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歸有光妻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拖著沉重的病體,妻子泡好涼茶給丈夫解渴,輕輕推開虛掩的大門。歸有光見到妻子又是心疼又是無奈,輕扶她坐下。看著滿地的狼藉,妻子心疼的問道:“好端端的為什么將文章撕毀掉呢?”“既沒有人賞識,留著何用。”歸有光答道。“那你是準備放棄了嗎?當年你的雄心壯志,曾經你的不懈努力都在哪里。你說過一定要憑自己的雙手重新振起衰敗的家庭,你說你要用功名報答祖母的厚望。這一切,難道你都忘記了嗎?”歸有光沉默了,回憶起往事的點點滴滴,自己的確是不應該輕言放棄,可是現實并沒有給我出路,我又能怎么辦呢……
沉寂了許久,妻子開口說道:“你替我將桌上的枇杷核取來。拿到枇杷去庭院找我。”當歸有光到達庭院時,妻子正在埋頭刨土。正欲上前幫助她,,卻被妻子拒絕了。妻子喘道:“我想自己親手種一個枇杷樹,雖然現在我有病在身,可我不會放棄,種枇杷是我現在的目標,無論多么艱難,我都會一直堅持下去,就像曾經的你一樣。”歸有光震撼了,是的,曾經的他為了理想而廢寢忘食,現在卻……看著妻子費力的栽種好枇杷樹,歸有光心里很不是滋味,夢想真的會像種枇杷一樣簡單嗎?
“你說,樹的一生會經過幾個階段?”待心跳慢慢平復下來妻子開口問道。“從發芽到小樹苗再到大樹。”歸有光答道。“是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現在的你只是一個小樹苗,但我堅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是蒼天大樹。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樹的成長也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只有經歷風吹日曬,嚴寒酷暑,才能一天天強大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墒菢鋸奈捶艞墸廊怀硐電^斗。我不奢望你是可以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但是我希望你是永不放棄的樹苗。”歸有光徹底醒悟了,他這時才深刻了解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奮斗,他的母親、祖母、妻子都在支持著他,鼓舞著他。他絕不能退縮,振興家族的使命一定要完成!
一邊想著一邊回到書屋埋頭苦讀,空蕩的房屋中回蕩著他激昂澎湃的聲音。搖曳的燭光映襯著他瘦弱但并不屈服的背影。妻子欣慰的笑了,也許明天生活會更好吧。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筆者曾經多次在課堂上講授這篇文章。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都以教授文言文中涉及的字詞翻譯和文體形式為主,不注重在課堂上向學生傳輸作者及整篇文章的情感,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僅限于對文章意思和字詞的把握,沒有從根本上領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境,無法通過文章來喚起學生的內在文化情感。此次授課,筆者轉變教學思路,提前向學生布置這篇文言文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對文章中涉及的字詞及翻譯有個大體的把握。在課堂上著重引導學生對該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歷程進行明確的感知,通過《項脊軒志》讓學生對明文脈絡、風格及內涵有明確的認知。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引導學生將“情”和“法”運用于文言文閱讀和學習中,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豐富高中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
一、課堂提問,把握情感和脈絡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昨天我已經布置了預習任務,現在我檢查一下預習成果。誰能具體介紹一下歸有光?
學生:歸有光,字熙甫,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代表作品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教師:非常不錯!這位同學在課下是做了功課的。下面我來對歸有光的生平遭遇進行相應的補充。(投影展示歸有光的畫像及生平經歷)
教師:他自幼苦讀,9歲能文,卻仕途坎坷,連中不第,直到35歲才中舉人,60歲中進士,雖任縣令職,卻一生郁郁不得志。雖然如此,他卻為我們留下了令人交口稱贊的《項脊軒志》。這篇文章是他19歲寫的,后來他又補寫了兩段。
教師:課下你們都做了相應的預習,下面我們就自由誦讀文章,然后說說作者在文章中都描寫了哪些生活場景?在這些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哪些是可喜的事情,哪些又是可悲的事情?
學生:可喜的事情是作者在項脊軒內度過的一段美好的讀書時光,以及作者在項脊軒內與祖母、妻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可悲的事情有很多,包括母親、祖母和妻子的先后離世以及家道的衰落等。
教師:這位同學將文章分析得很透徹。還有沒有補充?
學生:我認為這篇文章寫的多是可悲的事情,除了親人的先后離世,還有分家導致的家庭破碎。可喜的事情也是為文章中可悲的事情做鋪墊的。
一、從情出發,絲絲入扣
在文學作品中,感情是貫穿散文的靈魂,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閱讀過程與寫作相逆,是“以意逆志”,就是以讀者的體會迎合作者的本意。而這種迎合,也正是以呈現在他面前的文字作為出發點,然后借助于對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的深入理解,慢慢窺見作者深藏于心靈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近日筆者聽了一節《項脊軒志》公開課,此課正是從情入手,披文入情的典范。
問題設置:《項脊軒志》第一節中“重修項脊軒”與第四節“室壞不修”兩句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這個問題的設置很好,抓住“修”與“不修”這兩個行為,能夠很巧妙地引發出作者感情的變化,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學生很快便走進了文本。閱讀文本時,抓住作者因為妻子此時已經去世,無心修整項脊軒之情,再通過深入研讀文本最后兩段,寫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可喜”場面,體味與妻子伉儷深情,從而把對妻子的深情引發出來。
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整個課堂從情出發,在情感的矛盾中激蕩、縈回,課堂具有了生機,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閱讀品味,還原情感
學生理解了作者對妻子的深情之后再來閱讀文本,作者蘊含于文本中的情感便能夠還原出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還原文本情感:
1反復吟詠,讀出情感
宋學家朱熹在其《朱子讀書法》中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p>
在教授《項脊軒志》這篇課文時,僅僅讓學生讀一遍是不夠的。這節公開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第一遍讓學生讀時,毫無情味,僅僅是讀清句讀,但是通過細節品味、詞語品味,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再讀,便讀出了可喜可悲的情感了??梢妼W生的反復吟詠,必須達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節公開課的教師就持這一觀點,并一直身體力行,讓學生反復讀,讀好了,體悟,點評,品味。當然在這一步,教師也要參與進來,做好示范和點撥以及對學生思維方向的適度調控。
2以疑促思,巧加點撥
《項脊軒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個“情”字,文中灑淚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關情,語語動情。歸有光在本文中所表現的不僅是對妻子的懷念之情,所以這位教師接下來又設置了這樣的問題:
①文中作者除了寫自己的妻子,還寫了哪些人物?
②找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細節,體味其中蘊含著哪些情感。
③分析歸有光“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中蘊含了哪些情感。
在閱讀品味的過程中如何還原作者本人的情感是一個難題。在帶領學生體味情感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情感的品味、還原。這三個問題的設置以疑促思,為披文入情提供了切入點。
在分析第③個問題時,教師問:“哭難道僅僅因為思念祖母嗎?”學生答:“是歸有光在考中進士后志得意滿,回想當初自己的祖母的一番話,因而感到完成了祖母的遺愿?!睂W生的這個回答顯然是不著邊際的,這時便需要教師適時點撥。
這位教師適時地插入了對歸有光的介紹:“八歲喪母。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蓖ㄟ^歸有光身世的補充,學生便理解了歸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濃厚的思親之情以及內心傷痛。這位教師機智的教學,把學生的一個錯誤回答與歸有光的身世背景聯系起來,做到了知識的遷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境作結,情味悠長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要展開聯想和想象,對文中有意留下的略寫或省去的情節片斷進行補足,描述腦海中呈現的畫面或故事情節。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最后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拔恼伦詈髮懙剑骸ビ需凌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绻闶且晃浑娪皩а轂榻Y尾拍一個短片,你會如何拍?并且配上畫外音?!?/p>
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得很積極,其中一名學生做了精彩的回答:“如果我是導演,我要拍歸有光背靠在一顆枝葉繁茂的枇杷樹上,面容憔悴,仰望天空,然后運用蒙太奇手法,穿插回放在項脊軒中發生的種種往事,例如妻子憑幾學書等等情景。配上畫外音,假如我又看見你,我會珍藏你的笑容……”這個情境創設得非常精彩,贏得在場聽課教師的高度評價。
黃宗羲評價《項脊軒志》:“余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泣。蓋古今來事無巨細,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長留天壤。”如何能夠讓學生在學過本文之后結合歸有光的思想感情,學以致用地把所學內容傳達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范式。
這個環節的設置,有以下好處:
首先,可以把閱讀時激起的情懷,作為情動而辭發的起點,學生在高昂熱情的支配下,很自然地進入了寫作流程,而且能立即吸收文本表達方面的長處,學以致用,體驗成功。能不斷喚醒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維持對文本語言的新鮮感和持續欣賞的欲望,調動學生的感情。
其次,有利于學生借助想象,形成完整畫面,對于文本情感的把握很有好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引領學生進行想象,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排除閱讀障礙,使學生深入文章的內容,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之閃現智慧的火花,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借平凡之景抒情
文章開頭寫景詩意蕩漾,沁人心脾。修葺后的項脊軒,蘭竹相映,人鳥相諧,月白風清,桂影斑駁,夜風徐來,蘭桂影動,云煙滿地,畫意詩情,盡在其中。作者于軒中冥然兀坐,四時風景奪目而來。蘭桂竹木,是君子品格的化身,雜植于庭,軒中人的精神品格即被物化。軒外蘭竹,軒內主人,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字里行間,流露出軒中人的喜悅、悠閑、恬然自得之情及他的沉靜、淡泊、勤奮之性。景可愛,情可喜,情景交融。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結尾惜字如金,融情于樹。枇杷樹是妻子亡靈的化身,作者睹物思人,對妻子的一腔綿綿情思全都蘊含于景物中了。它是一個特寫,樹長,人亡,物是,人非。樸素平淡的描寫,震撼人心,意味雋永,寄托著作者對亡妻久遠的緬懷和眷念。
2.敘瑣屑之事融情
歸有光的散文取材瑣屑,且多是日常家庭生活之事。文中表現母愛,選擇了“娘以指扣門扉”的生活小事與“兒寒乎?欲食乎?”的平常話語,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惦念與疼愛。輕輕叩門,關切詢問,問饑問寒,折射著一個母親最平常也最深情的呵護。選擇了“以手闔門”,贈送祖傳象笏,并叮囑“他日汝當用之”的瑣碎言行來書寫祖母之愛。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喃喃自語,細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動、喜悅、嗔怪和對孫兒的殷殷期望。為了表達對妻子的追思,作者選擇了“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的普通場景,夫妻有問有答,有教有學,志趣相近,伉儷情深。
作者經歷了少年喪母,中年喪妻之痛,但他心中被生活的磨難煎熬到極點的這些情愫,并沒有像火山一樣迸發,作者只選取最平常、最瑣屑的小事娓娓道來。但這些小事都是作者感受極深,歷久不忘的,熔鑄了無限的深情。
3.托普通之物寄情
作者表達自己濃重的悲喜情緒和對所摯愛的先大母、祖母、亡妻的懷念,這些全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小軒牽系著歸家的幾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小軒牽系著自己和家族,小軒的變遷反應了家族的命運的變化;小軒是作者喜悅與悲哀、希望與夢想的見證。
文章題目是《項脊軒志》,文中處處寫軒,卻處處意不在軒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他懷念的是人,尤其是祖母、母親和亡妻;但作者卻不從人落筆,而是借軒寫人,借軒抒情。而項脊軒作為綰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個紐結,只是作者抒發內心感受的一個觸發點。狀物、懷人、抒情,三者水融。
4.直抒胸臆之語傳情
作者在敘事中往往直接傾吐自己內心的至真至純的感情,將自己的感受和敘事融為一體,造成一種如泣如訴的情調,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寫老嫗述說母親的事后,“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寫出了作者對至親刻骨銘心的哀思,委婉動人。又如寫祖母探望孫兒一事后,“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睉巡挪挥?,功名未就,辜負親人的復雜感情如潮水般放縱奔流。這些直抒胸臆之語,強烈地撞擊著讀者的心扉,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
5.用疊詞之美顯情
文章六處用疊詞來摹聲、繪景和狀物,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音樂美。用“寂寂”烘托環境的清幽,用“往往”來渲染門墻的雜亂,用“呱呱”來描寫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姍姍”;寫枇杷樹高高地聳立,用“亭亭”。疊詞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致,寫景更為生動。
《項脊軒志》被公認為是“太仆最勝之文”。作者圍繞“百年老屋”的幾度興廢,回憶昔日的讀書生活和日?,嵤?,寄托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情懷念,并抒發了人亡物在,抑郁蕭索的身世之感。
閱讀這篇文章應當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
1.梳理全文的結構脈絡。全文有一個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全文先寫“可喜”再寫“可悲”,由“喜”到“悲”,這就是全文的結構脈絡。
2.從文章的事例中仔細分析出作者可悲可喜的情感到底因何而來?
3.從文中所述的事例中簡單概括母親和祖母的形象。
《項脊軒志》文中寫了幾個細節應得到大家的特別關注:
1.表現封建大家庭的破敗衰落,只一兩個典型細節,“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北緛硎呛芮f嚴地透著一種華貴,又傳遞著一種不言而喻的大家庭的嚴肅的大庭院,就被這“始為籬,已為墻”,“往往而是”的分割線活生生地演成了一張張幻燈片,并且還是滑稽的,又讓人禁不住心酸落淚的衰落慢鏡頭,只不過這些圖片是靜止的,是被橫七豎八的籬笆分割碎了的大院落,也是漸漸被堵住了的作者的淚腺。目睹衰敗,作者無力改變,淚已早早被風干。更何況“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焙靡环屄務邆?,聽者落淚的活色活香的嘈雜蕪亂的“雞犬不寧穿行圖”。往日待客之廳,今日之家禽棲息地。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作者今昔往昔一對比,傷悲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在文中,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自己目睹這一切是如何如何的感慨萬端,可是你讀完這“往往而是”的小門墻,讀過這“雞棲于廳”的細節描寫,卻已深刻領悟:作者不言感慨而感慨自現。
2.祖母的“ 快如閃電”
歸有光在文中寫疼愛自己的老祖母,刻繪祖母的神態只平平常常幾句話和幾個動作:“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一言一行,無不體現老祖母對用功讀書的孫子的關愛,用責備、疼愛和喜悅交織出一幅大母慈腸圖。而筆者更是和學生們一起細心查找,縮小范圍,僅僅通過“頃之”這一個小小的詞語“管中窺豹”,用小動作折射大感情,小小一滴水折射的是大海的能量?!绊曋焙瘟x?時間副詞,言時間極其短也。但短短的時間內,大母就持一象笏回來了,我們可以想象得出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以手闔門,面帶笑容,那是見久了子孫的不爭氣,終于見到了一個能認真讀書,并且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此兒必能高中,光宗耀祖。突然想到自己房中還有一物,如果贈給孫子,一定會是一個極其有用的警醒之物。于是,她踩著自己的三寸金足,小跑著,滿懷信心與安慰地跑回自己的住處,取出象笏。又以同樣驚人的速度折回項脊軒。這一“頃之”,情何以堪,再對比今日(作者彼時還沒有能夠達成祖母的心愿),我們可以想見,作者寫到此處,一定是眶澤盈潤,又或是于無人處痛哭連連。
3.妻子閣中的甜蜜問話
文中的補記中有一個描寫,“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看似尋常的一句夫妻交談,映射出來的卻是綿綿無盡的閨閣之愛和綿綿無盡的思念。只須讀者稍稍演繹,就可找到小妹問話中的奧妙!“聞姊家”,諸小妹們是從何得知的,一定是從歸有光的妻子之處。那么,從人之常情來說,一個總在人面前說,或者是炫耀的人是不招人待見的,他(她)的話太多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會招來別人的反感,更有可能是招致別人的白眼或是諷刺,那作者的妻子何以不是此種下場?我們可以猜得出,那終日悶守閨中的少女們,對未來是何等的暢想,又是何等的不安,而這個嫁了人的姐姐一歸寧,自然就成了小妹們詢問的對象,一位,多名少女,嘰嘰喳喳,所言談的一定都是生活的瑣碎片斷。于是,不經意間,婚后的種種都浮現在諸小妹眼前,飄蕩在諸小妹們的腦海之中:她時至軒中,從夫問古事,夫相為應答;她時至軒中,憑幾學書,夫君手把手教;她時至軒中,為丈夫端茶研墨。雖都是平常小事,可都少不了一個道具,就是這個項脊軒,就是這一個南閣子。雖是平常小事,可都是幼年喪母,缺少極溫潤的愛的歸有光體驗極潤澤的愛的場景。這一個“南閣子”不僅在一次次問詢中浮出“水面”,更構成了小妹們心中的“海市蜃樓”,那就是一個愛情幸福、婚姻美滿的所在呀。
可是,美好的東西總是容易流失。不久,妻死,幸福被日子帶走,留下的只有庭中的枇杷樹,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墒墙裎魧Ρ?,昔日的溫馨,今日的落單與孤寂,哪里是單單一個回憶能涵蓋的呢?作者眼前的,胸中的,亭亭如蓋的,又哪里僅僅是枇杷樹啊。
在這篇文字中,作者似在不經意間通過幾處細節為我們完成了“亦多可悲”的表達。于無聲處見情懷,于無聲處散發出物是人非的深長的憂傷,這深長的憂傷,直透過歷史的長廊,彌漫在每一個讀者的盈盈曠澤的淚霧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