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端午節手抄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范文第1篇

      端午節龍舟手抄報端午節手抄報 圖1

      端午節手抄報 圖2

      端午節手抄報 圖3

      端午節手抄報 圖4

      端午節手抄報 圖5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端午節手抄報 圖1

      端午節手抄報 圖2

      端午節手抄報 圖3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范文第2篇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1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2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3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4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5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內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傳統文件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吃湯圓、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的剪紙藝術了。

      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總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贊。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鳥、蟲、魚,花草樹木,這些人們又熟悉而且又熱愛的自然景物,都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瞧, 這些剪紙作品是多么精美呀!有人物、動物、植物還有字畫……,藝術家們把它們剪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太精彩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它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更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讓我們動起手來,也來學習剪紙這種民間藝術吧。

      民族傳統文化手抄報的資料: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今天下午最后一節課,老師讓我們講講中華美食,民族風情等文化傳統。

      第一組開始表演了,非常精彩。他們的節目是唱歌和圖片欣賞,那歌聲好動聽,好美妙!

      第二組為大家帶來的是圖片欣賞和資料介紹。最讓我難忘的是他們的剪紙表演,從阮冰怡和崔欽堯手中剪出的蝴蝶,像真的一樣活潑可愛。

      輪到我們這一組了,我很緊張,恐怕會漏字或說錯。我悄悄的鼓勵自己,靜下心來,認真的講了一遍,沒想到一字不差。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聽得都很認真。我講完了,教室里立刻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高興的真想跳起來。

      后面的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同學們看的是不亦樂乎!

      走進經典,走進傳統文化,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樣板格式

      2.西方傳統文化手抄報的格式樣板

      3.小學關于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格式樣板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范文第3篇

      1.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2.通過調查、訪問、總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個性的發展。

      3.培養學生敬重老人、關心老人的良好品質,懂得“孝敬長輩,尊老敬老”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2012年10月23日(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敬老節。前段時間,我們就圍繞“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這個主題,進行了調查活動,今天,我們就以生動的形式來對成果進行匯報吧!

      本次活動共分為6個組,分別是重陽溯源組、重陽美食組、重陽習俗組、重陽詩文組、重陽敬老組、重陽調查組。(幻燈出示)

      請各組認真準備,首先有請第一組——重陽溯源組。大家歡迎!

      二、自主活動,成果展示

      (一)重陽溯源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溯源組。我們收集到了有關重陽的由來和一個相關的神話故事。

      2、組員1介紹重陽節的由來1:

      首先請組員1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專家介紹說,九九重陽節源于西漢,今稱“敬老節”“老人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稱“重九節”。古人認為,九為“陽數”,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3、組員2介紹重陽節的由來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時候被定為重陽節的嗎?接下來有請組員2來給大家介紹。

      重陽節正式成為節日,是在西漢時期。在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閑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酒,以辟邪延壽。可見,農歷九月九日在漢代就成為節日了。

      4、組員3介紹重陽來歷的神話故事:

      關于重陽節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聽嗎?下面請組員3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在民間,關于九九重陽的來歷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南有個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修煉了幾年后,有一天,費長房突然發現恒景臉色難看,就對恒景說:“九月九**家有災禍,想避開災禍,你必須做一個紅布袋,用紅布袋裝上茱萸,

      扎在手臂上,帶著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東面遠望。到山上,務必喝點酒,這樣災難就會過去。”恒景照辦了,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恒景帶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發現所飼養的雞、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費長房的告誡,外出登高才逃過一劫。從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風俗便傳開了。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賞花本身就是一項對身心很有益的娛樂活動。

      謝謝大家,我們組的介紹完了。

      (二)重陽習俗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習俗組。在重陽節這天,我國民間有很多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下面就請我們的組員為大家一一介紹。大家歡迎!

      2、組員1介紹重陽習俗之一:登高(幻燈片出示)。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3、組員2介紹重陽習俗之三:品酒賞菊(幻燈片出示)。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就是寫了朋友邀請他品酒賞菊的情景。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4、組員3、4分別介紹重陽習俗之二:插茱萸(幻燈片出示)。

      大家好!聽了前面錢肖毅同學的介紹,大家都知道了重陽節要插茱萸的習俗,那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陽節身插茱萸、飲酒,其實和端午節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說茱萸可以辟邪,這也反映了古人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除了防蟲,它還有散寒止痛、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用于頭痛、疝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等。可見,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歡將帶果實的枝葉采下來插在頭上,還喜歡單獨將果實做成香囊隨身佩戴。

      大家好!聽了我們組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想這種植物究竟長什么樣呢?請看大屏幕。(幻燈片出示茱萸圖片)

      因為據了解,茱萸分為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兩種都是中藥,不過前者有芳香的氣味,而且可以驅蟲。古人重陽節插的就是吳茱萸。不過,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開始少見了。專家認為,大概是因為重陽節俗的重心發生潛移,重陽在早期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壽客”的最終蓋過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現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經很少了。這也是我們調查之后,覺得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5、組員5介紹重陽習俗之四:放紙鷂(幻燈片出示)。

      九月重陽放紙鷂大家好!聽了我們組員的介紹,大家可以發現我國各地的重陽節習俗較為統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飲酒、賞菊、吃重陽糕。但惠州還有較為重要的習俗: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

      紙鷂也就是現在的風箏。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但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因此,惠州民間歌謠中,有“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的句子;民間諺語中亦有“九月重陽放紙鷂”的說法。請大家記住惠州民間 “九月重陽放紙鷂” 的特有習俗吧!

      (三)重陽美食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民以食為天”,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吃,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吃什么嗎?(粽子)對!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重陽節呢?(吃重陽糕)對,我們這一小組就來介紹重陽節的美食。

      2、組員1: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幻燈片出示)。

      北京有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名。還有一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與食用。因此,這種栗子糕還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呢。

      3、組員2: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上海五色糕(幻燈片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這樣五種顏色:用麥青汁做成的綠色,用蓮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的黃色,用玫瑰漿做成的紅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這五種芳香植物原料,分別加入相粉制成色漿。這樣的菱形塊狀,裝盒時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組員3: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當地重陽糕(幻燈片出示)。

      5、組員4: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九層重陽糕(幻燈片出示)的美麗傳說。

      傳說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壽,各路神仙都前來拜壽,在眾仙歡慶之際,七位仙女卻覺得天堂非常厭煩,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來到人間游玩。怎知,過了一會兒,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發現了,于是他動邪使了法術,讓七位仙女永遠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帶著歡樂與好奇,在人間游啊,玩啊,等天黑下來,四處無人的時候,她們才覺得應該回天上去了,可是,她們怎樣變化,也飛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懲罰她們。出于無耐,她們便偷偷地溜進了一戶人家,到廚房尋食。正巧這戶人家準備在第二天擺酒席辦婚事,于是在廚房里準備了糕點。其中有一種糕點是七層的,每層顏色都不同,是為了渲染酒席氣氛的,特別好看。當她們吃得正高興之時,突然有人進來了,這七位仙女便各自鉆進七層糕中的每一層,為了保護嚴密,她們又使仙術在頭首又變了兩層

      糕面,加起來共九層。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見這種糕點很可愛,便詢問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考慮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隨口說出“玫瑰九層糕”。從此,玫瑰九層糕便在人間傳開了。大家一定沒想到,美麗的九層重陽糕還有如此動聽的傳說吧?

      (四)重陽詩文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大家好!我們是重陽詩文組的,根據收集的資料,我們隊員分工合作,出了手抄報(幻燈片出示)。大家看,這兩張手抄報上面寫到了我們組收集到的所有詩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學們都知道的一首詩,就是大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一幅字呢,請大家一起來讀一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吧!(出示毛筆字)

      2、當然,我們組其他的組員們也是費盡心思,準備了幾張精美的賀卡,大家請看!(出示賀卡)這些賀卡可是我們詩文組專門送給在這次活動中評選出的“孝敬之星”所準備的。

      3、表彰“敬老之星”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范文第4篇

      1.教學中充分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實際。學生細心觀察自己的爺爺、奶奶的生活起居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所得。

      2.利用雙休日,通過“與爺爺奶奶互換角色”,親身體驗老人的生活,真切感受他們的辛勞。

      3.引導學生回憶平日里爺爺奶奶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老人的敬愛。

      4.了解學生對爺爺奶奶的關愛程度,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利用重陽節到來之際,設計活動方案,用實際行動為爺爺奶奶慶祝節日。

      二、收集資料

      1.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重點收集重陽節的有關資料。

      2.教師向學生推薦與老人有關的書籍、報刊,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引導他們認真閱讀并將典型故事記下來,結合自己的感想,準備交流。

      3.上網收集資料。利用“酷站漫游”提供的網址和利用關鍵詞上網搜尋有關尊老敬老的資料,為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調查訪問

      為了全面掌握地區老人的生活狀況,提高學生的尊老意識,教師指導學生分組開展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

      1.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調查的目的設計調查表,開展問卷調查工作,并統計匯總百分比,進行交流反思,及時記下調查后的感受。

      2.根據調查反饋情況,確定訪問對象(鄰里尊老敬老的先進典型),指導學生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設計相應的問題進行采訪,做好記錄,認真寫好采訪日記。

      3.各小組到社區找到自己的長期服務對象,利用雙休日,組織探望,并為他們打掃衛生,跟老人聊天、談家常,了解對方情況,深入開展體驗活動。

      4.學生調查訪問活動結束后,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根據各自的特長把所見所聞及時地寫下來、畫下來,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社會宣傳報道,擴大社會影響,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訪問階段,學生雖是活動的主體,但教師的指導還是不必可少的。教師要及時與相關單位、個人聯系,保證學生活動得以有效開展。采訪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調查采訪時的態度、方法,做好活動前的物質準備和活動過程的資料收集,有意識地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各項階段性活動給予肯定性的評價。

      四、合作交流

      1.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收集的尊老敬老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

      2.小組合作制定一份重陽節活動方案,各小組具體談談活動方案的實施步驟。

      3.學生出示調查統計結果,交流采訪后收集的信息,向同學介紹在調查采訪過程中的體會。

      4.展示參觀訪問中拍攝的照片或錄像,并向同學談談參觀后的感受。

      5.在各組組長交流時,教師要和其他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活動成果,并建議學生把感興趣和感受深的內容記錄下來,認真收集資料,分類整理。

      6.分為六個小組,討論交流,根據每組要求準備節目參加班級“愛在重陽”主題隊會。

      五、成果展示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20*年10月7日(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敬老節。前段時間,我們就圍繞“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這個主題,進行了調查活動,今天,我們就以生動的形式來對成果進行匯報吧!

      本次活動共分為6個組,分別是重陽溯源組、重陽美食組、重陽習俗組、重陽詩文組、重陽敬老組、重陽調查組。(課件出示)

      請各組認真準備,首先有請第一組——重陽溯源組。大家歡迎!

      (二)自主活動,成果展示

      1.重陽溯源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溯源組。我們收集到了有關重陽的由來和一個相關的神話故事。

      (2)組員1介紹重陽節的由來1:

      首先請組員1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10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專家介紹說,九九重陽節源于西漢,今稱“敬老節”“老人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稱“重九節”。古人認為,九為“陽數”,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3)組員2介紹重陽節的由來: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時候被定為重陽節的嗎?接下來有請組員2來給大家介紹。

      重陽節正式成為節日,是在西漢時期。在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閑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酒,以辟邪延壽。可見,農歷九月九日在漢代就成為節日了。

      (4)組員3介紹重陽來歷的神話故事:

      關于重陽節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聽嗎?下面請組員3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在民間,關于九九重陽的來歷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南有個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修煉了幾年后,有一天,費長房突然發現恒景臉色難看,就對恒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有災禍,想避開災禍,你必須做一個紅布袋,用紅布袋裝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帶著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東面遠望。到山上,務必喝點酒,這樣災難就會過去。”恒景照辦了,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恒景帶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發現所飼養的雞、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費長房的告誡,外出登高才逃過一劫。從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風俗便傳開了。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賞花本身就是一項對身心很有益的娛樂活動。

      謝謝大家,我們組的介紹完了。

      2.重陽美食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民以食為天”,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吃,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吃什么嗎?(粽子)對!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重陽節呢?(吃重陽糕)對,我們這一小組就來介紹重陽節的美食。

      (2)組員1: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課件出示)。

      北京有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名。還有一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與食用。因此,這種栗子糕還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呢。

      (3)組員2: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上海五色糕(課件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這樣五種顏色:用麥青汁做成的綠色,用蓮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的黃色,用玫瑰漿做成的紅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這五種芳香植物原料,分別加入相粉制成色漿。這樣的菱形塊狀,裝盒時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組員3: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當地重陽糕(課件出示)。

      (5)組員4: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九層重陽糕(課件出示)的美麗傳說:

      傳說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壽,各路神仙都前來拜壽,在眾仙歡慶之際,七位仙女卻覺得天堂非常厭煩,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來到人間游玩。怎知,過了一會兒,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發現了,于是他動邪使了法術,讓七位仙女永遠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帶著歡樂與好奇,在人間游啊,玩啊,等天黑下來,四處無人的時候,她們才覺得應該回天上去了,可是,她們怎樣變化,也飛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懲罰她們。出于無耐,她們便偷偷地溜進了一戶人家,到廚房尋食。正巧這戶人家準備在第二天擺酒席辦婚事,于是在廚房里準備了糕點。其中有一種糕點是七層的,每層顏色都不同,是為了渲染酒席氣氛的,特別好看。當她們吃得正高興之時,突然有人進來了,這七位仙女便各自鉆進七層糕中的每一層,為了保護嚴密,她們又使仙術在頭首又變了兩層糕面,加起來共九層。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見這種糕點很可愛,便詢問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考慮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隨口說出“玫瑰九層糕”。從此,玫瑰九層糕便在人間傳開了。大家一定沒想到,美麗的九層重陽糕還有如此動聽的傳說吧?

      3.重陽習俗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習俗組。在重陽節這天,我國民間有很多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下面就請我們的組員為大家一一介紹。大家歡迎!

      (2)組員1介紹重陽習俗之一:登高(課件出示)。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3)組員2介紹重陽習俗之三:品酒賞菊(課件出示)。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就是寫了朋友邀請他品酒賞菊的情景。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4)組員3、4分別介紹重陽習俗之二:插茱萸(課件出示)。

      大家好!聽了前面同學的介紹,大家都知道了重陽節要插茱萸的習俗,那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陽節身插茱萸、飲酒,其實和端午節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說茱萸可以辟邪,這也反映了古人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除了防蟲,它還有散寒止痛、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用于頭痛、疝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等。可見,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歡將帶果實的枝葉采下來插在頭上,還喜歡單獨將果實做成香囊隨身佩戴。

      大家好!聽了我們組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想這種植物究竟長什么樣呢?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茱萸圖片)

      因為據了解,茱萸分為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兩種都是中藥,不過前者有芳香的氣味,而且可以驅蟲。古人重陽節插的就是吳茱萸。不過,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開始少見了。專家認為,大概是因為重陽節俗的重心發生潛移,重陽在早期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壽客”的最終蓋過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現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經很少了。這也是我們調查之后,覺得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4.重陽詩文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大家好!我們是重陽詩文組的,根據收集的資料,我們隊員分工合作,出了手抄報(課件出示)。大家看,這兩張手抄報上面寫到了我們組收集到的所有詩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學們都知道的一首詩,就是大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一幅字呢,請大家一起來讀一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吧!(出示毛筆字)

      (2)當然,我們組其他的組員們也是費盡心思,準備了幾張精美的賀卡,大家請看!(出示賀卡)這些賀卡可是我們詩文組專門送給在這次活動中評選出的“孝敬之星”所準備的。

      (3)表彰“敬老之星”

      前段時間,我們根據同學們父母所寫的資料,評選出了“敬老之星”,現表彰如下:(略學生名單)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們吧!希望他們一直保持這種美德,同時也希望同學們好好向他們學習哦!

      謝謝大家,我們組的介紹完了,相信大家對重陽節的詩文也有所了解了吧。下面就有請下一組為大家介紹重陽節的敬老故事

      5.重陽敬老組

      (1)組員1介紹古代敬老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親嘗湯藥)(幻燈片出示)。

      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又稱為“敬老節”“老人節”。其實,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是綿延不絕啊。首先請聽我為大家介紹古代孝子的故事。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曾收集了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了《二十四孝》,現在它已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一則故事,叫《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后來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恒卻能做到日復一日,真是不簡單啊!今天,我們學習劉恒的孝道,就是要學習他“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的耐心啊!

      (2)組員2介紹名人敬老故事(魯迅、孔繁森)(課件分別出示)。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許多名人都是敬老的好榜樣,接下來,請聽名人敬老故事。

      魯迅一生遵母命

      魯迅平常不多喝酒。他在小時候,母親常提到父親酒后失態,并告誡他長大了不要多喝酒。魯迅遵母令,一生從未喝醉過。

      魯迅的母親愛看小說。當母親由家鄉移居北京后,魯迅在上海買了些暢銷小說給母親瀏覽消遣。在《魯迅書簡》一書中,收有魯迅寫給母親的問安信,就有50封之多,可見其拳拳赤子之心。

      孔繁森情系孤老

      孔繁森在拉薩當副市長期間,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他走訪了48所,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老人和孩子們的心田。他平時自己節衣縮食,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來買茶葉、食鹽、酥油、大米和棉鞋等,送給有困難的孤寡老人。他到風雪災區慰問時,寧肯自己挨凍,卻將身上的毛衣、毛褲脫下來,給窮苦的老人穿上。他還隨身攜帶自備的藥箱下鄉巡診,為老人和群眾看病治病。

      他不僅關心社會上的老人,也同樣孝敬自己的老母親。*年,孔繁森回到老家,就給93歲高齡的媽媽梳頭、洗腳、喂飯,用輪椅推著老人出去乘涼,村里人看到了,個個都伸出大拇指夸獎。

      6.重陽調查組

      大家好!我們是重陽調查組。前段時間,我們小組分別調查了周圍同學、鄰居或親戚,了解重陽來歷、習俗和敬老的情況,發現大家對重陽節了解得并不多,敬老意識也不強。因此,我們希望同學們參加了這次活動后,能做好宣傳工作,把我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發揚光大!下面獻上我們的一首詩朗誦:

      《敬老歌》

      人人都有悲和樂,

      人人都有情和愛。

      人人都有老和少,

      誰的青春他也不常在。

      你別笑他的腰背駝,

      你別笑她的頭發白。

      人人都會老,

      人人都會衰。

      尊老敬老把老愛,

      咱中華的美德要一代傳一代。

      老人有所養,

      老人有所愛。

      當兒孫的應該讓老人笑口常開,

      讓老人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人人都會老,

      人人都會衰。

      尊老敬老把老愛,

      咱中華的美德要一代傳一代。

      老人有所養,

      老人有所愛。

      當兒孫的應該讓老人笑口常開,

      讓老人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尊老敬老把老愛,

      咱中華的美德要一代傳一代。

      六、活動評價:

      (一)學生評價

      活動結束后,可按小組匯集活動過程的材料(包括收集的資料、設計方案、體驗文章以及觀察記錄卡、自制賀卡、書畫作品、調查報告、采訪記錄、活動照片、家長的評價表、隊活動資料、演講稿等)。教師引導學生隊自己活動的成果進行反思,把自己的活動收獲及時記下來。鼓勵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可從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中的團結協作精神、人際關系的協調性、與同伴的分享交流情況、活動成果的獨創性、活動反思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

      (二)教師評價

      教師的評價要貫穿于活動的始終,要重視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評價應以激勵為主,要肯定和發展每位學生身上的潛能,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努力形成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以利于綜合實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七、活動反思

      今天是重陽節,是我們國家獨有的尊老節日。尊敬老人,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父母養育了我們,給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生命和生活的源泉,孝敬老人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分,更是天經地義的事。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我們有意無意地把對老人的孝敬淡化了,而對自己的子女卻溺愛有加,家庭的重點也是在孩子身上,較少考慮自己年邁的父母。

      瀟湘晨報的文章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父母含辛茹苦將子女一個個撫養成人,子女們都成家立業了,父母卻因年邁體衰,無人照料,生活陷入困境;有的子女自己已經成人了,不思獨立,還是依賴父母生存;更有的人甚至不顧父母體質,讓父母拼命勞動和工作,自己游手好閑任意揮霍。有的人自己在城里日子小康,卻對在鄉下的父母不管不問,還有的人為了私利,甚至和自己的父母對簿公堂……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范文第5篇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既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又能幫助學生將來在與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體的心態和修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才能最終實現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交流。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在實施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1 結合教學內容滲入文化意識的培養

          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英語課程標準》著重提出了"文化意識"這一新內涵,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內容,并有詳細的描述。這表明: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教學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中西方人們見面打招呼為例,我們在吃飯時間碰見熟人經常會用"吃飯了嗎?"來打招呼,假如我們在中午吃飯時間見到英國人也這樣問:"Did you have the lunch?",他們很可能會以為你要請他們吃午飯呢!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加以說明。

          又如在廣州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1的課文中出現的句子"Good morning, Miss White!",我在教學時就及時告訴學生: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師,英美國家習慣稱老師為"Sir、 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教師這種職業,一般不做稱呼用語。再如,學習到"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型時,我就及時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問年齡特別是問女士年齡時,他們往往會說:"Sorry, it's a secret."。因為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等屬于個人隱私,隨意打聽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是圍繞課文中的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模仿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

          如我在教學廣州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16 In The Market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能用英語進行購物,于是我就設計了一個場景,讓學生模擬在市場購買東西,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相當于市場里不同的攤位,每個攤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品,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攤位上購買東西。首先,我請班里一個英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當顧客,示范如何去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輪英語對話下來,學生們個個都聽得很認真,接著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來親身體驗一番。在學生們一輪又一輪的英語對話中他們真切體會到了西方的文化,如我們去買東西時,售貨員通常會直接問顧客想要買什么,而英國人通常會說:"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學生們在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西方的文化氛圍之中。

          2 在情感教育中結合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重視師生情感交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營造寬松、民主的溝通氛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把情感教育與文化意識培養結合起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英美傳統、文化習俗進行講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所學內容有關的語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資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讓學生對英美文化以至于對英語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一個側面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

          如,節日文化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筆者則巧借這個話題,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課前,學生自己去尋找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有哪些自己獨特的節日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如節日的來歷、吉祥物以及節日有關的一些活動等等。學生在尋找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有關的文化內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學生們在課堂中紛紛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等; 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

          在教學圣誕節一課時,我和學生們一邊唱著圣誕歌一邊用圣誕樹、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濃濃的圣誕氛圍。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們各自介紹他們收集到的有關圣誕的相關知識,然后我結合學生們所講的內容,通過網絡資源再具體介紹學生們感興趣的和圣誕節有關的西方文化。課室里飄蕩著悠揚的圣誕歌聲,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地紛紛搶著與扮演"圣誕老人"的我積極對話,與同學交換禮物和圣誕卡片。這樣,從收集資料到課堂情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用真實的情感體驗了西方的節日文化,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同時,我還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我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會吃新年大餐等等,然后從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各自的不同之處。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先是推辭一番,然后再表現出不情愿地接受,接受后也不會當面打開禮物。而在英語文化中,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會推辭,而是表示感謝,然后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一番。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內斂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感受了西方文化,進一步加強了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

          3 創設文化氛圍,開展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有計劃地開發和利用多種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努力創設文化氛圍讓學生融入到英語國家文化當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我的兩點做法是:

          3.1 巧設課室環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我們大多數的課室布置都是對稱結構,給人一種嚴肅氣氛。課室前后墻對應掛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而英語國家課室的布置則像個小型展覽會,別出心裁。于是我借鑒他們的經驗,開設了班級英語角,在班級的英語角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和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有的是手工英語卡片展覽;有的是手工實物布置如toy shop, fruit shop, bedroom等;有的是英語手抄報展等等。通過小小的英語角認識和傳遞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

          如在學習和"Christmas"相關的內容時,我通過英語角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有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面——關于圣誕襪的傳說;有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還有圣誕祝福語等等。除此之外,平常我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來創設教室環境,他們可以張貼英文書法作品、自制英文卡片、英語諺語,也可以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風景名勝、風俗習慣等資料。當學生對這些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異國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時,他們對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也就越濃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

          3.2 利用課外環境培養跨文化意識

          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相對于有限的課堂學習,課外的學習卻是無限的。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新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活動的有效延伸,是英語常規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應努力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去營造英語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免费网站|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电影|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 亚洲1234区乱码|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ⅴ网站|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