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詞新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作為大眾傳媒的英文報刊給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戶,英文報刊使用的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即新聞英語,新聞英語作為一種應用語言,已逐漸從普通英語中獨立出來,其遣詞用句等方面也與普通英語有著不少的差異。了解新聞英語的語言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獲取世界最新信息,更充分地享受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益處。
一、新聞英語的“新詞”及翻譯
英文報刊不僅是報道新聞的媒介,而且稱之為使用新詞的龐大機器和杜撰新詞的巨大工廠。了解新詞的構成方法,將對盡快掌握它們的含義和用法大有幫助。新詞的構成方法靈活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派生詞
派生詞是把詞根與前綴或后綴相結合所構成的新詞,是新聞英語中最常見的創詞手段。如,在報刊上較為活躍的后綴有:-ism(表示“歧視”):sexism對女性的歧視;-wise(表示“在……方面”):personalitywise(在個性方面)。較為活躍的前綴有anti-(表示“反對、反傳統的”):antimusic(反主流音樂);non-(表示“否定、相反”):nonpolitical(非政治的)。
2.縮略詞
出于節約篇幅、精練語言的需要,新聞英語中使用縮略詞的頻率極高,主要有三種形式:(1)截短詞。這是截除原詞的某一(或某些)音節所得的縮略詞。如,doc――doctor(醫生);(2)首字母縮略詞。用詞組的每個詞第一個字母組成,并按字母發音的縮略詞。如,DVD――digital video disc(數字電視光盤);(3)首字母拼音詞。把詞組每個詞第一個字母組成并拼讀為一個詞的縮略詞。如,ROM――Read 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
3.拼綴詞
拼綴詞是將兩個詞的某一部分合并或在一個詞上加上另外一個詞的一部分來構成新詞。由于拼綴法既可使文字活潑,又可節約用詞,所以它在新聞英語中十分常見。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四類:(1)詞首+詞尾:c-mail――commercial+e-mail(商業電子郵件);(2)詞首+詞首:interpol――international+police(國際警察);(3)詞首+整詞:exerhead――exercise+head(運動狂);(4)整詞+詞尾:screenager――screen+teenager(屏幕青少年,從小就看電視、玩電腦的青少年)。
4.復合詞
復合詞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結合在一起構成的新詞。由于復合詞可以使語句精練生動,因此備受新聞寫作人的喜愛。按詞性可以將復合詞分為復合名詞、復合形容詞、復合動詞等。如human shield(人肉盾牌),top-heavy(頭重腳輕的)。復合法構詞能力極強,因此,當新聞英語中需要一個并不存在的詞匯時,常會采用將一個短詞甚至句子用連字符連起來的方法造詞,如:A heart-in-the-mouth situation(驚心動魄的場景),an all-talk-no-action craven(一個只說不行動的懦夫)。
5.時髦詞
一切新事物、新現象、新思想、新風尚總是首先出現在新聞媒介上,所以新聞英語中形成了大量的時髦詞語,這些詞語反映了時展的軌跡。時髦詞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為舊詞賦新意,如Dove(鴿子和解派);另一類為生造新詞,以科學技術領域居多,如tailonaut是taikong(中文“太空”的拼音)和astronaut的拼綴,表示“中國宇航員”,“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讓這個絕妙的中西合璧的新詞融入英語詞匯中。
6.外來詞
新聞英語詞匯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經常選用外來詞,尤其是在新聞報道中記者提及外國的或新近出現的事物時,為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注意,或更貼切地表達某詞語的內涵,這種現象就更為突出,有些外來語由于經常使用,已經完全英語化了。如,persona non grata(拉丁語)――不受歡迎的人,tycoon(日語)――巨頭,tai chi chuan(漢語)――太極拳。
二、新聞英語的“新語”及翻譯
1.委婉語
為了盡量回避和弱化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及帶有歧視意味的稱呼,運用委婉語成了新聞媒體情有獨鐘的選擇,如:“She is pregnant.”常說成:“She is expecting.”,把mad house(瘋人院)稱作mental hospital(精神病院)。
2.比喻性詞語
為了迎合大眾口味,使語言即淺顯易懂,又生動活潑,新聞英語中常會使用一些比喻性詞語,尤其是與戰爭、暴力、相關的比喻表達法來增強新聞的趣味性,力求瞬間即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如:war on poverty(向貧窮開戰);用sexy表示attractive或interesting。
3.習語
在新聞英語中,作者為了摒棄因襲、刻意求新,或是為了形象幽默,增強效果,常常用習語活用的方式。如:They have a mountain of high-resounding resolve and a molehill of results.本句是原習語“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小題大做)的拆用形式,整句的意思是:他們決心很大,調子很高,但收效甚微。
4.俚語
為了縮短與大眾之間的情感差距,新聞英語常采用通俗口語體語言,使語言親昵、自然、幽默、活潑。較為常見的俚語有:cool(酷),ego trip(追逐名利),poor mouth(哭窮),goody-goody(正人君子),yuppies(雅皮士)等。
5.引語
引語的使用使語言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直接感,同時還可以增加結構變化和趣味性。新聞英語經常轉述、援引新聞相關人物的談話,“說”意動詞數量很多。如:“My parents were so worried,”he recalled(回憶說),“that they consulted a doctor.”。
6.名詞定語
由于名詞的信息量大,具有節約篇幅、簡化句式的顯著作用,名詞定語在新聞英語中也十分常見,如:power game(權利游戲),labor force(勞動力),convenience food(方便食品)。
總之,新聞英語受到大眾性、節儉性、趣味性、時新性和客觀性五大因素的制約,形成了用詞節儉、用語精練、通俗易懂、新穎活潑的特有風格,了解這些特點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正確、深入地理解新聞報刊的內容,加強對英文報刊的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盧思源.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客 新詞語 詞典編纂 收釋 體例編排
[中圖分類號]H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1-0090-02
一、“客”族新詞的產生與發展
“客”族新詞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黑客”在報刊上的出現[1],自此,“客”族新詞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并從網絡開始向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擴展,并最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開來。“客”族新詞按其成詞的詞源理據可分三大類:一是來源于英文詞語的譯詞,如黑客(Hacker)、博客(Blog/Weblog)、播(podcast)客、閃(flash)客、曬(share)客等;二是“客”作為類詞綴與其他語素組成的新詞語,如從黑客派生而來的紅客、藍客、白客、灰客等,以及職客、背包客等。
漢語研究界對“客”族新詞的產生與發展的研究也比較豐富,但主要還是從“客”族新詞這一語言現象的描述以及“客”族新詞的成詞理據角度進行梳理。“客”族新詞引起漢語研究界的重視是在2007年前后,當時“客”族新詞剛剛大量的出現,對于其生命力及發展的前景還很難預料,因此還不能對“客”族新詞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最近,我們利用網絡搜索進行收集整理,發現僅在2012年12月的新聞全文中就出現了白帽客(網絡安全工程師)、穿越客(在地鐵里進行穿越表演的人)、賬客(電子記賬的人)、刷客(幫助淘寶賣家刷好評的人)等。由此可見,“客”族新詞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與能產性,應該進一步關注其在新詞新語詞典中的收釋與體例編排。
二、“客”族新詞在新詞新語詞典中的收釋
對于新詞語詞典收詞標準的問題,學術界一直以來予以極大關注,但是仍未提出確切、具體、可操作的標準,現在對于這一問題仍處于探討與摸索的階段。
于根元在《應用語言學前沿問題》中談到了新詞語確定的六個方面:一是時間劃界,以1978年為界;二是新穎度,以十年為界;三是舊詞新義應該說明;四是以進入普通話語言生活為準;五是是否加括號表示不能作為新詞語取舍的標準;六是新義、新用法都應包括在新詞語之中。[2]
李建國曾把新詞語分為:一般意義上的新詞新語、社會通用和進入共同語的新詞語、規范化的新詞語。[3]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描畫出新詞語詞典收詞的基本標準:一是使用度。具體體現在:新詞語使用的范圍已經突破專業領域而在社會生活中得以運用;新詞語使用的范圍突破地域限制;新詞語為大眾所廣泛接受。二是成熟度。具體體現在:新詞語在出現后沒有被淘汰,而是留在了普通話詞匯系統之中;新詞語逐漸明確了自身的語義和語用價值,由不穩定的狀態逐漸趨于穩定。三是語用價值。主要體現在:新詞語語義明確,表達簡練,符合漢語已有的語法結構;新詞語反映新概念、新事物、新現象,填補漢語已有詞匯空白;新詞語所反映的語義在漢語詞匯系統中已有近義詞,但是本身產生從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角度有其存在的價值的應該收錄。
基于以上三點標準,我們認為,“客”族新詞中,黑客、博客、播客、職客等新詞語已具有廣泛的使用度和較強的成熟度,利用搜索工具搜索這些新詞語出現在2012年1月至11月新聞全文中的篇數分別為:黑客95.2萬篇,博客1億篇,播客4520萬篇,職客1170篇。可見這些“客”族新詞已有較為固定的意義內涵,且為人們頻繁使用。同時,因這些“客”族新詞所表達的意義都是新事物、新現象,且在漢語中很難找到更為貼切、簡潔、常用的詞語來將其替代,因此具有較高的語用價值,理應在新詞新語詞典中有所收錄。
而“客”作為一個類詞綴,有著極強的派生性。從2008年已出現的職客、淘客、背包客到2012年左右出現的刷客、賬客、穿越客。這些新詞語雖表達不同的語義,但“客”作為語素,其意義穩定地表達為“從事某種特殊活動的一類人”。同時“客”作為語素,其成熟度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在商務印書館與國家語言監測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07年度漢語盤點中,“客”經過包括網絡渠道在內的廣泛征集,就已經成為2007年度20個國內流行字之一。而通過網絡搜索我們發現,“客”作為類詞綴僅在2012年12月份的新聞中就出現了刷客、賬客、穿越客等多個新詞語。應該說“客”的新的語素義已經形成,且表現出極大的能產性與持續性,在新詞語詞典中也應有所收錄。
三、“客”族新詞在新詞語詞典中的體例編排
新詞語詞典一般采用的是傳統的編排模式,即釋義+例句的形式。有的新詞語詞典采用按義類來編排的體例。還有的新詞語詞典注重對詞性和新詞語出現時間的標注。
2003年出版的《新華新詞語詞典》在對新詞語進行原有釋義之外,還大膽開設了“知識窗”的版塊,對新詞語的背景知識進行介紹,拓寬了信息容量,同時也符合新詞語本身的特點。同時,《新華新詞語詞典》還重視詞條之間的關聯性。比如,黑客、紅客、藍客之間就有相互參照的部分,這對于理解新詞語的意義很有幫助。[4]
就“客”族新詞本身而言,除了具有新詞語的共性特點外,也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從共性而言,可以采取的形式是:(1)繼承釋義+例句的經典形式。(2)通過語料庫確定新詞語的出現時間,對于具體時間難以把握的,可給出大體年代,詞語不同義項的出現時間也應給以注明。(3)語文義應和百科義分開,借鑒《新華新詞語詞典》的知識窗模式,給出詞條的背景知識。
從個性而言,“客”族新詞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嘗試一下新的體例編排方式:(1)應將類詞綴“客”作為新的語素義項單列出來。這樣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客”雖然原來就有“對某些奔走各地從事某種活動的人的稱呼”的意思[5],且在《新華詞典》中作為義項單列出,但是它當時還并不能被看做是一個詞綴或類詞綴。且在語義上也與“客”族新詞中“客”的意義有所區別。“客”族新詞是新出現的語法現象。二是“客”族新詞中的“客”作為類詞綴,具有極強的能產性,應該給以重視。同時,將“客”作為類詞綴進行釋義后可避免過多的“客”族新詞需單列詞條的繁瑣和重復,且易于將“客”族新詞作為一個語言現象的整體來呈現。(2)應該注意詞項之間在詞源和構詞上的相關性。黑客、紅客、藍客、灰客應該相互參照,博客、播客、維客、職客等基于web2.0技術而產生的“客”族新詞應該有所參照。(3)“客”族新詞中有許多外來詞,應該附上英文原詞。(4)對于翻譯方式不一致的“客”族新詞應該選擇一個最常用的翻譯方式,并在“知識窗”中對其他翻譯予以說明。比如“極客”是英文Geek的譯詞,其他形式還有奇客、技客。(5)對于同一詞的不同譯法應該在知識窗中予以說明,詞條之間應該有所參照。比如“背包客”和“驢友”都具有一定的語用價值,表達了不同的使用心理,因此二者都可單列詞條,二者之間應該有鏈接。
【參考文獻】
[1]張誼生,許歆媛.淺析“X客”詞族——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系新探[J].語言文字應用,2008(11):77-82.
[2]于根元.應用語言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李建國.新詞新語研究與辭書編纂[J].辭書研究,1996
(3).
關鍵詞:漢語新詞語、特點、原因、文化
漢語新詞語的大量產生是社會嬗變和語言系統自身發展的積極產物。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漢語界就對漢語新詞語的研究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出版了由周薦主編的《2006漢語新詞語》,截止到2014年11月出版的《2013漢語新詞語》,已經連續8年以專書的形式對當年的漢語新詞語進行詳細研究。每一年漢語新詞語的都會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也為新詞語研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語料來源。
一、漢語新詞語的界定
關于漢語新詞語的界定不少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
符淮青先生認為:"新詞就是新創造的詞。它或者指示的對象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時,它的形式也是新的。"1
王德春先生認為:"新詞語就是隨著社會上新事物新概念的產生和人們對事物看法的改變而產生的詞語。這些詞語一般是由于交際的需要,在一定時期、一定言語環境中產生的。"2
陳原先生認為:"新的語詞或者是新組合的、新引進的、或者是舊語詞復活或被賦予新語義。"3
周永惠先生認為:"所謂新詞新語,顧名思義,就是新創造的詞語,它從意義到形式都應該是新的。"4
著名的語言學家王鐵琨先生通過分析歸納國內外有關新詞語的定義后,對新詞語出了比較權威的界定:"新詞語是指一個新創造的或從其他語言中、從本民族語言的方言詞語、古語詞和行業語中新借用過來的詞語,也指一個產生了新語義、新用法的固有詞語。這里的'新'是個相對概念,有一定的時限性在起作用。其中,'新創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詞或短語,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詞語的新構成。"5
綜合以上的觀點,我認為漢語新詞語要符合幾個準則:第一,由于詞與短語界限難判,詞與短語相互勾連,人們才把新產生的詞匯單位叫作"新詞語",而一般不叫"新詞"。6所以新詞語既包含詞,也包含短語。 第二,是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和時間階段所產生的,即使有些詞語以前是舊詞語,但是經過重新賦予它新的意義和用法以后也能變成新詞語。與之相對應,即使現在是新詞語,但是隨著人們頻繁使用,就可能變成常用詞語。其中有的新詞語也有可能隨著關注力的轉移而被人們遺忘。所以新詞語的新是相對的。第三,相對第二點來說,新詞語的所指應該是新的,它的含義、色彩意義或理性意義應該是新的。第四,新詞語應符合漢語的構詞原則和構詞法。
一、近幾年漢語新詞語呈現的特點
(一)漢語新詞語詞長呈現增長趨勢
詞語長度是詞匯的一個重要特征。以往的漢語新詞語普遍為二到四個字,四個字基本都是最長的詞語了。但是發展到現在,漢語新詞語的詞長從二字詞到八字詞都有分布,比如八個字長的詞語有:納斯達克中國指數、公共行為文明指數等。
(二)漢語新詞語詞性類別分布集中
在統計詞性類別時,根據原則:"絕大多數雙字單位,視為詞,標出詞性;三字單位,根據情況,視為詞的,標出詞性,視為短語的,不標詞性;四字及四字以上單位,一般不視為詞,不標詞性。"7以2007年漢語新詞語的420個新詞語為例,420個新詞語中是詞的有239個,僅分布在名詞、動詞、形容詞三種詞類中。又因為2007年新詞語中絕大多數的新詞語又是對當年新現象、新事物、新發展的體現,都是以名詞來指稱,名詞在2007年新詞語中有210個,占了87.87%的比例;動詞有28個,占了11.71%的比例;形容詞有1個,占了0.42%的比例。所以2007年所產生的新詞語類別是呈現的簡單化特點。
(三)漢語新詞語構詞多樣
漢語新詞語構詞材料呈現多元化趨勢。除了以漢語材料為主體外,同時還存在其他材料的構詞方式。主要呈現出以下幾類,第一,外文字母加漢語詞(語素)的方式,如:e摘客、D字頭、CC族;第二,數字加外文字母加漢語詞(語素),如:3am女郎、3Q寶寶;第三,數字加漢語詞(語素)加數字加漢語詞(語素),如:3之3幼兒園;第四,數字加符號加外文字母加漢語詞(語素),如:26℃法;第五,外語詞語縮略形式,如QUID、CDMB、TGC等。由此可見,近幾年漢語新詞語在構詞上和以往的單純以漢語作為構詞材料相比,顯得更加的多樣和豐富。
(四)漢語新詞語產生以詞綴為標記的派生構詞傾向
漢語新詞語明顯表現出了以詞綴為標記的派生詞傾向。呂叔湘先生明確提出:"不單用,但是活動能力較強,結合面較寬,有單向性,即只位于別的語素之前,或別的語素之后,或兩個語素之間。這是所謂'前綴','后綴','中綴',可以總的稱為'詞綴'。"8
運用前綴的詞語,如:亞~。構成的新詞語:亞熟男、亞疾病。運用后綴的詞語就明顯多了起來,如:~族。構成的新詞語有:樂活族、奔奔族。如:~門。構成的新詞語有:監控門、電話門等等。
二、漢語新詞語產生的原因分析
漢語新詞語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會因素"和"語言因素"。
(一)受語言因素的影響
新詞語是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語言現象,它的存在形式和發展規律也一定受到語言的存在形式和發展規律的制約。語言也是促使漢語新詞語出現的一個因素。
文化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語言也在不斷的更新變化。伴隨文化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面對新觀念、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漢語語庫中沒有能夠準確的詞匯來表述的時候,就會運用語法規則、語言規律及漢語規范性原則來創造出新的詞語表達所要陳述的事物、觀念等等。另外人們在語言交際時,也希望用簡明扼要、更有個性和特色的詞語去表達更豐富的內容,詞匯系統就根據人們社會言語交際的需要,促使漢語新詞語不斷進行變化、更新和發展,用于準確表達新事物和新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漢語新詞語便應運而生了。
在自身創造出大量的新詞語的同時,漢語自身對外來詞、民族共同語中的方言詞語的吸收、融合、利用的能力也大大增強。從外來詞、民族共同語中,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吸收該詞語到本民族的語言中,這也是全世界各民族語言交流和融通的現象,也是豐富本民族語言詞匯的手段之一。使用外來詞、民族共同語來表達事物,就成為一種快捷的、明智的、有效的方法。
當然面對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中國與世界聯系的越來越密切,大量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事物涌入國人的眼中,使得新詞語的創造力凸顯。新造詞、舊詞語賦新義、詞綴的大量運用等方式的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詞匯系統。語言本身的經濟原則作用于詞匯系統,要求新詞語的形式及數量進行精簡,以兩字詞、三字詞、四字詞為主要構詞特點的新詞語產生,簡潔明了的縮略語頻繁使用,都體現了語言交際中要遵循的經濟簡約原則。
(二)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語言學家陳原在論及語言和社會的關系時曾說道:"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和激變時,語言作為社會現象,同時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9美國學者布賴特在他的《社會語言學》中提出了"語言和社會結構的共變"的理論:"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或激變時,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會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語言作為社會必要的存在條件,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作為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一方面對社會有絕對的依賴性,另一方面,它對社會的發展有應變性。語言要適應社會的變化著的交際需要而不斷地演變和發展。"10詞匯是語言中最敏感、最活躍的要素,隨時都在變化。社會因素也是促使語言發展變化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
民族間和同其他國家的相互交往也引起了語言的相互接觸與融合。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開明的政治氛圍和日趨繁榮的經濟環境也促使我國與國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交流不斷增多,新產品、新技術、新觀念從歐美發達國家源源不斷涌入中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的語言也影響了中國人的語言觀,所以在新詞語中吸收了大量以英語為主的外來詞。這是我國與國際接軌、全面對外開放在漢語詞匯領域的積極反映。與此同時,內地與香港、澳門、臺灣的交流也日漸頻繁,大量的港臺詞語涌入內地,也豐富了語言系統。
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許多新事物和新觀點。這些激烈的變化也打破了語言詞匯與社會結構間原來的相對平衡,引起了它們之間的矛盾,并且這矛盾也在不斷地加劇。這種語言詞匯與社會結構間不相適應的矛盾,是語言發展變化的催化劑,是新詞語得以產生的一個重要基礎。11同時,社會生活,消費水平,人民的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相應地,作為最迅速、最直接地反映語言變化的詞匯,也隨著社會生活的迅速發展而出現了蓬勃發展的高峰期。社會的迅速發展為新詞語的產生提供了廣闊的土壤,同時又為新詞語的出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物質基礎。原有的語言詞匯系統中如果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匯來描述,就需要立足語言規律,依靠語法規則創造出新詞語來表述這些新事物、新概念。
科學技術和現代傳媒的推動也加速了漢語新詞語產生。現代化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新詞語的使用范圍及頻率大幅增加,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際范圍、交際方式和交際效率,加速了新詞語的產生、更替、流行和普及。科學技術和現代傳媒的推動成為新詞語產生和發展的"助推器"。
當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都在追求高效率。就具體體現為以前某些長句和短語適應不了高效率、快節奏所需要的簡潔、方便和實用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原來短語和較長的句子在使用時被加以縮略,縮略成新詞或新語,從而導致大量新詞語的產生。
總之,我國社會處在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和創新中,涌現了大量的新詞語。這些新詞語,不但極大地豐富和促進了漢語的詞匯發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能力,而且極大地展現了獨有的時代特征和脈搏,折射出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的國情和國人的精神特征。
1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72.
2 王德春.語言學教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158.
3 陳原.關于新詞語的隨想.語文建設,1997(3).
4周永惠.漢語新詞語、新詞義與新詞詞典編纂[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4(5).
5 王鐵琨.新詞語的判定標準與新詞新語詞典編纂的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1992(4).
6 李明宇.國家語委副主任:新詞語是與社會共享信息.光明日報,2007年08月24日
7 侯敏,周薦主編.2007年漢語新詞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4.
8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9.
9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25.
10 布賴特.社會語言學[M].1964.110.
11 姚漢銘.新詞語?社會?文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
參考文獻:
1. 國家語委新詞新語規范基本原則課題組.新詞新語規范基本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2003(2).
2. 呂叔湘.大家來關心新詞新義[J].辭書研究,1984(1).
3. 劉一玲.尋求新的色彩,尋求新的風格--新詞語產生的重要途徑[J].語言文字應用,1993(1).
論文關鍵詞:語義變化,時尚新詞,文化影響
引言
語言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詞語的語義變化最能體現這種開放與包容,而最新流行的時尚詞語正時體現這種開放與包容性的體現。就語言的變化而言,語音和語法的變化是相對較慢的,而詞匯意義的變化最快。詞匯意義發生變化有多種形式,也有多種原因,下面根據新出現的時尚新詞對其進行討論。
一、語義變化
“詞義是某一語言中詞的語音形式所表達的內容,是客觀對象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反映。”(朱卡德,1998)詞的詞匯意義包括概念、觀念、評價以及說話者對概念和觀念的態度。從詞匯學的觀點來看,詞義的變化主要有擴展、縮小、揚升和貶降四種趨向。
1.詞義的四種變化類型
詞義的擴展(Generalization)指的是詞匯領域的擴展。如paper一詞源于希臘語papyros,原指埃及的一種植物。在《新英漢詞典》里,paper作為名詞,現在有“紙”、“文件”、“論文”、“報紙”、“證件”、“紙幣”等11種解釋。這是詞義的擴展。新出現的詞有,汗:表示慚愧、無可奈何之意。衍生詞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詞義的縮小(Specialization)指的是一個原來詞義廣泛的詞演變成了比較狹窄的、含特殊意義的詞。而詞義的揚升(Amelioration)指的是一些原來含義不好的詞演變成了某些含義較好的詞。如西游記中的白骨精在現代被解讀為“白領+骨干+精英”,這是詞義的揚升。詞義的貶降(Deterioration)指的是原來含義較好的詞慢慢地變成含義不好的詞。如現今流行的蛋白質其意義已經轉化為“笨蛋++神經質”。因此,綜觀所有的新詞潮詞,其語義變化也總在這四類變化之內。
2.語義變化與時尚新詞的出現
很明顯,詞義的變化,無論是擴展還是縮小,揚升還是貶降,也無論這些變化采取什么形式,或輻射式、或連鎖式、或結合式,都是以原有的詞義為基礎。而時尚新詞的詞義變化,也與擴展、縮小、揚升、貶降有所關系。例如:《中國青年報》2006年1月9日《被忽悠的春晚忽悠了誰》,“忽悠”,《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方>晃動:大旗叫風吹得直~/漁船上的燈火~~的。”但是當前廣為流傳的“忽悠”遠不是這個意思了。“忽悠”一詞最常見的意思是“欺騙、耍弄”,如上例所述。后又衍生出下列多種用法和意思:一是名詞,指“善于吹噓的人”。如“談了半天他才明白被耍了,不覺笑罵對方一句‘好你個大忽悠’”。二是形容詞,形容“口才很好,善于言談”。如“這個人真能忽悠”。三是動詞,這種用法最普遍,根據語境的不同,含義各不相同。如,可以等同于“吹噓”。如“兒子跟老爸匯報一件大好事,兒子說得神采飛揚,說完定定地等老爸意見,老爸不滿意會說:別瞎忽悠!”。(2)“經營”。如“趙本山去忽悠足球了!”
由此可見,詞義的變化乃是遵從一定的規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行自然地篩選進化,進而衍生出新的時尚新詞。
二、時尚新詞
根據束定芳在《現代語義學》(2000:60-61)中的劃分,將語義變化的原因分為:語言學原因、歷史原因、社會原因、心理原因、外國文化的影響、新事物的誕生等六個方面。社會的變革、歷史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世界的交流、生活的需要、傳統的繼承、創新的要求等都可能導致新詞匯的產生。而其語義變化常用的辭格有:比喻、借代、仿詞、引申、摹聲、移用、限制、簡縮、用典等等(朱廣春,2004:7)。現根據近幾年出現的時尚新詞,做具體分析。
1.網絡潮語
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是鮮活表達的滋生之地,其中又以網絡最為能產,不斷涌現出新詞新語。網絡技術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令人震驚,創造出新的交流平臺,以生動有趣的形式改變了某些固有模式。近年來,媒體上屢屢出現一些工具書上沒有的(有的雖有,但詞意已變)、我們以前也從未見過的新詞。如“打醬油,關我X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這話是廣東電視臺就陳冠希事件進行采訪時一路人說的,之后迅速紅遍大江南北嗎,甚至衍生出了醬油族。那么相應而來的各種“醬油”。句式也出現在了很多人的qq簽名上和各大論壇的帖子中。如:“哥打的不是醬油,是寂寞”。很多人認為,打醬油除了有審美疲勞還包含了一種無奈甚至是無語。另外對上網的人群還有不同的稱呼,如:網民、網友、黑客、網蟲、網迷,等等(周旺平:2009)。
當然,網絡上還有很多時尚的新式詞語,如“新手”叫“菜鳥”,“丑女”叫“恐龍”,“怎么”叫“腫么”等等,它們也是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而應運而生的新詞匯。
關鍵詞: 學習興趣 高中英語詞匯教學 構詞法
一、用多種方法呈現單詞,激發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他們的性格年齡特點,高中生精力旺盛,愛好廣泛,注意力容易分散,堅持性不強,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采取適合他們的各種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果把講解詞語跟其相關的知識、笑話或習語、諺語及相關詞語典故相結合的話,則不僅可以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擴大其知識面,開闊其視野。其次,要使高中生在課堂學習的全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靈活多樣,設法采用各種引起學生興趣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利用語境語篇,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
語境這一概念是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在1923年提出的。他說:“如果沒有言語情景,詞就沒有意義,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詞語也只有在情景語言中才能產生意義。”對于學生來說,理解了的內容,就容易記住,理解越深刻,記憶越牢固。教單詞時,把音、形、義同時教給學生,使所教的詞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現,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把表示抽象概念的詞放在短語、句子或課文中教,使學生對詞的理解具體化。
三、利用英語構詞法,擴大學生詞匯量
英語構詞法是擴大學生詞匯量的有效途徑。英語的構詞法有:轉化法、派生法、合成法。
1.轉化法:英語中,一種詞性用做另一種詞性而詞形不變的方法叫做轉化法。(1)動詞轉化為名詞;(2)名詞轉化為動詞;(3)形容詞轉化為動詞;(4)有少數副詞可以轉化為動詞。例如:Murder will out.(諺語)惡事終將敗露;(5)形容詞轉化為名詞。
2.派生法(詞綴法):由一個詞根加上前綴或后綴構成另一個詞的構詞方法。
(1)前綴(prefix)。英語中的前綴通常會改變一個詞的詞義,構成同一詞性的新詞。如前綴a-有這些意義:①in,to,at,on表示地點、狀態情況、方式等;②without,not無非,amoral非道德的,apolitical不涉及政治的;③形容詞轉化為動詞。有少數形容詞可以轉化為動詞。例如:We will try our best to better our living conditions.我們要盡力改善我們的生活狀況;④副詞轉化為動詞。有少數副詞可以轉化為動詞。例如:Murder will out.(諺語)惡事終必將敗露;⑤形容詞轉化為名詞。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常可轉化為名詞(如下①);某些形容詞如old,young,poor,rich,wounded,injured等與the連用,表示一類人,作主語時,謂語用復數。例如:You should be dressed in black at the funeral.你在葬禮中該穿黑色衣服。The old in our village are living a happy life.我們村的老年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有些前綴的含義非常相近,很難區別,如un-這個前綴表示“不”等意思時,往往與in-或其變體il-,im-,ir-混淆起來,很難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常見的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以-ed結尾的詞用un-,不用in-:undigested—indigestible,unlimited—illimitable;二是以-ing結尾的詞用un-,不用in-:unceasing—incessant;undiscriminating— indiscriminate。
(2)后綴。英語后綴的詞義往往表示做某一動作的人或物,有時也表示某種抽象的狀態或情況。雖然后綴也具有一定的詞義,但是主要起轉換詞性的作用。
①能將動詞轉化為形容詞的后綴;②能將名詞轉化為形容詞的后綴;③構成新的名詞的后綴。
為了追求時髦,或為了更生動形象,加后綴構成新詞新語在英語中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如由-er,-ism構成的新詞新語在現代英語中就顯得比較生動、活潑,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如long marcher(參加的人),second-guesser(事后諸葛亮),sexism(性別歧視主義)。這些新名詞遠比用定語從句及冗長的表達精練得多,并且根據詞根讀音一下就可以猜出單詞的意思,令讀者耳目一新,并留下回旋的余地。
3.合成法:英語構詞法中把兩個單詞連在一起合成一個新詞,用前一個詞修飾或限定后一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1)合成名詞;(2)合成形容詞;(3)合成動詞;(4)合成副詞;(5)合成代詞。
四、有計劃地反復單詞,復習鞏固所學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