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夕風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俏氖拢肭笕」γ淖x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七夕節的別稱七夕節也叫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雙七,也稱重七。
七夕節也叫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七夕節也叫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七夕節也叫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
七夕節也叫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也叫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七夕節也叫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七夕節也叫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七夕可以吃的傳統食物七夕可以吃的傳統食物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七夕可以吃的傳統食物2: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20xx年8月25日是七夕節嗎從日歷看出,20xx年8月25日是七夕節。
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漢族民俗活動。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七夕節的風俗: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七夕節的風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的風俗: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七夕節的風俗: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相傳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七夕吃雞的來歷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椗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在民間,七夕有吃雞的習俗,那么你知道七夕為什么要吃雞嗎?有什么意義呢?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鵲橋相會;而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不得不分開了。古時人們因為同情牛郎織女,有流行在七夕宰雞的風俗,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因此,七夕節,吃雞成為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風俗。
在七夕,在城陽當地還有扣公雞的習俗。以前一到七夕節,城陽這邊有些人家就把自己家的大公雞從雞窩里掏出來,用筐子扣在屋子里,傳說是王母娘娘規定,天亮雞一叫,牛郎織女就得馬上分開,所以大家就認為,公雞換了生地方害怕,自然就不叫了,這樣牛郎織女在一塊的時間能長點。
七夕傳統習俗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七夕”夜晚,年輕的婦女、姑娘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在浙江一帶,很多人家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準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嘗,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伙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人們有的乞巧,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等。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各地七夕習俗臺灣——拜“床母”
臺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后,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關鍵詞】中日 七夕 習俗 傳承 發展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聯系就非常密切。古代日本人在創造本土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向先進的中國吸取文化養分,滋養并發展日本本土文化。對此,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曾說:“舊本文化是豆漿,中國文化就是使它凝結成豆腐的鹽鹵。”這一形象比喻, 道出了中日文化的傳承關系。然而,文化的傳承絕不是原封不動地代代照搬,恰恰是隨著歷史的變遷,文化在不同地區的傳播,從內容到形式或多或少要發生變化,甚至是劇烈的變化。日本在吸收中國文化時,為了使之適應自身的社會環境,而對其進行了取舍與組裝,然后世代傳承下來。
一、中國七夕節的歷史淵源及風俗
七夕習俗最早源于戰國,據《物原》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到漢代初年,七夕傳為牽??椗鄷?。所以七夕月下,織女星當頂,女兒們聚會,擺瓜果祭織女,用五色絲線穿七孔針,誰能盡快順利穿過針眼,誰就向織女乞得靈巧。乞巧之風自古在江南尤甚,因自東吳起,金陵就有了織絲業,到南朝時絲織業遍布全城,素有“襪陵南京之民善織”之譽。傳說株陵巧織云錦的技術就是織女傳授的,所以一到七夕,上至宮廷、下至間巷,女子無不面向銀河穿針引線,就連南朝齊武帝也特命宮女于此時登“層城華”,對初出新月引絲線穿七孔針以乞巧,故此樓又稱“穿針樓”或 “乞巧樓”。此后民間每逢七夕也于庭院搭彩樓乞求智巧。
伴隨七夕乞巧,承繼漢代水邊用五色絲乞子、乞愛的風俗,晉代七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無子乞子”,晉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了牛郎織女天河相會以及人們向牛郎織女乞子等內容, 為七夕增加了新的內涵。乞子習俗至唐代演變為“化生”,《唐歲時紀事》中記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 。宋代則為賞玩“泥偶” 之俗,直至近代。有些地方直接將七夕稱之為結緣日。多數學者認為,女性祈愿機織針縫等女紅能夠精巧,是乞巧的主要目的,乞巧作為七夕的主要風俗活動,闡釋了七夕的主要內涵與性質。結合七夕的乞愛、乞子的重要內容來考慮,乞巧也應該與生殖文化有關。
到了唐宋時期,此風更盛,據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撰列于庭中,求恩于牽??椗且?。又各捉蜘蛛閉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蹦咸茣r李煌適逢七夕生辰,為了使萬民歡樂不致因壽誕而受影響,遂將七夕移前初六舉行,初六度七夕也由長江流傳至中原。宋太宗為恢復傳統七夕曾于太平興國三年公元年下了一道詔書“七夕嘉辰,善于令甲,今之習俗,多用久日,非舊制也宜復用七日?!逼蚯晒澯指幕仄呦?。宋代七夕已演變為一個相當隆重的民間節日,宋人孟元老的《東京楚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都有詳細記載。而這個時期,亦出現大量歌頌牛郎織女的詩篇。例如:唐代白居易的《七夕》,杜牧的《七夕》,李商隱的《辛未七夕》,北宋時期秦觀的《鵲橋仙》等,都是歌頌七夕的名篇。
元代多稱七夕為女孩兒節,習俗亦盛。據《析津志》載“都中北平地區人民七月祀祖先,市賣摩訶羅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宮廷宰輔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椗畧D,盛陳瓜果酒餅,邀女流作巧節會,稱日女孩兒節?!蹦υX羅又稱摩合羅或摩侯羅。宋元時此俗很興盛, 并流傳后代。除這些以外,宮女們還登高臺各用五彩絲比賽穿“九尾針”,快者便“得巧”,遲者為“翰巧”。明清以來,,民間還流行“丟巧針”的習俗,即于初六取凈水一盆,放陽光下曝曬,再放露天下過夜,待初七清晨,拈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水中, 看水底針影的形狀以驗智愚。滿洲婦女用松針來代替, 稱為“擲花針”。
明代七夕穿針乞巧之外,又增添新的內容。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了北京地方的七夕“丟巧針”浮針乞巧的習俗將針丟到曝曬過的水上,視影之妍娃,以定巧拙。與前兩種乞巧方式不同的是,“丟巧針”是在白晝舉行,而非夜間,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近代。
值得一提的是,但在乞巧的活動中,多是未婚或新婚女性參加,在這種特別環境下,這些特殊群體一定有什么特別的愿望。自古以來,以日為父、以月為母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拜月是中國比較古老的習俗,且限于女性,時間上通常是在七日到十五日, 其時月亮由缺到圓,代表了生命力和生殖力最旺盛的時期。在古代神話里,有女狄吞月精而生禹的故事。古人認為,女性妊娠與月有著密切的關系。夢月而孕的故事也是屢屢所聞。由此看來,古人是非常信仰月神具有生命和生殖神力的,女性的妊娠與其有著很深的關系。在生命力和生殖力由弱轉強的七夕月下,未婚和新婚女性的祈愿是很自然的。因此在中國古代,乞巧活動更多是未婚少女所進行的,七夕更像是個“少女節”。
二、七夕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展
日本的“七夕”,是與日本農耕文化同時開始的,最初是為祈禱秋天的豐收而祭祀田神的一種活動。農歷7月7日,正是稻子開花的季節,也正是風水害和蟲害等襲來的季節,為了祈禱秋天的豐收,日本的古人們除了誠心誠意地向神靈求助之外,別無他法。當時的人們相信田神是萬能之祖靈變化而來的。7日早晨,人們來到水邊清洗身心后,開始祭祀活動??梢哉f,這就是與農耕文化同時開始的日本“七夕”之起源。
在中國七夕節俗傳入以前,日本就有“棚機津女”的信仰。“棚機津女”是在水邊搭建的棚內一邊織神衣一邊等待神的來訪的少女,她織出的神衣就是來訪神的衣服,少女和來訪神結合,成為來訪神的妻子。《日本書紀》神代下第九段第六記載了天孫降臨,娶了在水邊織布的大山抵神的少女豐吾田津姬,豐吾田津姬當晚就懷孕了。豐吾田津姬實際上就是“棚機津女”。“棚機津女” 與中國牛郎織女的神話中的織女有些相似,“棚機津女”是在河邊搭建的棚中織衣的女人,銀河的織女星宛如“棚機津女”,尤其是每年在河邊等待與來訪者相會這一點非常相似。這種巧合讓奈良時代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詩人非常高興,他們借七夕傳說表達自己現實生活的情與景,從文學上達到漢化效果。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七夕傳說傳人日本以后, 迅速被上流社會的日本人接受并吸收, 并在上流社會中流行起來。
成書于奈良時代末期的日本和歌集《萬葉集》,從第八卷到第20卷共收錄了130首七夕和歌。這些和歌大多反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其中,第八卷有山上憶良12首、湯原王兩首、市原王一首。卷九有兩首,卷十二有98首, 卷十五有三首, 卷十八、卷十九各一首,卷二十有八首。山上憶良出生于日本齊明天皇六年(660年), 但第八卷以前未見,表明中國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傳人日本并展開的時期是在日本的白鳳時代,在宮廷內蔚然成風則是奈良時代中期。
中國的乞巧節傳入日本,大約是在日本奈良時代。據《公事根源》記載,孝謙天皇天平勝寶7 年(公元755 年)第一次舉辦了乞巧節。當然,最初是宮廷活動,所以是在清涼殿的東廳進行的:將7根金針穿過葉,另外再挖7 個孔,把五色絲線合并起來穿到孔中;庭院里放上椅子,把“和琴”放到上面;天皇觀賞“二星會合”,賜予公卿們酒宴。據說這就是如今日本七夕節的初始形式。這種形式又逐漸被日本古代的七夕信仰所吸納、復合。到了室町時代(1390 年代),宮中的活動略微簡單化了一些,七夕節的娛樂面得到了凸顯,與七夕相關的游戲隨之風行起來。
江戶時代以前,農舉行的乞巧活動是帶有與水有關的農耕活動的性質。他們在水邊洗頭發、洗農具、給牛馬洗澡,甚至還清理井水和河水,將半年的污穢洗凈流走。另外,為即將到來的祭祀祖先的盂蘭盆節清洗罪惡和污穢,所以這一天也叫“七日盆”,這天要掃墓,并且要用黃瓜、茄子扎成牛和馬的形狀來迎接祖靈。至今在七月七日這一天,東京等一些地方仍有此習俗。
江戶時代(1600年代)七夕節被列入日本一年中的五大節日(人日、上巳、端午、七夕、重陽)之一。至江戶時代,隨著“五節供”的確立以及上流社會的七夕節俗向庶民階層的滲透,七夕傳說及其節俗活動逐漸被民眾熟知并流傳。于是,全國各地就更加風行過七夕節了,并且流行裝飾竹飾品,最初是在竹子上懸掛用以表達愿望的五色絲線。
元祿時代(1690 年代),開始懸掛紙簽、幡。將軍家舉辦的七夕節,是在城里豎起兩棵帶著枝葉的竹子,上面扯滿五色絲線,還要懸掛上彩紙、詩簽和葉,彩紙、詩簽和葉上寫著自己創作的詩歌或古人的詩歌。這些寫著詩歌的彩紙、詩簽和葉,飽含著乞求學藝、書道進步的愿望。另外,庭前擺設一對祭壇,其上點燃9 盞燈。還要把蔬菜、魚類、果實等供于一張兩腿桌上,在其前面放上樂器、香花、蓮葉,把五色的絲線掛在帶枝葉的竹子上。另外,桌下還要放上帶泥金畫的水盤,里面注滿水,將葉浮于水上,兩顆星在水盤中映現出來后,開始祈禱。竹枝上的絲線,稱之為“愿望線”。據說掛上這種絲線進行祈禱,所想之事三年內就一定能夠實現。竹子與水稻原來都是熱帶植物,這種儀式的意義,和新年的門松(日本新年時在門前裝飾的松枝或松樹)一樣,都表示神靈降臨之處。后來,詩簽也逐漸被紙條,即常綠樹枝或稻草繩上所懸掛的裝飾用紙條(古時用的是布條)所替代。
三、中日七夕習俗之比較
(1)相同點:
綜觀中日兩國的七夕傳說和七夕節日習俗,至少有兩點是共同的。其一是中日兩國在詩歌上,都出現了大量歌詠牛郎織女傳說的七夕詩,中國則是唐宋時期歌頌七夕的詩篇尤為多。在日本表面上追求女紅精湛、實則乞愛乞子的七夕乞巧以及牛郎織女的傳說, 與日本固有的信仰相結合,自古代起便流行于日本宮廷內部以及上流社會,除有時從形式上對乞巧儀式進行模仿外,實則成了上流社會附庸風雅、學習漢文化的七夕詩會?!捌呦Α痹凇度f葉集》里寫作“織女”,在隨后的一些和歌集中則使用“七夕”,無論是“織女”還是“七夕”,二者發音都與“棚機”相同。
其二是七夕具有鮮明的農時節令民俗特征和強烈的農耕禮儀性格。首先分析牽牛、織女的所指。牽牛,通指牽引牛的人,此處的“牽,為拉,挽引向前。前文曾提到日本七夕起源時,為了祈禱秋天的豐收,他們進行一系列祭祀的活動。此外,在七月七日這天,為了迎接祖靈所進行的一系列帶有農耕文化性質的活動。而中國自古有以初熟五谷或時鮮果物祭獻神明的習俗。
(2)不同點:
1.兩國七夕的活動對象不同:在中國七夕更多的是一個“少女節”,它流露出古代少女的傳統愛情觀,在客觀上起到了增進人們相互交往的作用。然而在日本的七夕,它更多的是孩子們的節日。
2.日本七夕時間因隨時間推移以及地區分布不同而大相徑庭:自江戶時代起至明治6年以日本的七夕都是于舊歷七月七日舉行,自改歷后很少有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改于新歷關東地區七月七日舉行。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地區推遲一個月,改到公歷八月七日。中國的七夕都是在農歷的“七月七”舉行。一直以來維持不變。
3.兩國七夕在過節方式上差別較大:日本的七夕有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貢品來許愿,寫詩歌許愿求一身好手藝,另外把許愿望的帶有線的竹簽系在竹枝上的特殊活動與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當前的七夕節主要形式還是以燒香、燃燭、上供品等。可見中日七夕的儀式形式存在很大的差異。
綜上所述,中日七夕節一方面都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漢”文化,這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意義;另一方面,中日七夕節在儀式性質、時間及地域范圍及其儀式上都有較大差異,這又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在異域的流變的過程。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理解中日七夕節之間的異同,只有這樣,才能對中日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所把握,對日后中日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東晉)葛洪主編:《西京雜記》,陜西,三秦出版社,2006.
[2] 《古事類苑》,日本古書.
[3] 玉勃,《七夕賦》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23.
[4] 《古今要覽稿》,日本古書.
[5] 湯禮春,《中日七夕文化之異同》華夏經緯網,2009.
[6]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鄧之誠,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7]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8] 宋敏求.長安志[M].靈巖山館,乾隆甲辰年.
[9] 徐堅,等.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喜蛛應巧,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3、投針驗巧,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5、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6、賀牛生日,兒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叫做“賀牛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