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蓋棺論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首詩的詩句是: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題記
偶爾回首,驚覺時光飛逝,但,只能空留嘆息。
歲月流逝,似乎帶走了許多,也許,也留下了許些。
歲月,帶走了我的童年,帶走了我最純最真的季節,還有,我最純最真的夢。
歲月,留下了我的足跡,留下了我成長的點點滴滴,用我的足跡描繪我生命的輪廓。
歲月,帶走了我的懵懂,帶走了我最朦朧的渴望,還有,曾經幼稚迷人的夢幻。
歲月,留下了我的淚水,留下了我最真摯的回味,用我的心譜寫一曲生命之歌。
歲月無情,尚懂帶留,人亦有情,可知如何帶留。
回首往昔,有多少人在帶留之間彷徨。
蘇軾曾試著帶走失落,吟詠著大江東去的壯闊;然而,卻也留下了感慨悲歡離合的無奈。
詩仙太白試著帶走絕望,仰天大笑出門而去;然而,卻也留下了以手扶膺坐長嘆無助。
武侯懷揣感恩的心乘風而去,卻也留下了攜秋風而還的悲嘆。
回首往昔,他們到底留下了什么?
鷗鷺爭渡,驚起的是李清照的喜悅,留下的愛情的清酒,醉了人心,即使是明月松間照,仍是沉醉不知歸途。
陶淵明唱著“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留下的是他釀造的如般恬靜的人生美酒。
我看見蘇格拉底的執著和視死如歸,于是我感受到了他給后人留下的是思想震撼。
我看見迪金森一顆追求寧靜和單純的心,于是,我體會到了她留下的是她的詩般的令人嘆服的人生。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開始回首過去,說明他已經老了。
但,當呼吸已停止,一生蓋棺論定,想要修改還有空白處嗎?
春節前夕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因患抑郁癥自殺了。
聽到這樣的消息總讓人感到莫名的悲傷,想想20多年前我們這一屆八百人畢業的時候,每個人都捧滿青春,意氣風發,懷揣著夢想出發,僅僅過去20年,就有一些人倒在了半途中。其實,豈止是同學、朋友,更令人無法承受的是親人的離去。在逐漸進入中年的日子里,同齡人中開始失去自己的父親、母親甚至兄弟、姐妹。生命的消失是如此遽然而決絕,簡直讓人無法直面生活的真實與殘酷。
老話講,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誰也抗拒不了。因我在十余年前患病做過全麻手術,所以在和朋友閑聊時也常自嘲,自己是死過一回的人了。不過說歸說,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還是覺得死亡該是一件很遙遠的事,直到我目睹父親離世的那一刻,眼見著病床上的親人生命之火一點點熄滅的時候,我才恍然間體悟到死亡其實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以一種嚴肅而莊重的形式告訴我們生命的本質和歸宿!
生命的離去總是讓人痛惜,尤其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因種種意外、事故、突發疾病而戛然而止的時候,那樣一種無奈、痛苦、感傷會緊緊攫住人的內心且無法擺脫。近幾年中我耳聞的同齡人包括同學、朋友、以前的同事因車禍、急病、自殺而猝然離世的有好幾個了,他們的年齡都不算大,留給親人心底的創傷久久難以平復。有人曾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寬度而不在長度。我要說的是,生命既需寬度,更要長度,沒有長度也無法體驗生活的全部。我認識的一位鄰居老太太,今年九十多歲了,小腳,還是文盲。外孫女出國留學,老太太在家里常常通過QQ視頻和外孫女通話、聊天,樂此不疲。老人的同齡人在世的不多了,他們中很多人不要說網絡,可能連手機都沒用過,而這位老太太能夠做到這一切既不是因為她富有,也不是她多么優秀,只因她活得足夠長。
國人一般都忌諱談“死亡”,其實先人所講的“未知生、焉知死”或是“未知死、焉知生”談論的都是生命的話題。正因為死亡是生命的最終結局,所以面對今生的一次性和有限性才引發了諸多有關生命的思考。在我看來,每個個體的生命都無可復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并不在蓋棺論定的“結語”和后人的評價中,那一切不過都是人為的。對蕓蕓眾生而言,我們既無法決定誕生,更無法預知死亡,這種偶然性、瞬時性構成了生命的本質特征。所以,生命其實是一種體驗、一個過程。相較于浩瀚宇宙、茫茫太空,我們每個人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而生命賦予每個人的唯一性、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卻又如此偉大和寶貴,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生活的經歷給予我無法言盡,我曾經想過一直往草原的方向奔跑,將路邊的一切呼喚置之不理,將身邊的虛假全都忘記,一味的沖,永不停步,發泄那心中所有的不愉快……
生活讓我自信,又讓我自卑;給予我哭泣,又贈送我微笑;送我動力,又拋來困難,讓我在不平的情緒路上措手不及,想逃離,想不在乎,又想面對,頓時,無限苦惱。說的太多,做的又有多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流向,生于斯世,成也一生,敗也一生,榮也一時,辱也一時,沒有人會為此計較什么。唯有蓋棺論定那一剎那,對往事的積淀才潮水般噴薄而出,觸動著每個人的神經仔細思索。那么,成,如驕陽普照,亦展亦舒;敗,已凝作定局,無從改變。而永難忘記的是敗到成的轉變,和著這轉變中最為閃耀的那個美麗音符。
有時,腦子好像堆滿東西,好想說些話,但又難以言表,有時會憂愁,有時卻也自在而歡樂,某些時候,可以很樂觀,但有時又想大聲喊一喊,那些讓我感動的生活片段,讓我在哭泣中抹淚,趺倒中爬起……
如今的我們有太多的想法,太多的向往,太多的…盡管這許許多多的想法給予了我開心和苦悶…
我可以為了自己的夢想,那些所謂的目標去努力,但我不會為現實去改變,希望一切都變得簡單……
我從來都不向往鬧市,因為我喜歡安靜,這樣的氛圍我才可以更好的理清自己的思路,靜靜地思考,很單純的想象,告訴自己今天需要干什么,早晨起來給自己要加油,告訴自己要一天都這樣開心,擁有這份安謐。
人生是一場漫漫旅途,我不想忙忙碌碌,也不想太過緊張,走慢點,途中的風景最美,每一步都快快樂樂,我們可以盡情欣賞,讓心靈超脫世俗!
我一直都相信任何人的知識和才能都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沒有誰是全能全知者,包括愛因斯坦,所以,無論什么人都需謙虛,但要有個度,因為過度的謙虛就是驕傲……
我喜歡閱讀,特別是在涼爽的金秋里,微風徐徐,拿一本書,自由地翻閱,自己去聯想,多好!自古以來,書都是居士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它改變著人的頭腦,心態和思維……我認為,好書不必百回讀,因為還有更多的書值得你品味……
第一頁上寫著:“對!必須轉磁為電.”
以后,每一天的日記除了寫上日期之外,都是寫著同樣的一個詞:“No”(不).從1822年直到1831年,整整10年,每篇日記都是如此.
只是在這本日記的最后一頁,才改寫上了一個新詞:“Yes”(是的).
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金屬線通電后可以使附近的磁針轉動,這引起法拉第的深思:既然電流能產生磁,那么磁能不能產生電流呢?由此法拉第決心研究磁能否生電的課題,并準備用實驗來回答.
10年過去了,經過實驗――失敗――再實驗……法拉第終于成功了.他在歷史上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磁也可以生電,這就是著名的電磁感應原理.正是由于這個著名的原理,導致了發電機的誕生.
法拉第在這本寫了長達10年的日記中,記錄了他不斷失敗和最后獲得成功的歷程.那一天一天所寫的“No”,就是一次次的失敗;那最后一天所寫的“Yes”,就是實驗的最終成功.
法拉第正確對待多次失敗的10年日記,表面看起來似乎是那樣的單調和乏味,可換個角度看,給人的啟發又是那樣的豐富和深刻:
多次的失敗并不表明你一無所獲,而是表明你得到了寶貴的經驗.
多次的失敗并不表明你是命里注定的蠢貨,而是表明你要變換方式另辟蹊徑.
多次的失敗并不表明你必須放棄,而是表明你還要更加堅持不懈.
多次的失敗并不表明你永遠無法成功,而是表明你還要花些時間.
多次的失敗并不表明你浪費了時間、生命,而是表明你在集中精力攻克具有非凡價值的難關.
多次的失敗并不表明你背時背運,而是表明你在嘗試和探索中尋獲了快樂.
多次的失敗并不表明你不如別人,而是表明你尚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