織布。什么時候耘田?什么時候織布?農莊生活,不光光是耘田織布,還有很多的活計,結合你生活中看到的,電視上看到的,書中讀到的,想象一下,他們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看看插圖,這些兒女的表情是怎樣的?這么辛苦的生活,為什么一天還樂呵呵的呢?一種愉快的心情,為家庭付出很值得,很幸福。真好,孩子們,你們是真正理解了“各當家”的內涵了!那么,帶著你的理解,齊讀這兩句。
童孫——在哪里干什么?桑陰種瓜。從桑陰一詞,你知道是哪個季節嗎?
詩中有一個字,寫出了幼童的可愛?你知道是哪個字嗎?你從這個字中,還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勤勞、好學、可愛、愛勞動)。
從你們的交流中,老師看出了你們對這位兒童的喜愛。將這份喜愛帶入詩句中,讀讀最后兩句吧!
六、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七、知識的延伸
1、說明《四時田圓雜興》還有60首,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課件)
2、再學習一首(課件)田園詩篇
在古代也有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如陶淵明、楊萬里等。老師這里再提供兩首詩人在田園生活中寫下的詩讓大家欣賞學習:要求大家借助老師提供的注釋自學古詩,說說詩的意思,并嘗試背下來。
八、總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燦爛奇葩,同學們在課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同學們可以成為象范成大、李白一樣的大詩人。老師期待著你們的大作。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
村莊兒女——耘田織布 辛勞
如何才能達到上述目標呢?在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故事引路,輕松學習內容
古詩文在結構和詞語方面和今天的語言形式有一定的差別。古詩文語言凝練,時過境遷,難于理解,學生學起來感到為難,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理解詩文的意思,因而可選擇一些進行趣味講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學習古詩詞,如李白的《靜夜思》,老師可以編一個李白在外求學思鄉的小故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聽著聽著就會走進古詩的意境,從而輕輕松松的背下了這首古詩。杜甫的《絕句》也可以和這樣的故事相聯系:據說有個窮書生用兩個雞蛋招待客人,卻使客人非常高興,是什么緣故呢?原來他用兩個蛋黃襯了幾根青菜絲,做成一道菜叫“兩個黃鸝鳴翠柳”;把蛋白切成長方形放在襯有菜葉的盤子里,叫“一行白鷺上青天”;用菜葉剪個框放在白色的盤子里,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用蛋殼做一盆湯,叫“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雞蛋,做成三菜一湯,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絕句》做菜名,客人品出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學生呢,自然會發揮想象力或聯想,在頭腦中形成詩情畫意。有意有境,這詩讀起來才有味。在詩情畫意中,學生會而且還會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產生學習古詩文的樂趣,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在有興趣的基礎上多讀,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品味古詩文的意境和其中的內涵。
二、引領誦讀,品味語言魅力
古詩文的語言極富特色,字字經典、內涵豐富、有著獨特的韻律美、意境美。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體會這些特色。
1.感受修辭魅力
古詩文中多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簡單的幾個字就描繪出豐富的畫面、壯美的景象,讀起來讓人叫絕。這樣極具藝術特色的語言,值得欣賞、品味。比如《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廬山瀑布磅礴的氣勢。再如《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簡單的十個字就描繪了大雪時山中無飛鳥、路上無行人的景象。兩行詩對仗整齊,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又使人產生無限想象。在誦讀的時候教師稍做引導,就能使學生體會這些寫作手法的妙處。
2.領悟佳句美妙
古詩文中有不少佳句流傳千古,至今還經常被人們引用。這些都是精品古詩文中的經典之處,更要引導學生好好品味。《游園不值》這首詩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樣的千古佳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體會它的不朽之處。這里邊是作者看到了探出墻來的一枝紅杏,想象到了院內春景,想象到了春天生氣勃勃的力量,(當然也可能是看到的)而且寫出了自己雖“游園不值”卻并不覺掃興的心情。由一點寫到了整個花園,寫出了整個春天,這是多么絕妙的寫法呀。《山行》中的“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更是經常被人引用,而且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
有了這些了解,學生會深刻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在內心深處產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產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三、豐富積累傳統滋潤童心
在教學中營造一種積極的氛圍,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告訴學生:一個中國人無論走在哪里,不管是南極還是北極,也不管是地球還是月球,只要你會背幾句唐詩宋詞,你就會立刻被人認出你是正宗的中國人,是從詩的國度來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大量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會有提高。課本中的《三字經》是節選原文的一段,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試著背一背全文。引導學生搜集一些與《三字經》類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三十六計》等,通過小組賽等有趣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古詩文的文化氛圍。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學校實際試著寫一寫“新三字經”。在學習古詩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做:把不同朝代、不同詩人同一題材的詩總結在一起。比如:總結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寫月亮的詩,寫愛祖國愛家鄉的詩等等。還可以把寫同一事物的詩放在一起來記誦、比較。比如:李賀的“馬詩”就有23首,可以搜集來作比較讀。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不但會增加學生的積累,還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生的文化修養也會逐步的形成。
另外語文課本中選編的古詩文都是中華誦讀精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響。把這些詩文的重要影響介紹給學生,更能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比如《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形式眾多的啟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從問世起,以難以比擬的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并且早已走出中國,傳向世界。它不僅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中間,而且被譯成英、日、朝等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這些內容我們一定要向學生介紹。還可以引導學生再多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可以想象,當學生知道自己學習的內容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時,學習熱情一定倍增,而且會產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里的一朵奇葩,它艷麗芬芳,獨領,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讓孩子誦讀古詩文,其作用絕不僅是學習語言,而是擔當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一、語文課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一)運用直觀,形象認識,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指出:“思維的深刻性是指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自覺地從表面現象中發展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并達到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兒童往往由于知識經驗貧乏,表象儲存量少,利用率低,影響了思維的深刻性。因此,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應利用直觀教學,豐富學生表象,使之由表及里,達到對事物的深刻理解。
(1)運用圖象直觀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學生對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樣掙斷的理解有困難。老師可制作“蛇咬住小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尾巴就斷了”的活動幻燈片,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學更直觀地就能理解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樣掙斷的。接著,老師把小壁虎斷尾巴借尾巴長出新尾巴的過程再通過幻燈演示出來,學生便能深刻理解小壁虎的尾巴特點及作用,突破了教學難點。
(2)運用實物直觀
如教學閱讀課文《燕子媽媽笑了》一文,如何讓學生較快較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呢?課前我們準備好冬瓜和茄子各一個。引導學生觀察認識:①小朋友,知道這是什么?(逐個出示冬瓜及茄子)②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獨自觀察,記在心里)然后學習課文,邊學邊結合用實物對照,讓學生自我檢查自己的觀察與小燕子的觀察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問題。這樣教學,使課文內容變得淺顯易懂,學生記憶牢固。
(二)巧設練習,靈變通,培養學生的思維性
思維的靈活性就是善于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如,變換角度,訓練思維的多項性辨別正誤,訓練思維的縝密性;舉一反三,訓練思維的變通性。在讀書練習中,把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類似的課文學習之中。如學習古詩《贈劉景文》以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古詩方法:① 聯系句子理解字詞。②串解句子的意思。③熟讀背誦。④概括整首詩的意思。然后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山行》等。
(三)狠抓閱讀,高頻快速,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思維深刻性和思維靈活性的集中表現。在閱讀教學中,做到聽話能迅速做出判斷和反映,說話能迅速表達,對答如流,讀寫速度快,思維敏捷,效率高。(一)訓練速讀。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學習瀏覽等等。(二)引疑爭論。在閱讀的教學中,訓練學生能及時敏捷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簡明扼要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教《小壁虎借尾巴》,當學習課文最后時,可問學生:“同學們想想看,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斷了,還會去借尾巴嗎?”教師緊扣課文重點。引疑爭論,情趣頗濃。有的說:“小壁虎還會去借的,如不去那它就沒有尾巴了。”有的說:“小壁虎不會去借的,因為誰都不肯借給它。”這時有位同學站起來反駁:“剛才兩位同學說的都不對,小壁虎尾巴再斷了它不會去借的,因為它本身會長出新尾巴。”通過這樣的設問引辯,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快速敏捷性,還可開展引導概括、開展競賽等訓練,更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另外,加強實踐,獨立思考,培養思維的獨創性。可以從觀察圖象、說話寫話、課內外結合來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又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閱讀理解中教與學的基本思維方法
(一)分析綜合法
分析,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成簡單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則是把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和各種因素聯結起來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綜合的閱讀,依據課文的不同體裁、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應當穩定地保持“綜合――分析――綜合”的程序,即從課文的整體出發,分析課文內在的邏輯聯系,把課文分解成若干段落,接著分析研究課文的各個部分要點、特征與相互聯系,最后又回到整體,認識課文的中心。簡單地說就是“總――分――總”的理解思路。如《古井》這課怎樣引導學生閱讀呢?先是通讀,自學生字詞,初知大意。后是細讀,讀懂每句話將詞與句放在上下文中理解,特別是那些重要的詞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平原的兒女。”這是一句既精彩而又至關緊要的話,一定要仔細理解。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古井像母親呢?又為什么說泉水像乳汁呢?然后在學詞學句的基礎上,再概括段意并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系。這樣做,就能從整體上抓住重點的句和段,理解文章的中心,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受到啟發,突現綜合的理解過程。
(二)歸類比較法
歸類,是把事物按不同性質分門別類做出歸屬;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活動或從歸類到比較,或通過比較進行歸類,但都是建立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例如《舍身炸碉堡》一文中有兩處關于槍聲的描寫。第一次是“嗒嗒嗒……突然,從一座橋上噴出六條火舌,封鎖了我軍前進的道路。”第二處是:“敵人的機槍更瘋狂了,子彈撲哧撲哧打在身邊,地上冒起了點點塵土和白煙。”閱讀時,可把這些描寫找出來。思考:作者為什么兩次寫到槍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只要仔細讀文章,綜合起來想一想,歸到一起比較,就不難發現,這兩次槍聲都說明敵人的炮火非常猛烈,戰斗的形式十分嚴峻。但是“嗒嗒嗒”表示因子彈沒有擊中物體而發出的清脆響亮的聲音。“撲哧撲哧”則表示子彈擊中物體所發出的沉悶的聲音。子彈直接打在身邊,說明的處境十分危險。通過這樣歸類與比較,就容易使學生認識到,兩次槍聲的變化,戰斗形式也在變化,但更主要的是,從生死攸關的時刻仍堅持“匍匐”前進,向前“猛沖”的勇往直前的行動中,可以看出他那英勇的形象和偉大的獻身精神。
(三)演繹歸納法
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由理論到確定事實的推理方法。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由事實到理論的推理方法。例如《詹天佑》一課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國杰出愛國工程師”,全文都是圍繞這句來選擇材料,展開情節的,而“杰出”又是中心句中的中心詞,抓住它,能幫助我們領會全文主要內容及思想感情。以達成新知的理解過程,這就是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當時,清政府修筑京張鐵路受著帝國主義的欺負,國內又缺乏工程技術人才,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和嘲笑,況且工程又十分艱巨,連外國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在這種情況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這需要有多么“杰出”的膽識!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以及設計人字形線路的例子都說明了詹天佑作為一名愛國工程師,具有“杰出”的智慧。詹天佑身體力行,深入現場,與學生、工人同甘共苦,始終堅持野外工作,白天測路線,晚上繪圖、計算,工作極其艱苦。課文通過具體生動的描寫,表現出詹天佑“杰出”的高尚品質。又如《群鳥學藝》一課,寫了貓頭鷹、老鷹、烏鴉、麻雀、小燕子向鳳凰學習搭窩的經過。可采用歸納法,歸納各種鳥的學習態度,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