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草原的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綱要》再一次確定了體育在高校教育發展中的地位,明確了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和學生體質逐步下降趨勢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健美操運動作為一項充滿活力又深受廣大年輕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其影響力和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新綱要》精神為指導開展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和實踐,成為當前體育教學改革急需要解決的課題之一。通過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健美操課程中的應用研究,探索高校健美操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的新穎有效的途徑,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價值。綜上所述,就學科視野而言,目前,關于高校健美操課程改革的研究主要立足于體育教學實踐,相比而言,在運用健美操教學實踐基礎上,借助教育學相關理論,探索健美操教學改革和實踐的研究成為當前體育教學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
2多元智能理論的內容解析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霍華德•加德納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歸納出的人體8項基本智能,包括空間、語文、音樂、人際關系、數理邏輯,、內省與自然、肢體動覺等智能。智能是人類一種最原始的生物潛能和特有的能力。一種能力在文化背景下被視為有價值,此種能力就被列為了智能。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人體多感官的綜合開發和利用,突出個體差異和因材施教,在教育學相關學科中應用已較為廣泛和成熟。李湘祁認為,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高校教學與評價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從設置強調實踐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教學目標,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以及建立促進學習者發展的多元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進行;而蘇娟對多元智能理論在體育課程開發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構建了一套適合于不同學生潛能發展的多元、多層級、開放、發展性的體育課程體系;傅欽志認為,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是開發潛能,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實施數學差異教學的策略包括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施行彈性教學分組、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和重構數學教學評價模式。
3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健美操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中的應用
大學體育課程作為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體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健美操課程是教師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向學生傳授健美操的基本技術、技能及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并對其進行思想品質教育的過程。健美操課程作為高校體育課程中的重要一環,因其獨特的健身性、韻律性和欣賞性等特點,成為當前高校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大學體質下降趨勢的突顯和健美操運動的蓬勃發展,人們對高校健美操課程教學改革問題的研究越來越普遍和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其中,金新玉將健美操的教學分為基礎階段、提高階段和應用階段三個階段,在健美操教學中利用“三階段”教學模式進行實驗研究,認為該教學模式較為有效實用;王立紅以人的全面發展和體育三維教育觀為指導,構建了健美操課程的課程目標多元化、教育渠道多邊化、授課類型多樣化、教學內容多項化和考核評價綜合化的新型健美操課程模式;李倩等人對普通高校大學健美操課程教學模式的設置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圍繞健美操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進行論述,設計出合理的健美操課程教學模式,為健美操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草原上》 綜合課 教學方法
中國56個民族就有56個不同風格的音樂歌舞文化,如藏族的弦子舞、彝族的跳月舞、蒙古族的牧歌等等,都是很有特色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而這些音樂文化中又滲透了這些民族的民俗習慣、生活特色、歷史淵源等文化內涵。讓孩子們通過對這些音樂的學習去了解一個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感受其音樂文化魅力,增進學生文化素養。就如在國家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我國現行的多個版本的音樂課標教材中都有這類集中體現某個民族或地域的音樂文化的歌舞樂綜合性單元,如湘版教材中的具有維吾爾族風格的單元《天山風情》、蘇教版中的具有江南小曲風格的單元《甜甜江南》、人教版音樂教材中的《西部風情》等等。
接下來我試通過湘版教材中的《草原上》這一課,來談如何進行相關文化背景下的歌舞樂綜合課的教學。
《草原上》是一個集中體現蒙古音樂及相關文化的教學單元。它由:《森吉德瑪》、《牧歌》、《可愛的羊群》、《大雁湖》、音樂活動《小馬跑來了》等教學材料組成。基于《音樂課程標準》中“應注意從關注音樂特點的角度進行綜合課的教學”的要求,如何在不偏離音樂本質的情況下來滲透相關文化信息呢?我是這樣做的:從中選取了我認為最能代表蒙古民族中各種文化特色的《牧歌》、《可愛的羊群》、蒙古族筷子舞以及能夠體現出蒙古人民最主要的文娛活動的節奏活動“小馬跑來了”。為了讓孩子們能感受到蒙古族歌舞的風格特點,并從音樂的角度去了解這個民族文化色彩,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將每一個教學活動落實到位,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興趣,并體會到了音樂帶來的審美體驗。
一、游戲導入,巧妙地將相關文化與舞蹈教學相結合
在這節課中,同學們會接觸到蒙古族一個很有特色的舞蹈――筷子舞??曜游枋窃诿晒盼杌疚璧刚Z匯的基礎下加入筷子敲擊的動作而形成的。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這個舞蹈,我從一開始就進行了鋪墊。在課前的律動環節里,我身著藏族的衣服,用學生熟悉的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帶領學生模仿蒙古族的舞蹈進行律動,為以后的舞蹈教學做輔墊。接下來,我用“我跳你猜”的游戲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通過對“擠奶”、“抖肩”、“雄鷹展翅”、“騎馬”等典型的蒙古舞蹈動作的競猜活動,自然地過渡到了對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蒙古族的服飾特色以及蒙古人民的信仰等各種民俗特色的介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模仿這些典型動作,實際上也是進入了學跳筷子舞的環節。而在以后的筷子舞學跳時,只要引導孩子們將筷子舞的擊筷方式帶入舞蹈韻律加入到這些舞蹈動作中來,即完成了對筷子舞的教學,學生們也學得輕松愉快。
二、情境設置,巧妙地將相關文化與音樂知識相融合
在這節課中,有一個“附點八分音符”的音樂知識,教材針對這個音樂知識設計了一個“小馬跑來了”的節奏活動。為了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知識技能的學習,我通過“小馬跑來了(初聽與模擊節奏)”、“誰是小冠軍(附點八分節奏的音樂形象感受)”、“認識新朋友(附點八分節奏的介紹)”、“跟著冠軍跑一跑(練習附點八分節奏)”、“小馬接力賽(二八節奏與附點八分節奏的對比練習)”、“萬馬奔騰的那達慕大會(三種節奏的混合身勢練習)”等教學環節,將包含附點八分節奏學習的《小馬跑來了》這一活動融入草原人民特有的那達慕大會賽馬的情境中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學得非常開心,玩得也非常愉快,通過不斷地感受與參與模擊,對附點八分音符有了深刻地感受。另外,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他們也了解了蒙古人民的文娛活動特色,并對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這一說法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三、動靜結合,讓相關文化與審美教育相互滲透
根據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安排,修訂《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是今年立法計劃一類項目。教科文衛委員會于2012年12月赴紹興調研,并與省政府法制辦、省衛生廳、省獻血辦就辦法修訂的有關問題交換了意見。今年5月初聽取了省法制辦和衛生廳修訂情況相關匯報后組織人員赴嘉興、金華、臺州及永康、義烏、三門、仙居等市、縣進行立法調研,征求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及部分省市縣人大代表的意見,同時聽取了杭州、溫州、湖州及麗水四市獻血辦的情況匯報和意見建議。在6月9日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修訂草案)后,委員會立即將修訂草案印發至各設區市人大常委會、省有關部門進一步征求意見,期間,組織召開了省委宣傳部、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社保廳、省法制辦和部分醫院、高校及企業等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省人大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在分析和研究多方面意見的基礎上,7月3日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對修訂草案進行了認真審議?,F將審議情況報告如下: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下稱實施辦法)2001年正式實施以來,為我省無償獻血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無償獻血工作規范化、法制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實施辦法實施前相比,無償獻血量大幅增長,無償獻血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自2009年以后,我省無償獻血的總血量、獻血總人次等關鍵指標出現逐年下滑現象,而醫療臨床用血需求又快速上升,供需矛盾凸顯和采供血壓力加大?,F行實施辦法的部分規定已經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因此,有必要進行修訂和完善。
委員會認為,本次省政府提請審議的修訂草案根據無償獻血工作新形勢要求,圍繞強化動員組織機制、強化宣傳教育、強化血站設施建設及強化關愛獎勵機制等方面作了新規定,并針對社會現實需求,增設了臨床用血應急保障機制、提倡醫療機構采用輸血先進技術、建立全省聯網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統和定期公開血站相關信息等新內容,是符合上位法規定和我省實際的,建議提請本次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同時,根據調研情況,就完善修訂草案相關內容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發動全社會力量,加大無償獻血工作宣傳力度。無償獻血是一項社會性的公益事業,有效的公益宣傳是無償獻血工作的基本抓手。各地普遍反映,免費刊播無償獻血公益宣傳廣告在近年來落實比較困難,一些地方甚至根本無法落實,同時有償的廣告宣傳收費標準又日益提高。建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保障一定的無償獻血宣傳工作經費。同時,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村(居)民委員會要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動員活動,把科學獻血無損健康的生理知識和無償獻血的政策法規普及到千家萬戶。大力宣傳在獻血工作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營造全社會認可和尊重無償獻血的良好氛圍,不斷推動無償獻血工作。進一步明確新聞媒體在無償獻血公益宣傳方面的職責,各新聞媒體要為無償獻血工作的宣傳提供無償或優惠的服務。
二、加強采供血機構建設,確保采供血工作順利開展。調研中發現,當前部分地區采供血機構與能力建設明顯滯后于無償獻血工作的實際需求,人員短缺、經費不足、用房緊張等矛盾突出,大量采供血機構使用編外人員,導致采供血隊伍不穩定和血液安全出現隱患;部分縣(市、區)固定采血點獻血條件較差。建議各級財政應當足額撥款保證采供血機構的正常運行,保障血液采集、儲存、分離、檢驗、運輸及宣傳等經費,改善工作條件與獻血環境。還要加大血液安全檢測的專項投入,如核酸檢測經費等,確保血液安全和供給。另一方面要加大固定獻血點的建設力度,為獻血者提供安全與便利的條件,可整合利用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合理布局,依托符合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建立獻血屋等固定獻血點。希望在修訂中加以考慮。
三、加大財政保障力度,確保正常臨床用血需求。本次修訂取消了臨床用血互助金制度,并將原來規定“獻血者獻血累計達1000毫升以上的,本人終身免交臨床用血費用”的獻血標準改為400毫升以上。調研中許多地方擔心取消互助金會出現資金缺口,同時降低免費用血標準也會引起免費用血人員的數量增加,加上異地用血回我省報銷政策(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省份都規定在獻血800毫升以上終身免費用血)的執行,使政府的還血基金大幅增加。建議在草案中增加加大財政保障的內容,確保免費用血制度的有效落實,滿足臨床用血需求。
四、加大對突出貢獻者的激勵,加強社會關愛。加強對獻血者的社會關愛,有助于提高獻血者榮譽感、提升獻血積極性。草案雖有獻血表彰、免費用血等規定,但調研中各地反映關愛力度不夠,建議對無償獻血者既要給予榮譽獎勵,也要針對不同人群把激勵措施進一步細化。對獲得國家奉獻獎金獎的獻血者按獲獎次數,給予相應獎勵,除草案規定享有免費游覽公園、免門診診療費待遇外,還可憑相應證明或優惠卡享有優先醫療、免費乘公交車等待遇;對農村無償獻血者可以免交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個人繳納部分的費用或提高門診診療報銷比例等;對大學生、軍人、企業職工、生活困難人群等群體設置操作性強且確有激勵作用的獎勵措施。建議在草案修改時予以考慮。
思維指理性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能動的、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相對于存在而言,指意識、精神。系統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認識論,即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結合的有機整體,系統的整體不等于其局部的簡單相加,其內容就是系統論或者系統學。系統論作為一遍的認識論,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系統思維是指以系統論為思維基本模式的思維形態,能極大的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給我們帶來整體觀。通俗說系統思維就是分析整體和局部相互之間的內在客觀聯系。
具體說系統思維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就是整體到部分再到具體的思路進行,可以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對于語文課文,事前讓學生預習一下課文,讓學生心里大致有個數,引導學生提煉課文大意,也就是課文中心思想,接著下一步對課文的段落大意和段內的各層意思分析時,可以用系統思維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簡單說就是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的,相當于簡略化的段落大意,這幾個方面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以及他們與課文中心思想之間的聯系,作者為啥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和層次。這辦法開始時對學生可能存在有一定難度,學生往往顯得有些盲目,會感覺無所適從,對小學生更是如此,基于此,不妨變換一下思路,讓學生有的放矢,減少他們的盲目性。具體說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 ,老師給幾個簡略化的段落大意選項讓學生選擇,其中要有干擾項,至于有幾個干擾項,要視課文的難度和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酌情而定。
第二步,接著讓學生根據選出來的段落大意選項劃分課文段落。對劃分后的段落進一步充實段落大意。
第三步,前兩步完成后,試著引導學生理解這幾個簡略化的段落意思選項之間相互間有什么關系,他們與課文的中心大意之間又有什么關系,作者為啥這樣安排文章結構和層次,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等等。
第二階段,段落劃分好后,接著對段內進行層次意思的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大致一樣,也是分三步,區別只是對段落意思選項的分析換成了段內層次的意思分析。說明一點,對于一個段就是一個自然段的,直接把這個段內的句子當做自然段就行了。
第一步,老師對于每個段落給幾個段內各層意思的選項讓學生選擇,其中也要有干擾項
第二步,根據選出的段內各層意思選項劃分段內層次。
第三步,學生做好后,試著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段落內各層意思選項相互間有什么關系,他們與這個段落的大意之間又有什么關系,作者為啥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等等。
第三階段,在學生大致明白課文的段落和段內各層的大意后,試著引導學生分析這個段落內句子、句式、標點和詞語。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基本功以及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舉例說明: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描述了草原的自然之美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借景抒情,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按意思可分為三大段,第一段就是第一自然段,作者描述看到的草原的樣子,這是寫景,第二段就是第二自然段,這段寫去草原路上的所見所聞,這段從寫景到寫人,為后面抒發內心感受埋下伏筆,這段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為一段,這主要寫蒙古人熱情好客,體現蒙漢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如果用系統思維讓學生理解這篇課文,可以按上面給的三階段方法做。
第一階段,學生預習過課文后,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一步,給學生幾個選項讓他們選,就是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的,相當于簡略化的段落大意,如草原的景、蒙古人的熱情招待、蒙古包、蒙古馬和去草原路上的見聞等5個選項,讓他們選其中的三個,選出草原的景、去草原路上的見聞和蒙古人的熱情好客即可。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選出來的簡略化后的段落意思選項劃分課文段落。劃分好后,草原的景可以改成草原的樣子,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可以改為蒙古人是如何熱情招待遠方來的客人
第三步,前兩步完成后,讓學生試著說說這三個選項之間的關系,對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例如開始描述草原讓文章直奔主題,能一下抓住讀者的心,也符合課文標題。去草原的路上所見所聞這段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讓文章顯得很緊湊,前后銜接,而不脫節。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體現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這段內容作者抒發內心情感,真情實感 又讓陽光下的草原顯的更美。整篇文章結構緊湊,借景抒情,以情促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不愧為大家之作。
第二階段, 接著對劃分好的段落進一步作段內層次的意思的劃分,這里只對第一段做分析,其他段參考這一段即可。文章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句就是第一層,文章開宗明義,直接說看到了草原,后面的幾句話可以看做一層,作者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描述草原的美。
第一步,可以給學生四個選擇,讓他們選其中的兩個,如直接點題、多方面描述草原、草原的空氣很清鮮、明朗以及草原的羊群等四個選項。學生選出直接點題、多方面描述草原即可。
第二步,對著選項劃分段內層次
第三步,讓學生理解各層之間的一些關系。從寫空氣到寫小丘,再寫看到羊群,最后寫悠然自得吃草的馬和牛。整體上作者是從多個?角度由遠及近,由靜到動,動靜結合的手法寫草原的美,用文字把草原的美立體、飽滿的呈現給讀者。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誦讀文本,感悟文本。通過生動、扎實的語文實踐活動,把握文本語言的內在精神,使學生文本語言與接受人文熏陶融為一體。
如何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經歷一個有效的感悟過程?我將每一次課堂教學當作自己研究的場地,不斷進行實踐反思,也獲得了一些體會。
一、加強初讀。
初讀是聯系精讀的紐帶,為了讓初讀更有效的為精讀服務,教師應該關注以下兩點:
其一,落實課標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目標。
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路花香》《徐悲鴻勵志學畫》《》等敘事性文章先讓學生大體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再認真讀每一段課文,弄清課文先后寫了哪些內容,理清課文內容的先后順序,把握文章脈絡。
如《天安門廣場》《趵突泉》《九寨溝》等說明文、自然景觀類課文先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因為這些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然后讓學生細讀每段課文,明確每段寫了什么。
其二,給學生創設質疑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從課題、課文內容、課后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質疑的方法,并通過查詞典、查閱資料、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嘗試獨立解決。
如《》一課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虎門在哪里?誰在?怎樣銷煙?借助地圖弄清“虎門”的地理位置,通過查閱書籍了解這一歷史事件。
二、精讀有點
所謂精讀有“點”,指的是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點”、讀悟“結合點”引導學生品讀感悟。
1.找準切入點。
其一,從課題切入。
如《輪椅上的霍金》一文,從質疑課題入手:“輪椅上的霍金”是什么樣子的?畫出相關語句: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雙手緊緊并在當中,握著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只腳則朝內扭曲著。嘴已經歪成s型,只要略帶微笑,馬上就會出現“齜牙咧嘴”的樣子。結合霍金圖片了解輪椅上的霍金的標志性形象,說說自己的感受。由此引發學生思考:這樣一個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人在科學研究方面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人們稱為“宇宙之王”,他是怎樣做到的?學生默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段體會霍金如何克服困難進行科學探索。
其二,從課文的主要內容切入。
如《草原》一文,檢查預習時引導學生交流這一課主要寫了什么?(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依據課文主要內容分別切入“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兩個重點段的學習。
第三,從課文的關鍵句切入。
反復句。如《安塞腰鼓》一文,“好一個安塞腰鼓!”共反復了四次。分別從“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場面、好在鼓聲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騰騰的擊鼓后生、好在變幻的舞姿”四個層次來描述安塞腰鼓。教學時就從“好一個安塞腰鼓!”中的“好”體現在哪里切入,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從以上四個層次來品讀,用“好在,你看(聽)”的句式進行敘述,感受安塞腰鼓的粗狂、雄渾、動力十足,內化課文語言。
中心句。如《三亞落日》一文,抓出點題段落“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夕陽滑落的景象美妙絕倫,一點兒也不比日出遜色?!眹@這一段感悟三亞的熱帶風情和夕陽滑落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
承上啟下的句子。如《大江保衛戰》一文,找出承上啟下的段落“面對肆虐的洪水,更顯出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分別從“洪水的肆虐和人民子弟兵的錚錚鐵漢”兩部分來感悟課文,結構清晰,重點突出。
第四,從課后問題切入。
如《莫泊桑拜師》一課,初讀了解莫泊桑拜師經過,用課后問題“福樓拜是怎樣的老師?莫泊桑是怎樣的學生?”切入,抓住課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句來談,體會人物品質。
2.讀悟結合點。
將學生推到前臺,圍繞重點詞句段充分與文本對話,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其中落實閱讀能力培養和讀書方法的訓練。
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初讀把握文章脈絡后,從感知“古寺”入手引領感悟:
師:李時珍投宿到一座怎樣的古寺?
學生讀課文劃出有關的句子。(出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
生1:讀了這句話讓我想到我們村一個老奶奶住的房子都快倒了,不像樣子了。
生2:我想問這樣的地方怎么住呀?我肯定會害怕。
學生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為感悟李時珍克服困難編寫《本草綱目》的精神做準備。
再如《草原》一文,把握住課文主要內容后,用“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切入第一部分的學習:
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適時圈畫批注。
抓住“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體會比喻的恰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這一碧千里的草原、小丘上的羊群讓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像老舍這樣寫一寫嗎?學生暢談?!把蛉阂粫荷狭诵∏?,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是大海上的點點白帆?!毕胂罄首x。
抓住“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結合中國畫理解“渲染”,學生體會走進草原就走進了畫卷,人在畫中游的感覺來讀。
抓住“高歌——低吟”這一情感變化的線索,體會作者來到草原內心的真切感受,進而感受草原細膩的美。