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代人顧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上古漢語 第一人稱代詞 “朕” 句法功能
上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見諸文獻的有“我”“吾”“余”“予”“朕”“n”“臺”等多種說法,其中“余”“予”“我”“朕”出現最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里即已出現。秦始皇二十六年,欽定其中的“朕”為天子自稱,自此“朕”成為皇帝的專稱。
在上古漢語中,“朕”的句法功能究竟如何?“朕”的句法功能與“朕”被欽定為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可能的聯系?
一、“朕”的句法功能
“朕”一般表示單數①,它的句法功能是經常用作定語,有時用作主語,分別可譯為“我的”“我”。另外,據當代學者考察,“朕”也有作賓語②和謂語的確切用例。
(一)用作定語
“朕”經常用作定語。例如:
(1)己卯卜,王貞:鼓其取宋伯歪,鼓骨載朕事,宋伯歪從鼓?(合集20075)
(2)秦公曰“不顯朕皇祖,受天命,^佑下國,十又二公,不墜在下”(《秦公鐘》)
(3)韓侯受命,王親命之:“纘戎祖考,無廢朕命。”(《詩經?大雅?韓奕》)
(二)用作主語
“朕”用作主語的例子。例如:
(4)戊寅卜:朕出今夕?(合集22478)
(5)朕不敢有后。(《尚書?多士》)
(6)朕教汝于民彝,汝乃是不M,乃時惟不永哉!(《尚書?洛誥》)
(三)用作賓語
姚振武(2015)提到:喻遂生曾指出甲骨文殘辭中有“朕”作賓語的疑似用例,另外,據錢宗武考察,今文《尚書》中“朕”作主語凡20見,作定語凡33見,此外也有“朕”作賓語的確切用例,凡2見。例如:
(7)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于眾?(《尚書?盤庚上》)
(8)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尚書?盤庚下》)③
(四)用作謂語
據張玉金(2010)考察,“朕”還可作判斷句的謂語。例如:
(9)越則非朕,負亂惟爾。(《逸周書?商誓》)
二、“朕”的句法功能與“朕”被欽定為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后,采納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的建議,欽定第一人稱代詞中的“朕”為天子自稱,自此,“朕”成為皇帝的專稱。
“朕”被欽定為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一定有其原因值得探究。但這篇文章里,我們想討論的是:“朕”的句法功能與秦始皇將“朕”欽定為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可能的聯系。
上文提到,“朕”經常用作定語。實際上,“朕”的以上句法功能中,最常見的是用作定語(譯為“我的”)。西周和春秋金文中,當時王或諸侯、大臣提到自己的先祖的時候,用于自稱的作定語的代詞經常用“朕”,即用“朕”來修飾令人尊崇、敬畏的祖先。如2003年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西周F盤銘文中④,360字的銘文就有5處提到“朕”:“朕皇高祖”(我光榮的高祖),1處“朕皇亞祖”(我光榮的祖父),1處“朕皇考”(我光榮的父親),2處“朕皇祖考”(我光榮的先祖和先父)。這5處“朕+稱謂”中,“朕”均用作定語。另外,《楚辭?離騷》中當屈原提到自己的父親的時候,也用“朕皇考”(“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等等。
君主帝王、諸侯、大臣等貴族或地位高貴的人,在提到讓自己尊崇和敬畏的先祖的時候,經常使用“朕”自稱,讓人們覺得這個詞本身有尊貴的意味,用人們覺得表示尊貴意味的第一人稱代詞作為皇帝專稱并不奇怪。
當然,“朕”緣何成為秦始皇欽定的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將另文撰述。
(本文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項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古代漢語》多媒體課件建設”[項目編號:ZJW141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夏先培(1986)、姚振武(2015)指出“朕”也有用于復數的例
子,但比例很小。
②陳夢家(1956)認為殷商時代第一人稱代詞“我、余、朕”三者
有“格位”和“數”的不同,其中“朕”主要作定語,有時也作主語,沒有提到“朕”有用作賓語的用例。后來學界一度認為上古漢語中的“朕”不能作賓語。
③姚振武(2015)引錢宗武先生所言“朕”作賓語的確切用例“爾
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出處誤為《尚書?盤庚上》。據我們考察,《尚書?盤庚上》中并無“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但《尚書?盤庚下》中有“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意為:你們反而問我“為什么要驚動眾人而遷徙?”),故本文此處據此糾正為《尚書?盤庚下》。
④西周F盤被稱為“中國第一盤”,系周宣王之臣F給先祖先父鑄
造,盤底21行約360字記載F的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參考文獻:
[1]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25-26.
[2]張玉金.古代漢語語法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
[3]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96.
[4]夏先培.先秦第一人稱代詞“余”(予)“朕”“我”“吾”關系初探[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2):135-141.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人文演繹
隨著網絡、智能手機等獲取各種知識的途徑在各級各類學校中被大力推廣,許多傳統教學模式收到沖擊,高等院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在眾多古代文學新穎的教學方式方法中,人文演繹教學法是頗受師生喜愛,值得提倡和推廣的一種教學方法。
人文演繹法是指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體發生變化,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充分發揮想象,創設與教學內容配合的場景,將課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識和思想等內容,通過情景演繹的方式,生動、靈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重在強化人文底蘊,是以往情境教學的深化。
這里的人文側重指古代文學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包括精神層面、理念層面、制度層面、民俗層面等人文知識。同時,人文也包括技能層面方面的文化,尤其指“分析概括能力”“文學創作能力”“寫字能力”“說話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與古代文學教學中傳統文化知識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實踐技能,是人文演繹法的重要內容和教育目的。
一、人文演繹教學法的特點
(一)“人文精神”的體現
在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古代經典作品是我國文化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其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不僅是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的追求,而且也是中華民族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劑。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人文演繹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中國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民族精神的肯定與傳承。
(二)各種技能的綜合實踐性
古代文學的人文演繹主要是通過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作者、人物、情節等進行各種形式的演繹,融合課堂知識提煉、課后文獻查閱、文學寫作、漢字書寫、口語表達、團隊合作等能力訓練,并將古代傳統文化等貫穿其中,是古代文學專業的一項綜合性實踐,有利于改變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性較弱的不足。
(三)理論知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結合性
當代90后大學生大多是在網絡飛速發展、家長層層呵護中的環境中長大。網絡可以方便快速地獲取各種知識,但同時是知識掌握牢固性的衰退;被嚴密保護的獨生子女雖生活在蜜罐子里,但抗壓能力較弱,面對一些挫折常常會迷茫、不知所措,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人文演繹教學法是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以文學文本和人文精神為依托,結合當代人的精神危機,將理論知識、人文傳統和個體人的生存發展相結合,將古代文學的文本學習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以及價值觀和價值形態的學習相結合,實現古代文學的“以文化人”目的。
二、人文演繹教學法
(一)人文演繹教學法模式
古代文學的人文演繹法主要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
課前環節主要是教師確定人文演繹內容后學生根據教師課堂所講內容提煉相關人文知識點,并通過圖書和網絡查閱文獻資料,充實人文內涵,之后設計情節,編寫劇本。編寫劇本時,結合古代文學所涉及的文化知識和劇本情節進行古詩詞創作、寫字訓練等,其中,文化歷史背景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對于文學作品的影響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劇本修改編定之后需要分派角色進行排演,以保證現場順利演繹。
課中環節主要是學生在課堂上配合道具、背景以及音樂等,要求學生盡量表現出了人物的靈魂與精神。通過自身的表演將劇本情節展現,現場感染每位同學,使大家都得到相關人文文化的熏陶。學生演繹結束后,教師應作適當點評,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課后環節則是學生自覺主動替提升自己。需要參加人文演繹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現場表現,找出自己在不同方面的優缺點(有條件的可以錄制現場演繹視頻,課后提供給學生),想好改進對策,抓住機會,克服不足,不斷提升個人綜合能力。
(二)人文演繹教學法注意事項
人文演繹應該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但考慮到實際的人文演繹工作和效果,需要提前分組,按組分配演繹任務。另外,在課前準備中,古代文學教師應當融入其中,幫助學生確定演繹角度,加強人文知識、人的價值形態的穿插和融合,提升演繹內容的文化深度,避免進行鬧劇式或惡搞式演繹。如演繹魏晉南北朝的文學作品,除了表現那個時代的文學特點、歷史背景之外,還需展示亂世之下人們不同生存方式的選擇;而唐代文學,結合當前人們面臨各種壓力所產生的迷茫、焦躁、壓抑等情緒,演繹時則可重點展示盛唐人的自信、昂揚和對理想的熱情等,幫助當代人從古人那里得到啟示,及時調整、轉換情緒。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需要過多干預,演繹的方式、情節設施等完全由學生確定。在劇本編寫方面教師可利用多種方式,如電話、QQ、微信等,和學生多做交流,幫助學生融入相應的人文氛圍之中,從知識層面、道德思想層面得到感染和提升,進而使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選擇。
三、人文演繹教學法的作用
(一)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將古代文學中的理論知識、歷史人文和當代文化結合,擺脫古代文學和學生生活環境的距離感,促使學生真正將古代文學知識和當代社會結合在一起,并且,在情與景的交融中,在聲情并茂的演繹中,在和人文故事和形象的交流對話中,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不斷地積累和鞏固。同時,由于人文演繹法有別于傳統的理論講授方式,其中有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文化形式,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帶動學生思維方式的深化,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人文演繹法注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從資料搜集到進行文本改編,并最終落實于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集體合作,分工明確,從進行所學知識和文獻資料的分析、概括和提煉,并按要求手寫劇本,現場演繹并應對各種突況。經過一系列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文學創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漢字書寫能力等專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三)開拓學生的創新能力
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學生素質發展目標之一,而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人文教育被看成是一種挖掘人潛能的教育。同時“創新能力”是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古代文學的人文演繹,在促使W生深入了解人文知識的同時,更能通過人文演繹的前期準備工作,尤其是改編和表演環節,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的創新思維,開拓眼界,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人文演繹,可以將學生帶入文學作品所營造的優美的藝術境界中去,增強其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強化個人對古代文學發展史和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進一步形成對古代文學和文化的理性認識。而古代文學中古人在不同形勢下對于理想和現實、家和國、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等關系的處理,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參考模式,幫助學生遇到問題迷茫時擦亮眼睛,做出準確地人生選擇。另外,人文演繹還可以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教育,弘揚傳統文化,讓其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得以延續,保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歷史傳承。因為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
總之,在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新建院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今天,古代文學教學也應重視學生相關專業技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文演繹教學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同時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價值理念和人生價值形態的選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紅,崔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1):104-107.
1、你不愿意種花,你說,
我不愿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顧城 《避免》
2、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顧城 《遠和近》
3、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顧城 《門前》
4、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顧城 《一代人》
5、我需要,最狂的風,和最靜的海。
——顧城 《世界和我·第八個早晨》
6、一切都明明白白,
但我們仍匆匆錯過,
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
——顧城 《錯過》
7、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墻。
——顧城 《小巷》
8、字跡已模糊,
因為思念的緣故。
——顧城 《因為思念的緣故》
9、我從沒被誰知道,
所以也沒被誰忘記,
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顧城 《早發的種子》
10、命運不是風,
來回吹,
命運是大地,
走到哪你都在命運中。
——顧城 《英兒》
11、我想畫下早晨,
畫下露水,
所能看見的微笑。
畫下所有最年輕的,
沒有痛苦的愛情。
——顧城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12、手我是有的,
就是不知如何碰你。
莎士比亞說:“詩人和瘋子不屬于紅塵十丈的人間。”人的內心是個挺玄乎的東西,一個人的世界也似乎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心死了,你的世界也就消失了。詩人和作家們,憑著敏感和洞察的心,寫出了美麗的詩篇和作品,也正因為這種敏感和洞察使他們容易迷失在理想和現實的結界。難以忍受現實糾纏的痛苦,選擇和現實一起毀滅,可是同時也背叛了真正的理想和詩意――生命的美好。
是人太脆弱了,還是我們實在背負了太多,又或是我們都開始輕視生命?無論怎樣,這樣的一種風氣是消極的,不值得提倡的。
在人生旅途上跋涉,難免遭遇寒風冷雨。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寬容這個世界,更要寬容自己。不能拋棄心中的理想,也不要妄圖逃離現實,這也許就是人生的正確位置,讓人磨礪和思索中,更加深刻和成熟。獲得心中真正的自由和從容,這就是在你心中任誰也破壞不了的詩意。
三班中學八年級(1)班 鄭靜茹
指導老師 李泗龍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一句話的精髓其實主要可以歸納為兩個字:寬容。
那天正是周日,晴空萬里,我陪媽媽到醫院打點滴。那是一位實習護士,她手法顯然很不熟練,握著針的手明顯在顫抖,她“吃力”地把針挪到他*的手邊,看得出每個動作都小心翼翼,但結果還是誤位了。她尷尬地笑笑,第二次又是同樣的結果,緊接著扎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扎準。看著媽媽因為痛感而微皺的眉,我不禁想抱怨幾句,但媽媽卻不知為何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我只得作罷。那位女護士還在慢動作地繼續著,屢屢失敗。我心里很是有意見,媽媽一只手握著我的手腕,我隱忍著才沒把意見喊出口。終于,針扎中了,年輕的女護士如釋重負地松了一口氣,有些抱歉,有些釋然。
回去的路上,我問媽媽:“為什么不把痛喊出來?換個護士的話,早就扎準了,哪還需要忍受那么多次。”又是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媽媽說:“如果我提出要換一個護士,就意味著徹底否定了這一個,那么就助長了她的不自信,她給下一個患者扎針,很大幾率上還會再度屢屢失敗,相反,我寬容了她,便有可能成為一種鼓勵,新人嘛,難免會遇到她那樣的情況。有時候,對待一些事,哪怕一開始錯誤就在于別人,寬容也會是最正確的態度。患者一個寬容的眼神可能給予她無限的力量。”聽了他*的話,我頗有感觸。我又想起剛才媽媽松開握住我手腕的那只手,覆在女護士的手背上,她說:“沒事,放輕松,重新來!”好像真的化成了一股無形的力量,下一次,女護士便成功扎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