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獨一無二,都美麗動人,絢爛多姿。你的相貌,你的語言,你的快樂,你的傷悲,你的一舉一動,你的一顰一笑,都是別人無法模仿,無法取代的,你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他們眼中最美麗的世界。
如果在一次意外之中,你不幸遭到烈火的摧殘,甚至永遠地離開了這美麗的人世,那么,你能想象你的親人所承受的痛苦嗎?你能感受到朋友所經歷的的悲傷嗎?父母失去的不只是你一個人啊!而是他們的整個世界。從此以后,父母的天空中不再有陽光,臉上不再有笑容,生命里不再有歡樂,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淚水,漫漫的長夜,永恒的傷痛……而你,失去的卻是他們所有人——白發蒼蒼的父親,痛不欲生的母親,欲哭無淚的親友。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啊!
“生命只有一次。”相信你很熟悉“輪回”“來世”這一類的詞語。它們被人們描繪得很美好。但是,請你不要相信這些甜言蜜語,而要正視現實——生命對于人的確只有一次。人生不應該在中間就被畫上句號,或留下悔恨,遺憾。
生命是美麗的,青春是亮麗的,可也是異常嬌嫩的!沐浴著燦爛明亮的陽光,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受到難以預料的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傷害,火災就是最兇惡的殺手之一:大興安嶺的沖天烈焰,湖南商城的滾滾濃煙,新疆劇場的哭天叫地,還有那美國加州被焚毀莊園,奧林匹亞被燒掉的森林……多少生靈的毀滅,多少家庭的破碎,多少財產的損失,多少文明的災難!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眼淚之中,豈有安寧;灰燼面前,豈有和諧!
呵護花樣的年華,美麗的生命,我們就必須努力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遠離火災,自覺消除不良用火習慣,排除隱患!這樣,才能妥善地應對突如其來的傷害,有效地保護好自己。
實習是一個過程,于我而言更是一種經歷。過程意味著收獲,收獲知識、經驗和友誼。經歷意味著開始,開始新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征途!因此,有必要對其做一總結,溫故知新,承前啟后,為在建設銀行三月有余之實習劃上句號,也為新的起點夯實基礎。
整個實習分為三個階段:首月,在市分行會計部綜合科和結算科,從閱讀會計制度匯編和分析財務報表著手,重點了解建設銀行會計基本制度,會計核算相關流程和運行模式,以及對公支付結算業務的基本制度和相關流程;次月,在渝中支行公司部和個銀部,從了解各種主要資產和負債業務的流程出發,重點領會建行各項內控制度在具體業務流程設計中的體現和運用,尤其關注信貸業務流程和各個環節風險的控制措施;最后月余時間,分別在觀音巖分理處和渝中支行營業部,通過對記帳、復核、交換、信貸、出納、個人理財、銀保、銀證等柜臺相關崗位業務的學習,更為直接的觀察到各種業務的工作流程尤其會計核算,以及建行基層分支機構日常運營情況,更在成功轉型的觀音巖分理處體會到了有效的制度帶來的秩序與效率。期間,還先后參加了局機關年中工作會議及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新會計準則、三大模塊等方面的培訓,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對銀行監管工作有了初步的輪廓。
實習期間,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從“兩房”托管到巨人雷曼轟然倒下,發端于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正迅速席卷全球。雖然得益于銀監會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所倡導和指引的逆周期建設,使得我國銀行金融體系總體上保持了穩定和對次貸危機的“免疫”。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無國界的國際環境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亦難完全獨善其身:四大行投資次貸虧損,更值得擔憂的是,中國金融業面臨著迅速惡化的外部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運營環境驟然變差;當前,房地產業調整帶來的信貸風險,實體經濟下滑和宏觀政策壓縮利潤空間都已經迫在眉睫,銀行業經營風險不可小覷。張瑞敏的成功秘籍是“向失敗學習、向成功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次貸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面檢查和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鏡子。因此,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監管如何失靈,以及如何提高我國銀行監管有效性的思考就一直貫穿在實習過程中。
雖然關于此次金融動蕩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例如超前消費的長期積累、金融領域激勵制度的扭曲、金融創新領域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和欺詐、表外業務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等等,但是各國監管當局沒有阻止這些現象的產生和蔓延在我看來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一方面,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而監管體制沒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在過度相信市場自我監管能力的思維下,沒有處理好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監管機構不但沒有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強風險防范,使得金融衍生品不但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而且也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督;而且缺乏對創新產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可能引起系統風險性的產品的重視不夠,沒有深入分析和評估這些金融衍生產品可能給監管體系帶來的隱患。另一方面,監管機構缺乏全面嚴格監管的激勵,因為實施嚴格的風險管理程序會提高服從成本,從而降低本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同時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可能將部分業務向某些監管寬松的地區轉移。
如個人的生活方式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我們的言行在影響別人的時候,也都在受別人的影響。因此,任何一個人對這個社會都負有一定的責任。一個人怎么花錢過生活,既是一個人的自由,卻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境界和社會責任感。邵逸夫先生,一生用一百多億給中國的教育做貢獻,有多少學生在享受邵逸夫先生帶來的方便?郭明義,一個普通的工人,生活并不富裕,卻幫助了多少需要幫助的孩子?邵逸夫、郭明義等人,把自己的錢用在服務社會、利益大眾上,顯然更值得我們提倡和尊重。只有人人都能不僅僅考慮自己,也能顧及到別人的利益和感受,這個社會才能減少不必要的人際沖突,促進社會的和諧。
再如,在如何看待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上,一些人認為:談愛國和我有什么關系?我過好自己的生活最現實。至于其他人愛國與不愛國,那是個人的自由,我們沒有資格作出評價,實際上并非如此。每一個人都以國家的公民作為生存方式,國家的實力、文明狀態,與個人的福祉有密切的關系。我們中國有一個成語,國泰民安,只有國家好、民族好,個人才好。如果國家積貧積弱,橫遭,毫無尊嚴,一個人的尊嚴和幸福又在哪里?在時期,三千多萬同胞失去生命,大半個國土淪喪,國民惶惶不可終日,哪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中國還有一句古話,“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中國就是我們13億多人的共同家園,如果國家出了問題,人民必然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因此,愛護我們共同賴以生存的家園,是每一個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愛國也是愛自己,是護養我們每一個人生存的家園。即便是移民國外,如果自己的國家被人看不起,在別人眼里,也不過是“劣等公民”罷了。因此,那種“愛不愛國是個人的事”的觀點,不僅理論上站不住腳,而且現實中也有很大的危害。在推進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今天,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當然我們國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更是我們愛國和建設國家的理由,怨怒、指責、逃避都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對國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倡建設性的批評,多提建設性的意見,人人盡心,國家才有希望。
總之,在德行和價值觀的問題上,我們要從人類生存狀態出發,自覺奉行與生存狀態相一致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不傷害他人的正當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使我們既有社會成員必須做到的底線,同時更要高揚服務社會、利益大眾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對凈化社會風氣,對凝聚民族的向心力、提升民族的綜合素養,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都有重大意義。需要指出,正確道德觀和價值觀不是憑空養成,而在于文化的熏陶和長時間的沁潤。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們的文脈和精神家園問題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只有自覺地從優秀中華文化中吸收營養,才能涵養和培育中華民族的操守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儒家思想影響了我國近兩千年,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克己復禮”,“仁”是儒學的核心,在仁的基礎上重視并發揚禮,“修身齊家”,然后“治國平天下”,從而建立起一套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政治觀念是入世,為政治所服務,促進社會的和諧。“仁”的思想很廣泛,堅守“忠恕之道”,不斷升華自己,從“親親”到“泛愛眾”這是基本要求。“磨而不磷,涅而不緇”,“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價值觀并不難,難在堅持,只有心中有“仁”,不斷堅持,不管道路多么曲折,都矢志不渝,方能修成正果。儒、道思想在我國占據著最為重要的地位,道家在政治上崇尚“小國寡民”、“無為而治”,在特定時代,其政治主張起著很大作用,但過于理想化,從當前的世界局勢分析,并不是最佳選擇。
二、愛國教育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無完卵”,作為一種高尚的情懷,愛國主義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在現代教育中,也應從小培養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樹立起集體意識。《詩經》中的《載馳》通過吊唁之事來表現許穆夫人強烈的愛國之心,《黍離》則是借助黍禾的成長展示對故國的哀思。屈原做《離騷》,為了楚國,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明知性命堪虞,依舊忠于祖國,不惜以身殉國。藺相如在強秦面前毫不畏懼,以大局為重,只身拜謁秦王,只為趙國尊嚴,期間受武將廉頗多番擠兌,始終謙恭忍讓,最終不但留下“將相和”的美談,還維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蘇武被困塞外十九載,餐氈飲雪,受盡折磨,從未言半個降字,此等愛國之心很值得我們學習。魏國大才子曹植在《白馬篇》中塑造了一個視死如歸的游俠形象,愛國熱忱十分高漲。“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在詠懷詩中寫道:“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將詩人的豪邁氣概及強烈的愛國情懷淋漓展示。唐朝,詩歌高度繁榮,隨著大唐王朝的式微,各種問題齊齊涌現,杜甫在此環境中成長,其詩中充滿了對人民大眾苦難的哀戚關懷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形成了沉郁頓挫的詩風,對后世影響深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詩句,將作者一腔熾熱的愛國情懷盡情抒發;《三吏》、《三別》,尤為著名,因關懷現實和民生疾苦,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宋朝受周邊多個國家侵襲,戰爭不斷,此間產生了大批的愛國主義詩人,最為著名的如陸游、辛棄疾。陸游一生作詩近乎萬首,以愛國詩為主,“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到處可見詩人甘愿為國捐軀的拳拳之心,直到臨終,詩人仍心系江山社稷,祈盼祖國早日統一,留有四句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等深情,感人淚下。南宋偏安一隅,愛國詞人辛棄疾投筆從戎,征戰沙場,只為有朝一日能夠收回失地,重振大宋雄風,卻眾生未能遂愿。“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寫出了詞人誓殺敵兵的豪邁氣概;“莫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寄托了詩人的凌云壯志。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響徹千古,唱出了我中華民族的骨氣,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輝。明清時期,民族矛盾激化,文人志士的愛國之情再度高漲,陳子龍、夏完淳、顧炎武、黃宗羲、孔尚任等人通過詩歌、雜文、散文、戲曲等多種文學形式來抒發濃濃的愛國情思。
三、抵抗逆境教育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到處都隱藏著未知和挑戰,尤其是現代社會,競爭加劇,各種壓力襲來,由于教育的不足,大多學生的心理素質極差,承受力很是薄弱,在逆境中難以奮起,反而易墮落、頹唐,甚至導致更為嚴重的行為。因此,必須提升當代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使他們能夠在逆境中成長,敢于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身處逆境,勾踐沒有輕生沒有放棄,而是忍辱負重,經奮發圖強,終于滅了吳國。“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奮之所為作也”,從這許多古人身上,我們都可看到,他們的成功是經過了許多歷練和磨難后才取得的。司馬遷忍受著奇恥大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洋洋灑灑,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一頁;蘇軾一生與政治打交道,多次被貶,但他從未氣餒,反而積極面對,其豪放曠達、樂觀處世的態度使之不僅在文學上頗有建樹,千百年來,更是受到人民大眾的極度喜愛。曹雪芹本是富家子弟,養尊處優,然而世事無常,家道式微,清貧的逆境生活并未將他打敗,歷經十年貧窶,終于寫出千古第一書《紅樓夢》。
四、情感教育
文學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其感情真摯。人是情感動物,一生都被各種情感包圍,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應該處理好多種情感之間的關系。對當代學生來講,自我主義比較嚴重,且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缺少與外界的交流,容易變得孤獨,從而催生出心理上的疾病。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需要認真對待,學會感恩,有知己朋友,收獲一份美好忠貞的愛情是許多人的夢想,古代文學在情感教育方面同樣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從詩經中的《寥羲》到孟郊的《游子吟》,其中父母對子女的深情摯愛感動天下;從蔡琰的《悲憤詩》到左思的《嬌女詩》更是將親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表達了因戰亂而離散的兄弟之情。伯牙、子期的故事從古至今一直未衰,兩人的友誼之深如高山、如流水,長久不絕;李白、杜甫是我國最負盛名的兩位大詩人,雖然年齡有一定的差距,但二人友誼頗深,李白與汪倫同樣情誼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千尺潭水來比喻兩人之間的友情,雖是夸張,但足以看到詩人與朋友間的情誼之深。現代的愛情大都功利化,而且許多學生都出現早戀現象,由于缺乏對愛情的正確認識,不少人會走向極端,自殺或殺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為此,有必要從古代文學中吸取經驗教訓,《詩經》中的淳樸無邪是愛情的經典,值得背誦學習。
五、結束語
實習是一個過程,于我而言更是一種經歷。過程意味著收獲,收獲知識、經驗和友誼。經歷意味著開始,開始新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征途!因此,有必要對其做一總結,溫故知新,承前啟后,為在建設銀行三月有余之實習劃上句號,也為新的起點夯實基礎。
整個實習分為三個階段:首月,在市分行會計部綜合科和結算科,從閱讀會計制度匯編和分析財務報表著手,重點了解建設銀行會計基本制度,會計核算相關流程和運行模式,以及對公支付結算業務的基本制度和相關流程;次月,在渝中支行公司部和個銀部,從了解各種主要資產和負債業務的流程出發,重點領會建行各項內控制度在具體業務流程設計中的體現和運用,尤其關注信貸業務流程和各個環節風險的控制措施;最后月余時間,分別在觀音巖分理處和渝中支行營業部,通過對記帳、復核、交換、信貸、出納、個人理財、銀保、銀證等柜臺相關崗位業務的學習,更為直接的觀察到各種業務的工作流程尤其會計核算,以及建行基層分支機構日常運營情況,更在成功轉型的觀音巖分理處體會到了有效的制度帶來的秩序與效率。期間,還先后參加了局機關年中工作會議及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新會計準則、三大模塊等方面的培訓,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對銀行監管工作有了初步的輪廓。
實習期間,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從“兩房”托管到巨人雷曼轟然倒下,發端于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正迅速席卷全球。雖然得益于銀監會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所倡導和指引的逆周期建設,使得我國銀行金融體系總體上保持了穩定和對次貸危機的“免疫”。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無國界的國際環境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亦難完全獨善其身:四大行投資次貸虧損,更值得擔憂的是,中國金融業面臨著迅速惡化的外部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運營環境驟然變差;當前,房地產業調整帶來的信貸風險,實體經濟下滑和宏觀政策壓縮利潤空間都已經迫在眉睫,銀行業經營風險不可小覷。張瑞敏的成功秘籍是“向失敗學習、向成功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次貸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面檢查和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鏡子。因此,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監管如何失靈,以及如何提高我國銀行監管有效性的思考就一直貫穿在實習過程中。
雖然關于此次金融動蕩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例如超前消費的長期積累、金融領域激勵制度的扭曲、金融創新領域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和欺詐、表外業務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等等,但是各國監管當局沒有阻止這些現象的產生和蔓延在我看來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一方面,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而監管體制沒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在過度相信市場自我監管能力的思維下,沒有處理好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監管機構不但沒有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強風險防范,使得金融衍生品不但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而且也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督;而且缺乏對創新產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可能引起系統風險性的產品的重視不夠,沒有深入分析和評估這些金融衍生產品可能給監管體系帶來的隱患。另一方面,監管機構缺乏全面嚴格監管的激勵,因為實施嚴格的風險管理程序會提高服從成本,從而降低本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同時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可能將部分業務向某些監管寬松的地區轉移(本人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規制、管制或者監管競爭,只不過研究是環境保護領域)。
在我國,銀行業的資產約占全部金融資產的九成以上,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銀行業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通過實習期間對國際上銀行監管理論的新發展,次貸危機所暴露出來的國外銀行監管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國商業銀行監管歷史現狀的學習,結合對建行內控制度,尤其是相關高風險業務的工作流程以及主要風險環節措施的了解;我意識到,當前銀行監管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有必要予以改進和完善。首先,新的銀行監管理念和技術的運用,雖然監管理念經歷了從重市場準入管理到重持續性監管,重合規性監管到以風險監管為中心,重外部監管到強調銀行內部控制,但是這些理念要在實踐中得以有效運用尚需完善非現場監管技術、風險識別技術以及信用衍生品監管技術上。其次,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當前人行和銀監在監管主體職責上存在不明確的地方。而隨著金融控股公司,銀保、銀證以及外資銀行進入,混業經營已經出現并必將成為金融業發展趨勢,傳統金融子市場的界限已經淡化,跨市場金融產品日益普遍。因此,跨部門監管協調和監管合作日趨重要,不同監管部門之間更好和更緊密地監管協調和合作勢在必行。其三,提高信息供給質量。信息是決定監管有效性的關鍵,信息供給不足會產生監管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目前存在信息缺乏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不統一(如會計制度的差異,是否上市),信息披露失真等現象。信息質量不高將直接影響直接監管,以及通過市場、中介組織和大眾傳媒等非正式渠道監管的有效性。第四,矯枉不能過正,也不能因噎廢食。當前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下人們更關注的是金融安全,但不能因此弱化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的盈利目的。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必須效率與穩定并重,在二者的平衡中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次貸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強大自己和增強在國際金融領域話語權的機會。我們應該進一步深化金融企業改革,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加強金融體系核心競爭力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形成穩定的長遠發展戰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在自身特色的企業愿景和企業文化,這是一家銀行的成敗和是否能夠長生不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