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機關學習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學生;基督教;信仰;背景;意義;方法
中圖分類號:G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0-0075-01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現象引起社會關注。大學生為何成為基督徒,及這一現象對大學成績的影響是本文力圖研究的主要問題。在傳統的觀念中,對于中國民眾的信教現象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在中國沒有純粹的,所謂信教是出于功利心態。這亦影響到人們對大學生信教現象的認識,例如將其劃入“思想政治問題”的范疇。事實上大學生真正實現了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具有宗教情懷,更進一步深入到在其生活中,努力面對生活和學習,去實現信仰中所要求的“榮耀主”的信仰意義。本文志于對大學生在具有信仰之后成績的變化進行研究。
二、研究背景
大學生信教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近年來,中國信仰宗教的人數增多。1928年-2001年,我國可統計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教人數從100多萬增加到600多萬,不能準確統計的佛教、道教信教人數增加也在100多萬以上。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一億多人.有調查顯示,我國宗教信徒中,70%-80%都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入教的,其中青年信徒又占到30%左右。以山東某市為例,1991年,該市信教人數不過30人,且大多數是老教徒,而1998年底就增至3063人,原來70%一50%是中老年,現在6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35歲以下的占30一40%。在新增青年教徒中,文化層次較高者有明顯上升趨勢。對山東某教堂信教青年狀況的調查顯示,大專以上學歷者占15%.對上海沐恩堂的調查表明,1996年參加初信栽培的人員共40名,其中大專以上的慕道友96名,占總數的22%.1997年上半年受洗的人中,35歲以下的占三分之一,他們都有較高的學歷。
三、文獻綜述
大學生作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條件和機會接觸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知識份子群體,也受到社會上“宗教熱”的影響。陳村富在對浙江基督徒長達九年的實證研究中發現,中國目前正在崛起的信教群體正是以大學生等為代表的“知識精英”群體。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九五”項目“北京青年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顯示,北京市大學生中明確表示有的占13.4%;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點課題“大學生深層次思想問題研究”顯示,上海市大學生中因各種原因而信教的合計為1.8%。稅國洪等人2002年對重慶四所高校大學生的宗教態度進行大學生信仰宗教的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有13.3%的大學生在問卷中表明自己具有。鄧國峰和龍妮娜2002年調查了廣西大學生宗教觀,在286名大學生中,信教的有46人,占17.2%。戴嘉寶對溫州醫學院、溫州大學和溫州師范學院的問卷調查統計(不含少數民族學生)顯示,17%的大學生有。綜合各地資料,對大學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估計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一4%之間。
四、研究意義
由于上述關于大學生基督徒人數統計存在著抽樣差異和統計方式的不同,導致了統計結果之間存在的差異較大,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數難以精準。但是,從眾多數據中,可以得出:大學生中出現信教熱是個事實命題,并且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引起了各方面的新現象發生。然而,和社會關注度不相稱的是,以大學生基督徒為樣本的成績研究還不多見。這給本研究留下了探究的空間。與普通基督徒群體相比,大學生基督徒具有較高的學歷背景和認知水平,這些因素是否造就了大學生基督徒群體的獨特性?大學生信教熱能否促進其在大學學習成績的提高?他們作為基督徒身份,能否促進與基督徒同學之間、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有益交往?大學中的基督徒成績的提高與他們的信仰有關系嗎?如果有關系,那么相關性又有多大呢?還會受到其他何種因素的影響?這種因素是否和時代背景的變遷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這一現象又會對大學生的信仰產生怎樣的作用?這些耐人尋味的問題正是激發研究興趣的原動力。
五、研究方法
關鍵詞:網絡關系強度 組織學習 技術創新績效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國際競爭的日趨復雜,技術創新己成為企業生存的條件、發展的基礎和提高競爭力的源泉與手段。它決定企業的業績和生存,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良好的技術創新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嵌入性”理論認為在相關的關系網絡中存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因而網絡關系的特征就會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研究發現,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了網絡關系對于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同時提出了一些能有效提高技術創新績效的建議。Larson 等學者認為與合作伙伴建立的強聯結能夠促進信任與合作,進而便利企業獲取更多精煉的、高質量信息和默會知識,與技術創新績效正相關。Granovetter 等學者則從弱關系的信息優勢入手,認為弱關系通過提供異質性的知識更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而言,組織學習的價值是眾所周知的,雖然有的時候會出現越學越差的情形,但大多數情況下對于企業的發展還是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就是初步探討網絡關系強度、組織學習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二、變量間理論關系分析
在對三組要素中兩兩之間關系的現有研究進展及其相關結論進行總結的基礎上, 構建出三者之間的概念模型 (如圖)。
1.網絡關系強度與組織學習的關系。近些年來,一些學者關于網絡關系強度對于組織學習的影響做了一些研究,根據這些研究,發現其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強關系促進組織學習,二是弱關系促進組織學習。這主要是沒有將組織學習進行分類型討論,實際上,根據March(1991)研究表明,組織學習存在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兩大類。網絡關系的強弱對于不同類型的組織學習存在不同的影響,弱關系促進探索式學習,而強關系促進利用式學習。
根據組織學習的相關理論可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們所面對的問題也是有很大差別的。探索式學習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是之前沒接觸過的,沒有相關的知識基礎,沒有問題的答案,是一個全新的話題。而利用式學習所面對的是之前就存在的,因而存在一定的理論基礎,相關的知識成果,企業內部的成員就可以直接共享相關知識,互相補充,互相利用。
根據相關研究可知,弱關系比強關系更具有成本優勢和信息優勢,這是因為強關系比較強調不同企業之間直接的交流,它很注重在關系網這一領域的發展,會為了企業間友好關系的發展投入一定的資本,這就增加了相關成本。而弱關系就不是很注重這個,它們只強調市場化的交易原則,不會為了關系的發展投入一定的資金,沒有投入就沒有風險,因此,弱關系就沒有投資的風險。綜上可知,弱關系比強關系更能節約資本和時間,因而,他們就可以直接利用這些資源和時間跟不同的企業進行探索式學習,吸收知識和信息。而強關系就可以充分利用之前建立的關系網,將知識進行互相傳遞,得到不同企業成員的認可,以達到知識共享,從而促進利用式學習。
2.組織學習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通過利用式學習,高新技術企業將原有的技術和產品市場知識積累,原有的技術和市場經驗得以推廣,從而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由此可見,利用式學習降低了錯誤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并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失誤。它為現有知識的融合和重組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并且可能產生新的見解,從而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
探索式學習可以提高技術創新績效,因為它可以使企業員工接受更新的知識,并通過交流對新知識進行整理匯總,得到更有價值的知識。通過對技術創新提供新的見解,在產品特性等方面接受外部的有價值信息,探索式學習將會使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包含更多的新穎想法,這就會使自己的創新成果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產品,給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
3.網絡關系強度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網絡關系的強弱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據歷年來的研究可知,強關系更有利于技術創新還是弱關系更有利于技術創新,存在的爭議比較大。Larson等學者認為強聯結形成的信任關系有利于隱性知識的傳遞,與技術創新績效正相關。
強關系有助于企業間的交流,可以促進不同企業間進行知識和信息的共享以及深入的溝通,這種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促使企業快速掌握市場的細微變化,從而及時的改變自身的發展以適應市場的變化。為建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會投入一定的資產。通過網絡的相關作用,這些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對于其他企業相關領域隱形知識的吸收和技術的掌握,這是強關系對創新的促進作用的具體體現,有利于企業掌握網絡中知識和能力利用的新方法。同時,由于強關系存在投入成本,會排斥關系網之外的進入者,減少了與網絡外之間的交流以及資源的交換機會,在短期內能夠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實現收益的增加。因此,強關系能夠促進技術創新績效。
三、結論
網絡關系強度、組織學習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關系密切,互相影響。網絡關系強度對于技術創新績效有著正向相關關系;網絡關系強度對于利用式學習有著正向相關關系,對于探索式學習有著負向相關關系;利用式學習對于技術創新績效有著正向相關關系,探索式學習對于技術創新績效有著正向相關關系。綜上所述,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提高技術創新績效,在加強與網絡中其他成員合作關系建設,提升自身網絡地位的同時,也要擴大自身規模,不斷吸收知識,提升學習能力,以提高合作關系效率,從而達到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謝洪明,張霞蓉,程聰,陳盈.網絡關系強度、企業學習能力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 2012(2)
[2]潘松挺,鄭亞莉.網絡關系強度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基于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 2011(11)
【論文摘要】股東有限責任乃現代公司法律之基石。股東有限責任是股東僅以出資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并非股東無賁。也并非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并不必然導致股東有限責任之例外適用。我國公司法應堅持股東有限責為原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為例外。本文主要從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經濟分析的角度進行論述,并對股東有限責任制的完善提出建議。
股東有限責任,是股東僅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而非公司的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的全部資產對外承擔責任。公司是獨立于股東之外的獨立參加活動、承擔責任的法律主體,具有法人人格。換言之,作為各自獨立的主體,股東所負有限責任的承擔對象是公司,公司獨立責任的承擔對象是股東、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主體。
一、股東有限責任的法律特征
有限責任是指股東有限責任,是股東僅以出資額為限間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在公司法律制度中,只有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股東僅是隱藏在公司法人背后的出資人而已,其不具有主體資格。筆者以為,股東有限責任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有限責任是指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是獨立的法人,法人以其獨立的所有財產對外承擔責任。也就是說,公司承擔責任不是以其章程規定的注冊資本的數額承擔責任,而是以其應該承擔責任時的現有財產承擔責任,這時的現有財產很有可能比注冊資本要低或者高,高出注冊資本的部分同樣得被用來償還債務。而股東的責任就是從公司成立時就被量化的責任。第二,公司與股東各自獨立。公司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公司以個人名義獨立參加活動,公司對股東的出資財產享有獨立的、排他的權利。公司的資產與股東的個人資產是相分離的,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而不是由股東承擔。第三,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的財產與股東的個人財產是相分離的,公司債務責任不直接歸于股東個人。公司債權人只能向公司請求債權而非股東,公司須以其全部資產對外承擔責任,而股東只以其出資額為限,不可能失去比出資額更多。第四,股東有限責任與公司的人格獨立相互支撐。公司具有獨立的人格。因此,由于公司才存在的股東不可能具有獨立人格。也正因為公司的獨立人格才使股東責任為有限責任。如果股東不再承擔有限責任,也就是公司法人人格被否認。比如合伙,不具有法人資格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二、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經濟學分析
成本、收益、效率等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從成本與收益的角度或效率的角度分析問題,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使人們易于接受。比如合伙企業形式發展的限制;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在我國新公司法條文中予以明文規定;新公司法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降至3萬元并可分期繳足等,這些制度上的變化與完善,都說明了有效率的公司法才是最有力的公司法。以下擬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股東有限責任制度。
(一)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一,股東有限責任制度是企業形式發展的動力,鼓勵投資;聚集資本與合伙相比,普通合伙人承擔的是無限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合伙債權人可以向任何一個合伙人主張全部債權。這便將有錢的合伙人置于不利之地,而使那些沒錢的合伙人有機會逃避承擔債務。合伙本來就是建立在合伙人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如果合伙人在人伙時就心存此念,那么有錢的合伙人肯定不愿意入伙。這便會大大限制合伙企業的規模,合伙人的人數也一定不會很多,這就注定了合伙的低級企業發展形式的角色。即使新合伙企業法肯定了有限合伙形式,但合伙的無限責任還是要求有限合伙企業最少有一個普通合伙人。無限責任的束縛必將有礙企業形式的發展。無限責任要求股東或合伙人對公司債務負無限連帶清償責任,這種巨大的風險不僅限制企業的發展、擴大,而且,對富有實力的投資者還可能造成不公平。有限責任克服了無限責任的弊端,股東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負責,分散了風險,股東投資安全得到了保障,因而有利于大規模吸收社會資金,使得公司擁有眾多股東,籌集到巨額資本,有利于發展規模經濟。因而,有限責任制度鼓勵投資,當屬其最主要的功能。有限責任消除了股東的后顧之憂,使股東對自己的風險有量上的認識,公司債務不會牽涉到股東投資之外的財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股東的投資收益和投資安全。從而公司可以大量地吸收資本。資本是公司的基礎,有了充足的資本才能談發展與收益。
第二,有限責任提高公司效率,降低公司交易成本。有限責任由于量化了股東未來風險,因此大大降低了股東控制經理行為的意義,也就是說大大降低了經營權與公司所有權分離的費用,這當然有利于兩權的分離。有限責任促成的資本市場,可以使有能力的經營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聚集的資本為投資者謀取最大利益,從而有利于發展規模經濟。在無限責任制下,經營權與所有權是由合伙人一并行使的,這樣,經營人也就是合伙人,不敢也沒有機會放手經營。很顯然,資本的效用也不會得以最大體現。有限責任大大降低了公司交易成本。也就是說降低了公司自身有效存在運行成本和公司法人與其他利益相關主體間的行為成本。首先在公司自身有效存在的運行成本方面,由于有限責任使股東各自以自己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東之間責任無關聯,因此,出資多的股東便沒必要理會出資少的股東的資信情況,也沒必要擔心其他小出資者會不利于自己的財產。這在無限責任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合伙人之問需要充分了解資信情況以后才可能共同成立合伙組織,稍有不慎,便會置自己的財產于不利之地。另一方面,由于有限責任量化了股東未來的風險,股東控制經營的意義大大降低,從而節約了成本?!皢栴}的通則是導致人采取仿佛在使委托人的福利實現最大化的行為,它存在于所有的組織和合作努力中?!雹芙浝砣俗陨砭陀泻芨叩姆e極性去經營公司,從而最大程度地行使公司的剩余索取權。其次,在公司外部成本方面,有限責任的保障是公司獨立人格。公司獨立法人資格的存在使公司的債務人在討債過程中只針對公司法人一個便足夠,沒必要再針對股東(但有例外情況,下文詳述)。這與合伙債權人需要向各個合伙人討債有明顯的成本節約優勢。另外,有限責任直接向與公司訂立合同的主體表明公司的責任承擔方式,這就在無形中降低了公司的交易成本。
第三,優化資源配置“由于股東有限責任吸引的投資者數量最多,股權分散,加之投資風險的有限性,促使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轉讓,以融通資本為主要功能的證券市場得以形成與發展。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融通資本,促使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p>
(二)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局限性
股東有限責任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股東的成本和信息成本,但卻有可能引發人的道德風險。因此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局限性也不容易忽視。主要總結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股東有限責任在有些情況下對債權人不公平,公司可以在法人人格的擋箭牌下,出現濫設法人、抽逃出資等不法行為,卻只承擔出資額為限的有限責任。股東濫用股東權利,侵犯其他中小股東的情形也不少見,使得公司及其股東獲益卻將風險轉嫁給社會公眾。許多情況都是在有限責任制度下存在的。首先,股東有權經營管理公司,當管理不善致使虧損時,外部債權人只能向公司法人討債,對其資產之外的部分便由債權人自己承擔,而股東卻不承受此風險。這是顯失公平的。其次,股東比外部債權人處于優勢。
股東可能會濫用公司人格,使公司存續下去,債權人利益便無法保障。再次,在公司集團中,母公司利用其在子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可以無視子公司的利益,把子公司當作推銷商業政策的工具。這對子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是極不公平的。
第二,股東有限責任對受害人不公平有限責任使股東躲在公司法人的背后,不對債務承擔責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資產承擔責任。當今環境侵權、產品侵權的事件屢屢發生,每每侵權賠償數額都很巨大,就算再大規模的公司也難以承受。但受害人又無公司之外的請求對象。
第三,引發道德風險有限責任制度中潛在著“道德風險因素”。股東以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為擋箭牌,濫用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和債權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法律對股東約束不足的情況下,股東出資不足、抽逃資金、規避法律義務等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現象便會出現。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學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漸突出。特別是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學籍管理人員專業素質就要隨之提高,以強化高校的人才管理。這就需要學籍管理制度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樹立人本理念,將服務意識、創新意識滲入其中,并將法治建設運用于高校學籍管理工作中,以完善學籍管理制度。
關鍵詞:
學籍管理;制度;人才培養;人本理念
我國進入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發展時期,高校管理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對于高校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力。高校要適應時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管理質量,就要發揮學籍管理的杠桿作用,將學籍管理作為管理育人的重要條件,以確保在學籍管理獲得預期成效的同時,真正意義地實現高校學籍管理改革[1]。加大學籍管理制度,就意味著對學籍管理制度根據高校改革的需要進行調整和完善的同時,還要樹立與時俱進的創新思想,將人本理念滲入到學籍管理制度中,以促進高校人才培養。
一、學籍管理制度的涵義
(一)學籍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
學籍管理制度是對學生由入學到畢業全過程實施制度化管理的制度體現,屬于是高校教育行為的規范性文件,關乎到學生身心發展。其中所涵蓋的內容包括學籍管理、校園管理秩序、開展校外活動以及獎懲辦法等等。
(二)學籍管理制度的特點
1.學籍管理制度的權威性
學籍管理制度具有權威性,其作為一項學校管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向高校延伸,在此基礎上將高效教育管理框架建立起來??梢?,學籍管理制度并不是簡單的規范性約束機制,而是對于群體或者個體的不同需求發揮協調作用,以做到有章可循。學籍管理制度的權威性還體現在對學生學習及生活行為的約束力上,通過制度化管理,對學生以監督、規范,以發揮其約束性管理機制。同時還要起到制度化引導作用,如果學會違反制度規定,就要接受懲罰[2]。
2.學籍管理制度的教育性
學籍管理制度所發揮的作用,是適應高校管理價值理念,對學生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所以,其具有教學管理服務性特點。學籍管理制度的教育引導性體現在學生管理的基本途徑和所采用的方式上。對于沒有正確接受學籍管理制度引導的學生,要采用懲戒的方式對學生違反紀律的行為以處分,以警示在校學生對學籍管理制度的重視,其最終目的是規范教育。特別是在學會行為規范方面,要求學生要按照公共規則行事。在校的每一名學生在學籍管理制度面前,都要無一例外地嚴格遵守[3]。
二、學籍管理制度需與時俱進
(一)學籍管理制度中要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學籍管理制度中,所強調的是學籍所發揮的監督功能,注重對學生的學習紀律以及考試進行管理。目前國家重點強調素質教育,就需要改善學籍管理制度中的有關內容,以創新思維做好學籍管理工作,以做到與時俱進地探索出符合現代化高校發展的學籍管理途徑。在學籍管理制度中,要特別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更好地發揮學籍管理工作的教育功能,并對于學生具有正向引導作用[4]。要將學籍管理制度的時代性體現出來,就要從當前的教育新環境出發,結合大學生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籍管理制度以重新審視,并處理好監督管理與教育激勵之間的關系,實施學籍管理制度的創新,發揮學籍管理的主動性。學籍管理人員要本著服務意識,明確學籍管理僅僅是高校管理中的一個環節、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其關鍵在于更好地培養人才。
(二)學籍管理制度中要注重人才培養
高校大學生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對于周圍環境中的各種事物都極為敏感,由此而形成的觀念意識成為他們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基礎。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受到世界經濟文化的沖擊,大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判斷力而接受更多的負面信息,對于其觀念意識產生負面影響。這就需要將人本觀念引入到學籍管理中,從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角度出發,對學生以教育,還要通過宣傳途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提升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學籍管理制度中,強調服務性就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將學籍管理制度中的各項要素以多種活動形式展開,幫助大學生明確人生目標,責無旁貸地完成學習任務[5]。當學生專心于自己的學業,并注重自我角度時,違規違紀的現象就會自然減少。學籍管理制度要做到與時俱進,就要注重新形勢下教育環境的改變,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展開教育,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高校學生管理質量。
三、學籍管理人員需與時俱進
(一)學籍管理人員要強化服務意識和法制意識
學籍管理工作具有嚴肅性特點,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展開。由于學籍管理工作關乎到學生的前途,因此要在強化學籍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的同時,還要增強法律意識,以使學籍管理制度更為健全。
1.學籍管理工作人員要加強服務意識
加強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是適應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要求,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學籍管理作為一項業務性工作,其工作的展開要發揮時效性,就需要學籍管理人員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繁雜的工作秩序化展開。學籍管理可以具體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學會將考試成績錄入,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因此,學籍管理人員要具有較高的職業責任感做好每一項工作[6]。
2.學籍管理工作人員要加強法制意識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高校的學籍管理人員就要增強法制意識,做到學籍管理制度健全而規范,各項程序符合管理規定,以符合依法治校的要求。學籍管理制度建設的規范化是學籍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維護了學籍管理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合法權益以保護。“依法治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實施,使高校具有了自主辦學、自主招生、自主管理的權力,在法律監督下,學校對于學生具有懲處的權力。在對學生進行懲處的時候,要做到廣泛調查、接受申辯和抗辯,并以書面形式出示處分決定。對于嚴重違反校規的學生,學校做出退學等嚴重的處分,要求按照規定層層審批,并在主管高教部門備案[7]。由此可見,學籍管理是一項標準化過程。
(二)學籍管理人員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學籍管理人員素質直接關乎到學籍管理的質量,并影響到高校教育管理質量。從目前高校學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來看,不僅人員配備不足,而且多數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就要根據高校發展需要對學籍管理工作人員有計劃地開展培訓,以作為超前人才投資。通過培訓,不僅要提升學籍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更要引導學籍管理人員注重自身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信息技術滲入到學籍管理工作中,更需要學籍管理人員具備自我提升信息技術處理意識,從業務能力的角度出發,不斷地提升自己,能夠運用計算機技術處理各項學籍管理工作內容。
四、在工作中培養以人為本的意識
(一)強化學籍管理制度的適應性,促進人才培養
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信息技術促進了國內外高校間的交流,使得國內高等教育改革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學籍管理制度適應高校發展需求而多樣化展開。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學籍管理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才校際間的流動,由于學籍的存在而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上的交融,使得人才轉換相互銜接,實現了高校間的互惠共贏。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向大眾轉型,高校的教育意識也要相應地做出調整。學籍管理人員要從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角度出發,發揮學籍管理“引導”作用,這就需要學籍管理人員轉變管理理念,在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等構建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8]。
(二)建立開放性的學籍管理制度,尊重學生的學習自由
隨著我國高校管理逐漸與國際并軌,在教育制度上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傳統的百分制學科考試制度逐漸轉為學分制,這對于我國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次質的飛躍。學分制意味著學生具有學習的自由,可以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出發選擇知識,構建符合自己的知識結構。高校的學籍管理制度改革,就要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還要從適應社會需要的角度出發,對學生以引導。這就意味著,高校學籍管理制度要尊重工作實際,樹立多樣化人才培養觀念,注重學生的終身教育,并在學籍管理的運行機制中有所體現,以使高校的學籍管理制度擺脫剛性管理,逐漸向以人為本的柔性過渡,其目標是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學籍管理是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對于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師的教學情況以及教學管理秩序有所掌握。隨著高校教育改革,學籍管理人員要與時俱進,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對學籍以主動管理,充分地發揮學籍管理制度對學生的引導性作用,以穩定高校教育環境,促進高校發展。
作者:保琳 單位:江蘇省南通大學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林靜,陶愛萍.我國近二十年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理論研究綜述[J].江蘇高教,2012(1):60-62.
[2]陸羽紅.對高校學籍管理制度中“以生為本”理念的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文化視窗,2012(3):233-234.
[3]胡勝良.高校學籍管理工作探索[J].山東紡織經濟,2010(11):37-39.
[4]丁曉麗.新形勢下高校學籍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2(6):72-75.
[5]高煒森,解媛,何影.規模發展下高校學籍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84-85.
[6]李萍.在高校學籍管理中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途徑探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2-23.
【關鍵詞】 蜂毒素 內皮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抑制劑
0 引言
血管新生在人體正常發育以及許多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與腫瘤的形成及轉移關系密切[1]. 新生血管保證了腫瘤持續生長所需營養物質的有效供給. 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切斷腫瘤生長和轉移所依賴的"命脈"已經成為當前治療腫瘤的重要策略之一[2]. 蜂毒素是從蜂毒中提取的一種小分子肽類物質,既往的研究表明,它對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3-4],是一個十分具有應用前景的抗腫瘤天然藥物,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 本研究通過體外模擬血管生成,觀察蜂毒素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討其作用機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蜂毒素(批號:104K4016)和MTT (美國Sigma公司);沙利度胺(thalidomide, TLD) (批號:0601181,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Transwell小室(美國Corning公司);基質膠(美國BectonDickinson公司);人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定量ELISA試劑盒(美國R&D systems公司);經典總RNA提取試劑盒,βactin,VEGF和bFGF引物(上海Sangon生物工程公司);Realtime PCR反應試劑盒(德國Roche公司);RNasin (美國Promega公司);DMEM培養基(美國Gibco公司);XDS1B型倒置相差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Modle 500型酶聯免疫檢測儀(美國BioRad公司);RotorGene RG3000型熒光定量PCR儀(澳大利亞Corbet Research公司);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株ECV304 (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研究所).
1.2 方法
1.2.1 細胞培養 用含有100 mL/L熱滅活小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在37℃,體積分數為50 mL/L CO2,飽和濕度條件下常規培養,2~3 d傳代1次,實驗用對數生長期細胞.
1.2.2 細胞增殖實驗 取對數生長期ECV304細胞制成單細胞懸液,以每孔1×104/100 μL接種于96 孔板. 在含10 mL/L熱滅活小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中培養24 h (50 mL/L CO2,37℃). 加入含不同濃度蜂毒素的完全培養基100 μL,對照組加等量PBS液. 每組設6個復孔,常規條件下培養. 分別在24,48和72 h進行MTT實驗:每孔加入質量濃度為5 mg/mL的MTT溶液10 μL,孵育4 h后終止培養. 棄去上清,每孔加入二甲基亞砜(DMSO) 150 μL,振蕩10 min,酶標儀測定A492 nm值,參比波長630 nm. 按下列公式計算蜂毒素對ECV304細胞的增殖抑制率 (Inhibition rate,IR):IR (%)=[1-(實驗組A值/對照組A值)]×100%,同時計算半數抑制濃度(IC50).
1.2.3 內皮細胞遷移實驗 在微孔膜小室裝置的聚碳酸脂濾膜上、下表面分別涂以5 μg基質膠和5 μg纖維粘連蛋白,以含1 g/L牛血清白蛋白的DMEM培養基為遷移介質. 每個小室接種1×105/100 μL細胞. 實驗分組:蜂毒素2,4,8 mg/L濃度組,TLD 50 mg/L濃度組及空白對照組. 常規培養24 h后,揭下濾膜,用棉簽拭去膜內表面細胞,甲醇固定,HE染色. 200倍光鏡下隨機選擇5個視野,計數每個視野的細胞數目,取平均值. 以遷移細胞數目變化表示蜂毒素對ECV304細胞遷移的影響,并按下列公式計算遷移IR.遷移IR(%)=[1-(藥物組細胞的遷移數/對照組細胞的遷移數)]×100%.
1.2.4 管狀結構形成實驗 用無血清DMEM培養基稀釋基質膠至1 g/L,以每孔120 μL 包被預冷的24孔板,37℃孵育4 h使基質聚合成膠. 每孔接種4×104/mL細胞,分組與1.2.3相同. 常規孵育24 h后,在倒置顯微鏡下于100倍觀察小管形成情況,每孔取5個視野拍照,經 Image Tools 3.0圖像分析軟件處理,以管狀結構的面積(μm2/視野)表示蜂毒素的作用情況.
1.2.5 ELISA法檢測 VEGF和bFGF取對數生長期ECV304細胞,以1×104個/100 μL接種于96孔板,分組與1.2.3相同. 待細胞完全貼壁后,棄原培養基,加入含不同藥物的DMEM培養基250 μL,作用24 h后收集各孔上清液,在4℃條件下,1000 r/min離心5 min,吸取上清,置-20℃凍存. 測定樣本時,將凍存樣本置于室溫中融化,按VEGF和bFGF定量ELISA試劑盒操作要求,依次加樣,孵育,洗滌,酶標儀以492 nm波長測定樣本的吸光度值.
1.2.6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達 分別收集經不同藥物作用24 h后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ECV304,應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檢測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達,分組與1.2.3相同. 按經典RNA 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提取總RNA,并用常規逆轉錄方法將mRNA轉錄成cDNA,而后根據LightCycler DNA Master SYBR GreenⅠ說明書進行熒光定量PCR擴增. VEGF基因的引物序列: 正義鏈: 5′ACCATGAACTTTCTGCTGTCTTG3′, 反義鏈: 5′TTCACCACTTCGTGATGATTCTG3′. bFGF 基因的引物序列: 正義鏈: 5′AAGAGCGACCCTCACATCAA3′, 反義鏈: 5′CGTTTCAGTGCCACATACCAA3′. βactin基因的引物序列: 正義鏈: 5′AGCGGGAAATCGTGCGTG3′, 反義鏈: 5′CAGGGTACATGGTGGTGCC3′. 熒光定量PCR擴增反應體系為:模板2 μL,上、下游引物各1 mL,SybGreen PCR master mix 10 mL,dd H2O 6 mL,總反應體積為20 mL. 反應條件:94℃ 預變性3 min,94℃變性20 s,54℃退火20 s,72℃延伸25 s,共40個循環. 最后72℃延伸10 min. 在65℃~95℃區間內進行溶解實驗,并繪制溶解曲線. 目標基因表達相對定量分析采用2-CT法[5].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x±s表示,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組間比較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及LSDt檢驗. P
2 結果
2.1 蜂毒素對ECV304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在0.5~16 mg/L濃度范圍內,ECV304細胞的增殖受到明顯抑制,并且隨著蜂毒素濃度的增高其抑制作用明顯增強. 較高濃度蜂毒素對ECV304細胞的抑制作用并未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強(P>0.05). 計算結果顯示,24, 48, 72 h的IC50分別為5.11, 4.68, 4.40 mg/L. 提示蜂毒素對ECV304細胞的抑制存在時間平臺效應(圖1).
2.2 蜂毒素對血管內皮細胞遷移的影響 通過計數聚碳酸脂濾膜底面的細胞數目來確定蜂毒素對血管內皮細胞遷移的作用. 結果顯示,蜂毒素2,4和8 mg/L濃度組及TLD 50 mg/L濃度組膜底面細胞數目分別為(19.44±6.54), (11.17±2.85), (4.22±1.83)和(18.28±5.29)個,明顯少于空白對照組(42.33±9.63) (P0.05),但與蜂毒素4, 8 mg/L濃度組73.62%和90.03%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蜂毒素對血管內皮細胞管狀結構形成的影響 光鏡下觀察結果顯示, 蜂毒素2, 4, 8 mg/L濃度組及TLD 50 mg/L濃度組形成管狀結構的數目明顯少于空白對照組, 且小管間距離增大, 管狀結構不完整. 經圖像分析量化后發現, 蜂毒素各濃度組及TLD組管狀結構面積分別為(5947.22±973.72), (1558.33±281.06), (705.85±318.01), (2928.92±735.67) μm2/視野,明顯低于空白對照組A:空白對照組;B:沙利度胺組;C:蜂毒素2 mg/L組;D:蜂毒素4 mg/L組;E:蜂毒素8 mg/L組.
(7828.94±1202.54) μm2/視野(P
2.4 蜂毒素對內皮細胞分泌VEGF和bFGF的影響 蜂毒素和TLD作用于ECV304細胞24 h后,細胞上清液中VEGF和bFGF含量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顯著減低(P
2.5 實時熒光PCR檢測ECV304細胞中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達 體外培養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ECV304經不同濃度蜂毒素和TLD 50 mg/L處理后均可檢測到VEGF mRNA,bFGF mRNA和βactin mRNA,且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達明顯低于空白對照組(P0.05).
3 討論
血管生成是一個由一系列細胞因子介導的級鏈反應過程,其中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侵襲、遷移和分化是血管生成過程中的關鍵環節[6]. 本研究分別觀察了蜂毒素對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和管狀結構形成的直接效應. 我們發現,蜂毒素濃度為0.5~16 μg/mL時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呈現出劑量依賴性. 這一結果與蜂毒素對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一致[3-4]. 有研究表明,蜂毒素在體外可阻止S期細胞進入G2/M期,造成S期細胞聚集,從而阻滯腫瘤細胞周期進程[7-8]. 同時,它還可以通過下調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達,影響Fas/FasL系統,進而干擾細胞內信號轉導通路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9]. 研究發現,在濃度為2.0~8.0 μg/mL時,蜂毒素對纖維粘連蛋白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的遷移具有抑制作用. 在相同濃度下,蜂毒素可降低血管內皮細胞在體外分化成管狀結構的能力. 這表明,血管內皮細胞在形成血管的幾個關鍵環節均不同程度受到蜂毒素的抑制,提示蜂毒素可能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和分化而發揮其抗血管生成作用.
在血管生成過程中,VEGF和bFGF是最重要的兩個血管生成調控因子,它們是血管內皮細胞生存和增殖所需要的有絲分裂原和動力原. VEGF和bFGF通過與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特殊受體相結合而增加血管通透性,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促進血管構建及生成[10-11]. 為了探討蜂毒素對血管內皮細胞合成和分泌VEGF和bFGF是否有影響,我們檢測了血管內皮細胞上清液中VEGF和bFGF的含量. 結果表明,蜂毒素具有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分泌VEGF及bFGF的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存在濃度依賴關系. 而實時熒光PCR 檢測結果亦顯示,蜂毒素可下調血管內皮細胞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達,下調作用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大而增強. TLD對其亦有下調作用,這與文獻報道相一致[12]. 提示,蜂毒素可以從基因和蛋白水平影響VEGF和bFGF的表達. 本研究結果說明,蜂毒素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體外構建新生血管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但它在體內是否也具有抗血管生成效應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國旗,許 奕,王 薔. 鼻咽癌放射治療前測定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意義[J].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 (4):274-277. [2] Blagosklonny MV. Antiangiogenic therapy and tumor progression[J]. Cancer Cell, 2004, 5(1): 13-17.
[3] Chu ST, Cheng HH, Huang CJ,et al. Phospholipase A2independent Ca2+ entry and subsequent apoptosis induced by melittin in human MG63 osteosarcoma cells[J]. Life Sci, 2007, 80(4): 364-369.
[4] Lazarev VN, Parfenova TM, Gularyan SK, et al. Induced expression of melittin,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inhibits infection by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Mycoplasma hominis in a Hela cell line[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2, 19(2):133-137.
[5] Livak KJ, Schmittgen 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 (Delta CT) methods[J]. Methods, 2001, 25:402-408.
[6] Soff GA. Angiostatin and angiostatinrelated proteins[J]. Cancer Metast Rev, 2000, 19(1-2): 97-107.
[7] 凌昌全,黃雪強,劉 嶺,等. 蜂毒索體外抑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1,22(7):612-614.
[8] 陳永強,朱振安,戴克戎,等. 蜂毒素對骨肉瘤細胞系細胞增殖的影響[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7(1):55-57.
[9] Li B, Gu W, Zhang C, et al. Growth arrest and apoptosis of the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 BEL7402 induced by melittin[J]. Onkologie, 2006, 29(89):367-371.
[10] Ferrara N. 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angiogene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Semin Oncol, 2002, 29(6 Suppl 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