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土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土建筑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土建筑 技術 生態

      中圖分類號:TU5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8537(2011)03-0130-10

      生土建筑概述

      幾千年以來生土建筑的命運就與人類發展的命運緊密相連,生土建筑是世界物質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瑰寶。但生土建筑卻已成為一個被現今很多人所遺忘和忽略的角落。

      我國的生土建筑按材料和建造工藝區分大致可以分為夯土建筑、土坯建筑、窯洞建筑等。生土建筑以其天然的物理性能具有蓄能。隔熱、隔聲、防輻射等功效。生土可以對室內的空氣進行吸附,泥土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有利于身體健康,生土還可以還原于大地使之能夠循環利用。生土建筑還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自然和諧、低污染等優勢。所以在地球環境遭到破壞日益明顯的今天,生土建筑不失為一個在建筑形式上很好的選擇。

      生土建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陪伴人類一路走來。遠古人類當時還沒有能力和技術去建造房屋,他們只能居住在天然的洞穴中,來避寒取暖,躲避野獸。在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中國出現了半穴居,后來又發展成為地上建筑。我們從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當時人們已掌握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在其后的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由于生土材料的特性所以夯土技術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黃河中上游地區得到廣泛發展,比如青海的“莊窠”,福建的土樓。同時土坯建筑在中國也得到廣泛發展,特別是在新疆、寧夏、青海、福建、等地發展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坯建筑。

      生土建筑與地域性建筑、生態建筑、地下建筑、覆土建筑,綠色建筑等都有很多的共同點和相似之處。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的定義都在隨著人類的認識在不斷改變,人類對于生土建筑的定義也應隨之改變?,F今對生土建筑的定義雖然比較多,但各自區別不大,如其中一種定義為:“主要用未焙燒而僅僅作了簡單加工的以原生土為材料營造主體結構的建筑”這個概念它抓住了材料的特點,若將生土建筑的定義進行延伸可能會更寬泛更包容些。如:以運用低技術為主要手段、以創造符合生物圈的良性循環為目標,盡量減少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構筑物。

      從技術角度來淺析生土建筑

      對于生土建筑的性質,為何要發展生土建筑,這里僅從技術的角度進行簡單闡述,從而為生土建筑的發展提供些理論依據。首先來看看什么是技術,關于技術在《辭?!分械亩x是:“(1)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2)除操作技術外,廣義地講,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程序、方法?!?/p>

      技術是人類為了生存和不斷改善其環境而從事的各類活動的方法和手段。技術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中間產物,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能力。技術的發展,是人的欲望與技術的一種互相作用。技術正是在人類的欲望不斷滿足,一個欲望滿足后又會有一個或者幾個新的欲望促進下發展的。許多技術其發明的動機是善意的,然而在后來的運用中卻產生了與初衷相悖的結果。比如眾所周知的海洛因當初是作為一種鎮靜止疼藥,后來發現其上癮的副作用而后漸漸成為的。

      技術的快速任意發展帶給人類短暫的幸福和滿足后,其弊端在工業文明時期便很快表現出來。工業文明的生產以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為代價,認為技術的進步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人們很快發現其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生物物種大批量滅絕,已經影響到人類的長遠生存問題。而人類在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原始時期,由于當時技術簡單粗糙所以對自然少有傷害,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

      很多技術在發展的同時都對自然產生著破壞,因為它們的每一次運用都在改變著自然界,自然界的特點是它的天然性和無人干涉性。既然技術具有反對自然的特性,這就說明技術雖然被用來造福人類,但技術又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如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也表達過類似的見解。

      現今人類已經看到了無論何種高科技、高技術如何發展,都不可能無所不能,這是因為自然規律不能打破,技術是有邊界存在的。既然高技術的發展帶給人們物質生活的滿足的同時,更多帶給人們的是恐懼,災難,那么就需要一種既能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能夠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和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技術,這必然將成為今后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而這時低技術產品的優越性便逐步顯現出來:低技術產品表現在建筑方面最合適的代表恐怕就是――生土建筑,這個在地球上已經成功伴隨人類發展幾千年的建筑形式,其優點大致為以下幾點:㈩節約能源,主要是因為生土材料具有可回收的特性;(2)施工方便,(3)造價低廉,就地取材使其非常經濟,(4)冬暖夏涼,由于生土具有導熱系數小和熱惰性好的優點,使得夏季白天室內的溫度明顯的低于室外溫度,而夜間熱量慢慢擴散,使室溫又不會太低,冬季室內溫度也明顯高于室外。綜合以上的優點也許它便是我們所追尋的能與大自然相和諧的建筑形式之一。

      分析澤普縣胡楊林賓館方案設計

      2000多年以前,張騫出使西域后,漢軍曾在現今新疆喀什地區澤普縣屯田,后受西域都護府管轄。2000多年后的今天,這里已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繁華城鎮。澤普是維吾爾語“漂著金子的河”的意思。這里光照充足,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還是新疆重要糧、棉和大紅棗生產基地。澤普縣總面積989km2,總人口20.15萬,有維吾爾、漢,塔吉克、回等1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79%。

      在澤普縣城西南35km的大漠戈壁深處,奇跡般地生長著一片壯美的胡楊林,這就是葉爾羌河畔的璀璨明珠――金胡楊國家3A級森林公園,澤普胡楊林賓館便坐落在其中。眾所周知新疆大多數的胡楊都生長在大漠中,呈現缺水、干旱的特點。而金胡楊國家森林公園在葉爾羌河沖擊扇上緣,三面環水,在碧水的映襯下胡楊林顯得更加蔥蔥郁郁,這也是澤普縣金胡楊國家森林公園與眾不同之處。景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建設,已成為集靜態區、休閑區、田園風光區,冰水游覽區于一身的綜合性旅游度假區。胡楊林賓館的設計可以使游人在觀賞胡楊林的同時,也能享受休閑度假的樂趣,引領當地民俗風情旅游的新時尚。

      該項目由新疆玉點建筑設計院院長劉謂先生于2008年主持設計。原方案為兩棟都為弧形平面的建筑,以環抱的姿態朝向主要街道來歡迎八方來客。其中一棟樓為局部三層,另一棟樓為二層。本建筑設計強調土生土長的建筑材質并就地取材,將新疆喀澤普地區當地的夯土技術和材料與混凝土技術相結合。這樣既能夠滿足建筑抗震要求,又能節約資源降低造價。這種夯土墻面的裝飾追求類似胡楊樹身的材質以及農家小院的墻體,使墻面凸凹不平。建筑一側的屋面高低錯落,而另一側屋面渾圓夸張。都沒有規律的向空間伸展、延伸,這樣會使客房的室內空間各不相同,充滿趣

      味。設計師努力將屋頂,側墻、底板融為一個有機體,所以整棟建筑就如同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一樣,極富生命力。

      設計師又在建筑物周圍布置相當于一層樓高的大片木質葡萄架,其粗獷和模仿樹杈形狀的搭架方式,體現出胡楊林景區中各個生命體自由生長的蓬勃生命力。同時葡萄架又將建筑物向周圍進行延伸,使建筑物能更好的與周圍環境交融,在夏天架子上面種植的葡萄等植物不但能提供給游客們一個納涼的場所,更是給建筑物創造了一個“灰空間”,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內外部的界限,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空間的連貫性消除了內外空間的隔閡,給人一種自然有機的整體的感覺?!盎铱臻g”的運用手法還同時增加了建筑空間的層次,使原先形體略顯簡單的賓館,層次感更加豐富。眾所周知維吾爾族特別偏愛葡萄和葡萄架。凡是有維吾爾族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它們。那碧綠的大葉片兒和翡翠、瑪瑙般晶瑩的串串葡萄,在棚架的支撐下,形成了充滿溫馨的“灰空間”。就像維吾爾族著名歌唱家巴哈爾古麗在歌曲里唱的“葡萄一串歌一串,甜甜的歌兒迎賓客,歡迎遠方的朋友們,葡萄架下坐一坐”。當賓客們圍坐在葡萄架下吃著瓜果,馓子,聽著動人的音樂旋律和節奏鮮明的鼓點,看著優美的民族舞蹈,會忘卻所有煩惱和憂愁,享受到仙境般的逍遙和幸福。

      設計師還引入了水景,這也是本設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設計師讓水體如同一個美妙的音符在場地中游走,由寬到細自然漸變。它不但能與賓館及周圍景色巧于因借、倒影成趣,它同時還能起到組織人流和空間的作用,給人明確的方向感。水來自于大自然,她帶來動的喧囂,靜的和平,還有韻味無窮的倒影。她同時還能為植物、魚,微生物等提供生存之地。由于親水性是人的特性,特別是兒童,這樣又能給游容提供一個近水、嬉水的場所。

      本工程于2009年12月竣工,很遺憾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工期,經費等因素的制約,建成后與原方案有所差別。最終建筑面積4636m2,地上局部2層,總耗資500萬元。賓館共有60套標準客房,其中包括家庭型套房,農莊型套房、單人間等,每層設有多功能咖啡廳,茶室,并在頂層設有大開間的多功能娛樂廳,客房、建筑的公共廳廊、樓梯間等,窗戶均采用落地窗與豎向條窗相結合,視野開闊,景致優美。實際工程又加入了維吾爾族民居中“晾房”這個元素(晾房主要用途是用來晾曬葡萄干),將它運用在建筑的局部,使建筑的立面效果更加強烈,也使游客增加賓至如歸的感覺。最后設計師突發奇想將原施工用的兩座塔吊買下并將其永久保留,使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塔吊的存在仿佛在訴說此建筑還未完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它還在不斷的自我建設中。

      從胡楊林賓館的方案設計中我們或許可以感覺出設計師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一個盡量減少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和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破壞、能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建筑。也同時在關注人們在建筑室內、室外的感受來進行建筑設計。這與現今大多數建筑師喜好設計講究貴、新、奇的創作思維不同,設計師已經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建筑師為此所肩負的責任、感觸到生土建筑的生命力。也許這便是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與設計靈感互相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雖然很遺憾有眾多因素在制約、干擾著方案的實施,但不管怎么說建筑還是完成了,雖然沒有原設計的那么完美、和諧,但它至少是設計師所傳達的一個訊號。它可以讓越來越多的游客體驗到生土建筑所帶來的快樂和愜意,從而愛上生土建筑;讓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重新審視生土建筑的特點和優勢,從而推廣生土建筑。

      結語

      我們也許能夠從現今人類所定義的任何一種建筑類型中找到生土建筑的影蹤。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今的各種低技術、高技術建筑都是由最原始,最簡易的生土建筑發展而來。生土建筑可能算是各類建筑的鼻祖,它既然能伴隨人類幾千年發展并沿用至今,就足以證明它的優越性。

      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云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目前某些科學家估計其年齡為45.5億年。而人類卻在剛剛擺脫茹毛飲血生活的幾千年中,就將地球破壞得傷痕累累,讓地球如此不堪重負。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全人類需要共同實現的生態文明。全社會都應大力宣傳生態文明觀,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而我們各位建筑設計師或準建筑設計師所能做的是要運用各種途徑進行宣傳,使生態文明、綠色環保等觀念深入人心。特別是用實際工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生土建筑,讓更多的人愛上生土建筑。

      最后運用古文中的一句話:“萬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萬物中一物”,愿生土建筑能夠伴隨人類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小虎,本源――論生土建筑的現實意義,西北美術2003年1期。

      2 李生英,王曉麗,李維青,以吐魯番為例談新疆生土建筑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22卷第2期

      3 姜振寰,技術哲學概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P43。

      4 姜振寰,技術哲學概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P88。

      生土建筑范文第2篇

      關鍵詞:窯洞;土建筑;陌生化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3-0204-01

      一、生于土的陜北窯洞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干結疏松的土質,為生于土的陜北窯洞掀開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作為一種建筑形式是必然要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和修正,是這種建筑文化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更為的貼近。獨特的自然條件成為窯洞文化的始祖。

      黃土地的獨特的深厚土層,成為窯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1)土層深厚,土粒質地均勻,結膠性能好,可塑性強,垂直性好直壁不易坍塌。(2)黃土高原屬于半干旱大陸性氣候,空氣干燥、雨水小等氣候特點,為窯洞的穴居干燥提供了最佳的居住條件 。(3)黃土地的深厚土層具有良好的蓄熱和散熱的功能,冬暖夏涼成為窯洞獨特的特質。(4)黃土高原獨特的氣候特征,致使植被稀少,多風沙天氣,黃土地特有的溝壑有助于減少風沙的侵襲。(5)深厚的黃土層易于施工,節省材料,占地面積小,易于建設。

      二、融于土的建筑藝術

      建筑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產物,而窯洞體現著黃土文化的深層含義。從早期的原始建筑到今天的現代建筑,雖然它們自身沒有像“語言”一樣主動表達任何意義,然而建筑卻能體現人的精神風貌。黃土地的文化造就了窯洞的建筑形態。傳統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波,這種源自自然的形式,體現了傳統思想里天圓地方的理念。

      以院落為單元,或以成排連成線,沿地形變化,隨山頂勢,成群,成堆,成線地鑲嵌于山間,構圖上形成臺階型空間,給人以雄渾的壯美感受。黃土窯洞作為一種建筑形式,是由點、線、面等要素組合的單位空間,作為一個單位空間來說是相對靜止的空間,然而對于整體空間來說它是動態的空間。建筑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的,從而成為整體空間的一部分。建筑本身也是組成環境不可缺少的元素,協調統一的建筑才能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優秀的建筑在環境上能夠與大自然有機的結合,與周圍環境取得和諧的配合,才能給人以激情。黃土地突出、強調窯洞的豎向線條使窯洞使窯洞產生一種飄逸而上的感覺,一種西北漢子粗狂直抒胸臆的情懷,使人聯想到勃勃的生機氣息。建筑應是自由活波的沒有束縛的,沒有任何框架限制的,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促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西北人的氣質。

      三、站在土上的“陌生化”

      一切行為、動作、言談等,一旦經過多次的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東西,變成帶有機械性的、自動化的東西。這種自動化現象使人進入了機械性的領域,人的反應活動成了一種機械反應,因而不是把人帶入麻木不仁的狀態就是越過直覺直指認知。“陌生化”就是打破慣性思維,引領人們去發現周圍世界的奇特性,從熟悉的甚至是已經麻木不仁的狀態中找尋而又非同尋常的事物,擺脫審美疲勞,重新獲得審美上的愉悅。建筑要實現“陌生化”的效果,就是要不斷地創新,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不斷研究人的認知和感受。

      陜北窯洞居民至今未擺脫中國傳統的民居形式,如圍合的院落,平面布局遵以嚴格的等級制度等。黃土地特有的文化需要我們繼承與發揚。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自然為主,營造綠色的自然生活空間,盡力滿足居民的各項需求。首先從技術上,合理的環境設計可以對建筑的通風、取暖和采光等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次從感官上,周圍環境適當的表達能給建筑使用者帶來舒適愉悅的氛圍?!碍h境協調”是近年來建筑界的一種新主張,它實質上就是講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協調關系。這種“協調”應包括兩層含義,有空間意義上的協調,也有時間意義上的協調,二者應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時空坐標系統”。當代建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把環境空間看成建筑的“主角”,而人又是環境空間的“主角”。建筑應抓住環境的本質來實現,強化建筑、環境和整個空間的聯系和特征,并在對話中取得融合。

      四、結語

      窯洞的“陌生化”最關鍵的在于不斷創新,而對于建筑設計者而言,創新意味著要不斷突破思維模式,不斷研究人的認知和感覺,不斷開闊視野,讓生于土、融于土、站在土上的建筑藝術在創新的模式上融于生活。

      參考文獻:

      [1]楊雨佳.陜北窯洞窗戶圖案研究[J].大眾文藝,2010.

      生土建筑范文第3篇

      關鍵詞:吐魯番 環境 民居

      Turpan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folk house

      Abstract:Turpan Uighur houses in dry climates is the use of local raw materials, adapted to the local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its speci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s unique and has a good climate adaptatio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Turpan,environment,folk house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吐魯番民居是維吾爾族在干燥氣候地區利用本地原料、適應當地氣候、地理條件而創造的,具有良好氣候適應性的原生態綠色建筑。吐魯番地區的干旱少雨、冬冷夏熱、多風,促成了其特殊的建筑基本特征,例如生土建筑,半地下空間等。

      不論是世俗建筑還是宗教建筑,維吾爾族因地制宜地按照環境和氣候特點來建造適于使用的建筑。吐魯番的維吾爾族百姓根據當地的特點,如氣候干燥、土質良好的特點,設計出帶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土拱平頂房屋。由于土的熱惰性比較好,這種房屋就可以抵御夏季的炎熱和冬季的嚴寒。由此形成了吐魯番地區民居建筑的獨特性和獨有特征:

      一.民居建筑的材料

      生土建筑是吐魯番民居建筑的一大建筑類型,也是極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獨具風格的空間形態,它不但可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而且造價低廉、節省能源,再加上生土具有“呼吸”的作用,所以可以在室內形成一種良好的濕度和溫度環境,由此產生冬暖夏涼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生土建筑很容易地能消解與自然中,十分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和維持生態平衡。

      平民的民居房屋可能大部分是用干草泥土的磚和一些木桿所構成。鑲貼臺基和門墩以及其他突出建筑部位的瓷磚,有灰色的和綠色的。屋頂鋪設著厚厚的一層高粱桿,房屋從下往上糊著一層厚厚的泥土,屋頂上蓋著瓦和其他粘土。

      二.民居建筑的裝飾特征

      吐魯番民居的室內裝修比起疆內其他地區的民居要簡樸很多,強調以實用為主,唯獨雕花的大門很華麗,它是吐魯番民居建筑的亮點,是集中了功能性、觀賞性和裝飾性為一體,恰當、生動地反映了當地居民的審美。

      民居的基本生活單元為民居房屋平面布局中的必備部分。各室的外廊相連而組成一體,小窗戶、厚厚的墻體,高高的臺基是當地民居中常用地方材料在冬日嚴寒、夏日炎熱的情況下保持室內冬暖夏涼和干燥的習慣手法,利用厚厚的墻體挖洞設龕——充分地開辟和利用有限的室內空間,其中壁龕和壁爐都是具有很強的室內裝飾效果。大量使用地方材料,積極地適應外界氣候變化而將高檔的外購材料經過精選、節儉、合理、有效地使用在建筑的重點部位上,例如:柱頭、欄桿、檐頭、窗門楣及室內裝飾上,一次形成大體平淡、重點裝飾、外簡內秀的建筑裝飾特征。

      裝飾和圖案均是以植物莖葉、藤蔓、蓓蕾、花朵果實為創作的題材,沒有任何動物或者人物的裝飾造型。在室內的裝飾中還采用了較多的“軟裝飾”,例如:地毯、掛毯、簾子、花布墻裙等。其色彩在墻體上的運用,大部分面積以白色、赭石色、藍色為主色調。色彩在柱頭上、柱腳、欄桿、欄板、屋檐下、門窗楣等重點裝飾部位變化多樣,豐富而華麗。扶壁柱、檐頭和其他主要墻體更以磚或者經磨制的異型磚拼砌出各種拼花圖案。院內分區井井有條,柱廊下、門、臺階、室外樓梯的空間經過精心細致的處理,運用豐富色彩顯得優美舒暢。

      三.民居建筑的空間布局

      由于吐魯番的炎熱,為了躲避高溫的折磨,當地人們將庭院布局設置成內向型封閉或者是半封閉的形式,建筑平面采取“一”字形、曲尺形、對立形或者是三合院式的布局。為了降溫,他們的空間非常注重空氣的對流通暢,往往采用建筑之間的空庭上采取高架棚予以覆蓋,由此便可以形成大片的可以乘涼的陰影。高架棚——室內外延化和室外內處理,可以很好地創造出陰影。在房前屋側架起大而高的涼棚,共有兩種形式:①依傍型:宅子前面或者其一側架起涼棚,或者兩個住宅對面而建,中間架起涼棚,好處有二:第一、使陽光無法直射到墻面;第二、走出房屋的人可以在陰影之下活動;②獨立型:3-4m,通常高出屋面50-150cm,它通常以土塊或者磚砌柱子架起,其高差所形成的的空隙或者是敞開通常以花格墻圍合,保證空氣自下而上的對流。 有的高架棚高出屋面1-2米——屋前有高大寬敞的空間,夜間可以住人,夏天住在高架棚下——因此高架棚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二起居室或者是臥室。

      為了克服圍墻在圍合后產生的空間閉塞和空氣流通不暢——在圍墻的砌體上設置各式各樣的花格式通透的砌體形式、高低組合、虛實有致。即形成了透風墻。

      生土建筑和土木建筑是吐魯番民居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它可以很容易地解決食物容易變質的問題,而且還為某些不方便在室外操作的家務事選擇一處相對涼快的場所。半地下室是為了白天利用自然采光。

      高臺基、厚墻、小窗戶、平屋頂:①民居大多數以土坯砌筑墻體。土壤——大孔性濕陷性土質,稍微潮濕,砌體的強度即會降低并逐層的剝落,為此可以用卵石作為基底并提高基臺以決斷水分滲透。②適應土墻的力學性能,據寒暑溫差極大、冬夏季節特長的奇寒酷熱風沙日較多,為此采用厚實的墻體,小窗戶甚至面向院內的建筑墻體不開窗戶,可以形成冬天保溫夏天隔熱的舒適效果。③干旱少雨、冬天極少降雪和不考慮卸載雨水的處理,采用草泥屋面的平屋頂。

      晾房:為通風順暢——晾房置于高處且爭取四周空蕩無阻,可以借房頂做晾房。以土坯砌柱,在柱子間砌筑鏤空土坯墻體,上架設簡易頂棚,四壁都透風。

      不露天的露臺和無陽光的陽臺 :①民居為平屋頂,也有樓房——底層面積大,樓層面積小,形成退臺處理;②晾房建于屋頂之上的一側和利用地形做成依坡退臺,借層上升的爬坡屋。由此,二層的房前,一層的房頂就形成了露臺,在此搭起棚架形成不露天的露臺;③樓房前的高架棚處理成與房頂等高或更高一些,由此,二樓設置的陽臺也沒有陽光照射,形成了無陽光的陽臺。

      結語

      環境是地域建筑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其特色風貌展現的舞臺,也是制約建筑繼續發展重要因素。吐魯番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特征是在對地域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的逐漸適應中形成的,具有良好氣候適應性的原生態綠色建筑。

      參考文獻

      [1]楊曉峰.吐魯番吐峪溝麻扎村傳統民居及村落環境[J].建筑學報,2007年4期

      生土建筑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建筑學可持續發展現實途徑

      近年來“生態建筑”的概念在房地產開發商和大眾傳媒的的宣傳而漸漸為民眾所熟悉。生態建筑也被形象地稱之為可持續發展建筑或綠色建筑。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藸柺紫忍岢觥吧鷳B學”(Ecology)概念,并為這一新學科下了定義:“生態學是研究動植物與有機及無機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0世紀60年代,保羅·索萊里將生態學(Ecology)與建筑學(Architecture)相結合,建立“生態建筑學”(Acrology)的概念框架,并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設計如果強烈破壞自然結構都是不明智的,主張對有限的物質資源進行最充分、最適宜的設計和利用,反對使用高能耗,提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時至今日新一輪的全球生態熱把生態建筑學再次推向了建筑學科的前沿陣地。

      1生態建筑學的意義及現狀

      生態建筑學是由于生態危機和建筑學發展危機而被推向歷史舞臺的,目標是通過平衡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來創造整體有序、協調共生的人工生態環境。整體有序、永續利用、循環利用、反饋平衡、有償使用可以概括生態設計的基本指導原則。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擾是必然的,只是在遠古和農業時代對自然的干擾較小,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不至于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工業社會之后隨著人類對石油、土地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過量索取,伴隨而來的空氣污染、水污染、氣溫變暖,造成了自然環境急劇惡化。

      生態建筑學的理想狀態就是盡量把人類的建筑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通過生態補償性設計達到正干擾和負干擾的平衡。一方面,人類要通過對自然的索取來達到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又不能以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代價,生態學的關鍵問題是探討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套用到生態建筑學上就是人類建筑活動和自然環境的平衡問題。理論界曾經以生態學思想結合建筑學科探討過很多生態建筑學的可能范式。比如,從生態空間的動力學和靜力學來探討生態建筑學的自然范式、以場所的概念來探討生態建筑學的社會范式等。同時還涌現了很多基于材料學、節能、可再生能源等具體環節的研究與實踐。值得一提的是生態建筑學的內涵涉及廣義建筑學的范疇,涵蓋從宏觀的區域規劃到室內環境設計的廣度。

      實際上傳統建筑學并非完全背離現代生態建筑學原理,有些常規性性設計恰恰包含了很多生態設計的要素。比如,在建筑設計中所倡導的甚至被寫入規范的自然通風、天然采光、節能設計等等。但是現實是到處可以看到考慮一點生態設計的就打著生態建筑、生態園林、生態等等的招牌。生態建筑學很容易就淪為房地產開發商的銷售標簽或者是有些部門光耀政績的噱頭。因此,所謂生態建筑學就成為了一種理想或者說類似于人類自律的道德準則。什么樣的設計才可以說是生態設計并無定論,資源零耗用和污染零排放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從現實角度來看把生態建筑學盡快更多地溶入到常規性設計中更加可行??紤]到人們的觀念、科技發展、利益權衡等因素,生態建筑學的理想還任重道遠。本文力求從觀念要素、經濟要素、科技要素、政策要素等諸方面探討生態建筑學發展的現實途徑。

      2生態建筑學發展的現實途徑

      2.1觀念要素生態建筑學作為人類社會與自然共生的途徑,走到今天已經為很多人所共識。實際上,從室內裝修污染到城市熱島、光污染等都已實實在在地擺在普通民眾面前。但是有還有很多問題雖然短時期內沒有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比如說資源的無節制利用、人類建設對生物系統的破壞、城市發展對歷史遺存的威脅等等,這些問題的長期積累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生態建筑學從長遠來說是保護人類和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用這樣的觀念來指導建設決策和設計過程,將對生態建筑學的良性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普通民眾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公共建設的決策中,甚至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畢竟生態和建筑兩個因素和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生態建筑學不僅需要決策者和專業人員的關注,更應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課題。所以,我們的生態建筑學觀念還需要普及,需要用科學的態度漸漸使生態觀念深入人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浮華宣傳。我們期待著有一天當面臨生態和發展的抉擇時,大家都毫不猶豫地選擇生態建筑學的態度和觀點。因此,觀念要素是決定生態建筑學發展的關鍵。

      2.2經濟要素在經濟社會中價值規律決定著市場的選擇。生態建筑學必然也會面臨價值取向的問題。從宏觀來說生態建筑學應該是經濟的,但是人們往往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蒙蔽。歷史上有很多民居建筑用很質樸的地方材料加上合理的設計同樣可以做到很“生態”。另外是否經濟也不能單從造價來看,更應該結合使用過程的能耗及維護成本進行綜合評估。

      當今有一些房產打著生態牌而賣出了高價,這種現象可謂喜憂參半。不可否認,一些新型生態材料由于還沒有被廣泛使用、高科技材料研發成本分攤、缺乏規模效應而使價格過高。如太陽能光電材料,它們不僅能吸收太陽熱能,還能將其轉換為電能,支持建筑內部用電,有些甚至還能將多余電力輸入電網,并且得到相應報酬。但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會推動人們對生態建筑的選擇。當生態建筑作為人們自覺的選擇,經濟要素一定也將成為伴隨生態建筑學良性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2.3科技要素雖然科技并不是生態建筑學的決定要素,但是科技確實為生態建筑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廣的空間。一大批新型建材的不斷涌現,其中運用最廣泛的的就是節能保溫材料和太陽能光電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認為的所謂綠色建材并不一定是生態的。例如木材,對于森林覆蓋率低的國家來說,木材雖然天然,但卻并不生態。而作為傳統建材的磚經過略加改造卻可以是很生態的。生態建筑學的科技因素當然還包含設備、構造的運用。這些新科技的運用很可能暫時增加了建造成本,但是隨著廣泛的運用將逐步降低。新晨

      2.4政策要素生態建筑學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導向。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已經陸續制定了相關的節能設計標準,對材料、設備、構造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但是正因為生態建筑學的綜合系統性,決定了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和修正的過程。為此我們還需不斷修改或調整相應的規定。例如,前些年各地大搞的玻璃幕墻就是一種很不節能的材料,同時還加劇了城市的光污染,新規定中已經明確限制了玻璃幕墻所占的比例。另外一個例子是經常有規劃道路切斷了山脈與水系的連通,破壞了生物自然繁殖與遷徙的通道。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需要有更加細化的相關生態設計標準來進行規范。另外,就生態設計本身來講也缺乏可量化的標準,這也需要相關政策制定部門進一步去完善這些標準同時大力扶持新型節能建材、和太陽能光電產業的發展。

      3結語

      生態建筑學的發展使很多生態設計已經融入到常規性設計之中,但是真正的生態建筑所提倡的“雙零”離我們還很遙遠,還需要政府部門、設計師和公眾的同努力。在這個過程的初期,政策導向和優惠扶持也許更加重要,如優先發展建筑節能產業,逐漸形成人們自覺選擇的良性循環。我們期待的結果是生態建筑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沿著生態建筑學的道路,我們的生活環境將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帕高·阿森西奧.生態建筑[M].廣州:百通集團,2001.

      [2]荊其敏.生態建筑學[J].北京:建筑學報,2000(7):6-11.

      生土建筑范文第5篇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采伐和對生態環境的干擾也越來越多,因而使得地球上越來越多的生態系統逐漸開始發生退化,譬如環境污染、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土地退化等等。面對著這些愈發嚴峻的環境與資源問題,人們漸漸開始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做出深刻思考。對于建筑而言,由于其在施工和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許多廢棄垃圾、污染氣體以及噪聲等,同時建筑物本身也是一種能耗非常高的事物,其中所必要的照明系統、供暖空調系統、動力系統以及生活或辦公設備系統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若想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當代建筑設計者在進行建筑設計之時,必須要考慮到生態文明這方面問題,要學會充分利用自然、發展自然、讓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即是發展綠色建筑。這既是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也是人們對建筑品質的更高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讓建筑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才能夠讓人們享受到更加健康和舒適的建筑環境。因此可以說,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基于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類型

      1)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最主要優點是能夠利用覆土來充分改善建筑的熱工性能,從而令建筑更加節約能耗。同時,生土建筑還有許多其他優點,如防塵、防震、防風暴、防噪聲、防放射性污染以及防大氣污染等,以及其非常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生態化綠色建筑。

      2)節能節地型建筑。節能節地型建筑的設計出發點是力求節約更多的能源與資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能源與資源的可循環利用,譬如將建筑物中的一些生活廢棄物進行再利用等。節能節地型建筑的設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它需要建筑設計者不斷利用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術來充分開發與利用自然中安全和潔凈的可再生資源,從而取代傳統的不可再生資源,以為人們創造出一個個更加健康與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空間。

      3)生物建筑。生物建筑的設計出發點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待人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它將建筑物視為一個生物般的有機體,并對其中的種種建筑學問題進行深刻研究。比較有名的生物建筑設計概念如“蜻蜓農場塔”,它的設計理念和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a.對種種傳統和自然材料的建造方法進行了重新審視與研究,在采暖與通風等方面采取的并非機械設備,而是自然技術;b.無論是在建筑的總體布局方面還是在其室內的細節設計方面,都深刻體現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關系,注重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使建筑物顯得非常溫和;c.利用科學與合理的方法來確定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注重人們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對建筑環境的影響,而非只注重建筑技術方面的問題。

      4)自維持建筑。自維持建筑是一種基本可以完全獨立維持全部運作的建筑,它一般只需要接受來自外界的自然環境輸入。自維持建筑并不與煤氣、水、電等市政管網相連,它是利用太陽能、風能、雨水等自然資源來為自身運作提供必需能源,并同時能夠處理自身所產生的廢棄物。如果用生態系統觀對自維持建筑進行描述的話,它可以被稱之為一種近乎封閉的生態系統,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調節的功能。

      3基于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要點

      1)注重建筑的總體布局。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之時,應當要將建筑的整體布局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一般的生態化綠色建筑要具有較大面積的綠化帶和景觀帶,并且還要對人們的生活區、娛樂區與商業區等進行科學劃分。如北京市碧桂園生態小區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態化綠色建筑群,它在設計之時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人與自然緊密相連,既凸顯出了時代感,又充滿傳統文化氣息。北京市碧桂園生態小區的總體布局科學合理,它主要分為中軸景觀帶、宅間綠地景觀、濱河景觀帶以及東面休閑運動區四大分區,每個分區既獨立又相連,充分體現出了“生態化”理念。

      (2)遵循三大基本原則。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之時應當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則,即舒適化原則、運用自然原則和自我調節原則。舒適化原則就是要求建筑設計者在進行建筑設計之時要盡量將其設計得更加舒適、更加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令建筑室內的空氣質量更加優質、溫濕度環境更加適宜、視線環境更加廣闊、光環境更加充足以及聲環境更加安靜等;運用自然原則就是要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風能、雨水等自然資源來代替傳統的不可再生資源,從而減少建筑的能耗,并為人們創造出一個更加健康的建筑環境;自我調節原則就是要讓建筑本身具有較好的自我調節功能,使其能夠對通風、采光、溫濕度等方面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以及能夠進行自我凈化、減少污物和噪聲排放。

      (3)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之時應當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雨水等。太陽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它在建筑當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如利用太陽能熱水器進行燒水可以大大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時還能夠減少污染或有毒氣體的排放;其次,利用太陽能光電技術發電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某些用電高峰時節的建筑用電問題,方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再者,利用太陽能蓄熱技術能夠幫助人們冬天采暖,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能源消耗。風能和太陽能一樣,也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利用小型或者微型風力發電機發電能夠為建筑提供綠色電能,以及合理利用風能還能夠為建筑室內提供優質的空氣質量,從而改善室內環境。雨水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資源,在建筑當中合理利用雨水系統能夠節約很多能源,如在一些高層建筑當中,就可以利用屋頂花園雨水儲存與利用系統來進行水資源的儲存與循環利用,這在北方水資源相對匱乏地區的建筑設計當中尤其值得推廣。

      4結語

      另类专区另类专区亚洲|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色天使色婷婷在线影院亚洲|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色欲色欲天天天www亚洲伊|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亚洲最大的成网4438|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日本红怡院亚洲红怡院最新|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 91大神亚洲影视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亚洲.欧洲在线|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AV一宅男色影视|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