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傷感愛情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李商隱 愛情詩 藝術特色
李商隱是我國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愛情詩格調凄美,感情真摯。詩中主要表現男女主人公愛情實現的艱難,異地相思的無限痛苦。但是,他們對愛情堅貞不渝,離別的痛苦中始終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燒。由于距離而悲,有悲而感到絕望,絕望中又對未來寄予了希望??此票瘎。瞧?;又想得到相聚的圓滿結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愛情表現得那樣無望,但又不是那種傷情至深的絕望,從這種無望的愛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來而讓人感到一種辛酸的美,凄絕的美。李商隱的愛情詩之所以有這種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幾大藝術特色的緣故:
一、構思縝密,情致深蘊,情摯意真,深厚纏綿
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一句是過去時,第二句是現在時,三、四句是將來時,四句小詩,把夫妻間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異鄉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歡娛全部寫出,構思精妙,極盡委曲之能事。特別是他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開頭就說盡了離情別恨。頷聯春蠶蠟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經超越愛情而具有執著人生的永恒意義。頸聯于細意體貼關注中見兩心眷眷,兩情依依。末聯是近乎無望中的希望,更見情之深摯。他把愛情純化、升華得如此明凈而又纏綿悱惻,在古代詩歌中是罕見的,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不為無因。
二、注重心靈世界的表現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多種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他(她)們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細節描寫、內心獨白、以景托情等手法來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隱悲痛萬分, 寫了不少悼亡詩,來抒發對愛妻的思念之情。如《正月崇讓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詩中的"鼠翻窗網小驚猜"這一細節描寫,非常逼真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深夜 詩人全神貫注地懷念亡妻,忽聽到鼠翻窗網之聲,還以為是妻子到室中來,所以立刻 翻身起來,尋找妻子……
再如《代贈二首》中的"樓上黃昏欲望休",從詩的主人公所見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襯托女子的思想感 情。"芭蕉不展丁香結",這里的芭蕉,是蕉心還未展開的芭蕉;這里的丁香,也不是 花瓣盛開的丁香,而是緘結不開的花蕾。它們共同對著黃昏時清冷的春天,哀愁無限。 這既是女子眼前實景的真實描繪,同時又是借物寫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 自己,隱喻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芭蕉、丁香,既是詩人的 精心安排,同時又是即目所見,隨手拈來,景與物、物與人融為一體。
三、巧用比興、象征手法
比興、象征是我國古代詩歌慣用的創作手法,能隱晦曲折的表達主題。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比喻對所愛者至死不渝的摯愛真情。在這里,燭淚難止,蠶絲不盡,既有比喻之意,也有象征之意。又如《錦瑟》中,詩人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
四、善用神話、典故
如《無題q紫府仙人號寶燈》一詩中,熟練地運用了《真誥》、《裴航》中人神相戀的典故,使詩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無題q颯颯東風細雨來》中更是連用了幾個典故。開頭一句"颯颯東風細雨來"采用了"夢雨"的典故。這里,既隱隱傳出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些陰冷凄清的色調,同時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發躍動的春心和難以表述的憂郁苦悶的心情。
五、錘煉字句,工于造語
李商隱的詩語言凝練而豐富,不但注重錘煉實詞,選擇虛詞,運用疊字,同時注重對成語典故、民諺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詩歌語言造境新穎,蘊涵豐富。如《向晚》"花情羞脈脈,柳意悵微微"中疊字的運用,創造出了聲、色、情俱佳的境界。李詩擅用七律,常有佳對,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不但對偶工整,而且月、珠、淚、日、玉、煙等字的運用,給人以珠圓玉潤之感。這一特色在他愛情詩中亦有突出的表現,如"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四首》),"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四首》)"何當共剪西窗燭,卻活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都寫得凝練工整,精美典雅,為后世所廣為傳誦。
六、側重于感情領域的表現,格調高雅
男女之間無論是熱烈的相愛還是執著的相思,抑或是愛情破滅后的傷感,都表現了對于對方的尊重同情和對所愛者處境的體諒。
如《無題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詩人追憶昨夜參與的一次貴家后堂之宴,表達了與意中人席間相遇、旋成間阻的深切懷想和惆悵。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心相印,是多么難能可貴,"身無"、"心有"相互映照,在心靈相通而不能相見的苦悶中,突出了間隔中的契合,苦悶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這與齊、梁詩把女子作為賞玩的對象去寫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隱的愛情詩總是寫得銘心刻骨,無法排遣,常是一種無望而又無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態度去對待,他的愛情絕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商隱的愛情觀和女性觀是比較進步的。他有的愛情詩還在愛情描寫中滲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與對事業理想的執著追求相溝通,這種品位和境界,遠在齊、梁詩之上。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的愛情詩,寫得形象美麗,深情綿邈,蘊藉含蓄,表現出一種對于愛情的刻骨銘心的追求。其獨特的綺麗蘊藉的風格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在晚唐的詩壇上獨樹一幟,放射出奇麗的光彩,而且對后來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唐銘鋒:《唐詩宋詞元曲》, 遠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徐應佩、周溶泉:《古典詩詞欣賞藝術》,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關鍵詞:朱淑真;許蘭雪軒;詩詞;比較
朱淑真(約1079前后――約1132前后)[1](P844),號幽棲居士,我國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以詩詞著稱于世。許蘭雪軒(1563―1589),名楚姬,字景樊,號蘭雪軒,以號聞名于朝鮮半島,是朝鮮宣祖時期的女作家,有“海東第一女詩人”之譽。[2](P44)在比較文學中,將朱淑真和李清照的詩詞加以比較的論文很多,而涉及到許蘭雪軒的卻不多見。韓國樸現圭曾對許蘭雪軒和李清照二人的生平、作品特征的異同進行比較;[3](P54)李承梅的《封建時代中朝知識婦女不幸人生的真實寫照》一文認為對朱淑真《斷腸集》和許蘭雪軒《蘭雪軒集》“揭示了封建時代中朝知識婦女真實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風貌”,[4](P83)但沒有對二人詩詞的思想內容做更深入的比較。本文擬對其詩詞內容的異同做一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深刻內涵。
一、異曲同工
朱淑真和許蘭雪軒都生活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年代,她們自幼聰明,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朱淑真“幼警慧,喜詩詞”,[5](P775)且“才色冠一時;[6](P13)許蘭雪軒自幼才華出眾,7歲便寫出了《廣寒殿白玉樓上梁文》,被世人譽為“女神童”[7](P813)。兩人的婚姻都極為不幸,她們的丈夫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感情上有共鳴的人,夫妻感情不諧,一生過著孤獨冷寞的生活。她們對愛情的大膽描寫,朱淑真被疑“不貞”,許蘭雪軒的詩被說成“詞”,因而朱淑真的作品在她死后其父母怕其“桑濮之行”辱沒家門而“一火焚之”,[8](序)而許蘭雪軒死后其作品也被“遺命茶毗之”[9]。朱淑真一生無子,據宋魏仲恭《斷腸集序》言“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8](序)說明她的死非正常死亡,其尸首可能是父母因某種原因不尋或者尋不見,最終沒能“葬骨于地下”,[8](序)極其悲慘。許蘭雪軒夫妻感情不諧,遭受婆母虐待,后戰亂中,二子夭折,其兄又被流配遠謫,接二連三的折磨和打擊使她27歲便離開了人世。
婚姻不遇、生活坎坷,相近的生活經歷,使朱淑真和許蘭雪軒的詩詞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又各有千秋。從朱淑真的早期詩作《春詞》可窺探出她少女時期的內心世界:“屋嗔柳葉噪暮鴉,簾幕風輕燕翅斜。芳草池塘初夢斷,海棠庭院正愁加。幾聲嬌巧黃鸝舌,數朵柔纖小杏花。獨倚妝窗梳洗倦,只慚辜負好年華?!痹娭忻枥L了令人賞心悅目的春景,可詩人卻“正愁加”,她的《羞燕》詩“花外飛來雙燕子,一番飛過一番羞”透露了原因:在她感傷心跡的背后隱藏著她對愛情的渴望。
在她們大量的詩歌中,都流露了詩人內心的凄苦以及對婚姻的不滿。朱淑真的《愁懷》:“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苯藳r周頤說此詩是“諷夫納妾之作”(證璧集),但更多的研究者認為“鷗鷺鴛鴦”是比喻詩人和她丈夫的,鷗鷺是一種海鳥,鴛鴦則生于淡水之中,“羽翼不相宜”卻混于一池,形象的說明她和丈夫之間的不協調,表達了女詩人對自己婚姻的強烈不滿?!吨壑屑词缕呤住返莱隽朔蛐銮偕缓偷目鄲溃骸皩叭绾慰汕矐眩c誰江上共詩裁”(《舟中即事》其五),“顰眉獨坐水窗下,淚滴羅衣暗斷腸”(《舟中即事》其六),“從宦東西不自由,親幃千里淚長流”(《春日抒懷》)。詩人雖然和丈夫遠游,然詩中所抒寫的卻是在丈夫身邊的孤獨?!靶膽衙}脈與誰說,淚滴羅衣不忍看”(《冬夜不寐》),“獨宿廣寒多少恨”(《秋夜聞語》“杜宇能飛卻不歸”(《聞子規有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知道她的丈夫常常不歸,他不僅不了解她的才情志趣,甚至和她連感情上的交流與共鳴也沒有?!皦艋鼐菩汛撼钋?,寶鴨煙銷香未歇。薄衾無奈五更寒,杜鵑叫落西樓月。”(《春宵》)“香未歇”、“薄衾”等詞形象的表達了詩人無限的孤寂愁怨,強烈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愛情婚姻的不滿和悲哀。
二、各具特色
(一)內容側重不同
朱淑真和許蘭雪軒都沒有象大多數婦女一樣,用封建道德規范約束自己,她們試圖掙脫封建枷鎖,反抗命運。但同為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女性,在追求理想世界以擺脫現實的困境上,兩人采取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朱淑真敢愛敢恨,她的作品中有大量為當時世俗所不容的愛情詩詞;許蘭雪軒則逃避現實,寄情于仙界,因此她有大量的游仙詩,歌頌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表達方式不同
朱淑真在《元夜》中寫道:“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歌吹鬧春風。欣歡入手愁忙里,舊事經心憶夢中。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賞燈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痹压?,五光十色的美景讓人陶醉,但想到佳節明年可再重來,而情人約會到明年卻未必相同,所以決心乘著這朦朧月色,前去赴會?!叭ツ暝箷r,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元夕?生查子》)在這里,詩人決不躲閃任何隱諱,全然蔑視森嚴的禮教,大膽的說出與情人幽會之事,表白了對情人真摯的愛情及對情人的痛苦思念。另外,她還大膽描述了沐浴愛河的纏綿和甜蜜?!肚迤綐?夏日游湖》:“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臺。”詞中抒寫了沉浸于甜蜜愛情閨閣女子的心理活動。
(三)表現風格迥異
朱淑真敢愛、敢恨、敢反抗,但在強大的封建秩序下,她的反抗只落得孤立無援、“愁病相仍”乃至終日以淚洗面的悲慘境地。“愁”和“斷腸”成了她后期詩詞的全部內容,“遠水愁”、“一段愁”、“愁人滿耳”……“愁”字在《斷腸集》中出現達90次之多。出現“腸斷”“斷腸”字樣者亦不下20 處,“芭蕉葉上梧桐里,點點聲聲有斷腸”(《悶懷》),“蓬春觸處須縈恨,對景無時不斷腸”(《傷別》),她常?!蔼毿歇氉?,獨唱獨酬還獨臥”、“獨坐小窗”、“獨自憑欄”、“獨自徘徊”、“獨依淚偷流”,甚至在佳節之際,她也只能“獨自頻斟守歲杯”,這些“獨”字、“愁”字、“斷腸”滲透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天地無告的悲哀,[12]使她后期的詞帶上了濃濃的傷感。(作者單位: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戲曲語言 意境之美 語言之美 審美教學
就表演藝術而言,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唱、念、做、打,均含有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多種因素。鑒賞戲曲,也必須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而我們讀戲曲文學劇本,主要是從文學角度去鑒賞,要在把握劇本的情節結構的基礎上著重領會唱詞的藝術特色。
在戲曲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去鑒賞戲曲作品的意境美、形象美、構思美、語言美。中國古代戲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導學生去鑒賞戲曲中的唱詞美即語言美,讓學生在感知美和鑒賞美的基礎上,借鑒美、模仿美、進而創造美。這樣學生可以在審美的實踐中認識生活和人的本質,陶情冶性,逐步培養起健康高尚的審美趣味。因此,在元雜劇《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教學中,應主要引導學生去鑒賞《長亭送別》的唱詞美。因為這折戲最能體現王實甫《西廂記》“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其語言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詩劇般濃郁抒彩的語言
《長亭送別》口語的韻律化,使得這一折戲的語言清新自然、形象活潑又富于文采。不僅如此,這折戲的語言還具有詩劇般濃郁的抒情意味,使整折戲有著濃厚的詩情畫意,它那生動傳神的描寫,往往把讀者帶到絕美的境界之中,如《長亭送別》開頭寫鶯鶯的離愁別恨。她一上場念開場白:“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去,早是離人傷感,況值暮秋天氣;好煩惱人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睌⑹率闱椋加袧庥舻脑娗楫嬕?。接著按排了三支曲子,尤其是第二曲[滾繡球],由景入情,寫鶯鶯的滿懷離愁被秋景觸發:“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痹跓o可奈何之中,她只懷著讓情人多逗留一刻的可憐希望:“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這兩句唱詞,情中見景,景中有情?!榜R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對有情人難分難舍的情景:張生不忍離去,所以讓馬兒在前面緩緩地走,鶯鶯的車在后卻要“快快地隨”。這一前一后,一快一慢,把他們分離在即的那種纏綿留戀的神態、心情刻劃得惟妙惟肖。其敘事抒情,水融,極其生動地寫盡兩人的兒女情態。第三曲[叨叨令]寫鶯鶯的怨恨象火山一樣噴發了:“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這一曲用一連串迭詞和排比句式,讀來猶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又象連珠排炮,激越熱烈。
此外,[一煞]、[收尾]的唱詞也滿了詩意。[一煞]一曲中,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收尾]一曲則以“四周山色中,一鞭殘照里”來渲染氣氛,與開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形成對比,這里鶯鶯極力尋找張生遠去的背,偶然見馬又在殘陽里閃現了一下,隨即隱沒在群山暮靄之中。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隨人遠,情隨恨去,情境關合,絲絲入扣。這折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也是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境,使整折處處有詩的意境,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濃郁氣氛。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它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堕L亭送別》的語言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它的語言是詩的語言,又是劇的語言,這充分地說明了王實甫的確是語言藝術的能工巧匠。
二、人物語言個性化、形象化
《長亭送別》被譽為離愁別恨的絕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語言的個性化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人物語言是思想的外衣,戲曲中的人物語言,首先是個性化的語言。我國古典戲曲美學家李漁強調臺詞必須“說何人,肖何人”,所謂“生旦有生旦之體,凈丑有凈丑之腔”。因此,人物語言要象戲曲的表演一樣,具有傳神的功能,要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西廂記》非常重視通過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不同人物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特色。在《長亭送別》一折中,人物語言是發自肺腑的語言。張生、鶯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也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他們是在用獨特的聲音和語氣對自己的性格作充分的自我表現,讓人聞其言想見其神。如:老夫人在長亭送別時對張生說:“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子,掙端一個狀元回來者?!痹诶戏蛉丝矗蝗铔]“身為千金小姐的女兒,就必須有官位和財富”。表現了老夫人嫌貧愛富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和毫無回旋余地的頑固立場。而對于張生,他原來就是一個打算上朝取應的舉子,由于邂逅鶯鶯才使他滯留蒲東,現在愛情已獲得,上京趕考已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說,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他對獲取功名看得十分容易,他滿有信心地向老夫人保證說“憑著胸中之才,視得官如拾芥耳”,他安慰鶯鶯說:“小姐心兒里艱難,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真乃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边@些語言充分體現了張生誠懇、坦率的性格?!暗靡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边@是鶯鶯對張生赴考所持的態度?!皡s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離別。聽得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寫出了鶯鶯愁苦哀怨的心境。當著老夫人的面,鶯鶯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蓖怀隽塌L鶯輕名賤利鄙視世俗觀念的思想,也顯示了她倔強的反抗性格。在老夫人和長老相繼離去后,鶯鶯面對即將赴考的張生百感交集、肝腸寸斷。她首先叮囑張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庇忠淮伪憩F了她鄙視功名利祿的性格。面對即將遠去的愛人,鶯鶯千叮嚀,萬囑咐,“順時自保揣身體,”“鞍馬秋風里,最難調護,最要扶持?!边@些體貼入微的話,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繾綣深情,表現了她溫柔嫻慧的性格。
《長亭送別》中富有個性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它的語言象一把鑰匙,打開了人物的心扉,使一個個藝術形象栩栩如生。
三、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心理
全折戲運用了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等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例如:“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張地表現鶯鶯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這些都是兼用了夸張和比喻,描寫了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了“紅淚”和“青衫”兩個典故,是夸張兼用典,形容鶯鶯傷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運用了夸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梢哉f作品中的夸張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觀事物上,借助于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西廂記》“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是和全劇到處都有美不勝收的綺詞麗語是分不開的。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一。這在《長亭送別》一折中尤為突出。因此,在《長亭送別》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著重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去品味富有文采的戲曲語言,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具體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從語言入手,仔細品味每一個字,抓住關鍵詞,挖掘起深厚內涵,深入地領會作品的意境之美?!堕L亭送別》的語言凝煉、優美,豐富。所以在學習中,對每個字,每句話都要進行仔細的品味,因此,教學中就要求學生通過用心的思考,反復的誦讀,去找出那些最能傳神的“詞眼,”有時是一個字,有時是一句話。如[端正好]一曲,一開始選擇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景物,組成了一幅遼遠開闊,五彩斑斕的圖畫,藍天白云,黃花堆積,西風凄緊,北雁南歸,霜林如血。這些景物給人一種蕭瑟悲涼之感,使人不由黯然神傷。接下來二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問一答,給客觀景物涂了濃重的主觀色彩,讓人聯想到以淚洗面的鶯鶯像啼血杜鵑,讓離情染紅秋葉。“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憂傷的感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合而為一,難以割舍?!白怼弊忠埠苡蟹至?,它寫出了秋林彤紅的顏色,更刻畫出主人公在離情別緒困擾之下難以自持的情狀。這樣,秋天的蕭條凄冷和離人的百結柔腸高度統一,合成無限悲傷的氣氛。
2、從誦讀入手,鑒賞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之美。傳統的戲曲教學,重視字詞句的分析記憶背誦。但事實上,生活經歷的不同,對于曲詞的意義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鼓勵學生對曲詞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誦讀上,抓住關鍵詞語或意境,讓學生弄清詞句的基本意思,然后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時,讓學生自己讀出品出全折的抒情基調,讀出感情起伏的變化。在曲詞鑒賞方面,根據鑒賞重點進行選擇。例如[叨叨令]一曲運用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方法。[耍孩兒]一曲有多處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可著重從語言特色的角度來鑒賞。[端正好][一煞]兩曲,則可著重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同時,結合作品中的語境,揣摩語義、情味,體會修辭方法和古代詩詞的語句的表達效果。從而達到鑒賞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的目的。
《長亭送別》是一部出色的詩劇,全劇簡直就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愛情詩,有著明快的抒情的節奏,有“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語言,有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意境氛圍,所有這些特點,匯合成一種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強烈的藝術魅力和廣泛深遠的影響,是與它高度的語言成就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